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武侠小说
1. 卧龙生写的武侠小说有几本
卧龙生(1930-1997),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在古龙之前被称为“武侠泰斗”。本名牛鹤亭,河南镇平人。幼年从军失学,但自幼喜读武侠小说,颇有才思。他1955年由军中退役,闲来无事,在友人怂恿下开始学写武侠小说。1957年以祖居南阳卧龙岗取笔名‘卧龙生’一炮打响。1959年《飞燕惊龙》出世,便奠定了他在台湾的“武侠泰斗”地位。他的作品,早期是取法于旧武侠“北派五大家”而以“通俗趣味”大受欢迎;1965年以后,改走“半传统半新潮”路线 。
卧龙生对武侠小说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他成功地运用了还珠楼主的神禽异兽、灵丹妙药、玄功绝艺、奇门阵法,郑证因的帮会组织、风尘怪杰、独门兵器,王度庐的悲剧侠情,朱贞木的奇诡布局、众女倒追男等等,成功地博采众长而融于一体,开创了既具有传统风味又具有新境界的新时期武侠小说风格,成为一代“武林正宗”。
第二,由他倡导以武学秘籍引起武林风波以及正邪大会战的情节结构,成为60年代台湾武侠的普遍模式,影响至为深远。
第三,他的“武林九大门派”说法和“争霸江湖”及武林排名的主题,虽然稍晚于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却使它在武侠小说中普遍推行开来。
小说作品如下:
风尘侠隐 惊鸿一剑震江湖 飞燕惊龙 铁笛神剑
玉钗盟 天香飚 无名箫 绛雪玄霜
素手劫 天涯侠侣 天马霜衣 天剑绝刀
金剑雕翎 岳小钗 新仙鹤神针 风雨燕归来
双凤旗 天鹤谱 七绝剑 还情剑
飘花令 指剑为媒 十二魔令(翠袖玉环) 铁剑玉佩
镖旗 神州豪侠传 玉手点将录 金凤剪
飞铃 无形剑 金笔点龙记 烟锁江湖
摇花放鹰传 花凤 春秋笔 幽灵四艳
剑无痕 天龙甲 黑白剑 飞花逐月
剑气洞彻九重天 血剑丹心 袁紫烟 一代天骄
女捕头 血魔
剑仙 桃花劫 地狱门 燕子传奇
黑白双娇 情剑无刃 桃花血令 剑仙列传
梦幻之刀 金轮傲九天 桃红花花剑 风雨江湖情
妙绝天香 绝情天娇 银月飞霜
2. 武侠小说的小说发展
魏晋六朝在文学史上被看作是文学的“自觉性”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志怪、神异小说为主。作品中包含着先人的神仙、鬼怪观念,以及对超现实神秘力量的向往。这是洪荒时期人们对英雄崇拜的遗留,在洪荒时期,人们对一些英雄人物的崇拜和夸张的赞美产生了神话,比方神农、燧人、女娲等等。到了先秦两汉,充斥在思想领域的则是仙风道骨。魏晋以后,便是游弋着冥鬼幽魂。
志怪小说是以记述鬼神怪异之事为主要内容,包括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也有野史逸闻、民间传说等等。艺术上带有传奇色彩和超现实的表现。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其它有托名陶渊明的《搜神后记》、旧题曹丕的《列异传》、张华的《博物志》、葛洪的《神仙传》、王嘉的《拾遗记》、吴均的《续齐谐记》等。鬼神观念是古代先民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是现代,劳动人民中间同样存在着神鬼的观念,它已经是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这其实是人们对自身思考的结果,现实的苦难使得他们向往着一些超出自然的东西,一种特别的能力和一些特别的工具。比如武艺、神剑、宝物等等。而这些东西却只能在想象中得到,所以便有了《三王墓》的宝剑干将、莫邪;有了《紫玉》的仙术道法;有了《刘晨阮肇》的灵丹妙药。而这些东西在后来的武侠小说中同样是屡见不鲜,似乎也已成为武侠小说之所以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先秦两汉乃至魏晋志怪,为武侠小说的产生构筑了坚实的基础,为之前奏;那么唐传奇在文学史上一领风骚时,武侠小说即真正开始萌芽。宋初李昉等所编撰《太平广记》卷一九三至一九六,特将十八种唐传奇列入“豪侠”类便可看出武侠小说同唐传奇之间脉络相通。故认为唐传奇为武侠小说的立宗者,理所当然。
“传奇”之名,似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宋人尹师鲁也将“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的《岳阳楼记》称为“传奇体”。发展到后来,传奇才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如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即将唐传奇与宋、金戏曲、院本等相并列,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更将所分六类小说的第二类亦即《莺莺传》、《霍小玉传》等定名为“传奇”,于是,传奇作为唐人文言小说的通称,便约定俗成地沿用下来。
在论述唐传奇勃起的社会背景时,范烟桥所著的《中国小说史》曾言:“在此时代,婚姻不良,为人生痛苦之思想,渐起呻吟;而藩镇跋扈,平民渴盼一种侠客之救济;故写恋爱、豪侠之小说,产生甚富。”根据所论可见一般,特别在唐朝末期,社会对豪侠救助如云霓之望。《资政通鉴》卷二一五,记李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余人为左右翼,金吾静街;前驱在数百步外,公卿走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可见社会暗杀行刺之风弥行。这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便是豪侠主体的传奇大量涌现。
唐朝涌现出一批描写豪侠之士及其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内容涉及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安邦定国等方面,于中突出豪侠人格的贤韧刚毅和卓荦不群,武功的出神入化,功业的惊世骇俗,由此展现出一种高蹈不羁奔腾流走的生命情调。《甘泽谣》之《红线》(袁郊,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武侠小说),《传奇》之《聂隐娘》、《昆仑奴》(裴铏著,其中聂隐娘的武功训练方式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集异记》之《贾人妻》,薛调的《无双传》等,都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传为杜光庭所作的《虬髯客传》,更是晚唐豪侠小说中成就最著名的一篇。 唐人传奇树立了文言“武侠”的典范之后,经五代以至宋朝,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发展多是对唐传奇的模仿。但这一时期在文学史上却有着重要意义,它在语言上有开创性的意义。“说话艺术”在民间广泛流传,这种白话形式的小说与后来的武侠小说颇具渊源。
其主题,如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所言:“有灵怪、烟粉,奇传、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而这些也是后来的武侠小说所喜用的。不管是何种题材,都往往以爱情或公案作为叙事的“兴奋点”。爱情故事,不仅在当时很受欢迎,即使在现行的武侠小说中,爱情因素也是重要的“看点”。美女与侠士之间的感情纠葛,永远是武侠小说吸引人的地方——因为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现代武侠小说中的巨擘金庸先生,还是海外一直风靡的武侠作者都无法摆脱“感情戏”。而且高妙的爱情情节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个方面宋元话本则有突出的贡献。
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又往往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像《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寻求美好的生活。又如《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写周胜仙初见范二郎等。
这些奇女子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即使放到现代的武侠小说中依旧存在着迷人的魅力。这样的主题思想固然提高了武侠小说的思想水平,使得通俗文学在思想意义上扮演着“雅文学”的角色。这就牵涉倒文学的“雅”与“俗”的转变问题,而武侠小说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学形式,同样存在着“雅”与“俗”的问题。对比唐传奇、宋元话本及当代的白话武侠;我们当如何区分“雅”与“俗”呢?如果以知识分子创作作为区分点,那么唐传奇便是“雅”文学,而宋话本中艺人的创作便是“俗”文学。当代的武侠小说则多数是知识分子的创作,理当看作是“雅”文学了。可是古代的知识阶层又不同于现代,不能如此类推。那么当代武侠小说到底是“雅”是“俗”呢?我本人认为,“雅”和“俗”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浮动着的,他是随着客体的不同而变化。换句话说,“雅”和“俗”的问题当从“文学消费”的人群来看,“雅士”即使看“俗”也“雅”。 自宋以后,文言武侠逐渐衰落下来。白话公案、侠义小说则成了中下层劳动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式样。
明代的《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被誉为武侠小说的萌芽,这部书里最具有武侠特征的人物是武松和鲁智深身上都有先秦侠风,而鼓上蚤时迁又是第一个能穿房越脊的人物,对后世武侠起了很大的启蒙作用。
然到了清代中期出现的《三侠五义》,是中国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长篇武侠小说,对中国后世武侠小说乃至文学艺术影响深远,称得上是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由此掀起了各类武侠题材文学作品的高潮。《三侠五义》有关武功技击(如点穴、暗器、剑诀、刀法、轻功提纵术等)、江湖勾当(如闷香、百宝囊、千里火、夜行衣靠、用毒、皮脸面具等)以及机关埋伏(如冲霄楼)种种名目之演述,均对以后武侠小说之内容素材有决定性之影响。
这两部作品它们奠定了武侠小说的基本形式和模式,一直到港台的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古龙的《楚留香传奇》、温瑞安的《四大名捕》等等武侠小说都在它的影响之下,直到今天的武侠小说也没走出这个模式,但得到真正发展并呈现出一种繁荣现象,却是民国期间的事。 辛亥革命后,人们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各种思想流派涌入中国,报业、出版业得到空前繁荣,文学艺术得到大力发展,各种风格流派的文艺作品异彩纷呈,武侠小说也异军突起,它以独特的武侠们的侠义精神传统深得人们喜爱。武侠公案、短打评书盛极一时,例如《五女七贞》、《永庆升平》、《小五义》,民国《三侠剑》、常杰淼的《雍正剑侠图》(即《童林传》)等纷纷问世,清末民初亦有大量知识分子投身武侠小说创作,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比如王度庐的《卧虎藏龙》,还珠楼主(还珠楼主,本名李寿民,是中国武侠小说作家)的《蜀山剑侠传》。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首先有被称为“南向北赵”的等一批开风气的武侠小说作家,其代表作有《江湖奇侠传》、《侠义英雄传》等;赵焕亭则有《奇侠精忠传》留世。
在三十年代后,最有名的武侠小说家便有北派五大家: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朱贞木和王度庐。这主要分为还珠楼主的神怪武侠小说,白羽的社会武侠小说,郑证因的技击武侠小说和王度庐的言情武侠小说等四大派武侠小说。
在民国武侠小说作家中,还珠楼主也许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半文半白的语言,儒、佛、道的精神哲理,都溶汇贯通于小说之中。其著名小说有《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和《云海争奇记》等40部。宫白羽的社会武侠小说在武侠与社会生活方面结合得是十分紧密的,他受鲁迅、周作人兄弟和新文化运动影响很深,本身又是记者出身,他常常是通过武侠思想与社会现实的脱节来批判社会的黑暗,在写武侠们的可敬可爱的同时,也写出了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悲壮、感慨与无奈。他的代表作是《十二金钱镖》和描写白莲教起义的《黄花劫》等。郑证因当年的《鹰爪王》八部曲出手就不凡,他将武侠的豪气与精妙的武术与惊险的情节融为一体,并特别注重武术技巧的描写。其一生一共创作了一百〇二部作品,为当时作家之最。被人称为技击武侠小说一点也不为过。
而王度庐的武侠小说则重言情,写到生死缠绵处,常感人至深。后起的港、台武侠小说,也大多走的他开拓的这条“悲剧侠情”的路子。他的主要代表作是《卧虎藏龙》《剑气珠光》等“鹤铁五部曲”。 后来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崛起,则是近几十年的事。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造就了不少金庸迷。金庸也不愧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师,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阅历,对武侠精神的理解,对武术知识的掌握,精彩的叙事与描写,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确有许多过人之处。《射雕英雄传》中的许多历史、人物,如南宋时宋与金、元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均有历史史实依据,而丘处机等历史人物也确有其人,将真实与虚构有机结合,同时又兼有北派武侠小说社会、言情、技击、神怪四大派之长,同时又完全不同于这四大派,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香港是新派武侠小说发源地,50年代初期,出现第一部现代武侠:《虎鹤双形》。
50年代属于梁羽生,代表作《七剑下天山》系列。至《萍踪侠影》、《云海玉弓缘》达到个人创作不可逾越的高峰。后期作品虽有革变,然而影响不是很大。
梁开创了一个时代,其古典文学素养很扎实,小说中诗词随处可见。但尚没有完全脱离近代武侠的窠臼。古文功底好的读者可以看看,文字和历史的描写还是很有水准。
50年代中后期金庸的出现。
金庸引入了西洋文学技巧及电影手法予以捏合,在当时港台政治压抑的年代,让武侠小说变成畅销书。并把武侠小说上升到了文学艺术的高度。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见《鹿鼎记·后记》)。这副对联已经广为流传并多次被香港和中国内地拍成电视剧与电影,也是“金迷”的必读书目。在1969年《鹿鼎记》中达到其创作顶峰,然后激流勇退。
金庸的作品整体上看,前期到后期是越写越好。从文字到结构,包括情节的张力莫不如此。但在其部分作品中有时间错乱的硬伤!可能与其作品在《明报》连载有关。只有一个简单的情节,天马行空的进行。到后来造成无法更改的错误,例如:《射雕》中黄蓉出生后,梅、陈二人偷《九阴真经》叛变出桃花岛。曲灵风被断腿后在牛家村作贼时,郭靖与杨康的爹还不认识。那岂不是黄蓉和郭靖早就在流行姐弟恋,还喊什么靖哥哥,装年轻吗?后来金在修订其“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4部主要作品时,也承认这一硬伤,除此之外上再无大错。
与金庸同时代香港另有金锋、张梦还、牟松庭、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人从事武侠小说创作。但是,金庸这座山太高,与他同时代的武侠小说作家是不幸的。其同辈及后起武侠作家或以主观条件不足,便难乎为继;多半只能遵循既往“帮会技击派”的路数,在江湖仇杀中讨生活了。
70年代初,金庸封笔后,香港武侠小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台湾武侠与香港有所区别,在金、梁同时代有司马翎、卧龙生、独孤红、陈青云、萧逸等数十位武侠专业作家。根据武侠评论名家叶洪生先生的粗略统计,在武侠小说兴盛时期,台湾至少有过三百位武侠作家赖此维生,出版了至少上万种以上的武侠小说。结集成书则自数部至数十部不等。其中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并称“台湾三剑客”。
司马翎在当时影响力最大。博学多才,擅长写情写欲、斗智斗力。特别是描写男女在情欲焚身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奇正互变、虚实相生的武打艺术,均独步一时。而其早年首创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已近乎“道”——与金庸、古龙一脉相承的“无剑胜有剑”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而犹有过之。同辈名家受其影响、启迪者颇多,如古龙、上官鼎、易容、萧瑟等皆是。
可惜司马翎未能持盈保泰;其创作后期虽有《剑海鹰扬》这部超卓巨著为武侠小说大放异彩,但此后即逐渐走下坡,其晚年改以“天心月”笔名所撰《强人》系列作品。
当时诸绿叶代表作有卧龙生《仙鹤神针》、诸葛青云《紫电青霜》、司马翎《剑气千幻录》、独抱楼主《璧玉弓》、曹若冰《玉扇神剑》、萧逸《七禽掌》、云中岳《古剑歼情记》、丁剑霞《神箫剑客传》、柳残阳《玉面修罗》、独孤红《雍乾飞龙传》;还有“鬼派”——书名、内容非鬼即魔,且嗜血嗜杀,动辄就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代表者有陈青云《血魔劫》、田歌《血河魔灯》等。尚可一观。
真正让台湾武侠走向世界华人圈的人是古龙。一个可以在台湾武侠小说界大书特书的名字。是台湾武侠小说界唯一可以与金、梁比肩的人。
古龙于60年代初期开始写武侠小说,但业绩平平,其间为名家(如卧龙生、诸葛青云)代笔,却几可乱真,足见本身确具潜力。在1964年完成早期代表作《浣花洗剑录》后,让人耳目一新。但风格尚未形成,未引起太多波澜。在1965-1967年间古龙完成了他创作中期的重要作品《武林外史》、《绝代双骄》等名著,开始走红。特别是1967年所撰的《铁血传奇》(即我们常说的《侠盗楚留香》或香帅传奇),内杂武侠、文艺及现代心理分析,特别是西方推理小说的架构。读之如读东方版的福尔摩斯探案。后来古龙坦言其深受西方和日本推理小说的影响。
由此起,古龙武侠小说即脱胎换骨,迈入了新派武侠小说的殿堂。但古龙之变并非到此为止,而是一路狂奔,让人目不暇接后,恍然猛醒。原来武侠小说可以这样写,也可以这样看。其后他陆续完成《多情剑客无情剑》(即小李飞刀)、《铁胆大侠魂》二部曲,堪称神完气足,兼有传统与现代“矛盾统一”之美。
70年代初开始,古龙首写《萧十一郎》(由于是先有剧本、后来才有小说)的启发,减少废话和不必要的描述。加强肢体语言和场景烘托。从此古龙的变成了一种似诗、类俳句、非散文的怪异文体。可能古大侠觉得此种方式最能表达他的思想,同时又能最大化的挣到稿费。如《流星·蝴蝶·剑》、《欢乐英雄》、《陆小凤》系列、《七种武器》系列(仅有六种)以及《边城浪子》、《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等,无一不是用电影分镜、换景的手法来写小说。
这种简单直接、动漫化的妄举,对于中国文字是一种伤害。但尽管如此,在一九六五至七五年间的古龙小说却“一枝独秀”,以至于他成为同辈名家及新进作者模仿的对象。 但同时他也害死了这些没有他那般天纵其才的跟风作家。
火红了十年后,古龙1975年以后的作品每况愈下,也许是被称为每部作品后都有一个现实中的女主人公和无数瓶XO消耗了他太多的激情。在看过《护花铃》等他的半部作品后,深深地理解在后期他江郎才尽后酗酒的痛苦。从一个构思或几千字的开头就可以换来巨额的金钱和合同,到后期读者逐渐冷落、出版商追稿时的无情。英年早逝也许是他自己最渴望的结局。1985年古龙在肝硬化的剧痛中走完了他绚烂的一生。
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温瑞安在一九七〇年以“温凉玉”笔名在香港《武侠春秋》发表处女作《追杀》(为“四大名捕”故事之一),时年仅十六岁;虽然文字技巧很幼稚,但想象丰富,已见潜力。
其早期作品颇受古龙影响,如《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侠》系列均可见古的痕迹。自一九八二年推出《布衣神相》起,又加上了若干还珠小说的奇妙素材,故神魔虚幻色彩甚浓;而《碎梦刀》、《侠少》、《杀楚》等书,更有许多“诗歌化”的语言文字,耐人寻味。
但由一九八七年开始,温瑞安却以“现代派”自居。如《杀了你,好吗?》、《请·请请·请请请》、《力拔山河气盖世·牛肉面》、等等中短篇,有一部《乳房》更是不知所云。且内容横七竖八排列,以示其“现代”,以此突出视觉效果。
正如他在书中后记中说:“武侠小说必须突变!……成与败,得与失,我不管,但这样写法使我觉得很好玩。”于是中国文字之美,就在温瑞安的“突变”下,被割裂得支离破碎;而“新派”武侠小说,也在他的“好玩”下,被彻底“异化”掉了。
从此武侠小说的创作进入低潮,直到90年代初期,香港的黄易从《大剑师》开始创作武侠小说,或者说科幻小说,其间有明显的田中芳树的痕迹。到《寻秦记》才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开创了玄幻武侠小说时代。影响了大批的武侠小说作者,开始转入玄幻武侠的创作。而黄又变,反而回到正统武侠的路子或者说“异侠”更妥当。其后陆续推出的《破碎虚空》、《翻云覆雨》均引起强烈反响。《大唐双龙传》更是因为互联网而广为传播,让黄易的名字传遍华人社会。已完结作品还有《边荒传说》《日月当空》,目前正在连载的是新作《战龙在野》。
黄易深受司马翎的影响,首重气势,如果说早期,梁、金的作品中,成人后大多数人的武功已成定势,丘处机奈何不了梅超风,那他永远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只能打成平手。一场华山论剑后,敌我双方的争斗就变成算术题般简单了。我的排名高手和小弟多,你就等着挨扁吧!人的潜力一无所知,而中华武术重视精气神的完美结合。当黄易在其中加入了时间、体力、精神状态等元素。大大提高了武侠小说可信度。
2000年后出现大批网络作家从事武侠创作,是好事也是坏事,好是大大丰富和繁荣了读者的可看种类和数量。但由于网络小说多数是连载,必须按时交稿,以及网络作家的不可见和随意性,导致大量太监作品出现。另有部分作家因为网站倒闭等原因导致作品连载出现中断。短短的几年时间,武侠小说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大陆和港台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很多,具备与梁、金、古、黄比肩潜力的也就仅仅几位。
其他如老猪的《紫川》(军事历史小说)(确切的说,紫川是部大杂烩,并非严格意义的架空历史),贾羽的《入世龙蛇》,真髓的《真髓》也非常不错。具有潜力。其他很多作家也不错,但很多人都走上了玄幻之路,不再是在人力的范围内进行的斗争。那应该划入另一个讨论的课题。
现代武侠小说是纸上武侠的新阶段,理想和言情色彩淡化。
3. 请介绍一下台湾武侠小说“三剑客”的生平和著作。
卧龙生、诸葛青云、司马翎三位,合称“三剑客”。
卧龙生
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在古龙之前被称为“武侠泰斗”。本名牛鹤亭,河南南阳镇平人,1930年生。幼年从军失学,但自幼喜读武侠小说,颇有才思。他1955年由军中退役,闲来无事,在友人怂恿下开始学写武侠小说。1957年以祖居南阳卧龙岗取笔名《卧龙生》一炮打响。1959年《飞燕惊龙》出世,便奠定了他在台湾的“武侠泰斗”地位。他的作品,早期是取法于旧武侠“北派五大家”而以“通俗趣味”大受欢迎;1965年以后,改走“半传统半新潮”路线,作品却渐不如前。
卧龙生对武侠小说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他成功地运用了还珠楼主的神禽异兽、灵丹妙药、玄功绝艺、奇门阵法,郑证因的帮会组织、风尘怪杰、独门兵器,王度庐的悲剧侠情,朱贞木的奇诡布局、众女倒追男等等,成功地博采众长而融于一体,开创了既具有传统风味又具有新境界的新时期武侠小说风格,成为一代“武林正宗”。第二,由他倡导以武学秘籍引起武林风波以及正邪大会战的情节结构,成为60年代台湾武侠的普遍模式,影响至为深远。第三,他的“武林九大门派”说法和“争霸江湖”及武林排名的主题,虽然稍晚于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却使它在武侠小说中普遍推行开来。
作品集有:
《风尘侠隐》
《飞燕惊龙》
《天香飙》
《玉钗盟》
《绛雪玄霜》
《素手劫》
《天剑绝刀》
《金剑雕翎》
《玉手点将录》
《金凤剪》
《飞铃》
《金笔点龙记》
《烟锁江湖》
《黑白双娇》
《情剑无刃》
《双凤旗》
《天鹤谱》
《飘花令》
《镖旗》
《神州豪侠传》
《天马霜衣》
《一代天骄》
《桃花血令》
《小郎的绝招》
《岳小钗》
《十二魔令》
《燕子传奇》
《袁紫烟》
《七绝剑》
《还情剑》
《桃花花红剑》
《摇花放鹰传》
《春秋笔》
《幽灵四艳》
《剑无痕》
《天龙甲》
《黑白剑》
《飞花逐月》
《血剑丹心》
在台湾“三剑客”中,诸葛青云敬陪末座。这自然是由于他的小说原创力、市场号召力及社会影响力皆不如卧龙生、司马翎之故。但因拜孔明先生之赐,读者习惯以卧龙、诸葛并称;故其早年名气响亮,几与卧龙生并驾齐驱。特别是他亲手栽培了两名私淑弟子——即司马紫烟和独孤红,作为他的“分身”;代笔捉刀之下,居然可以乱真。此二位新秀后来亦分别在武林中扬名立方,写了不少作品。
诸葛青云,本名张建新(1929~1996年),山西解县人。台北行政专科学校(即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前身)毕业,曾任总统府第一局科员。张氏自幼稚好词章,国学根柢深厚;少年时即喜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及各种通俗小说,及长乃以文笔典雅、诗才佳妙蜚声士林。尝自谓还珠楼主代表作《蜀山剑侠传》是其“最爱”,并能将《蜀山》回目倒背如流。
1958底,张氏偶见卧龙生成名甚易,不禁技痒;遂取“诸葛青云”为笔名,撰写武侠处女作《墨剑双英》,祖述《蜀山》至宝紫青双剑封存之遗事,交由春秋出版社印行。盖有以“青云直上”之诸葛压倒“卧龙复生”之志,令人莞尔。
但不知何故,《墨剑双英》只出了三集未完,他即应《自立晚报》之邀,连载发表《紫电青霜》(1959年)、《天心七剑》(1960年)姐妹作,以“武林十三奇”名震江湖!而书中武功最高的诸、葛双仙,分明是青云自况,可见其目无余子之一斑。后来诸葛与卧龙齐名,以诗言志,曾有“各以声华惊海宇”名句,其小说亦风靡一时。
从武侠创作渊源上来看,诸葛青云受还珠楼主最深,朱贞木次之,金庸又次之。尤其是他的文字、笔法、咏物、写景,乃至小说人物、奇禽怪蛇、玄功秘艺等等,几乎全面“还珠化”,殆有五六分神似。而其酷喜用“众女倒追男”及“一床多好”的爱情模式,则仿效朱贞木;回风舞柳,摇曳生姿。至于以五行方位比喻天下奇人异士者,则学步金庸;如《豆莞干戈》(一九六一年)、《夺魂旗》(一九六二年)等书皆是。
这样说,并不意味诸葛青云没有自己独创的小说风格;相反地,正因他国学功深,腹笥宽广,遂能立足于还珠楼主的奇幻武学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文采风流的专长;而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类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挥至极致,乃建立“才子型”武侠风格——与香港梁羽生同好,可谓无独有偶了。
总之,诸葛青云以《紫电青霜》成名,旋辞去公职,专事武侠创作。其早期诸作如《一剑光寒十四州》(1960年)、《折剑为盟》(1961年)、《铁剑朱痕》(1961年)及《霹雳蔷薇》(1962年)等书,皆属佳构。尤以《夺魂旗》(1962年)套用朱贞木《罗刹夫人》故事布局,也弄出五个真假“夺魂旗”(此旗既是兵器亦为人物绰号),更富奇趣。卒能后来居上,成为诸葛青云最知名的武侠小说。1988年由金兰出版社出版最后一部作品《傲笑江湖》(续写金庸之《笑傲江湖》)。
不特此也!由于《夺魂旗》开场之尸骨如山、血腥满地,竟促使销路激增,乃予稍后闻风而起、一哄而上的“鬼派”武侠小说起了恶劣的催化作用;遂造就出陈青云(也师法诸葛青云)、田歌等“鬼派”作家,小说内容非鬼即魔,且嗜血嗜杀,令人不忍卒睹!殆非其始料所及。
关于为诸葛青云代笔者,曾先后有古龙、倪匡、司马紫烟、独孤红、隆中客(本名杨开湘)及萧瑟(本名武鸣)等人。特以《江湖夜雨十年灯》(一九六三年)一书,由诸葛开笔写第一集,古龙续写第二集,倪匡则由第三集续到第十集;以后至三十集全由司马紫烟续完,又破了一项代笔记录。其中司马紫烟与独孤红的笔名皆为诸葛青云所取。
司马翎小说兼有「北派五大家」之长而以还珠楼主奇幻神妙心法为依归。文笔清新脱俗,间有现代意味;刻画江湖人物各尽其致,尤善於运用推理手法铺陈故事情节。其处女作《关洛风云录》(1958年)及《剑神传》、《八表雄风》三部曲,写大侠石轩中的成长过程,颇能表现出「玄门正宗」恢宏气象;而书中穿插石轩中与爱侣朱玲之间因师门恩怨所交织的悲欢离合故事,亦极曲折动人。卒以一书成名,殊非幸致。据称,其小说「最受大学生及留学生欢迎」;实则老少咸宜,读者层面主广。 比较起来,司马翎的三十多部作品水准都很平均(可能是名家中唯一者),不论是前期的《关洛风云录》、《剑气千幻录》、《剑胆琴魂记》、《帝疆争雄记》、《圣剑飞霜》、《纤手驭龙》等长篇,及《鹤高飞》、《金缕衣》、《断肠镖》、《白骨令》等中篇,或是後期的《饮马黄河》、《剑海鹰扬》、《红粉干戈》、《焚香论剑录》及《丹凤针》、《武道》、《胭脂劫》等书,部部可观,不落俗套,各具创意,殊少雷同;即或偶有失坠,亦瑕不掩瑜。(按:司马翎创作全盛期起自1958年,止於1971年;中以1965年为前、後期之分界) 论者或谓司马翎小说颇有涉及女体的煽情描写,以此诟病;其实七情六欲乃人性之常,只要「风流」莫「下流」,即无所谓「晦淫」。问题症结乃在司马翎笔下的中国女性几乎个个都似「波霸」型的性感尤物,未免乖离事实。但其描写男女在情欲焚身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奇正互变、虚实相生的武打艺术,均独步一时,特别是其後期首创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殆以近乎「道」;与金庸——古龙一脉相承的「无剑胜有剑」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他的《浩荡江湖》及辍笔十年又复出所撰最後一部作品《飞羽天关》二书,均因故未能续完,诚属憾事。
4. 卧龙生一共写过哪些小说
卧龙生武侠小说全集目录 风尘侠隐 惊鸿一剑震江湖 铁笛神剑 玉钗盟 天香飙 无名箫 绛雪玄霜
素手劫 天涯情侣 天剑绝刀 金剑雕翎 岳小钗 风雨燕归来 双凤旗 天鹤谱
飘花令 指剑为媒 翠袖玉环 铁剑玉佩 镖旗 血剑丹心 神州豪侠传 玉手点将录
金凤剪 飞铃 无形剑 金笔点龙记 烟锁江湖 摇花放鹰传 春秋笔 幽灵四艳
剑无痕 天龙甲 黑白剑 飞花逐月 剑气洞彻九重天 金剑丹心 新仙鹤神针 天马霜衣
七绝剑 还情剑 十二魔令 袁紫烟
卧龙生生平简介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在古龙之前被称为“武侠泰斗”。本名牛鹤亭,河南镇庭人,1930年生。幼年从军失学,但自幼喜读武侠小说,颇有才思。他1955年由军中退役,闲来无事,在友人怂恿下开始学写武侠小说。 1957年以祖居南阳卧龙岗取笔名《卧龙生》一炮打响。1959 年《飞燕惊龙》出世,便奠定了他在台湾的“武侠泰斗”地位。他的作品,早期是取法于旧武侠“北派五大家”而以 “通俗趣味”大受欢迎;1965年以后,改走“半传统半新潮” 路线,作品却渐不如前。卧龙生对武侠小说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他成功地运用了还珠楼主的神禽异兽、灵丹妙药、玄功绝艺、奇门阵法,郑证因的帮会组织、风尘怪杰、独门兵器,王度庐的悲剧侠情,朱贞木的奇诡布局、众女倒追男等等,成功地博采众长而融于一体,开创了既具有传统风味又具有新境界的新时期武侠小说风格,成为一代“武林正宗”。第二,由他倡导以武学秘籍引起武林风波以及正邪大会战的情节结构,成为60年代台湾武侠的普遍模式,影响至为深远。第三,他的“武林九大门派”说法和“争霸江湖”及武林排名的主题,虽然稍晚于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却使它在武侠小说中普遍推行开来。卧龙生小说真品如下:《风尘侠隐》《惊鸿一剑震江湖》《飞燕惊龙》《铁笛神针》《玉钗盟》《天香飙》《无名箫》《绛雪玄霜》《素手劫》《天涯情侣》《天剑绝刀》《金剑雕翎》《风雨燕归来》《双凤旗》《天鹤谱》《飘花令》《指剑为媒》《翠袖玉环》《铁剑玉佩》《镖旗》《血剑丹心》《神州豪侠传》《寒梅傲霜》《玉手点将录》《金凤剪》《飞铃》《八荒飞龙传》《无形剑》《金笔点龙记》《烟锁江湖》《摇花放鹰传》《花凤》《春秋笔》《幽灵四绝》《剑无痕》《天龙甲》《黑白剑》《飞花逐月》《剑气洞彻九重天》《金剑丹心》《新仙鹤神针》。
5. 能帮我推荐一些60年代到80年代左右的比较好的武侠小说!先谢谢啦!
金古梁温武侠四大家 看看温瑞安的书也不错,梁的书没看几本不太喜欢!
以经很多年没看武侠小说了,因为再也没遇到一本书让我拿上就有想看完的冲动!除了之前诛仙的前半部分,
好了不废话了,以前印像中有两本书不错“大侠风清扬”还有本“风流老顽童”一本写风清扬一本写杨过儿子,当时看反正是挺爽的印像深刻,你可以看下!
6. 长干行武侠小说是谁写的
上官鼎
上官鼎是刘兆玄、刘兆黎、刘兆凯三兄弟的共同笔名,暗寓三足鼎立之意,而以刘兆玄为主要执笔人。刘兆玄,1943年生,湖南衡阳人,台湾大学化学系毕业,1971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回台湾后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清华大学校长,兼任《科学杂志》总编辑,著有无机化学研究专著20余种。上官鼎的武侠小说,为其早年之事,始于60年代初应征代古龙续写《剑毒梅香》,接着以《沉沙谷》 一局成名。上官鼎之作,文笔新颖但武打仍不脱旧的传统,又因三兄弟合写而难免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1968年,刘兆玄出国留学,“登报宣告封笔”,以后便专心化学,不再复出。
上官鼎作品十部:《芦业侠踪》《剑毒梅香》(《河洛一剑》)、《长干行》《沉沙谷》《铁骑令》《烽原豪侠传》《七步干戈》《萍踪万里录》《侠骨头》《金刀亭》《长干行》其实就是《剑毒梅香》的后续 关系类似射雕和神雕和倚天的关系相关地址: http://www.oldrain.com/wuxia/sgding/cgx/index.html
7. 60年代至00年代的武侠小说
步非烟的作品以及苍月的作品都不错啊!
8. 请推荐几部武侠小说
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崛起,则是近几十年的事。尤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造就了不少金庸迷。金庸也不愧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师,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阅历,对武侠精神的理解,对武术知识的掌握,精彩的叙事与描写,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确有许多过人之处。《射雕英雄传》中的许多历史、人物,如南宋时宋与金、元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均有历史史实依据,而丘处机等历史人物也确有其人,将真实与虚构有机结合,同时又兼有北派武侠小说社会、言情、技击、神怪四大派之长,同时又完全不同于这四大派,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香港是新派武侠小说发源地,50年代初期,出现第一部现代武侠:《虎鹤双形》。
50年代属于梁羽生,代表作《七剑下天山》系列。至《萍踪侠影》、《云海玉弓缘》达到个人创作不可逾越的高峰。后期作品虽有革变,然而影响不是很大。
梁开创了一个时代,其古典文学素养很扎实,小说中诗词随处可见。但尚没有完全脱离近代武侠的窠臼。古文功底好的读者可以看看,文字和历史的描写还是很有水准。
50年代中后期金庸的出现。
金庸引入了西洋文学技巧及电影手法予以捏合,在当时港台政治压抑的年代,让武侠小说变成畅销书。
在69年《鹿鼎记》中达到其创作顶峰,然后激流勇退。
金庸的作品整体上看,前期到后期是越写越好。从文字到结构,包括情节的张力莫不如此。但在其部分作品中有时间错乱的硬伤!可能与其作品在《明报》连载有关。只有一个简单的情节,天马行空的进行。到后来造成无法更改的错误,例如:《射雕》中黄蓉出生后,梅、陈二人偷《九阴真经》叛变出桃花岛。曲灵风被断腿后在牛家村作贼时,郭靖与杨康的爹还不认识。那岂不是黄蓉和郭靖早就在流行姐弟恋,还喊什么靖哥哥,装年轻吗?后来金在修订其《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14部主要作品时,也承认这些硬伤,请读者将就看算了。
与金庸同时代香港另有金锋、张梦还、牟松庭、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人从事武侠小说创作。但是,金庸这座山太高,与他同时代的武侠小说作家是不幸的。其同辈及后起武侠作家或以主观条件不足,便难乎为继;多半只能遵循既往“帮会技击派”的路数,在江湖仇杀中讨生活了。
70年代初,金庸封笔后,香港武侠小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台湾武侠与香港有所区别,在金、梁同时代有司马翎、卧龙生、独孤红、陈青云、萧逸等数十位武侠专业作家。根据武侠评论名家叶洪生先生的粗略统计,在武侠小说兴盛时期,台湾至少有过三百位武侠作家赖此维生,出版了至少上万种以上的武侠小说。结集成书则自数部至数十部不等。其中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并称“台湾三剑客。”
司马翎在当时影响力最大。博学多才,擅长写情写欲、斗智斗力。特别是描写男女在情欲焚身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奇正互变、虚实相生的武打艺术,均独步一时。而其早年首创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已近乎“道”——与金庸、古龙一脉相承的“无剑胜有剑”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而犹有过之。同辈名家受其影响、启迪者颇多,如古龙、上官鼎、易容、萧瑟等皆是。
可惜司马翎未能持盈保泰;其创作后期虽有《剑海鹰扬》这部超卓巨著为武侠小说大放异彩,但此后即逐渐走下坡——除《人在江湖》(一九七五年)尚可一看外,其晚年改以“天心月”笔名所撰《强人》系列作品,业已欲振乏力,江郎才尽了。
红花尚需绿叶扶,当时诸绿叶代表作有卧龙生《飞燕惊龙》、诸葛青云《紫电青霜》、司马翎《剑气千幻录》、独抱楼主《璧玉弓》、曹若冰《玉扇神剑》、萧逸《七禽掌》、云中岳《古剑歼情记》、丁剑霞《神箫剑客传》、柳残阳《玉面修罗》、独孤红《雍干飞龙传》;还有“鬼派”——书名、内容非鬼即魔,且嗜血嗜杀,动辄就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代表者有陈青云《血魔劫》、田歌《血河魔灯》等。尚可一观。其他几百人不提也罢,大多都是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故事,如何能吸引读者掏出大把的银子。
真正让台湾武侠走向世界华人圈的人是古龙。一个可以在台湾武侠小说界大书特书的名字。是台湾武侠小说界唯一可以与金、梁比肩的人。
古龙与60年代初期开始写武侠小说,但业绩平平,其间为名家(如卧龙生、诸葛青云)代笔,却几可乱真,足见本身确具潜力。在64年完成早期代表作《浣花洗剑录》后,让人耳目一新。但风格尚未形成,为引起太多波澜。 在65-67年间古龙完成了他创作中期的重要作品《武林外史》、《绝代双骄》等名著,开始走红。特别是67年所撰的《铁血传奇》(即我们常说的《侠盗楚留香》或香帅传奇),内杂武侠、文艺、及现代心理分析,特别是西方推理小说的架构。读之如读东方版的福尔摩斯探案。后来古龙坦言其深受西方和日本推理小说的影响。
由此起,古龙武侠小说即脱胎换骨,迈入了新派武侠小说的殿堂。但古龙之变并非到此为止,而是一路狂奔,让人目不暇接后,恍然猛醒。原来武侠小说可以这样写,也可以这样看。其后他陆续完成《多情剑客无情剑》(即小李飞刀)、《铁胆大侠魂》二部曲,堪称神完气足,兼有传统与现代“矛盾统一”之美。
70年代初开始,古龙受写《萧十一郎》(由于是先有剧本、后来才有小说)的启发,减少废话和不必要的描述。加强肢体语言和场景烘托。从此古龙的变成了一种似诗、类俳句、非散文的怪异文体。可能古大侠觉得此种方式最能表达他的思想,同时又能最大化的挣到稿费。如《流星•蝴蝶•剑》、《欢乐英雄》、《陆小凤》系列、《七种武器》系列(仅有六种)以及《边城浪子》、《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等,无一不是用电影分镜、换景的手法来写小说。
这种简单直接、动漫化的妄举,对于中国文字是一种伤害。但尽管如此,在一九六五至七五年间的古龙小说却“一枝独秀”,正如他所描写:“他是一个死人,一个绝对的死人。死人是不会说话的,会说话的绝对不是死人。”简单直接杀了别人,也杀死自己。以至于他成为同辈名家及新进作者模仿的对象。 但同时他也害死了这些没有他那般天纵其才的跟风作家。
火红了十年后,古龙75年以后的作品每况愈下,也许是被称为每部作品后都有一个现实中的女主人公和无数瓶xo消耗了他太多的激情。在看过《护花铃》等他的半部作品后,深深地理解在后期他江郎才尽后酗酒的痛苦。从一个构思或几千字的开头就可以换来巨额的金钱和合同,到后期读者逐渐冷落、出版商追稿时的无情。英年早逝也许是他自己最渴望的结局。
85年古龙在肝硬化的剧痛中走完了他绚烂的一生。
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只有温瑞安勉强接过了古龙的枪,不,应该是笔。一九七〇年他以”温凉玉”笔名在香港《武侠春秋》发表处女作《追杀》(为“四大名捕”故事之一),时年仅十六岁;虽然文字技巧很幼稚,但想象丰富,已见潜力。
其早期作品颇受古龙影响,如《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侠》系列均可见古的痕迹。自一九八二年推出《布衣神相》起,又加上了若干还珠小说的奇妙素材,故神魔虚幻色彩甚浓;而《碎梦刀》、及《侠少》、《杀楚》等书,更有许多“诗歌化”的语言文字,耐人寻味。
但由一九八七年开始,温瑞安却以“现代派”自居。如《杀了你,好吗?》、《请•请请• 请请请》、《力拔山河气盖世•牛肉面》、《敬请造反一次》、《没有说过坏话的可以不看》等等中短篇,最近有一部《乳房》更是不知所云。且内容横七竖八排列,以示其“现代”,以此突出视觉效果。
正如他在书中后记中说:“武侠小说必须突变!……成与败,得与失,我不管,但这样写法使我觉得很好玩。”于是中国文字之美,就在温瑞安的“突变”下,被割裂得支离破碎;而“新派”武侠小说,也在他的“好玩”下,被彻底“异化”掉了。据说他本人也异化了,目前在某精神病医院疗养。
从此武侠小说的创作进入低潮,直到90年代初期,香港的黄易从《大剑师》开始创作武侠小说,或者说科幻小说,其间有明显的田中芳树的痕迹。到《寻秦记》才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而开创了玄幻武侠小说时代。影响了大批的武侠小说作者,开始转入玄幻武侠的创作。而黄又变,反而回到正统武侠的路子或者说“异侠”更妥当。其后陆续推出的《破碎虚空》、《翻云覆雨》均引起强烈反响。《大唐双龙传》更是因为互联网而广为传播,让黄易的名字传遍华人社会。目前国内多家网站正在连载其新作《边荒传说》。
黄易深受司马翎的影响,首重气势,如果说早期,梁、金的作品中,成人后大多数人的武功已成定势,丘处机奈何不了梅超风,那他永远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只能打成平手。一场华山论剑后,敌我双方的争斗就变成算术题般简单了。我的排名高手和小弟多,你就等着挨扁吧!人的潜力一无所知,而中华武术重视精气神的完美结合。当黄易在其中加入了时间、体力、精神状态等元素。大大提高了武侠小说可信度。
2000年后出现大批网络作家从事武侠创作,是好事也是坏事,好是大大丰富和繁荣了读者的可看种类和数量。但由于网络小说多数是连载,必须按时交稿,以及网络作家的不可见和随意性,导致大量太监作品出现。另有部分作家因为网站倒闭等原因导致作品连载出现中断。短短的几年时间,武侠小说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大陆和港台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很多,具备与梁、金、古、黄比肩潜力的也就仅仅几位。
最有可能首推泥人,以一部《江山如此多娇》足以奠定其在现代新派武侠小说界的地位,文字流畅,情节饱满,非常有张力。书中人物众多,但毫不凌乱。作者明史功底很深,同时借古讽今,在历史和现实间游刃有余。如果说缺点的话,就是有不少情色描写,降低了小说的品质。难以在大陆实体书市场立足。其实《江山》在后期情色部分越来越谈。这个转型与黄易非常类似。大胆预言:泥人病好后将是另一个金庸。
其他如老猪的《紫川》(军事历史小说)(确切的说,紫川是部大杂烩,并非严格意义的架空历史),贾羽的《入世龙蛇》,真髓的《真髓》也非常不错。具有潜力。其他很多作家也不错,但很多人都走上了玄幻之路,不再是在人力的范围内进行的斗争。那应该划入另一个讨论的课题。
9. 高分悬赏~推荐几部经典武侠小说
卧龙生和柳残阳的武侠小说也还可以,记得曾经也是和古龙他们名气差不多,主要是三位大师的很多作品都拍成电视剧才名气越来越大。
卧龙生生平简介
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在古龙之前被称为“武侠泰斗”。本名牛鹤亭,河南镇庭人,1930年生。幼年从军失学,但自幼喜读武侠小说,颇有才思。他1955年由军中退役,闲来无事,在友人怂恿下开始学写武侠小说。 1957年以祖居南阳卧龙岗取笔名《卧龙生》一炮打响。1959 年《飞燕惊龙》出世,便奠定了他在台湾的“武侠泰斗”地位。他的作品,早期是取法于旧武侠“北派五大家”而以 “通俗趣味”大受欢迎;1965年以后,改走“半传统半新潮” 路线,作品却渐不如前。卧龙生对武侠小说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他成功地运用了还珠楼主的神禽异兽、灵丹妙药、玄功绝艺、奇门阵法,郑证因的帮会组织、风尘怪杰、独门兵器,王度庐的悲剧侠情,朱贞木的奇诡布局、众女倒追男等等,成功地博采众长而融于一体,开创了既具有传统风味又具有新境界的新时期武侠小说风格,成为一代“武林正宗”。第二,由他倡导以武学秘籍引起武林风波以及正邪大会战的情节结构,成为60年代台湾武侠的普遍模式,影响至为深远。第三,他的“武林九大门派”说法和“争霸江湖”及武林排名的主题,虽然稍晚于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却使它在武侠小说中普遍推行开来。卧龙生小说真品如下:《风尘侠隐》《惊鸿一剑震江湖》《飞燕惊龙》《铁笛神针》《玉钗盟》《天香飙》《无名箫》《绛雪玄霜》《素手劫》《天涯情侣》《天剑绝刀》《金剑雕翎》《风雨燕归来》《双凤旗》《天鹤谱》《飘花令》《指剑为媒》《翠袖玉环》《铁剑玉佩》《镖旗》《血剑丹心》《神州豪侠传》《寒梅傲霜》《玉手点将录》《金凤剪》《飞铃》《八荒飞龙传》《无形剑》《金笔点龙记》《烟锁江湖》《摇花放鹰传》《花凤》《春秋笔》《幽灵四绝》《剑无痕》《天龙甲》《黑白剑》《飞花逐月》《剑气洞彻九重天》《金剑丹心》《新仙鹤神针》。
柳残阳生平简介
柳残阳本名高见几,1948年生,山东青岛人。1961年出版处女作《玉面修罗》,到1966年左右逐步建立起独具一格的“铁血江湖派”风格。帮会写法模仿郑证因, 但发展出另一种江湖声口;武打艺术模仿还珠楼主,只是将斗法化为过招。多写独行侠盗或职业杀手的血性与孤愤,“只见二义,不计生死”!《断刃》作于1968年。黑道高手“阎罗刀”,厉绝铃杀人越货,亡命天涯;偶然救了官家孤女黄君雅,两人相伴走江湖,日久生情。黄君雅劝厉绝铃心存仁恕,少造杀孽。厉绝铃如言宽恕敌手,却不料敌手并不仁恕,杀死了黄君雅,厉绝铃万念俱灰,拗断成名兵刃“生死隼桥”,退隐江湖,不知所终。柳残阳作品创作年代先后排列为:《玉面修罗》(1961 年,处女作)《修罗七绝》《天佛堂》《金雕龙纹》《金色画具》(《荡鹰志》)《博命巾》《骠骑》《银牛角》《血笠》《七海飞龙记》《千手剑》《天魁星》《霸锤》《神手无相》《断刃》《渡心指》《枭中雄》《枭霸》(《青衣燕铁衣》)兄弟作)1966年以后出版,为柳残阳风格成熟之标志)、《大煞手》《大野尘霸》(《冤月刀》)《鹰扬天下》《幻剑毒刃》《铁血侠情传》《山君》《煞威棒》《伤情箭》《傲爷刀》《拂晓刺杀》《大雪满弓刀》《凤凰·罗汉·坐山虎》《火符》《十方瘟神》《天宝志异》《血魂山之誓》《沥血伏龙》《血刀江湖载酒行》《关山万里一飘客》《烈日冷鹰》《牧虎三山》《巨灵出阵》《血祭八荒》《明月不再》。
还有还珠楼主和诸葛青云也有不少作品也不错,你可以自己选着看,呵呵。
10. 推荐些经典的武侠小说 最好有拍成电视
金庸的基本都被拍成了电视
古龙的陆小凤系列,楚留香系列,小李飞刀系列也被多次演绎
其他的,温瑞安的四大名捕系列,《逆水寒》
梁羽生的《白发魔女》《萍踪侠影》
黄易的《寻秦记》《大唐双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