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看武侠小说七
Ⅰ 谁看过金庸武侠小说,较深的谈谈看法或者评论,不限哪个方面。字数一千左右。
追溯起来,“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中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一句。这句话写出了侠必有武,必会武,必能武之意。其实,“武”和“侠”在某种层面上来讲,已经不仅仅只是武侠小说中的单纯概念,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地来讲,“武功”、“武力” 、“武术”等以“武”为中心的概念,反映的都是长久以来人们征服社会的渴望;而“侠客”、“侠义” 、“侠行”等以“侠”为中心的概念,反映的则是对完善道德的企盼。这一点与中国文化是相契合的。“武”的最高境界是“神武不杀”,“侠”的最高境界是“欲除天下不平事”而二者的终极目的都是想建立一个理想的桃源世界。传统武侠小说在弘扬侠义精神的同时,表现出一种试图依靠武力来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倾向。正所谓“快意恩仇”,侠士们在感恩报仇中寻求并品尝着血腥的快感。一般意义上的侠,体现在以武力来扶善除恶,扶危济困,打抱不平。金庸笔下的侠并不只限于报答和自己有特殊关系的人,而是普遍地扶危济困,救人于水火,路见不平便拔刀相助。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往往把尚武与尚德结合在一起,重武德。这一点与传统武侠小说是根本不同的。
武德之高尚与卑下往往成为金庸武侠小说中决定武功成败的根本因素之一。郭靖、洪七公、萧峰、袁承志等大侠之所以能以武功冠绝一时,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有高尚的武德;欧阳峰、东方不败、丁春秋、岳不群等之流最终只落得个悲惨可耻的下场,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卑下甚至邪恶的武德所致。而武德的最初体现则是表现在最初武功的选择上。故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又可以为正邪两派。在金庸笔下,这正邪两派武功正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正体现了不同人的不同选择。“正派武功”符合儒释道三家之说,顺应了社会伦理道德和人性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形成侠士弘大刚毅的人格。而与之相对的“邪派武功”则违反了人性准则,追求速成,崇尚功利,最终只能使练功之人玩火自焚。由此看来,武德对于习武之人是十分重要的。武德上者,侠士也。
“武”离不开“德”,就如同“侠”离不开“义”一样。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侠”与“义”往往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说到侠,人们通常会在第一时间想到义。义是中国侠士之魂,也是金庸武侠小说之魂。金庸的武侠小说围绕着“义”字写了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人物、故事和场景。如郭靖保家卫国、死守襄阳;萧峰义字当先、以死反战……这些笔墨饱含了作者大量的心血、精力和激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传统文化观、道德价值观和人生理性精神。在艺术上,这些感人至深、震撼人心的场景也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此外,它们还成为金庸小说中最为精彩、最富有浪漫主义激情,因而也最值得仔细品味的部分。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士众多,最为著名的两位大侠当属萧峰与郭靖二人了。这一点是众多金学家、也是广大金迷们公认的。我就以他们二人为例,来说说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与武侠精神吧。首先要说的就是萧峰。萧峰的身世较为特殊。他生于契丹,长于大宋。这就使他的性格特征中既有契丹人豪爽直率的一面,又有一般侠客讲义气、重承诺、扶危济困、胸襟坦荡等优秀的中原品质。而他最终的悲剧性命运尤为震撼人心,发人深省。杏子林成了萧峰人生的转折点。他从受人尊敬的丐帮帮主一下沦为了遭人唾弃的“契丹狗”。直至后来两国交兵之际,他又机缘巧合地偏偏当上了契丹国的南院大王,受命领军平南征宋。为平息两国之战,救万民于涂炭,萧大侠不惜以自杀来震慑大辽,警醒大宋。萧峰身上所代表的正直、朴素、真诚和为民请命、甘愿一死的献身精神,正是武侠精神的至高境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接下来,再来谈谈郭靖大侠。郭靖为人忠厚老实,是个不善言辞,也不聪明的人。他的父亲郭啸天是一代忠良。在父亲忠贞烈事的影响下,郭靖渐渐地也形成了敦厚有礼、深明大义的性格,成为儒家文化最为精当的代言人。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金大师笔下的大侠风范。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号角声中,郭大侠冲锋陷阵于保家卫国的抗元斗争中去。这种以天下兴亡、万民安乐为己任的思想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郭靖不仅具有远大的为国理想,同时也有积极主动的卫国行动。儒家文化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政理想,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清晰,也最为透彻。总之,郭靖和萧峰一样,身上都具有传统正剧中悲剧式的英雄色彩。同时,他们的形象与豪行也使“侠”这一概念上升到另一种高度。对于“武侠”,与金庸同时代的梁羽生也有着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在武侠小说中,“侠”比“武”应该更为重要,“侠”是灵魂,“武”是躯壳。“侠”是目的,“武”是达成“侠”的手段,毋宁有“侠”无“武”。为了行侠仗义,侠士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就算是性命也在所不惜。正可谓“侠客不怕死,只怕事不成”(元稹《侠客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李白《侠客行》)。
在通过武侠小说来宣扬武侠侠义精神的这一点上,金庸的作品是与传统武侠小说相契合的。但是,金庸武侠小说的核心思想是尚武德与重侠义,把武德与侠义并重。更为可贵的是,金庸在一系列的小说创作中,还赋予了“武侠”以新的内涵——把它提高到了为群体、为民族、为大多数人这一新的历史高度。武侠,不再只是武把式、游侠儿,而是有武德之人行有侠义之事。武侠精神也在不知不觉间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笔下最杰出的英雄人物都是深明大义,自觉地在为百姓、为民族、为大多数人利益而奋斗,乃至献出自己生命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正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最高的人生价值观,也是金庸对武侠精神的一种新的提升。
武侠小说总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有一个故事动机引发剧情的发展,或者是为了报仇雪恨,或者是为了争夺武林盟主,或是为了一部绝世武功秘笈。笔者通过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本阅读,发现其中一个普遍性的意义模式,即几乎所有故事的动机都是主人公的“身世之谜”。这个身世之谜由混乱或邪恶的血缘关系造成,注定人物出入江湖的命运。叙事深层如此关心血缘注定的身世问题。在金庸的许多小说里,我们都注意到所谓“身世不明”的英雄。《天龙八部》开篇,这类英雄就又出现了。首先是段誉,其后是乔峰,最后是虚竹。段誉的江湖之行使他陷入难以自拔的乱伦恐惧之中。母亲刀白凤临终时揭出他的身世之谜:他的父亲并不是段正淳,而是时下“四恶之首”段延庆。随之乱伦的恐怖消失了,但邪恶身世的负罪感,却使他更加痛苦不堪。他社会关系上的父亲(养父)段正淳与生母双双死去,生父段延庆竟是“恶贯满盈”的江湖歹徒。他的生命来源是罪恶的,生父邪恶,生母与生父之间的复仇关系产生了他,也是邪恶的。缘起业报,一切尽由身世中来。身世就是命运,身世之谜又造成英雄们的悲剧命运。《天龙八部》中,段誉还不能算是最有英雄气质的人。他真诚、勇敢,但缺乏对命运的自觉。真大英雄者当推乔峰。而乔峰命运中的一切,也是由身世之谜造成的,只是他在个人的努力中,表现出更多的主体自觉性来。在这一点上,他很像俄狄甫斯类的英雄,对真实的追求把自己逼到毁灭的边缘。他无法相信,但种种事实都证明他是与大宋汉人有世仇的异族后代——契丹人。于是灾难降临,恩转化为仇,爱转化为恨,他自愿放弃了丐帮帮主的地位,无尽的误会与冤枉接二连三地降临到这位无所归依的流浪英雄头上。身世之谜揭开,血缘“罪恶”再次成为英雄命运的注定性因素。
《天龙八部》中社会因素与血亲的自然因素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在英雄们的养父与生父之间的关系结构中。健康的存在秩序中,生父与养父应该是同一的,否则,不仅生命的本质有问题,存在的状况亦是令人痛苦的。小说中的情节一再暗示这一点。段誉的生父与养父不仅不是同一人,而且互为仇人。段正淳后来与他众多的情人同归于尽,了却了他的孽缘,段誉就只有一个时刻迫害他的邪恶生父了。乔峰的养父母乔三槐夫妇被谋杀,而他误以为坠崖而死的生父萧远山却侥幸生还,藏身少林寺中,这个谜直到最后才揭开。
至于那位从小即在少林寺出家的痴僧虚竹,一直以为自己是无父无母的孤儿,而他父亲就在他身边,竟是那位德高望重、宝相庄严的少林寺方丈玄慈大师,他的母亲则是号称“无恶不作”的第二恶人叶二娘。高僧大德身犯淫戒,为恶不赦;叶二娘日杀一婴,更是天理难容。虚竹,又是一个生于邪恶的孽子。玄慈引咎自杀,叶二娘随去,虚竹的身世之谜一旦解开,他又成了真正的孤儿。总也摆脱不掉身世之谜,不是罪恶,就是倒错。
武侠小说是幻想衍生的。从创作与作品角度看,人物无端而出,事件随意而生,情节经常显得散漫,英雄志,儿女情,奇缘异遇,随心任意,有庞大规模,也会杂乱。从读者阅读角度看,通常的情况是,你从故事的任何一段读起,意义都是明确的,相对独立完整的,然而通篇读完,又有不知所云的感觉。《天龙八部》中围绕着三位英雄命运反复出现在作品中的身世之谜的母题。实际上这个母题的普遍意义还不仅限于这三位主人公,次要人物如慕容公子、钟灵、木婉清、王语嫣、阿朱、阿紫,或多或少在某一阶段都陷入身世之谜的困扰之中。它是整部作品叙述的深层结构,从散乱的幻想经验世界中暗示出某种深刻的寓意。身世之谜使人的存在陷入混乱,这种混乱是彻底的,社会存在的基本单元家庭被破坏了,父不父、子不子;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也破坏了,人无法安身立命。乔峰的身世使他无法继续生存在汉人世界,它的教养又使他无法进入契丹人的生活。段誉除了情痴外根本没有大理段氏的“正统承传”,流落中原,无所事事。虚竹身为汉家僧侣,却被招为西夏驸马。每位英雄的所在都不是他应有的存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存在秩序失去了一致性意义,因为根源性、本质性的血缘关系是邪恶的,存在的环境就不可避免要出现混乱,无人不冤,有情皆孽。普遍程度上的身世邪恶或混乱导致存在秩序的混乱,而乱世出英雄——这就是《天龙八部》幻想世界中暗隐的道理。
身世之谜揭出,原来掩盖在虚假的秩序之中的世道乱了,英雄在痛苦与灾难中诞生,力图以个人的力量寻找存在的意义,重建秩序。段誉的挚爱,虚竹的宽容,乔峰的正义,都是英雄作为。个人身世之谜不仅是个人的灾难,也是整个家族、整个国家的灾难,段誉的身世牵涉到大理国政,乔峰于万马军中胁迫辽王誓不犯宋境,并以死相报,也关涉到民族存亡的大事。身孽,家破,国乱,孝不就,忠不成,仇杀遍野,苍海横流,力挽狂澜者,方显出英雄本色。灾难缘起,在于身世之谜,英雄的人格不仅体现在忍受灾难,还在于一种抗拒命运的悲剧性努力上,他们力图在残破混乱中重新建立秩序,找到新的存在根基。乔峰、段誉、虚竹结为异姓兄弟,挚情真性,尽消前仇。如果说旧的血缘秩序已经败坏了,那么建立在非血缘关系上的,纯粹社会化的关系是否能够成为摆脱痛苦、重建秩序的超越之路?“异姓”是非血缘性的,“异姓兄弟”意味着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新秩序、新和谐。于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英雄使命就集中表现在秩序与价值的重建上。如果所有的自然初因(血缘身世)都是邪恶的,导致仇杀的,冤怨相报,了无尽头,那么理想的社会关系秩序“异姓兄弟”将昭示出拯救的希望。
大侠成为一种价值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文化英雄。他们都体验到生存内在的困境,自觉或不自觉地探索存在的意义,肩负起民族精神。从某一段情节、某一个事件上看,他们或者是一种宗教的、哲学的、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化身;但从普遍的内在隐喻意义上看,他们都是整体性的文化价值与集体心灵的代表。他们的故事归根到底都是同一个故事。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都是以人物为核心的英雄传奇,而这些英雄展示在故事中的命运,都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终极原因——身世之谜。
《天龙八部》中的意义模式在金庸的其它小说中不断重现。“射雕”三部曲中所有的主人公出入江湖,最初的动机都可追溯到身世之缘。郭靖、杨康、杨过、张无忌,不是父死,就是父母双亡,凝结在身世上的冤仇或误会构成他们武侠生涯的决定性因素。《雪山飞狐》、《飞狐外传》中的胡一刀、胡斐,也是因为前后三代人身世上的秘密蹈入无尽的江湖是非与仇杀之中。百年结仇,冤冤相报,而对胡苗范田四家三代中的每一个人,都具体表现为身世源头上的冤孽,为此他们走上江湖路,旧怨未解,新仇又生,人的命运被一种先在的血缘关系注定了。《飞狐外传》中女主人公袁紫衣的身世就更为典型,父母竟是仇人,身世的冤孽注定了她的命运;又要报凤天南的生身之恩,又要杀凤天南为母报仇。一再重复叙述的情节已不可能是偶合,它似乎在暗示我们一种解读金庸的意义符码。身世或者是个秘密,或者是个揭示出的罪恶的根源,不管是失落的身世还是被证明的邪恶身世,都是注定主人公命运的孽缘。血缘性的自然秩序一旦打破,便是混乱与悲剧的根源。《鹿鼎记》中的韦小宝不武不侠,但也不知其父为何人,他生在扬州丽春院,母亲是个妓女,很多人都可能是他父亲。《连城诀》中狄云无父有师,身世不明,而且师父的身份也存在着倒错现象。《书剑恩仇录》中于万亭只是陈家洛的义父,《白马啸西风》中李文秀父母双亡,《鸳鸳刀》中萧仪、《碧血剑》中袁承志的父亲均被杀,《笑傲江湖》中众望所归的令狐冲,一样的身世不明。对每一个人物来说,这都是他们走入江湖的直接与根本原因。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孝文化,它以家庭为本位、宗族为中枢、国家为指归,其中最基本的关系结构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伦理秩序。血缘关系是基于出身的谱系纽带,它将一个人将另一个人,一个个人与集体联系起来,构成一种社会整体。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这种内在的、核心性的结构因素就是血缘关系与观念,如果血缘关系陷入混乱,存在将是可怕的;如果血缘关系是一种危害存在秩序的冤孽或原罪,那么人就应该努力摆脱这种宿命因素,用自己后天的努力重建秩序。江湖是混乱的象征,侠客们由于身世命运走入江湖,试图在混乱中重建健康的伦理秩序。血缘是存在的根命所在,我们只有在血缘结构中才能理解这个世界。身世之谜的意义模式,可以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符码解读金庸的某一部小说,也可以从某一种小说中显示的这种模式意义推导出金庸武侠世界的普遍意义。
身世之谜的母题并不足以说明其它武侠作品,梁羽生、古龙、卧龙生、温瑞安,他们的武侠小说可以处理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原型,具有不同的文化隐喻意义或伦理关怀,但他们的武侠小说在整体文化秩序中的功能及其实现这种功能的形式却是共同的。金庸小说“身世之谜”的文化隐喻只能说明意义与价值问题,说明的范围也有限于金庸的作品;而从对金庸作品的解读所发现的幻想的现实意义,却能印证武侠小说运作的基本原则,因为所有的武侠小说在幻想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武侠小说通过幻想把纯粹虚构的故事与现实的文化精神关联起来,不同作家的创作成就有大小,读者有多少,作品的文化蕴涵亦有深浅,但其中幻想的现实意义,文化寓言与补偿功能,故事类型的程序化传播以及这种传播在华人圈内起到的文化认同作用,是普遍共同的,不仅限于金庸一人或一部小说。金庸用他所有的小说讲叙一个基本意义模式相同的故事,而许多武侠小说,新的、旧的、港台的、大陆的、梁羽生的、古龙的,叙述的情节也经常重复,诸如比武论剑,夺宝争霸,别离的爱侣,聚会的冤憎。一边是作品不断重复的程序化故事,一边是无数大众不厌其烦、如痴如醉的阅读。我们不能指责如此多的同胞都精神空虚,不能妄想把高度抽象化的哲理与人生观灌输到大众的头脑里,使他们像机器一样一丝不苟地活着。于是,自然而然,金庸和以他为代表的武侠小说在当今华人世界拥有了那么广泛的读者,而每个读者都以个人的形式——阅读来参与这个属于全体华人的民族精神仪式。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我们完全可以读出金庸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看出金庸自己对武侠世界以及对其中所隐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剖析、传承、重塑、弘扬、批判、反思和质疑……而小说中所描写的性格各异的人物、林林总总的琐事、所反映的复杂纷乱的社会、绚丽繁华的世情、所展示的山光水色、风俗人文、奇幻武功,则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之中。而这些耳熟能详的事情,那些血雨腥风的斗争,都不过是现实社会大环境中日常生活的种种剪影或幻影罢了。这一点也成为金庸武侠小说吸引读者的因素之一。“如在目前,如临其境”。主人翁?参与者?旁观者?读者一时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读来定是酣畅淋漓之至哉!
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在继承传统武侠小说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大胆而新奇地进行了创造性思维,金庸把想象发挥至极致,为广大读者描绘出一个色彩斑斓、充满神秘、奇幻色彩、引人入胜、亦真亦幻的武侠世界来。我们从中也不难看出作者除谋篇布局之外,在构建理想家园时所耗费的精力和心血。尤其是在对于武功和武功招式的着力描写和尽力刻画上,金庸之成就无人能及。对此,金庸笔下人物的奇招妙诀更能证明这一点。如洪七公之降龙十八掌、张无忌之九阳神功和乾坤大挪移功法、小龙女之玉女剑法、杨过之黯然销魂掌等等不胜枚举。有人曾经指出:“武功既是种艺术,关于武功使用和描写也就更应是一种艺术了。新派武侠小说打斗场面的描写,不拘泥于一招一式的真实可信,而是凭借想象自创功法,于惊险外更追求画面的‘色彩与构图’,于奇绝处更显示人格的高大与完美。可能不大可信,可‘好看’而且有‘味道’——居然于打斗中显出中国文化精神.”这样的评论可谓道出了金庸的“武侠秘诀”——好看与味道并重,而侠士们的武功则正是其文化修养和人格精神的体现。
有人说,金庸是六十年代最优秀的“武林盟主”。其实,金庸的武侠小说写作始学于梁羽生。他善于借助曲折动人的“大众化”故事框架,来表现惩恶扬善的主题和大侠创造历史的新古典主义思想,在浪漫武侠之外,金庸自己创造性地使其小说中往往又含有某些象征、寓意。这一点也是符合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民族精神的。正如金庸自己在接受某专栏访问时所说:“侠小说本身就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些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一点与胡适所说的文学作品“有我”“有人”要求是完全符合的。在金庸众多的武侠小说中,象征寓意性作品写得最为成功的要算是《笑傲江湖》了。小说通过江湖上五岳剑派与魔教日月神教的武功较量,以及五岳剑派内部的权力斗争,象征性地概括并影射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争斗。一句“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仅成为电影中的经典对白,也是现实生活中政治斗争的真实写照。社会这个大环境就是最大的江湖。人,生存于社会中,如何全身而退?只能激流勇进。不然,也得做到明哲保身。“在江湖,身不由己”仅仅是武林人士的无奈,也是我们生活于钢筋水泥丛林中的现代人发出的一声叹息……
金庸小说的象征性、寓意性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这些与金庸小说中折射或透露出的文化色彩与人文气息有着密切的联系。金庸小说中包含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和中华民族的深刻精神。这成为金庸武侠小说中最震撼心灵,最发人深省的精神内核。金庸在其小说创作中,有着既是作者又是学者的双重身份的优势。这就使作者自身在文、史、哲、儒、释、道、诗、词、书、画、乐、棋等诸多方面的修养和才识能够从笔尖源源不断地注入作品,使文化色彩充溢于字里行间。“俗之中有大雅,大雅之中有大俗”寓雅于俗,雅俗并重,是金庸作品能够成为雅俗共赏的大众经典作品的决定性因素。
值得说说的,是金庸小说在与传统文化相契合时,也不忘呼唤着人文精神。金庸通过武侠世界的打打杀杀,阴谋诡计,血雨腥风来唤醒群众,观照人性,倡导和平,以战反战,以杀反杀,充溢着浓郁的人文主义气息。他试图通过武侠之武力、武功、武艺、武技、武术、武德来展现民族精神,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时,这也是金庸在文学创作中有意形成的创作意图和刻意追求的创作主题所在。著名制片人张纪中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金庸的小说是武侠小说中最好的。他的作品流露出一种英雄主义情怀。我说过,一个人执著、感动、流泪的时候,就有英雄主义情怀。金庸的小说中全部是布衣英雄,像杨过、令狐冲、郭靖……这些人物能感染我,跟我是契合的。”武侠小说本质上是带有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著名金学家倪匡称其“个体的形象越是突出,就越能接受。”我认为,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突出表现正是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对人性和民生的一种人性关怀。从接受论的角度上来讲,这也正契合了民众渴望救赎的心理,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和认同。因此,武侠小说也更容易受到读者的青睐和喜爱。而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够在文学史上取得相当的地位,从内容上来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能在充沛的现代意识的融汇交合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苦心孤诣的梳理与整合,同时也暗含了我们民族重塑文化本体的百年企盼。就这一点而言,金庸的武侠作品与流俗从众、博人一笑的庸俗武侠小说是截然不同的。
与梁羽生固守传统进行小说创作相对,金庸的创作道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很快从传统意义上的儒之侠——郭靖,道之侠——令狐冲,佛之侠——石破天,渐渐走向了非侠甚至反侠——韦小宝。其小说的创作主题也离国家民族之本位愈来愈远,而离人性、人生的意旨越来越近,也越来越深。金庸的武侠世界中,传递着中国特有的武侠精神,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艺术上讲,金庸小说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强调情感要素的介入,几乎接近于中西合璧的社会人情小说。在创作手法的运用中,金庸作品又熔历史与诗情与一炉,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写实传统,又能圆熟地运用西方的心理描写。语言艺术上老练圆润,构思布局上博大精深,堪称武侠小说的典范。因此,金庸武侠小说本身就具备了引人入胜的丰富的可看性、娱乐性等外部因素,再加上作品内部反映折射出的武侠精神、人文气息,就更加增添了作品之精神性、内质性的一面,也是金庸武侠小说中最为核心的地方。同时,这也成为了金庸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现今社会中,所谓的人生哲学,流行于当世。而所有的人生哲学不外乎只是“世”“世”种种衍生物。武侠精神中,从头至尾都贯穿着隐逸的思想。侠士们并不是哪儿有热闹就往哪儿跑,也不是天天只梦想着“南捷径”所谓“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是他们隐逸的最高境界。这是由于“世”“世”有更多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因为武侠精神在历史上始终不是思想文化的主流,也不为正统所接受。它深厚的生存意义只能够成为百姓心中神圣天道、正义良心的永远保护神。因为权力的倾轧、政治的腐败,使社会现实环境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天理昭彰,正义永存。而武侠精神恰恰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警示和补充。以天下为己任的郭靖、萧峰选择了在现实中头破血流后“身成仁、舍生取义”而陈家洛、袁承志、张无忌则选择了在功成之后就飘然引退。 “世”“世”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作品中人物的急流勇退,与金庸本人的功成名就之后封笔引退又有着某种昭示,一个是虚拟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进退之间,方显英雄本色。这种隐退,让金庸的小说攀到了最理想的境界,也让金庸的艺术成就攀到了最理想的境界。
总之,“金庸现象”一社会现实的实质就是武侠精神经过岁月洗礼后的一次展现和新生,是人文精神渴望回归的呼声和企盼。西谚有云:“物主让人直立行走,仿佛就是为了让人仰望。”是西方的哲学。但仰望人性,回归自然,却是全人类共同的心愿,也是文学作品中最能打动人心之处。金庸的武侠小说最为成功的地方也在于此。
Ⅱ 百家讲坛有没有评论金庸小说的啊
有的
孔庆东在百家讲坛讲过
《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武侠小说》
01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孔庆东
02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奇情怪恋-孔庆东
03孔庆东看武侠小说中的侠义-孔庆东
04孔庆东看金庸小说中的侠义-孔庆东
05金庸小说中的悲剧爱情-孔庆东
06传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孔庆东
07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上)-孔庆东
08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下)-孔庆东
在线看:http://so.56.com/index?type=video&key=%BF%D7%C7%EC%B6%AB%BF%B4%CE%E4%CF%C0%D0%A1%CB%B5
有出书的:http://www.kongfz.com/bookstore/6821/book_32453996.html
Ⅲ 金庸小说的评论书,,,,比如,好像是,<金庸笔下的男女》,这类的,请教了
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topic/ecation/C13378/01/index.shtml
目录: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上)
、“武”是武侠小说的基本要素,于是很多人便根据这一特点,把“武侠小说”叫做“武打小说”,或者是不屑一顾,或者是进行围追堵截。可见,“武”这个字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但是,很多人对“武”的理解却并不正确。那么,“武”这个字的确切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下)
金庸笔下的武功描写并不单纯指武功本身,它其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武功,使用不同的兵刃,他们便有着不同的武功境界,同时也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种种武功描写,非常独特,同时并不离谱,各有一定的道理可讲。这是因为,一方面,金庸重视武功的描写,因为作品中有很多矛盾,很多问题,要靠武功的打斗去化解、去解决,没有武功是断然不行的。但金庸同时又强调了武功的局限,因为武功并不是万能的。
· 金庸小说中的悲剧爱情
他们是金庸笔下爱情世界里的独特角色,雪山飞狐胡斐--他一身正气,行侠仗义。却为情所困,刻骨铭心;“无恶不作”叶二娘--她作恶多端,骂名无数。却为情所痴,凄婉终生;“侠之大者”萧峰--他顶天立地,义薄云天。却为情所悲,动人心魄;爱恨交织,情怨纠缠。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引领我们走进金庸笔下的悲情世界,解读爱恨情仇的痴狂与毁灭。
· 传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
这是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眼花缭乱的掌拳手法、精妙绝伦的搏击比拼、卓尔不群的套路招式、琳琅满目的江湖门派,这就是武侠作家笔下的武功世界。将武功分为内功与外功的思想,使得武侠小说创作焕然一新,境界大为提升。而对于今天的读者耳熟能详的“武功”一词,又是如何横空出世的?它究竟被赋予了怎样的新定义?
· 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
金庸是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从1955年第一篇武侠小说问世,到1972年“封笔”,金庸共创作了十五部武侠小说。在这十五部小说中,不仅有波诡云谲的政治画卷、荡气回肠的英雄侠义、出神入化的绝世武功,更有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的爱情人物和爱情故事。如何看待金庸笔下的情爱世界?
· 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奇情怪恋
爱情是人类永远的主题,多少年来,人们永远津津乐道于对爱情问题的探讨。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几乎囊括了人世间各种各样的爱情模式。既有英雄美人式的郭靖与黄蓉,也有感天动地式的杨过与小龙女。这些人的爱情也许更让人称道,让人难忘。可是金庸笔下还有一些奇绝的爱情也很令人深思。他们或许是不起眼的小人物,或许是让人不耻的恶人,但是却同样惊心动魄,刻骨铭心。
· 孔庆东看武侠小说中的侠义(一)
提起武侠这个词,想必各位都是耳熟能详的,这已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基本词汇了。但是这个词汇所包含的内容,“武侠”这个词所指的那种人,大家可能会觉得比较神秘。“武侠”这是很不容易的一种人,既要身怀绝技,又要道德情操高尚,好像还带有一点神秘色彩,高来高去的,平时生活中好像不容易遇到。所以武侠,总是给人以某种神秘感。武侠这种人真的是那么神秘吗?真的是离我们很远?真的是在我们生活之外很遥远的一个地方藏着,只在我们睡觉的时候出来吗?
· 孔庆东看金庸小说中的侠义(二)
金庸的武侠小说写尽了人生百态,而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无一不是金庸自身各个阶段的思想反映,纵观金庸小说的武侠人物,它又是金庸成思想变化的历程展现。1955年,30岁的金庸以一部《书剑恩仇录》涉足武林,随后《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飞狐外传》也冲出江湖。此时的金庸年轻有为,于是一批建功立业的大侠跃然纸上,陈家洛、袁承志、郭靖、胡斐,尽管他们身上有理想化的成分,但其侠义精神却能掩盖其短,张扬其长。
Ⅳ 百家讲坛的讲师有那些
《百家讲坛》受欢迎的讲师有易中天、曾仕强、于丹、纪连海、钱文忠等等、
1、易中天
易中天(Yi Zhongtian),男,汉族,1947年2月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中国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1992年起任教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2015年4月声明已经退休。
(4)孔庆东看武侠小说七扩展阅读: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
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具有科普历史知识及深入点评讲解的作用。
百家讲坛 网络
Ⅳ 上过百家讲坛的都有谁
从2002年的到2006年都很齐全。
如果按时间顺序,要从最下面看起,最下面是2002年的。
挺多的,要全看是不可能的,建议红楼梦,论语,三国等几个比较有含金量的先看一下吧~~~
百家讲坛_揭秘《红楼梦》
01刘心武谈红学(上)
02刘心武谈红学(下)
03贾府婚配之谜
04秦可卿抱养之谜
05秦可卿生存之谜
06秦可卿出身之谜
07帐殿夜警之谜
08曹家浮沉之谜
09日月双悬之谜
10蒋玉菡之谜
11北静王之谜
12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上)
13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下)
14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上)
15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下)
16贾元春原型之谜-刘心武
17_贾元春判词之谜-刘心武
18_贾元春死亡之谜-刘心武
19_妙玉排序之谜(上)-刘心武
20_妙玉排序之谜(下)-刘心武
21_妙玉身世之谜-刘心武
22_妙玉情爱之谜-刘心武
23_妙玉结局大揭秘-刘心武
)
百家讲坛_《解读张爱玲_老舍的文学地图_钱钟书_王国维_引雅入俗张恨水》
(
《解读张爱玲》系列(共四集)
01周汝昌评《红楼梦魇》-周汝昌
02解读张爱玲(上)-淳子
03解读张爱玲(下)-淳子
04张爱玲的残酷之美-止庵
《老舍的文学地图》系列(共七集)
01旗人作家老舍-关纪新
02老舍的幽默-孔庆东
03悦耳的老舍-范亦豪
04《茶馆》的文化符号-关纪新
05老舍笔下的新旧市民-吴福辉
06沉重的《月牙儿》-范亦豪
07老舍之死-傅光明
《钱钟书》系列(共三集)
01从方鸿渐看钱钟书-孙郁
02从《诗可以怨》看钱钟书-刘扬忠
03从《说笑》看钱钟书的幽默-孔庆东
《王国维》系列(共四集)
01叶嘉莹评点王国维的悲观人生-叶嘉莹
02叶嘉莹评点《红楼梦评论》-叶嘉莹
03叶嘉莹评赏南唐二主词-叶嘉莹
04王国维的学术三境界-姚淦铭
《引雅入俗张恨水》系列(共五集)
01与三结缘的张恨水-袁进
02《啼笑姻缘》的爱情三模式 -孔庆东
03《金粉世家》与家族小说-徐德明
04张恨水小说的社会风俗画-张中明
05“引雅入俗”张恨水-汤哲声
)
百家讲坛_《传奇太后_杜甫的文化意义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_千年少林_钤记中华_文明的驻足地》
(
《传奇太后》系列(共四集)
01传奇太后_吕后-卜宪群
02传奇太后_文明太后-周思源
03传奇太后_武则天-黄正建
04传奇太后_慈禧-杨天石
《杜甫的文化意义》系列(共二集)
01杜甫的文化意义(上)-莫砺锋
02杜甫的文化意义(下)-莫砺锋
《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共六集)
01一个死文明的复活-李晓东
02神秘的金字塔-李晓东
03埃及艳后-李晓东
04法老的诅咒-李晓东
05金字塔太阳船-李晓东
06揭开狮身人面像的面纱-李晓东
《千年少林》系列(共二集)
01千年少林-历史篇-马明达
02千年少林-文化篇-马明达
《钤记中华》系列(共五集)
01钤记中华(一)书法-李刚田
02钤记中华(二)京剧-徐城北
03钤记中华(三)民俗-倪宝臣
04钤记中华(四)武术-马明达
05钤记中华(五)长城-李建平
《文明的驻足地》系列(共四集)
01世界遗产在中国-郭旃
02文化遗产的文化诠释-吕舟
03自然遗产的自然造化-谢凝高
04双重遗产的双重属性-谢凝高
)
《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武侠小说》
(
01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孔庆东
02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奇情怪恋-孔庆东
03孔庆东看武侠小说中的侠义-孔庆东
04孔庆东看金庸小说中的侠义-孔庆东
05金庸小说中的悲剧爱情-孔庆东
06传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孔庆东
07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上)-孔庆东
08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下)-孔庆东
)
百家讲坛_《您好!宇宙》
(
01人类怎样认识宇宙-赵君亮
02望远镜里的宇宙-李元
03宇宙将走向哪里-李竞
04银河系-杜升云
05太阳风暴-何香涛
06移民火星-卞毓麟
07太阳系中的怪异成员-彗星-崔振华
08寻找另外一个地球-何香涛
09寻找地外生命-南仁东
10寻找“丢失”的行星-赵君亮
11小行星会撞地球吗-李竞
12星座传说-杜升云
)
百家讲坛_《清十二帝疑案》
(
清十二帝疑案01_努尔哈赤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2_皇太极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3_顺治(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4_顺治(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5_康熙(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6_康熙(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7_雍正(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8_雍正(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9_乾隆(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0_乾隆(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1_嘉庆(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2_嘉庆(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3_道光(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4_道光(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5_咸丰(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6_咸丰(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7_同治(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8_同治(中)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9_同治(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0_光绪(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1_光绪(中)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2_光绪(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3_宣统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4_总说(一)_清朝十大贡献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5_总说(二)_八旗风云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6_总说(三)_科举风云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7_总说(四)_官场风云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8_努尔哈赤(续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9_努尔哈赤(续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0_皇太极(续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1_皇太极(续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2_清初宫廷斗争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3_正说洪承畴降清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4_清朝皇帝的称谓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5_清朝皇帝的后宫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6_皇帝之死与太监命运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7_清朝兴盛的历史宝鉴_阎崇年
)
2004年-2005年央视《百家讲坛》系列
最新更新:
新解《红楼梦》系列(16集)
品读《水浒传》系列(12集)
2004年未成系列的(共10集)
《您好!宇宙》系列(共12集)
《清十二帝疑案》系列(共37集)
《千年少林》系列(共2集)
《老舍的文学地图》系列(共7集)
金正昆《身边的礼仪》系列(共3集)
《文明的驻足地》系列(共4集)
《海洋生灵》系列(共3集)
《心灵鸡汤》系列(共4集)
《杜甫的文化意义》系列(共2集)
《钤记中华》系列(共5集)
《张恨水》系列(共5集)
《昆虫》系列(共3集)
《钱钟书系列》(共3集)
《张爱玲系列》(共4集)
《王国维系列》(共4集)
《传奇太后系列》(共4集)
《传奇太后系列》(共4集)
《中国电影百年》系列(共10集,缺一集!)
《教育》系列(共3集)
《红楼六家谈》系列(共12集)
《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共6集)
《吴建民盘点2004》系列(共2集)
《说聊斋》系列(14集)
《红楼梦里的配角》系列(6集)
2005年未成系列的(6集)
马骏《二战人物》系列(18集)
《周国平谈女人、爱情、婚姻、孩子》系列(共4集)
《老子与百姓生活》系列 (8集)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23集)
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系列 (12集)
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系列(12集)
《金正昆谈现代礼仪》系列(18集)
《汉代国策风云》系列(4集)
《探秘中国汉字》系列(共2集)
《郑和下西洋》系列(共2集)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系列(13集)
《智商与情商》系列(共4集)
《方尔加讲孔子》系列(4集)
《正说三国人物》系列(9集)
《经典中的爱情》(共3集)
《地域文化的形成》(共4集)
《传承的神韵》系列(8集正在播出)
《百家讲坛》2002-03年目录:(按时间顺序)
2003年6月27日 关注早期教育 徐朝霞 冯淑兰 袁 春
2003年6月26日 认识毒品 徐国柱
2003年6月25日 是是非非王熙凤 周思源 吕启祥 丁维忠
2003年6月24日 情 理 法的冲突 范 愉
2003年6月23日 神秘的生命起源 袁训来
2003年6月20日 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 (下) 赵林
2003年6月19日 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上) 赵林
2003年6月18日 漫话宝 黛 钗 李希凡 张庆善 孙玉明
2003年6月17日 书法艺术的理解与观赏 金开诚
2003年6月16日 人类基因组计划 陈竺
2003年6月13日 话说质量经营 马 林、马欣迎、张晓东
2003年6月12日 理解质量革命 韦恩·科斯特
2003年6月11日 《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下) 蔡义江
2003年6月10日 文化与经济 胡兆量
2003年6月9日 转基因食品离我们有多远 朱 桢
2003年6月6日 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发挥 曾国平
2003年6月5日 文化与戏剧 叶坦
2003年6月4日 《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上) 蔡义江
2003年6月3日 未来的太阳能车 陈全世
2003年6月2日 基因与你我他 王渝生
2003年5月29日 海外学人回国创业论坛 茅道林、王辉耀、李安渝、高在朗
2003年5月28日 曹雪芹的生平与家世 顾平旦、张书才、沉治钧
2003年5月27日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董克用
2003年5月23日 诚信是金 黄卫平
2003年5月26日 飞向月球 欧阳自远
2003年5月22日 新读《孙子兵法》 黄朴民
2003年5月21日 曹雪芹其人其书(下) 周汝昌
2003年5月20日 释放互联网能量 王楠
2003年5月19日 现代医学回顾与展望 韩启德
2003年5月16日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袁正光
2003年5月15日 纵论《国际法》 朱文奇
2003年5月14日 曹雪芹其人其书(上) 周汝昌
2003年5月13日 高科技与现代农业 石元春
2003年5月12日 科学文化漫谈 王直华
2003年4月30日 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下) 杨天石
2003年4月29日 现代战斗机的发展 陈 光
2003年4月28日 数字时代用户界面 李开复
2003年4月25日 备战高考—语文中的语言应用 姚家祥
2003年4月24日 备战高考—地理 许 鑫
2003年4月23日 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上) 杨天石
2003年4月21日 《宇宙是从大爆炸中诞生的吗》(上) 何香涛
2003年4月22日 《宇宙是从大爆炸中诞生的吗》(下) 何香涛
2003年4月18日 备战高考—生物 郑春和
2003年4月16日 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 金开诚
2003年4月15日 21世纪我们怎么“管人”? 曾湘泉
2003年4月14日 人工智能与现代社会 钟义信
2003年4月11日 备战高考·英语篇 (下) 张铁城
2003年4月10日 备战高考·英语篇(上) 张铁城
2003年4月9日 世界上最古老的希腊戏剧 罗锦鳞
2003年4月8日 英语成功学(下) 杜子华
2003年4月7日 英语成功学( 上) 杜子华
2003年4月4日 《备战高考·代数》(下) 尹浚淼
2003年4月3日 《备战高考·代数》(上) 尹浚淼
2003年4月2日 世界上最古老的希腊戏剧 罗锦鳞(上)
2003年4月1日 创新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 纪宝成
2003年3月31日 量子物理学的实验与哲学基础 安东·泽林格
2003年3月28日 备战高考(二)语文篇之议论文 姚家祥
2003年3月27日 备战高考(一)语文篇之记叙文 姚家祥
2003年3月26日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孙玉石
2003年3月25日 数字化校园与教育创新 吴文虎等
2003年3月24日 西方的技术 沃尔夫冈·科尼希
2003年3月21日 数字时代的编程 比尔·盖茨
2003年3月20日 光纤通信进展 李淳飞
2003年3月19日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孙玉石
2003年3月18日 物理学百年的回顾 周光召
2003年3月17日 自动控制发展的历程 王广雄
2003年3月14日 妇女与传媒 卜卫
2003年3月13日 妇女与健康 张开宁
2003年3月12日 足尖上的艺术——芭蕾欣赏入门 欧建平
2003年3月11日 妇女与教育 郑新蓉
2003年3月10日 妇女与法律 信春鹰
2003年3月7日 妇女与参政 荣维毅
2003年3月6日 妇女与就业 刘伯红
2003年3月5日 妇女与婚姻家庭 张李玺
2003年3月4日 丝绸之路与丝路考古学 孟凡人
2003年3月3日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2003年2月28日 中国古代体育 崔乐泉
2003年2月27日 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古代文明 白云翔
2003年2月26日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冯时
2003年2月25日 汉唐金银器与社会生活 齐东方
2003年2月24日 中国古代的简牍与石刻
2003年2月21日 华夏盛宴——从考古看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王仁湘
2003年2月20日 醉乡酒海——中国古代酒具与酒文化 杜金鹏
2003年2月19日 中国古代兵器 杨泓
2003年2月18日 解读中国古代都城(下) 刘庆柱
2003年1月31日 机器人技术发展状况 孙立宁
2003年1月30日 中国油气资源的二次创业 刘光鼎
2003年1月28日 二十一世纪科技 约翰·吉本斯博士
2003年1月27日 科学与社会 曾志
2003年1月24日 美妙神奇的外国民歌(下) 陈自明
2003年1月23日 美妙神奇的外国民歌 陈自明
2003年1月22日 从现代观点看几首旧诗(上) 叶嘉莹
2003年1月21日 现代焊接技术 吴林
2003年1月20日 生态伦理——一场哲学观念的革命 叶平
2003年1月17日 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何镜堂
2003年1月16日 地区建筑文化分析 齐康
2003年1月15日 漫谈艺术 钱绍武
2003年1月13日 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 吴良镛
2003年1月10日 金融资产管理与发展 刘鸿儒等
2003年1月9日 饮用水水质与水处理技术 马军
2003年1月7日 我的书法观 欧阳中石
2003年1月6日 小城镇 大战略 孔祥智
2002年12月31日 数字能保证诚实吗? 玛丽·普维(Mary Poovey)
2002年12月30日 中国近代术语的形成 冯天瑜
2002年12月27日 AMC金融资产管理与发展 刘鸿儒等
2002年12月26日 湖泊富营养化及技术动向 孔海南
2002年12月25日 传统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郑家栋
2002年12月23日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赵林
2002年12月18日 创作与翻译(下) 余光中
2002年12月17日 新建高校校长论坛·新建高校国际化战略的思考 王英杰等
2002年12月16日 新建高校校长论坛·新建高校创新模式的探索 张妙弟等
2002年12月13日 新建高校校长论坛·新建高校定位及办学特色的探讨 蔡克勇等
2002年12月12日 太阳活动与人类生存环境 汪景琇
2002年12月11日 创作与翻译 余光中
2002年12月10日 蔬菜的安全生产体系 张德纯
2002年12月5日 载人航天发展现状及展望 袁家军
2002年12月4日 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 余秋雨
2002年12月3日 世界贸易组织与标准化 李忠海
2002年12月3日 从牛羊的克隆看一流大学的内涵 杨福家
2002年12月2日 关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王通讯
2002年11月29日 中国古代的咏怀诗 孙明君
2002年11月28日 绿色食品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季成叶
2002年11月26日 信息化社会中的地理信息 龚健雅
2002年11月25日 互联网上的软件工程 何克清
2002年11月22日 中关村——浦东发展对话论坛(下) 段永基等
2002年11月21日 未来电脑 张亚勤
2002年11月19日 重力与现代科技 李建成
2002年11月14日 21世纪的中子科学 赵志祥
2002年11月13日 下一代计算机互联网络 吴建平
2002年11月11日 汽车的2mm工程 林忠钦
2002年11月8日 中关村-浦东发展对话论坛(上)孙宝启等
2002年11月6日 如何欣赏古典芭蕾 赵汝蘅
2002年11月5日 从神秘的脉冲星谈起 何香涛
2002年11月4日 摄影的情感表达 梅生
2002年11月1日 地球空间探测 吴季
2002年10月29日 空间环境及其保护 (都亨)
2002年10月28日 中国空间科学 (潘厚任)
2002年10月25日 现代人健康生活透视 (吉良晨、黄美涓、于小冬、蔡同一)
2002年10月24日 中国书法美学与养生之道 (杨辛)
2002年10月23日 正确看待康雍乾之世(上) (周荚矗?
2002年10月21日 关注老年人心智健康 (许贤豪)
2002年10月18日 机构养老与社区服务 (伊密)
2002年10月16日 经验 想象力 真实(下)(格非)
2002年10月11日 高科技与公路发展(张元方、赵喜安、何光、施伟斌)
2002年10月10日 温度与生命 (刘静)
2002年10月8日 历史·经典·记录——透视北京十大建筑(下)
2002年9月30日 旅游城市国际化 (安兴本、胡志安、柳振万)
2002年9月27日 关于生活的对话 (张维迎、冯仑)
2002年9月26日 关于艺术的对话 (刘心武、张颐武)
2002年9月25日 从希腊雅典看城市的保护与发展 (虞河岳)
2002年9月24日 关于语言的对话 (刘宏、止庵)
2002年9月23日 关于教育的对话 (王梓坤、柯惠新)
2002年9月20日 欧美小说情节演化模式(下) (张世君)
2002年9月19日 欧美小说情节演化模式(上) (张世君)
2002年9月18日 女作家 女人 作家 (赵凝)
2002年9月16日 21世纪中国城市的山水情结 (鲍世行)
2002年9月13日 西部大开发中的公路建设 (加措、郝吉明、霍明)
2002年9月11日 唐诗宋词鉴赏(下) (周汝昌)
2002年9月9日 神舟三号上的科学实验 (孙辉先)
2002年9月6日 走近纳米材料 (张泽、秦禄昌)
2002年9月4日 唐诗宋词鉴赏(上) (周汝昌)
2002年9月2日 关于神经再生——最新发现及应用前景 (科里·古曼)
2002年8月30日 经济增长与制度创新 (陈立)
2002年8月29日 新世纪的中国公路建设 (凤懋润)
2002年8月27日 膜的新奇世界
2002年8月23日 力学与现代生活 (丁光宏)
2002年8月22日 漫谈元代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陈庆英)
2002年8月20日 如何延缓衰老 (黄美涓)
2002年8月19日 航空航天的高科技发展 (傅恒志)
2002年8月16日 公路现状与未来 (张剑飞、郭学焕、戴东昌、施伟斌)
2002年8月15日 高科技提升公路养护水平 (施伟斌)
2002年8月14日 梁思成的生平·事业·情操 (楼庆西)
2002年8月13日 太空中的衣食住行 (潘厚任)
2002年8月12日 加入世贸组织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与对策 (汪玉凯)
2002年8月9日 海派文学的两个传统 (陈思和)
2002年8月8日 中国藏族英雄史诗 (降边嘉措)
2002年8月6日 唐宋词体演进(下) (王洪)
2002年8月5日 唐宋词体演进(上) (王洪)
2002年8月2日 健康住宅 离我们多远 (奚瑞林、罗德启、韩增禄)
2002年8月1日 营销的创新 创新的营销 (王方华)
2002年7月31日 我的影视创作经验 (邹静之)
2002年7月30日 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现代价值 (王渝生)
2002年7月29日 李约瑟与中国科学 (胡维佳)
2002年7月25日 阴阳学说与中国传统医学 (廖育群)
2002年7月24日 漫谈诗歌创作(下) (邹静之)
2002年7月23日 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曾雄生)
2002年7月22日 科学史的历史 (袁江洋)
2002年7月19日 《走近健康住宅》 (高拯)
2002年7月18日 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 (苏荣誉)
2002年7月17日 漫谈诗歌创作(上) (邹静之)
2002年7月16日 心理学知识与科学施教 (吴瑞华)
2002年7月15日 中国古代历法概说 (陈美东)
2002年7月8日 现代生活关键词 (赵汀阳、罗红光、黄平)
2002年7月5日 近代科学的社会根源 (方在庆)
2002年7月4日 回望发明之路 (张开逊)
2002年7月3日 从街垒到议会 (金重远)
2002年7月2日 谜语之谜:艺术逻辑基本原理 (董小英)
2002年7月1日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 (张世君)
2002年6月28日 移民与中国 葛剑雄
2002年6月26日 信息与信用(下) (张维迎)
2002年6月25日 信息与信用(上) (张维迎)
2002年6月21日 古希腊与中国古代的疾病历史 (杰弗瑞·劳埃德)
2002年6月20日 科学 艺术 生活(下) (王炜钰)
2002年6月19日 科学 艺术 生活(上) (王炜钰)
2002年6月14日 寻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下) (丁肇中)
2002年6月13日 寻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上) (丁肇中)
2002年6月11日 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应用统计(上) (谢衷洁)
2002年6月07日 化学与人类健康 (刘旦初)
2002年6月06日 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朱世能)
2002年6月05日 科学的语言 (杰弗瑞·劳埃德)
2002年6月04日 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的物种的分类 (杰弗瑞·劳埃德)
2002年6月03日 给地球照相 (郭华东)
2002年5月31日 三个代表与中国基础教育 (刘吉)
2002年5月30日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顾明远)
2002年5月28日 新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 (李连宁)
2002年5月27日 漫谈百年科技 (王渝生)
2002年5月23日 坚持人民文艺先进方向 (张炯)
2002年5月22日 戏曲漫说话“讲话” (徐城北)
2002年5月21日 民间艺术源,提炼成神迹 (李燕)
央视提供的《百家讲坛》历年节目播出一览表,一天都不落的,一个人都不少的。 (里面包括重播,自己整理一下最好。)呵呵
2001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03.shtml
2002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12.shtml
2003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53.shtml
2004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79.shtml
2005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93.shtml
2006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1222/105718.shtml
2007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05/index.shtml
Ⅵ 我的毕业论文是写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谁能给我篇范文
武侠小说应该予以现代化
不过,现代化,并不是指遣辞用字的“现代化”,或夹杂俚语、粗话、“现代”或“无厘头” 的句式,而是泛指对“侠”精神推陈出新的概念里,以及内容与形式的糅合上,文学经典与通俗读物层面的对流下,更重要的是其内容不妨对“今之侠者”加以考察、实验、试炼。“武侠”如果仅止于对古人的思慕之情,而在现代和现实全无兑现、应合、提倡、立足和寓言、警世的能力,那是“武侠”小说仅沦于“成人童话”的失败,真正武侠精神的沦亡。我们可以在传统中吸收养分,再回馈滋润这块沃土,也不妨颠覆、transgress(侵越)、重建,把这武侠文学的领域拓宽、深化和解构,铸镌它的多维性、歧义性,好像把一把好剑炼铸成自己就是一把好剑。
一向以为除了“侠之大者”,应该“为国为民”之外,今之侠者也不妨“侠之小者,为友为邻”。
没错,安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人未必人人能掌天下大权,没有必要人人好高骛远为万世太平、为万民福祉,要人人动辄行止都要为国为民,恐怕不符实际,而且流于说就天下第一,做就无能为力。但只要能尽其本分,为自己的朋友、亲人、邻居、同事,乃至同胞、同志、同是人类,以及亲情、友情、爱情、同情做一些对得起良知的好事,那已是一个“侠者”的新定义。
Ⅶ 《百家讲坛》节目推荐的书籍都有哪些
《百家讲坛》节目推荐的书籍:
1、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我读经典之〈明经读史 感悟人生〉》
2、易中天
《易中天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我读经典之〈我读先秦诸子〉》、《大年初一说经典》
3、王立群
《汉代风云人物》(项羽、吕后)、《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秦始皇》《刘邦》录制中)、《我读经典之〈强势由人〉》、《千古中医故事之华佗》
4、纪连海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和珅、刘墉、纪晓岚、多尔衮、鳌拜、吴三桂)、《大太监李连英》、《我读经典之〈感悟孔孟〉》、《千古中医故事之孙思邈》
5、孟宪实
《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高宗真相》、《我读经典之〈君子与小人〉》 隋丽娟:《慈禧》
6、孙立群
《吕不韦》、《李斯》、《范蠡》、《我读经典之〈解析<韩非子>〉》、《千古中医故事之扁鹊》
7、刘心武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秦可卿、贾元春、妙玉、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史湘云、八十回后真故事)
(7)孔庆东看武侠小说七扩展阅读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具有科普历史知识及深入点评讲解的作用。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