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奠定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地位

奠定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地位

发布时间: 2022-08-27 12:22:24

⑴ 奠定金庸武林盟主地位的是哪一部先说

金庸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是《鹿鼎记》这部小说讲的是一个从小在扬州妓院长大的小孩韦小宝,他以不会任何武功之姿态闯江湖各大帮会、周旋皇帝朝臣之间并奉旨远征云南、俄罗斯之故事,书中充满精彩绝倒的对白及逆思考的事件,多读几遍搞不好可以仙福永享寿与天齐呢!金庸先生将韦小宝这个最最普通的人的个人经历与历史密密切合,大玩历史哈哈镜的手法,令人赞叹,几乎信以为真,而小宝的做人方法及毫不留情的揭出人生各阶层黑暗面这种做法,使得这部书成了不是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到了无剑胜有剑的境地。这是金先生最後一部小说,也是登峰造极之作!

⑵ 你认为金庸小说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至少在当代超过他的不多,在通俗武侠小说这方面。里面人物众多,情节环环相扣,主角郭靖性格坚定、坚韧不拔,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当年邓公对此书也是爱不释手。

⑶ 金庸对于新派武侠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金庸对新派武侠的意义

金庸本名查良庸,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海宁,金庸33岁开始写小说一直写了15年,之后开始封笔,在这十五年时间里金庸总共写了十五部小说,这十五部里面有长篇小说也有短篇小说,基本以武侠为主,篇幅宏大,题材较多。

金庸的《碧血剑》和《射雕英雄传》的连载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的大师地位,金庸与他中学时期的同学兼好友沈宝新先生一起创办了《民报》,将射雕英雄传的续集和神雕侠侣开始在民报上连载,金庸大部分的武侠小说都是在为给民报提供的压力下写出来的,依靠金庸的武侠小说这个维持了《民报》的生存,因此被称为香江第一健笔。金庸写的社评非常的独到犀利,从派别政治上讲,金庸算保守派的右派,并不激进,因次金庸的社评本身也构成了《民报》的风骨。当时的金庸赤手空拳独自一人打天下,可以说过的也是非常辛苦。

⑷ 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下一部是

《倚天屠龙记》没有下一部,《倚天屠龙记》是“射雕三部曲”系列第三部。

《倚天屠龙记》是一部想象力丰富的武侠力作。书中表现的爱情也更加浪漫。在想象力方面,首先,作者设计出的“倚天剑”与“屠龙刀”以巨大的号召力贯穿于小说的始终,也成了江湖各大门派施展伎俩争夺的宝物。这一想象,可以视为小说故事结构的需要,也是与以往小说不同的创新。

(4)奠定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地位扩展阅读

《倚天屠龙记》的主题深意,包括了正、反、合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正”,即侠义的传奇。既写“武林至尊、宝刀屠龙”的传奇来历,又写“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侠义传统。

第二个层面是“反”,即写人性特征。屠龙宝刀即刀中的兵书当然不是什么“不祥之物”,真正“不祥”的乃是人类的贪欲和权势欲,那些人之所以费尽心机地争夺宝刀,无非是冲着“宝刀屠龙”的利器和“号令天下”的权势而来。可笑的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明真相。

到最终却都为之“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些正是小说的基本故事情节和叙事内容,同时又有明显的思想寓意。

第三个层面是“合”,即写传奇与历史的结合,侠义和人性的结合,人类的良知和善意的结合,历史的透视和理想的结合。所有这些“结合”,最终当然都体现在张无忌这一主人公身上,也体现在张无忌送给徐达将军的那一段活中。

同时还体现在作者对历史所作的巧妙演绎——此后徐达果然用兵如神,连败元军,最后统兵北伐,直将蒙古人赶至塞外,威震漠北,建立一代功业”。那屠龙刀中的兵书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当然是“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了。

这部小说的真正主题有两层:既反异族侵略,也反本族暴政。

⑸ 金庸的作品有很多,但其中有哪一部写的最烂

金庸作品最好的当属六部长篇巨作,分别是《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鹿鼎记》。这六部作品是金庸先生创作的精品,在整个武侠小说里也是数得着的存在,也是改编成影视剧最多的作品。除了这六部作品以外,金庸先生还有九部小长篇和中篇作品,论质量,就远远不如上面这六部了。

可以说,上面这六部奠定了金庸武侠大宗师的地位,其余九部对他这个地位没有丝毫影响,哪怕全都去掉,那也无所谓。当然这九部了,有几个写的也算可以,比如《碧血剑》和《连城诀》,至于其他作品,就很一般了,而其中最难看最不像金庸风格的当属《鸳鸯刀》了。

而相对写得不大好的作品,恰恰是两部中篇和一部短篇,基本上还没展开精彩情节,故事就戛然而止,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的设计,都给人比较匆忙,意犹未尽的感觉,从而影响整篇小说的质量。这就好比有的人擅长短跑,有的人擅长长跑一样。金庸就是一位擅长写长篇武侠小说的文学大家。

⑹ 武侠小说大宗师金庸是谁

曾向一位洋人介绍金庸,说:“这是一位名作家。”洋人追根究底,问:“有名到何等程度?”进一步介绍:“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金庸的小说,风靡了港、台、南洋、欧美,不知使得多少人因为读他的作品而废寝忘食,这种情形,一直到今天不变。金庸的小说能吸引每一个人,上至大学教授,国家元首,下至贩夫走卒,仆役小厮,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地步,堪称是中国近代拥有读者最多的一位小说家。

这位大小说家,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金庸,姓查,名良镛,浙江省海宁县人。金庸的家世显赫,但是他的成功,却和“祖荫”全然无关,全是靠他本身的才能、学识、苦学和勤奋,完全是赤手空拳打出来的天下。其实可以写一本传记,记金庸作为成功人物的一种典型。

金庸的少年时期,在家乡附近就读,中学是著名的杭州高中,“杭高”是中国有数的好中学之一。中学毕业之后,适逢乱世,当时日寇侵华,金庸就在这时候离开了家乡,远走他方。据他自己的忆述,在离开了自己家乡之后,曾在湖南省西部住过一个时期,寄居在一个富裕的同学家中,这一段青年时期的生活当然相当清苦。再以后,金庸进入国立政治大学就读,读的是外文系。金庸在政治大学并未毕业,原因不明,可能是那时他虽然年轻,但已才气纵横,觉得传统的大学教育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之故。使得金庸和报业发生关系的是当年《大公报》招考记者。当年,《大公报》是中国最有地位的一份报纸,影响深远,它在全中国范围内招聘记者两名,应征者超过三千人。在这三千人之中,金庸显示出他卓越的才华,被《大公报》录取。

自此,金庸就进入了报界。而在不久之后,便被派去香港。金庸在香港的《大公报》工作了很久,担任的是翻译工作。在这个时期,金庸对电影工作有了兴趣。这种兴趣的由来,大抵是由于他在报上撰写影评之故。金庸曾用一个相当女性化的笔名写过影评,也用“林欢”的笔名写过影评。他所写的影评,只怕已全散失不可追寻了,但曾读过的人都说他的文笔委婉,见解清醒。以后,金庸直接参加了电影工作,做过导演。

金庸参加电影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其成就和他写作方面的成就比起来,也相去甚远。时至今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曾实际参加过电影工作,当过编导了。

金庸的小说创作生涯,可以说开始得相当迟,但是一开始就石破天惊,震烁文坛。他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才发表到一半,武侠小说读者已经惊为天人。再接下来的《碧血剑》《雪山飞狐》,更是声名大振,人手一册。等到《射雕英雄传》一发表,更是惊天动地,在1957年,若是看小说的人不看《射雕英雄传》,简直是笑话。

《射雕英雄传》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的地位,人人公认,吸引了无数读者。在《射雕英雄传》之后,金庸就脱离了《大公报》,和他中学时期的同学沈宝新先生合创《明报》。《明报》在香港销数不是第一,但是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之中,它是第一大报,在国际地位上,是第一大报。连美国国务院都会三番五次请主持人金庸去商议国家大事。《明报》草创之初,金庸在《明报》上撰《神雕侠侣》,接下来,大部分小说也全在《明报》上发表,一直到《鹿鼎记》。在《鹿鼎记》之后,金庸就未再撰写小说而专注刊《明报》的社评。《明报》社评,绝大多数(百分之九十九)由金庸亲自执笔,见解之精辟,文字之生动,深入浅出,坚守原则,人人称颂。就算和他意见完全相反的人,也不能不佩服他的社评写得好,这是金庸在写小说才能之外的另一种才华的表现。

由金庸执笔的《明报》社评,其影响已可与当年的《大公报》相媲美。由于坚持民主、自由的思想原则,金庸曾和《大公报》发生过一次极为剧烈的笔战。这次笔战,金庸所写的几篇文字之精彩,真令人叹为观止,只可惜这些文字,竟未曾结集出书。

以上所写的,是金庸在事业上成就的简单素描。

金庸的苦学精神更令人叹服。当初,他自己觉得英文不够好,就进修英文,家里有一个一人高的铁柜,抽屉拉开来,全是一张一张的小卡片,上面写满了英文的单句、短句,每天限定自己记忆多少字。据沈宝新先生说,金庸在年轻时,每天限定自己要读若干小时的书,绝不松懈。一个人能成功绝非幸事,天分固然重要,苦学更不可或缺。

金庸……毕竟不是写传,只是简笔素描,金庸是怎样的?金庸就是金庸,是天皇巨星,是真正的作家,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⑺ 金庸的小说在文学界地位到底有多高

怎么说呢,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评价一下金庸先生的文学地位,感觉有点为难了。

对于金庸的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大家对它的这个看法可谓是褒贬不一呀,有的觉得金庸的小说俗套,故事情节太老了,很庸俗,有的人觉得金庸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高于郭沫若,余华这些人。

对于我而言,我觉得金庸的小说是其它不可比拟的。我对金庸小说有着深厚的感情,毕竟小的时候沉溺在金庸的小说里无法自拔。

说这么多,我想表达的就是,金庸的小说在我心里就是文学里面的最好的!

⑻ 金庸的所有作品中哪一部相对来说最弱

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浙江海宁,毕业于剑桥大学,中国武侠小说作家、企业家。他被誉为中国“香港四大才子”,更与古龙、梁羽生合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剑客”。他于1950年代起,以笔名“金庸”创作武侠小说,著作屡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素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的称赞。

看起来曲折,但是很明显,这巧合也太多了,关键十分密集的就这么出现了.

看完这部小说,当反应就是不相信金庸先生的作品,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情节安排,都有很多和过去的作品完全不一样。

金庸的武侠陪伴我, 我还买了金庸武侠小说的全套,整天随时翻开,走入侠的世界快意恩仇。单从武侠角度来评价,天龙八部达到顶峰,再也无法超越,否则就会进入邪路。其次数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从文学角度来看金庸的所有作品无论情节、人性、内容的深度各方面作者己付出全部心血。

⑼ 求大家对金庸武侠的评价,倪匡是怎么对金庸书评价的谁知道,还有其他一些大家对金老爷子小说的评价.

谈论金庸小说的人太多,提及他为人的甚少,发而为文的更绝无仅有。倪匡先生是他的挚友,以下是倪先生对金庸的评论: 一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看官,这十四个字,一副对联,看来似乎并无出奇之处,但内中却包括了十四部惊天动地的武侠小说,用十四部武侠小说的第一个字,缀成这副对联。当初在写作这十四部小说之际,绝无日后用首字作对联的打算,但竟然天然浑成,可称有趣之极。各位如熟读金庸作品,可以知道每一个字,代表了他的什么小说,略化几分钟找一找,十分有趣。由此可知写这十四部小说的人,作这副对联的人,才情是如何之浩淼。此人非别,金庸是也。 曾向一位洋人介绍金庸,说:“这是一位名作家。”洋人追根究底,问:“有名到何等程度?”进一步介绍:“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金庸的小说,不但风靡了港、台、南洋、欧美,不知使得多少人废寝忘食,连中国大陆,高级干部,也都以能看到金庸小说为幸,这种情形,一直到如今不变。金庸的小说,能吸引每一个人,上至大学教授,国家元首,下至贩夫走卒,仆役小厮,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地卡,堪称是中国近代,拥有读者最多的一位小说家。 这位大小说家,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虽然是“素描”,也绝不简单,要描得好,描得传神,描得正确。尤其是对金庸,这颗写作人中的天皇巨星,写得不好,不正确,不传神,读者表示不满起来,只怕会被骂死,所以,毅然执笔上阵,颇有大无畏精神焉。 金庸,姓查,名良镛,浙江省海宁县人。公元一九二五年生,那一年是乙丑,属牛。海宁查家,是声势渲赫的大族,历代人才辈出,全是极其出色的人物。在有清一代,海宁查家做过大官的人甚多,以书、诗、文名著于天下的,也不知凡几。雍正年间,出了一个考题,“维民所止”,被诬成文字狱的主角,查嗣庭先生,就是查家的人,也是金庸的远祖(注1)。而查慎行先生,更是诗文并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人(注2)。 金庸的家世显赫,但是他的成功,却和“祖荫”全然无关,完全是赤手空拳,打出来的天下,全是靠他本身的才能、学识、苦学、勤奋所得的结果。其实可以写一本传记,记金庸,作为成功人物的一种典型。 金庸在少年时期,在家乡附近就读,中学是著名的杭州高中学校,“杭高”是中国有数的好中学之一。中学毕业之后,适逢乱世,是日寇侵华的年代,金庸就在这时候离开了家乡,远走他方。据他自己的忆述,在离开了自己家乡之后,曾在湖南省西部,住过一个时期,寄居在一个有钱同学的家中,这一段青年时期的生活,当然相当清苦。再以后,金庸进入国立政治大学就读,读的是外文系。金庸在政治大学并未毕业,原因不明,可能是那时他虽然年轻,但已才气纵横,觉得传统的大学教育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之故。使得金庸和报业发生关系的,是当年大公报招考记者。当年,大公报是中国最有地位的一份报纸,影响深远,大公报在全中国范围内招聘记者两名,应征者超过三千人,在这三千人之中,金庸已显出他卓越的才华,获得大公报录取。 自此,金庸就进入了报界,而在不久之后,便被派来香港。那大约是三十年以前的事。金庸在香港的大公报工作了相当久,担任的是翻译工作。后来,大公报本身变了质,和当年大公报,不能相提并论了! 在这个时期内,金庸对电影工作有了兴趣。这种兴趣的由来,大抵是由于他在报上撰写影评之故。金庸曾用一个相当女性化的笔名写过影评,也用“林欢”的笔名写过影评。他所写的影评,只怕已全散失不可追寻了,但曾读过的人,都说文笔委婉,见解清醒,是一时之选。以后,金庸直接参加了电影工作,做过导演。 金庸参加电影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其成就,和他写作方面的成就来此较,也相去太远,时至今日,已经很少人知道他曾实际参加过电影工作,当过编、导了。 金庸的小说创作生涯,可说开始得相当迟,但是一开始,就石破天惊,震烁文坛。他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才发表到一半,武侠小说读者,已经惊为天人。再接下来的“碧血剑”、“雪山飞狐”,更是采声大作,人手一册。等到“射鹏英雄传”一发表,更是惊天动地,在一九五七年,若是有看小说的人而不看“射鹏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 “射鹏英雄传”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的地位,人人公认,风靡了无数读者。在“射鹏英雄传”之后,金庸就脱离了大公报,和他中学时期的同学,沈宝新先生,合创明报。明报在香港,销数不是第一,但是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之中,它是第一大报,在国际地位上,是第一大报。连美国国务院,都会三番四次,请主持人金庸去商议国家大事,中华民国总统,也曾数次召见金庸。 明报不但使金庸的地位更提高,也使金庸的收入大大增加。可是明报在出版的初期,却是一份小型报,销数最差时,不过五六千份,工作人员不超过十人,全是凭藉金庸的才能和努力,合伙人沈宝新的干才,初创时期的工作人员如潘粤先生、戴茂生先生、雪坡先生等等的努力,才逐步创出了今日的天下,成为中文报纸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份报纸,是小资本,靠人才成功的一份报纸的典型。 曾在明报工作过的职员,大约都不会否认这一点,而明报网罗、培养的人才之多,也一时无两,许多在明报工作过的职员,离开明报之后,创立自己的事业,多能独当一面,成为香港报坛中的暄赫人物,例子甚多,也不必一一列举了。 明报草创之初,金庸在明报上撰写“神鹏侠侣”,接下来,大部分小说,也全在明报上发表,一直到“鹿鼎记”。在“鹿鼎记”之后,就未曾再撰写小说。而专注于明报的社评。 明报社评,绝大多数(百分之九十九),由金庸亲自执笔,见解之精辟,文字之生动,深入浅出,坚守原则,人人称颂。就算意见完全和他相反的人,也不能不佩服他的社评写得好,这是金庸在写小说才能之外的另一种才华的表现。 由金庸执笔的明报社评,其影响已可与当年的大公报相埒。由于坚持民主、自由的思想原则,金庸曾和大公报发生过一次极为剧烈的笔战,这次笔战,金庸所写的几篇文字之精彩,真令人叹为观止,只可惜这些文字,竟未曾结集出书。 二 以上所写的,是金庸在事业上的成就的简单素描。 金庸的苦学精神,更令人叹服。二十年前,他自己觉得英文程度不移好,进修英文,家有一个一人高的铁柜,抽屉拉开来,全是一张一张的小卡片,上面写满了英文的单句、短句,每天限定自己记忆多少字。据沈宝新先生说,金庸在年轻时,每天限定自己要读若干小时的书,绝不松懈。一个人能成功,绝非幸致,天分固然重要,苦学更不可或缺。 金庸爱书,私人藏书之丰,令人吃惊。他曾有一个超过两百平方米的大书房,全是书橱。近两三年来,精研佛学,佛学书籍之多,怕是私人之最。为了要能直接读佛经,他更开始学全世界最复杂的文字:印度梵文,毅力之高,简直是超人。 金庸个子中等,大约一百七十五公分左右,年轻时很瘦,后来发胖,如今体重约七十公斤,金庸的脸型相当罕见,走典型的四方脸(国字脸),国字脸有一股威严,他属下的职员,每以为金庸严肃,不苟言笑。但事实上,金庸本性极活泼,是老幼咸宜的朋友,可以容忍朋友的胡闹,甚至委屈自己,纵容坏脾气的朋友,为了不使朋友败兴,可以唱时代曲“你不要走”来挽留朋友。 金庸的头极大,笔者有三个大头的朋友:金庸、张彻、古龙。这三个大头朋友,头都大得异乎常人,事业上也各有成就,和这三个大头朋友在一起,常有一种极度安全感!就算天塌下来,也有他们顶着! 十余年前,金庸嗜玩“沙蟹”,“蟹技”段数甚高,查府之中,朋辈齐聚,由宵达旦,筹码大都集中在他面前。笔者赌品甚差,有一次输急了,拍桌而去,回家之后,兀自生气,金庸立时打电话来,当哄小孩一样哄,令笔者为之汗颜。又有一次也是输急了,说输了的钱本来是准备买相机的,金庸立时以名牌相机一具见赠。其对朋友大抵类此,堪称是第一流朋友。 金庸又曾对围棋着迷,但段数不高,已故名作家司马长风,称他为“棋坛闻人”,可知棋艺平平。现在,他对围棋的兴趣也大大减弱了。 金庸在年轻时,曾学过芭蕾舞,对古典音乐的造谙极高,随便拣一张古典音乐唱片放出来,唱上片刻,便能说出这是什么乐曲来。金庸十分喜欢驾车,更喜欢驾跑车。最早,用过凯旋牌小跑车,后来,改驾积架E型。他驾积架E型之际,经常的速度是二十六哩。 后来,又换了保时捷。保时捷跑车性能之佳,世界知名,到了金庸手中,平均驾驶时速,略为提高,大约是三十哩。曾有人问金庸:“你驾跑车超不超车?”金庸答:“当然超车,逢电车,必超车!”其性格中的“稳”字,由此可见。 金庸不嗜酒,号称“从未醉过”。根本喝得少,当然不会醉。他吸烟、戒烟,次数极多,如今一样大吸特吸,并且相信了中年人不能戒烟的理论。 金庸也略藏书画。如今书房中所悬的,有史可法的书法残片,曾在他处看到过不知是真是假的仇英“文姬归汉图”,也曾见过四幅极大的(超过五公尺长)齐白石精品,吴昌硕的大件等等。 金庸也集过邮,不过他集的是“花花绿绿”的纸而已。 金庸对吃并不讲究,穿亦然,衣料自然是最好的,但款式我行我素,不受潮流影响。 金庸……毕竟不是写传,只是简笔素描,金庸是怎样的?金庸就是金庸,是天皇巨星,是真正的作家,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⑽ 金庸小说的文学价值如何

武侠小说的价值

----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

武侠小说是从我国颂扬狭义精神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小说发展而来。武侠小说作为中国小说类型中极为重要的一大类别,长期以来受到了诸多的非议。特别是现代武侠小说,是在极其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它曾在文坛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这可以说明武侠小说有其自身的价值和魅力。本文以金庸小说为例,分析武侠小说的“文化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

一, 文化价值

金庸,无疑是现代武侠小说的泰斗。从五六十年代至今,金庸这个名字更是家喻户晓。他的小说一直以来都深受读者的喜爱,以他的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更是数之不尽。从金庸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武侠小说的文化价值。“侠”文化的精神被武侠小说继承了下来,在金庸小说中,比如郭靖、乔峰等人身上就有着“狭”的品质。金庸把儒家的进取精神,道家的自在旷达和佛家的修身自律引入武侠世界中,处处渗透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比如《天龙八部》渗透着佛的精神,《神雕侠侣》体现道家的冲虚淡泊和直面生死。小说中渗透着大量的“出世、入世、无为”的思想,这体现着中国的哲学思想。金庸武侠交织着对历史的反思。如《碧血剑》以明末农民战争作为背景,深刻揭示出中国历史的一些特点:“鸟尽弓藏”;“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金庸的小说中,我们读到了历史、哲学、古人的文化价值观。

二, 认识价值

武侠小说虽是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可它的认识价值却不减。我们能够从武侠小说中学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书剑恩仇录》中,阿凡提借驴子讽刺那些带官帽的人,其实也告诉世人,为官之人不要总想着骑到人民的头上,否则迟早会被人民拉下来的。《鹿鼎记》又是对中国官场斗争的险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不遗余力的揭露,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再看《倚天屠龙记》中的周芷若,她为得到张无忌的爱情而不折手段地迫害别人,注定她的爱情是不长久的;这也告诫人们,与人为善,真心实意的爱,才会有回报。

三, 审美价值

武侠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进行了雅俗融合。武侠作者广泛汲取了戏曲、电影、文学等多方面的特点,呈现出独具一格的审美特征。从叙事技巧来看,金庸跳出情节模板的约束,成功地运用现实主义辨证地处理人物与情节关系的经验,以性格发展变化作为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其结构宏大严谨,一气呵成。如《神雕侠侣》,以宋朝为大背景,以杨过的成长为线索,表现杨过性格、价值观的变化,推动情节发展,环环相扣,构成宏伟的社会画卷。从小说语言来看,金庸小说用词凝练、典雅、清新,融入了大量的古典诗词。此外,爱情在武侠小说中站了很大比重。金庸小说也以爱情作为主旋律贯穿始终《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与喀丝丽的爱情,《神雕侠侣》中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读来让人荡气回肠。作者推崇的这种性灵之爱,抛弃世俗之利,以情义为尊的思想带给人们美的感受。

武侠小说的魅力是不可低估的,武侠小说深受各种人的喜爱。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很多武侠小说以影视的形式出现,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在武侠小说发展的过程中,但愿它不失去自身的精神才好。

热点内容
穿越的虐心古言小说排行榜前十名 发布:2025-09-02 07:02:20 浏览:227
葬仪法则小说在线阅读 发布:2025-09-02 07:01:04 浏览:912
小说复仇阅读答案 发布:2025-09-02 06:51:16 浏览:361
末世好看女主小说 发布:2025-09-02 06:51:15 浏览:658
校园小说一女多男多肉 发布:2025-09-02 06:44:08 浏览:238
公务员推荐读的小说 发布:2025-09-02 06:31:57 浏览:584
黑道暗黑小说推荐 发布:2025-09-02 06:08:03 浏览:35
有质量的言情小说 发布:2025-09-02 05:53:51 浏览:524
系统小说恋爱完结推荐 发布:2025-09-02 05:53:20 浏览:646
小说宝贝你日错人了完结本百度云 发布:2025-09-02 05:53:18 浏览: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