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武侠小说太假了
1. 金庸写的那些武侠小说是真的还是假的啊
金庸是在尽量符合历史的情况下,想象出来的。
其中有一短篇《越女剑》最符合历史
2. 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是不是扯淡
写小说不都是在扯淡吗?故事都是人编的,只要大家喜欢,它的存在就是有意义的。
3. 金庸的武侠小说,都是些胡编乱造,怎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看啊
文学都是源于生活、却不同于生活的
就像现实生活的倒影,往往喜欢小说的人,看的不是小说的故事本身,还有小说里所表达的精神与思想。
金庸的武侠小说里包含了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的精神,而这却是我们这个社会所欠缺的,我想这大概是大家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的原因吧
另外:金庸的武侠小说里的内容可不是胡编乱造,一个招式、一个药方、甚至大部分的人物都是有据可查的
4. 金庸写的那些武侠小说都是幻想的吗
大部分都是,但有些不是。比如说《射雕英雄传》中的桃花岛是写的舟山群岛中的桃花岛望采纳 谢谢
5. 金庸的武侠小说的功夫都是真的吗
有真有假,我原来看小说的时候知道些降龙十八掌的名字,后来偶尔看了本周易,看到了降龙十八掌的名字,就知道那些名字的由来了,像亢龙有悔、见龙在渊,飞龙在天我都看到了,在周易的乾卦中,是卦名,其他的一些应该是金庸自创的。当然也有真的 。像少林的好些都是真的,那些什么武学要领,像含胸拔背,……都是我们传统武学中的基本的要领,不过小说都写得很夸张,不管是轻功什么的,还是武功的威力,都很大的程度的夸张。要不然这武侠小说会失去很多味道。
6. 你认为金庸小说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年轻人吗
个人认为,金庸小说不仅没有误导年轻人,反而对年轻人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金庸本命查良镛,金老先生在长达十七年的时间里,写出了十五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这十五部小说可以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两句话来形容。其中的雪是雪山飞狐、天是天龙八部、射是射雕英雄传、神侠是神雕侠侣等。有人说金庸所著的武侠小说只是通俗读物,上不了正式台面,而且书中打打杀杀的场面,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相违背,易教坏年轻人,甚至是误导了年轻人。也有人说金庸的武侠小说,不管是艺术水平、故事情节,还是书中包含的人生哲理,都是能够进入文学界的,在某种上激励了年轻人。
有人说书中会有杀人的场面,只要有坏人就是对年轻人不好的,会让年轻人争相模仿。但你要相信这样的一句话,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所以,从以上事例已经得出一个结论,金庸小说是激励了年轻人的。
7. 金庸小说写的那么生动传神,是否有真实性在里面
小说中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但其中有虚构出来的成分。
金庸的武侠小说,除了少数作品有意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模糊处理之外(如《笑傲江湖》),绝大部分的作品都交待了明晰的历史背景,将虚构的传奇巧妙地糅合进真实的历史场景中。
金庸小说里时常有历史人物跑进来客串,光是皇帝就有成吉思汗、忽必烈、康熙、乾隆等一大堆;主角也时常参与历史重大事件,比如蒙古统一、南下征宋,李自成进京,康熙平三藩等等。
但书中所涉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基本都只是套了「历史」的外衣,里面则根据剧情需要做了大量修改。理由很简单: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冲突的戏剧化。
因为真实世界里极少有凭着个人武力改变历史进程的事件,这与武侠中的一骑当千完全相反。所以必须要对史实进行删改,甚至只借个名字进行原创,才能写出引人入胜的小说。
(7)金庸的武侠小说太假了扩展阅读:
《鹿鼎记》是金庸最后一部长篇,也是与历史人物结合最多的一篇,几乎将半个康熙朝的大事都卷了进去。所涉及的不仅有清廷、天地会、台湾、三藩、西藏、蒙古,甚至还有海外的俄罗斯。主角韦小宝穿插其中,时而插科打诨时而惊心动魄,引人入胜,不忍释卷。
全书的引子是《明史》一案,吴之荣告发、鳌拜下令严查、江南无数读书人惨遭牵连,乃是清初最著名的文字狱。而通过顾炎武、黄宗羲、吕留良三位大儒的口述,引出了两个人,一个是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另一个是大力将军吴六奇。
吴六奇沦落街头时曾受名士查继佐(字伊璜)之恩,日后发达并身居高官,又在《明史》案中救了查继佐。这段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并不是金庸原创,早在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就已记述过(不过名字叫做「吴六一」),而查继佐是金庸祖上先辈。引入这个故事一是为了增加剧情的趣味性,二也是为纪念先人。
不过,历史上的吴六奇除了救人报恩一事之外,并不算多么正义的人物,主要原因是他身为明朝总兵却率部降清,并在清朝身居要职。而故事中的吴六奇是个慷慨豪迈的奇男子,暗地里反清复明,结交仁人志士,还做了天地会红旗香主,只可惜最后身遭暗害。
而那个告密小人吴之荣,史载他死于疟疾。书中安排韦小宝带他去庄家灵堂后活活吓死
8. 金庸系列中,有什么特别不科学的情节你认为这是败笔吗
如果是武功招式,内功心法上面的不科学就不要说了,因为武侠小说本来展现的就是光怪陆离的侠客世界,没有了这些也就不是武侠小说了,应当说武侠小说的魅力也在于此。金庸先生是武侠小说世界不可逾越的高峰,他的作品精彩纷呈情节引人入胜,但是不可避免的仍然有些情节上的安排让人捉摸不透,特别是新修版本。
第一个我觉得很难理解的情节,在各个版本里一直存在,那就是左冷禅修炼假辟邪剑谱。左冷禅武功卓绝,心思深沉,为了对付任我行吸星大法,他可以专门修炼寒冰真气,为了谋求武林霸主地位,他不惜让自己弟子卧底华山派。按理来说,如此人物应该格外的小心谨慎,对武功也会有很深的理解和认知,为何真假辟邪剑谱都不认识呢。
当时岳不群得到辟邪剑谱,他知道劳德诺是左冷禅派来的卧底,故意把辟邪剑谱泄露出去,可是只有招式,关键的自宫条件和正确的心法都没有。辟邪剑谱剑招普通,关键是一个快字,而相练得特别快,必须要自宫并且有心法,不然这辟邪剑谱就只是二三流的剑招,根本拿不上台面。左冷禅武功那么高,为人又如此精明,他练过之后,怎么可能发现不了剑法的问题呢,失去了快这个精髓的辟邪剑法连嵩山派剑法都颇有不如,任何一个高手都能看得出来的问题怎么左冷禅就视而不见呢,他怎么就想不到可能是岳不群故意设计他呢?左冷禅不仅练了,还在最关键的比武时刻使了出来,碰上岳不群货真价实的辟邪剑法,一下子一败涂地。左冷禅武功本来远较岳不群高,就算岳不群修炼辟邪剑谱以后武功大进,如果左冷禅使用自己擅长的武功,未必就一定会输。如此精明强干的左冷禅却犯了如此低级错误,难道是大脑阶段性短路了。
9. 金庸把射雕中的杨过对小龙女的感情写的有点太假了,感觉古今就是书中一人吧
神雕侠侣体现的一些矛盾与联系的哲学意义
矛盾相反相成,矛盾就是独立统一。不少人看问题只看到矛盾的对立面而看不到矛盾的统一面。《神雕侠侣》作为金庸得意之作,其蕴涵相当丰富的哲学意义。矛盾就是其中一方面,矛盾具有普遍性,处处有矛盾时事有矛盾。
一、 动与静
动与静分别是代表杨过跟小龙女的性格特征。杨过动如脱兔,小龙女静如止水。小龙女一直在安静的古墓里呆着,好动的杨过进入古墓之后就打破了小龙女内心的宁静。真正的让人感觉的静并不是指一点声音也没有。静或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到,或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小龙女是长期在死寂的古墓生活的,古墓这个特殊的环境与外界隔绝,就造就了小龙女独特的心理。杨过为小龙女带来了动的同时又给她带来了静。没有动哪有静?古墓的特殊环境就必须具体分析,古墓里的静必须以动来突出彰显。要理解古墓的静理解小龙女的感受,就必须从小龙女自身感受出发。小龙女感受的古墓的静必然是由杨过的动带来的。其实这个问题不妨从解释什么叫静来说明。不动就是静,因此杨过一动,小龙女就能感受他动之前是静动之后也是静。后来小龙女出古墓后对人间喧闹的动态世界感到害怕,跟杨过成亲之后回到古墓却对那阴沉沉的死寂感到恐惧。动过了不好,静过了也不好。归隐田园远离尘世喧哗,远离古墓死寂才是他们最终选择。
二、冷与热
小龙女是冰,杨过是火。小龙女的冷是心无杂念,灵台明净,少受物羁。修道之人就是要返朴归真,他们大多是心里有了功利之类的杂念衍生七情六欲后为了屏除七情六欲而进行修道。小龙女的冷可以说就是“无”,事实上凡人经过尘世的洗礼都会变成“有”,从无到有容易,从有到无却非常困难了。当小龙女出场之时,全真教的道士们都被她的冰冷所震慑。他们面临的对手是心无杂念的,能100%集中精神跟你战斗。这样的对手真的是非常可怕。修道之人的修炼很难达到小龙女那个心内无物的境界。这就是本来面目的小龙女,自从杨过进入古墓之后,小龙女从无情到有情转变。
从心内无物到心中只有杨过的变化。无就是冷,有就是热。杨过绝对是不会喜欢一个冰冷无情的小龙女。他让小龙女学会了笑,小龙女碍于师尊的架子一笑忙收敛笑容。小龙女的欢笑愉悦是热,小龙女的“秀眉微蹙”“轻嗔薄怒”同样也是热。是杨过让小龙女懂得了感受喜怒哀乐。在古墓里面,小龙女的喜悦大乐因为师尊的架子被压抑起来。可是小龙女的轻嗔薄怒真教他为之粉身碎骨也甘心情愿。因为这是小龙女甚至无察觉的性情自然流露。金庸一方面写杨过在古墓对小龙女是十分敬重的,而另一方面却写小龙女对杨过“秀眉微蹙”“轻嗔薄怒”,好像让人觉得不合理。其实从矛盾角度看,没有不敬重,又哪来敬重呢?杨过对小龙女的不敬重是他对于小龙女感情变化发展的标志。杨过开始不待小龙女是严肃的师父,而是一个亲爱的姐姐甚至是需要自己保护的妹妹。在这样的转变面前,杨过的好动顽童本色就释放出来,造成了小龙女的“秀眉微蹙”“轻嗔薄怒”。如果杨过对小龙女一直都是那么敬重老实的话,那小龙女失身之时又怎么会误会是杨过呢?必然是杨过从敬重到亲近到不敬重到小龙女的“秀眉微蹙”“轻嗔薄怒”再到杨过的敬重,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说明杨过是火,杨过只有亲近了小龙女才能融化她。小龙女是冰是被杨过融化的水,水的温柔水的明透无瑕足以让杨过一生迷恋专一痴情。
三、生与死
杨过是对生命是非常珍惜重视的,两次在生命遇到威胁的时候使出蛤蟆功自卫。刚进古墓的时候面对小龙女淡然谈生论死,杨过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小龙女爱上杨过之前,生命对她是无意义的,既然一辈子都要呆在古墓早点死晚点死又有什么区别呢?两人在生死观方面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当他们出了绝情谷,陷入了热恋时期,恰逢杨过只有十八天好活了。此时的小龙女泪如泉涌抽抽噎噎的哭道:“过儿,你……你……咱们只有十八天,那怎幺够啊?我要你永远这幺待我,要一百年,千年,万年……”杨过成了小龙女生命的意义,有杨过存在小龙女无限珍惜自己的生命。如果杨过不存在了,小龙女也不会苟活在世上。当他们成亲之后,回到古墓之中,那阴沉沉的古墓从来没有那样让人觉得不适应。当他们再次来到绝情谷的时候杨过还有药可治,而小龙女无药可治。杨过为了小龙女而把半枚绝情丹抛下深谷。他们俩必须同时救活,否则死了一个,两个都不能活下去。小龙女听说黄泉路上有个孟婆,喝了她的汤,阳世的事情都忘了,小龙女又怎能忘掉杨过呢!幽冥之事,究属渺茫,能够不死,总是不死的好。死亡意味着黑暗孤寂。小龙女不愿意杨过在黑暗之中漂泊,在阳光明媚下,在花香遍野如此美景之中,带着美好时光无限依恋小龙女做出了一个决定,编造一个谎言,让杨过活下去。死去元知万事空,能够不死,总是不死的好。这让小龙女产生了强烈的求生欲不过这一切都是为了杨过的。神雕侠侣其中一个主题句是“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情到极处能够推动生死这一对矛盾各自向对方转移,生能变死,死能变生。
联系,哲学上,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哲学上联系有时候就是人们常说的缘分。
杨过的倔强不屈服的个性让他先出桃花岛再反出全真教,最后进入古墓,遇到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小龙女。这就是联系,有因必有果,这也就是佛家说的缘分。由于内部性格矛盾和外部际遇矛盾的共同作用下,小龙女跟杨过前后经历了四次离别,都是缘分让他们重新聚会的。
第一次因为误会而别离,杨过一直在找寻小龙女,而这一次却是小龙女找到了他。小龙女素知杨过爱热闹,当听到大胜关郭靖黄蓉召开英雄大会,想到杨过怎能不会去凑热闹?果然,小龙女就在那找到杨过。自从分别之后他们的感情进一步加深了。
第二次杨过追随抓走老顽童的绝情谷弟子而在绝情谷再一次找到了小龙女,可是小龙女却不认他。杨过在绝情谷重现两人在古墓里的开心快活情景,终于让小龙女重新认回了他。
第三次小龙女因为知道了被奸污的真相后离开了杨过回到了终南山活死人墓,而杨过被砍断了右臂身受重伤在神雕谷练就了一身高强武功。他们的离别是伴随着身心巨大伤害的痛苦。他们的重逢得益于他们共同的联系——古墓。古墓是他们定情的地方,在他们心里面是不可磨灭的记忆。是古墓把他们再一次联系在一起。
第四次,这一次的联系是命运的联系是上天的眷顾。无药可治的小龙女跳进了绝情谷底后居然奇迹般活下来,而且身上的剧毒也驱除掉了。十六年后,深情的杨过在等不到小龙女的到来跳到了绝情谷底终于找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妻子小龙女。小龙女身子好了以后本来想寻找杨过的,可是四周光溜溜的石壁阻隔了两人的联系,而数千只带着短信的玉蜂飞出去却没有引起杨过注意,联系就是这样被阻隔了。终于是约期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就是那个十六年漫长的约期。
此外,思念也是一种联系。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一种联系。出了古墓后,无论哪里都有太阳有月亮有山有树有花有草.....小龙女跟杨过之间没有信物,他们也就只能是触景生情。离别的小龙女看到树看到花看到太阳看到月亮看到一只小鸟.....都会引起对杨过的思念。这种思念就是天长地久的思念。
矛盾的存在让情节得以存在,矛盾的发展让情节得以发展。而联系是促进矛盾的发展解决,等这些矛盾都解决了,故事也就结束了。神雕侠侣的故事也不例外。无论性格矛盾也好,命运矛盾也好,内部矛盾也好,外部矛盾也好,等这些矛盾都解决了,也就神雕侠侣绝迹江湖了。
我曾经写过两篇文章谈过关于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请参考:
http://post..com/f?kz=182054201
http://post..com/f?kz=166116576
10.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金庸小说并不好看
新版的金庸小说在内容上做了一些删减变化,所以新版的金庸小说不如旧版的好看。金庸老先生的作品可以说陪伴我们八零年代的孩子走过了前半生,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许多人都看过金庸老先生的小说,尤其是《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众多的影视节目也都是金庸老先生的小说作品翻拍而成的,他在我们80后的心中是一部经典的作品。
所以在小说的更改上,新修版不如三联版的好看。不管是新修版还是老版,他带给我们的都是历史故事,我们从中能看到当时的历史情景,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也能给我们平凡的生活带来一些乐趣。金庸老先生他的思想品味可以说影响了我们一代人的思想,我们后人对于金庸老先生的作品进行了修订,也是一个时代变迁所需要的,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优点,所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爱好,一些人的看法也并不代表全部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