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侠与武是武侠小说

侠与武是武侠小说

发布时间: 2022-09-18 11:43:59

武侠小说什么意思其中何为武何为侠

武侠小说乃江湖侠客之事,武者,武功也。侠者,游侠也。《史记·游侠列传》有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於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此说也,盖已诠之矣。

㈡ 古人的“武”与“侠”

武侠说着叫武侠,实则是两个方面的东西的结合。武是个手段,侠是目的或者叫做内在之精神。

原始粗糙的侠思想大约就是墨侠,秦汉之间有游侠,不过这些侠的内涵和后来被各种文艺作品构建出来的侠精神毕竟不同。好勇任侠之人,多半后来只是个豪强,终究只是个中性的概念。至于后来内化于中国精神的侠,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绝对压倒性的向理想的气质,这种气质的构成与其构成过程都是复杂的。

墨侠总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当然是侠之精神,不过配合在墨家此精神下的一整套宗教化的严格控制系统总是少了几分自由亲切的意味。李泽厚认为墨家思想其实并未断绝,而是在古代各种农民起义活动中表现出来,这点是有见地的。被尊为武侠小说始祖的《虬髯客传》的主角虬髯客,其实正是一个民间有起义之志的领袖。《水浒传》虽然算不上武侠小说,但是总体还是一个农民起义的背景。墨侠精神是最初侠内涵的主体,这点毋庸置疑,它在广大下层人民心中形成了一种极端个人化的侠崇拜倾向。墨家虽然名义不传,不过这种精神毕竟还是在各种故事传说中保存下来了。

但是这种极端的个人之侠,毕竟太过强调个人的传奇力量。当传奇的身份只能被天子垄断,这种侠必然要缺位。这个时候另一个传统──儒家──便对整个侠文化做了创造性的拓展。

一来,儒家精神扩展了侠行为的领域。不仅仅摩顶放踵以利天下是侠,不仅仅武斗是侠,不仅仅保家卫国是侠,能够全德尽义,便是侠。于是乎我们可以看到,真正千古留名被认为是侠士的,未必都是武艺高强的侠客,未必都是懂得守御之术的战争英雄,反而如一些文士,都可以贯以侠名,或是明显具备侠的精神。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三侠五义》,这可算是第一部成熟的武侠小说(也有人认为只能算侠义公案小说,但是我认为可以算作武侠小说),其中南侠展昭、陷空岛五鼠之类的形象自然都是武侠形象,但是放眼整本书,侠义精神的最高体现,却竟然是个文弱的包拯。就人物塑造而言,包拯绝对不如白玉堂丰富,但是包拯不需要丰富,他只需要铁面无私为民请命就足够了。这一方面扩展的意义,还有将传统墨家与游侠的“强力”与“侠”分离,从而使侠文化真正独立。

二来,儒家精神提高了侠内涵的内在精神境界。这种拓展至少自孟子就开始了,顾颉刚认为孟子不是单纯的儒家,也受到了墨家的影响,这个观点值得商榷,我以为他是以当时扩展过的墨家精神看孟子,实则这种所谓墨家精神本来就是儒家背景关照下的。孟子对侠的扩容就是“大丈夫”观念,现在人提到侠,自然都要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否则哪里配称大侠?大侠不仅仅要奔走利天下,个人还要有极高的道德人格。虽然不必是个高大全的完人,但是大义面前决计不能颤抖。当然,对内在精神的关照,某种时候也容易有偏差。此处举明末东林党人为例,虽然他们的实际行为可能有极大的问题,但是那种铁骨铮铮的精神毕竟还是侠的。而从另一方面讲,虽然他们的行为有侠的精神,但是行为却很可能是有问题的。

当然,儒家的一整套秩序精神,和侠似乎有一种内在矛盾。这个时候道家的思想确实需要起来补充。说实话,与近现代人侠观念最像的,不是儒墨,反而是庄子一脉开出的道家。《庄子》里面《说剑》篇,正是个好例子。里面说三种剑,虽然具体内容未必合适,但是其分明阐述了侠的三种境界。至于李白《侠客行》里一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正是道家看似无为精神下的内在反动。近现代侠文化的构建,正是需要道家和道教的东西的,特别是和武侠联系起来的时候。

从近代武侠小说的所谓内外功分野中,侠文化的丰富内涵可见一斑。武侠人物需要三方面的东西,内功、外功和灵魂。我以为,理想的武侠人物,外功是墨家式的,内功是道家(庄道)和道教式的,而灵魂应当是儒家(思孟之强调内在精神之儒)的。外功是守御之术,是狭义的实效功利的武;内功是支持外功行动的,有时候需要超越性的存在和灵活的精神;灵魂应当是高昂的,智仁勇兼备的大丈夫式的。一个只有内外功夫的人,无法判定他的性格,倘若有着低劣的品德,则就必定是坏人,其中只有外功的是喽啰,内外兼修的就是大魔头。一个只有外功和高昂灵魂的,则是可爱的热血匹夫。一个只有内功和高昂灵魂的,一般是有出世情怀而未出世的隐者或方外高人。而至于只有外功的,就是无脑莽夫,有时可爱,有时可恨。只有内功的,则是不确定因素,倘若有最高关怀的,自然演化出宗教隐士之类的人物。一个只有高昂灵魂的人,则是热血之人,但是多半会因过度的热情而难得善终。

倘若从只有一样的人中选出一个来,哪一个更符合侠特征呢?是最后一种。这也是新派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的经典论断,对于武侠小说,“宁可无武,不可无侠”。这种侠精神应该是内化性的,不应该单纯的停留在灵魂之外~

㈢ 武和侠的意义

武,是一种行为表达方式;侠,是一种内在文化人格。“武”是“侠”的基本要素,而“侠”则是“武”的评判标准:伟大的侠客必然有过人的胆识和绝妙的武功作支撑,而武德的高尚与卑下则是决定武功成败的根本因素。经历了千百年的磨合,武侠逐渐从单纯的文化形象积淀成了一种文化心理:武,因侠义精神而令人心驰神往;侠,因绝世武功而使人荡气回肠。武的最高境界是“神武不杀”,侠的最高境界是“欲除天下不平事”,两者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一个理想的和谐世界。

在中国,侠的原始形态就是先秦的职业杀手——刺客,如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这些人虽然具备了侠的胆识、勇猛,但尚未形成独立的人格和风范,处在由武而侠的过渡阶段。到了秦汉,大一统的政治背景限制着侠的生存空间,而多年征战积累的尚武之风却催生着各种类型的侠客。唐宋以后,侠真正走向了民间,武林也开始形成,武侠形象也多蕴涵在武功造诣、师承渊源当中。

时代不同,人们或许对“武”与“侠”有迥异的关照,但对于典型武侠形象却有着很难改变的文化理解。从史家经典到野史杂抄,从诗词歌赋到私人笔记,我们可以发现众多鲜活的武侠形象。到了近代,一大批武侠小说作家把“武”与“侠”糅合到了极至,使得武侠小说成为了人们寄托精神夙求最为生动的一种方式。当然,影视媒介的出现,又增添了一种对武侠的表达工具,虽然与纸质武侠小说相比让人们失去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武侠小说其所以能够独立发展并具有非常的吸引力,首先得益于诸多武侠形象早已植根于人们的心底,小说家不过是通过再塑造去触动了人们的心弦。正与邪、善与恶、是与非本已成定论,但在武侠小说里却变得相互交错,使人辗转游移——艺术的真实往往比历史的真实更有魅力。其次,武侠小说放大了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因子。情与理、爱与恨、恩与仇在武侠小说里超越了传统小说的相思缠绵、先乱后弃、恩仇必践的表达范式,在“至情至性”的字里行间,塑造了有血有肉但渗透着残缺审美的武侠形象。再次,对武功的描述是武侠小说的生花之处。武侠小说中的武功达到了“至幻至真”的境界,是最典型的“行为艺术”。最后,武侠小说的美还在于恰当地表达了刚与柔。这种美既体现于外在的人物形象,又蕴涵于内在的武功修为。
武侠形象无外乎“因武而成侠、因侠而就武”的艺术路径。比如杨过的“黯然销魂掌”,已经超出了武功的范畴,而是人内心情感的外向宣泄——武功与生命相互交融,生命升华了武功,武功完美了生命。

㈣ 如何评价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与“侠”

武与侠是技与道的表象,侠是民族大义与江湖道义的精神,是贯穿小说的灵魂所在,是道之所存。武侠小说传播的是民族大义、江湖正义,其一是关乎国家民族的至高无上的大义,其二是关乎社会秩序、行业自律、家族教化、民间道德的江湖道义,这些都与家族、个人的荣辱、利益和生死息息相关。
要维护民族大义与江湖正义,武艺是最好的手段,是工具,从属于人的道德。武艺如果从技术层面达到一定高度,能够上升到道的境界;换言之,如果为大义和正义所用,其境界则会迅速提升。

侠上至高无上的道,武是道的体现;没有武技,侠只能是空谈;没有侠义精神的武技,则会为恶人所用,沦为恶人的帮凶。武技是基础的修养,是技术水平的修炼和提升;侠是主导灵魂的精神,是精神层面的修养。在金庸小说中,侠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与佛、道、儒诸家的修养是相通的,济弱扶倾、济世救民的宗旨是一致的。由于小说常常处于历史架空的格局中,没有了朝代特定的政治影响,侠义这种与个体相宜的精神,更易于操作。

㈤ 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想传达怎样的侠义精神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不仅仅关注于“武”与“侠”,同样在其中融入了自身对于社会的探讨,让整个武侠世界的意蕴更为丰富,《连城诀》对人性的刻画深入人心;《笑傲江湖》又表现出对于政治的关注;而最后的《鹿鼎记》又将社会百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侠义精神的流露之中,金庸先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体为:责任精神、宽恕精神以及自由精神。

一、责任精神

侠客在文化的演变之中逐渐被赋予了关怀天下的责任精神,脱离了单纯为了儿女情仇的“小侠”,而贯彻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

三、自由精神

最后的一种侠客精神与其本身极为契合,这种对于自由的向往正是侠客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侠客的终极追求。它是一种与封建礼教的对抗,是一种对思想禁锢的反叛,是一种个性人格的高扬,杨过、令狐冲......都蕴含着这样一种理念。

㈥ 《金庸小说的武与侠》

阅读
一部武侠小说,假如只有(泛滥的感情戏)而无(表现对感情的忠贞),就(会变得艳俗):假如只有(一味的打斗)而无(体现侠义思想),就(会变得庸俗)。金庸小说达到了一流甚至超一流的境界,因而能够广受喜爱,长盛不衰。
对于“侠”,学者们有千百种定义,作者以为“侠”就是(为国为民的人,PS:详见金庸原句):这样解释“侠”的好处是侠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的个体,用一个成语说就是(侠肝义胆)。
有人认为,中学生不宜读金庸的小说,度过本书之后,你又怎样的看法?请用简短的语言说说?
(金庸的小说,结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其中儒性非常突出,深刻彰显了儒家的精义,就像大侠郭靖一样,为了包围自己的家园不受外族侵犯,舍己成仁,沧海洪流方显英雄本色,金庸小说描述的这种爱国情操值得我们学习)
码字真的不容易 楼主请给我20分吧 谢谢!

㈦ 什么叫伪武侠定义是什么

所谓"伪武侠"是相对于"武侠"而言的。后者的定义主要在于“侠”字,侠是对人物的塑塑造写和刻画,是为国为民的情怀,他们可以为了公理义无反顾,也可以为了弱者忍辱负重,他们悲天悯人,他们谈笑恩仇,他们虽然也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但他们更多的是入世助人;而伪武侠只是单纯的追求打斗画面,追求感官上的血腥、残酷的原始刺激,没有对侠的追求和向往,失去了侠本身应有意义和精神。可以这样说,在伪武侠中,充斥的全是以武犯禁的暴力人物,他们对社会毫无奉献、对百姓没有同情,迷信武力、唯力是图,除了弱肉强食就是巧取毫夺,距离侠的理想境界可说十万八千里,或者说根本就不配称侠。

金庸小说对“武”与“侠”的合理因素进行了富有现代意识的创造性地阐扬,它没有表现出依靠武力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倾向,而是从武德和人生境界两个方面对“武”作了深刻的阐释。“武”与“侠”决不仅仅是武侠小说中的概念,更是传统文化里的重要概念。在伦理本体型的文化中,“武”反映的人们征服社会的渴望,“侠”反映的则是对完善道德的祈盼。“武”的最高境界是“神武不杀”,“侠”的最高境界是“欲除天下不平事”。两者的终极目的都是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两者在行为方式,道德追求,文化理想等方面和谐地统一起来。
金庸小说对“武”与“侠”的合理因素进行了富有现代意识的创造性地阐扬,它没有表现出依靠武力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倾向,而是从武德和人生境界两个方面对“武”作了深刻的阐释。在金庸小说中,武德的高尚和卑下是决定武功成败的根本因素之一,并进一步把武德分为社会道德和文化道德两个方面。郭靖、萧峰、袁承志等大侠之所以能以武功冠绝一时,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有高尚的武德;欧阳峰、东方不败、丁春秋等人最终落得悲惨可耻的下场,也是由于他们的卑下乃至邪恶的武德所致。作为文化道德的武德,实质上是对待文化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对武功的理解,选择和练功的方法上,由此分出“正派武功”与“邪派武力”。“正派武功”在文化背景上符合儒、释、道各家哲学的和谐理论,主张性命双修,顺应了社会伦理道德和人性的基本要求,有助于构建弘大刚毅的人格。“邪派武功”则破坏了人自身及宇宙万物间的和谐,追求“片面的深刻”,违反人性准则,最终只能玩火自焚。武德的这些方面又是一致的,“为国为民”的大侠郭靖练的是符合《周易》的“降龙十八掌”,而谋图不轨,希逞私欲的东方不败则练残害人性的“葵花宝典”。这种武功与人格的统一就构成了富有文化意味的完整的大侠品格。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在文化意识上的特点,即民族的伦理本体和个人的道德自觉。金庸小说把历史上具有一定道德色彩的武功变成体现文化理想的符号,把儒释道乃至诸子百家中的合理成分相互融通并形象地显现出来,超越了伦理说教和道德劝化的层次,“从文化、哲学的高度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
在金庸的小说中,有郭靖这样为国为民的充满儒墨精神的“侠之大者”;有杨过、令狐冲这样的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带有道家气质的逍遥之侠;有黄药师这样的魏晋名士风度的“邪侠”;有洪七公这样的疾恶如仇、刚健豪迈的正侠;有石破天这样的无名无我、蕴涵佛家机理的的“本侠”;有萧峰这样的经历了人生种种惨痛屈辱绝望,但仍直面现实热爱生活,最终为民族和平慷慨捐躯的包含了最丰富的文化含义的“超侠”;当然,也有岳不群这样的道貌岸然、阴险毒辣的“伪侠”;以及韦小宝这样的贪生怕死、见风使舵、专靠溜须拍马而飞黄腾达的“反侠”等等。

金庸几乎写尽了“侠”的各种面目,各种变体,各种可能性,其艺术创作已超出了武侠小说的模式与范畴,而成为真正的“人的艺术”。实际金庸的小说写出了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和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幻性,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或周围的他人。从而使金庸小说“侠”的形象有了性格化的特点。 应当说,侠义精神是一种具有积极合理因素的民族文化精神,起码是一种对黑暗邪恶势力的反拨力量。正是因为有侠义精神的普遍存在,民间社会的正义力量才得以保证。金庸小说对传统的赴士困厄、私相复仇、依附清官等带有严重局限的侠义精神进行了超越,从侠义精神的最本质的内核入手,抓住其中最有现实合理性的因素,按照现代观念的要求对其进行了新的创造。萧峰、郭靖、张三丰这样的形象并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但因融入了现代意识,让现代人感觉到了深刻的文化真实,这就是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改造的成功范例。

㈧ 什么是武侠!何谓武何谓侠

何谓武!何谓侠!何谓武侠!!!本来想在武侠吧讨论的,很遗憾,武侠吧无人来论。。。所以不去了。。。还不如跟诸君扯淡来的爽快。。。
武者:兵器、技击、术、道也。。。武,只是处事的方法、处事的道而已,或兵戎相见,或短兵相接,是对事情的处理方式,而并非简简单单的“武”而已,是一种处事的态度。。。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侠者:个人人为:所谓侠,在于“心”!福泽乡里亲朋,这是仁人义士;苟利于国家天下,这是大英雄、大豪杰!但仁人义士英雄豪杰不一定称的上是侠!仁人义士英雄豪杰有他们服务的对象,是乡里亲朋国家天下,是自己的功成名就!而侠不同,侠的服务对象是“心”,是心中坚守的正道!是天下的公理!!!侠以武犯忌,并不是说侠严重有无王法,而是王法是否合乎自己坚守的公理!!这个公理标准是侠者自己的道,有时很难被社会肯定,所以侠一般都是孤独的,无助的,乃至是无为的,甚至是可悲的!但一旦自己的“心”被大部分认同!侠就是佛祖!就是老子!就是孔子!就是耶稣基督。。。
武侠,其实不过也是一种道!一种价值观,一种世界观,看你以怎样的角度去看他!可以是文学、可以是江湖、可是是人生、可以什么都是,也可以什么都不是,关键是你自己怎么看,从哪个角度去看。。。
不要把关自己的笼子建的太小。。。这样的话,会委屈自己的!!!!

㈨ 有谁知道金庸等人讨论武与侠关系的那段话

梁羽生用“佟硕之”的笔名写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发表在1966 年香港的《海光文艺》上),详细请看下面的。

在众多的香港武侠小说作家中,梁羽生和金庸无疑是两颗最耀眼的明星。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而金庸则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创作者,人们往往将梁羽生和金庸相互比较。为此,梁羽生用“佟硕之”的笔名写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发表在1966 年香港的《海光文艺》上),详尽分析二人异同。其中有这样两句话:“梁羽生是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则较重。”所论颇为中肯。

㈩ 武侠小说是什么

金庸先生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热点内容
只求你爱我小说阅读 发布:2025-08-21 23:13:48 浏览:146
手机有声小说听书软件排行榜 发布:2025-08-21 23:05:32 浏览:27
花千骨番外小说阅读 发布:2025-08-21 22:50:23 浏览:520
红袖小说推荐女配 发布:2025-08-21 22:50:23 浏览:88
台湾言情老小说 发布:2025-08-21 22:49:12 浏览:10
小说排行榜免费txt免费下载 发布:2025-08-21 22:41:17 浏览:898
莽荒纪纪宁小说完整版免费 发布:2025-08-21 22:25:40 浏览:275
学院修真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8-21 22:15:28 浏览:122
学院流系统流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8-21 22:07:43 浏览:141
法医类言情小说 发布:2025-08-21 21:46:55 浏览: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