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ip改编影视论文
『壹』 浅析当下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现状(下)
而在内容上,本身原著小说的内容就可圈可点,就其名字就来源于原文出自《红楼梦》“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巧姐的曲子《留余庆》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可以看出作者猫腻本身就有比较深厚的文学功底,这也是这部作品能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作为改编文本,其本身的质量就要过硬。而《芜湖广播电视报》评价《庆余年》的亮点至少有如下三方面:第一,电视剧拍出电影版质感;第二,老戏骨和青年演员相得益彰;第三,特效逼真,打斗刺激画面燃。平心而论,该剧整体节奏推进流畅,剧情颇为紧凑。特别是在画面等颇为考究的做法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再加上范闲现代思维的设定,让剧情里凸显了更多逗趣的“梗”。
三、影视改编的不足
虽然有许多的成功案列但也不能忽略当下改编中的不足之处,比如过于追求商业价值而招一些没有演技不切合人物形象的流量演员来饰演原著中的角色,或者是影视创作者没有尊重原著,胡乱改编,更有甚者,直接顶着原著IP的名字而影视作品却与原著完全无关,变成了“挂羊头卖狗肉”的活,比如2015年上映的《鬼吹灯之九层妖塔》虽然是顶着改编《鬼吹灯》的名字,人物也是沿用其主人公胡八一、王胖子等名字,但却是讲的完全不相干的故事:“鬼吹灯”原著是盗墓探险的类型,《九层妖塔》却是讲了一个外星怪物入侵地球的科幻故事,许多原著粉去影院看了之后都感觉受到了欺骗,而影片的故事老套,情节混乱,遭遇了口碑的“滑铁卢”。甚至电影上映后,小说原作者天下霸唱把电影导演陆川告到了法院,认为陆川侵犯了他的著作权,最后法院判决电影确实侵犯了其对小说的保护作品完整权并且赔款。
最后,我们应当吸取失败改变的经验教训,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中,坚守自己的底线,对粗制滥造,流量圈钱的网络改编的影视作品予以坚决抵制和批评,不让资本过度消费粉丝,透支消费者的信任。要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相信未来的网络文学在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路上会不断开拓创新,期待更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会和我们见面。
『贰』 求英文翻译,关于论文摘要的翻译,题目: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现象探析
Network novel,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play phenomenon in this paper
Network novel and graally expand the influence in the focusing, for film company providing rich script resources and creative inspiration. Network novel,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play phenomenon continues to heat up, its origin lies in relying on in the network of conveni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novel and the unbalance of the fault and reality problems also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play adaptation.
Keywords: network novel film &tv proction literature web site
『叁』 为什么现在不少网络小说,都被改编成电视剧了,有哪些利弊
对于网络小说改成电视剧,我持有中立的态度,时代也在不停地发展,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也是必然的,所以我会秉着公正的态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所以我就来说说,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它所存在的利与弊。
网络小说,改成电视剧不是我们不喜欢,网络小说而是因为改成的电视剧。对比我们心中所幻想的,有过多的差别,所以我们也不反对改成电视剧。只希望在今后的日子中,改的电视剧可以越做越好,达到我们心中的要求,我们也会全力支持。
『肆』 网络小说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论文1500字
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到2005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在这百年的中国电影历史长河中,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离不开中国武术的熔入。
中国电影从无声、单机、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环绕立体声巨幕电影,乃至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以武术及以尚武崇德的侠义思想为主题的电影占据了中国电影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说,中国武术促进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推广和宣传了中国武术。
2 武术与中国电影发展的三次高潮
2.1第一次高潮
中国电影第一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20年代至30年代。在当时,人们习惯称其为“武侠电影”。 武侠电影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而发展到了第一次高潮。这个期间各种各类的武侠电影纷纷出现。
其武侠电影的急速发展,是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武侠小说等都有一定联系的。1928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根据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并摄制成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历史上人们也一直认为《火烧红莲寺》是中国第一部武侠电影。
当时红极一时的《火烧红莲寺》,其票房和社会人气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以后的3年内,为满足观众的要求,《火烧红莲寺》的续集竟拍了有18集之多。就连今日的美国巨片《蝙蝠侠ⅰ》、《蝙蝠侠ⅱ》、《蝙蝠侠ⅲ》都会感到汗颜。《火烧红莲寺》说的是,湖南的浏阳和平江两地为争码头而引发械斗,涉及到武林中的昆仑派和崆峒派,以及红莲寺庙等。剧情可以不去深入,而《火烧红莲寺》的连续18集,事实上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武术动作片高潮。以后在1940年和1993年,香港又制作了两集,从而使《火烧红莲寺》总共拍了20集。
在整个1929年至1931年期间,上海的50余家影片公司,共拍了250余部武侠电影,占全部出产影片的60%。
由于日本侵华战争,中国电影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同时也导致了中国武侠电影第一次高潮的结束。
2.2 第二次高潮
中国电影第二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在60至70年代,武术动作片和言情电影一样,成为支撑香港和台湾电影业的两大支柱。在这期间,涌现了一批代表这个时期武术动作片的最高水平的演员与导演。如李小龙、洪金宝等及以后的成龙、元氏兄弟等。
1958年,香港峨嵋制片公司首先拍摄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和《碧血剑》,之后,台湾地区也出现了武侠电影,如1960年台联影片公司的《七剑十三侠》等。
1973年,中国武术动作片翻开了重要的一页。《猛龙过江》,是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是世人公认的远征欧洲打入世界影坛,并获得成功的武术动作影片。同年的《龙虎争斗》是李小龙与美国好莱坞华纳影业公司合资生产的影片,成为中国第一部与国外电影公司合作的武术动作片。《死亡游戏》是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最后一部影片,遗憾的是李小龙并没有拍完这部电影就去世了。
此后,虽然香港和台湾的武术动作片还继续在生产,但作为群体性的武术动作片创作、拍摄、效应等逐步减退了。
2.3 第三次高潮
中国电影的第三次武术动作片高潮出现在20世纪的80年代初。198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首拍了刘晓庆主演的《神秘的大佛》,打开了武术动作片的先声。1982年由河南开封市演出公司和香港联华电影联合公司摄制的、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真正掀起了武术动作片的第三次高潮。在这期间,大量的武术动作片题材的影片诞生了,如1983年的《少林寺弟子》、《武当》、《武林志》等;1984年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大刀王五》等。同时,武术动作片有了将动作片与民族文化相融和的意韵。
由中国内地所引发的武术动作片与香港和台湾的武术动作片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即相比较而言,在叙述故事的前提下,更多的表现了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思想的熏陶。
步入90年代,香港的武术动作片又有了一个新的篇章,1992年的《新龙门客栈》、1993年《东方不败》、《狮王争霸》等对中国电影具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间隔了半个多世纪的《火烧红莲寺》,在1993年又拍了第20集的连续系列。以及1994年的《天龙八部》等等,都对武术动作片的第三次高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有的武术动作片中,以出生于广东佛山的黄飞鸿的武术生涯为题材的武术动作片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1949年的《黄飞鸿传》至今,已有了100余部关于黄飞鸿武术生涯的故事片。
3 武术动作片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在整个武术动作片中出现了许多代表人物,而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主要从以下几点探讨。
3.1李小龙
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期间,李小龙从武术的咏春拳开始创造截拳道,而后进入影视圈,轰动世界影坛。从而使中国武侠电影又进入了第二次高潮。
李小龙作品有童年时期的作品《富贵浮云》、《细路祥》、《人之初》、《雷雨》、《人海孤鸿》;1969年《丑闻喋血》;1971年《唐山大兄》;1972年《精武门》;1973年《猛龙过江》、《龙争虎斗》;1973年《死亡游戏》(未完)。
在李小龙的电影中尤其是《唐山大兄》这部武术动作片,是由香港嘉禾电影公司所制作。该片成功塑造的中国英雄人物“唐山大兄”带动了中国电影进入世界电影市场,主角李小龙由此而成为了一代国际电影巨星。
3.2 成龙
出生于1948年的成龙,数十年的从影使其成为全球的公众人物。他的电影有很多,基本以《警察故事》系列、《醉拳》系列为他奠定了武术动作片的地位。此外,具有影响力的电影有《群龙谱》、《A计划》、《蛇形刁手》、《奇迹》、《红番区》、《霹雳火》、《简单任务》、《我是谁》、《一个好人》、《尖峰时刻》等等。成龙1995年就获得了香港浸会大学的荣誉社会学博士。他的《醉拳ⅱ》赫然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被评为十大电影佳片。成龙热心于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尤其是为2008年的北京奥运当形象大使。
3.3李连杰
1996年在英国伦敦举行了“李连杰作品专辑展映”,出现了异常热烈的哄动场面,反映了李连杰已成为继李小龙、成龙之后在欧洲备受瞩目的中国功夫明星。李连杰的武打动作,除了传统的中国功夫之外,又加入了好莱坞的动作特技效果。李连杰成功地打入了德国、比利时、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
李连杰作品有1982年《少林寺》;1984年《少林小子》;1986年《南北少林》;1988年《中华英雄》;1989年《龙在天涯》;1991年《黄飞鸿》;1992年《黄飞鸿ⅱ》、《笑傲江湖》等;1993年《狮王争霸》、《方世玉》、《太极张三峰》等;1994年《洪熙官》、《精武英雄》及2004年《英雄》、2005年即将上映的《霍元甲》等。
李连杰的身价随着其名声业越来越高,从1982年《少林寺》的数百元,到1996年香港龙祥电影公司与永胜娱乐公司签下了《黑侠》、《黄飞鸿ⅵ》等三部片子,达到了3600万港币;而以后的影片也在千万美元之巨。
3.4 其他代表人物
《武当》中的司马剑(赵长军饰)、《塞外奇侠》中的卓已航(原文庆饰)、《武林志》中的东方旭(李俊峰饰)等。在众多的武术动作影片中,以《黄飞鸿》为题材的影片可以说是达到了武术动作之最。而饰演《黄飞鸿》的演员也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武术动作片名演员。如成龙、李连杰、洪金宝、元彬、甄子丹、赵文卓、王群、邱建国等;还有不少其他名星。如谭永麟、刘家辉、梁小龙等。在这其中《黄飞鸿》中的黄飞鸿(关德兴饰)。1940年开始,关德兴饰演《黄飞鸿》,一直到1970年,整整演了99部以《黄飞鸿》题材的电影。
4 中国武术动作电影的发展趋势
从《定军山》到《卧虎藏龙》再到2005年周星驰《功夫》、徐克的《七剑》的中国电影百年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到武侠电影的发展趋势。
4.1重视电影节的评选与奖项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电影节有3000多个,而国际制片人协会承认的国际A级电影节一共是11个。在这林林总总的电影节中,其中奥斯卡是国际A级电影节中举足轻重的国际电影节,同时也是商业性最强的电影节之一。中国的电影界对此十分重视与关注,如张艺谋近年来的每一部大片似乎都剑指奥斯卡,而且都是与武术动作片有关的电影。
对于中国电影来讲,奥斯卡不仅仅是一个在世界面前亮相的好机会,更是一个争夺世界电影市场的契机。参加奥斯卡,得奖不易,既使获得提名也同样具有意义。而如果获得奖项,则对中国电影的整体形象提升和世界电影市场的定位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2001年的73届在奥斯卡的奖项,称为中国武术功夫电影的《卧虎藏龙》再一次使中国武术动作片亮相全球影坛。《卧虎藏龙》是由李安导演的,李安有着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和美国的生活经历。而整个剧组有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演员以及美国和马来西亚的华人演员组成。在获奖的时刻,舆论界称其为“世界华人的电影艺术成就”。
在奥斯卡的奖项提名中,《卧虎藏龙》得到了10个奖项的提名。最终得到了最佳外语片奖、最佳美术指导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原作音乐奖等4项大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A级电影节奥斯卡中的举足轻重的奖项。
有意思的是,这部配英文字母的华语片还在美国引发了学中文的热潮,甚至有的学校将《卧虎藏龙》剧本当教材用。
2005年,中国电影有了一个崭新的评选活动——中国电影排行榜。排行榜4个项目,每个项目有5个提名。我们发现最佳制片人中的5部电影有2部是武术动作片,它们是《功夫》和《十面埋伏》。其中《十面埋伏》有3个项目的提名。
4.2电影市场的票房价值杠杆
从票房价值来看,《卧虎藏龙》仅在北美就达到了近2 亿美元的票房、台湾的会宇多媒体以8位数即千万元的价格取得了《卧虎藏龙》全球独家动画版权、包括碟片和商业性合作的授权等,《卧虎藏龙》得到数亿美元的收入是毫无疑问的。
同样,《英雄》在2004年的7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之后,在美国两个周末的票房达到了1800万美元,最后在全球达到了1.7621亿美元的票房奇迹,而《英雄》在国内的票房收入仅占其中的17.24%。《十面埋伏》的海外版权被“索尼经典”购买了以后,其票房突破了7200万美元。来自影片发行方中影发行放映分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7月29日开始放映的徐克的《七剑》,全国首个周末三天票房总计2600万元人民币,这个成绩和《头文字D》的首周票房基本持平。同时头3天在东南亚已取得过4000万的票房成绩,发行负责人翁立表示,“从《七剑》的首周表现来看,总票房达到七八千万难度不大。”因此《七剑》的中国电影排行榜估计也将是前列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影排行榜以电影的票房收入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4.3娱乐性的武术动作片将异军突起
《我的功夫女友》被誉为2005年的中国“首部现代功夫喜剧”。它糅合了浪漫、搞笑、功夫、励志等多种元素。《我的功夫女友》是继韩国影视明星张娜拉的电视剧《明朗少女成功记》创下收视高峰,并捧红了张娜拉的亚洲小天后地位之后的又一巨作。圈内人把其称作是中国版的《明朗少女成功记》。虽然由于档期的原因,张娜拉最终未能出演此剧,但《我的功夫女友》将中国功夫与喜剧的结合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许多海外的影片商也看好该片,希望引进现代功夫喜剧《我的功夫女友》影片。
2005年3月香港引进内地的首部电影叫《精武家庭》。它是集武打、动作、喜剧温情于一体的武术动作电影。该片由成龙监制,“成家班”参加了全部的拍摄工作。总投资为4000万元的《精武家庭》有惊险的跳楼场面和高难度的武打动作。
而香港另一武术动作片的明星洪金宝也在2005年的4月推出了“洪式”的喜剧功夫电影《龙威父子》。《龙威父子》取景于云南和广西一带,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壮观的瀑布河流更衬托出了中国武术动作影片的传奇色彩。
在2005年的贺岁片市场里,以周星驰为主演的,作为新年贺岁片的中国功夫电影《功夫》展现了“电脑功夫”和武术真功夫的结合。此外,影片使这贺岁功夫片不同于普通的功夫片。《功夫》一片投资1.5个亿港币,片中仿效了不少好莱坞影片的经典段落,十分抢眼。
沉寂了3年以后的徐克又推出了武侠巨片《七剑》。该片目前拍摄完毕,已经于2005年7月29日与观众见面。
『伍』 浅析当下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现状(上)
随着互联网产业在中国如日中天、势不可挡的发展,网络和文化的联系也日渐密切,网络文学作为网络和文化交融的绝佳代表,当然不是形单影只的出现。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也开始把目光投到了网络文学的作品上,不管是处于文化价值还是商业价值的考量,近两年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所改编的影视作品出现在我们视野之中。文章试图联系一些改编作品和现象,来探讨当下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的现状。
一、IP改编现象
何为IP(Intellectual Property),其原义为知识产权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文化IP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很多的网络文学就是文化IP,因为许多网络文学作品的粉丝量大,忠实度高,且多是年轻人愿意追随潮流去消费不同形式的网络文学的产品,所以许多的互联网公司看重其自带流量和高变现能力而乐于将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
从几年前的《甄嬛传》、《琅琊榜》都是叫好又叫座的成功改编案例,还有比如“鬼吹灯”系列,“盗墓笔记”系列等等市场反映良好的作品,说明了网络文学IP的大热趋势和未来光明的发展潜力。而除了上述的成功案列之外,也有不少失败的改编以及整个产业之中还有种种乱象也应该值得我们的注意。
二、成功的影视改编
此处准备以去年大热的成功改编案列《庆余年》作为例子,以小见大来解读成功改编的
种种原因以及我们能够获得的启示。
首先是在题材上,我国网络文学的题材大多都是以奇幻以及架空历史题材为主,常常加再以仙侠猎奇等元素,开头常常是以生活在现代的普通男性或女性遭受意外突然穿越到古代或者是架空世界之中,之所以会这样写是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应运而生的消遣读物,读者希望能够快速进入到情境之中,获得沉浸的阅读体验,所以常常是以穿越为开头;而奇幻和幻想题材则是因为我国民族的文化传统,对神话接受常常是仙侠世界,而不受历史的条件限制,可以大胆的虚构,比如科幻题材的创作门槛就相对较高,且受众的接受度不高,所以创作者们倾向于创作穿越奇幻的题材,《庆余年》就是一部穿越题材的奇幻作品,但是国家前几年就出台了政策限制穿越题材的影视作品,所以《庆余年》就巧妙的改编成了现代人创作了《庆余年》这部小说,而影视剧从第一人称的视角来看这部小说,可以说主创人员在改编上真的是独具匠心,也为后来的改编提供了经验,如何在不破坏原有结构的基础之上对穿越题材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
『陆』 为什么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IP后普遍口碑不佳

这个问题应该分成两个角度来分析:网文与影视;网文读者与影视观众。
网文与影视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成本。简单的说,网文作者在网文中就像上帝一样,他说“有光”就会“有光”(《圣经创世纪》),恣意想象无所不有、无所不能——完全靠作者敲击键盘来得到,如果不考虑网文作者的阅读积累与自由意志创作之类的成本(这就是只是知识产权的核心了),那么其成本不错就是网费、电费以及电脑硬件的损耗而已;然而,转变成影视作品却是每分每秒都是钱堆出来。具体其实可以参照前一段时间上映的吕克贝松的《千星之城》,12万元(人民币)/秒的特效成本——就是直接拿火来烧钱都不见得能打到这个速度。
网文与影视之间,最大的障碍是内容。虽然现阶段对于网文的审核趋向于严格,但是事实上如果对比套在影视作品上紧箍咒,网文的限制还不算什么——随便举几个网文改编作品就可以知道了,前几年非常热门IP《鬼吹灯》就改编出了两个兄弟:《九层妖塔》和《寻龙诀》,这两部作品孰优疏劣一目了然,但是抛开诸多主创的干扰因素,作为原作粉丝,我绝对相信:这么高热这么成熟这么大投资的作品,只要忠于原作拍摄票房和口碑绝对不会差到那里去,至少不会赔钱——然而,制片和导演没有这样做(哪怕《寻龙诀》都做了比较大的规避调整),这充分说明“有不可抗力”限制着“影视作品忠实于网文”——电影《老炮》中冰湖决斗前的举报信,就是艺术创作内容于现实中的妥协结果。
网文读者与影视观众之间更是有着巨大差别。
但是,从过往各类机构关于“网络阅读习惯”与“传统(纸质)阅读习惯”的普遍结论来看,我们能够知道,网络阅读存在着“碎片化”、“浅阅读”(思考不深入)、“泛读快读”等特点,这就表明网文读者大部分属于“直观型”、“视觉系”——这对CG技术、CG制作、道具化妆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这些都是钱啊,这些都是我国影视工业的短板啊,尤其对于演员的要求非常高——无实物表演能力——这是中国影视产业的通病:小鲜肉当道……这就使得人们网文IP转化成影视作品最终“票房扑街”的原因。
浩大的网文,转化成90分钟(娱乐片标准时长)的电影或者40集的电视剧,很难讨好并转化数量庞大点击阅读量变成为收视率或者观影票房——毕竟在内容上阉割、形式上受限投资成本与制作技术水平。综上所述,票房差是理所当然,票房好就要靠主创的实力了。
『柒』 以《庆余年》和《斗罗大陆》为例,谈谈网络IP的改编
真人版《斗罗大陆》第一季播完了,目前豆瓣评分是6.2分,75.7万人参与评分,具体评分是个神奇的“Z”字形,5星好评和1星差评均占30%左右,呈“粉黑大战”之势。但在1星差评者当中,我想应该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原著粉吧。因为从众多自媒体文章来看,对改编不满意的人还是不少的。
于是,我想起了另外一部曾经的大热剧《庆余年》。同样是热门网络IP的改编剧,同样是由王倦操刀改编,甚至有不少重要角色是由同一批演员出演,但《庆余年》目前的豆瓣评分是8.0分,评分人数有85.4万人,1星差评仅有2.7%。来自原著粉的差评显然要比前者少得多。
为什么同样是网络热门IP的改编剧,而且是由同一个编剧改编,来自原著粉的差评却有这么大的差异呢?问题显然是出在具体的“改编”上。说得再明确一点,应该是《庆余年》有什么地方改对了,而《斗罗大陆》可能有什么地方没改好。
这些年上映的网络热门IP改编剧不少,除了刚刚落幕的《斗罗大陆》和仍在热映中的《赘婿》,再往前追溯,还有《庆余年》《青云志》《武动乾坤》等。而接下来,还有《悍刀雪中行》这样的大IP等着上映。
资本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改编网络热门IP呢?还用说吗,当然是为了艺术追求啊。不好意思,上面这句是写年度总结用的。真正的原因,当然是钱啊!
二来由于“原著粉”群体的存在 ,基础收视人群有了,再加上小鲜肉、小花的粉丝群,播出之后是绝对不愁收视率的。
小说和电视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小说是想象力的艺术,是抽象的;而电视剧是视觉的艺术,是具象的。所以,从小说到电视剧,必然要经历改编这个步骤。
而网络小说作为近年来文学创作的生力军,比起普通小说来,脑洞更大,更不讲章法,动不动就是几百万字。同时由于网络小说日更的写作方式,人物众多、剧情拖沓、逻辑混乱、前后风格不统一之事时有发生。同时由于网络小说写作的时候更多的是要“讨好”读者,为了增加“吸引力”,垃圾话、擦边球之类的情节不少,是不宜直接在电视上呈现的。
以《斗罗大陆》为例,唐三和小舞加入史莱克学院的时候,主角团们最小的只有12岁,最大的戴沐白也才只有15岁。光是主角团们早恋这个罪名,就足以让电视剧下架整改,更何况戴沐白要带着双胞胎姐妹去开房,年纪更小的马红俊为了解决邪火问题成了勾栏常客, 根本就没法拍啊。
就连奥斯卡的那些猥琐咒语“老子有根大香肠”等,看小说的时候你可以边看边偷笑,但要直接在电视上这么说,估计也是很难过审的,所以电视剧中给改成了“全力恢复大香肠”。
所以,从网络小说到电视剧,不仅仅是改编,往往是要大改,砍掉一些不必要的剧情,删除或者合并一些不重要的人物,以及,那些原著中你认为最好玩最好笑的(也是最打擦边球的)台词,往往也需要改掉。甚至连怪物学院史莱克这个名字,由于《怪物史莱克》的版权问题,要么花大价钱买,要么花小力气改。结果怎么选,大家都看到了。
这种对原著的大改,有个专用名词叫“魔改”。但“魔改”绝对是把双刃剑,改得好,可以封神;改得不好,就只能疯掉。
魔改最成功的例子,应该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虽然上映的时候遭遇了滑铁卢,但在下映之后,评价越来越高,已成为华语电影里难以逾越的高峰之一(豆瓣《月光宝盒》98万人评分,9.0分;《大圣娶亲》123万人评分,9.2分)。而魔改失败的例子也很多,此处就不得罪人了。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改编呢?我不是编剧,无法给出专业的意见。但从一个读者和观众的角度,个人认为以下几点是需要考虑的:
(一)故事可以新编,原著的精神内核不能丢
原著的精神内核,是一部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时应该坚持的底线。
如果丢失了这个内核,哪怕情节和原著再贴近,这部电视剧(电影)的改编也是不成功的。但如果内核在,哪怕情节都是虚构的,也会让人感觉这部电视剧(电影)讲的就是这部小说。
《大话西游》其实只是用了《西游记》的人物,但故事完全不是《西游记》的故事。然而大多数人看的时候,就认为它是《西游记》的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情节也大多是虚构的,然而看起来也没有违和感。这就是内核的重要性!
应该说《庆余年》和《斗罗大陆》在这一点上都做到了。
(二)剧情可以删减,原著的关键情节不能少
《庆余年》和《斗罗大陆》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把主角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
《斗罗大陆》完全删掉了童年戏,主角一出场就已经是大人的模样了。这本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毕竟不是儿童剧,为了让剧情更加紧凑,符合电视剧的收视习惯,也为了更加吸引成年观众,直接用成年演员出演效果更好。
但是,《斗罗大陆》并不是普通的小说。男女主角在六岁时相遇,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然后在12岁时进入全书最精彩的史莱克学院。可以说,没有了童年和少年的戏,唐三父子的亲情、唐三和小舞的爱情以及史莱克七怪的友情,都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更重要的是,唐三的前世——唐门的经历没有了。而唐门,其实是唐三的命根子,他在斗罗大陆的打拼,既受益于唐门的暗器、毒药和内功心法,也有要把唐门发扬光大的强烈愿望。
可以说,唐门是唐三所有荣耀的来源,我猜也是唐家三少写这部小说的起点。但电视剧却让唐门的所有绝学都变成是唐昊教的,弄得唐门好像是昊天宗的子品牌一样。没有了唐门的经历,唐三作为一个昊天宗的弟子,日后却要成立唐门,感觉实在有些不那么有底气。而陷入丧妻之痛的唐昊,居然还有这么多心思管儿子的练功问题,也是不太合理的。
《庆余年》虽然也对童年戏进行了大规模的压缩,但好歹还保留了将近一集的童年戏,特别是小范闲掌掴周管家一幕,看着既解气,也很好地交代了范闲和范若若感情好的缘由,情节过渡比较自然。
(三)人物可以合并,原著的重要角色不能乱
网络小说为了撑起巨大的篇幅,往往需要横生枝节,去写大量与主线无关的情节和人物。所以,改编时除了情节需要大刀阔斧地删减之外,人物也需要进行删减或者合并。
比如,《斗罗大陆》就把胡丽娜和千仞雪合并成一个人了。从原著来看,这两人都喜欢唐三,但出场的戏份都不算多,确实可以合并。胡丽娜主要出场有三次,一次是高级魂师学院大赛和唐三作对手,一次是杀戮之都和唐三并肩作战,还有一次是在星斗大森林给唐三做了“掩护”,最终发生了“小舞献祭”这一全书最催泪的情节。而千仞雪最开始是冒充雪清河,在皇宫和唐三大战一场,后来就是成为“天使之神”后与唐三多次大战。这两个人一合并,无论是 情感 还是个人成长,显然都更加饱满,也更加合理一些。
而《庆余年》改编最大的人物,应该就是滕子京(电视剧中叫滕梓荆)了。原著中滕子京(滕梓荆)尽管与范闲的关系也很好,但只是一个下人,属于次要人物。经过改编之后,他和范闲不打不相识,变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兄弟。最后在牛栏街一战,滕子京(滕梓荆)为救范闲而死,所以范闲才会愤怒地开展报复!而在原著中,滕子京(滕梓荆)一直活到了最后,牛栏街一战牺牲的只是几个不知名的下属,范闲虽然护短,以现代人的思维说出“人人平等”之类的话来,但毕竟不如深厚的兄弟情有说服力。
但有些改编,却是不讨好的,比如《斗罗大陆》把奥斯卡改成了欧思克。这名字我勉强忍了,但把他的武魂改成了饭桶,第一到第三魂技分别变成了全力恢复大香肠、解毒清神连翘果和急速飞行猕猴桃,我是无法忍的。这么一改,原著中奥斯卡的魅力起码已经减少一半了。
所以,原著粉对《庆余年》的排斥更小也就可以理解了!
『捌』 ip改编热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我觉得,近几年IP改编大热,给我印象最深的IP剧改编就是去年大火的《余罪》。这部IP的主人公余罪,突破了我们传统对JC正面角色的设定。他做事不择手段,道德不挂在嘴边,内心坚强。表面上看上去自私自立贪生怕死,,一身江湖气讲究兄弟道义和仁义。但又不太守着实实在在的规矩。这么一个新颖的题材出来,确实十分吸睛!ip改编确实可以引流,带来不少的老用户哈哈,但是主要还是看导演,编剧的水平。
『玖』 ip文学改编的利与弊
IP改编热让网络小说作者从网下走到了前台,应该说对网络文学是一种促进。靠《清明上河图密码》蜚声网络的冶文彪就称,为了写《清明上河图密码》5年都没有任何收入。“我曾经艰难到会放弃写作这个职业,但IP热了,它就像救命稻草一样,让我能继续写作。”而且,IP热带给网络小说作者的除了劳动被认可外,还有金钱的诱惑。现在网络小说版权价格比过去高了许多,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的都有,甚至天价版权价格的情况今年也出现了。对网络小说作者来说,绝对是好事,毕竟作者付出的艰苦劳动得到了承认,有价值的劳动都应得到回报,都应得到尊重。
然而,IP热的到来也出现了一种不好的趋势,有些网络小说还未写完版权就卖出去了。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好故事好创意就能卖钱,但对网络小说的成长成熟并不是好事。是文学就需要认真地打磨。网络小说还处在文学的初级阶段,很粗糙,很缺乏可圈可点之处。即使是被抢购的网络小说,被拍成影视作品后也没有带来预想的效果,甚至还不及网络小说火热。在2014年收视排行前十中或许能挤进几部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但真正的年度十大电视剧排行中,无一网络改编剧上榜。所谓2015“最受期待网络改编剧”《何以笙箫默》,也不得不被吐槽和口水淹没。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还放大了网络文学语言苍白乏味、模式化和套路化等等“先天不足”。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网络文学改编热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网络文学的生态环境,相反还加剧了网络文学的浮躁,正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更使网络文学难出精品,这是必须警惕的。影视文艺自有影视规律,不是拿来网络文学就能热卖就能赚钱的,网络文学只是为影视作品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只有不断创新,也就是要增加文学深度要增加与网络文学不一样的新的可卖点,才能拍摄出更好的影视作品。影视作品要比网络文学高一个台阶高一个档次,才有热卖的可能,对网络文学才是一个促进,否则,影视作品不仅不能大卖,还会反过来“促退”网络文学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希望影视作品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为了网络文学的进步与发展,对网络文学的抢购与改编要慎之又慎,如果盲目跟风抢购改编,无论是对网络文学还是对影视艺术都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