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武侠小说四大家
A. 传统的武侠五大家是谁
本名熊耀华,江西人,1938年出身于香港,毕业于台湾淡江英专(即淡江大学前身),1985年9月21日病逝于台湾。 古龙喜欢美酒和美人,靠稿酬为生,不善理财,幼年生活艰辛,走时也一副清贫。 他少年时期便嗜读古今武侠小说及西洋文学作品,1949年发表第一篇纯文学的短篇小说,1960年始尝试写武侠小说《苍穹神剑》。1964年他完成《浣花洗剑录》,标志着他独创风格的开始。1967年,他出版《铁血传奇》(《楚留香传奇》),标志着他的个性和特色全面走向成熟。他的数十部小说,使他完成了“新派”武侠大业,独领台湾武坛十年风骚,并与金庸、梁羽生鼎足而三。 少年时期便嗜读古今武侠小说及西洋文学作品,一般多以为他是受到吉川英治、大小仲马、海明威、杰克伦敦、史坦贝克小说乃至尼采、沙特等西洋哲学的影响启迪。 (古龙自己也说过“我喜欢从近代日本及西洋小说‘偷招’。”) 故能日新又新,后来居上,且别开武侠小说新境界。 1938 出身于香港。 1942 随父母迁居来台。 1949 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属于纯文学创作) 1952 父母离异。 1956 第二次失恋。 1960 始尝试写武侠小说《苍穹神剑》,但技巧甚劣,有如故事大纲。 1961 写《飘香剑雨》、《残金缺月》、《月异星邪》等书,以诡异情节取胜;但基本走的还是传统路子,顶多加上几句文艺腔,并无特别过人之处。这一时期古龙写作态度迹近儿戏,新作随开随抛,不负责任,惟偶为名家 (如卧龙生、诸葛青云) 代笔,却几可乱真,足见本身确具实力,尚未激发;或以为武侠小说业经‘定型’,不过如此而已。 1962 发表《剑气书香》、《失魂引》等早期诸作,文情不俗,乃渐有起色; 1963 受到陆鱼《少年行》之启示,发现「新型武侠」大有可为,遂亦逐渐改变传统笔法,陆续作《孤星传》与《湘妃剑》等书。 1964 完成他第一阶段的压卷之作《浣花洗剑录》,文情跌宕,饶有诗意;令人直觉地感到:古龙不耐烦在半新不旧的武侠传统里兜圈子,讨生活了。他要浣花洗剑,自作主人! 作为一个改革传统武侠小说的“急先锋”,古龙汲取了日本名作家吉川英治《宫本武藏》所彰显的“以剑道参悟人生真谛”、战前气氛及一刀而决;会通了金庸《神雕侠侣》的“无剑胜有剑”之说,而发为“无招破有招”的无上剑道奥旨,析理精微之极。 其次,他引进倭人“迎风一刀斩”的刀法,三招两式,人头落地;从此即不再写冗长的打斗场面----这是他突破武侠传统之处,也是他一切“简单化”的开端。 其三,由此书起,他竭力营造文艺气氛,藉平凡简洁的对话,点出哲理。并且运用许多饶有诗意的语言,刻画人性,并寓于生命哲理。可惜《浣花洗剑录》伏笔太多,无法收束,终贻“虎头蛇尾”之讥,而减损了此书应有的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散见各大报、《文艺月刊》、《(香港)明报月刊》、《春秋杂志》、《中国论坛》、《国文天地》、《上海文论 >及万盛、远流、联经等出版社书籍,其中最早一份来自1973.11.2的《中国时报》。 卧龙生 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在古龙之前被称为“武侠泰斗”。本名牛鹤亭,河南镇庭人,1930年生。幼年从军失学,自幼喜读武侠小说,富才思。1955年他由军中退役后,开始学写武侠小说。 他祖居南阳卧龙岗,故取笔名“卧龙生”。1959年写成《飞燕惊龙》,奠定了他在台湾的“武侠泰斗”地位。他的作品,早期是取法于旧武侠“北派五大家”,以“通俗趣味”大受欢迎。1965年以后,他改走“半传统半新潮”路线。 卧龙生对武侠小说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他成功地运用了还珠楼主的神禽异兽、灵丹妙药、玄功绝艺、奇门阵法,郑证因的帮会组织、风尘怪杰、独门兵器,王度庐的悲剧侠情,朱贞木的奇诡布局、众女倒追男等等,成功地博采众长而融于一体,开创了既具有传统风味又具有新境界的新时期武侠小说风格,成为一代“武林正宗”。第二,由他倡导以武学秘籍引起武林风波以及正邪大会战的情节结构,成为60年代台湾武侠的普遍模式,影响至为深远。第三,他的“武林九大门派”说法和“争霸江湖”及武林排名的主题,虽然稍晚于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却使它在武侠小说中普遍推行开来。 卧龙生小说真品如下: 《风尘侠隐》《惊鸿一剑震江湖》《飞燕惊龙》《铁笛神针》《玉钗盟》《天香飙》《无名箫》《绛雪玄霜》《素手劫》《天涯情侣》《天剑绝刀》《金剑雕翎》《神州豪侠传》《寒梅傲霜》《玉手点将录》《金凤剪》《飞铃》《八荒飞龙传》《无形剑》《金笔点龙记》《烟锁江湖》《摇花放鹰传》《花凤》《春秋笔》《幽灵四绝》《剑无痕》《天龙甲》《黑白剑》《飞花逐月》《剑气洞彻九重天》《金剑丹心》《新仙鹤神针》 司马翎 台湾著名武侠小说家,本名吴思明,1933年生,广东讪头人,将门之后。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艺基础深厚。1947年移居香港,1957年到台湾,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系。 大二时他试作《关洛风云录》一举成名,接着休学一年,同时撰写多部小说在港台报刊连载,一时声誉鹊起。毕业后曾任《民族晚报》记者、《新生报》编辑,仍以武侠着称。他写武侠小说,最初署名“吴楼居士”其后改署“司马翎”,到80年代间或旅居香港,又有一个“天心月”的笔名。他的全盛期从1958年开始,以196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到1971年他改行经商,1989年去世,可叹天妒奇才。 他是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笔法新、旧交错,尤善于运用推理手法铺陈故事情节,对斗智的描写可谓空前绝后。成功方面首创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他被称为“综艺侠情派”,对古龙、上官鼎、易容,萧逸、萧瑟等都有不小影响,尤其对黄易的影响最深。司马翎小说兼有「北派五大家」之长而以还珠楼主奇幻神妙心法为依归。文笔清新脱俗,间有现代意味;刻画江湖人物各尽其致,尤善于运用推理手法铺陈故事情节。其处女作《关洛风云录》(1958年)及《剑神传》、《八表雄风》三部曲,写大侠石轩中的成长过程,颇能表现出「玄门正宗」恢宏气象;而书中穿插石轩中与爱侣朱玲之间因师门恩怨所交织的悲欢离合故事,亦极曲折动人。卒以一书成名,殊非幸致。据称,其小说「最受大学生及留学生欢迎」;实则老少咸宜,读者层面主广。 比较起来,司马翎的三十多部作品水准都很平均(可能是名家中唯一者),不论是前期的《关洛风云录》、《剑气千幻录》、《剑胆琴魂记》、《帝疆争雄记》、《圣剑飞霜》、《纤手驭龙》等长篇,及《鹤高飞》、《金缕衣》、《断肠镖》、《白骨令》等中篇,或是后期的《饮马黄河》、《剑海鹰扬》、《红粉干戈》、《焚香论剑录》及《丹凤针》、《武道》、《胭脂劫》等书,部部可观,不落俗套,各具创意,殊少雷同;即或偶有失坠,亦瑕不掩瑜。(按:司马翎创作全盛期起自1958年,止于1971年;中以1965年为前、后期之分界) 论者或谓司马翎小说颇有涉及女体的煽情描写,以此诟病;其实七情六欲乃人性之常,只要「风流」莫「下流」,即无所谓「晦淫」。问题症结乃在司马翎笔下的中国女性几乎个个都似「波霸」型的性感尤物,未免乖离事实。但其描写男女在情欲焚身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奇正互变、虚实相生的武打艺术,均独步一时,特别是其后期首创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殆以近乎「道」;与金庸——古龙一脉相承的「无剑胜有剑」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他的《浩荡江湖》及辍笔十年又复出所撰最后一部作品《飞羽天关》二书,均因故未能续完,诚属憾事。 诸葛青云 在台湾早期的武侠小说界,与古龙、司马翎、卧龙生并称台湾武侠四大家。台湾武侠小说“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本名张建新,1929年生,山西解县人。台湾省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毕业,国学根底颇为不错。一九五八年,他以诸葛青云为笔名,发表了处女作《墨剑双英》,之后又发表了《紫电青霜》和《天心七剑荡群魔》,从此一举成名,跃身红牌作家之列;《一剑光寒十四州》在「征信新闻报」(就是「中国时报」的前身)连载时,声势更是到达巅峰。前期作品一部分均以“剑”为名,一部分则大发雌威,又女性为名。1961年出版《夺魂旗》,模仿金庸而“东、西、南、北、中”一番,乐此不疲;其尸骨血胆,使销路激增,对以后的“鬼派”起了不好的促进作用。诸葛青云早年与卧龙生齐名,并称“武侠泰斗”,但其实略逊一筹。尤其在创作态度方面,他早年《江湖夜雨十年灯》就先生找古龙、倪匡代笔,由司马紫烟续完;晚年《阴阳谷》为色而淫,就更是等而下之了。他的作品数量极多,直到几年前病故为止,总数在五十余部以上,可说是除卧龙生之外,台湾创作期最长的武侠作家之一。知名作品还包括《江湖夜雨十年灯》、《武林三凤》、《咆哮红颜》、《夺魂旗》等。 他的国学修养颇佳,文字工丽典雅,初期作品很受还珠楼主「蜀山剑侠」的影响,富于奇幻色彩;但是他最大的特色却在于他笔下的主角人物,他的主角永远是满口诗词歌赋,文武兼修的俊男美女,不论琴棋书画,以至诗词歌赋无一不精,乃建立「才子佳人型」之武侠风格,独树一帜。而这点虽然饱受批评,却恰恰造就了台湾武侠小说最为人熟知的侠客形象,包括独孤红笔下的许多武侠小说主角人物,都可以明显的看
B. 武侠小说第三阶段以什么四大家为代表
《金庸作品集》收录了金庸的全部武侠小说,共15部。分别是:
飞─《飞狐外传》(1960—1961年)
雪─《雪山飞狐》(1959年)
连─《连城诀》(1963年) (又名《素心剑》)
天─《天龙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雕英雄传》(1957—1959年)
白─《白马啸西风》(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鹿─《鹿鼎记》(1969—1972年)
笑─《笑傲江湖》(1967年)
书─《书剑恩仇录》(1955年)
神─《神雕侠侣》(1959—1961年)
侠─《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龙记》(1961年)
碧─《碧血剑》(1956年)
鸳─《鸳鸯刀》(1961年)--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越女剑》(1970年)--附在《侠客行》之后的短篇小说
早期
苍穹神剑
月异星邪
剑气书香
剑毒梅香
湘妃剑
《古龙作品集》孤星传
失魂引
游侠录
护花铃
彩环曲
残金缺玉
飘香剑雨
剑玄录
剑客行
中期
情人箭
古龙作品集
浣花洗剑录
大旗英雄传(又名《铁血大旗》)
武林外史
名剑风流
绝代双骄
后期
楚留香传奇(又名《铁血传奇》)
风云第一刀(又名《多情剑客无情剑》)
萧十一郎
火并萧十一郎
流星·蝴蝶·剑
天涯·明月·刀
九月鹰飞
边城浪子
七种武器
陆小凤传奇
三少爷的剑
大人物
欢乐英雄
拳头(又名愤怒的小马)
剑花烟雨江南
血鹦鹉
白玉老虎
白玉雕龙
大地飞鹰
圆月弯刀
绝不低头
七杀手
七星龙王
碧血洗银枪
英雄无泪
飞刀又见飞刀
风铃中的刀声
那一剑的风情
边城刀声
怒剑狂花
猎鹰·赌局
补录作品
菊花的刺
剑气严霜
铁剑红颜
侠女金戈
杂文集编辑
《谁来跟我干杯 》(大陆版,台湾版)
《不是集》
《笑红尘》
作品补遗编辑
《短刀集》(即大武侠时代)
《财神与短刀 》
《从北国到南国 》(1955,文艺类短篇小说,古龙第一篇拿到稿费的小说)
1.龙虎斗京华(含飞凤潜龙)
2.草莽龙蛇传(含塞外奇侠传)
3.白发魔女传
4.七剑下天山
5.江湖三女侠(上、下册)
6.还剑奇情录(含冰魄寒光剑)
7.萍踪侠影录
8.散花女侠
9.联剑风云录
10.冰川天女传(上、下册)
11.云海玉弓缘(上、下册)
12.侠骨丹心(上、下册)
13.风雷震九州(上、下册)
14.冰河洗剑录(上、下册)
15.女帝奇英传
16.大唐游侠传
17.龙凤宝钗缘(上、下册)
18.慧剑心魔(上、下册)
19.狂侠天骄魔女(1—4册)
20.鸣镝风云录(1—4册)
21.广陵剑(上、下册)
22.风云雷电(上、下册)
23.瀚海雄风(上、下册)
24.游剑江湖(上、中、下册)
25.牧野流星(上、中、下册)
26.弹指惊雷(上、下册)
27.绝塞传烽录
28.剑网尘丝(上、下册)
29.幻剑灵旗
30.武林天骄
31.武当一剑(上、下册)
C. 60年代"台湾武侠四大家"是指那几位
古龙
本名熊耀华,江西人,1938年出身于香港,毕业于台湾淡江英专(即淡江大学前身),1985年9月21日病逝于台湾。
古龙喜欢美酒和美人,靠稿酬为生,不善理财,幼年生活艰辛,走时也一副清贫。
他少年时期便嗜读古今武侠小说及西洋文学作品,1949年发表第一篇纯文学的短篇小说,1960年始尝试写武侠小说《苍穹神剑》。1964年他完成《浣花洗剑录》,标志着他独创风格的开始。1967年,他出版《铁血传奇》(《楚留香传奇》),标志着他的个性和特色全面走向成熟。他的数十部小说,使他完成了“新派”武侠大业,独领台湾武坛十年风骚,并与金庸、梁羽生鼎足而三。
少年时期便嗜读古今武侠小说及西洋文学作品,一般多以为他是受到吉川英治、大小仲马、海明威、杰克伦敦、史坦贝克小说乃至尼采、沙特等西洋哲学的影响启迪。 (古龙自己也说过“我喜欢从近代日本及西洋小说‘偷招’。”) 故能日新又新,后来居上,且别开武侠小说新境界。
1938 出身于香港。
1942 随父母迁居来台。
1949 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属于纯文学创作)
1952 父母离异。
1956 第二次失恋。
1960 始尝试写武侠小说《苍穹神剑》,但技巧甚劣,有如故事大纲。
1961 写《飘香剑雨》、《残金缺月》、《月异星邪》等书,以诡异情节取胜;但基本走的还是传统路子,顶多加上几句文艺腔,并无特别过人之处。这一时期古龙写作态度迹近儿戏,新作随开随抛,不负责任,惟偶为名家 (如卧龙生、诸葛青云) 代笔,却几可乱真,足见本身确具实力,尚未激发;或以为武侠小说业经‘定型’,不过如此而已。
1962 发表《剑气书香》、《失魂引》等早期诸作,文情不俗,乃渐有起色;
1963 受到陆鱼《少年行》之启示,发现「新型武侠」大有可为,遂亦逐渐改变传统笔法,陆续作《孤星传》与《湘妃剑》等书。
1964 完成他第一阶段的压卷之作《浣花洗剑录》,文情跌宕,饶有诗意;令人直觉地感到:古龙不耐烦在半新不旧的武侠传统里兜圈子,讨生活了。他要浣花洗剑,自作主人!
作为一个改革传统武侠小说的“急先锋”,古龙汲取了日本名作家吉川英治《宫本武藏》所彰显的“以剑道参悟人生真谛”、战前气氛及一刀而决;会通了金庸《神雕侠侣》的“无剑胜有剑”之说,而发为“无招破有招”的无上剑道奥旨,析理精微之极。
其次,他引进倭人“迎风一刀斩”的刀法,三招两式,人头落地;从此即不再写冗长的打斗场面----这是他突破武侠传统之处,也是他一切“简单化”的开端。
其三,由此书起,他竭力营造文艺气氛,藉平凡简洁的对话,点出哲理。并且运用许多饶有诗意的语言,刻画人性,并寓于生命哲理。可惜《浣花洗剑录》伏笔太多,无法收束,终贻“虎头蛇尾”之讥,而减损了此书应有的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散见各大报、《文艺月刊》、《(香港)明报月刊》、《春秋杂志》、《中国论坛》、《国文天地》、《上海文论 >及万盛、远流、联经等出版社书籍,其中最早一份来自1973.11.2的《中国时报》。
卧龙生
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在古龙之前被称为“武侠泰斗”。本名牛鹤亭,河南镇庭人,1930年生。幼年从军失学,自幼喜读武侠小说,富才思。1955年他由军中退役后,开始学写武侠小说。
他祖居南阳卧龙岗,故取笔名“卧龙生”。1959年写成《飞燕惊龙》,奠定了他在台湾的“武侠泰斗”地位。他的作品,早期是取法于旧武侠“北派五大家”,以“通俗趣味”大受欢迎。1965年以后,他改走“半传统半新潮”路线。
卧龙生对武侠小说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他成功地运用了还珠楼主的神禽异兽、灵丹妙药、玄功绝艺、奇门阵法,郑证因的帮会组织、风尘怪杰、独门兵器,王度庐的悲剧侠情,朱贞木的奇诡布局、众女倒追男等等,成功地博采众长而融于一体,开创了既具有传统风味又具有新境界的新时期武侠小说风格,成为一代“武林正宗”。第二,由他倡导以武学秘籍引起武林风波以及正邪大会战的情节结构,成为60年代台湾武侠的普遍模式,影响至为深远。第三,他的“武林九大门派”说法和“争霸江湖”及武林排名的主题,虽然稍晚于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却使它在武侠小说中普遍推行开来。
卧龙生小说真品如下:
《风尘侠隐》《惊鸿一剑震江湖》《飞燕惊龙》《铁笛神针》《玉钗盟》《天香飙》《无名箫》《绛雪玄霜》《素手劫》《天涯情侣》《天剑绝刀》《金剑雕翎》《神州豪侠传》《寒梅傲霜》《玉手点将录》《金凤剪》《飞铃》《八荒飞龙传》《无形剑》《金笔点龙记》《烟锁江湖》《摇花放鹰传》《花凤》《春秋笔》《幽灵四绝》《剑无痕》《天龙甲》《黑白剑》《飞花逐月》《剑气洞彻九重天》《金剑丹心》《新仙鹤神针》
司马翎
台湾著名武侠小说家,本名吴思明,1933年生,广东讪头人,将门之后。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艺基础深厚。1947年移居香港,1957年到台湾,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系。
大二时他试作《关洛风云录》一举成名,接着休学一年,同时撰写多部小说在港台报刊连载,一时声誉鹊起。毕业后曾任《民族晚报》记者、《新生报》编辑,仍以武侠着称。他写武侠小说,最初署名“吴楼居士”其后改署“司马翎”,到80年代间或旅居香港,又有一个“天心月”的笔名。他的全盛期从1958年开始,以196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到1971年他改行经商,1989年去世,可叹天妒奇才。
他是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笔法新、旧交错,尤善于运用推理手法铺陈故事情节,对斗智的描写可谓空前绝后。成功方面首创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他被称为“综艺侠情派”,对古龙、上官鼎、易容,萧逸、萧瑟等都有不小影响,尤其对黄易的影响最深。司马翎小说兼有「北派五大家」之长而以还珠楼主奇幻神妙心法为依归。文笔清新脱俗,间有现代意味;刻画江湖人物各尽其致,尤善于运用推理手法铺陈故事情节。其处女作《关洛风云录》(1958年)及《剑神传》、《八表雄风》三部曲,写大侠石轩中的成长过程,颇能表现出「玄门正宗」恢宏气象;而书中穿插石轩中与爱侣朱玲之间因师门恩怨所交织的悲欢离合故事,亦极曲折动人。卒以一书成名,殊非幸致。据称,其小说「最受大学生及留学生欢迎」;实则老少咸宜,读者层面主广。 比较起来,司马翎的三十多部作品水准都很平均(可能是名家中唯一者),不论是前期的《关洛风云录》、《剑气千幻录》、《剑胆琴魂记》、《帝疆争雄记》、《圣剑飞霜》、《纤手驭龙》等长篇,及《鹤高飞》、《金缕衣》、《断肠镖》、《白骨令》等中篇,或是后期的《饮马黄河》、《剑海鹰扬》、《红粉干戈》、《焚香论剑录》及《丹凤针》、《武道》、《胭脂劫》等书,部部可观,不落俗套,各具创意,殊少雷同;即或偶有失坠,亦瑕不掩瑜。(按:司马翎创作全盛期起自1958年,止于1971年;中以1965年为前、后期之分界) 论者或谓司马翎小说颇有涉及女体的煽情描写,以此诟病;其实七情六欲乃人性之常,只要「风流」莫「下流」,即无所谓「晦淫」。问题症结乃在司马翎笔下的中国女性几乎个个都似「波霸」型的性感尤物,未免乖离事实。但其描写男女在情欲焚身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奇正互变、虚实相生的武打艺术,均独步一时,特别是其后期首创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殆以近乎「道」;与金庸——古龙一脉相承的「无剑胜有剑」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他的《浩荡江湖》及辍笔十年又复出所撰最后一部作品《飞羽天关》二书,均因故未能续完,诚属憾事。
诸葛青云
在台湾早期的武侠小说界,与古龙、司马翎、卧龙生并称台湾武侠四大家。台湾武侠小说“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本名张建新,1929年生,山西解县人。台湾省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毕业,国学根底颇为不错。一九五八年,他以诸葛青云为笔名,发表了处女作《墨剑双英》,之后又发表了《紫电青霜》和《天心七剑荡群魔》,从此一举成名,跃身红牌作家之列;《一剑光寒十四州》在「征信新闻报」(就是「中国时报」的前身)连载时,声势更是到达巅峰。前期作品一部分均以“剑”为名,一部分则大发雌威,又女性为名。1961年出版《夺魂旗》,模仿金庸而“东、西、南、北、中”一番,乐此不疲;其尸骨血胆,使销路激增,对以后的“鬼派”起了不好的促进作用。诸葛青云早年与卧龙生齐名,并称“武侠泰斗”,但其实略逊一筹。尤其在创作态度方面,他早年《江湖夜雨十年灯》就先生找古龙、倪匡代笔,由司马紫烟续完;晚年《阴阳谷》为色而淫,就更是等而下之了。他的作品数量极多,直到几年前病故为止,总数在五十余部以上,可说是除卧龙生之外,台湾创作期最长的武侠作家之一。知名作品还包括《江湖夜雨十年灯》、《武林三凤》、《咆哮红颜》、《夺魂旗》等。
他的国学修养颇佳,文字工丽典雅,初期作品很受还珠楼主「蜀山剑侠」的影响,富于奇幻色彩;但是他最大的特色却在于他笔下的主角人物,他的主角永远是满口诗词歌赋,文武兼修的俊男美女,不论琴棋书画,以至诗词歌赋无一不精,乃建立「才子佳人型」之武侠风格,独树一帜。而这点虽然饱受批评,却恰恰造就了台湾武侠小说最为人熟知的侠客形象,包括独孤红笔下的许多武侠小说主角人物,都可以明显的看
D. 司马翎的外界评价
小说兼有“北派五大家”之长处而以还珠楼主之奇幻玄妙心法为依归。一九五八年出版处女作〖关洛风云录〗及〖剑神传〗、〖八表雄风〗三部曲,文笔清新跳脱,间有现代意味;刻画江湖人物各尽其致,尤其善于运用推理手法铺陈故事情节。卒以一书成名,时年不过二十五岁而已。
比较起来,司马翎的三十多部作品水准都很平均(可能是全部港台名家中唯一者)。 不论是前期的〖关洛风云录〗、〖剑气千幻录〗、〖剑胆琴魂记〗、〖帝疆争雄记〗、〖圣剑飞霜〗、〖纤手驭龙〗等长篇,及〖鹤高飞〗、〖金缕衣〗、〖断肠镖〗、〖白骨令〗等中篇,或是后期的〖饮马黄河〗、〖剑海鹰扬〗、〖红粉干戈〗、〖焚香论剑篇〗及〖丹凤针〗、〖武道〗、〖胭脂劫〗等书,部部可观,不落俗套,各具创意,殊少雷同;即或偶有失坠,亦瑕不掩瑜。(按:司马翎创作全盛期起自一九五八年,止与一九七一年,中以一九六五年为前、后期之分界。唯晚期以“天心月”笔名所撰 〖强人〗诸书,则每况愈下矣)。
概况而言,司马翎博学多才,擅长写情写欲,斗智斗力。特别是描写男女在情欲焚身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奇正互变,虚实相生的武打艺术,均独步一时。而其早年首创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殆已近乎“道”---与金庸、古龙一脉相承的“无剑胜有剑”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而犹有过之。同辈名家受其影响、启迪者颇多,如古龙、上官、易容、萧逸等皆是,可概其余。可惜他的《浩荡江湖》及辍笔多年复出后所撰最后一部作品《飞羽天关》二书,均因故未能续完,诚属憾事。 在台湾早期的武侠小说家中,我唯一“迷”过的只有司马翎,他算得上是个天才型作家。记得当年为了先睹为快,我几乎每天都待在真善美出版社门口,等着看司马翎的新书。后来一集追一集地等烦了,一时技痒才学着写武侠小说。
——古 龙
我最欣赏的武侠作家唯有金庸与司马翎,尤其是司马翎,我觉得他是台湾武侠界的第一把交椅,他的作品非常有内涵,而且对人性的刻画入木三分、大胆直接,非常真诚、毫无虚假,卓见哲理、俯拾即是……创造出一个能够自圆其说、有血有肉的武侠天地!……我在武学方面所重视的精神与气势,是受了司马翎的影响。
——黄 易
我生平最开心的享受就是捧一本好看的武侠小说来欣赏一番。现今我坐飞机长途旅行,无可奈何,手提包中仍常带白羽、还珠、古龙、司马翎的武侠旧作。
——金 庸
吴先生(司马翎)的文字清新流畅,略带新文艺之风,一反过去讲故事的老套。武侠小说之中所谓“新派”,吴先生有首先创造之功;誉之为“新派领袖”,实当之无愧。
——台湾真善美出版社创办人(始于1950年) 宋今人
(司马翎)并不是在梁羽生、金庸的早期作品影响下从事创作,而是在旧派武侠小说的熏陶下走入这一领域的。换言之,他终于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的杰出作家之一,完全是自己探讨的结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对于人性的复杂性的描绘,不但为旧派武侠小说所无,而且也是在梁羽生和金庸的早期作品中所未见的。
——复旦大学杰出教授、中国文学史专家、武侠小说研究学者章培恒
把斗智提升到与武功并驾齐驱的地位甚至更高一筹,是司马翎对“武学”的最大贡献。司马翎通过层出不穷的奇遇和美不胜收的斗智,展现了人性的精妙深微,讴歌了人类的无穷智慧,为中国的武侠小说开创了独树一帜的一大宗派。在今天21世纪大陆新武侠崛起之际,本人郑重指出:司马氏剑法是值得新一代作家认真继承并发扬光大的。
——著名学者、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孔庆东
可以用很多词语概括司马翎小说创作的特点,例如新派、现代化、智慧风貌、学识渊博等等。但司马翎最根本的特点,应该是对人性的深切了解和热衷呈现。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武侠研究学者 陈 墨
司马翎小说的男主角通常都品貌端正,有很强的道德感,但同时又不是笨人,是在很多次的道德淬炼之中,使得自己在原本具有的正义感的基础上,更显出侠义精神来。他们与敌较量时都靠气势取胜,这种气势来源于浩然之气、正大刚直之气,所谓“至大至刚,集义所生,沛然莫之能御”。
——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台湾“中华武侠文学学会”创会会长龚鹏程
“智慧型”的女侠,是司马翎最钟爱、最乐于刻画的,因此出现的频率也最高。同时,司马翎所赋予女性的“自主性”,实际上无异暗示了“女权”的未来的合理发展。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台湾“中华武侠文学学会”会长 林保淳
司马翎以修习密宗的经验及融合道家“太上感应”之说再创造出了“心灵修练”、“气机感应”、“以意克敌”及“执简驭繁”等等精神力量,对手正在“思考”施展何种招式,都能先一步出手封住其意图,并蹈瑕抵隙,攻其必救。这种写法在《剑海鹰扬》中更蔚为大观。
——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
客观分析司马翎作品,约略有五大奇处与众不同:
一、他是台湾最早的“新派武侠”先驱者之一,兼有“旧派武侠”之长。
二、他的小说最具“综艺”特色,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杂学,靡不毕具,且兼容并包。
三、他的小说最擅长结合玄学与武学原理,多发人所未发,独具创见。
四、他的小说人物最讲究身份、气度、门派、来历,而层次井然,合情合理。
五、他的小说故事最注重推理,而写“攻心为上”的正邪斗智,更有波谲云诡之妙。
——叶洪生
如果论博学,司马翎和金庸是不相上下的,而且司马翎的文笔也是一流的。他的斗智和气势开创了一条新路、开启了一个未知的武侠领域,后来的古龙和黄易都是在“气势”和“斗智”上做文章。他当之无愧是一代宗师。只有对武侠真正感兴趣的人,对武侠真正有见识的人,才可能真正明白司马翎的价值所在。他可以作为武侠写作者学习时必学的典范。
——《昆仑》《沧海》作者、大陆新武侠领军人物 凤 歌
台湾有个司马翎,也在武侠小说里加了“玄幻”成份,而且写侠写情都远胜黄易。不过他的“玄幻”比较土,限于风水之类。
俺刚到美国时,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司马翎的《飞羽天关》。一读之下,惊为天人。以后见到印有他名头的书,一定要搞来翻翻,但每次都感到与《飞羽天关》的作者不是同一人。次数多了,俺都开始怀疑,是不是那些庸俗不堪的东西倒是真的司马翎写的,反是《飞羽天关》背后另有高人捉刀?
台湾的出版社,最下流的就是这一条。读者常常是冲着作者去的,他们就专出冒牌作者的书。
《飞羽天关》写能掐会算的李仙子与流里流气的小关的感情经历。小关本是个韦小宝式的小混混,但是每当事关李仙子的声誉、健康或性命,他的英雄气概就上来了。本来这也正常,共产党员在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里锻炼成长,正常男人在女人的香风迷浪里拍马屁成长,应该如此。但是中国的男作家有几个会这么写?
所以后来读到《鹿鼎记》,俺的第一个疑问就是:金庸偷师司马翎? 《蒙尘的明珠──司马翎的武侠小说》
号称「台湾武侠小说四大家」的卧龙生、诸葛青云、司马翎、古龙的成就最为可观,其中司马翎(1933~1989)的地位更属重要,因为他的创作时期跨越两期,风格三变,颇足以视为一个纵观武侠小说发展历史的缩影。
从他的创作历程而论,以司马翎为名的一段时日,是成果最辉煌、收获最丰硕的黄金时期。早期名家,如卧龙生、古龙皆对他赞不绝口,宋今人称许其为「新派领袖」、张系国赞誉之为「作家中的作家」,叶洪生则认为其生前名气虽逊于二龙(卧龙生及古龙),「实则却居于『承先启后』的枢纽地位,影响甚大」,在老一辈读者群中,司马翎往往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以他部部扎实、精采不凡的作品质量而言,理应能让他的名声永持不坠才对;然而,除了老读者之外,他受重视的程度,却远远逊于闻名遐迩的金庸、古龙、梁羽生诸「大师」,除了叶洪生先生对他「情有独锺」之外,几乎没有人愿意为他推介;从受欢迎、流传的层面而言,似乎亦不及卧龙生、诸葛青云、东方玉、柳残阳等拥有广大的新旧读者,在武侠小说出租店中,他总是委委屈屈地蜷伏在偏僻的角落。窥其原因,可能有两点,其一是司马翎过早中辍写作生涯,1971年以后,他归返香港经商,在此时期,由于武侠小说出版界的混乱情势(主要是著作权法问题),「司马翎」之名,几乎成为一切冒名伪作的代名词,非但如《艳影侠踪》、《神剑侣》等猥滥诸作,假其名以问世,就是金庸的作品,在出版商运作之下,也大量以「司马翎」的招牌,伪版印出,如《一剑光寒四十州》、《独孤九剑》(即笑傲江湖)、《神武门》、《小白龙》(即《鹿鼎记》)等,造成了读者「司马翎就是金庸」的错误印象,在金庸挟媒体的雄厚力量席卷了台湾武侠小说界之后,司马翎的光芒,被掩盖殆尽,虽然晚期欲有所作为,已是时不我予了。其次,司马翎成名期间,台湾学术界仍然视武侠小说为旁门小道,所有的武侠作品,包括金庸在内,都不能登大雅之堂,自然没有任何人愿为他张目、推介了;而1980年以后,由于金庸旋风的影响,尽管相关的武侠论述,得以大量正式披露,却在「商品化」的传销策略主导下,集矢于金庸一人,论者几乎「无暇」顾及其他的作家,司马翎还是无法引人注意。1985年以后,大陆兴起一股「武侠小说热」,学界亦顺风驶船,展开以武侠小说为主的通俗小说研究工作。大陆的研究、论述,层面较广,眼界较杂,在芸芸武侠作家中,司马翎倒算是一颗较引人瞩目的新星,陈墨《新武侠二十家》,即以他为「台湾小说四大家」之一。但是,由于大陆出版界鱼目混珠、张冠李戴的情形,较诸台湾更形混乱,司马翎的作品中,夹杂著许多伪作,大陆学者眼目迷蒙,有如「盲侠」,「听音辨位」之能既少,自然只是迎风乱舞、向壁虚说了。以陈墨为例,在《司马翎作品论》中所分析的三部作品,《河岳点将录》、《黑白旗》分别为易容、红豆公主所作,唯一的司马翎作品《金浮图》,也是他较「媚俗」的一部,这却导致他评论司马翎为「二流作家」的定位。
事实上,以他的小说艺术造诣而言,在金庸的流丽高华、古龙的诡奇悬疑、梁羽生的典雅平正之外,他能以朴实厚重的风格,独树一帜,在武侠作家中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平心而论,司马翎的际遇与他的武侠作品成就,是有一段相当大的落差的,他宛如一颗蒙尘的明珠,未琢磨的璞玉,亟待有识者的发掘,重新为他作定位。
E. 台湾武侠四大家是谁
应该是: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吧
F. 武侠小说四大著名作家是
1、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2、古龙:原名熊耀华,籍贯江西,1938年6月7日生于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新派武侠小 说泰斗,与金庸、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
3、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1924.3.22~2009.1.22),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 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4、温瑞安 :1954年01月01日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美罗埠火车头,祖籍广东梅州市梅县 区,港台武侠小说作家,也是新武侠四大宗师(金、古、梁、温)之一,马来西亚华侨, 香港户籍。
5、 司马翎 :原名吴思明,广东汕头人,将门之后,台湾「综艺侠情派」武侠小说代表家, 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艺基础深厚。
6、萧逸 :台湾新派武侠小说作者。山东菏泽人。著有《铁雁霜翎》、《饮马流花 河》、《甘十九妹》、《长剑相思》等多部武侠小说。
7、卧龙生:原名牛鹤亭,河南镇平人,1930年生。幼年从军失学,但自幼喜读武侠小说, 颇有才思。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在古龙之前被称为“武侠泰斗”。
G. 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都是谁他们的资料简介谁知道
台湾武侠的“四大天王”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古龙
“三剑客”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
司马翎
本名吴思明(1933----1989),广东汕头人,台湾“综艺侠情派”武侠小说代表作家, “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将门之后。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艺基础深厚。1947年举家移居香港。1957年到台湾,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系,而始终不能忘情于武侠小说,大二时试作《关洛风云录》一举成名。接着休学一年,同时撰写多部小说在港台报刊连载,一时声誉鹊起。毕业后曾任《民族晚报》记者、《新生报》编辑,仍以武侠著称。1983年于《联合报》连载最后一部作品《飞羽天关》,1985年其作品被腰斩而辍笔。1989年7月中旬病逝于汕头故居。
卧龙生
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在古龙之前被称为“武侠泰斗”。原名牛鹤亭,1930年生于河南南阳县镇平镇。少年时就读于卧龙书院,后投身文学,逐以此为笔名。1958年发表第一部武侠小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至今已写了39部武侠小说。 卧龙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是台湾的“武侠泰斗”,名列“台湾十大武侠小说家”之首。其代表作有《飞燕惊龙》、《玉钗盟》、《无名萧》、《金剑雕翎》、《岳小钗》等。
诸葛青云
诸葛青云,本名张建新(1929—1996年),山西解县人。台北行政专科学校(即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前身)毕业,曾任“总统府第一局”科员。在台湾早期的武侠小说界,与古龙、司马翎、卧龙生并称台湾武侠四大家。其著作有《紫电青霜》、《夺魂旗》、《傲笑江湖》等,深受武侠迷的喜爱。
古龙,原名熊耀华,著名武侠小说家,新派武侠小说泰斗和宗师。他在1969年创作了一部先有剧本后有小说的武林奇书《萧十一郎》,赢得读者的广泛赞赏。古龙与金庸、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他的武侠小说创作理念是“求新求变”,不受传统拘束,将中外经典镕铸一炉,他为“武侠美学”理念的形成与“武侠文化”的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古龙为人豪气干云,侠骨盖世,才华惊人,他以丰富无比的创作力,留下了70多部精彩绝伦、风行天下的武侠巨作,影响巨大,开创了近代武侠小说新纪元,将武侠文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H. 中国著名武侠大师有哪些
梁羽生 金庸 古龙这三位无需多言了吧其他的有:黄易: 大唐双龙传 寻秦记 边荒传说温瑞安: 逆水寒 四大名捕系列其他较著名的还有卧龙生:《金剑雕翎》《新仙鹤神针》《飞燕惊龙》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蜀山剑侠后传》诸葛青云:《紫电青霜》《天心七剑荡群魔》《一剑光寒十四州》独孤红:据说是洪门的掌门人《刺马》《京华风云录》倪匡:《六指琴魔》曾在金庸出国期间代金庸写《天龙八部》连载司马翎:《关洛风云录》黄鹰:古龙后生,《天蚕变》、《大侠沈胜衣》系列 于东楼:《短刀行》《铁剑流星》据说几乎帮所有的名家代过笔,有“天下第一枪手”之称。 萧逸:《七禽掌》《甘十九妹》齐称 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金庸、古龙是民国以来四代盟主。台湾武侠四大家:古龙、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后三者称三剑客) 北派五大家 还珠楼主 白羽 郑证因 王度庐 朱贞木“天下第一枪手”于东楼
I. 新派武侠小说四大家的人生传奇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武侠小说开始进入黄金时代,涌现出以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四大小说名家为主体的新派武侠小说,代表作有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古龙的《陆小凤系列》、梁羽生的《天山奇侠系列》以及后起之秀温瑞安的《四大名捕系列》等,他们的作品将我国的武侠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因此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四人被人们称为新派武侠小说四大家。或许只有在通俗文学研究者和文化史学家的笔下,才会常常提起半个多世纪前的1954年。那一年,香港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与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在澳门擂台比武,轰动港澳。30岁的香港《大公报》编辑梁羽生,心旌摇曳,笔下生风。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开始在《新晚报》连载,一炮打响。这个叫陈文统的年轻人,引风气之先,就此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1924年生于广西蒙山县。战乱年代,少年梁羽生心怀天下,于1945年考入岭南大学,先学化学,后来又转入经济系。“抗战期间,大家都要学理工科,为了救国。我本来是想学数学,可是岭大没有数学系。后来想学文学,结果老师说,以你的水平在大学里已经学不到什么了。”就这样学了一身经世济用的本事。梁羽生没想到,日后自己的一生居然还是与笔墨为伴。
1949年,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介绍刚毕业的梁羽生到香港《大公报》工作,这便是梁羽生供职到退休的唯一一家报馆。开始是在报馆里当翻译,后来做副刊编辑、撰述员,一生不喜功名,不谋高职。他曾经的同事金庸,后来创办《明报》,声震海内外。虽同为武侠小说大家,相比之下,梁羽生要低调许多。
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在另一家报纸《新晚报》开始连载的。1954年,两派香港拳师在澳门比武,媒体大肆渲染。为了另辟蹊径,扩大影响,《新晚报》总编辑罗孚向梁羽生约稿,希望他写一部关于比武的小说。梁羽生起初不允,那时他只是给《新晚报》写写专栏,并没有写小说的打算。不料这位总编辑仗着和梁羽生交情不错,直接在报上登出“梁羽生武侠小说将于明日见报”的消息,甚至干脆连大致情节都规定好了:“写太极名手与各派武师争雄的故事,兼有武林名师寻仇、江湖儿女相恋等情节,最后则在京华大打出手,故事紧张异常,希请读者留意。”逼得梁羽生只好赶紧动笔。于是便有了号称“新派武侠第一部”的《龙虎斗京华》。
这部小说连载了大半年,引得读者热追,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创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萍踪侠影录》、《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等名作陆续问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生巨大影响。这次“赶鸭子上架”,居然“赶”出了一代武侠鼻祖。
从1954年写到1984年,30年间,梁羽生写了35部小说,洋洋洒洒过千万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梁羽生与金庸的武侠小说共同构成了华语文学界的奇观,两人都有大批读者,难分伯仲。这种文坛相争之势虽只是传闻,却也引发出一段公案-1966年,还是《新晚报》的总编辑罗孚,邀请梁羽生写了篇《金庸梁羽生合论》,署名“佟硕之”发表。这篇文章里,梁羽生谈到了自己与金庸的不同: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算是“名士”;金庸则是饱受西方文艺熏陶的“洋才子”,结论是“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按说这个比较是很客观的,可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评论金庸需要勇气,甚至会担相当大的风险。梁羽生这篇文章引发了左右两派的激烈交锋,炒得沸沸扬扬,“梁羽生和金庸有过节”的传闻也由此而来。实际上,两人都公开表示过,他们是很好的朋友。
“金庸比我写得好。”梁羽生说,“只不过我比他写得早,文学总该是后胜于前。”至于文字上的差别,其实讲不清楚。梁羽生认为自己写名士风流比较拿手,而金庸写反派角色则更见功力。“四大恶人,一个比一个精彩。”他自己,则更向往闲云野鹤的生活,宁愿每天读书下棋,静看世事变幻。1986年6月,梁羽生退休,1987年移居悉尼,1994年9月,70岁的梁羽生在悉尼受洗,正式成为一个基督徒。宗教信仰,使他洞彻世事,心灵安宁。
笔下塑造了上百个人物,说到心头最爱,是张丹枫和金世遗:“张丹枫靠近儒家,金世遗则偏向道家。”儒道相生,既出世又人世,这或许就是梁羽生一生秉持的处世之道。
2009年1月22日,一代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病逝。这不禁让人想到他曾在多部小说里提过的一个句子,“旧梦尘封休再启,此心如水只东流”。
梁羽生虽是新武侠的开山鼻祖,但金庸却是中国武侠宗师级的人物,他的小说涉及到了中华文明的各个层次,将一个泱泱大国的传统文化尽显无遗。因此,有人说,天下武侠作者奇多,繁星满天,独有金庸才是侠之大者,众星拱月。
1924年2月,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县袁花镇一个富有的家庭,原名查良镛。海宁原来隶属杭州府,是浙江省的一个海滨小县。1948年,金庸二十四岁,从法学院毕业,看到混乱的时局,他为前途忧虑,找工作也非常困难。就在这时,上海《大公报》刊出广告,要在全国招聘两名电讯翻译。当时报名的人达三千多。结果金庸被录取。
不久,《大公报》要在香港出版,金庸便被派往香港。金庸一来到香港,便开始一鸣惊人。当时,因为大陆的解放,很多遗留在香港的物资被英国趁机抢占,金庸气愤不过,根据学过的国际法知识,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长文《从国际法论中国人民在国外的产权》,分两天发表在《大公报》上,甚为轰动,也引起了著名的大法官的注意,在他的推荐下,满心希望的金庸来到北京,见了乔冠华,希望可以圆自己的外交官之梦。但让金庸深受打击的是,由于自己的家庭成分是地主,外交官是做不成了,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报社对金庸的“跳槽”行为很是不满,将他解聘,妻子也不满他去内地的想法,就和他离婚了,孤家寡人的金庸几经周折,来到刚创办不久的《新晚报》做副刊编辑。他开始写影评,同时 *** 编剧本。
虽然金庸搞编剧是无心为之,但却是成果累累,《绝代佳人》、《兰花花》不仅改编成电影出品,还受到了热烈欢迎。在1949年至1955年优秀影片评选活动中,《绝代佳人》获得了优秀影片荣誉奖,而金庸则得了一枚编剧金质奖章。
除了剧本,当时金庸也喜欢下棋,而他的最佳拍档就是著名的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谈论武侠小说,那时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约稿不断,他就劝金庸写写武侠小说。碰巧《香港商报》急需武侠小说连载,编辑约稿,金庸仓促间上阵,但却从此成就了自己的不朽成就!
那是1955年,在构思自己的处女作的时候,金庸想起家乡海宁,想起在那里最为流行的乾隆出身的故事书,为何不以这个为原型呢?于是,《书剑恩仇录》就这样诞生了,刚开始,它在《香港商报》连载时,并不是特别引人注意。但随着故事的发展,别具一格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语言,扣人心弦的剧情,一扫旧武侠小说的沉闷气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香港商报》一时间变得“洛阳纸贵”。
《书剑恩仇录》每天连载一篇,而金庸基本上也是每天写一篇,从1955年写到1956年。虽然时间长,写得也很晚,但却后来者居上,锋芒直逼梁羽生。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金庸,从此诞生了!
再接下来的《碧血剑》、《雪山飞狐》,更是轰动全城,人手一册。等到《射雕英雄传》一发表,更是惊天动地,在1957年,若是有看小说的人而不看《射雕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射雕英雄传》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的地位,人人公认,风靡了无数读者。
从此欲罢不能,一直到七十年代才退出“江湖”,金庸总共写了十四部三十六册长、短篇武侠小说,依年代顺序,排列如下:《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飞狐外传》《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连城诀》《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
金庸的武侠小说与古龙、温瑞安相比,也许不算多。但须知,金庸在创作这些小说时,正是他创办《明报》之时,繁杂的事务,足以使一般人无法应付。金庸却能在办报之外,一手写小说,一手写社评,近二十年如一日。他下午写小说,晚上写社评,而且,他的小说与社评都属一流。
金庸曾将自己十四部作品的首字连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可见他的书名都曾经过详细周密的思索,不是随便安上去的。他在搁笔后又花了大约十年的时间修改润色,其创作态度之严肃,可与任何伟大的文学家相比。
金庸是用自己的生命创作的,他不重复前人,也不重复自己。
古龙毕生酒、色、文并驾齐驱。他曾坦言过,我毕生之中只爱酒和女人,其他都可以视作粪土。他以酒当餐,以女人为乐,最后真正是卧榻治疗,坐起饮酒,躺下泡妞,还要花相当的精力与心力写作。如此这般,铁打的人也会被摧残垮,何况他一个血肉之躯。
古龙原名熊耀华,祖籍江西,1936年生于香港。古龙在一个破裂的家庭中长大,他的心有着浪子一般的孤寂,同时又是英雄自爱,侠士自重,追求携美酒伴美人醉卧山村的那一种浪漫。他在求学时的同居者为 *** 郑莉莉,他们的儿子是台湾柔道高手郑小龙。三年后两人分手,他迷上 *** 叶雪,又生了一个儿子。不久,一个清雅纯朴的高中生梅宝珠成为他的第一位正式夫人,为他生下第三个儿子。梅宝珠虽然柔情似水,却仍然锁不住古龙人在江湖的那一颗心,两人终因性格不合而分手。他的第二位夫人是于秀玲、她一直伴随到古龙生命的结束。
古龙最初是写纯文学小说的,1956年,他第一次发表小说,是在吴恺玄先生主编的《晨光》杂志上分两次登完的《从北国到南国》。他步人侠坛,始于1960年,由时尚影响、朋友劝告、经济压力的三重因素,他以“古龙”的名字出版了武侠处女作《苍穹神剑》,形式是传统的对仗回目,内容是“胡编乱造”。
1960、1961两年时间他又出版了8部作品,随后他隐居芳镇三年,潜心悟道,求新求变,虽然想象过于奇特,甚至近于荒诞,却很快站上新高峰。1964年,古龙出版《浣花洗剑录》(《江海英雄》),是他武侠小说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他独创风格的开始,他分别从日本的吉川英治、大陆的还珠楼主,香港的金庸那里吸取营养,写了一些走“正路”的作品,为他不久之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1967年,古龙出版《铁血传奇》(《楚留香传奇》),标志着他的个性和特色全面走向成熟,出现非常“好看”的古龙。从那时到70年代末,他的数十部小说,使他完成了“新派”武侠大业,独领台湾武坛十年 *** ,并与金庸、梁羽生鼎足而立。
人们说古龙是美酒造就的古龙。古龙喝酒是出了名的。还是较早的时候,他住在台北郊外芳镇,每次领到稿费,便买几瓶好酒,一大叠新书,返回乡下过他隐士的生活。成名以后,他的酒柜美酒纷陈,市面上没有的酒,他也尽量想法搜罗来。他喝酒,头一仰,酒碗必干,自得其乐,有一次是5个人喝了28瓶白兰地,平时无酒不欢,唯一不喝酒的时候,是坐在地上以黑板当桌子写稿。
古龙因酒而思如泉涌,创造了好酒的大侠楚留香、陆小凤、李寻欢、沈浪,使他登上武侠小说艺术的巅峰。同时,他也因酒消耗掉了他自己。因为酒,被送进医院。出院,再喝,再进医院。然后由酒精中毒而肝硬化,脾脏肿大,胃出血,导致了古龙的英年早逝。1985年9月21日,古龙病逝于台湾,终年48岁。
古龙的武侠小说,一共是68部,但其中《楚留香传奇》又可分为3部,《多情剑客无情剑》又可分为两部,因此也可算为71部。
古龙是辉煌的,又是惆怅的,当年他在台北买下两层华厦,文坛名宿陈定公为他题了一副对联,巧妙地将他和宝珠夫妇的名字嵌 *** 中:古匣龙吟秋说剑,宝帘珠卷晓凝妆;宝靥珠铛春试镜、古韬龙剑夜论文。
那时,何等风光。而在他晚年,病痛让他生不如死,他说:“一个人死了五次再活过来,还有什么事情看不开呢?”也许正因为他看开了,所以他可以悠悠地去,而留给读者的呢,莫过于乔奇那幅悲壮又悲怆的挽联:小李飞刀成绝响,人世不见楚留香。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武侠热”逐渐冷落,金庸封刀,梁羽生搁笔,古龙作古,武侠三大名家退出武林,虽然在台湾和香港有一些武侠小说家在支撑局面,但影响不大。轰轰烈烈的武侠世界似乎进入秋风萧瑟的季节。就在这时,港台出版界突然冒出了一个新人,即马来西亚华裔作家温瑞安。
1954年元旦,温瑞安出生在马来西亚霹雳州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镇上,所以他常笑称自己是“乡下仔”。乡下仔温瑞安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神童,9岁时就写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龙虎风云录》,以身边的同学为原型,把大伙分成正邪两派,斗得不可开交。到了16岁,他又写了个短篇《追杀》,这便是后来《四大名捕》系列小说的雏形。至今30多年过去了,《四大名捕》以及温瑞安的许多小说系列,都还没有写到结局,这让许多读者心焦不已。以至有人说,喜欢金庸要长情,因为他会花10年时间去修订作品,变动颇大,让读者还得前后对照;而喜欢温瑞安则要长寿,天晓得猴年马月才能看到结局。
谈到金庸,温瑞安称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金庸最大的贡献是告诉大家,武侠小说也是文学。”温瑞安快言快语,声若洪钟,毫不掩饰自己对金庸的敬佩。同时他也强调,自己的优势就是年轻:“我比金庸小30岁。”所以,他会更了解年轻人的所思所想,更明白这个快餐阅读的时代,读者喜好什么口味。
自1970年以来,温瑞安发表的小说令人眼花缭乱:《四大名捕》系列、《白衣方振眉》系列、《七大寇》系列、《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神州奇侠》系列、《布衣神相》系列……除去这些貌似“中规中矩”的作品,温瑞安的特立独行之处,还表现在一些只看书名便能让人大跌眼镜的小说:《杀了你好吗》《朋友,你死过未?》《老哥,借头一用》《请・请请・请请请》《请借夫人一用》《爱上她的和尚》《爱上和尚的她》……温瑞安认为自己“尝试过地球上所有文学体的创作”,因而号称“超新派”,大有压倒“新派武侠”之势。
这样的“狂妄豪情”,或许与他青年时代的坎坷经历有关。70年代,温瑞安在台湾主持“神州诗社”,纵论时政文学,经常能召集四五百人,影响力遍及全台。台湾当局感到不安,便在1980年突然逮捕了温瑞安,宣布他犯了“叛乱罪”,一度要判死刑。温瑞安在狱中受尽折磨,所幸后来在海内外文化界的积极营救下获释。大难不死,温瑞安更觉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从此以快乐为本,浪迹江湖。他一面拼命工作,积聚资本,一度每天只睡3个小时;一面快意恩仇,风流倜傥,身边红粉佳人无数。
如今他的公司在两岸三地有12个分社,主要制作杂志和经营餐厅。温瑞安还在港、台、新、马的报刊上开过17个专栏,加上每年四五本武侠小说,创作量惊人。“我希望自己能够燃烧着,轰轰烈烈,很直接地活着。”温瑞安说,“最重要是快快乐乐过日子,尽力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快乐。”
功成名就之时,也已到知天命的年纪,温瑞安看待人生得失,有自己的一套哲学:“我的书房叫‘知不足斋’,卧室叫‘知足斋’。”解释起来,就是在艺术追求上,要永不满足;而在生活享受、物质欲望上,则应该懂得“知足常乐”。“写了那么久的《说英雄,谁是英雄》,而今的我早已不要当烈士、不想做英雄了。”温瑞安说。这不失为一种游刃有余的生活智慧。
人生传奇
J. 司马翎的介绍
司马翎(1933-1989),本名吴思明,广东汕头人,将门之后,台湾「综艺侠情派」武侠小说代表作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艺基础深厚。叶洪生作品《台湾九大门派代表作》把他列在第一位;1当代著名武侠名家凤歌认为司马翎在文笔、博学、斗智、气势四项上,已经接近第一。2 1947年举家移居香港。大二时试作《关洛风云录》一举成名。接着休学一年,同时撰写多部小说在港台报刊连载,一时声誉鹊起。司马翎的作品水平均衡,部部可观,不落俗套,各具创意,殊少雷同;即或偶有失坠,亦瑕不掩瑜。3被称为:「台湾武侠小说四大家」,为武侠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