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小说译本
Ⅰ 金庸作品集的三个版本哪个最好
金庸作品的三个版本分别是:连载版、三联版和新修版。
连载版是金庸当年在《明报》上连载的作品,属于最初版,这个时期的金庸,作品还未到大成之时(当然是和他自己后来的版本相比),再加上因为是连载,一方面时间上受限制,一方面版面上受限制,所以肯定称不上是完美。甚至有很多细节常识上的小纰漏。
三联版是金庸根据自己的连载版,进行重新修订,再由三联书店同意出版的版本,这个版本个人认为最完美,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最多的,也是影视作品改编最多的,就是三联版,可以说我们对金庸的作品的印象基本都是来自三联版。
新修版又称为世纪新修版,是金庸在晚年之时,根据自己的一些新的经历和感想,对三联版进行的一次进一步增减和修订。主要是加入了很多情节,而这些情节个人认为略有些鸡肋,加上之后反而不如三联版的剧情看起来顺畅。
所以我个人推荐三联版。
Ⅱ 一直想知道 金庸武侠小说有没有被翻译过若没有
有被翻译过
鹿鼎记 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 共3卷,1997、1999、2002年,译者闵福德
书剑恩仇录 The Book and the Sword,2003年,译者GrahamEarnshaw
此外,香港中文大学也出版了由莫慧娴译的《雪山飞狐》 Fox Volant of Snowy Mountain,1993年第一版,1996年再版
另外其实金庸小说在越南翻译的非常多
Ⅲ 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研究的外文文献,原文,最好有翻译
有一篇,只有英文,没有中文译文,143页的PDF,300多MB,论文名称:
Moral and Flexible Heroes with Powerful, Indiviated Women:JinYong’s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Chinese Identity
Ⅳ 金庸的武侠小说有没有比较受认可的英译本
关于金庸小说的英文版 如下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写于1955年的第一部武侠小说
其英文版的书名为《The Book & The Sword》(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译者Graham Earnshaw为英文杂志的主编
他花了十年时间翻译此书,最后由知名汉学家闵福德(John Minford)夫妇加以审订。
闵福德曾与他的老师霍克斯(David Hawks)一起翻译过全套124回《红楼梦》,被视为有关《红楼梦》英译的最佳版本。
闵福德早年也曾与霍克斯合译过《鹿鼎记》两个章节(为配合查先生1994年赴澳洲参加作家节而出版的),其后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翻译学系教授兼翻译研究中文主任。
在这期间,他组织翻译三卷本的英译本《鹿鼎记》(中文版为五卷本,英译本是缩译本),于1999年出版第一卷,2002年出齐。
现下,金庸武侠小说的英译本不多,较早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的《雪山飞狐》(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
《The Book and the Sword》(《书剑恩仇录》,全一册)
牛津大学出版社,译:恩沙(Graham Earn Shaw);
监修:闵福德(John Minford)、Rachel May
《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鹿鼎记》,3册))
牛津大学出版社,译:闵福德(John Minford)
《The Legend of the Condor Heroes》(《射雕英雄传》)已停止。
《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雪山飞狐》,全一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译:莫锦屏(Olivia Mok)
Ⅳ 金庸武侠小说
改编自金庸小说的武侠剧荧屏亮相四十载.仍历演不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代又一代的金庸人物接踵登场.虽然早就熟知剧中的情节.却仍然会被每一部金庸剧吸引.只是想看看那些熟悉的人物和神功又是如何被演绎罢了.毕竟不同的人拍摄就会有不同的火花. *射雕英雄传* 1香港佳视1976版 电视史上首部金庸剧,米雪的成名作.白彪饰郭靖,他还在佳视版和古天乐版<神雕>中演过中年郭靖.梁小龙饰杨康,汗,就演陈真那位.外型与玉树临风,潇洒无比的小王爷不太搭调嘛. *神雕侠侣* 2、香港佳视1976版 怎么看,都像牛郎织女.第一代小龙女李通明早已杳无音讯.杨过罗乐林倒还常在港剧中见到.他还在97<笑傲江湖>中演过任我行. 3、香港无线1984版 全剧完善了许多细节,丰富了人物性格.较符合原著味道.最喜欢这版小龙女的造型. 4、台湾1985版 台湾为了保护本土剧没有引进港版而自行拍摄.孟飞潘迎紫本是香港邵氏影星.被制作人周游游说到台湾拍剧.在当时该剧是大制作.收视也取得骄人成绩.此后,孟飞潘迎紫又合作了<神州侠侣><灵山神箭>等剧.是台湾,东南亚80年代最受欢迎的武侠剧情侣档. 5、香港无线1996版 这部剧在香港播出时反应平平,李若彤还被港人称为番邦小龙女.却在内地特别火爆,还被许多人奉为经典.喜欢这版的杨过和小龙女。 6、台湾1998版 在台湾收视第一,任贤齐人气大增.却在内地遭到诸多批评.小齐吴倩莲是比较被人喜欢的艺人,却与杨过小龙女太不搭调.还是穿黑衣的小龙女,讲台湾腔的过儿,难怪很多人接受不了. 7、新加坡1998版 范文芳与李铭顺是老搭档了.两人在外形和默契上都没得说,除了他俩,想不出新视还可让谁来演神雕侠侣.这版观众反应最平静.争议较少. 8、内地2005版 神雕一出,谁与争锋.捧雕的,砸雕的,好不热闹.看完48集,虽有暇疵,总体感觉还不错,内地剧,支持D. 9*书剑恩仇录* 看原著时就特不喜欢香香公主,一口气读完全书,就是希望陈家洛与霍青桐在一起.可恼的陈总舵主,左摇右摆.还好结局留了一个希望的尾巴. 1香港无线1976版 无线拍的第一部金庸剧,几乎动用了全台精英.此剧也大受欢迎.无线开始书写金庸剧历史.20多年间,将11部金庸小说改编成21部金庸剧,也是拍金庸剧最多的电视公司. 郑少秋/陈家洛 乾隆 福康安 汪明荃/霍青桐 余安安/香香公主 10 、 2香港无线1987版 彭文坚梁佩玲选秀胜出后主演的剧集.彭文坚虽然很努力.但珠玉在前,秋官的陈家洛被奉为经典.难以逾越.喜欢黎美娴演的李沅芷. 11、3台湾1991版 何家劲/陈家洛 刘雪华/霍青桐 傅娟/喀丝丽 沈孟生/乾隆 12、4内地1994版 内地首部金庸剧,主题歌<红花红颜>颇有原著意境.这版陈家洛对霍青桐专一,也是深得金迷赞许. 黄海冰/陈家洛 王菁华/霍青桐 杨莲娜/喀丝丽 曹颖/李沅芷 13、5合拍2003版 对原著改动较多,居然让红花会几乎死光.霍青桐还患上精神病.虾米烂编剧
Ⅵ 金庸的武侠小说哪个出版社的哪个版本最好
我觉得还是三联版的好,书卷气比较浓。现在要买的话只能买到盗版的,二手的,或者有幸买到库存的了。。对之后的版本无感。(单指版本,不讨论新修版,不过你可以下载一部三联的pdf版留作纪念和阅读参考,没准多年以后只有新修版的了)
Ⅶ 金庸先生的十五部武侠小说有多少部被翻译成外文了
金庸曾把所创作的小说名称的首字联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见《鹿鼎记•后记》和“金庸作品集序”)现在已经广为流传并多次被香港和中国内地拍成电视剧与电影,也是“金迷”的必读书目(括号内为该书开始创作年份):
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 :金庸最顶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
鹿—《鹿鼎记》(1969—1972年) 金庸封笔之作。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第一部小说
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金庸作品集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金庸本意为“三十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
简单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经历三个版本:旧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称为旧版,主要刊在报刊上,也有不少没有版权的单行本,现在恐已散佚。1970年起,金庸著手修订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订完毕,是为新版,冠以《金庸作品集》之名。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开始修订工作,正名为新修版(或世纪新修版),至今所有新修版本均已完成,并结集出版。
每一次修订,情节都有所改动。新修版的故事细节和结局也略有改变,引来不少回响。目前两岸三地的出版分别授权于广州的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于2002年11月开始出版,代替原来的三联书店)、台湾的远流出版社、香港的明河出版社。
外文翻译版本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写于一九五五年的第一部武侠小说,其英文版的书名为《The Book & The Sword》(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中文版为两卷本,英文版节译成一卷,译者Graham Earnshaw为英文杂志的主编,他花了十年时间翻译此书,最后由知名汉学家闵福德(John Minford)夫妇加以审订。香港传媒在报道这则消息时,对审订者不予闻问,是一大缺失,因为这才是本书质量最大保证的关键。
闵福德曾与他的老师霍克斯(David Hawks)一起翻译过全套一百二十四回《红楼梦》,被视为有关《红楼梦》英译的最佳版本。闵福德早年也曾与霍克斯合译过《鹿鼎记》两个章节(为配合查先生一九九四年赴澳洲参加作家节而出版的),其后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翻译学系教授兼翻译研究中文主任。在这期间,他组织翻译三卷本的英译本《鹿鼎记》(中文版为五卷本,英译本是缩译本),于一九九九年出版第一卷,二〇〇二年出齐。现下,金庸武侠小说的英译本不多,较早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于一九九三年出版的《雪山飞狐》(Fox Volant of the SnowyMountain)。
武侠小说与东方文化较接近,所以在韩、日及东南亚特别受到欢迎。西方读者对武侠小说有一个接受过程。但是,近年金庸小说已逐渐为西方读者所接受。金庸的法译本《射雕英雄传》于去年在巴黎出版,基本是全译本,出版者为友丰书店。书店老板潘立辉先生大约在十年前他已表示要出版一部规范的法文版金庸武侠小说。他早年在金边读到过法文版金庸武侠小说(因柬埔寨曾长期被法国统治,柬人懂法文很多),译文粗鄙不堪,多不合语法。五年前潘先生特地跑来香港,要我介绍认识金庸先生,并且亲自向金庸表达把其作品译成法文的决心。由于法国人对金庸武侠小说认识不多,潘先生不敢贸然造次,他特地向法国文教部预先申请了一笔出版基金,然后请法国翻译家翻译,其间大抵花了五年时间,终于成功出版法文版《射雕英雄传》,书出版后,很快地获得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法国文教部颁给的嘉奖状,据说希拉克及法国政府的官员在拜读后,无不称许。
东南亚读者,则远在七十年代已为金庸作品所吸引,这个地区已先后出版越南文、泰文、印尼文、柬埔寨文、马来文等文字,一九九五年出版了星、马简体字本,其余文种均是盗译,流传广泛。韩文版的金庸武侠小说在八十年代末已大行其道,共有十二家韩国出版社盗译了金庸的全部武侠小说。直到去年,金庸才正式授权韩国出版社出版他的外文版作品。
金庸小说日文版则是由日本最具规模的德间出版社出版。我于一九九六年四月陪金庸先生到日本签合约。德间出版社的老板德间康快先生拥有包括电影、出版、报纸等综合大企业。他们当时决定斥巨资出版《金庸全集》,组织了日本一批汉学家进行翻译。第一部《书剑恩仇录》日文文库版是于一九九六年出版的,其后陆续出版了金庸小说的日文版全集,并且已多次再版了。
以色列的汉学家夏维明,在一九九八年台北「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表示,自从以色列文版的金庸作品出版后,以色列的大学生都是很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的。
毋庸置疑,金庸武侠小说正走向世界,愈来愈受到外国读者的欢迎。
日文版:
《书剑恩仇录》(全4卷、原名:书剑恩仇录、译:冈崎由美)
《碧血剣》(全3卷、原名:碧血剑、监修:冈崎由美、译:小岛早依)
《秘曲 笑傲江湖》(全7卷、原名:笑傲江湖、监修:冈崎由美、译:小岛瑞纪)
《雪山飞狐》(全1卷、原名:雪山飞狐、监修:冈崎由美、译:林久之)
《射雕英雄伝》(全5卷、原名:射雕英雄传、监修:冈崎由美、译:金海南)
《连城诀》(全2卷、原名:连城诀、监修:冈崎由美、译:阿部敦子)
《神雕剑侠》(全5卷、原名:神雕侠侣、訳:冈崎由美・松田京子)
《倚天屠龙记》(全5卷、原名:倚天屠龙记、监修:冈崎由美、译:林久之・阿部敦子)
《越女剑》(全1卷、原名: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越女剑、监修:冈崎由美、译:林久之・伊藤未央)
《飞狐外伝》(全3卷、原名:飞狐外传、监修:冈崎由美、译:阿部敦子)
《天龙八部》(全8卷、原名:天龙八部、监修:冈崎由美、译:土屋文子)最近金庸先生对天龙八部作了修改.
《鹿鼎记》(全8卷、原名:鹿鼎记、译:冈崎由美・小岛瑞纪)
英文版:
The Book and the Sword(《书剑恩仇录》,全一册)牛津大学出版社,译:恩沙(Graham Earnshaw);监修:闵福德(John Minford)、Rachel May
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鹿鼎记》,3册))牛津大学出版社,译:闵福德(John Minford)
The Legend of the Condor Heroes(《射雕英雄传》)已停止
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雪山飞狐》,全一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译:莫锦屏(Olivia Mok)
被他人抄袭
20世纪80年代时,曾有人以“镛公”为笔名著书《射雕前传》、《神雕前传》之类的作品,无论包装和印制都与金庸的作品集极为相似。在香港部分租售旧小说的书店中仍然存在。在中国大陆,也有类似的抄袭的作品,不但书名类似,而且署名作者也和金庸很类似,如“全庸”、“金康”、“金庸新”“高庸”等。
[编辑本段]【其他作品】
《三剑楼随笔》(与梁羽生、百剑堂主合著)
《袁崇焕评传》(文化普及性作品,非学术性著作,收录在《碧血剑》中)
《三十三剑客图》(又名《卅三剑客图》)
《金庸散文集》
《月云》(略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
约两万篇社论,如《宁要裤子,不要核弹》、《火速!救命!——请立刻组织抢救对上梧桐山》、《巨大的痛苦和不幸》、《自来皇帝不喜太子》等,在大陆未结集出版。
是《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
另外,还有《韦小宝这小家伙》、《一国两制和自由人权》等诸多文学评论、散文、及由他人整理的演讲稿。
[编辑本段]【金学研究】
由于金庸小说深受欢迎,不少文字工作者都提笔撰写感想、书评,于是就有了“金学”一词。不过金庸本身对这名称有点抗拒,认为有高攀钻研红楼梦的红学之嫌。现在大多统称“金庸小说研究”。
而最先研究金庸小说,倪匡第一人。当台湾“远景”取得金庸小说版权后,出版一系列由沈登恩主编的「金学研究丛书」,由旗下著名作家分别评论金庸小说,分别有五集《诸子百家看金庸》(三毛、董千里、罗龙治、林燕妮、翁灵文、杜南发等)、杨兴安的《漫谈金庸笔下世界》及《续谈金庸笔下世界》、温瑞安的《谈笑傲江湖》、《析雪山飞狐与鸳鸯刀》及《天龙八部欣赏举隅》、《情之探索与神雕侠侣》(陈沛然)、《读金庸偶得》(舒国治)、《金庸的武侠世界》(苏墱基)、《话说金庸》(潘国森)及《通宵达旦读金庸》(薛兴国)等,其中倪匡写的《我看金庸小说》大受欢迎,一看再看直到五看才告一段落。期间「博益」及「明窗」亦出版了一系列名人谈金庸的丛书,当时任职《明报》督印人的吴霭仪亦写了《金庸小说的男子》、《金庸小说看人生》、《金庸小说的女子》及《金庸小说的情》,杨兴安的《金庸笔下世界》。当金庸小说在内地正式授权出版后,「金庸小说研究」更为热闹,除小说内容、人物、历史背景以至武功招式及饮食菜谱等,不一而足。其中比较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别更是研究的重点。现时只有陈墨和潘国森依然经常评论金庸小说。金庸
金学研究书目/篇目
学术类:
严家炎 《金庸小说论稿》
陈平原 《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
冯其庸 《读金庸》
朱宁嘉 《金庸武侠小说对文化传承的创意》
普及类:
孔庆东 《笑书神侠》、《醉眼看金庸》、《金庸侠语》、《孔庆东品读金庸侠语》
倪匡 《我看金庸小说》《再看金庸小说》《三看金庸小说》《四看金庸小说》《五看金庸小说》(下半部为陈沛然所著)
《文学金庸》《人论金庸》
吴霭仪 《金庸小说的男子》、《金庸小说看人生》、《金庸小说的女子》、《金庸小说的情》
杨兴安 《金庸笔下世界》、《金庸小说十谈》
项庄 《金庸小说评弹》
合著 《诸子百家看金庸》(五辑)
闫大卫 《班门弄斧-给金庸小说挑点毛病》
林燕妮/倪匡/蔡澜 《金庸笔下的男女》《金庸笔下的人生》
陈墨 《金庸小说情爱论》《金庸小说之谜》《金庸小说赏析》等系列
施爱东 《点评金庸》
王海鸿/张晓燕 《破译金庸寓言》
曹正文 《金庸小说人物谱》
第一本金庸传记
冷夏(香港) 《金庸传》,95年内地出版时改名为《文坛侠圣-金庸传》
Ⅷ 金庸武侠小说!!!!!!!
大陆是授权的三联出版社,金庸的电子扫描版在电驴上很全,需要的话可以自己去下,广州出版社的问题不太清楚。
第一版是连载在报纸上的,最具有传奇色彩,第二版是金庸增补修订后的版本,也就是最为人所熟知的版本,第三版也就是03新修版,诸如黄药师爱上梅超风,段誉和王语嫣分手等情节均出自此版,有人说是金大侠挑战自我,也有人说是老金自毁长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Ⅸ 金庸武侠小说
飞—飞狐外传
雪—雪山飞狐
连—连城诀
天—天龙八部
射—射雕英雄传
白—白马啸西风
鹿—鹿鼎记
笑—笑傲江湖
书—书剑恩仇录
神—神雕侠侣
侠—侠客行
倚—倚天屠龙记
碧—碧血剑
鸳—鸳鸯刀
这是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的名字的第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