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心理描写的误区
Ⅰ 写小说用太多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不好
一、心理描写太多,会显得繁琐,不给读者留下思考余地,这样的心理描写一泻千里的文章难以留人;二、文章贵在虚实结合,言尽意不尽。心理描写太多太具体,不仅显得不够真实(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无法言尽),而且
Ⅱ 开始写网文了,求问新人写作投稿的误区有哪些
1.基础误区
基础网文创作的基础无非就是不要有长句,长段,不要乱用标点符号,不要一直用单纯的引号开头的对话方式,不要有逻辑错误,不要有太多的错字。
基础重要吗?很多人以为网络小说以情节和速度为主,所以基础不重要。
个人觉得基础是态度问题,试问一个连话都说不完全的,写出来的故事逻辑读者都看不明白的,看你文章的一个段落能把读者看到差点断气的作者,最终成功的概率有多少呢?
退一步讲,基础好的作品,印象分会增加,基础差的作品,印象分会减少。更重要的是,基础的东西,如果你决定认真去掌握,那么三四天内就完全可以达到一般标准,比如分段,只是多按几个回车键而已,连三岁小孩都会。
2.细节描写的性价比
大家写作文的时候,如果形容词用得好的话,老师会夸奖文笔很好,文采很华丽。因此大家在写小说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的带入这种习惯,喜欢把一些细节描写得很精致,很唯美。
最常见的是人物外貌描写。我刚写小说的时候,曾经为了琢磨一个人物的外貌描写,搜索了几十个网页,最后只得到三个形容词。问题是,这三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物之后,我发现,这个人物的外貌并没有被读者记住。
这样的事情,相信很多作者遇到过,描写细节的时候花了很长时间,但是读者却是匆匆扫过。这就是性价比的问题了。如果你把花在细节描写上的时间用来写情节,读者才不会略过这些文字,那么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付出,带来的效益却很不同。
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写情节,而不是写细节。当然不是说不写细节,那我们该如何对待细节描写呢?
有一句话,可以解决这个误区:好钢,用在刀刃上。
请记住:能够让读者记住的细节,才是真正的细节。详细的细节描写技巧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
3.网络小说靠的是情节和速度,其他一切都是浮云
网络小说靠的是情节和速度,更准确来说应该是: 网络小说靠的是能保证质量的情节和快速的更新速度。
不要傻傻的听人家说,一定要更新多一点快一点,然后就一天拼一万字两万字三万字。告诉你,在没有办法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你就是写10000万字一天,也没多少人看。
建议速度还不快的新手多留一点存稿,这样既可以保证创作速度,又可以保证创作质量,还可以保证更新速度。
Ⅲ 网络小说是否需要大量的心理描写
本人比较喜欢看有描写的,光光对话感觉不出一本小说的精彩(个别除外)
就拿你上面的看对方不爽来说,可以有皱眉、撅嘴、深呼吸(表达气愤的那种)、叉腰、咬嘴唇等一些动作表情描写。心理的话,可写可不写吧,必要的情绪能通过动作描写表达了就不需要心理描写了,太多反而很凌乱
Ⅳ 记实性小说需要写人物内心活动吗
可以,但往往直接描写心理会显得过于主观,单调,不高级。这个涉及到写作手法,要表现人物的心理,可以直接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描写环境,描写人物的动作姿态等侧面信息,来表现人物心理。
比方说:我感到特别紧张,心里害怕极了。——这是直接的心理描写。
但是你还可以这么说:第一次在这夜黑风高的山沟沟里站着,四处无人,远处传来一阵狼嚎,我咬紧嘴唇,心脏砰砰直跳,手心也不停地冒出冷汗。——这是间接的心理描写。你会发现丰富很多。
如果是网络小说,心理活动要慎重考虑!写多了,读者不愿意看!网络小说,因为读者群的关系,需要讨巧一些,这是现实!
Ⅳ 为什么为什么网络小说每一张里都有很多的的心理描写
因为心理描写会让人有代入感,看的会很舒服,要是没有心理描写就会像历史文献一样的纪实小说了。
Ⅵ 第三人称的小说到底可不可以有心理活动的描写
第三人称写作,就是全知视角,也可以说是上帝视角。即作者知道并且可以写出所有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所有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题挺强大。那里冒出来的????
1、既然是旁观者,怎么知道小强和小明心里想什么?——因为是全知视角啊
2、怎么知道他是感觉「得意」,然以才笑的?——交待了笔是漂亮的,而且是老师奖励的,他的得意在写作角度上是顺理成章的。
3、怎么知道他是生怕别人偷走,才收进书包的?——那个“小心翼翼”不就说明了吗,为什么对待重要东西要小心翼翼,不就是怕失去吗?
要是这些都错了,这年头还有几个作家的作品是对的?
大概只有卡夫卡之流。如他的作品《审判》,明明是第三人称却毫无心理描写,是为了造成读者心理的压抑。
Ⅶ 写网络小说的过程中有哪些新手容易犯的错误
本人也是新手,所以写作技巧方面,由于大神众多,我就不班门弄斧,只谈谈写作心态方面。
第一:一定要对小说感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有动力才能自觉的克制网游、电视、电影、把妹、娱乐场所等外界诱惑,从而主动积极的去学习、去写作。
否则的话,强扭的瓜不甜,很容易就会因为受不了外界诱惑,贪图享乐,导致半途而废。
第二:写作,不仅仅是写作,平时还要大量阅读各种文学资料,好提高构思、布局、文笔等能力。因此,写作是单调的、枯燥的,并且还要耗费大量时间。
所以,想要写作,必须耐得住孤独和寂寞,就像和尚“坐禅念经”、道士“闭关修真”一样,吃得苦中苦,才能精进法力、突破境界,令修为更上一层楼。
第三:写作是实际,阅读是理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除了写作,还必须坚持阅读,以达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之目的。否则的话,光自己写作,却不阅读别人的文学作品,那就是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永远无法有大的进步。
第四:不要妄想,一步登天,一书封神,那毕竟只是个别,比如忘大。
写作就像做生意,没有谁天生就是大老板。万丈高楼平地起,大老板也是从摆摊开始干起的。因此,写作要一步一步来,千万不能急功近利,可以先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说:
不管成绩好坏,先写一部几百章的小说出来,哪怕没有成绩、甚至朴街,但至少锻炼了自己的实际写作能力,令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坚持写作、坚持阅读、坚持更新的毅力。为将来自己的第二部、第三部、……第n部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上面说了,写作就像做生意。普天之下,商人多如牛毛,数不清数。但是,大部分的商人,终其一生,都只是摆摊、开小店,默默无闻,赚点小钱,养家糊口罢了。
商人的财富,从下到上,总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底层的摆地摊之类的小商人最多,占了总数的90%以上,往上“十万富翁”、“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等,开始逐级大量递减。
因此,就算你热爱文学,热爱写作,并且有恒心,有毅力。但是,并不是说,将来就一定可以封神,乃至成为金庸、古龙、梁羽生那样的著名作家。大部分的作者,努力了一辈子,但成就却是有限的很。就像做生意一样,大部分的商人,做了一辈子的生意,也只是小商小贩罢了。
所以,在决定写作之前,就要有心理准备了。或许坚持了一辈子,也只是略有建树、略有成就、略有名气罢了。甚至如果努力不够、天份不够、运气不够,那么一辈子毫无建树,也是大有可能的。
Ⅷ 写小说究竟能不能多写一些心理描写呢
我在11周岁的时候上三年级买了一部法国的大作家雨果先生的悲惨世界。只记得灰蓝色的皮三卷本。雨果先生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几乎有几千字。把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看得昏昏欲睡。终于没有看完。我仍然记得那是名著而且是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
没有心理活动的小说不是作品,那只是在练字。
看写什么样的小说了?
像悬疑类、恐怖类、言情类、职场类等等,可以加重心理描写,能够引起共鸣,将看的人很好的带入你描写的场景里去。
而类似现在网络的穿越类、仙侠类、玄幻类的(总结一句:装B类的)就不要求那么注重心理描写,因为没有多少人会认真看这些细节。
可以,但往往直接描写心理会显得过于主观,单调,不高级。这个涉及到写作手法,要表现人物的心理,可以直接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描写环境,描写人物的动作姿态等侧面信息,来表现人物心理。
比方说:我感到特别紧张,心里害怕极了。——这是直接的心理描写。
但是你还可以这么说:第一次在这夜黑风高的山沟沟里站着,四处无人,远处传来一阵狼嚎,我咬紧嘴唇,心脏砰砰直跳,手心也不停地冒出冷汗。——这是间接的心理描写。你会发现丰富很多。
如果是网络小说,心理活动要慎重考虑!写多了,读者不愿意看!网络小说,因为读者群的关系,需要讨巧一些,这是现实!
小说属于文学类型的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反映 社会 生活。根据反映生活规模的广狭和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根据内容题材的不同,可分为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
心理活动虽然是表现一个人的特点性格等很好的方式,但一旦写多了就会使得文章过于繁琐,没有具体的动作语言来衬托人物,这就更加会使读者没有兴趣看下去,毕竟读者大多看的是情节,所以说故事情节很重要,心理描写适当就可以了。
接下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心理描写,以此来判断自己写的小说究竟适不适合多写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 情感 活动概念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可供运用的方法是很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心理描写的目的也是如此。跟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相比,心理描写能够直接叙写人物的七情六欲,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化。
心理描写的形式有哪些呢?
1、内心独白
一般使用第一 人称。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一个重要手段;
2、动作暗示
人的动作、行为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从行动中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是心理描写的又一表现形式;
3、景物烘托
即绘景而显情。作品中出现的景物,往往是"人化的自然”,渗透了人物的特定心情;4、心理概述
又称心理剖析,是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描述,-般使用第三人称。由于作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评介,因此不但便于比较细腻地表现人物当时当地的思想活动,还可以有进展地概述人物在一段时间内的感情变化,内心斗争,在行文中比较灵活方便。
如果是注重心理学方面的小说,多些无妨。如果是平常的小说,还需注重情节的精彩程度的,适当的心理描写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细腻,有助于情节发展。过多的描写就会像老太太的裹脚布。
适当的写点还是好的
可以啊。有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凡是能积极的表达出主人公特点和人物内心的都可以用。
凡事都以恰到好处为宜,既不能欠火候,更不能过犹不及。
小说创作亦如是,不能过多罗列相关的描述,也尽可能的不要减少此类书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对文本最佳表现的无辜伤害。
心理活动是目前小说创作的一条法则,近似于军规律令,已然被更为广泛的创作群体所接受,所掌握,并运用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
我们也不妨从过与不及两个角度分析探究一下心理活动之于小说创作的重要性和泛化指导意义:
一、稀缺性心理描述
这是指在创作实践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和制约了心理活动的描述,通篇采用大规格、多面积的人物形象塑造和言行描绘,而没有深入主人公的内心,挖掘人物内心的独到感受,总是游于表层的言行反馈,让人物的言行来反馈其内在的心理活动。
当然这也是一种创作手法,而且在最新的创作实践中颇得新锐作家的亲睐,并逐渐形成了以此为规矩的创作群体,又被称之为新现实主义表现途径。
这种客观性、第三人立场上的观察描述,采用写实式文本语言记录人物的客观变化,全视角的客观叙述,而不掺杂个人的主观臆断或者心理暗示,只是在表象上进行刻画,这种近乎于白描式叙述体验,也是目前较为流行和占主流地位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人物塑造,在心理层面有很多深入的描绘,且是多角度、多侧面的监控式描述,就像一个全知全能的全能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无不知晓,无不畅达。
二、泛滥性心理描述
所谓的“泛滥性”,当然是指过度地渲染了心理层面的内容,扩大了心理活动的表现意义,几乎在每一个接近变化或者突兀的场合或节点,都会插入一段近于不合时宜的长篇大论,对文本的有效进展实质上有了制衡和限制的意味。
这种近于滥用的心理活动描写,有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文本的原有计划进展,使得文本显得拖延而冗长,会令读者感到一丝近于窒息的烦闷和厌恶,是对文本实质性伤害的罪魁祸首。
一个近于成熟的作者,不会采用这种费力不讨好式的频繁叙述。
而在早些年较为流行的意识流创作中,则经常会插入这样的桥段,使得原本就不流畅的内容变得更为晦涩拗口,且很容易产生歧义,令一篇文章事倍功半。
这种不讨好的写作方式,已经不被重视和采纳了,甚至有一种近于排斥的力量,在驱逐这样的心理描绘,并逐渐风行为一种创作模式。
无论是心理活动过滥还是过度收缩,都会影响到文本的实际运行速度,都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文本的有效表达,不是一个创作过程中的明智之举,也不符合今天大众读者的欣赏口味。
那种纯粹为了罗列而堆积的凑字数式心理描绘,只能令文本走向深深的误区,遭到读者的强力抵制和坚决排斥。
每一个为文者必须切忌这种滥觞与不足。
这也是一个过来人的由衷之言。
Ⅸ 网文(网络小说)写作中有哪些禁区
基本上 你要能做到以下10点,应该还算不错了 要求很简单的-_-!
1,猪脚不要有王八之气。
2,不要反复描写心理,尤其是文学功底极差的那些小白作者(拯救大唐MM,混战学院==)
3,一句话中不要N个他,她,mmd受不了(例:她静静的看着他,她觉得他这样子看起来也满有味道的,他回过头来看着她,他轻轻的凑过去,她好紧张,他要吻我吗?我该怎么办?他。。。 oh~~~~ NO~~~放过我吧
4,第一人称视角的不要出现XXX怎么想,拜托老兄,你不是上帝
5,一碰到个美女就有一群跑龙套的来找你麻烦。实在反感这些,那些跑龙套怎么这么闲的啊,明显是来给猪脚展示其牛X的吗,感觉好做作
6,自以为是的幽默。典型代表是魔法学徒,神墓。比如神墓里有一段猪脚就是对一个什么学院里的校花调侃了一下,然后搞起来全校男生追杀猪脚,傻不傻,很幽默吗。日漫看多了
7,文笔要求不高,不要写流水帐就行了。(不明白的看下混战学院就知道了,全文流水帐,没点内容)
8,不要都市和网游的(对都市的不报希望,都很垃圾,网游更不用说了)
9,种马没关系,不要太多,至少能像《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那样基本上的人物搞清楚就好了,别看到某某某的时候翻前面什么时候出场都找不到。
10,作者不要是女人
Ⅹ 小说的心理描写注意哪些
小说的心理描写应注意以人系事,主要为以下三点:
1、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
心理小说的情节叙事简单,事件平凡朴实,大量的心理描写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如于连性格中的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多疑与敏感、感性与冷静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特点都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得淋漓尽致。安娜的情爱与母爱、反抗与激情的性格冲突在心理描写中也得到充分表现。
2、心理描写从属于情节。
19世纪心理小说依然存在一个情节框架,心理描写依附于情节,不具独立性。情节触动、引发了心理描写,并把心理描写串连起来,体现了传统小说叙述的线性因果关系。它不同于现代心理小说独立存在的意识流描写。
3、情节心理化。
心理小说中的人物经历和心理描述互为层次,有机结合。情节好似引河,心理描写好似水流,它盈满河道,充畅情节,构成了以心理描述为主的叙事结构。情节心理化通常表现为三种情况:引发式、插入式和夹叙式。引发式是以一个很小的事件为引子,以此引出大量的心理描述。例如于连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细节,引出于连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插入式是在心理叙述中插入现实描写的细节。例如对爱玛不堪忍受乏味的家庭生活的描写。夹叙式是一边叙述情节,一边心理叙述,叙述引出心理描述,心理描述又带出情节。例如《红与黑》第43章对于连和玛特儿爱情关系的叙述,既是叙事,又是心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