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金庸武侠小说评析

金庸武侠小说评析

发布时间: 2022-12-11 12:12:44

❶ 名家对金庸小说的较高评价

小说评论
金庸作为武侠小说这一“项目”的“奥运冠军”,其超凡的功力在于他通过浪漫叙事构造的侠谱。武侠小说作为“写梦的文学”本不以写实见长,其人物创造主要来自作者想象和写作传统,写作传统中的程序化因素是另一回事,作者的想象主要偏重寓言化和象征化,它不直接来源于现实。而金庸小说作为一种经典就恰恰在于它通过传统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征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韵外之致等本属于中国古典文化要求的东西表现了出来,并借助独特的武侠语言文化的天空让我们作了一次堪称壮举的乌托邦飞翔。于是,我们才无法忘记萧峰和阿紫这一对主角情侣。也因此,金庸塑造的“侠谱”才会比“天龙八部”更令人荡气回肠、不知肉味,才会比那些在地下深藏百年甚至千年的佳酿更醇香无比。而他的这种历史处理也使得武侠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全出虚构,“真实”的历史不过是江湖武林的背景衬托,而人物的性格却呼之欲出了。
杰出的武侠小说家,写武侠,写出的是人世的众生相;敏锐的读者,读武侠,读出的是人间的沧桑和百态。到如今,金庸小说的流播已经冲出华人世界,走得更远。但是,研讨金庸小说的艺术特色时,要一时说清却是很难的,在这里,我无意谈论金庸小说的所有艺术特色。前辈说书人常说“花开两朵,先表一枝”,我觉得用这一想法作为指导思想来切入金庸作品涵盖乾坤的殿堂无疑是有效的。

评论一
在杜南发的访谈录《长风万里撼江湖——与金庸一席谈》里有几段被人引用过多次的对话,金庸在里边提到了两个很耐人咀嚼的话题:“中国近代新文学的小说,其实是和中国的文学传统相当脱节的,无论是巴金、茅盾或是鲁迅写的,其实都是用中文写的外国小说……中国的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有人常问我,为什么武侠小说会那么受欢迎?当然其中原因很多,不过,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武侠小说是中国形式的小说,而中国人当然喜欢看中国形式的小说。”“不管是武侠小说还是爱情小说、侦探小说或什么小说,只要是好的小说就是好的小说,它是用什么形式表现那完全没有关系。武侠小说写得好的,有文学意义的,就是好的小说,其它小说也如此。毕竟,武侠小说中的武侠,只是它的形式而已。”①这是两个多么矛盾的话题,但却同时存在于一个对话录里,还被许多大师级的人物当成文艺理论一般引用!于是,文学的形式问题便成为了一个焦点,到底该如何看待文学的形式?又该如何理解这两个话题所传达的意思呢?
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即写作传统,通常包括文学创作中常规手法的体系和与此相连的读者的视野期待。通俗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式问题的解决者中的集大成者,恰恰不是别人,而是金庸。
首先,金庸小说作为武侠小说,它承袭了武侠小说这一文类的特点,即金庸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了武侠小说复杂的文学、文化、社会、历史内涵,典型的创作了繁复多变的武侠文学。武侠小说在旧中国小说里是文学流派的一个大的分支,它与传统小说一样也是由评话、弹词、说书等演变而来的。在内容方面,与武侠有关联的单四大名著中就牵扯到三部;在形式方面,新派武侠小说与旧派武侠小说并没有多大区别,江湖恩怨、门派斗争、武林纷争、男女爱恨、兄弟情义照例还是新派武侠常用的模式和显扬的主题,它的复杂变化反映在小说的思想上。正如金庸所说:“武侠小说所继承的,是中国传统小说的表现形式,就内容而言,武侠小说和《水浒传》差不了多少,当然写的好不好是一回事,但形式是中国的形式,是继承了中国小说的传统。”所以,鲁迅在写《中国小说史略》时也得提到《七侠五义》和《儿女英雄传》,而鲁迅若再生,他也必须得提到金庸小说、古龙小说、梁羽生小说。一个真正的思想的巨人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
其次,金庸小说袭用了旧小说在行文时夹用诗词、歌赋、联句,在回目中使用对联、诗词,在语言上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特点。金庸在行文时很会玩“花样”,像元好问的《摸鱼儿》、丘处机的《无俗念》、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侠客行》等都运用得浑然天成,毫无斧凿之痕。金庸在回目上为了小说的古典意境所做的装潢更是心机用尽,他在1978年10月《天龙八部》修订本的后记中写道:“曾学柏梁体而写了四十句古体诗,作为《倚天屠龙记》的回目,在本书中学填了五首词作回目。”③他还颇费周章的在先祖查慎行的七律中选了五十行对句作为《鹿鼎记》的回目。不过,金庸也在几本书中没有坚持这种通俗文学固有的思维惯性,殊为恨事。尽管如此,金庸在回目上的成就还是鹤立鸡群,试看《天龙八部》四十一——五十回的回目:“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老鹰小丑/岂堪一击/胜之不武/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尽归尘土/念枉求美眷/良缘安在/枯井底/污泥处/酒罢问君三语/为谁开/茶花满路/王孙落魄/怎生消得/杨枝玉霞/敝履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这一曲气吞万里如虎的《水龙吟》于细微处峰回路转,英雄侠义与儿女情长互为映衬,真是“虎啸龙吟,换巢鸾凤,剑气碧烟横!”
再次,金庸小说潜移默化的借鉴了一些中国式的传统手法,如说书艺术、插科打诨角色的引入、全知叙述和次知叙述的运用、戏剧舞台的架设、假全知状态下的视觉与心觉的堂皇运用等。如在人物的塑造上,金庸依靠视觉与心觉的运用,半明半暗地描写人物和事件在客观视觉中留下的意味深长的空白点,轻易地迷惑住了读者,加上精细的心理刻画,终使岳不群成为武侠小说史上最成功的“虚伪家”。又如周伯通、桃谷六仙、岳老三、华山二老等插科打诨一类角色的引入,更令金庸小说锦上添花,对于减低小说的沉闷气氛大有裨益。李渔的《闲情偶寄》就说了“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作传奇者,全要善驱睡魔,睡魔一至,则后乎此者虽有《均天》之乐,《霓裳羽衣》之舞,皆付之不见不闻,如对尼人作揖,土佛谈经矣。”⑤但即使是如此“末技”,也是多少文人梦寐难求的啊!
到了这里,真相才清晰起来:中国形式的写作传统处于作品中整体艺术构架中较符合传统欣赏习惯,较易为大众所感知的位置,它们较早地随着说书、评话、弹词等艺术形式深入民间,成为影响读者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类型化或程式化的写作传统也并不意味着贬义,还有可能是某些艺术形式的重要特征的中性表述,只有“胸中大有丘壑”的“装载家”才是最后的赢家。优秀的作家总是会想方设法去丰富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如锤炼语言、增添新的类型或亚类型、将中西相形式结合等等。而金庸小说的成功也就在于它大俗大雅,至幻至真,超越俗雅,充分的继承了中国传统形式的衣钵,发扬了其武侠小说的特质,成为了20世纪最中国形式的小说。金庸是矛盾的,但这并不一定是缺陷,一个真正意义的作家总是生活在矛盾中并探索着人间百态。

评论二
王朔先生在《我看金庸》里曾引言道:“金庸小说的文字有一种速度感。”又说“老金从语言到立意基本没脱旧白话小说的俗套。”⑥这是比较中肯的说法,金庸的语言的确有速度感,是白话小说,很俗,而这也恰恰是金庸语言的长处。只是,王朔用金庸的优点或长处去批评金庸,孔门卖文之际未免有点贻笑方家的味道。
金庸的语言可以用“行云流水,平中见奇”一言以蔽之。金庸在行文时常会引用一些古典诗词,并运用的极富韵味,但其语言的主要魅力不在于此。金庸的语言通俗,浅显,流畅,灵活生动,没有难认的字,难懂的词和艰涩的句子,语言的动作性强,极善构筑戏剧性场面,具有一种令读者忘记或忽略文字的速度感。读金庸小说时,迎面而来的是古朴、苍劲的感觉,初看似乎语不惊人,但愈展开愈魅力无穷。金庸总是试图在作品中不说而又说点什么,那意境的升华令人如饮佳酿,读者于微醉之间已无形之中进行了一场灵魂的“加冕”。毋庸置疑,金庸的笔是灵动而又厚重的,但也诚如陈墨所言:“金庸小说的语言,之所以看起来没有什么突出的特殊,那是因为作者并不追求风格的单一性,而是进行不同方式的叙述探索,不断改进和创造自己的叙述方式及语言风格,同时不断地拓展语言的疆域,丰富小说的形式美感。”⑦如其为郭芙设计的一系列语言就不仅把她的尖酸、刻薄、娇气表现了出来,还把她对杨过既爱且恨的女人心态体现得淋漓尽致。试看《神雕侠侣》三十九回《大战襄阳》里对郭芙的描写:“郭芙一呆,儿时的种种往事,霎时之间如电光石火般在心头一闪而过:‘我难道讨厌他么?武氏兄弟一直拼命来讨我的喜欢,可是他却从来不理我。只要他稍为顺着我一点儿,我便为他死了,也所甘愿。我为甚么老是这般没来由的恨他?只因我暗暗想着他,念着他,但他竟没半点将我放在心上?’……二十年来,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心事,每一念及杨过,总是将他当作了对头,实则内心深处,对他的眷念关注,固非言语所能形容。可是不但杨过丝毫没明白她的心事,连她自己也不明白。此刻障在心头的恨恶一去,她才突然体会到,原来自己对他的关心竟是如此深切。”可以这么说,郭芙这个人物的刻画在金庸小说中是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她的意义绝对不下于小龙女,李莫愁以及黄蓉,而大多数的读者却总是先入为主的把自己当成了杨过,而把郭芙当成了对头并对之无比痛恨,殊不知此举乃是入宝山而空回,买椟而还珠了。金庸小说就是这样:语言升华成性格,性格升华成命运,而命运反过来又影响语言,如此循循导之,步步深入。
金庸语言不仅借助白描和心理刻画,还常随心所欲地运用各种修饰手法。记忆犹新的是《雪山飞狐》中描写胡一刀夫妇的那句话:“这一男一女啊,打个比方,那就是貂蝉嫁给了张飞……”在这里,人物形象借助语言的勾勒而显得如鱼得水,它唤起的想像与联想让读者再也抹不去对这一对夫妻的记忆。金庸的语言还很幽默诙谐。从“老顽童”到“桃谷六仙”再到“韦小宝”,这些令人捧腹的人物使得小说此起彼伏,有滋有味。他们或是成为一种意义或思维的化身,或是成为小说重要情节或线索充实小说内容,或是与叙事角度和评点相结合,不但为金庸小说吸引了无数的读者,也为这个快节奏的世界注入了一股活力。
在故事创作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但是话语却必须把它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即使是《天龙八部》这么一部气势恢宏、多头并进的作品也得如此。这就要提及语式中的讲述与描述。讲述与描述的区别体现在叙事角度、人称转换、叙事与故事的距离以及叙事态度上,“讲述是历时性的叙述,提供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人物的过去以及有关信息”;而描述则“比较含蓄,多用客观或‘中性’的语调”,是“给定了场面的戏剧性的现时性的叙述型语式”⑧。讲述与描述的灵活运用在金庸小说中随处可见,如《倚天屠龙记》第二章《武当山顶松柏长》的最后一段写道:“张君宝其时年岁尚轻,也不敢断定自己的推测必对。他得觉远传授甚久,于这部九阳真经已记了十之五六,十余年间竟然内力大进,其后多读道藏,于道家练气之术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间闲游,仰望浮云,俯视流水,张君宝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武功中以柔克刚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长笑。”这是描述性的,后面又接着道:“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师。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冲虚圆通之道和九阳真经中所载的内功相发明,创出了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武当一派武功。后来北游宝鸣,见到三峰挺秀,卓立云海,于武学又有所悟,乃自号三丰,那便是中国武学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张三丰。”这又是讲述了。在这段话里,描述转换成讲述是不着痕迹的,细心的读者在阅读《袁崇焕评传》时肯定更会有这种感觉。
金庸对语言是花了不少工夫的,他的风格是“经过了大量刻苦锻炼而长期用功操练出来的风格”,他还说:“写小说内容求‘雅俗共赏’,文字能‘清简流畅’,此吾之愿也。”⑨王安石的诗说得好:“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金庸曾多次修改自己的小说,其“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一肩挑”的良苦用心比起“批阅十载,增删数次”的曹公雪芹来也毫不逊色。例如,金庸在回目上就将《书剑恩仇录》的第一二回由“古道骏马惊白发,险侠神驼飞翠翎”改成了“古道腾驹惊白发,危峦快剑识青翎”,这使得这两回回目在意境、平仄等方面都更切合文本。又如在《射雕英雄传》的开头,金庸增加了张十五说书的故事。这种说书艺术将叙述者、听者、读者等自由结合,作者自由出入其间,以生动逼真的临场感,满足了读者理清来龙去脉的愿望,唤醒了读者心目中潜藏的人物形象。而这种艺术与别的语言艺术的完美结合,在《鹿鼎记》中更是得到了最佳的展示,为这部20世纪与众不同的武侠小说的增加了不少艺术价值。
金庸以他的生花妙笔冲破了小说形式的限制,超越了俗雅之界,对语言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英国政府在香港施行的重英轻中的殖民教育做出了无声的抗议。

评论三
金庸懂得挖掘现实,更懂得挖掘远离现实生活的“真实”(人的情感、性格、道德、信仰等)。然而,梦回江湖后,在金庸用小说特有的形式和语言引领读者想象并把握历史的脉搏的同时,理想却只能一点一滴地积淀现实,因为理想只能永远走在现实的前面引导与提升现实,却永远不能完全代替现实,所以,无论当年多么叱咤风云的金庸小说主人公,最终还是以各种方式离开了江湖这一“母体”。如郭靖与黄蓉。他们的爱情以牺牲黄蓉的代价来对郭靖做出一种虚幻的补偿,令一个活泼、轻柔、聪慧、灵敏的女子来向木讷、刚毅、质实、朴拙的男性做出一种超乎生死的承诺,这本来就是浪漫主义的产物,但是我们却无法不看到郭靖在许多时候都可以抛弃黄蓉,所谓“巧妻常伴拙夫眠”本就是儒教文化中类似“书中自有颜如玉”一般的“仁中自有颜如玉”的麻醉剂和兴奋剂而已。又如“自由之神”令狐冲,他生性率直、兴味随意、活的潇洒,是金庸小说中最洒脱之人;但他又是最遵守中国传统文化之人,他依恋师门,极力维护师傅、师弟,他交友只认情义,不分正邪,他受到委屈从来是反躬自问,不责怪他人。个性的张扬与道德的完善在他身上得到最完美的结合。不过,令狐冲也毫无振奋的勇气和信念,倘若不是作者及时安排任我行之死,他必定也死了;倘若不是安排岳灵珊对令狐冲的背叛,令狐冲的爱情也必将在岳灵珊和任盈盈的无所取舍中霜冷长河。这就意味着令狐冲的结局实际上是一种“虚假性的结局”,他的归隐和乔峰意义上的死毫无区别。
金庸小说的艺术价值又恰恰在此,他以武侠小说的幻景形式和生花妙笔有效地掩盖了现实处境的严峻,完美地连缀了来自现实的矛盾的裂缝,而向世人昭示出一种理想化、和谐化的世界的可能性,并防止历史文化语境的印痕和创伤的暴露,充满激情地言说着这个世纪所交托给文人的侠客梦。陈平原说:“不敢说没有江湖就不存在侠客;可武侠小说中倘若没有一个虚拟的‘江湖世界’,侠客就不可能纵横驰骋大显神威。”正如《西游记》写的最好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金庸小说的美在那浪漫主义建构的艺术画廊里,是乔峰大战少林、聚义庄之时;是郭靖华山论剑之日;是令狐冲挥舞独孤九剑之间;是杨过携手小龙女的刹那;是李莫愁引吭高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瞬间;是韦小宝脚底抹油的顷刻……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金庸武侠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正在于此。
金庸小说主要是指金庸的武侠小说,一共十五部,它们可以由这几句话描述:"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他们分别是《飞狐外传》(1960年)、《雪山飞狐》(1959年)、《连城诀》(1963年)、《天龙八部》(1963年)、《射雕英雄传》(1957年)、《白马啸西风》(1961年)、《鹿鼎记》(1969年)、《笑傲江湖》(1967年)、《书剑恩仇录》(1955年)、《神雕侠侣》(1959年)、《侠客行》(1965年)、《倚天屠龙记》(1961年)、《碧血剑》(1956年)《鸳鸯刀》(1961年)、《越女剑》(1970年)。

❷ 如何评价金庸小说

金庸老先生功力实在深厚,一出手,就将历史悬疑和武侠小说结合起来。吸引力极高的切入点,再加上老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❸ 如何评价金庸的作品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的武侠小说已是一个庞大的世界,主角在那个世界中提着剑行走天涯,历经种种磨难,最终站在高山之巅,成就自我,笑傲江湖。

读者们的心绪则跟着其中的主角不断起伏,我们会将自己代入其中,幻想着自己也成为一个拥有壮志豪情的大侠,在腥风血雨的江湖中用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心中的正义。

金庸的武侠小说无疑占据了中国武侠世界的半壁江山,在武侠小说已备受冷落的今天,我们还是能看到他的作品一遍一遍被翻拍成影视剧,以另一种方式流传于世,充满生命力。金老的小说缔造了无数人的武侠梦,更是无数人的青葱岁月。

金庸探索至此终于明白,“完美”的侠并不能安然地行走于世间,只有像韦小宝这样披着“侠”的外衣的流氓,才能一生安然无恙。到此时,金庸也不再追求武侠精神的完美,而是深谙现实的一切讽刺,并将其付诸纸笔,为那个曾经给了无数人美好幻想的世界画上一个休止符。

也许像顾彬先生所说,金庸的写作并不是一种文坛的一种飞跃,但我们还是很感谢,金庸带给这个世界的侠骨柔情,即使那些武侠梦最终都会成为泡影,但我们偶尔还是会念起酒、剑和天涯——那永远都是一方美好的风景。

❹ 武侠小说中,为何金庸的作品评价最高

作为一个资深的金庸小说爱好者,我工作之后的第一笔工资就用来买了一套三联版的《金庸全集》。对于金庸先生,我并不敢妄加评论,只是作为一名爱好者,来说说为什么我对金庸武侠如此喜爱。

金庸小说中蕴藏着许多武侠之外的文化内涵。

黄蓉做菜、令狐冲品酒,是传统饮食文化的体现;许多作品中都出现了将琴棋书画融入武学;很多地方直接引用的诗词歌赋,乃至道经、佛经;“无招胜有招”、“不羁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更是道家思想在武学中的境界体现。

诗词也好,哲理也罢,这种融入天衣无缝,令读者觉得趣味无穷。在小说里读到这些,反而让人有了探究的兴趣,远胜教科书上死板的大道理说教。

这是金庸小说中一直倡导的核心。这也正是中国人几千年文明下的情怀。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仅将郭靖的大侠形象牢牢树立在我们心中,更是使得武侠小说这种通俗文学形式,脱离了名利与个人恩怨的肤浅,从根本上提高了一个层次。

我也很喜欢古龙的小说。如果用武功的方式来对比的话,那么古龙更像是那种“以招式奇诡取胜”的江湖客,古龙的作品读起来更像侦探小说;而金庸作品是“内力取胜”,如同萧峰大战聚贤庄,一套太祖长拳力战群雄。

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成年人,屈从于现实的压力,但心中终究还是有梦想的。武侠小说符合我们的梦想,它是孤独愁闷时解忧的酒,它是心中不平时出鞘的剑。

金庸的武侠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老少咸宜。故事性、趣味性都很强,还可以学习到不少文化和历史方面的知识与背景。

它影响了数代人。我中学时和父亲抢着看一部《倚天屠龙记》;工作后外公要我送他一套《神雕侠侣》作生日礼物;如今朋友家上中学的孩子来跟我借阅《射雕英雄传》。

按照年龄和时代推算,现在许多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作家、作者,很可能都曾是金庸先生的忠实读者。

影视作品的影响自然也是功不可没,它让这些故事流传更广。——就算你没看过小说,影视剧总会看过那么一两部的。金庸作品是被翻拍最多的,——这也正从侧面证明了这些作品是多么深入人心,以致于“有华人处必有金庸”。

从最初的《书剑恩仇录》,到射雕三部曲,再到最后的《鹿鼎记》,我们仔细品味这些作品,依稀能够看到金庸先生自身的不断成熟。

先生自己曾说过,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大概是历史观进步了”。——这是我最想为金庸先生喝彩的地方。

金庸先生后期的几部作品,内涵愈加丰富,愈加值得读者玩味。

《天龙八部》萧峰的故事,提出了个人命运、民族、国家归属感的大问题。——我们知道金庸先生其时正是生活在香港的中国人。

《笑傲江湖》可以说已经跳出了传统的“武侠”范畴,带有极为鲜明的政治色彩。

《鹿鼎记》更是兼具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借着韦小宝这一人物的嬉笑怒骂,将反讽隐喻运用得炉火纯青。

附:金庸作品年表

❺ 金庸小说的特点和魅力

金大师小说的魅力是惊人的、恒久的。55年写书剑开始,到72年封笔,从32岁写到49岁。到如今也有半个世纪了,还是经久不衰,让人津津乐道。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离不开它当时的环境和土壤,金庸的小说的产生也如是。

当时的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处于激烈变革,而民间又正武馆文化盛行。是一个既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又有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既在香港扎根又有浓厚的北望中原的文化乡愁的特殊时代。

在这样的社会土壤中,金庸的武侠小说孕育而生。当然,这和作者本人的特质也有关,金先生本人性情立足于现实,对社会有强烈的参与感和反思,对中国的政治和历史也有浓厚的兴趣和研究,同时情感丰富,对人性有着非一般的了解和感悟。

一个外部环境一个自身原因,共同形成了金庸武侠小说的特点。

打破历史和传奇之间的界限,把虚构人物放入到真实的历史中去,合二为一。这是他的创新;

其次,小说既有西方文学的叙事技巧,又继承了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形式,参杂了大量的诗词、琴棋书画、历史名人、内地风光,真正做到了中西合璧,古今兼容;

再有就是小说里的描写很对中国人的胃口,一方面江湖的阶层等级和丛林法则符合中国人强者为尊的认知,另一方面,匡扶正义,救人于水火的“侠”又能满足芸芸众生中无助、幻想自我安慰和逆袭的深层心理需求,让人求得一丝安慰;

还有就是金老对两性情感和人性的深刻认识,他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构建出一个个或美好或凄离的爱情故事,塑造出一个个鲜活又准确,中国人一看就能理解能感同身受的饱满角色。

这些应该是金庸小说的核心吧,而武打和江湖只不过是一个华丽丽的平台,一张美丽的脸,真正吸引人的还是他的内在精神和价值观。

有的艺术作品是可能刚刚好出来就让大众接受,而有的则要过很多年后大众才能理解。而金庸小说应该属于前者,甚至是可以恒久永流传。

❻ 如何评价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

1、《射雕英雄传》是金庸武侠体系的代表作,是中国侠客文学领域的代表作,是中国类型文学体例的代表作;

2、《射雕英雄传》,巨大开阔了中国武侠文学的格局,如果说是武侠作品史上最重要、最具历史意义的作品,亦不为过(武侠文学并无开端,无论史记、唐传奇、“水浒”“三侠”等明清评话、还珠楼主,都不能算“开端者”,因此无开辟作品);

3、《射雕英雄传》是新旧武侠思维的分野,自“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华山论剑”几个概念在文中出场的一刻,中国的武侠文学,正式宣告脱离了旧传奇故事、古典章回小说、芸芸地摊作品,具备进入现代类型文学的基础(中国当代肇生于网络的小说作品——或狭义为被称作“网络文学”的各作品,尚未出现此级别元素,因此不具备进入现代类型文学的基础);

4、《射雕英雄传》是金庸第一个成功转型的作品,代表金庸与古典传奇及评话文学的分野;

5、《射雕英雄传》开辟了中国侠客文学最具影响力的传奇体系时空,即南宋—明前的江湖时代,其中众多元素,于社会文化领域影响深远;

6、《射雕英雄传》的文笔多显稚嫩,并不是金庸的大成之作,但它是金庸作为“文学少年”成长为“文学青年”的转折点;

❼ 金庸小说的文学价值如何

武侠小说的价值

----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

武侠小说是从我国颂扬狭义精神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小说发展而来。武侠小说作为中国小说类型中极为重要的一大类别,长期以来受到了诸多的非议。特别是现代武侠小说,是在极其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它曾在文坛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这可以说明武侠小说有其自身的价值和魅力。本文以金庸小说为例,分析武侠小说的“文化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

一, 文化价值

金庸,无疑是现代武侠小说的泰斗。从五六十年代至今,金庸这个名字更是家喻户晓。他的小说一直以来都深受读者的喜爱,以他的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更是数之不尽。从金庸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武侠小说的文化价值。“侠”文化的精神被武侠小说继承了下来,在金庸小说中,比如郭靖、乔峰等人身上就有着“狭”的品质。金庸把儒家的进取精神,道家的自在旷达和佛家的修身自律引入武侠世界中,处处渗透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比如《天龙八部》渗透着佛的精神,《神雕侠侣》体现道家的冲虚淡泊和直面生死。小说中渗透着大量的“出世、入世、无为”的思想,这体现着中国的哲学思想。金庸武侠交织着对历史的反思。如《碧血剑》以明末农民战争作为背景,深刻揭示出中国历史的一些特点:“鸟尽弓藏”;“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金庸的小说中,我们读到了历史、哲学、古人的文化价值观。

二, 认识价值

武侠小说虽是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可它的认识价值却不减。我们能够从武侠小说中学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书剑恩仇录》中,阿凡提借驴子讽刺那些带官帽的人,其实也告诉世人,为官之人不要总想着骑到人民的头上,否则迟早会被人民拉下来的。《鹿鼎记》又是对中国官场斗争的险恶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不遗余力的揭露,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再看《倚天屠龙记》中的周芷若,她为得到张无忌的爱情而不折手段地迫害别人,注定她的爱情是不长久的;这也告诫人们,与人为善,真心实意的爱,才会有回报。

三, 审美价值

武侠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进行了雅俗融合。武侠作者广泛汲取了戏曲、电影、文学等多方面的特点,呈现出独具一格的审美特征。从叙事技巧来看,金庸跳出情节模板的约束,成功地运用现实主义辨证地处理人物与情节关系的经验,以性格发展变化作为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其结构宏大严谨,一气呵成。如《神雕侠侣》,以宋朝为大背景,以杨过的成长为线索,表现杨过性格、价值观的变化,推动情节发展,环环相扣,构成宏伟的社会画卷。从小说语言来看,金庸小说用词凝练、典雅、清新,融入了大量的古典诗词。此外,爱情在武侠小说中站了很大比重。金庸小说也以爱情作为主旋律贯穿始终《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与喀丝丽的爱情,《神雕侠侣》中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读来让人荡气回肠。作者推崇的这种性灵之爱,抛弃世俗之利,以情义为尊的思想带给人们美的感受。

武侠小说的魅力是不可低估的,武侠小说深受各种人的喜爱。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很多武侠小说以影视的形式出现,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在武侠小说发展的过程中,但愿它不失去自身的精神才好。

❽ 如何评价金庸的作品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江湖路远人心恶,何妨煮酒笑人间。套用网络小说经常用到的一句话可以这么评论金庸先生,天不生金庸,武侠万古如长夜。作为新派武侠小说的三位巨匠之一,可以说金庸小说可以说是我国武侠小说的巅峰,前无古人,后尚未见来着。

一部小说的好坏,一是看传播程度,二看写作深度,三看后世影响。而就这三个当面来说,金庸之后再无武侠。成名于上个世纪的三大武侠宗师古龙,金庸,梁羽生,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大作,但就传播度来说,金庸当属第一,对于非武侠爱好者来说古龙笔下的代表人物只有陆小凤,楚留香,很难在听见其他名字,但是谁不知道令狐冲,郭靖,杨过,乔峰呢。金庸笔下十四部知名武侠小说,几乎每一部都家喻户晓,从家国两难的萧峰到为国为民的郭靖再到恩仇难忘的陈家洛。

而在深度而言,金庸的作品总是融入了时代的大环境,让情节的发展看似出乎意料,但却合情合理,在大多数人看来郭靖本可以带着黄蓉在桃花岛安然度日,但那就不是我们所认识的侠之大者,郭靖驻守襄阳数十年,终究天命难违,襄阳城破,以身殉国,何其悲哉,但却使这个人物完满了。在金庸先生的作品中我可以看到主人翁一直在努力做真正的自己,不断在历史的长河中挣扎,真实而又无奈。

对后世而言,金庸先生的成就太高,以至于后人难以超越。自金庸先生封笔至今,国内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好的武侠小说,盛极而衰这个词用在这里却是如此贴切。三大巨匠的时代早已结束,但是后来者却还活在他们的阴影中。突然想到金庸先生的一首诗,对于武侠世界可能是最好的诠释。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笑谈中,不如人生一场醉。

❾ 征询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评价

金庸的武侠小说注重历史环境表现,依附历史,从此生发开去,演述出一连串虚构的故事。直接取来历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武侠小说,其历史人物、事件,金庸写来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乱真。
金庸武侠小说人物性格复杂,具有一种反传统精神,小说人物亦正亦邪,危步于道德的悬索之上而能不失其坠,具有“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的复杂、矛盾性格,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矛盾又是奠基在生活本身的复杂、矛盾之上,这样,人性的发掘就有了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意义。
金庸将武功描写与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和传统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书画,九宫八卦,医道,用毒,皆可化为绝世神功,并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作为“武功”的最高境界。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腾,文笔俊爽、潇洒、诙谐逗趣而又富于变化,他的小说既有诗情画意,柔绮委婉的情境,又如西方小说直探人生、命运的真谛。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西方小说的创作技巧,中西结合,使小说结构既精巧、繁复,又谨严、完整。

❿ 如何评价金庸

关于金庸先生的作品,我最先看的是《书剑恩仇录》,应该是在初一的时候,当时被骆冰迷住了。

有骆冰出场的情节,差不多一定令人看得痛快,她个性爽朗,好动爱笑,恩怨分明,从不婆婆妈妈。骆冰号称“鸳鸯刀”,除了使一长一短的一对刀外,还擅长放飞刀,金庸说她“纤手执白刃,如持鲜花枝”,风致嫣然。
《天龙八部》是最后读的。初读时觉得金庸在这本书里一度失去了对创作的控制,后来知道有部分是倪匡代写。但从文学性角度看,天龙八部是最接近文学作品的武侠小说。虽然情节支离破碎,可想象力弘大跳跃,命题深度也远超其他作品。
我认为他长篇里最失败的是《笑傲江湖》。政治寓言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虽貌似犀利,可终归格局太小,情节情怀都受命题限制,机巧设计有余,却经不住时间的检验。令狐冲是个完全不可信也毫无意思的人物,除了他,整部作品里也几乎没有一个令我觉得可爱和有趣的人。

金庸的确非常有才华。其史观、政治观、价值观、两性观都有可取之处,也给我一定的影响。

但是金庸笔下的英雄包括坏蛋,都非常脸谱化,来回来去就是这么几类。要不就是换个名字在另一部作品里出现,要不就是每种各取一部分合成一个新人物,排列组合。除了韦小宝,他作品里每一个主角其实都可以用一个人扮演。

他笔下好多人物的行为逻辑,哪怕放在武侠小说里都非常怪诞,甚至可以说弱智。一个人的武功可以上天入地,但理性和情感还是得可信。但金庸小说里大量的情节推动和人物塑造是心不在焉的。

热点内容
免费小说借种 发布:2025-07-28 19:42:34 浏览:54
好看的教授破镜重圆的小说 发布:2025-07-28 19:35:17 浏览:582
高虐的les小说在线阅读 发布:2025-07-28 19:34:14 浏览:726
玄幻小说排行榜为什么没有耳根的 发布:2025-07-28 19:34:14 浏览:652
免费军旅完结小说 发布:2025-07-28 19:29:20 浏览:857
qq小说手机阅读网 发布:2025-07-28 19:24:01 浏览:992
纯美言情小说 发布:2025-07-28 19:14:22 浏览:155
小说女主角名字顾思微 发布:2025-07-28 19:11:05 浏览:918
辛夷坞小说男主角财富排行 发布:2025-07-28 18:50:07 浏览:818
欢欢喜喜小说阅读 发布:2025-07-28 18:47:23 浏览: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