武侠小说范畴
⑴ 武侠世界也有经典,你心目中武侠小说“四大名著”是什么
1.武侠小说中并没有公认的四大名著,黄玉郎的香港玉皇朝在80年代倒是有武侠漫画四大名著的称谓,它们分别是《龙虎门》《醉拳》《如来神掌》和《中华英雄》,四部漫长皆为长篇巨著,为香港漫画的经典。

这只是个人对武侠四大名著的看法,毕竟见仁见智。如有不同,欢迎大家交流。
⑵ 请详细的介绍一下武侠小说
非正统文化下的精神文化----浅淡中国现代武侠文化
我一直都认为武侠是一种文化,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正统和非正统之分,而武侠文化正是这种非正统文化下的一个支流.我说这话,有人要提出异议,同样是文化,为何要提出正统和非正统之分?其原因有三:
一,正统文化有被社会大众,尤其是知识界所广泛接受的现实性,非正统文化没有.
二,正统文化所挖掘的深刻内涵,反映着人文社会中固有的生活底蕴与物质意义,非正统文化缺少这种功能.
三,正统文化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从正统文化摸索出的生活规律,可以作为考察某个民族在自身发展与延续过程中的行为作标与人格尺度.非正统文化不具有这种价值.
因此,如果想要文化在人文的天平上寻找到一个平衡点,那么就要在文化拼盘的另一端,放上等量级的砝码,这个砝码就是民族文化的人为区分.只有人为的区分了文化的正统与非正统性,才有可能对某些特有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思想解构,这里,我们只说非正统文化下的一种精神文化----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势.其发展历程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并非源远流长.最早追溯的年代应该是明朝时期的<水浒传>,它是第一个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白话小说,效早的在文学舞台上,灌输了"武"与"侠"的概念.虽然这种"武"与"侠"在精神力度上与后世形成的武侠形势还存在着模糊的界限,但是它为后世武侠小说的开创却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并且成为<昆仑奴><聂隐娘><儿女英雄传>等具有现代武侠小说文化雏形的开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以说,武侠文化前期的发展,顺应的是一种历史潮流.因为一门文学的进步,总需要后世作者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使文化在宏观上形成某种延续态势.然而人类数千年文明所积累下的劣根性人本位,总是不断地把一种新生事物应用于功利性的目地,虽然它间接的剌激了这种事物的迅速发展,却也同进给事物的同类性周边环境带来了混乱和负面影响.
首先,开创现代武侠小说先河的,首推文学大师梁羽生.据说,梁羽生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的由来,竟是二个"门派"的"掌门人"因为"门户"之见在澳门的一场比武.而且据说这场比武三拳二脚之后,便以一派"掌门"将另一派掌门击倒在地而宣告结束.然而,这件事却剌激了梁羽生所在报社的编辑,这位编辑亲眼目睹了社会大众对这场比武追逐的狂热性,认为如果写出这样的故事,一定可以吸引众多读者,为报社带来丰厚的物质利益.因此他把这项重任交给了梁羽生,梁羽生本人也热衷于新式文学的开创,于是现代武侠文化的第一部著作<龙虎斗京华>便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了.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奇想,但是功利性的目的最终却促进了一种独特文化的开创和延续,这不得不说是文化发达的成果,也是人类文明的悲哀.
现代武侠小说因为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而迅速走红,但是真正使武侠文化遍地开花,并且人气指数迅速升高的,还是九十年代中期,金庸走进"侠坛"的那一段时期.二大"掌门"在澳门的比武,同样剌激了身为梁羽生同事的金庸.因此,三十几岁的金庸在经过几年的准备之后,也"全副武装"的在"侠坛"开创自己的领地,并且迅速吸引了一大批读者群.金庸的前几部小说并不特别出众,但是从<射雕英雄传>开始,金氏就已经在"侠坛"上独领风骚.并且很快成长为武侠文学的重量级大师.他的名气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今天.据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武侠",由此可见,金庸武侠小说在普通中国人心中的影响是何其的深广.
从文化的角度看,梁羽生与金庸的武侠小说虽然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欢迎,以现代武侠小说的开创者之名播于文化界,但其文学形势上仍然未与明朝后的白话传统文学脱钩,字里行间仍然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的遗留.但是,它更注重了"武"与"侠"的渲染.在武打动作与招式刻画上,真正达到了现代人公认的武侠作业的成熟.
武侠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最初开创空间的无限广阔,吸引了众多热衷此道的侠迷,也培养了一大批武侠写手.以古龙为代表的另一武侠派别开始成形,并且迅速壮大.古龙的武侠小说,据某些武侠研究者称,是继承了西方文学的一些优良因素,但我个人更热衷于说他是在传统武侠风格上达到了某种创新和突破.毫无疑问,古龙的武侠小说已经在传统文学上脱胎换骨,他的风格无论在语言文字上还是在结构形势上,都与成熟流利的白话正统文学划上等号.这完全可以说成是用正统文学的一些文学样式来创造性的发展非正统文学下的新式文学.比如古龙小说的语言文字趋近散文化,情节构成有推理化倾向等,这些都是古龙武侠小说的突破性亮点.因此,可以这样说,古龙小说在武侠文学上另外开创了一个变数,他是这个变数的领头羊,并且带动了后世许多武侠作家和写手来效仿这头领头羊,把武侠文化推向另一个高潮.
武侠小说的接力棒传到了温瑞安手中,已经无法再达到另一种高潮性突破.其原因有历史因素(白话文的发展已经牢牢定位),也有现实因素(武侠作家层出不穷,各种文学样式过渡泛滥,使其不能再在武侠文学形势上寻找新的定义域),更有武侠文学自身的局限性因素(武侠文化毕竟是非正统文化下的支流,与正统文化的广大与深厚无法相提并论).因而,纵观温瑞安的武侠小说,只能说是在古龙的基础上把散文化,推理化更加深入一些,甚至把武打细节(无论是传统的还是非传统的)渲染得更加神乎其技(像神州奇侠系列中屈寒山的剑,我就不明白他身上怎么藏着那么多剑?木剑,铁剑,,,什么剑都有,这可能吗?)不过,温氏武侠文学个性上还是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不然他就不会拥有那么多的读者群.我个人最佩服他小说中的奇特情节与想像力度,像<四大名捕>系列中的"碎梦刀".那把刀的来历,特性等等都是一个个吸引人的迷底.有人说,温氏是继承了金,古两大家的优点,这个说法我倒是不敢苟同.这里我只说出自己的意见,至于详细原因,我暂时持保留态度.
古,温武侠小说是继梁,金武侠小说之后的另一种形势,这是武侠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完善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当然,这种结果并不局限于这一种形势,它还会生成许多其它形势的变种(像多以顽童为主角的李凉小说).我个人认为,古龙小说最大的特点是脱略了历史范畴的局限,使武侠小说的情节构造变得随心所欲.温瑞安虽然没有完全脱略历史,但是其小说中所极力渲染的血腥和暴力,却非常符合当代青少年的某些激进心理.他们成为温氏小说读者中的最重要一群.
武侠到了黄易的手里,已经看不到什么武侠味儿了.我一直都认为他写的不是武侠,也不应该排列在武侠作家之列,如果说他是想借用玄幻的手法在武侠作品上寻找突破,那么我只能遗憾的说,他走错路了,这直接倒至他与武侠大家的招牌越离越远,但是与玄幻大家的牌子却越靠越近,最终一举成名.当然,这只是我个人一厢情愿的看法.
现代武侠文学从梁金起始,直至古温为止,这段发展历程基本上是呈弧线走向.也就是说,从起点到高潮这段函数图像基本上绘制完毕.从这段图像的尾部再继续向下,就开始逐渐弯曲,反映到文化现实中,就是武侠文化的下坡路已经在高潮迭起的巅峰时刻完成了对自身走向的整体搭建,这种趋势具有多种原因:一种是我前面所说的三种因素(历史因素,现实因素,武侠文学自身的局限性因素).二也是我前面所提到的功利性,也就是说,许多在文学市场上毫无作为的失意文人以写武侠为职业,它们出于对自身生存需要的考虑,不再注重武侠文学的质量,一批批为"文化消费"而消费的抵挡作品层出不穷,量多而质差,至使大量读者对武侠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另外还有社会因素(比如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品位的增高,追逐正统文学的趋向强化等等),这些都形成了对武侠文化大负荷挤压.
纵观武侠文化的发展,大至就经历了以梁金古温四大家争鸣的局势.分析和解构这四大家的文学动态与写作手法可以看到武侠文化在当今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尽管这种发展不容乐观),如何继续开拓文化视野和挑起武侠文学大梁,已成为武侠文化能否保持独立格局的当务之急.武侠文化不是正统文化,但它却是填补人们业余生活的精神食粮.怎么利用好和调理好这份精神食粮,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仍然是写手们不段追求和思考的文学主题.在本篇里,不再过多评论.
⑶ 中华武侠小说特点及其文化分析
中国武侠和外国的武侠小说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中国武侠小说注重社会关系的建立,道德水准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被认可,而外国武侠小说的内容建立在对帝王的尊重和纯粹力量的对比上。在《史记·刺客列传》(不好意思,我一直将这部分当武侠看)以及我们所知道的《虬髯客》、《大铁锥传》(这两部出自那里我忘记了)还有《七侠五义》等等都比较注重当时的特定历史时期被公众认可的道德准则,这种状况在可能一直延续到了上个世纪5、60年代,从司马麟的武侠小说就可以看出来。外国武侠小说从《奥赛罗》、《三个火枪手》(在以前的我没有看过了)那样的作品来看,大多比较注重力量的对比,纯粹是一种为贵族服务的小说和戏剧,可以认为它们是文字角斗场,但是随着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在商业上价值激增在19世纪、20世纪的欧美武侠(甚至于不能叫武侠只能叫侠客小说)小说最具代表性的我看要属《佐罗》了,《佐罗》的受欢迎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殖民主义的衰落使得象美国那样的文化逐渐占据了美洲大陆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文化逐渐走向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局面,东方的文化受到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影响(《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活托托的一个奥赛罗)。西方侦探小说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武侠小说的作者逐步将在西方小说中的逻辑推理等人所众知的具有商业价值的因素加入到小说当中(如古龙的《陆小凤》、温瑞安的《四大名捕》),更有甚者看到了由于美苏太空争霸而引发的太空争夺战在商业上的利用价值,在国外他们着重探险,在中国我们着重和外星生物的争夺,或者根本就把战场开辟到太空上去。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武侠的概念已经很广泛了,特别是中国的武侠的概念。
中国的武侠有三层含义:一是孔武有力,身手敏捷,格斗技术高超;二是在某一特定的道德标准下被广泛接受的道德体现的精华(如郭靖之守襄阳不若文天祥乎?);三是,个人修养达到一个相当高的层次,这比较符合中国近5000年的文化的遗传,这一点在武侠小说中不是以某一个主角体现出来的,而是由一部书中的一个群体体现出来的——个人认为这一点个人认为梁雨生做的很不错——所以中国的武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个人认为广义上讲武侠小说应该包涵所有那些反映通过武技来体现人类潜能的小说,不知大家是否同意。 抽空我会看看有网友所说的那部《狞皇武霸》的,但是就中国的文化含义来说,最孔武有力的人并非是武功最强的人:) 另外,小李飞刀,我一直认为那是暗器:)所以在刀的评论里面我没有考虑他,有句话我很赞同就是“刀的好坏还是在于用刀的人”(燕南天之剑可比倚天、青虹更利乎?)
武学至上境界,乃即武学而超武学之境界,武学与非武学,本性一如之境界。如此境界,无佛家武学,无道家武学,亦无俗家武学,无佛家、道家、俗家分别之相,乃至亦无无分别之相,佛陀所言离一切分别无分别是也,亦可谓真如自性,大道之实性,此为一切武学非武学之源,不可思议,妙不可言之境界也。此不可言说,假而言之,曰武学之无极境界可也。对应于非阴非阳或无剑境界。
此无上妙境自性起用,自体自然生发而分别生出三相,即通常所谓佛家武学、道家武学与俗家武学是也。此三相初生,故尚未分离,分而未分。三相即一相,一相即三相,三而一,一而三,介于无与有之间,武学之太乙境界也。具体而言,九阳真经、九阴真经、独孤九剑[木剑境界(草木竹石皆可为剑)的系统化]即此境界也。九阳真经是佛而非佛:佛,是因为此武学圣典乃从佛学至上大乘禅宗正宗真传达摩祖师所传之无上佛法而化来,故一切佛门武功皆归于九阳真经;非佛,是因为此武学圣典含摄、超越天下一切武学,不止限于佛家武学也。九阴真经乃道而非道:道,乃由于此武学圣典为道家大宗师黄裳由道学渊薮道藏中化来,故一切道家武功皆归于九阴真经;非道,乃由于此武学圣典亦含摄、超越天下一切武学,不止限于道家武学也。独孤九剑则是俗而非俗:俗,是因为此武林绝学乃俗家千古奇人独孤求败以易经为总根源而化来,故一切俗家武功皆归于独孤九剑;非俗,是因为此武林绝学亦含摄、超越天下一切武学,不止限于俗家武学也。故天下一切武功皆以万流归宗之势融汇于以上三大武学,此三大武学又以九九归一之势归于自然无为的绝顶境界。故三大宗师,达摩祖师、黄裳真人和独孤大侠,虽假借佛门武学、道家武学和俗家武学之方便,而实际心中并无佛家、道家和俗家武学之分也。
三大宗师之分别:就最终意义而言,独孤大侠,黄裳真人,达摩祖师三大宗师当究竟无别,皆可称绝顶境界,然细论仍可分出高下:达摩祖师当下直承,纯以自心为源而生无上武学,武学只是明心见性之方便,也就是说, 达摩祖师对武学的境界是本来超越,本来无武;黄裳真人是假借道藏为缘,以自心为因而生至上武学之果,终究有所凭借,故虽最终超越了武学,尚非本来超越之境界,不过极其接近此境界,独孤大侠则经过一生极其艰苦的修习之后,直到最后才超越了武学,踏入武学和人生乃至天道证悟的至上境界,比之于以上两位稍逊一筹.达摩祖师乃无为境界,黄裳真人乃类于无为境界,独孤大侠则是由有为而归于无为的境界.达摩祖师是当下无极,黄裳真人是由太乙而无极,独孤大侠是遍历一切有形而无极[基本上经历了剑道修习过程中的所有阶段,经历最全],不过最终无异,都是体用一如之境界:达摩祖师以真如为体,以博大无边的无量武学为用;黄裳真人九阴真经上卷明大道微妙本体,下卷为破尽天下一切武学之法门;独孤大侠的无剑境界,既是内力的无所施而不可,又是剑招的变化无穷。
⑷ 中国现代武侠小说主要的作家作品有哪些,他们各自具有什么特点
中国现代武侠小说主要的作家有梁羽生,金庸,古龙,他们都具有侠义精神
推荐些非常优秀的:
《缺月梧桐》, 这个是一种创新武侠,现实主义和黑暗系武侠开山之作,也很少见到超越它的作品,虽然文笔一般,但是内容优秀啊。很多人觉得它超越了金古的水准,个人觉得唯一的一点点遗憾是主角没有始终保持一点堂吉柯德式的简单的对善的向往和追求。那样就接近一个普通人了,并且灵魂的矛盾是人进步的根源,如果做到了这个,那就是我看过所有小说中的No.1了,哪怕文笔不够出色。
《昆仑》,凤歌是新一代武侠作家中的佼佼者了,昆仑够大气也够武侠原味,一流作品。他的其他作品都不错。
《连城诀》,金庸的这部小说受关注度不够高,但是我觉得是他所有小说里最深刻的一部。它已经不算童话了,但是强的是保持了善的一面。
《龙蛇演义》,这个是讲国术的,一流作品,长见识,但谈不上多少武侠气,这个更多是一个真实的武林。
《英雄志》,也许有些人觉得虐心,但是那种百折不挠的正气才是灵魂所在,四个主角算是我仅见的武侠了,并且每个都个性鲜明,爽,智慧,等等。我最终没有看最后的一卷。觉得已经足够完美了,解决了矛盾冲突就不再是冲突了。
加上九把刀的《猎命师》,创新是第一,激情第二,各种爽,有点看漫画的味道,人物鲜活。但这个虽然侠气十足,应该不算武侠了。
⑹ 如果评选出武侠小说中的四大名著,哪四部作品有资格入选
总得来说武侠小说属于通俗文学的范畴,优点是影响大有吸引力,尤其是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够积累起数量可观的武侠迷。缺点是武侠世界离现实很遥远,虽然武侠小说传播侠义精神,但对普通人的世界而言依然相距太远。
不管怎么说每个人都曾年少过,都曾做过一段不切实际的武侠梦,怒马鲜衣,仗剑走天涯曾是无数少年渴望的生活,我也不例外。下面我就说说我心中的武侠小说四大名著,它们分别是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古龙的《楚留香》、萧逸的《甘十九妹》。
结语:《射雕英雄传》《萍踪侠影》《楚留香传奇》《甘十九妹》就是我心中的武侠四大名著。这几部作品或许不是最好的,却是最能打动我的心的。
⑺ 什么是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 从何而来?
火药没有发明之前,刀枪剑戟都被称为冷兵器,在冷兵器时代,个人的武术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它既可保家卫国,又可以用它求取功名富贵,尤其是统治者,更是十分看重,在中国古代教学,是文武并重的,《周礼》中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中的射与御,就是射箭、驾战车挥刀枪作战的。《汉书.艺文志》亦载“剑道三十八篇”“和手搏六篇”,被称为“兵技巧”,它以手足、器械的使用为基本技能,据今已有二千多年,至南朝刘宋时,已有武术之称。会武术的人,一方面进入朝廷的军队,成为职业军人,这类人为朝廷所用,自然也就会在浴血沙场的同时,求得功名富贵。
但总有一类人,就象现在的执政党与在野党一样,对朝廷政治以及当权者有不同看法,在武术上的在野党就是那些号称侠客的人。他们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流落民间,又自恃一身好功夫,挑战权贵、邪恶,扶危济困,这也原本没有错,但也有因所谓重感情、讲义气而犯糊涂的时候,只为报恩或复仇,可以置国家法律与他人利益于不顾,这就是韩非子说的:“侠以武犯禁”。但如果在一个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朝代,当侠客们啸聚山林,当起“绿林好汉”来“替天行道”,公然与当权者叫扳时。这种行为,却得到老百姓的拥载,这同时也是侠植根人们心中,得到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如瓦岗寨的程咬金、秦叔宝等与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武松等。
一部《水浒》,能流传千古,恐怕还与它宣扬的侠义精神密切相关。而这种大规模的侠士聚集于绿林,并自称绿林好汉,这也大概是后来武林的出处,不仅取其山野之间自由自在,大概也有“在野”的意思,而且似乎“民主”程度也很高,他们以“会盟”的形式推选盟主,而推选的标准则只有两个,那就是武功和武德,否则,一律免谈。它们既显示出一种民间社团的性质,又是一种松散的联合。只有到了诸如水浒的规模,才显示出其政治和军事组织的特性来,但有一点仍是肯定的,那就是无论是晁盖还是宋江,都是侠士们自己推举出来的。
但最初的侠客多是独立的,个人的行为,如《史记》中记载聂政以及著名的荆柯剌秦王的故事。这样的人和事,在春秋战国时期还不少,当时由于七国之间争霸称雄,恩恩怨怨很多,各国权贵们都争相征贤纳士,这里的士,就是指武士,如当时的信陵君、平原君都养了好几百甚至上千的这类“食客”,这也就给这类武士侠客们创造了生存条件,他们大多以侠义著称,或为国,或为报主人之恩,充当刺客,甚至不惜舍生取义。这是封建时期的一大社会特点,欧洲中世纪时期的骑士,以及日本的武士,都与其类似。
这些侠义武士,历朝历代都有,他们那种大义凛然,扶危济困,路见不平杖刀相助,不畏强权,不畏残暴的武侠精神,十分为人们所敬仰。这些武术人士大多是真人真事,瓦岗寨、水浒中的侠客们不提了,如少林武功,武当派武功都是实实在在的武术流派,也有不少名家出自这些派别,宏扬了武术精神,就是近代,如清光绪年间的大刀王五,以保镖为业,被人称为大侠,他与谭嗣同交厚,戊戌变法时,还主动要求保护他出走。再有就是霍元甲,就曾击败不可一世的洋武师,大长了国术威风。而这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武侠与武侠故事,则为武侠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与土壤。
不过,另一类侠客就与我们现在的许多武侠小说有些类似了,他们似乎总存在于事实与虚构之间,这也似乎很深地影响了后世武侠小说的产生与发展,他们总是带有神奇性和神秘性,有的甚至过分夸大了武术本身的功能及作用,但这种以超人形象出现,除暴安良的武侠,又恰好反映了人们的希冀和愿望,这当中对后世武侠小说影响最深的有三个人物形象,那就是越处女、红线和昆仑奴。越处女源自《吴越春秋》,红线出自唐.袁郊撰《甘泽谣》,昆仑奴则出自唐《传奇》,历史上,许多身怀绝技的武侠们常常愿意退隐江湖,这是因为人心难测,即便是恩重如山的主人们也是如此,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后世许多武侠的为人和武侠小说的创作。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官场的腐败与黑暗,也使他们更愿意洁身自好,不愿意同流合污,这也是武侠们得到人们尊敬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文人们一种理想的人文精神,所以历朝历代有那么多的文人愿意记录书写创作这些武侠故事,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武侠小说到明清时,则多是以话本形式出现的,如清时在《包公案》基础上演译成的《七侠五义》《小五义》以及《儿女英雄传评活》等,它们奠定了武侠小说的基本形式和模式,但得到真正发展并呈现出一种繁荣现象,却是民国期间的事。
辛亥革命后,人们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各种思想流派涌入中国,报业、出版业得到空前繁荣,文学艺术得到大力发展,各种风格流派的文艺作品异彩纷呈,武侠小说也异军突起,它以独特的武侠们的侠义精神传统深得人们喜爱。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首先有被称为“南向北赵”的等一批开风气的武侠小说作家,平江不肖生更是被誉为“民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其代表作有《江湖奇侠传》、《侠义英雄传》等;赵焕亭则有《奇侠精忠传》留世
在三十年代后,最有名的武侠小说家便有北派四大家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和王度庐。这主要分为还珠楼主的神怪武侠小说,白羽的社会武侠小说,郑证因的技击武侠小说和王度庐的言情武侠小说等四大派武侠小说。
在民国武侠小说作家中,还珠楼主也许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半文半白的语言,儒、佛、道的精神哲理,都溶汇贯通于小说之中。其著名小说有《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和《云海争奇记》等40部。白羽的社会武侠小说在武侠与社会生活方面结合得是十分紧密的,他受鲁迅、周作人兄弟和新文化运动影响很深,本身又是记者出身,他常常是通过武侠思想与社会现实的脱节来批判社会的黑暗,在写武侠们的可敬可爱的同时,也写出了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悲壮、感概与无奈。他的代表作是《十二金钱镖》、和描写白莲教起义的《黄花劫》等。郑证因当年的《鹰爪王》八部曲出手就不凡,他将武侠的豪气与精妙的武术与惊险的情节融为一体,并特别注重武术技巧的描写。其一生一共创作了一百〇二部作品,为当时作家之最。被人称为技击武侠小说一点也不为过。
而王度庐的武侠小说则重言情,写到生死缠绵处,常惑人至深。后起的港、台武侠小说,也大多走的他开拓的这条“悲剧侠情”的路子。他的主要代表作就是《卧虎藏龙》等“鹤铁五部作”。而他们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则是还珠楼主李寿民,他七岁便登峨眉、青城学气功,十六岁与才女文珠相恋,因家变而失恋,写《蜀山剑侠传》时,笔名还珠楼主,就是用于纪念文珠的。后与大富豪之女孙经洵的婚姻更是轰动一时,孙父曾反对这桩婚姻以“拐带良家妇女”的罪名将其告上法庭,而孙经洵则在庭审时勇敢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婚姻自由,使其无罪开释,一时传为美谈,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还珠楼主李寿民本人,在“七七”事变后,因拒绝出任日寇伪职,被抓到日本宪兵队受尽严刑拷打达七十天,仍威武不屈,令人敬叹!他的作为本身,也充满着一种侠义精神。一九五八年,一篇“不许还珠楼主继续放毒”的文章,却使他读后因悲愤而脑溢血,此后病榻两年有余,口授完长篇小说《杜甫》后,对夫人孙经洵说你要多保重后,溘然长逝,令人惑叹!
后来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崛起,则是近几十年的事。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造就了不少金庸迷。金庸也不愧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师,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阅历,对武侠精神的理解,对武术知识的掌握,精彩的叙事与描写,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确有许多过人之处。《射雕》中的许多历史、人物,如南宋时宋与金、元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均有历史史实依据,而邱处机等历史人物也确有其人,将真实与虚构有机结合,同时又兼有北派武侠小说社会、言情、技击、神怪四大派之长,同时又完全不同于这四大派,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
武侠小说代表作:
《江湖奇侠传》
《蜀山剑侠传》还珠楼主著
《鹰爪王》
《十二金钱镖》
《卧虎藏龙》
《七杀碑》
<射雕英雄传> 金庸著
<陆小凤>系列 古龙著
<七剑下天山> 梁雨生著
<四大名捕>系列 温瑞安著
<大唐双龙传> 黄易著
<天龙八部> 金庸著
<鹿鼎记> 金庸著
言情小说
所谓“言情”,就是“说爱情”,或者叫“讲述爱情”,而言情小说,自然就是讲述爱情的故事。
但言情小说同爱情小说来比较还有一些区别,因为,所谓“言”,就多少带有一些不真实的调侃的意味,所以说,言情通俗说是一种快餐文学,是那种比较梦幻、脱离现实的,是女孩子的成人童话。
当然,还有一种比较有意思的理解,那就是:
“言情小说对于未恋爱的人来说是向往
对于恋爱中的人来说是经书
对于失恋的人来说是痛苦的回忆
对于幸福的人来说是消遣
对于作者来说它只是为了赚人眼泪”
玄幻小说是一种类型小说,通常以冒险、战争为主题,时代背景、世界观等皆无拘束,可任凭作者想象力自由发挥。与科幻、奇幻、武侠等幻想性质浓厚的类型小说关系密切。
一般认为玄幻小说一词为香港作家黄易所提出,原意指“建立在玄想基础上的幻想小说”。
1990年代后半网络文学兴起,在网络上发表的小说作品与日俱增,其中许多作品是以日本角色扮演游戏为基础所衍生出来,带有剑与魔法风格的冒险故事,曾一时被归类为RPG小说。但随著故事题材的拓展与多元化,开始有人引用玄幻小说一词来为这些小说分类,并且迅速普及于网络社群之间。
到了2000年代前半,由于文类定义的松散模糊,原则上凡是不能明确归类于科幻、武侠、恐怖等传统范畴的幻想小说,都可以被归于玄幻小说之类,因此其定义也明显超出了黄易初时对此用词的设想。
玄幻小说所涵盖的类型大致上和英语中的"fantasy"较为接近。约莫在玄幻一词开始普及的同时期,奇幻一词亦被引入中文用于对译fantasy,但由于两者的使用社群重叠不大,因而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意涵。
对于惯于以奇幻对译fantasy的社群而言,玄幻意指“混和奇幻、科幻、武侠等多重要素的中文幻想小说”。
对于惯于以玄幻来统称幻想小说的社群而言,他们有时会以玄幻来统括fantasy的范畴,有时会以魔幻一词来指称欧美的fantasy小说,尤其是强调其偏重于超自然与魔法的特色。
玄幻小说的定义,至今仍有不少争议。科幻小说家叶永烈说过,科幻小说、魔幻小说、玄幻小说是幻想小说的三大种类。这种分类方法目前得到较多的承认,所谓幻想小是一种建立在假想情况下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区别在于∶科幻小说注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以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为第一部代表作;魔幻小说是建立在神话基础上的,以西方的《魔戒》、《龙枪》等为代表;玄幻小说最近才在中国大陆兴起热潮,它建立在玄想之上,内走得比魔幻小说更远,更自由,不受科学依据的束缚,有更多空间可以发挥幻想,黄易可视为中国现代玄幻小说的一个代表。天,中国的玄幻小说数量之多,种类之繁杂,早已把这各种元素都收拢其中了。网络上最火红的玄幻小说之一《飘邈之旅》开宗明义就说∶“也许会看到古代中华的延续/也许会看到先进的文明/也许会看到诱人的法宝/也许会看到仙人的遗迹/也许会看到西方中世纪的古堡/也许会看到各种稀奇古怪野兽/这就是飘邈之旅。”仅仅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玄幻的玄,和玄学没有瓜葛,而仅仅是一种海阔天空恣意纵横的玄想了
⑻ 哪四门出现在金庸笔下的武功,已经不属于武侠的范畴
武侠的故事都是虚构的,它纯粹是为了满足咱们心中的武侠梦而创作的虚拟故事,为了让故事编得精彩,书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现实中不存在的高深武学,对于那些拥有天马行空想象力的创作者来说是有了广阔的发挥空间,不过武侠的想象力其实也是会有局限性的,如果吹得太过,也许就偏离了武侠的范畴,而金庸也有不少不合理的武功设定。
一、金庸笔下的绝世武功
金庸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越女剑》这十五部作品确立了自己在武侠小说界不可撼动的地位,所以他创作出的那些武功也成了多数人童年和伙伴打闹时的出招的“口号”。
最后一招是《天龙八部》中登场的逍遥派的北冥神功,书中段誉和虚竹两位主角都是得益于这门武功才能够成为顶尖高手,然而这门武功的设计也颇为不合理。
就以虚竹得到无崖子功力来说,无崖子通过逆运北冥神功来将自己的毕生内力传输给虚竹,虚竹也以此吸走了天山童姥和李秋水的内力,若百年之后虚竹又有传人,他再将毕生功力传给自己的传人,如此反复下去,岂不是越往后传内力就越深厚?所以不仅仅只是北冥神功,就连整个逍遥派也都注定只能昙花一现,因为继续写下去一定会出现漏洞。
当然,这四门武功的确是不太合理,但早金庸整个武侠体系中也仅仅只是瑕不掩瑜的小问题罢了。
⑼ 为什么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武侠第一;笑傲江湖,小说第一」...
我小的时候最喜欢「射雕」,刚上大学的时候觉得「笑傲江湖」是最好的金庸小说,而现在则最推崇「天龙八部」。我觉得这种改变与我的成长和阅历的丰富有很大的联系。事实上,这个改变的顺序也大致和金庸创作的顺序相符。
最早喜欢「射雕」,后来自己分析,主要是因为其人物刻画的非常单纯,直接,功能性强。郭靖一味地「蠢」,黄蓉一味地「灵」,黄药师一味地「邪」,等等。内容也是故事性极强。「笑傲江湖」则是全书讽刺政治,其中许多影射的意味非常明显。相比前期的小说,人物刻画方面也变得复杂。刚上大学的我思想还是比较激进,自然喜欢这种小说。
然而「天龙八部」有其他所有武侠小说(包括古龙等其他作家的作品)都没有的一种气概在其中。读「天龙八部」的时候,我直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恢宏、磅礴的气势。这种感觉非常特别,只有少数几本书能给我这种感觉,比如「红楼梦」。其他武侠小说,大都是涓涓细流,小桥流水,而「天龙八部」则可比作黄河奔流。
首要的区别在于其主旨的宏大。你可以说「射雕」只是在写故事,可以看作是一本非常出色的网络小说;「笑傲江湖」是在写政治,或者是在写中国政治;「连城诀」写人性黑暗面;「神雕」写爱情。但是「天龙八部」所涉及的内容,很难用一两个词概括。事实上,「天龙」里面包含了金庸对佛学,哲学,人性,等等许多方面的感悟和理解。或者干脆说是对「人类」的思考。这是其他武侠小说没有涉及过的。或者说,是其他作家没有自信驾驭这样宏大的主旨。
此外,从文学技法上说,三条平行主线,其他出场人物数量极大而又互相联系,包括武功体系也是最为复杂。而其中最为值得称道的,就是全文浓厚的希腊式悲剧色彩,也是其他武侠小说很少涉及的。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造就了一部可堪称为「名著」的一本武侠小说。
----------------------------------
我个人觉得「鹿鼎记」应当算是金庸封笔之前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冒险,从写作手法来说,包括荒诞手法,主角韦小宝的武功和人品、民族问题(满汉矛盾)等等,都完全不同于之前的金庸小说。但是,不能因为这种尝试和冒险非常胆大,就以此来抬高小说的地位。从小说思想上来说,「天龙八部」是典型的佛学,而「鹿鼎记」展现了一种「大一统」和「无为」的思想:年龄大小,身份高低,武功强弱,政治力量强弱,都没有任何意义,在佛学的基础上,和道家又有点不谋而合的意思,这相比「天龙八部」来说又更深入了一个层次。可是,这同样不是评判小说的唯一依据。不能因为思想深入了一层,就说这部小说比另一部小说好。就像两首歌曲,一首描绘爱情,一首探讨人生,但是判定歌曲好坏的标准,还是要客观地归结到是否「好听」上来。
至于到底「鹿鼎记」和「天龙八部」孰优孰劣,这个问题真的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鹿鼎记」有点像「堂吉诃德」,而「天龙八部」更像「双城记」。「鹿鼎记」像是周伯通的七十二路空明拳,而「天龙八部」像是萧峰的降龙十八掌。我个人而言,还是喜欢「天龙八部」这种气势恢宏的小说,而「鹿鼎记」属于旁敲侧击、剑走偏锋,可以给我带来新鲜感,引起许多思考,但单从感官上来说,终究没有办法给我带来和「天龙八部」一样大开大阖,雷霆万钧,「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的感受。
⑽ 为什么有很多人说《天龙八部》是金庸最好的小说
《天龙八部》确实是金庸先生最好的一部武侠小说,原因有四。
一、人物众多
有人统计过,在《天龙八部》里,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230个。《天龙八部》不仅仅是人物多,而且都很有特色。共有三位男主角,即段誉、乔峰、虚竹,这在所有小说里都不多见。
不仅仅是主角,就是一些配角,也成了经典人物。如岳老三、鸠摩智、扫地僧、包不同、康敏……都被大家所熟知。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作者必须有极强的驾驭能力,很不容易。
二、故事曲折
《天龙八部》并不是人物的简单堆砌,而是有“线”将他们连成了有机的整体,而这个“线”就是曲折的故事。段誉与乔峰之间,有阿朱,虚竹与乔峰之间,有玄慈,段誉与虚竹之间,有逍遥派。
《天龙八部》故事的曲折性,往往出乎读者的意料。萧远山竟然没有死?慕容博竟然还活着?乔峰竟然是契丹人?玄慈竟然是虚竹的父亲?梦姑竟然是西夏公主?所以,读者在读《天龙八部》时,确实是爱不释手,根本停不下来。
三、气势恢宏
《天龙八部》已经脱离了传统的武侠小说范畴,而是将故事放到了国家利益的高度,大理、宋朝、契丹、西夏、吐蕃、大燕,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通过扫地僧这个人物,金庸先生表达出了一种新的武侠精神,那就是武功只是末端,是“用”,而“以天下苍生为念”才是最高境界,是“体”。
四、文笔流畅
作为文学作品的《天龙八部》,文笔也极为流畅,很有吸引力。《天龙八部》的五本小说各章标题,其实就是五首词。从开篇到结尾,小说中的语言都很有魅力,有些段落更是不输于所谓纯文学作品。
比如“萧峰打虎”、“燕云十八骑”的出场,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正是金庸先生流畅生动的文笔,才使得人物个个鲜明,故事都引人入胜。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经典的有很多,流传最广的《射雕英雄传》,最有江湖豪气的《笑傲江湖》,封笔之作《鹿鼎记》,都被金庸迷们所津津乐道。
但从人物、故事、境界和文笔等方面来看,《天龙八部》无疑是金庸先生最好的武侠作品。《射雕英雄传》故事比较单一,《笑傲江湖》差了点境界,《鹿鼎记》缺了点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