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战争的网络小说
『壹』 《新宋》这本书怎么样是否值得一读
读的
是很好看的
你看下
不过还没写完
很有真实感
第一卷 十字
熙宁二年,登基不到两年的宋朝皇帝赵顼大胆启用了“负天下之望三十年”的王安石,准备开始他雄心勃勃的改革,以应付宋朝建国一个世纪后日积月累的政治、社会、经济、军事难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场改革还有更深层的缘由——这是人类文明第一次站到了近代社会的门槛前,传统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就在这个冬天,一个来自900多年后的历史系学生石越,来到了这个世界。
在经历过短暂的适应之后,无论是出于使命感,还是出于他对那个时代的感情,石越参与到了这段注定不同寻常的历史当中。
借助着他多出近千年的知识积累、天生的谨慎、对政治的敏锐,石越试图凭借一己之力,扭转历史的方向,去阻止宋朝这次应战的失败。
在最初的短短一年之内,他就用令人惊讶的智慧,迅速地复制了王安石的成功——甚至比王安石前三十年的积累做得更好。他“窃取”前人的诗词,博取文名,赢得立身之本;依附商人之家,出版儒学著作,借助朱熹至钱穆九百年间的学术成果,震撼学界;然后又拒绝皇帝的屡次征召,赢得名誉。他还向技术异常发达的宋人介绍近代科学基本理论,改进纺织机、活字印刷术,创办近代体制的大学……一举成为宋人眼中的学术宗师、不世出的天才。而他更刻意地塑造自己的道德形象,赢得了当时精英们的敬重。
但这并不是他的终点。
在求贤若渴的皇帝累次征召之下,石越终于开始了他的仕途。这个时候的王安石,为了树立新法的权威,正在大规模的驱逐异己,新党与旧党之间,正展开第一次激烈的冲突。如履薄冰的石越,只能在这夹缝中委曲求全。
幸运的是,命运并没有抛弃他。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他以后最重要的幕僚潘照临。在潘照临的辅佐下,石越试图选择第三道路。他既反对全盘否定新法,亦不愿意完全支持新法,并且竭力维持着与新、旧党重要人物的良好私交。在一次关于青苗法的争议中,石越初露峥嵘,他预料青苗法的利弊,无不应验;而对青苗法所进行的改良,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从此,石越真正获到了皇帝的信任,俨然成为赵顼在王安石之次的另一个选择。
然而,面对石越的杰出才能,官场中一股暗流开始涌动,石越被设计陷害,被迫离开大宋的权力中心汴京,出任杭州知府。在杭州,石越看到了在汴京看不到的机会,他开始了中国的“百年翻译运动”,并且大力发展海外贸易,甚至创办海船水军。
而在汴京,熙宁七年灾难准时到来,王安石终于黯然辞相,新法遭遇重大挫折。北方的辽国更是准备趁火打劫……
第二卷 权柄
辽国太子耶律浚与他的谋士萧佑丹很早就觉察到了宋朝的改变,并将石越视为巨大的威胁。萧佑丹借着石越的身世构陷石越是晋帝后代,有不臣之心。石越的政敌趁机大做文章。潘照临临危受命,游说得到富弼支持,移花接木让石越成为庆历党人石介之后,终于巧妙过关。但石越的红颜知己楚云儿却因此事牵连殒命。
宋朝内忧外患,最终被迫向辽国割地。赵顼深感屈辱,拜石越为翰林学士。
石越终于开始主导变法。在他的大力举措下,宋朝开始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改革官制,提高行政效率。因为无力单独对抗吕惠卿领导的新党,石越游说司马光等旧党大臣回京共同执政。新党与旧党在石越的润滑下,开始学习妥协。在海外,宋朝海船水军初战告捷,奠定南海霸权。
在石越的推动下,宋朝开始全面的军事改革。在实验中的兵器研究院突然发生爆炸,数十人殉难,石越开始反省自己是否拔苗助长,从此不再直接介入科技研究之中。他倡建忠烈祠与先贤祠,以激励忠义贤良,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
王安石之子王雱终于因为对石越的阴谋再一次失败郁郁而死,王安石因此心灰意懒,从此更加少问政事,而石越则开始雄心勃勃的开发湖广计划。在石越的建议下,宋朝开始废除持兵禁令,在湖广实行军屯先行的开发。在海外,依靠强大海船水军的支持,秦观、唐康在高丽大展拳脚,重压之下,高丽开始实施亲宋政策;薛奕的船队更是远至凌牙门,建立海外据点。
然而在大宋王朝内部,权力斗争的阴影始终环绕金殿之内。赵顼的健康出现问题,宋朝亦出现内部矛盾。石越在权力斗争中受到猜忌与排挤,再次被迫离朝,出任陕西路安抚使。在富弼的建议下,石越一鼓作气,在陕西大展拳脚,积极推动地方性质的改革。虽然几次遭遇西夏人的暗杀与袭击,而且本人也缺少军事上的才能,但石越依靠对将领的信任,借助军事改革的初步成果屡挫西夏的阴谋与军事进攻。
在军事上屡屡受挫之后,西夏的内部矛盾开始激化,宋军趁此机会向西夏用兵。激战之后,西夏已迫近亡国,不得不西迁,开创新的历史……
至此,宋朝终于收复了分裂近八十年的国土。宋人的自信心,亦因此开始膨胀。但是,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石越,却再次被卷入政治斗争的中心。他很快被解除兵权,并调回京师,仅仅担任一个被架空的枢密副使。而与西夏的数年战争之后,宋朝经济亦面临巨大的问题。吕惠卿却为了彰显自己的政绩,利用宋人自信心膨胀的情绪,开始了他冒险的西南政策。石越一心想要保护的东西,依然危机重重。
第三卷 燕云
自从熙宁十四年宋夏战争结束后,石越以震主之功,被架空闲置。石越本人虽然没有离开京师,但石系官员纷纷被打压、调出权力中心。皇帝一方面在改革上信任吕惠卿,一面也重用文彦博、司马光等旧党大臣,实行“异论相搅”的制衡之术。吕惠卿为了树立自己在新党与朝廷中的威信,迎合自宋夏战争结束后宋朝内部盲目自大的舆论风向,大力在南方“蛮夷地区”推行所谓的“熙宁归化”政策,试图将过去的羁縻州县的部族,变成正式的编户齐民,以达成所谓“开疆拓土”,增加国家纳税人口的目标。
其实,持续时间数年的宋夏战争已经让宋朝的国库耗空。然而为了巩固收复的灵夏地区,宋朝汲取了太宗时的教训,在灵夏地区一方面依然保留重兵驻守,一方面对当地民众怀柔,同时强制将地方豪强迁往汴京居住,以免税政策吸引边疆移民,并且有计划地将裁掉的军队连家属一起安置在灵夏重要地区屯边,以求在短时间内消除西夏的影响,巩固在灵夏的统治。
与此同时,吕惠卿的交钞措施使得因大战而虚弱的宋朝雪上加霜,经济一度混乱。为了维持在两北的开销,宋军在益州的军费开支,几乎全部由益州路民众负担,而滥发交钞更加重了益州民众的负担,许多民众竟沦为“盗贼”。
为了对付吕惠卿,石越出奇兵推荐王安石为观风使,迫使吕惠卿接受,但王安石却拒不肯复出。吕惠卿通过手腕再次暂时稳固相位,并且借唐康案等事件与石越进行政治交易,石越亦有自己的打算,双方达成妥协。石越利用自己在西军中的影响力帮助吕惠卿赢得经略使的人选。文彦博因此辞枢密使。
而皇帝也在此时染病,并且出现不治之症。因太子年幼,雍王赵颢觊觎皇位。赵顼又因高太后宠爱赵颢而有猜忌之心。文彦博、司马光因为石越与吕惠卿进行的政治交易,对石越更生警觉,二人决心抛弃前嫌,重新请王安石复出。
石越与范纯仁决心合作。另一方面,王安石因为被司马光感动,也决定复出。在石越指使下,石系的蔡京率先向吕惠卿发难;而吕惠卿派往益州的亲信陈元凤,在益州背叛吕惠卿,投入范纯仁门下,令吕惠卿腹背受敌。为了自保,吕惠卿与舒亶更加疯狂,司马康竟因受刑而死于狱中。病中的皇帝闻讯震怒,令吕惠卿待罪,舒亶贬流。
而北方的辽国,因为一系列国内外问题,也决心向宋朝进行军事冒险。雪上加霜的是,在外忧内患之中,极度失望的皇帝病逝了。雍王赵颢终于没有按捺得住,发动宫廷政变,却被石、马、王联手挫败。皇帝留下遗诏,由高太后垂帘听政,并设置了六位辅政大臣,互相制约。历经几年的努力,在石、王、马三人的合作下,宋朝终于平稳地度过危机。石越的权位也更加巩固,但更受王、马二人防备。
在此时,辽主因为不断的军事胜利冲昏头脑,又不满于宋朝的经济掠夺,趁石、王、马不和之时,不顾萧佑丹之劝阻,大举侵宋。危急关头,虽然王、马反对,石越仍亲自领兵出战,挫败辽国的入侵。但在反攻辽国的过程中,宋军却因为骄傲轻敌,而遭受兵败之辱。辽国借机向宋求和,宋朝内部陷入和、战之争。
两国最终再次签订盟约,王安石、司马光迁也相继去世,其余诸臣无法与石越抗衡,宋朝几乎由石越一人独掌。石越因为不断的成功,也开始骄傲意满,潘照临、蔡京等人各怀心思,一起劝石越召诸藩回国、夺位。但石越仍坚守自己的信念,与部下的矛盾开始激化。小皇帝日渐长大,虽然受桑充国影响,接受新思想,但对于石越猜忌之心却日甚。石越在这个异时代越发地孤独……
资本主义的诞生一向是几乎所有历史架空的主题,但石越是拒绝回答这个问题的。在随笔中,阿越也对这个问题做了明显的拒绝。因此,小说面对历史与现代的问题只是做了经验的,具体的改变,即使对于观念,也是尽量在分离了现代性的偏见以后来传达的。对于顽固的资本主义论者来说,小说的主角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当资本主义的先知,在无人的旷野高呼:“资本主义的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改悔。”同时又要充任弥赛亚的形象,用火和圣灵为人施洗,并带给他们一个新的资本主义的天国。但新宋也拒绝回答这个问题。阿越明显的经验主义特色使得他拒绝这样的大词。所有的东西,科学、某些政治制度,都不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一个结构,是一个历史的发生的所有因素构成的结构,而阿越做的是要击碎这个结构,从中挑选觉得需要的,融入小说中去。改革的目标是解决具体的危机,一切改革都是目前的改革,而历史的终局归于未知,而石越本人,则作为一个既要带来新的转变,也要保留所有剩下的关于现代的秘密的保存者的新时代与旧时代的秘密的中间人。
对于宏大的历史理论的缄默就如同对于一种赤裸裸的征服欲望的拒斥一样,使得新宋能够尽量以纯净的眼光去打量历史本身。理论作为研究历史的结论应该让位于历史本身,作为一种结论的对历史专横判断应该让位于对于历史本身的专注的看。大踏步的从理论中撤退就意味着从先入为主的见解中的松绑,意味着不在作为生活在理论的抽象中的观念的人,而是作为有着血肉的,有着躯体的,呼吸着泥土芳香的空气而不是空气的观念人来看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宋的优点不在于它写了什么——这个是可以争议,并有巨大的改进余地的——而是它没写什么。
正是在这里,两个方面的退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唯有在克制了一种歇斯底里的狂躁之后,我们才能回复到一个比较正常的位置上去;唯有以这样的清明的眼光,我们才能遏制我们的改造历史的热狂;而唯有从这样的热狂中断然抽身而退,我们才能看到历史本身。狂热来源于对于历史的自我羞愧,来源于这种羞愧产生的自我否定。自觉有罪的目光在一切地方都看出罪责,观念的专横就意味着对于历史的抽象的否定。一种把历史打造成自由民主观念的图解的做法和把历史变成革命豪情的舞台的做法有什么区别呢?感情派生观念,观念派生感情,就像一条狗追着自己的尾巴原地打转的游戏,而我们需要的是带着无罪的眼光去看历史本身。毁灭枯朽的价值本身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为罪责的羞愧从历史自我驱逐的我们应该再去赢得我们的历史。
历史是可以改变的么?
历史中存在过无数的偶然,偶然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偶然将历史定格于今日的模样……
但若命运突然更改了其中的一个的偶然,我们曾经熟知的历史将走向何方?
因为不可知的原因,耶元二十一世纪的历史系大学生石越站在了一千年前的土地上,这个时候是北宋的熙宁二年。
这是中华文明造极的盛世,但盛世中的北宋已经将一只脚迈入了深渊--百年来政治与军事的积弊,异族铁骑侵略的威胁……,政治家王安石正在主导要改变这个国家命运的变革,那些曾在历史中闪过耀眼光芒的星宿们--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已经开始了他们激烈的交锋与碰撞……
千年时光累积的智慧经验最终只与千年前的古老文明温和的碰撞。碰撞中,一个野心家开始着手改变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他会带来什么样的变革?建大学、办报纸、炼钢铁、造火器……石越在这个时代播下了文化启蒙与产业革命的种子,他企图以此来影响历史的进程,但对于结果他也只有无限的茫然……
偶然的机遇,是否会最终改变历史原来的进程呢?
『贰』 宋夏之战是怎么回事
唐末以后,割据西北的定难军节度使由李氏世袭。李继捧于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到开封朝谒,表示愿献所辖五州之地,宋授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并下令李氏家族迁到开封。但李继棒族弟李继迁表示反对,率少数人马逃到夏州北边的地斤泽,拉拢当地的党项族,扩大自己的势力。宋朝廷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围剿,扰乱边民,反而使李继迁壮大起来。在宋军北伐时,辽国乘机封李继迁为夏国王,嫁以义成公主,使之成为助辽抗宋的重要力量。后来,宋廷改用招降政策。招降失败后,再转为围剿,派大将李继隆等分道进击,结果也无功而还。宋真宗即位后,为了缓和矛盾,授李继迁定难军节度使称号,继承他独霸一方的地位,但仍不能为李继迁所接受。李继迁利用辽国牵制宋军,于成平五年(公元1002年)大合蕃部,攻陷宋的西北重镇灵州(今宁夏银川),作为夏国新的政治中心。李继迁死后,其子李德明继位,表示愿与宋和好。宋真宗授李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平西王,宋夏之战告一段落。
西夏李德明与宋和好之后,便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回鹘、吐蕃用兵,西拨甘、凉,地拓河西,迁都怀远,奠定基业,准备称帝。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德明称帝,为夏太宗。宋朝知道夏太宗有称帝野心后,于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遣使持册封他为夏王,规定其车服旌旗,“降天子一等”,以限制其称帝。
夏太宗死后,其子元昊继位,为夏景宗。由于宋朝不承认夏景帝建国称帝的合法性,下诏削夺官爵,悬赏景宗首级,遂导致宋夏战争频繁,岁无宁日。著名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等战役,给宋朝以沉重的打击。夏景宗元昊善用兵,出兵多奇计。好水川之役,设伏于川口,诱宋将任福追击。先于路旁置泥盒,内装鸽子百余只,待宋军发觉泥盒有跃动声,打开泥盒,群鸽飞出盘旋于宋军上空,元昊挥军掩杀,大败宋军。又善于“点集”,机动灵活,以少胜多,或以逸待劳,败中取胜。
宋夏三次相当规模的战争,宋军均告失败,夏国也感到困顿。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十月,宋夏议和,夏主向宋称臣,宋以岁赐的名义,每年给西夏绢十三万疋,银五万两,茶叶两万担,节日另有赏赐。
宋神宗为了强国,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置洮河安抚司,经营河湟,任用王韶主其事,前后与吐蕃族进行多次战斗,拓地二千里,建立西河路,达到了断西夏右臂的战略目的。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神宗乘西夏内乱之机,命李宪为帅,发兵五路攻夏,前锋进抵灵州城下,因内部不和,进军速度不一,又被夏军切断粮道,十一月间败回。元丰五年七月,夏军号称三十万攻陷重镇永乐城(陕西米脂境),宋军损失惨重。元丰六年二月,夏军围兰州,五月扰麟州,但频繁战争亦甚困弊,夏主秉常乃遣使朝贡于宋请和,神宗对此亦厌兵,遂许和。
宋徽宗即位之初,起用蔡京为相,实行开边邀功,对西夏用兵。面对宋朝的进攻,夏国基本上处于被动挨打地位,无力相争。在辽国的干预下,宋朝略有收敛,但不久又对夏发动进攻。夏元德元年(公元1119年),宋熙河经略使刘法率军深入夏国兴、灵腹地,夏崇宗命晋王察哥率步骑万余人迎战,给宋军以重创。崇宗又以辽国的名义再次向宋请和,宋朝被迫与夏议和。
宋、辽、夏已成鼎足之势,三者之间时战时和,在北宋期间,都没有改变这种形势。
『叁』 宋夏战争的时间 有哪些将领参加了宋夏战争
宋夏战争爆发的根源是宋仁宗当政的时期,当时在宋朝统治之下的李元昊脱离宋朝,自立为王,建国号为“大夏”,历史上成为“西夏”。但是不管怎么样当时最大的统治者还是宋仁宗,只有得到他的承认,李元昊建立的这个国家才算是真的成立。所以李元昊写信通知宋仁宗,希望他们给予承认。宋朝群臣当然不会容忍,纷纷建议宋仁宗出兵攻打,因此宋夏战争爆发。
宋仁宗在位期间,宋夏战争持续了三年,双方实力相当,随意最后决定和平协议。而这次的协议换来的是宋夏之间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之后宋英宗在位期间,西夏出兵攻打庆州,但是被大宋军打回去。第二次宋夏战争爆发,西夏逐渐由攻方转为守势,因为宋英宗在位时间短,所以也没有什么大的战役。宋神宗上位之后,认为西夏的建立了对于宋朝就是一个耻辱,毅然出兵攻打西夏,誓要夺回疆土,当时的宰相是王安石。之后的宋哲宗继续猛烈攻击夏朝,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最后宋徽宗在位时,西夏基本不行了,但是金朝灭了北宋,西夏得救。
『肆』 西夏小梁后:一个寡居太后,为何成了宋夏战争的发动机
公元1099年正月,辽国使者一行十几人奉辽道宗耶律洪基之命,风尘仆仆地来到西夏都城兴庆府。
大辽是西夏的宗主国,辽使来朝,西夏皇室自然不敢怠慢,临朝听政的梁太后和她的儿子、夏崇宗李乾顺亲自陪同,设宴接待。
席间,辽国使者代表辽道宗将一杯"美酒"赐给梁太后,梁太后致谢之后一饮而尽。
紧接着,奇怪的一幕发生了:只见梁太后两手捧腹、疼痛难忍,还没等她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就七窍流血,一命呜呼了。
更加奇怪的是,皇太后突然毙命,陪同宴饮的儿子——夏崇宗李乾顺却并没有表现出意外、惊慌、愤怒之色,只是草草结束了宴会,就派人将辽使礼送出境了。
李乾顺为何不扣押辽使,却对母亲的死无动于衷呢?这要从梁太后的所作所为说起。
1、兄妹专权,活活气死夏惠宗
笔者在前几天的文章《西夏梁太后:靠丑闻上位,临朝执政18年,让北宋吃尽了苦头》一文中,曾介绍过,由西北党项人创建的西夏政权,从第三任皇帝开始,有长达31年的时间,由两个汉族太后轮流专权执政。
这两个太后都出自梁氏家族,其中,大梁太后是小梁太后的亲姑姑。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小梁太后——大梁太后的亲侄女,她的丈夫是西夏第三任皇帝夏惠宗李秉常、儿子是西夏第四任皇帝夏崇宗李乾顺,史称昭简文穆皇后。
为便于和她的姑姑大梁后区别,本文简称小梁后。
大梁后本是西夏权臣 没藏讹庞 的儿媳,后来和夏毅宗 李谅祚 私通,于1061年设计诛灭前夫 没藏家族 ,又废掉 没藏皇后 ——没藏讹庞的女儿、自己的亲小姑之后,自己登上皇后之位。
1067年,夏毅宗李谅祚离世,他和梁皇后7岁的儿子 李秉常 即位,是为夏惠宗,梁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即大梁后。夏惠宗年幼,大梁后临朝听政,任命自己的弟弟梁乙埋为国相,梁氏姐弟从此把持朝政18年。
1085年,大梁氏姐弟先后病亡。此前,为了巩固梁氏家族势力,大梁后已将自己的侄子、梁乙埋之子 梁乙 逋 立为国相,将侄女、梁乙埋之女 小梁氏 立为夏惠宗李秉常皇后。
夏惠宗虽然当了20年皇帝,但一直是母亲大梁后执政。本以为大梁后去世,终于可以亲政,但没想到,身为国舅和皇后的梁乙逋、小梁后兄妹更加专权跋扈,依仗大梁后把持朝政18年培植的梁氏势力,兄妹二人根本不把夏惠宗看在眼里。
夏惠宗崇尚汉礼儒学,一直想停止大梁后专权时期与北宋为敌的政策,与北宋交好。但小梁后兄妹却和大梁后一样,继续与北宋为敌,屡屡挑起事端,出兵南侵。
小梁后兄妹的专权骄横,引起了分掌兵权的西夏皇族 嵬名阿吴 和 仁多保忠 的不满。二人趁大梁后刚死、小梁后立足未稳之际,开始与小梁后家族争权夺利。
外有宋夏战事,内有皇族与外戚的权力争夺,生性软弱的夏惠宗,面对内忧外困,常常无能为力、无计可施。
史载 "秉常孱弱无能,不能服役其众,后梁氏与兄乙逋内外用事,秉常以忧愤卒。"(《西夏书事》)—— 亲政后根本约束不了小梁后兄妹,第二年就忧愤交加,被小梁后兄妹活活气死了。
李秉常去世,他和小梁后年仅3岁的儿子夏崇宗李乾顺继位,小梁后又成为皇太后,开始临朝听政,西夏政权再次落入新一辈的梁氏兄妹之手。
2、争权夺势,心狠手辣灭兄族
小梁后兄妹有两大共同点:一是都嗜权如命,二是都好武善战。所以,把持朝政后的第二个月,小梁后兄妹就大开杀戒,将归附北宋被遣返回的西夏官民全部诛杀。
之后,一边打压陷害惠宗时期的旧臣权贵,培植家族势力,一边连续发动侵宋战争。据统计,小梁后专权时期,累计发动侵宋战争50多次,多的时候一年就出兵六七次,搞得宋夏边境不得安宁。
为贪图利益,梁乙逋还对宋朝采取边打边和策略,赢了就烧杀抢掠,劫夺人口、财物;输了就罢兵求和,以换取北宋的岁赐、金帛。每次都洋洋得意地自夸:"你们嵬名皇族立过这样的功劳吗?你们能让南朝如此畏惧吗?""我之所以连年兴兵南侵,是为了让南朝畏惧,这样我们以后就不用出兵了。"
"乙逋恃其威势,独专国政,日与中国抗衡,缘边悉被荼毒。中间得岁赐、金帛,辄夸于众曰:'嵬名家人有如此功否?中国曾如此畏否?'每举兵,必曰:'吾之所以连年点集,欲使南朝惧,吾为国人求罢兵耳。'国人畏之,不敢言。"(《西夏书事》)
自以为功劳越来越大,梁乙逋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谁都不看在眼里,朝廷赏罚之事,基本他一人说了算,朝臣敢怒不敢言,有时候连小梁后都管不了他。
梁乙逋的专权跋扈,引起了妹妹小梁后的警觉,她开始有意无意地压制梁乙逋。
公元1092年,西夏入侵北宋环州,小梁后亲自出征,故意不让梁乙逋掌兵。梁乙逋看出了妹妹对他的防备,心中非常恼怒。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势,他暗生叛逆之心,决定发动政变,废黜妹妹小梁后,篡夺皇位。
但阴谋不慎泄露,小梁后先下手为强,迅速派大首领嵬名阿吴、仁多保忠率兵包围了梁府,将兄长梁乙逋及家人全部诛杀,时为公元1094年。
3、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国势衰
诛杀了娘家兄长梁乙逋家族,小梁后成了集朝政、军权于一身的独裁者。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她开始亲掌兵权,像一个战争发动机,疯狂挑起宋夏战争,意图借此转移国内日益加深的 社会 危机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其实,小梁后的好战本性早已显现。1092年10月,小梁后亲率大军20万,入侵北宋环州。当时,北宋兵力只有5万人。本以为胜券在握的小梁后,没想到这次遇到了真正的对手——进士出身的"儒将"、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章楶(jié)。
此前,面对西夏的军事威胁,宋廷提出了坚壁清野的应对策略,并下令各边将主帅不得轻启战端。但时任环庆路主帅的章楶却向朝廷上奏,认为"坚壁清野"虽然是御敌之策,但只是被动防御。
他建议朝廷采取筑城推进、以攻为守策略,逐步蚕食西夏疆土,削弱其势力,然后派兵扼守要害之处,寻机发动进攻,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得知夏军来攻的消息,章楶一边部署防守,一边派出一万精兵在洪德城设伏,并另派一支军队阻断夏军退路。同时,安排人员在水中下毒。
夏军攻城不下,开始撤退,各路伏军突然杀出,夏军全线溃败,相互践踏、坠崖而死的不计其数, "(夏军)自相 腾塌 ,坠入坑谷,驼马、甲士枕籍积叠死者不知其数"。(《宋史》) 梁太后差点被擒,最后从小路逃脱。
手握20万大军,差点命丧战场,小梁后咽不下这口气。她在等待时机,一报洪德城大败之仇。
公元1096年,小梁后带着夏崇宗再次发兵50万,侵入宋鄜延路。北宋军迅速调集兵力,分兵把守。小梁后看到宋军防守严密,不敢深入追击,掉头围攻金明寨,经过两天激战,终于攻下金明寨,城内2800名宋军,只有5人幸存。
为了更为有效地阻击西夏军,北宋继续采取筑城防守、步步推进、以守为攻策略。先后在宋夏边境修筑了平夏城、灵平寨、神泉寨等数十座城寨,作为蚕食西夏的战略据点,宋夏对峙开始占据优势。
平夏城及周边城寨,就像是嵌在西夏咽喉的钉子,令西夏如鲠在喉,愤怒不已:"这是我们唱歌作乐的地方,如今被南朝占有,让我们以后怎么办啊!"
" 国人愤曰:"唱歌作乐地,都被汉家占却,后何以堪?"梁氏谋举国争之。"(《西夏书事》)
为了争夺平夏城,西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战争,倾尽国力,攻占平夏。
章楶指挥各路宋军沉着应对,协调作战,连续大败夏军。特别是第二次平夏城之战,小梁后亲率大军40万,号称百万,连续围攻13天,采取地道战、火攻、冲车等战术,人马损伤无数,终告失败。
是役,宋军不仅俘获大量军俘和牛马装备,而且生擒西夏统军 嵬名阿埋 和监军 司妹勒都逋 。面对败局,梁太后痛哭不已,以刀割面连夜溃逃。
"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哲宗亦为之寝兵。 楶 立边功,为西方最。"(《宋史》) ——平夏城之战后,西夏再也无力南侵,三度请求辽国介入调停。
1099年秋,西夏遣使谢罪,用辞极为谦卑。是年底,宋夏确立新疆界,双方重归和平,长达百年的宋夏边患终以宋朝的大获全胜暂告结束。
小梁后穷兵黩武,不但把西夏人民拖入了战争泥潭,也使西夏的人力、财力大为减损,国内民怨沸腾,统治摇摇欲坠。
4、众叛亲离,一杯毒酒成亡魂
为了挽回颜面和损失,每次战败,西夏都请求辽朝予以出兵援助。但此时的辽朝国势也大不如前,加之宋辽百年前就签订了"澶渊之盟",所以,屡屡拒绝西夏的求援。
这就更加激起了小梁后的不满,对辽国的上表充满了怨恨不敬之辞,引起辽道宗的不悦。
而小梁后恣意妄为、屡屡挑起宋夏战争,且败多胜少、国力逐渐衰弱的现状,也打乱了辽国以西夏抑制北宋的如意算盘——西夏被宋朝吃掉,并不符合辽国的战略利益。
更让辽朝不能接受的是,为了将辽朝拖下水,小梁后还经常擅自将宋夏战争中俘虏的宋兵故意献给辽国,间接制造宋辽矛盾,使辽道宗有口难言。
而对夏崇宗来说,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难以忍受母亲的专权乱政。他已经16岁,到了该亲政的年龄,但小梁后却并不放权。
西夏皇室的朝臣权贵,早就对小梁后把持朝政、打压异己恨之入骨,几乎每天都有朝臣官兵投奔宋朝,朝廷内部要求太后归政的呼声越来越高。
小梁后呢,既缺乏治国理政的政治头脑,又因为诛杀兄长家族,使梁氏家族势力大损;宋夏战争连连失利,威信已经降到了冰点,统治基础风雨飘摇。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小梁后已经成了众矢之的、孤家寡人。
"乾顺年已成立,梁氏专恣,不许主国事。辽主素恶之,故请援辄不应,及表辞怨慢,遣人至国, 鸩 杀梁氏,命乾顺视国政。"(《西夏书事》)
于是,本文开头的一幕,就成了她一生的最终结局。这一切,算不算是咎由自取呢?
(参考史料:《西夏书事》《宋史》《续资治通鉴》)
PAGE
1
『伍』 宋夏和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宋朝与西夏最后达成协议。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赐金涂银印,方二寸一分,文曰“夏国主印”,许自置官属,名义上向宋称臣,奉正朔;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归还对方;从此以后,如双方边境之民逃往对方领土,都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宋夏战争中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上栲栳、镰刀、南安、承平等地和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区全部从中间划界;双方在本国领土上可以自由建立城堡;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旧制,下同),绢15万匹,茶3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
『陆』 请推荐一些电视剧或电影关于宋朝的战争
1、《少年杨家将》由华谊兄弟影业和上海唐人电影共同出品的古装电视剧,卫翰韬、王少杰、梁胜权执导,胡歌、何润东、彭于晏、袁弘、陈龙、何建泽等主演。
该剧以众人皆知的“杨家将”故事为蓝本,讲述了杨家鼎盛时期的故事。该剧于2006年9月26日在东方电影频道全国首播。
2、《忠烈杨家将》由黄子桓编剧、于仁泰执导的香港电影。由郑少秋、徐帆饰演杨令公、佘太君,由郑伊健、于波、周渝民、李晨、林峯、吴尊、付辛博联袂主演杨家七郎。于2013年4月4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影片根据民间传奇故事改编,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当时,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
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 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 “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声声怒吼,阵阵击鸣,战车交错,刀光血影。大郎、二郎、三郎、四郎和五郎战死,七郎被潘仁美万箭射死。
3、《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由上海电影集团出品的历史题材电影,由陈勋奇执导,张柏芝、任贤齐、刘晓庆、郑佩佩、周海媚、陈紫函、金巧巧、于娜等人出演。
讲述了时为北宋宋仁宗年间,西夏经常大举进兵中原,欲夺大宋江山,杨家儿郎的相继战死沙场,杨家女将,担负起救国使命,为了国家大义捐弃身血,谱写出不朽传奇。
4、《贺兰雪》是由陈家林执导的历史战争题材电视剧,巫刚、李建群主演。该剧讲述了党项族长后裔元昊以他的大智大勇平息叛乱的故事。
讲述了公元982年党项族大首领李继筠病逝后,党项族陷入了群龙无首之势,叛乱、战争、争权夺势。
在这混乱的局势下,党项族长后裔元昊以他的大智大勇平息叛乱,剿灭各个权势将本来分散在我国西部地区的诸侯统一起来并于公元1038年建立了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
然而元昊野心勃勃,不甘心于向北宋、契丹伏首称臣,一直梦想马踏中原,称帝图皇,一次次发动对宋战争,致使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内外交困。
公元1048年正旦之日,沉积多年的种种矛盾终于爆发,太子持刀入宫杀死了元昊,而太子被国相处死,元昊的遗腹子谅祚却当上了西夏王朝的第二代皇帝。
5、《杨门女将之女儿当自强》是由卫翰韬、黄伟明、袁英明联合执导,李若彤、李绮红、宁静、张智尧、郑佩佩等演员主演的古装传奇电视连续剧。
剧集主要讲述了杨家四代人物14位女英豪从10多岁到30多岁的人生经历。
『柒』 宋夏战争的第一次战争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宋仁宝元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写信通知宋政府,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可是宋朝大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从此,长达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战争全面爆发。 北宋宝元二年(1040年)三月,西夏景宗元昊进攻宋朝。元昊一面率军佯攻北宋的金明寨(今陕西安塞南部),一面送信给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范雍,表示愿意与宋和谈,制造假象,以麻痹范雍。范雍却信以为真,立即上书朝廷,对延州防御也松懈了。
同年七月,元昊派大军包围了延州。宋朝大将刘平、石元孙奉命增援。当他们到了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时,遭到西夏军队偷袭,遇到西夏军队重重包围。刘、石二人率军与夏军苦战,西夏军队损失十分惨重。但是因为寡不敌众,只好退守三川口附近的山坡。西夏又增援了大量军队。元昊多次写信劝降刘平,但刘平宁死不屈。
最后,西夏军队猛攻宋军驻守的山坡。由于宋军人数太少,刘平、石元孙被俘。后来由于宋将许德怀偷袭元昊得手,西夏军队才被迫撤离宋朝境内,延州之围才得以缓解。
三川口之战中,虽然宋朝成功抵御西夏军队的入侵,但是损失太多,而且宋朝甘陕青宁边境的防御也处于被动地位。 三川口之战以后,宋仁宗深感西夏强盛,下令封夏竦为陕西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共同负责迎战西夏的事务。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元昊再次率领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好水川口,另一部分攻打怀远(今宁夏西吉东部),声称要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凉),诱宋军深入。但由于当时宋朝有足智多谋的范仲淹在,所以西夏军队不敢轻举妄动。但是,韩琦不听范仲淹劝阻,固执己见,派环庆副都署任福率军五万余人,自镇戎军(今宁夏固原)抵羊隆城(今宁夏固原西南部),出夏之后,伺机破西夏,殊不知西夏伏兵正等着他们。任福率军到达怀远城,正遇上镇戎军西路巡检常鼎与西夏军队战于张义堡南,杀死几千西夏军队,西夏也不断增援。任福军赶到当地支援,于是夏军佯败,任福中计,随尾追击。宋军由于长途追击,粮草不继,人困马乏,已是十分疲惫。追至好水川,遇元昊的西夏军队主力伏击,宋军溃败,任福等大将战死,几乎全军覆灭。
好水川之战,宋朝再度失败。宋仁宗闻知后震怒,贬韩琦、范仲淹。
北宋与西夏之间发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三次大规模战役,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虽宋在屡败之余扬言要重整决战,但实际上想与西夏握手言和。西夏虽屡胜但均系惨胜,但所掠夺所获却抵偿不住战争中的消耗,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宋夏民间贸易所的的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此外,由于西夏景宗元昊好大喜功,四处征战,国库空空如也、民间贸易中断后,西夏物价上涨,百姓十分困苦,四处怨声载道以及西夏与辽国出现矛盾等各种原因,使西夏不得不与宋和谈,因此,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年)六月,元昊派遣西夏皇族李文贵前往宋朝京城东京议和,宋仁宗表示愿意接受西夏议和建议,并将谈判的全权交给太师庞籍。双方自第二年开始进行正式谈判。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和约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并取消帝号,元昊接受宋的封号,称夏国主;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从此以后,如双方边境的人逃往对方领土,都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宋夏战争中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土以及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地全部归属宋朝,双方可在自己疆土上自建城堡;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宋仁宗同意了元昊所提出的要求,于是宋夏正式达成和议,史称“庆历和议”。1045年,大宋应元昊请求,在边境设置贸易市场,恢复了贸易往来。以后几十年间,双方在边境地区经行贸易,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