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作家刘云若

武侠小说作家刘云若

发布时间: 2022-09-04 05:48:14

① 红杏出墙记的介绍

小说《红杏出墙记》,作者是刘云若,讲的是一个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江南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语言流畅自如,灵动传神,体现了作家高超的技巧和天赋。剧情简介:报社工作的林白萍一日回家,发现妻子林芷华与好友边仲膺同床共枕......

② 卧龙生的生平经历

1930年生于河南南阳市镇平县。其父牛一珍,为一绸布小商人,其母王氏,生四男一女,卧龙生为老大。早年家贫,卧龙生读到初中,就上了职校卧龙书院,后来他写武侠小说,遂以此为笔名。卧龙生后来投笔从戎,他身高一米六八,瘦个子,连打枪也瞄不准,稀里糊涂当了个小兵。不久考上南京第四军官训练班。1948年随军去了台湾,当了十年兵,做到中尉。在军营中,卧龙生不爱武器独爱书,既读中国古典小说,如《三侠五义》、《小五义》、《七剑十三侠》,又读欧美小说,如《基督山恩仇记》、《约翰·克里斯朵夫》,还珠楼主、郑证因、刘云若成了他心目中最崇拜的作家.1958 年,卧龙生因故离开了军队,无事可做,为谋生计,学踏三轮车.一位朋友见他生活潦倒,便劝他:“牛鹤亭,你不是喜爱读书写作吗?你不如试试,写部武侠小说。”这番话使牛鹤亭豁然开朗,他写了一部《风尘侠隐》,投给《成功晚报》,想不到一炮打响,连载一年,收益颇丰。
想当年,台湾军人,月薪才五十四元;一个教师,月薪也不过九十元。卧龙生每千字可卖十元台币,一月有二百八十元收入,一天收入可买八公斤米,以笔墨谋生,从此尝到甜头,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卧龙生写了二十年武侠小说,共计三十九部,达三千万字,稿酬也很可观。一部武侠小说可在四家报上连载,可谓“一鸡四吃”,每千字在六十元左右。后来,卧龙生又涉足电视,当制片人,收入更加丰厚。买了好几栋房子,常常在外挥金如土。不料在卧龙生在五十一岁那年,突然发了心脏病,而且是心肌衰竭,此病甚重,卧龙生几乎不能走路,久而久之,经济也产生了问题。
卧龙生谈及往事,不胜感慨。他说: “我是操笔墨谋生的,一日不写,一日就无收入。当年有些积余,但我一生犯了三个毛病,一是运气欠佳,每次投资总是失败,把钱扔在水里;二是喜欢赌博,把好几栋房子输在牌桌上;三是晚年生病,为治病花了不少钱。”故而,新华社在报上发了一个消息,云卧龙生晚年贫病交加。当然,卧龙生不至于穷极潦倒。但他确实身体不好,六十岁出头的人,已很衰弱,连走楼梯还要人搀扶,平时靠拐杖帮忙。他那时在台湾除了靠领取养老金外,还把当年写的武侠小说在大陆出版,获取些稿酬。这样的生活,连雇一个保姆也难以支撑。
卧龙生娶妻杨雅美,小他二十四岁,同属马。此女子性格温和而且思想保守。当年卧龙生在风月场中玩耍,与古龙是好友。他除了不酗酒,其他玩乐都跟古龙学习。他笑着说:“我会跳舞、喜豪赌,都是跟古龙学的。”古龙纵情声色,中年夭折,卧龙生总算没丢掉一条命,还算是运气不错;但卧龙生心脏病发后,杨雅美离他而去,两人客客气气分了手,现在依旧是好朋友,但夫妻情分已尽。
谈到武侠小说,卧龙生充满兴奋。他当年以武侠小说成名,以《飞燕惊龙》、《素手劫》、《金剑雕翎》、《玉钗盟》、《降雪玄霜》为其代表作。因为他的名气,大陆现出版卧龙生作品达一百余部。据卧龙生自述,只有三十九部是他所作,其他都是伪作。问他写武侠为了什么?卧龙生说:“我写武侠小说,主要是为了读者。吸引读者、满足读者是我创作的动力,我也尽可能在文字上提高文学修养。”此话与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关于“侠与武”的论述大异。卧龙生早年的武侠小说以打斗为主,以精彩的情节来吸引读者。晚年融入欧美文学手法,把推理与武侠结合起来,这种风格与古龙相似,只不过卧龙生不如古龙天生机智聪明,故而成就也不及古龙。
卧龙生晚年曾与《新民晚报》订了一个合同,将他写的武侠小说《鬼刀·神剑·淑女心》交给《新民晚报》连载,连载时取名《梦幻之刀》,惜未完篇。
卧龙生为人谦和,谈吐幽默,相比之下,与海外某些武侠小说家(譬如被吹捧为“南金北萧”的跳梁小丑萧逸)沾沾自喜、轻浮浅薄之状不可同日而语。

③ 刘云若的人物评价

刘云若是一位才子,也是一位情种。20世纪20年代,他就成为一位以言情小说见长的作家,一生写过四十多部作品。在他的笔下,社会风情、世态沧桑、时代折影、命运无常都十分鲜活,对人生人情有深切的感悟。
30年代的旧天津,连载于各大报纸的小说中,以社会言情小说家陈慎言和武侠小说作家赵焕亭的小说最受天津读者欢迎,但这二人却不是天津人。刘云若的走红,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天津作家写天津人的小说。刘云若的小说之所以受到天津读者欢迎,是因为他太熟悉天津这块土地、太熟悉天津的底层社会了。在刘云若的长篇小说《小扬州志》的开篇中,他对此直言不讳:“……记得有一个人能说六国语言,人家问他哪一国话说得最好,他回答是中国话最为精熟。这是实情,因为他是中国人啊!于是在下既是中国人,又是用中国字写中国事,便不盲从当代名家,把中国人都写成外国式,因而也不能使担水卖菜的人,说话都带些西洋哲学家意味,这是我于读者最抱歉的。至于这一篇该说些什么呢?俗语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在下不敢吹牛,倘若早生三十年,大约可以在天津弄个一品大秀才玩玩,譬如有人问我:你这秀才,对天下哪一处事最为明白呢?那我只能告诉他:对天下的事知道得最为亲切。如此说来,在下既是中国治下天津生长的人,似乎不必好高骛远,另去混说什么,好照样谈谈天津好了,所以就写了这一部《小扬州志》……”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末,刘云若的生命之旅,是中国历史上所有内忧外患的浓缩。虽然其作品均是以都市青年的恋情为线,但却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作品既表现出青年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心态,又写出了他们在爱情与国难冲突,如一幅幅都市生活浮世绘,描画了芸芸众生相,至今读来仍有似曾相识之感。读刘云若的小说,初始很随意,中间也轻松,但掩卷之后便会产生一种深厚。在评论界呼吁小说创作“返璞归真”的当今,在长篇小说创作受到量多质次困扰,大批纯文学期刊倒闭的今天,重读一下刘云若的小说,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沙大风在回忆刘云若的这部小说给《天风报》带来的知名度时说:“天风因春风为风行,春风因天风而益彰。”从此,刘云若一发不可收拾,终成一代小说大家,被时人誉为“五百年来无此奇”。
刘云若的挚友、著名学者刘叶秋等人说,刘云若一天要同时为四五家报纸撰写小说连载。每每在饮酒喝茶看戏洗澡的应酬间,逢报馆伙计前来催稿时,他便随手拿起身边可写字的纸张,从账房借来笔墨,在嘴角舔舔或蘸蘸桌上的茶水便埋头写来,一刻工夫一气呵成。写就后撕下一行字放入口袋中,以备翌日续写所用。而所写字数与当日报纸所预留版位字数恰好相当,而且字体工整清晰,是当年排字工人最喜欢的“内行字”。甲报伙计刚走,乙报编辑又到,于是他又如法炮制另一部。随后丙、丁报馆伙计依次到来,他便依次续写,且情节各异互不相混,各部书中的故事发展与人物音容笑貌日后连读精彩各异,宛如精心构思反复修炼之作,即使放在今日观之也是民国通俗小说中的精品。他这种写作方式一时传为美谈。
倪斯霆在《从张恨水陈列馆开馆所想到的》文中称:“……以张恨水为代表的这一代通俗小说作家的最大悲剧,就是当初他们是以通俗小说出名成家,但后来随着舆论界的偏见与误解,他们又总是‘悔其少作’,产生一种自怨自艾自轻自卑的心理。四十年代战斗在重庆的张恨水尚且如此,遑论在当时也是以写通俗小说成名的刘云若、还珠楼主、宫白羽等人了。以著名言情小说作家刘云若为例,尽管他曾被郑振铎、徐铸成等人认为其小说艺术要超过张恨水,但其至今仍难在文学史上被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为其建立纪念馆更是难以想象。何故?偏见使然。据悉,天津历史博物馆拟建天津近代名人蜡像馆,欲将刘云若与宫白羽收入。
民国时期天津社会言情小说作家刘云若的《粉墨筝琶》、《红杏出墙记》等,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后都在荧屏热播。几家出版社也将刘云若多部作品重新出版,使他成了继张爱玲等人之后,又一位走出历史烟尘的民国“出土”名家。

④ 尊严的名人故事

有关尊严的名人故事大全

引导语: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有关尊严的名人故事大全,欢迎阅读!

尊严的名人故事:张衡数星星的故事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儿时的张衡天资聪明,态度谦虚,特别喜欢思考问题。他对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兴趣。早上带着露珠的花朵,中午高悬天空的太阳,晚上天空中皎洁的月亮、一闪一闪的星星都让他产生了无穷无尽的联想。他总是跟在父母身后问这问那。

有一次,他和母亲一起到田野中挖野菜。出去的时候,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红艳艳的,煞是可爱。他不经意间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是那么长。他想,我要是长得像影子那样高大多好哇。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母亲挖了满满一篮子野菜。他跟在母亲后面,一蹦一跳地走着。“咦!影子哪里去了呢?”他惊奇地叫道。低头一看,影子缩成了一团,踩在脚底下。张衡赶忙问母亲这是怎么回事,母亲说这是由于中午到了,太阳升得最高,影子就会变短缩成一团,到了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影子还会变长的。

回到家里,张衡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影子的长度。他发现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傍晚时分,自己的影子又变得像早晨时那样长。他感觉自己又学到了一点新知识,高兴极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父母带着小张衡一起到打谷场上纳凉。这是人们一天当中最快乐的时光。大人们一边摇着扇子,一边海阔天空地聊天;孩子们则叽叽喳喳地玩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过家家。只有张衡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呆在旁边,望着茫茫夜空,嘴里还小声默念着“一个,两个……”母亲以为他白天跟自己出去累着了,就说:“衡儿,你要是累了就自己回屋里歇着吧,不要愣在那里,丢了魂似的。”张衡好像没听见,依然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望着苍穹。

父母见他没吱声,也就不再管他。又过了好一会儿,大人们都困倦了,接二连三地回家睡觉了,他还在那里望着天空。这时,一个大点儿的孩子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咳!傻了,老瞅着天上干什么,那上边又不会掉金豆子。”张衡这才回过神来,揉一揉酸痛的脖子说:“谁指望天上掉金豆子了,我在数星星。”此语一出,大家都愣住了。“什么,什么,数星星,真新鲜,还有数星星的傻瓜。那我问你,数清了吗?”那位大哥哥问。“我还没有数完呢,不过现在己经数到一千多颗了。”

旁边的一位老爷爷插话道:“孩子呀,别数了,天上的星星是数不完的。这些星星无穷无尽,飘忽不定……”张衡却打断老爷爷的话:“才不是呢,那一片天空就只有一千多颗,只要我坚持数下去,肯定会数完的。”老爷爷被张衡的执著精神打动了,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好。

张衡的父亲赶紧过来打圆场:“不许这样跟老爷爷说话。”张衡意识到自己的不对,连忙向老爷爷道歉。但他回过头来,还是想跟父亲辩解一番。父亲早看出他的心思,就说:“衡儿,我知道你的想法,但你这样挨个数是不行的。天上的星星分布是有规律的,你要按照这些规律,把它们分成一个个星座。这样才会把它们弄清、记牢。”

小张衡点了点头,按照父亲说的去做,果然又认识了许多新的星星。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衡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当时,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地发生,地震带来的灾难尤为严重。它来无影去无踪,一旦发生却极具破坏力。这引起了张衡的思考。他想,能不能制造一种在地震发生后准确测定其方位的仪器,以便及时调拨物资进行救援。定下目标以后,他查阅了大量关于地震的资料,并且多次实地勘测。

有时,张衡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亲自来到刚刚发生地震的地方,测量大地的震感。有一次,他把测震仪插入大地,刚要读取数据,一波剧烈的余震袭来,离他不远处的一道土墙轰然坍塌。幸亏他眼疾手快,往旁边一跳,才躲过一劫,不然肯定要被砸成肉泥。他拍拍身上的灰土,继续看仪器上的数据。远处的老百姓十分不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简直是发疯了。但张衡不为所动,仍然夜以继日地研究地动仪。

不久,地动仪成功间世了。

尊严的名人故事:人人都是钢铁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这位教授是一个传奇人物。他7岁开始攀岩,17岁那年,在一次登山事故中,他双腿被截肢。之前,他被认为是美国最好的登山运动员之一,之后,医生给了他一副假肢,然后告诉他,你永远不能再爬山了。

3个月后,他扔掉了那副假肢,然后自己造了一副假肢,可以根据山的地形自由伸缩,很快,他就攀上了比出事故前更高的岩壁。他的登山同伴们一开始对他充满同情,但很快,他们开始喊不公平,因为他的“超级腿”给了他不公平的优势。

那场事故后,这个以登山为人生全部梦想的少年迷上了物理学,因为这是设计假肢的知识基础。本来对读书毫无兴趣的他上了大学,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电子工程学位,在哈佛获得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重返麻省理工学院继续博士后研究。

27年来,为了给自己一双更好的`腿,他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假肢:登山专用的,走路专用的,跑步专用的……既然现在他的一部分身体是人工的,那么他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力。

“当我还在跟自己的新身体打交道时,我把自己的腿看成是一双巨大的鞋。一个人的鞋柜里可以有很多鞋子,一个人也可以设计很多不同功能的假肢。”

按照文明社会的规则,如果一个人坐着轮椅,你不应该盯着轮椅看;如果一个人的走路姿势怪异,你不应该盯着他的腿看。赫尔教授大概觉得这种文化潜意识很可笑。为什么你们看不到他的假肢有多酷、有多强大呢?他甚至把他的假肢设计得很美很时尚。

“什么是美?美在你眼中与在我眼中是不同的。”他指着桌上摆着的一个机械腿,淡淡地说,“我认为它很美,你可能认为它很丑陋,世界上很多人会认为它很丑。”

“为什么?”

“因为它是机器,不是人,却试图模仿人的身体,我可以想象有人会觉得不舒服。”

“有人不愿意触摸一个人工腿,或者不愿意跟一个有人工腿的人在一起,他们认为它们很丑。大部分人是这样的,很多很多人……”

在他的实验室里,这些人大概会昏厥过去。这里到处都是机器,电焊、电锯,桌子、椅子、沙发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各种各样的机械腿、脚踝、膝盖、人工骨骼。

赫尔教授相信,在今天的时代,机器和人体的混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不是一件坏事。“世界上有一半的人都深受身体残疾之苦,截肢、瘫痪、肌肉萎缩……即使你不遭遇这种悲剧,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老去,步履蹒跚,身体失去平衡。这么多的人类苦难,通过技术,是可以弥补的。”

在媒体实验室,他的工作重心已经渐渐从假肢的设计拓展到如何使正常的身体更强、更快、更有效。他们发明的外骨骼,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能模拟自然步态的辅助系统,可以完全自然地行走。在他的设想中,这种外骨骼系统在未来50年内会演变成一种“移动平台”。就像人的第二层皮肤,人们可以穿上它,以最小的能量进行最快的运动。到时候人们会跑着上班,而不是开车上班。到了办公室以后,他们可以把这套平台脱下来,挂在衣架上。

“我想它会很有意思,比车更有意思。”赫尔教授略带神秘地笑着。不过,我实在想象不出那会是什么样的东西。人人都是钢铁侠吗?

或许这就是赫尔教授的目标——有一天,机器不仅能完全代替人的功能,甚至超越人体的设计。

你以为人的身体是进化的终极吗?

尊严的名人故事:读书苦与读书乐

人说“读书乐”,读书真的就乐吗?邵先生自有高论——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阶前草不除”:乐的是那个情调,痴迷沉醉于其中。不读书,于别的,也能痴迷沉醉,也能“乐”。

说读书乐,是百般地劝不爱读书的人读书,从“不读书之乐”那儿拉过来。乐在自愿。被迫读书绝不乐。有几分强迫有几分不乐。小学要实行快乐教育,大人一样。

职业性读书不乐,因为不爱读的书也要读,坏书也要读。不读怎么知其坏?其实读一两页就知道了。

为了职业(或曰饭碗)读书自然也不乐,比如组织大家自愿读什么指定的书,被迫自愿,是被迫还是自愿?要支出时间,支出好心情,却无收益。

原来有所收益才有乐,就是尝到甜头。读书之乐,就是读书的甜头。各人各读所爱读之书,各有品味,“甘苦自知”,各乐莫读书之乐。

别人我不知道,我小时候赶上留的作业不多,多有闲暇,可以读书,即所谓读闲书。

租来的武侠小说,锄强济弱,侠肝义胆,不但有报仇雪恨之心,而且有手到擒来的本领;言情小说,悲欢离合,柔情缱绻,历经波折,终成眷属。

还有“新文学”,小说散文剧本诗歌,中国人写的,外国人写的,大人世界之所有,孩子世界之所无;就是童话、寓言,也是别开生面,使我见到生活中少见之奇,《爱的教育》使我见到生活中少见之爱。

书给了我所没有的,几乎开辟了另一个世界。

我买过专供教师用的教案资料,老师哪一课要讲什么,怎么讲,我就先知道了;我买过小学生范文选,发现有些入选之作平平,于是信心大增(可见不是“取法平上”,自幼便没出息)。

后来发现《辞源》,有目的地查检,无目的地翻翻,有问必答,无师自通;而且连类旁及,顺藤摸瓜,相关条目,互为补充,那豁然开朗的快感,不下于后来按烹调手册做出菜莱,按医疗手册治好小病。

如果这叫读书乐,一由有闲,二由无奈。严冬醋暑不得出门,“文革”动乱只能闭户,尤其是亲朋交往形同禁忌,唯有面对古人卧游山水。既是解闷,也是休息,甚至可以得到激励。

随着年龄与世事,所读书的范围品位自有变化;而其中的乐趣,大抵不出早年的体会。只是围绕着读书,有许多不乐:书到“读”时方恨少,有的被抄了,有的“处理”了,有的被人借去未还,有的想买买不到……

这是读书外的不乐。读书之内也有不乐。“读三国掉泪——为古人担忧”。小学时读刘云若《旧巷斜阳》,落马湖雏妓的命运撼人心魄,至今难忘。不唯不乐,抑且痛苦。从书上知道了世上疮痍,人间涂炭,明白了生死与沧桑、常情与悖论,许多事并不容易明白。也弄不清这是审美的愉悦,还是智慧的痛苦?

读书乐属于爱读书的人,虽苦犹读,才是真爱读书者,所谓书痴,痴于书,殆亦痴于人事乎?

;

⑤ 出墙记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链接:

提取码:0cye

《出墙记.》是由漠漠无雨所作。

⑥ 卧龙生武侠小说风格是怎么样的

卧龙生被誉为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在古龙之前被称为“武侠泰斗”。原名牛鹤亭,1930年生于河南南阳县镇平镇。少年时就读于卧龙书院,后投身文学,逐以此为笔名。1958年发表第一部武侠小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至今已写了39部武侠小说。 卧龙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是台湾的“武侠泰斗”,名列“台湾十大武侠小说家”之首。其代表作有《飞燕惊龙》、《玉钗盟》、《无名萧》、《金剑雕翎》、《岳小钗》等。

中文名: 卧龙生
别名: 牛鹤亭(原名)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河南省镇平县
出生日期: 1930年
职业: 武侠小说家
主要成就: 台湾武侠“四大天王”之一
台湾武侠“三剑客”之一
代表作品: 《金剑雕翎》《飞燕惊龙》《飞花逐月》《仙鹤神针》《天剑绝刀》

简介
卧龙生本名牛鹤亭,河南镇庭人,1930年生。幼年从军失学,但自幼喜读武侠小说,颇有才思。 1955年由军中退役,闲来无事,在友人怂恿下开始学写武侠小说。 1957年以祖居南阳卧龙岗取笔名“卧龙生”一炮打响。1959 年《飞燕惊龙》出世,便奠定了他在台湾的“武侠泰斗”地位。他的作品,早期是取法于旧武侠“北 卧龙生派五大家”,而以“通俗趣味”大受欢迎;1965年以后,改走“半传统半新潮” 路线,作品却渐不如前。

成长经历
1930年生于河南南阳市镇平县。其父牛一珍,为一绸布小商人,其母王氏,生四男一女,卧龙生为老大。早年家贫,卧龙生读到初中,就上了职校卧龙书院,后来他写武侠小说,遂以此为笔名。卧龙生后来投笔从戎,他身高一米六八,瘦个子,连打枪也瞄不准,稀里糊涂当了个小兵。不久考上南京第四军官训练班。1948年随军去饿台湾,当了十年兵,做到中尉。在军营中,卧龙生不爱武器独爱书,既读中国古典小说,如《三侠五义》、《小五义》、《七剑十三侠》,又读欧美小说,如《基度山恩仇记》、《约翰·克里斯朵夫》,还珠楼主、郑证因、刘云若成了他心目中最崇拜的作家. 1958 年,卧龙生因故离开了军队,无事可做,为谋生计,学踏三轮车.一位朋友见他生活潦倒,便劝他:“牛鹤亭,你不是喜爱读书写作吗?你不如试试,写部武侠小说。”这番话使牛鹤亭豁然开朗,他写了一部《风尘侠隐》,投给《成功晚报》,想不到一炮打响,连载一年,收益颇丰。 想当年,台湾军人,月薪才五十四元;一个教师,月薪也不过九十元。卧龙生每千字可卖十元台币,一月有二百八十元收入,一天收入可买八公斤米,以笔墨谋生,从此尝到甜头,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卧龙生写了二十年武侠小说,共三十九计部,达三千万字,稿酬也很可观。一部武侠小说可在四家报上连载,可谓“一鸡四吃”,每千字在六十元左右。后来,卧龙生又涉足电视,当制片人,收入更加丰厚。买了好几栋房子,常常在外挥金如土。不料在卧龙生在五十一岁那年,突然发了心脏病,而且是心肌衰竭,此病甚重,卧龙生几乎不能走路,久而久之,经济也产生了问题。 卧龙生谈及往事,不胜感慨。他说: “我是操笔墨谋生的,一日不写,一日就无收入。当年有些积余,但我一生犯了三个毛病,一是运气欠佳,每次投资总是失败,把钱扔在水里;二是喜欢赌博,把好几栋房子输在牌桌上;三是晚年生病,为治病花了不少钱。”故而,新华社在报上发了一个消息,云卧龙生晚年贫病交加。当然,卧龙生不至于穷极潦倒。但他确实身体不好,六十岁出头的人,已很衰弱,连走楼梯还要人搀扶,平时靠拐杖帮忙。他那时在台湾除了靠领取养老金外,还把当年写的武侠小说在大陆出版,获取些稿酬。这样的生活,连雇一个保姆也难以支撑。 卧龙生娶妻杨雅美,小他二十岁,同属马。此女子性格温和而且思想保守。当年卧龙生在风月场中玩耍,与古龙是好友。他除了不酗酒,其他玩乐都跟古龙学习。他笑着说:“我会跳舞、喜豪赌,都是跟古龙学的。”古龙纵情声色,中年夭折,卧龙生总算没丢掉一条命,还算是运气不错;但卧龙生心脏病发后,杨雅美离他而去,两人客客气气分了手,现在依旧是好朋友,但夫妻情分已尽。 谈到武侠小说,卧龙生充满兴奋。他当年以武侠小说成名,以《飞燕惊龙》、《素手劫》、《金箭雕翎》为其代表作。因为他的名气,大陆现出版卧龙生作品达一百余部。据卧龙生自述,只有三十九部是他所作,其他都是伪作。问他写武侠为了什么?卧龙生说:“我写武侠小说,主要是为了读者。吸引读者、满足读者是我创作的动力,我也尽可能在文字上提高文学修养。”此话与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关于“侠与武”的论述大异。卧龙生早年的武侠小说以打斗为主,以精彩的情节来吸引读者。晚年融入欧美文学手法,把推理与武侠结合起来,这种风格与古龙相似,只不过卧龙生不如古龙天生机智聪明,故而成就也不及古龙。 卧龙生晚年曾与《新民晚报》订了一个合同,将他写的武侠小说《鬼刀·神剑·淑女心》交给《新民晚报》连载,连载时取名《梦幻之刀》,惜未完篇。 卧龙生为人谦和,谈吐幽默,相比之下,与海外某些武侠小说家沾沾自喜、轻浮浅薄之状不可同日而语。

贡献
卧龙生对武侠小说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 他成功地运用了还珠楼主的神禽异兽、灵丹妙药、玄功绝艺、奇门阵法,郑证因的帮会组织、风尘怪杰、独门兵器,王度庐的悲剧侠情,朱贞木的奇诡布局、众女倒追男等等,成功地博采众长而融于一体,开创了既具有传统风味又具有新境界的新时期武侠小说风格,成为一代“武林正宗”。 第二 由他倡导以武学秘籍引起武林风波以及正邪大会战的情节结构,成为60年代台湾武侠的普遍模式,影响至为深远。 第三 他的“武林九大门派”说法和“争霸江湖”及武林排名的主题,虽然稍晚于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却使它在武侠小说中普遍推行开来。

作品
《风尘侠隐》 《惊鸿一剑震江湖》 《飞燕惊龙》 《铁笛神针》 《玉钗盟》 《天香飙》 《无名箫》 《绛雪玄霜》 《素手劫》 《天涯情侣》 《天剑绝刀》 《金剑雕翎》 《风雨燕归来》 《双凤旗》 《天鹤谱》 《飘花令》 《指剑为媒》 《翠袖玉环》 《铁剑玉佩》 《镖旗》 《血剑丹心》 《神州豪侠传》 《寒梅傲霜》 《玉手点将录》 《金凤剪》 《飞铃》 《八荒飞龙传》 《无形剑》 《金笔点龙记》 《烟锁江湖》 《摇花放鹰传》 《花凤》 《春秋笔》 《幽灵四绝》 《剑无痕》 《天龙甲》 《黑白剑》 《飞花逐月》 《剑气洞彻九重天》 《金剑丹心》 《新仙鹤神针》

⑦ 刘云若的创作生涯

刘云若在其短暂的20年写作生涯中,20余部近两千万字的长篇巨制,均为不经意间或在游戏中“信手拈来”。
1926年,广东人冯武越正在天津创办《北洋画报》,急需一位编报、写稿能力强的编辑,王小隐便将刘云若推荐给了冯武越,冯武越遂以百元月薪聘请了刘云若为报社编辑。天津著名报人吴云心在《天津报海钩沉》一文里回忆刘云若时说“……从工资数字上看,当时是不算少的,但是从工作要求上看,却充分使用了刘云若的力量。他要写文章,编版面,校对,付印,一包在内。刘云若后来在一部小说中写了一个小报编辑,这个编辑,由编到校,什么都干,还要为内掌柜看孩子,当义务保姆。他写得当然不免夸张,实际上是写他自己,骂冯武越。刘云若后来感觉到冯武越剥削太甚,拂袖而去。但若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刘云若从一介书生,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名望,未尝不是在《北洋画报》一个时期锻炼而成。这又反映了了冯武越能够识别人才,大胆使用人才的优点……”正如老报人吴云心所说言,刘云若是一位极具创意和策划能力的报纸编辑,他在《北洋画报》担任编辑时并无助手,编辑、校对均由他一手承办,使该报在质量上达到了最高峰,刘若云也凭此在天津报界小有名气。此外,刘云若还在做编辑之余撰写了大量的杂文和旧体诗词,文章大都针砭时弊。刘云若辞掉了《北洋画报》编辑一职之后,改投天津《商报画报》,成为该报主编,改副刊《杂货店》为《鲜花庄》,并亲自主持。为此,刘云若拿出全部才力,将《商报画报》办得很有特色,意将《北洋画报》比下去。
在《商报画报》编辑部里,有一位编辑与刘云若私交甚好,此人名叫沙大风,字天游,号沙氏乐府、挽谭佘室。沙大风和刘云若相识于《北洋画报》,当时沙大风在该画报主编的栏目叫“戏剧专刊”,之后又来到《商报画报》做编辑,又与刘云若同在一个编辑部里工作。沙大风酷爱京剧,曾主办过当时轰动天津的“四大名旦”选举活动,与京剧界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私交很好。
1930年春天,沙大风从《商报画报》辞职,一人独自创办了《天风报》,因此也得到了荀慧生的私下资助。沙大风在报纸出版之时,聘请刘云若为该报副刊《黑旋风》的主编,并力邀刘云若为《天风报》撰写小说。因为在此之前,刘云若曾撰写过社会言情小说《燕蹴红英录》,但因种种原因,这部小说“惟以中道崩殂,未能问世”,但刘云若的写作才华,还是令沙大风极为器重和赏识。沙大风的这个举动,正与一直想在长篇通俗小说上一试身手的刘云若不谋而合。于是,刘云若决定为《天风报》撰写一部长篇社会言情小说《春风回梦记》。这部被刘云若戏称为“仅以游戏出之”的小说,正式在《天风报》上连载以来,大受天津各个阶层读者的欢迎,也使《天风报》在发行量上再创新高,使其跻身于天津报界之林。
1930年,他27岁时,其长篇社会言情处女作《春风回梦记》便在天津《天风报》上连载了,刊出后好评如潮,受欢迎程度甚至直逼当时“霸主”张恨水,并从此结束了天津通俗小说作家在天津大报大刊上只能“挎刀”不能挂“头牌”的历史。
1931年1月,大陆广告公司出版广告介绍《春风回梦记》时说:“……如温犀禹鼎,烛物无循形,学士大夫与贩夫走卒同为刺激感动……”要求续写之函“在数千封以上”。 同年4月,《春风回梦记》由大陆广告公司出版。
随着《红杏出墙记》、《小扬州志》杀青,刘云若更成了平津报刊炙手可热的作家,一时间约稿者纷至沓来,于是刘云若同时为几家报刊撰写小说连载。他不打草稿挥笔成章,且写作从不受时空所限,从书桌、床头、枕边、座椅、膝盖,到书房、戏院、饭馆、茶楼、澡堂,乃至烟馆、厕所,都是他小说的产地。由于随时都会被人催稿,他写作时的纸张也五花八门,茶叶纸、糕点包装纸、月份牌纸、烟盒纸乃至报纸边、墙头告示等均成为他小说的稿纸。
沙大风让刘云若在《天风报》撰写发表长篇社会言情小说的同时,还让刘云若撰写了大量的杂文发表,例如刘云若撰写的一系列《垃圾人物志》,便是在《天风报》上发表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天津沦陷,刘云若干脆闭门写作,极少与外界联系,而沙大风则在天津沦陷之后不知去向,杳无音信。刘云若这一时期抽大烟抽得很厉害,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刘云若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故国遥看,愧未能芒鞋道左;小楼孤守,尚有志皂帽辽东。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4月,36岁的刘云若撰写的长篇小说《情海归帆》由京津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作为刘云若的朋友,沙大风专门为这部小说写了序言:“天津桥上,有怪杰焉,刘子云若是也。云若抱不世之才华,聪明绝顶,文章犹其余事,而乃不慕利禄,不求闻达,日处斗室,挥生花笔,写人间世。举凡脂粉地狱可悲可泣之事迹,尽入其腕底毫尖,使魑魅无所循形,有情终成眷属。其文章之绮丽哀感,叙事之宛转曲折,使人雒诵回环,不知个中人之是真是幻,其下笔有如神助……”

⑧ 红杏出墙记的评论

刘云若是30年代名噪一时的通俗小说家。与张恨水齐名,时称“南张北刘”。其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为《春风回梦记》,其后又有《红杏出墙记》、《情海归帆》、《旧巷斜阳》等40余部作品问世。其中尤以 《红杏出墙记》最负盛名。《红杏出墙记》以天津、北京两城为背景,讲述了几个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故事。男主人公林白萍因撞见妻子芷华和好友边仲膺的私情,伤心之下决定离开。芷华见丈夫离去,亦觉内疚,便抛下仲膺,去追寻白萍。然而赶到车站,发现白萍已经离去。故事的情节便由此展开。其间穿插若干男女的多角恋爱,而终以白萍和芷华的复合告终。
就《红杏出墙记》而言,小说中的女子不仅有芷华、淑敏这样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也有龙珍、祁玲、柳如眉这类或出身于娼家、或为人小妾的女子,这些人物的言谈、思想和作派都和传统意义上的闺秀形象大相径庭。就连出身于旧式家庭的小姐式莲,也没有传统小说中闺阁女子的那种矫揉风气。刘云若的视角是平民化的,他所关注的是不同身份的人人性中一些共性的东西。比如芷华、龙珍和淑敏对于白萍,以及白萍、仲膺、式欧对于芷华,这些身份、地位迥然不同的人,在陷入爱情、为情所困时都回归到人性的最质朴、最本原的面目,不论美、丑、贤、愚,都显示出一种真淳的可爱。张恨水的小说,像《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等,往往以上层阶级对贫寒女子的引诱以及贫寒女子对富贵荣华的贪恋,来作为小说冲突和悲剧的根源。社会贫富等级之间的壁垒贯穿着小说全篇。刘云若的小说则有意泯灭这种等级之差。刘云若笔下的人物,对于身份、地位是并不看重的,他们只是用情感说话,通过面临情感问题时各自的思考、言行来表现自身的性格。他们所扮演的是情感角色,而不是社会角色,这和张恨水小说中的现实主义观照迥然不同。像《红杏出墙记》中爱慕白萍的龙珍,一开始见到芷华,尚且感到自卑,向芷华表明愿意退居其次。后来发现芷华性格十分温婉可亲,并非凶恶的主妇一流,便逐渐和芷华亲近起来。及至淑敏和白萍订婚,她便为芷华觉得不平。在她看来,芷华才是白萍真正的妻子,他们二人的情分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此时的她已经不再拘泥于“正室”“侧室”这种旧式的观念,而是用情感来衡量婚姻关系了。又如式欧,一开始去见朋友给介绍的祁玲,被她的容貌和风仪所吸引。后来得知她是一位大户人家逃出来的姨太太,便有些犹豫。但转念又想这样的美人实在是万里挑一,即使是潜逃的姨太太又有何干,便又欣然应允了朋友为他们安排的约会。刘云若的小说对人物的塑造超越了身份的界限,直接深入于心灵的洞察,将最不易捕捉和描写的瞬息万变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也无怪郑振铎会评价刘云若说“造诣之深,远出张恨水之上”。
刘云若的小说在价值取向上也是非常宽容的。张恨水的小说往往具有道德批判的色彩。对凤喜的贪慕虚荣,以及金燕西的始乱终弃,都有着比较强烈的贬斥意味。而在刘云若的小说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道德的批判,即使是违背道德的情感,在刘云若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宽容与谅解。就《红杏出墙记》来说,尽管是以妻子对丈夫的不忠为开端,但作家对妻子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任何批评之意。并借白萍之口对芷华和仲膺做出了谅解。而芷华面临白萍离家出走时的愧疚,也不是道德上的自责,而是感到自己在情感上一分为二,对不起丈夫。此后式欧向她表白之时,她首先想到的也不是自己作为一个有夫之妇不能如何如何,而是觉得自己的感情生活已经一团乱麻,不想再搞得更糟。情感的判断在这里取代了道德的判断。至于芷华在失去白萍,白萍在失去芷华时,两人都痛苦得死去活来,吐血不止,这又和魏晋名士的举动暗合。颇有些“礼法岂为吾辈而设”的意味。大概在刘云若看来,情感即是道德。内在的真淳的情感远远高于外在的虚饰的道德规范之上。
当然《红杏出墙记》中也存在着一些瑕疵。前后情节时有矛盾之处,巧合的设置也显得过于戏剧性,但瑕不掩瑜,这些缺点并不足以影响作品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红杏出墙记》作为刘云若的代表作品,它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和评说。

⑨ 希望大家帮忙解答一下:刘云若社会小说的讽刺特点(很急) 万分感激!!!

刘云若小说“讽刺”的特点。

(1)清楚小说讽刺的根本是真实,在社会中挖掘素材,与社会层面非常贴近。善于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寻代、挖掘具有讽刺意味的因素,通过夸张或变形,使之形成讽刺。如《旧巷斜阳》中描写从外面捡垃圾的场景,垃圾不但没有清走,反而越堆越高,还捡来许多香蕉皮、桔皮和螃蟹壳儿,暗示此院中人也常吃这贵重东西。

(2)讽刺讲究度。一般来说,对穷苦善良的下层市民的弱点,刘云若的讽刺虽然也辛辣,但态度较温和,所以这种讽刺仍不失为善意的讽刺。但对那些品行败坏、灵魂丑恶的人物,刘云若的讽刺则是无情的,表现出强烈的憎恶。如《小场州志》中写一个高太太,嫁不出去,没人敢娶,后来经哥哥嫁了一个穷职员,越发的胡作非为,捧戏子,给戏子认干爹。说“太太的尊齿,本已凋落殆尽,向来安着假的磁牙,经月未见,竟自换了金牙,留神一看,在牙的中心,镶嵌着各式各样的翡翠,什么鸡心梅花、扇面、葫芦、棋子、个个不同,配了太太的血盆大口,简直像黄汤绿沫的粪坑,看着十分不雅。”其中蕴涵着对高太太极度的厌恶。

(3)讽刺采用多种手法。比如(1)夸张;(2)想法与目的背道而驰;(3)行为与想法相互矛盾。

⑩ 刘云若的作家之死

有关刘云若的死因,也有各种传说,因为刘云若身材魁梧,体质比较好,为什么会突然心脏病发作呢?据资料记载,刘云若的长篇言情小说《红杏出墙记》早在日伪统治后期,即1943年-1944年间,由当时上海一家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扮演林白萍、张芷华、仲膺、淑敏的男女主角分别是周曼华(男)、徐凤(男)、孙景璐等四人。被搬上银幕的小说,还有《粉墨筝巴》 ,童芷苓出演女一号大巧,项堃出演男一号程翥青。这部带有抗战色彩的影片,在四十年代末公映后,曾轰动一时。影片上映时,解放不久的天津,整个社会风气对于《红杏出墙记》之类的影片,抱着很强烈的排斥及批判态度,这也正是刘云若所担心的。据说,正是在解放后到剧场观看了根据自己小说改编的电影《红杏出墙记》后,回家后的刘云若才死于心脏病的。关于刘云若的去世,最先报道消息的是上海的《新民晚报》,接着,天津的《新生晚报》也开始刊登一些短文评说刘云若及其小说。天津老作家肖海地曾在《今晚报》上撰文提及刘云若的去世:“……令人遗憾和难过的是,在刘云若去世之后,在他生前的好友中,天津只有一个人为他撰写了一篇简短的悼文,此人就是歌曲《全世界人民一条心》的词作者招司。就是这样一篇小小的悼念文章,竟招来一些人的责怪和非议,说不必为刘云若这样一位旧文人树碑立传……”刘云若去世时,正是旧历庚寅年正月初二,死后的凄凉是令人哀叹的。刘云若死后,留下夫人于颂熙及两个女儿美文、美珠,美文13岁,美珠3岁。90年代末期,作家刘毅然、余华等人,曾将刘云若的小说《红杏出墙记》重新改编成长篇电视连续剧,播出后,竟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好评与欢迎。这与当年刘云若看了电影《红杏出墙记》后心脏病发作去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热点内容
男的看言情小说 发布:2025-08-26 21:45:04 浏览:610
姜蓝欣名字的小说 发布:2025-08-26 21:44:56 浏览:467
总裁强受虐心小说推荐 发布:2025-08-26 21:30:21 浏览:380
全国最火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8-26 21:30:09 浏览:55
穿越斗罗大陆系统小说推荐下载 发布:2025-08-26 21:28:28 浏览:719
日在校园综漫小说 发布:2025-08-26 21:22:01 浏览:588
好看的穿越携带着系统的小说 发布:2025-08-26 21:08:03 浏览:314
远古小说言情有肉 发布:2025-08-26 20:52:01 浏览:216
写的好道术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8-26 20:37:18 浏览:934
反特小说全文阅读 发布:2025-08-26 20:33:37 浏览: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