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美苏争霸
A. 美苏争锋的基本过程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
美苏太空争霸
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
关于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
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B. 美苏争霸的最根本原因是
我来帮你回答吧,本人精通冷战史,不喜欢照抄网络,喜欢结合自己的观点和传统历史学派,修正历史学派和后现代学派的各种观点来解释美苏冷战问题,希望您能尊重我的劳动
其实冷战如何爆发和导致美苏争霸的原因很复杂
我简单的举一些双方的例子(经常写冷战论文,太熟悉了)
首先,波斯坦会议上,斯大林承诺在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搞选举,但是斯大林并没有进行公平的选举。这一点引起了美苏在东欧及巴尔干问题上产生一些列冲突。但是斯大林在1944年和丘吉尔曾经搞过一个百分比协定,他认为自己的行动符合该协议。
战后苏联违背了1943年的协议,没有从伊朗及时撤军,反而试图强迫伊朗政府接受不平等条约,引发英美的不满。而苏联对希腊游击队的影响使丘吉尔感觉大英帝国无力维持巴尔干利益,希望将美国引入---于是他去杜鲁门的家乡做演讲---铁幕演说----导致杜鲁门在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要求对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巨额援助(4亿美元)来预防极权主义威胁(没有明确指出是苏联)
美国其后于1948年通过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提供经济援助,销售美国产品,防止苏联渗透欧洲西部。
苏联本也被邀请参加该计划,但是被要求提供经济数据,遭到拒绝。斯大林随即建立东欧的经济互助会(COMEC)和工人情报局来反制美国。
而且对苏联看来,东欧的控制涉及苏联的安全问题,苏联在遭到德国两次入侵后急需缓冲带
而美苏冲突的一大核心问题就是德国问题,尽管波斯坦会议通过分割德国成为四个占领区。但是斯大林本身想让德国中立化(就像奥地利),因为西方国家占领德国的工业区部分。但是与美国产生了冲突,斯大林制造柏林危机,通过空中封锁希望促使美国妥协,以失败告终。随后,美国直接建立西德政府,而斯大林扶持东德来回应---导致1949年北约建立
北约建立之后直接在朝鲜半岛投入实战,体现出美国的遏制战略(由坎南于' 长电"中首次提出)。双方直接开始进行代理人战争。1955年苏联建立华约组织,欧洲彻底分裂成两大武装集团。
以上是一些事件,原因我在下面具体分析美苏争霸的原因
第一,二战后,欧洲的传统强国德国和亚洲的日本被打垮,大英帝国实力虚弱,使欧洲和亚洲出现了权力真空,而美国在二战中远离主战场,损失很小,俄国击败了德国,占领了东欧,威望很高,这两个国家就成为了超级大国,趁机填充真空地带,爆发了冲突
第二,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不同。斯大林希望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美国则希望建立全球的自由贸易体系
第三,在安全问题上,两国看法差距很大。俄国占领东欧是畏惧日后德国的重新武装,希望获得缓冲,却被认为是扩张行为。苏联认为北朝鲜进攻南韩是内部问题,而美国认为是国际问题等等
第四,美国的军工复合体在战后为了自身的利益,有益挑拨事端,制造危机感,利用斯大林的多疑了维持美国的军事开支,为自身牟利
两极对峙的格局对世界的影响十分巨大,这种情况也是在历史上首次出现
冷战导致了全球性的两种次级文化大规模扩散----也就是两种意识形态的传播,而且也侧面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主义的泛滥
美苏两国的对峙加强了全球贸易联系(在两大联盟的内部),国家的权力开始下降----例如韩国,北约成员都相对放弃了一定的军事权力
在欧洲的对峙推动了西欧一体化和欧盟日后的建立
日本在冷战中得以经济崛起----冷战的大规模订单和工业扩散效应导致东南亚的一些列国家的经济发发展
而苏联奉行列宁主义,支持非洲民族运动,瓦解了数百年的殖民地制度
冷战更深层次的影响,我有两篇原创文章, 您可以参考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维京继承人胡侃帝国之命运
http://hi..com/%E7%BB%B4%E4%BA%AC%E7%BB%A7%E6%89%BF%E4%BA%BA/blog/item/059b1bdfd652d21462279819.html
(原创超长篇 文明的危机----简述世界新秩序(上)和(下)
http://hi..com/%CE%AC%BE%A9%BC%CC%B3%D0%C8%CB/blog/item/1d75df620f524ed5e6113a43.html
http://hi..com/%CE%AC%BE%A9%BC%CC%B3%D0%C8%CB/blog/item/2b8600554d7e40ccb645ae4c.html
以上是我自己打的完全原创,希望您能给分
历史方面,尤其冷战,19世纪历史,数学,天文学您均可问我,希望对您有帮助
本人建了 以史为镜 这一历史知道团,希望您以后能多多支持我团,有历史方面的疑问可以来咨
询(我团虽新建,高人却不少)
另外,有数学,物理,天文学的问题均可向在下咨询,谢谢
C. 求冷战时期(1945二战胜利—1991苏联解体)历史、军事、政治的穿越架空小说.
《苏联英雄》,说的是一个中国飞行员在一次事故中穿越到了二战前的苏联,他后来成了苏联英雄,受斯大林重用,把先进武器提前引入了苏联,提前结束了大清洗,改变了二战进程,等等,留着自己看吧,不错的。
D. 求关于美苏冷战的书籍。
个人推荐 美国前国务卿 基辛格 布热津斯基 他们是 冷战 时期的国务卿,也是美国全球战略的设计者,应该是比较权威的了。具体的选择自己找找吧。
基辛格
《核武器与对外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59年版
《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的前景》,商务印书馆,北京,1972年版
(基辛格编)《国家的战略问题》,军事科学院出版社,北京,1992年版
《美国对外政策(论文三篇)》,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72年版
《白宫岁月》,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80年版
《动乱年代》,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1983年版
《大外交》,海南出版社,海口,1998年版
《和平、人生与哲学---池田大作与基辛格对谈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北京,1985年版。
《美国需要外交政策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北京,2003年版
《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累与和平问题,1812-1822年》(1957)
《麻烦的伙伴关系—对大西洋联盟的重新评价》(1965)
布热津斯基
《永恒的清算——苏联极权主义下的政治》(The Permanent Purge: Politics in Soviet Totalitarianism)(1956)
《苏联集团——统一和斗争》(Soviet Bloc: Unity and Conflict)(1961)
《两个时代之间》(Between Two Ages : America's Role in the Technetronic Era)(1970)
卡特总统,布热津斯基和万斯国务卿《实力与原则——布热津斯基回忆录》(Power and Principle: Memoir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1983)
《竞赛方案--进行美苏竞争的地缘政治纲领》(Game Plan: A Geo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he Conct of the U.S.-Soviet Contest)(1986)
《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Grand Failure: The Birth and Death of Commun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1989)
《失控--解读新世纪乱象》(Out of Control: Global Turmoil on the Eve of the 21st Century)(1993)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1997)
卡特、布热津斯基和伊朗前国王巴列维《大抉择-全球统治或全球领导》(The Choice: Global Domination or Global Leadership)(2004)
《第二次选择》(Second Chance:Three Presidents and the Crisis of American Superpower) (2007)
《美国与世界:关于美国外交政策未来的对话》(与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合著,大卫·伊格内修斯 编辑)(America and the World:Conversation on the Future of America Foreign Policy) (2008)
尼克松1962年写了《6次危机》一书,记叙他自己的生活经历,自道短长,自言甘苦。退出政坛后,他在隐居式生活中大量读书,尤其偏爱政治家的著作。读书之余以笔耕为乐,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先后出版了《尼克松回忆录》、《真正的战争》、《领袖们》、《不再有越战》和《1999:不战而胜》、《超越和平》。
E. 《永恒的边缘》:美苏冷战,帝王息争,乃时光之风采
从《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到最后三本《永恒的边缘》,读者大概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世界的焦点在哪,作者肯·福莱特就在哪里就着墨。
作为中国读者,当然想看到中国的影子,但是中国在其中占的比例可以说极少了,但如果作者照着这个历史继续写,局面一定会不一样。
1
《永恒的边缘》讲的是二战之后的世界格局——“美苏争霸”,而美苏争霸的矛盾凸显在共产主义的东德与资本主义西德之间的柏林墙。相比于前两本战争的背景,《永恒的边缘》更偏向于是思想的战争(虽然美苏都有核武器),更多是观念矛盾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是白人与黑人种族的矛盾,以及人们对性关系的思想解放。
也许是因为这本书里的人物关系与事件更接近于我们生活经历,也许是作者写作倦怠,读者审美疲劳,豆瓣《永恒的边缘》是7.8分的评价。我十分赞同,甚至觉得7.8分里掺杂着对前两部作品感情的水分。
《永恒的边缘》里男女关系混乱包容,追星族上线,乐队成员吸毒...这些事情本身不是什么震撼事情,作者对这方面的描写也没有挖掘很深,浅显带过,有一种“来来回回就是那些事”的疲乏感。
人物刻画也不鲜明深刻,以至于读完之后对所有人物的感觉都是平平淡淡,唯一有感觉的是,讨厌一个为谋求高位利用友人的记者。
对比第一、二部的五个家族,每个人物都多多少少承载着读者不同的情绪。而《永恒的边缘》,呵,得拿出“必须看完”的态度来勉励甚至强迫自己。
二战之后,垮掉的一代,垮掉的结局。
2
尽管如此,《永恒的边缘》也有几个让人激动的历史时刻。
比如黑人平权运动中,黑人为争取民权乘车游行,故意去那些贴着“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是三本书里最值得看的,与《绿皮书》有几分相似。而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无论何时读起来都让人振奋,那是黑人理所应当的权利。
唯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入江河涛涛。
比如柏林墙倒时,东德的人在呐喊:“让我们过去!让我们过去。”而西德的人也呼应:“来吧!来吧!”。“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街头派对”,这样标志性的历史时刻总是让人不自主地感动与欣慰。
终于世界向前迈出了人们期待已久的那一步。柏林,柏林。
而人物方面也有触动我的时候;
比如伊维·威廉姆斯从小时候裸演,到出名后亲吻黑人的额头,勇敢的挑战世俗,对平等不懈追求。会让我联想到她的祖母,艾瑟尔·威廉姆斯,这是品德的传承。
比如“古巴危机”时面临可能发生第三次大战,格雷戈对自己的私生子乔治表达出从未显露的父爱,但是乔治并没有表现的多么感动欢喜,这让我想起了盛明兰的那句“我需要的时候已经过了”;在最能无条件接纳别人爱意的时候,没有建立起亲情的需求,等到长大了,发现没有这些需求也可以活得好,那又何必浪费感情徒增忧伤呢。
3
回顾世纪三部曲,我最喜欢的是出身在矿工家庭,子辈当了政府要员,孙辈去搞摇滚乐的威廉姆斯家族。尤其是艾瑟尔·威廉姆斯,一辈子的战士,坐在轮椅上也要去支持同性恋合法化。
对比而言,原本是衣食无忧的伯爵妹妹茉黛却一生坎坷。一战开始她和德国丈夫分别四年,战后如愿嫁入了德国,但是贵族没落,生活困苦。丈夫被秘密警察打死,儿子先后追随纳粹、苏联共产党,女儿在二战中被轮奸,喜欢上的年轻军官也被自己谋害而死。
唯一让人稍感慰藉的是她拥有最纯粹美好的爱情。回顾一生,即使茉黛对此无怨无悔,但在读者眼里,茉黛付出的代价太过惨痛。
而曾经骄傲的菲茨伯爵,年迈故旧,思想却比以往更加通透。
他去参加了老死在东德的妹妹茉黛的葬礼;艾瑟尔去世后,他去了的艾瑟尔家里,向自己曾经不屑认可的私生子道歉。老矣善矣。
看着这些人这些人物起起落落,世纪三部曲终于迎来了结尾。
作者肯·福莱特最后用一首诗歌为《永恒的边缘》贴上了历史的封条。
帝王息争,乃时光之风采,
将谎言揭穿,让真相大白,
将岁月印记,给往事封印,
将黑夜守望,唤黎明醒来,
将恶人惩治,直至其悔改,
将傲然大厦以光阴蚀毁,
尘封它们那金色的光辉。
——莎士比亚《鲁克瑞斯受辱记》
F. 有谁知道一个美国对前苏联的间谍小说,冷战时期的。
德国作家,海因茨 孔萨利克的小说
谍海恋情
为了在敌对国安插间谍,美苏均绞尽脑汁。苏联秘密建了一座“美国城”,在这里训练间谍,让他们说美式英语,过美式生活,一等他们脱胎换骨变成“美国人”,就将他们运到美国安插起来。美国人获知了这一点,派了一个在美国的“苏联城”训练出来的美国间谍潜入苏联的“美国城”了解其中情况。男主人公就是这个美国间谍,他潜入之后,历经了一次次惊险后,与美丽的苏联女间谍真心相爱,又与情敌成为莫逆之交。
G. 美苏冷战时期的军事小说
太多了
比如汤姆克兰西的惊险小说系列,《猎杀红十月号》、《红色风暴》、《克里姆林宫的红衣主教》
尤其是《红色风暴》,假设了苏联对欧洲进攻
还有福赛斯系列,主要是谍战,《魔鬼的抉择》、《第四秘密协议案》、《谈判高手》
还有日本人写的《苏军在日本登陆》、《明斯克号出击》
H. 科幻小说中有关精神能者和精神大师的说法来自哪里
你说的那个其实根本不算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发源于儒勒·凡尔纳,但是其黄金时代是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三巨头时期。在那之前,所谓科幻小说大多只是改头换面的冒险小说。把牛仔弄到宇宙,把左轮枪换成激光枪,把火车变成宇宙飞船,这就是早期的科幻小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R·A·海因莱因为首的一批作者,将科幻小说发展成严肃的高雅文学。因此现代科幻小说的源头其实就是他们。我记得在RA海因莱因的小说里面已经有关于心灵能力者的描写,但是着墨不多。要知道所谓的超心灵科学是六七十年代美苏争霸时期的产物,双方都相信对方在研究这些内容,投入了巨大的资金自欺欺人。但是这也催生了后世的科幻小说描写类似的内容。总的来说,关于超心理学和超自然能力的描写,应该是始于上世纪50年代。
I. 写出美苏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双方争霸的情况。
答案: 解析: 美苏争霸情况: 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 ②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占据攻势。 ③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苏联转为缓和战略,全面收缩;美国强硬。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