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场景与人物如何互动
❶ 求一下网络小说细节描写技巧,或者可以学习的地方!
关于细节的取舍很重要。细节描写的取舍要表现真实的画面,并不是把所有细节都写出来。或者有人说,写得越详细,作品不就越真实吗?我不这么看。详细是没有错,但是不要----千万不要----把每个细节都详写出来。否则读者会烦死。他们跟着你来到一个场景中。他们看到一些主角所看到的东西,或是主角没看到的东西。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要看到主角的行动,对场景的反应,所做的决定。或者,你也可能加入一些细节,作为伏笔或是引线。此外,场景的气氛,也会令他们产生一些印象和感觉。除了这三种之外,其余细节,应该尽量舍去不用。举个例子。我们的主角走上山坡。群山起伏,碧草如茵,微风习习,艳阳高照,小溪流淌,牧人放歌,女子嬉戏,野鹿奔驰,白云飘移,苍鹰高飞,花香满鼻……全写出来要多少字?我不知道。那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会看吗?要看风景照片,他们可以去找摄影师,何必找个作家来写上一大段,然后在字里行间苦苦追寻风景的样子。听过一个故事。毕加索家中失窃,小偷逃走的时候,他和仆人都在阳台上看见了。于是两人都画了一张小偷的背影。警局的人按照毕加索的画去抓人,怎么也找不着。后来按照仆人的画去找,居然很快就找到了。难道毕加索还不如仆人画得好吗?不是。只是因为,在画的时候,他顺手做了艺术加工。他那张画,论到真实性,确实不如仆人准确。不过,每个人一看到他的画,都会说:“这是一个逃跑的小偷。”毕加索抓住了动态、心理,准确画出了小偷仓皇逃走的状态。仆人的画则更像是照片,虽然真实准确,但并没有有意识地去抽出本质。用来缉拿小偷是很有用的,用来欣赏则没有什么价值。毕加索捕捉人物的本质,捕捉这一瞬间的核心动态和矛盾冲突。为此他会省略甚至改变一些细节。所以毕加索是艺术家。回到刚才的例子。主角走上山坡,有那么多东西摆在他面前。他都能看到吗?就算他看到了,他真的注意了吗?就算他注意了,那些东西在他心里激起了什么感情吗?如果不能与人物结合、与人物互动,细节描写就变得全无意义。既然它与人物无关,谁会关心它?所以,细节描写的第一个关键,是取舍。一个贫民女人走上山坡。她看到野鹿奔驰,闻到花香满鼻。她叹息,自己的生活是多么艰难,何时才能摆脱……有机会嫁个贵族就好了。其他那些风景呢?她没看见,或者没注意。一个贵族女人走上山坡。她看到碧草如茵,小溪流淌。她想起当年有个青年,她曾经和他在草地上拥吻,他那火热的身体就像此刻的艳阳一样。如今她嫁给了贵族,虽然生活优越,却再也找不回当年的纯真、简单、自由的日子。其他那些风景呢?她没看见,或者没注意。一位吟游诗人走上山坡。他看到女子嬉戏,听到牧人放歌。他取出竖琴,记下这段音乐,准备现学现卖,过去和那些女人调情。那小溪水声悦耳,草地柔软温暖,又有花香扑鼻,正是做爱的好地方……其他那些风景呢?他没看见,或者没注意。现在我们的小骑士里昂·奇拉赛德走上山坡。他的目光在美景中掠过,直望向远方。他看到群山起伏,默然挺立在地平线尽头。前线正在打仗,而他则因为年龄不足,没办法上战场。他叹息,他抬头看蓝天白云,苍鹰高飞。什么时候他可以建功立业,获取荣誉?就像天上的苍鹰,威严地俯视大地,被所有人敬仰……其他那些风景呢?他没看见,或者没注意。够了。这足以说明问题了。在小说中出现的场景细节,一定要与人物有关。这种关系,或者是出于人物的性格、职业、此刻的想法等等,或者是由于某个场景细节在人物心中激起了某种思想、情绪。如果不能这样,则应该弃之不用。
❷ 写网络小说如何让笔下人物鲜活起来
要想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必须要有底层逻辑。
那么,底层逻辑是什么呢?
哲学家霍尔巴赫指出:利益是人类行动的一切动力。
这就是所有人物的底层逻辑。
这里的利益,不能狭窄地归为金钱与权势。而是指人想要得到的东西。
那么人想要得到什么呢?
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的五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感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五大需求,涵盖了人想要得到的全部东西。
梳理了一下:
人物的一切行动(心理、语言、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物自己的“马斯洛五大需求”。
这时人物就具有了鲜活真实的可能性。
否则,人物必定死板虚假。
有了鲜活人物之后,下一步就要把人物放进典型环境里进行观察与记录。
那么问题又来了,典型环境是啥?
对于作家而言,典型环境有两个层面:
一、人物生活的外在环境。
二、人物心理的内在环境。(非心理描写)
第一个大家都知道,这第二个是什么呢?
通过心理学家卡普曼提出的“戏剧三角形”我们就可以理解了。
卡普曼戏剧三角形: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的一个由Victim受害者、rescuer拯救者、Persecutor迫害者构成的三角形。
如果我们选择扮演其中一个角色,那么周围的人就会无意识地扮演其余两个角色,与我们进行互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成就一场人间心理戏剧。
“卡普曼戏剧三角形”就是“典型环境”中的第二层:人物心理的内在环境。
许多作家都运用“卡普曼戏剧三角形”做“典型环境”,从而创作出了非常多的经典作品。
我听得懵逼满脸,一头雾水。
梳理了一下:
1、人物的一切行动(心理、语言、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物自己的“马斯洛五大需求”。
2、将人物放入“卡普曼戏剧三角形”中,他们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去扮演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参与互动,产生矛盾冲突,这就有戏了。
然后,我们就可以对人物进行观察与记录。
例子:
有三个人物。
主角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流浪汉,想进监狱。这能令他得到温饱(生理需求)。
配角1是一个外表文雅娴静的暗娼,想接客。这能令她得到温饱(生理需求)。
配角2是一个表情严峻的警察,想抓妓女和嫖客。这能令人敬畏他(尊重需求)。
这三个人物是不是看着挺眼熟。
对,这是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人物。
现在,把这三个人物放进“卡普曼戏剧三角形”里,进行观察。
------------
主角流浪汉去调戏暗娼,希望暗娼呼救,从而使自己被警察抓进监狱。
此时,主角流浪汉是迫害者,暗娼是受害者,警察是拯救者。
-------------
但是,由于暗娼误把流浪汉当成了嫖客,所以不仅没有呼救,还一边小心提防警察,一边与流浪汉套近乎。
此时,暗娼仍然是受害者。流浪汉与警察调换了角色,流浪汉是拯救者,警察是迫害者。
-------------
暗娼投怀送抱纠缠着流浪汉,流浪汉的计划失败了,他懊丧地在警察身边走过。
此时,暗娼是迫害者,主角流浪汉是受害者,警察是拯救者。
-------------
在这段里情节里,人物在“卡普曼戏剧三角形”中发生了两次角色反转。
而反转的起因,是由暗娼导致的。
外表文雅娴静的年轻女子,内里却是一个如狼似虎的暗娼。这就是“香农信息论”中所言的小概率事件。
接下来,我们梳理欧亨利的创作手法:
1、人物的一切行动(心理、语言、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物自己的“马斯洛五大需求”。
2、将人物放入“卡普曼戏剧三角形”中,他们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去扮演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参与互动,产生矛盾冲突,这就有戏了。
3、利用“香农信息论”所言的小概率事件,来达成角色反转的效果。
这三条简而言之,可以被称为“欧式人物法则”。
欧亨利能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并不是运气使然。而是他的作品在客观上与霍尔巴赫、马斯洛、卡普曼、香农等学者的研究殊途同归。
她这是先打枪,后画靶子。是把欧亨利的作品往霍尔巴赫等人身上硬套。
这与数学里“验算”是一样的道理。(验算:算题算好以后,再通过逆运算,演算一遍,检验以前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数学里有“验算”,文学里当然也少不了“验写”。
你可能说,我不想要“验写”。我就想知道如何对人物进行观察和记录?
作家对人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可不是白日做梦,随意想象。作家所谓的“观察”其实叫做“设计”,是先依照“欧式人物法则”进行设计。
随后再通过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技术手段,把人物记录下来。
❸ 网络小说对话怎么写能自然一点,比如:愣了一下,说……一段之后另一个人要怎么接
举例:
雷克萨愣了一下,说:“你确定?他的身体无法忍受第二次使用的负荷?”
“那是当然,旋舞杀的负荷,他在短时间内是完全无法再次使用的!"卡尔挥舞着拳头,兴奋道:”接下来就看我们的了,上吧,雷克萨!“
”哈,打架了,上吧!卡尔!“
搞定。。。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你看可以么,完全是自己编的。。用魔兽里面的名字。。我最近看的小说的内容写的一点点
对话这种东西,我觉得 你写完之后 你自己读一遍 想象那种场景 如果你觉得 人物在那种场景说了这些东西 完全没有问题,就可以了,但是 在打架 逃命的时候 说一些超级长的话 就完全不可取了。
总结:自然,就是你自己读起来很舒服,想象人物在那种场景里面 最适合说出的话,如果形容词什么的找不到合适的,就直接对话+对话+对话+人物描写这种来写,希望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
纯手打。。你也不给分。。。我怎么就回答了。。。
❹ 网络小说如何将情节写得生动有趣【网文写作技巧】
网络小说如何将情节写得生动有趣?
假如说有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个坏蛋,经常欺负别人,结果他发现自己经常遭遇意外,可能有人想要杀了自己,他迫切想要自救,却发现危机始终不断。
这里有两种情节的安排:
第一种:开篇主角躲在房子里,写下遗书,表示有人要杀他,如果他死了就一定是被人谋杀,并且列举了一些自认为有动机杀自己的嫌疑人。
留下遗书之后,他出门调查到底是谁要杀自己,中途遭遇危机,发现线索,一步步查出真相。
第二种:开篇主角在欺负别人,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但紧接着他过马路就差点被车撞了,洗澡的时候发现插座在漏电,吃饭的时候酒菜里被下了河豚毒素。
这接二连三的意外事件终于让他意识到了不对,他向人寻求帮助,可却无人理会。
他怀疑是自己之前欺负过的某个人要报复自己,于是前去跟踪,堵住别人做询问,但却又逐个将这些可能的嫌疑人排除。
他不知道自己得罪了谁,惶惶不可终日,甚至觉得是引来了天罚,只好寻找受害者一一赔罪。
这个过程中突然有一次,他从其中一个人那里得到了线索,隐约抓住了那个人的影子。
但当他给每个人道歉之后,意外事件却再也没有出现在他周围。
……
如果将这两种情节的安排做一个对比。
第一种开篇抛出了一个噱头,已经属于不错的故事诱因,但之后的推理,追查,除非你是专精与侦探推理小说的职业作者,否则想在这方面玩出花样,非常困难。
大多数作者如果按这个安排去写故事,都会落入平平无奇,毫无波澜的困境。
第二种安排在开篇并没有抛出一个猎奇的嘘头,但随着故事不断向后展开,你会发现他所设置的悬念是连环不绝覆盖在剧情之上的。
如果将这些悬念都剥离出去,这就是一个很俗套的坏人在惩戒之下自我救赎的故事。
利用巧妙的情节安排,不断向读者释放出故事的悬念,这是打破剧情平淡的最好方式。
————————————————————————————————————————
这里再举一个平凡点的例子,校园爱情。
假设一个这样的故事:主角暗恋某个女生,不敢表白,但因为是一次意外的巧合,却让女生得知了主角的心意,女生没有点破,因为她也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份突如其来的消息。
校园之中,人互相偷偷观察,慢慢在意,然而直到毕业都没有打破僵局。
直到某一天,已经工作的主角因为一次休假回到家乡,从以往的一些旧物中发现了女生曾经隐晦留下的心意,遂动身寻找女生的踪迹。
这就是一个很平淡的爱情故事,木有撕心裂肺,爱恨纠缠,分分合合,赚人眼球的劲爆内容。
木有车祸,疾病,堕胎,小三,霸总这些青春剧所谓的爆点。
如果按照正常的方式去写,肯定没有过山车那般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充满了乏味和无趣。
这样本身缺乏起伏的故事该怎么安排情节。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中有划分非常明显的两条时间线。
一条称之为‘青春期’,一条称之为‘成年人’。
这个故事能否讲好,讲精彩,关键就在于过于平淡的‘青春期线’能否吸引读者,而根据单调线索推导的‘成年人线’能否留住读者。
这里同样是两种情节的安排:
第一种:事业有成的主角坐在返回家乡的火车上,这次休假他要躲开大城市的喧嚣,只想回到父母身边放松一下。
火车到站,主角回到家,发现父母正在重新收拾他以前上学时的房间。
于是主角放下行礼,连忙让父母去休息,自己整理就行,打扫房间途中,无意间从抽屉里发现一封没有给出其的告白信。
看着这封信,主角面红耳赤,又忍不住想打开看看自己当年是怎么犯二的。
这时候老妈端着水进来,看到主角手上的信,打趣说你上学的时候喜欢的女生叫什么来着。
主角没有回答,哄走老妈,将门锁了起来,看是翻找以前学生时代物品(线索)。
第二天早上,主角无事可做,又想起昨天从柜子里翻出来的东西,心血来潮突然想去母校看看。
回到学校,拜访了曾近的班主任,老师一边回忆,突然询问主角,以前跟你关系很好的那个女生现在怎么样了。
主角纳闷,表示自己没有跟对方关系很好啊,老师却一脸不信。
从班主任那里得知当初班上的东西还有好多在学校的陈列室,主角要来钥匙,前去查看(线索)
走在去学校的路上,时间回到青春期线,主角根据回忆开始穿插说明整件事的起因。
这里要写清楚主角学生时代并没有表白,始终都是暗恋(自以为)。
后面剧情太长,我就不一一写出来了,总之,青春期线的转折点在女生发现主角心意的那起意外事件,成年人线的转折点在主角通过线索发现女生最终心意的事件。
这两个事件跟着线索和悬念推导出来即可,青春期线的转折点在前,成年人线的转折点在后。
第二种:主角装作在看操场的样子偷偷看着窗边的女生,老师突然点名朗读课文,主角回过头佯装没有走神的模样读起课文。
下课后,主角摸了摸背包的小口袋,后座的小伙伴催着赶紧去食堂排队买饭。
主角只好把书包塞进抽屉,匆匆离去。
女生正准备出门,中途却被任课老师叫住,叮嘱她下午上课前把昨天作业收齐抱到办公室去。
女生叫住一个正准备离开的同学,催促他赶快交作业。
该同学表示作业本早上借给主角抄了,应该在他柜子里,赶时间去食堂便叫女生自己去找。
女生无奈,只好来到主角座位翻找,取出作业本的时候,不小心带出一个信封,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
女生疑惑,女生打开,女生重新合上信封,匆匆将作业本全部塞会主角书包。
主角吃完饭回来,发现女生正在清点作业,想起来自己早上抄完还没有教上去,连忙翻出作业本交给女生。
下午上课,老师让女生上黑板解题,连续喊了两次都没回应,主角连忙举手,表示这题我来。
……
若干年后,主角休假回到家乡,内容同上,开始沿着线索揭秘。
————————————————————————————————————————
如果我要拍电影或者电视剧,这里会选择双线叙事的结构,通过成年人线的探寻,回忆,对话将‘青春期’线的故事穿插说明,一步一步引导出来。
以此来规避青春期线过于平淡、乏味、稚嫩、青涩的缺点。
但是,如果是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却不会选择刻意的去规避。
青春期线不仅是伏笔,同时也是铺垫,这对讲清楚这个故事至关重要,属于不可缺少的因果。
相比于倒叙和插叙的讲述,宁愿多花费笔墨和篇幅去把这段故事讲清楚,讲精彩。
这个例子中虽然同样有利用到悬念去吸引读者,但是更主要的方面则在于‘人物’和‘冲突’。
人物方面通过具体的事件,行为,神态,心理等方面来刻画这个人物的细节。
主角和女主都是利用这点来在平淡的剧情中发挥他们的吸引力。
冲突方面则主要是利用了两个角色之间的‘信息差’,配角与主角之间的‘信息差’。
这只是众多冲突手法中的其中一种。
设计故事情节时,可以利用不同的因素制造‘对比’,再由对比形成‘反差’,以此塑造出矛盾的中心点。
冲突展开,要思考的便是如何解决冲突,以此达到戏剧性的‘转折’效果。
……
所有的情节安排,与其让主角去说,去想,不如让主角去做,去动,行动和遭遇是情节的根本,两者需要产生互动,互相配合。
悬念、人物、冲突,这些是在平凡情节中吸引读者的法宝。
当然,具体在写的过程中还要考虑视角,文风,遣词造句方面的表现力与代入感。
再提供一个最简单粗暴的方法:
极端化人物的某一个性格特征,或者极力塑造人物的某一种执念。
也就是说,我的这种方法是从人物塑造入手,反向建构故事。
假设我们的主角是个渴望成为当代传奇剑客的少年,但他很穷,手里甚至没有剑。
有个铁匠,擅长铸剑,他收藏着无数的名剑,但是他贪财,除非有钱,否则谁都拿不走他的剑。
有个侠客,武艺高强,但是也很落魄,侠肝义胆,喜好吹牛,手里存不住钱,嗜酒如命。
有个怪盗,妙手空空,以偷盗为乐,却又将偷来的东西弃若敝屣,只求偷盗时的惊险刺激。
有个劫匪,嗜杀如命,常守在路边,不求黄白之物,只想杀人。
在我的观念里,情节只是人物互相碰撞的结果,所谓的高潮,就是他们最尖锐的地方彼此剐蹭所爆出的火花。
1当少年先遇到铁匠,被铁匠嘲笑后遇到侠客,得知侠客手中的剑被怪盗偷走了,然后遇到了那个劫匪。
2当少年先遇到了怪盗,少年用言语相激,让这怪盗为自己偷来了一把好剑,随后又遇到了循着痕迹赶来的铁匠,急公好义的侠客路过,看不惯铁匠那副咄咄逼人的样子,答应取下劫匪首级换取赏金替少年偿还。
3当少年先遇到杀人如麻的劫匪,危机之时侠客赶到,一番乱战后杀了劫匪,侠客被少年的执念打动,让少年提着首级去换钱买下铁匠的名剑,却不料,少年才买的剑被怪盗盯上……
4当少年先遇到侠客,急公好义的侠客答应传授少年几种剑术,而后少年又不小心捡到了怪盗偷来的长剑,几番指点下,那个杀人如麻的劫匪成了少年的第一块磨刀石……
至于后文?
如果是小白爽文,就让人物单一化,做到情绪输出就好了。
如果想要写的复杂点,往这些人物上再添加新的属性,让他们再“长”出其他尖锐的尖刺,让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再度相遇。
事实上,只要人物足够鲜明,到哪都是有故事的。
以上只是以少年为核心塑造的故事而已,不妨可以想想以铁匠、怪盗、强盗、侠客为视角的故事?
不同的人物之间可以组成不同的故事,也会根据后面添加的人物而有了全新的变化。
或许你该问问你笔下的这些人物,
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渴望什么,他们热爱什么?
至于后续的发展,无非是另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闯入了这个已经被打磨的圆润的故事里,重新剐蹭出激烈火花的轮回而已。
❺ 新手写网络小说,应该怎么入门
每一部作品中都有一个世界。而我们要尽力把它描述得更真实。
写酒馆里一场打架事件,写富家公子在餐桌上的行为,写乡间小路上的风景,这些都要写得真实
可信。小说必须要把这份真实表现出来,否则,即使是现代小说都难以令人溶入,更何况幻想小
说。
做得不够,小说就会“飘”。读者多数说不清是怎么回事,他们只会感到,小说比较“模糊”。
那是因为,在读者脑中并没有形成清晰的画面。他们对这个世界、对这些事件的印象还不清楚。
这就是作者的责任了。好的作者,能够把读者带进作品中的世界里,令他们如同身临其境。
他们看见街道上的癞皮狗,看见树冠上的鸟巢,看见卖饰品小贩的破袖子;他们听见铁匠铺的叮
当声,听见孩子们追打时的尖笑,听见屋檐边盘旋的风声。
他们闻到垃圾堆的湿臭,摸到祭坛粗糙的石面;他们在火山口汗流雨下,隔着靴底也感到脚下发
热;他们在地震的纷乱中奔跑,不停被人撞来撞去,头晕目眩,崩落的木板石砖就掉在脚边,溅
起的灰土弄脏了牛皮短靴,耳边是几百个声音惊叫不停。
这个时候,读者就会感到这个世界活了过来。他们在世界中行走,在作品里旅行,每个画面都清
清楚楚展示在眼前。当他们向别人转述的时候,不仅能复述这些场景,甚至还能添油加醋补充一
些。那是因为,这些场景真的曾经出现在他们眼前,就好像他们亲自走过一样。
对我来说,这方面的第一课,是白居易的《琵琶行》。每次当我回忆起来,总感觉眼前是一幅幅
画面,一个个镜头。《琵琶行》能够流传至今,抛开思想性之类的不谈,它的那份真实感颇足称
道。
或者有人说,那本来就是真实的事情啊。没错,但问题不在于事件是否真实,而在于讲述得是否
真实。讲得好,假的也能变成真的。画家凭着想像画一个山谷,那山谷真的存在吗?同样,作家
写一个城镇,那城镇真的存在吗?
只要表达得法,观众就会相信。一句老话,情节可以虚构,细节一定要真实。
* * * * * *
说到《琵琶行》,那就先以它为例。其实,讨论《琵琶行》不仅涉及到真实的细节,还有用词气
氛、视角切换,以及场景与人物的互动。单归在这一篇里不太合适……不管了,咱们继续聊吧。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场景时间、地点、事件,带气氛的景物描写)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动作,事件)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心理,景物,而且这两方面的气氛相互加强)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与人物互动,并且作为情节转折点)
夜里到江边去送客,正是秋天,花凋叶落,满目凄凉。临别喝点儿酒,又没音乐。就这样闷闷
地,也没什么话说。该走啦,心情越来越差。再看江水茫茫,月色寂寥,不知不觉,凄凉感更深
了。忽然听见有人弹琵琶,弹得真好啊!大家都傻傻地听着,脚也不动了,眼睛也不转了,酒杯
端在半空停着……
这八句中,有景物,有心情,有声音,有动作,并且被同样的气氛贯穿。说到细节,里面有枫
叶、荻花,有马,有船,有举杯相敬的动作,有江月茫茫的景物,又有声音,以及人们对声音的
反应。短短五十六个字,如果拍成电影,至少有六七个镜头,两三分钟的长度。
http://tieba..com/f?kz=556855743
这篇写的不错 如果真的想写的话可以看下 我很喜欢看小说的 祝你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网络写手
❻ 我要写一部玄幻仙侠小说,我要写他们一起逛街互动增加感情的的场景,然后怎么写那种逛街的场景和背景
根据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来描写,开朗大方的人物和内心封闭的人物,他们的刻画就不会相同。两个人物的初次结识,应该是相互有好感,描写他们的内心活动就好,欲拒还迎的暧昧心态刻画好了,这篇文就算成功了。
❼ 网络小说如何写对话【一】【网文写作技巧】
一说到对话写作的技巧,首先绕不开的一定是著名的“冰山原则”。
“冰山原则”是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海明威提出来的,“冰山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一是言简意赅+意犹未尽。也就是说,尽量精简你的语言,繁杂的东西没有任何意义,把你的深意加在你简洁的内容之中,只说必须说的。
在我们日常对话之中,往往大部分都是形容词和无关紧要的浮语。比方说,开会的时候领导发言:“这个月的业绩,从整体上来讲啊,这个这个,是不够标准的,是垫底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需要认真反省,做好总结,力争下个月,有所进步!”这样的一段话是不是很干燥空洞?实际上传达的信息很少,也就是“这个月业绩不好,下个月要努力”两句话而已。
伏尔泰曾说:
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
在对话写作中,冰山原则就是要我们直接了当,说出核心关键,小说对话一定不能拖沓,即使是要用语言的虚浮来表现人物的不靠谱,也是有选择地展现,记住,流水账在任何时候都不受读者欢迎。所以,少用形容词。
一定要明确,再丰富的辞藻来描写她的美貌,都比不上一场令人心碎的哭泣来得直接。
海明威在创作《老人与海》时,本来每一个人物,他们怎样出生、工作、恋爱等等有无数的内容等待他去写,但最后完本,里面却只剩下了捕鱼时的惊心动魄——他把这样的删减称为冰山原则,即露出表面的内容,是整个隐藏故事的十分之一。而其后这一技巧在对话中应用起来,使语言也能极具冲击力。
二是“经验省略”。经验省略的高手往往利用人们的某一个共同记忆和锚点,用很少的语言诱发大量的联想。
经验省略的大师海明威的一段例子如下:
我往房门走去。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一个护士说。
“不,我可以的。”我说。
“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
“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
——取自《永别了武器》,海明威著
这么简短的几次对话,虽然内容不多,但是给读者的信息,或者说读者能主动联想到的场景境况却是相当丰富的。
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到下面的已有确定信息:
我正处于医院里;
有一位护士在处理病人;
房间里不止我一个人,至少有3人;
我正试图进入某处,但被拦下了。
而上述信息的铺开,不用去描写有几张桌子椅子,不用告诉我们几扇窗几个台灯,读者就能自行脑补整个场景,勾勒出立体鲜活的现场来。
将对话写成含有精准信息的经验性对话,不仅是对作者写作能力的自我提升,而且还能最大限度调动读者参与进来,诱发想象力,增强小说的阅读体验。
使用冲突和张力,是改进对话的最好方式
“坐下来喝茶场景”是我们在描写对话时务必要小心避免的,当人物之间仅仅是在同频段进行干瘪的信息
交流时,整个过程最为枯燥,也没有读者愿意看下去。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
“你今年多少岁了?”
“30。”
“家里几口人?”
“4口。”
“昨天吃的什么?”
“……”
“你的睫毛画得还行。”
“谢谢。”
这种相亲场景,我打包票你们成不了。任何查户口式的对话连普通人在生活中都不能接受,何况是对作者有所期待的小说作品里。读者想要的是有趣、有料、刺激,以此对抗生活中的无聊时刻,你突然把他们爱看的小说都变得乏味了,读者如何能接受?
我们把上面的相亲场景进行简单修改:
“你今年多少岁了?”
“30。”
“这么显年轻呀,刚才我看见你的时候还以为你叫了你妹妹来赴约,害得我都有点担心自己是不是又黄了。”
“哈哈,你蛮有趣的。”
这样说你能聊到一位相亲对象。我们再来进行修改:
“你今年多少岁了?”
“30。”
“为什么隐瞒年龄?”
“什么?”
“昨晚11点你是不是在国色天香酒店?”
“你跟踪我?”
……
这样改,你收获的就不是相亲对象,而是因为巧用冲突,创作情节新颖而吸引到的一大票读者粉丝了。例子主要是用来展现对话冲突感的,情节越曲折、双方越对立,小说越有看点。
你会发现,第一个例子平淡无奇,没什么可说的;第二个例子改进了对话,但也只是一个质量中等的相亲故事而已;第三个例子营造了双方的矛盾,一方出现立即突破常规,调查隐私,气氛紧张感不知不觉就产生了,接下来不管怎么续,都会把故事提升一个层次。
将恐惧感融入对话
恐惧感也是增加小说张力的一大武器,特别是在对话中融入恐惧感,这个技巧并不是渲染人物有多害怕,而是更多代入平淡之中的危机。
实际上,我们在写作之中,明确了的可怕事物感觉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可怕,最让我们害怕的是那种步步紧逼的压迫。
举个例子,韦伯在自己的作品中就曾精彩地运用了这种恐惧感:
“您有行李吗,先生?”
“什么?”
“您有行李吗?”
“行李?”本恩说,“有,我有。”
“在哪里呢?”
“什么?”
“您的行李在哪里呢?”
“嗯,在车里。”本恩说。他用手指向门厅的另一侧。“它在外面,车里。”
“很好,先生。”前台说。他把钥匙拎在手里,朝门厅里打量了一圈。“我叫一个门童把它搬进来。”
“哦,不——我还是宁愿别费事把它们都搬进来了。我拿个牙刷就够了。我可以自己去拿。如果可以的话。”
“当然可以。”
“我会安排一个门童带您去房间。”
“哦,”本恩缩回手,说,“嗯,其实我自己找也一样快。我只需要拿上我的牙刷。我想我自己能应付得了。” ……
其实不用太详细地介绍,我们也能看出主人公在片段里的慌乱,甚至于神情、面部表现都可以大大压缩,门童的连续提问和主人公的多次心不在焉就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准备了一份对话的禁忌
这是《短篇小说写作指南》中,波涅·戈莱特利提到的几大禁忌,供诸位自我比对。
1、作者和编辑一样,都必须对书面和口头的言语模式的一切变化和细微差别保持尽可能高的警觉……对惯用法、俚语、规范英语应具有博大精深的知识,这是随时要用的工具,就像一部足本韦氏大词典一样必不可少,一样可靠,尽管不可能一样的包罗万象。磨砺这把工具的唯一办法就是经常不懈地“听”——精细敏锐的耳闻和目睹的结合。
2、写小说的人多多少少是个词语魔术师,他必须使行动、情节、背景的许多因素同时起作用。但对话是他最有用的手段,运用对话的技巧常常决定了作者的才华、成功和专业水平……聪明的写作者都会懂得什么时候该惜墨淡写,什么时候该酣畅挥洒。对话太多,再丰富多彩,字字珠玑,妙趣横生,也会轻易地把安乐椅中的读者压垮——正如一个最善于讲趣闻轶事的人,要是口若悬河,不让别人喘口气,插一句话,也会变得处处招人嫌。
3、对话的清晰明了也不可或缺。清晰明了包括要不含糊地让每个人物都有他自己的腔调,自己的言语特征,自己的说话方式。要检验是不是如此,只需要把对话中的“他说”/“她说”去掉,这时读者能不能区别出说话的是谁呢?
4、先把对话放在一个特定的立足点上,再添加修饰语就能平添许多意义。
5、写对话防止出错的最好办法之一是懂得语法——特别熟知形容词和副词的差别及其用法,并且这两者需要慎用。
6、不要自以为是、异想天开地把自己看成造词者,这种与其说是独创,不如说是荒谬。
7、写作者可能掉进的陷阱还有——对人物的话进行多余的解释。
8、还有篇幅问题,几乎所有对话,尤其是大段对话,中间既没有穿插长一点的描写,除了“他说”“她说”又没有其他交代说明,都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他说”“他说”用得是否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