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柳永的玄幻小说
Ⅰ 一篇写柳永的短篇古风小说
不好意思真的没有看过,一般如果文章投到杂志的话网上基本看不到,因为本来就讲版权,除非小说本来很出名被摘录的才有可能在网上找到,刚刚在网上找也找不到,应该是没有的
希望能帮到LL
Ⅱ 有关李白、屈原、苏轼、辛弃疾、苏武、李清照、柳永的小说
一、李白(701~762)
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中说: “(李白)赋临
终歌而卒”。
《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吞吐宇宙,凌云展翅的大鹏吟唱着响彻太空的《临终歌》从九天摧落。这只“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的鹃鹏是诗人灵魂的实化,理想的物化。唐诗中不乏以鹏喻人的篇章。如权德舆“小鸟抢榆枋,大鹏激三千”(《酬穆七侍郎早登使院西楼感怀》),以大鹏的激水三千,冲天而起喻穆七志向高远,示穆七非是学鸠之类的庸碌之徒;贯休“岂不见大鹏点翼盖十洲,是何之物鸣啾啾。”(《偶作五首》其三),以大鹏的翱翔蓝天,高唱人云喻自己志大才高,示自己决非斥鹦之类的等闲之辈。但它们仅是诗人巧设的妙喻,信手拈来,偶一为之,李白则以他擎天柱似的巨笔,饱蘸一生豪情,惨淡经营数十载,苦心孤诣,以系列的诗赋塑造了大鹏这一让人热血沸腾,叹为观止的高大形象。打开《李太白全集》,最先映人我们眼帘的便是洋洋洒洒、豪气逼人的《大鹏赋》。这只硕大无朋的大鸟振翅起飞,则烟沙弥漫,天昏地暗,五岳震荡,百川崩奔;昂首呼气,则天地四方云气翻滚;换羽洒毛,则千里大地六出纷飞。“赐金还山”,被逐出长安后,李白给北海太守李邕的诗再一次自豪地以“欲上青天揽明月”(《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的大鹏自诩,使他笔下的大鹏形象更加“羽毛丰满”。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踌躇满志,雄视阔步的诗人相信终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扬帆渡海,直达光辉的理想的彼岸。大鹏对“夸金衣与菊裳”,“耀彩质与锦章”的黄鹊、玄凤之类极其鄙视(见《大鹏赋》),器字轩昂、风姿秀发的李白与大鹏的这一不同凡庸的秉性如出一辙。他对爵禄富贵鄙夷不屑,“黄金白璧买欢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对帝王将相兀傲不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
仙”(杜甫《饮中八仙歌》),“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介”(苏轼《李太白碑阴记》)。李白这只大鹏“济苍生”(《梁园吟》)的理想一次次受挫,安史乱中也产生过“我垂北溟翼”的消极隐遁思想,但仍怀着爱国热忱欲辅佐永王李磷,扫平叛乱,为国立功,“誓欲斩鲸
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其二),最后竞以“从磷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这就是大鹏的坎坷际遇,诗人的艰难历程。诗人在《临终歌》中融鹏我于一体,使大鹏“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既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也以他生花之笔最后完成了以毕
生精力塑造的可以使人“想象其势,仿佛其形”(《大鹏赋》)的大鹏形象。大鹏虽折翅于云天,但那猛烈的余风将仍会激荡着千秋万代,它那巨大的人格力量,执着的献身精神将永远影响着后人,震撼着后人,鼓舞着后人,当年鲁人猎获仁兽麒麟孔子因而伤 tL,落泪,如今有谁会为
中天摧折的大鹏而痛哭流涕呢?以为可以“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范传正《李公新墓碑》)的诗人以摧人泪下的悲鸣向无端埋没人才,无理压抑人才,无情摧残人才的封建社会发出了严厉的控诉。奋飞了六十二年的大鹏原来竟是这样的孤独啊。看来只有知音杜甫与他“同声一哭”(浦起龙《读杜心解》)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梦李白二首》)。
二、杜甫(712~770)
代宗大历五年(770)冬,诗人的孤舟经洞庭湖,这时诗人风痹病加剧,病体日沉,油尽灯枯,诗人以他悲凉苍老的歌喉唱出了最后一支回肠荡气、哀婉动人的长篇挽歌: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尚错(同措,置)雄鸣管,犹伤半死心。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如闻马融笛,若倚仲宣襟。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郁郁冬炎瘴,蒙蒙雨滞淫。鼓迎方祭鬼,弹落似鹗禽。兴尽才无闷,愁来遽不禁。生涯当汩没,时物正萧森。疑惑樽中弩,淹留冠上簪。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狂走终奚适,微才谢所钦。吾安藜不糁,汝贵玉为琛。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哀伤同庾信,述作异陈琳。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叨陪锦帐座,久放《白头吟》。反朴时难遇,忘机陆易沉。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春草封归根,源花费独寻。轻蓬忧悄悄,行药痛涔涔。瘗夭追潘岳,扶危觅邓林,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却假苏张舌,高夸周宋镡。纳流迷浩汗,峻址得嵌鲞。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披颜争倩倩,逸足竞骚骚,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欲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这首绝笔排律与《咏怀五百字》、《北征》等长篇抒情诗先后辉映,光照千秋。它是诗人人格力量和博爱精神的最后闪光。首先,诗人明知“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又飘流江上,类如转蓬,百忧感其心,百病劳其形,但只要一息尚存,他定要放声歌唱,“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自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杜甫是当之无愧的时代的歌手、人民的歌手、华夏的歌手、永远的歌手。其二,诗人虽然生活困顿,窘相毕露,“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用乌羊皮蒙着的小桌因破损而一捆再捆,象鹌鹑短秃的尾巴那样的衣服因破敝而补了又补,但诗人胸怀磊落,表里澄澈,“得近四知金,所得皆“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光明正大之金,决无不洁不义、不清不白的来路不明之财。虽世道衰微,人心不古,但自己向往的是“反朴”,切望的是“忘机”,其人格节操如无瑕之璧,如玉壶之冰。其三,幕府亲友厚以待己,自己刻骨铭心,永志不忘,“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皇天后土,可鉴此心。君子之德,与世永存。其四,最为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是诗人的生命之火虽剩余烬,念念于怀、悬悬于心的仍是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泰否,“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谁能读此而不泪湿双眼呢?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此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此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
不下泪者,此人必不友”,我们可以说读杜甫绝笔诗不下泪者,此人必无情。
三、苏轼(1037~1101年)
《王直方诗话》说: “东坡将亡前数日,梦中作一诗寄朱行中”, “东坡绝笔也”。
《梦中作寄朱行中》
舜不作六器,谁知贵玛瑶。
哀哉楚狂士,抱璞号空山。
相如起睨柱,头与璧俱还。
何如郑子产,有礼国自闲。
虽微韩宣子,鄙夫亦辞环。
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
朱行中,即朱服,浙江湖州人,小苏轼十一岁,历任知州、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等职,《全宋词》收其《渔家傲》一首。1100年轼白海南北归时朱正黜知广州,“留款甚洽,其唱和诗亦多”(朱弁《曲洧旧闻》)。朱以廉洁著称,“士大夫颇以廉洁少(轻视)之”(朱弁《风月堂诗话》),“不合时宜”,好唱反调的苏轼偏偏“爱行中至矣”(同上),一口气以五典喻行中的冰清玉洁。其一,用《周礼·春官·大宗伯》“(舜)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之典;其二,用《韩非子》卞和
献璞之典;其三,用《史记》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典;其四,用郑子产对待强晋不卑不亢,不随意满足他们强求玉环的贪念之典;其五,用韩起醒悟,退还玉环之典。后两典皆见《左传·昭公十六年》,其宗旨是子产的箴言:“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意为:君子并不忧虑没有财物,担心的是没有令名以自立)。以上五典全与宝玉有关“珍视玉(玛、瑶)、哭献玉(璞)、保全玉(璧)、爱惜玉(环)、不贪玉(环),最后“卒章显其志”,赞颂朱“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以玉喻人是其表,借人写己为其实。诗人一生在人格气节上孜孜以求的正是成为一方纤尘不染的无瑕之玉。
四、曹操(155-220)
关于曹操,其死前只有一封给妻子的绝笔信。。。
某家一时之错,悔不堪言,唯有一死以谢娘子,今以此书与娘子道别!某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娘子不察某其衷,谓某忍舍娘子而死,谓某不知娘子之不欲某死也,故遂忍悲为娘子言之:
某至爱娘子,即此爱娘子一念,使某勇於就死也。某自遇娘子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膻,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某充某爱娘子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娘子而死 ,不顾娘子也。娘子若体某此心,於啼泣之余,亦以曹吧为念,当亦牺牲某身与娘子身之 福利,为曹吧谋永福也。娘子勿悲!
娘子曾忆否?某夕,某曾当语曰:「把爱情进行到底,死了都要爱,」
娘子初闻言而怒;后某再表忠心,虽不谓某言为是,而亦无言相答。某之意,盖谓以娘子女儿身之 弱,必不能禁失某之悲。某先死,留悲痛与娘子,某心不忍,故宁请娘子先死,某担悲也。
嗟呼!谁知娘子移情别恋,某心痛,遂先娘子而死也!
某真真不能忘娘子也。回忆好逑娘子之时,食不甘味,寝不甘寐,
,终盼得洞房之夜,却引好事者凿壁透光,思之,尝哑然而笑,忆昔,初夜,娘子千娇百媚,烛曳娇容,依稀掩映。某与娘子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述?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某诚愿与娘子相守以沫。第以今日时势观之,娘子心即无某,何某再苟求与这尘世之中! 再见娘子忧伤之容,某能之乎?期盼娘子回心转意,抑娘子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受相思煎熬而不得相守,则较死为尤苦也。将奈之何!此某所以敢率性就死,以死一表某忠心也!
某今死无遗憾,娘子正当年少,当再钓得金龟婿,且勿以某为念,则某死亦瞑目,不以娘子后事为忧,甚幸!甚幸!
某爱娘子至。娘子幸不爱我,又何不幸而与娘子相逢!某幸而得遇娘子,又何不幸而未得其心,嗟夫!纸短语长,所未尽言者尚有万千,娘子可以意会得之。某今不能再见娘子矣!娘子若不能舍某,其时时与梦中想某乎!还盼来世再与娘子相会!
至于那个译文。。。本人是觉得诗没有什么可译性。。所以就只给了一些分析。。没有通篇的翻
Ⅲ 有没有写柳永的小说啊
柳永(?-约1053), 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 字景庄. 后改名永, 字耆卿, 排行第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元年(1034)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 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 语言通俗, 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很广, 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 《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 甚痛切. 有《乐章集》.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章回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字样,正可以明确看出它与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经过长期的孕育,在明代初年出现了首批章回体小说,其中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都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过说话艺人补充内容,逐渐丰富,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的。明代中叶以后,章回体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西厢记》、《金瓶梅》等著名作品。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这些章回体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它们在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多少联系,只是在体裁上还保持着讲史的痕迹。这就是清代写作的《红楼梦》还是有“看官”、“且说”等词句的原因。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乐府始于秦! 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立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去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拟话本 中国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使用这一名称,指的是宋元时代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鲁迅认为它们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些学术著作把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称为拟话本,即鲁迅称之为“拟宋市人小说”的作品,如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中的部分作品,以及二拍、《石点头》、《醉醒石》等。这表明拟话本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
Ⅳ 柳永的主要作品
柳永:(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集》。
【主要作品】
雨霖铃(寒蝉凄切)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 鹤冲天(黄金榜上)
黄莺儿(园林晴昼春谁主) 雪梅香(景萧索)
斗百花(飒飒霜飘鸳瓦) 慢卷袖(闲窗烛暗)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望海潮(东南形胜)
彩云归(蘅皋向晚舣轻航) 玉女摇仙佩(佳人)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倾杯(鹜落霜洲)
全部作品在:http://www.shiandci.net/lyc.htm
Ⅳ 柳永作品有哪些
词集是
乐章集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少年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去一云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亦作“凝眸”)。
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享单。终日恹恹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黄莺儿
园林晴昼春谁主。暖律潜催,幽谷暄和,黄鹂翩翩,乍迁芳树。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
无据乍出暖烟来,又趁游蜂去。恣狂踪迹,两两相呼,终朝雾吟风舞。当上苑柳农时,别馆花深处,此际海燕偏饶,都把韶光与。
雪梅香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
彩云归
蘅皋向晚舣轻航。卸云帆、水驿鱼乡。当暮天、霁色如晴画,江练静、皎月飞光。那堪听、远村羌管,引离人断肠。此际浪萍风梗,度岁茫茫。
堪伤。朝欢暮宴,被多情、赋与凄凉。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馀香。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牵情处,惟有临歧,一句难忘。
古倾杯
冻水消痕,晓风生暖,春满东郊道。迟迟淑景,烟和露润,偏绕长堤芳草。断鸿隐隐归飞,江天杳杳。遥山变色,妆眉淡扫。目极千里,闲倚危樯迥眺。
动几许、伤春怀抱。念何处、韶阳偏早。想帝里看看,名园芳树,烂漫莺花好。追思往昔年少。继日恁、把酒听歌,量金买笑。别后暗负,光阴多少。
玉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凤栖梧
蜀锦地衣丝步障。屈曲回廊,静夜闲寻访。玉砌雕阑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
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
忆帝京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凭寂寞厌厌地。系我一身心,负你千行泪。
定风波
伫立长堤,淡荡晚风起。骤雨歇、极目萧疏,塞柳万株,掩映箭波千里。走舟车向此,人人奔名竞利。念荡子、终日驱驱,觉乡关转迢递。
何意。绣阁轻抛,锦字难逢,等闲度岁。奈泛泛旅迹,厌厌病绪,迩来谙尽,宦游滋味。此情怀、纵写香笺,凭谁与寄。算孟光、争得知我,继日添憔悴。
戚氏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鸣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212字)
采莲令
月华收, 云淡霜天曙。四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 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 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 便恁急浆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 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 隐隐两三烟树。
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忧。因惊路远人怀远,纵得心同寝未同。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人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受把鸳鸯两处笼。
Ⅵ 柳永的简介是什么有哪些著作
柳永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一作乐安)人。其生卒年未见史籍明载,据今人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 (987),卒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他的文学活动期间约略相当于仁宗朝(1023~1063)。其年齿与晏殊相近。因排行第七,故也称为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又做过余杭令,昌国州晓峰盐场大使,监督制盐,因此深知贫苦盐民的悲惨生活。他的《煮海歌》说他们终年"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他的诗流传下来的不多,只有两三首。但即如上引《煮海歌》,已可见其风格和他的词完全不同。
他为后人所重视的,是他在宋词方面的贡献。他在这方面之所以有显著的成就,和他生性放浪、风流倜傥的私生活有关。据宋人笔记,他因在〔鹤冲天〕词中说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为宋仁宗所不喜,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因此他屡试不中。直到他改名为"永",才中了景□元年(1034)的进士。按〔鹤冲天〕开头说"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则此词正为"下第"而作,并非先有此词而后仁宗除他的名。其次,像他这种似乎颓废的牢骚是当时一般士大夫常有的习气,连堂堂宰相范仲淹都说:"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忍把浮名牵系?"(〔易银灯〕柳永的牢骚,正是从范仲淹那里来的。又据说,因为仁宗对他的批评,他就自称"奉圣旨填词"(《艺苑雌黄》)。其实,他平日填词,所奉的不是皇帝的圣旨,而是和他亲密交游的歌女舞伎的"芳旨"。
柳永年轻时是个风流才子,喜欢为秦楼楚馆的姑娘们和教坊的乐工们(演奏员)用当时的口语为她们填词,写出她们的心思。柳永大概没有结婚,他死后没有家属为之营丧葬,由歌女们聚资为他营葬,因此他变成了一个传奇人物;以后她们每年还为他举行"吊柳会",《清平山堂话本》中的《江楼记》即是敷衍此事成为小说。把柳永恋爱故事的传说写成剧本的,有元曲《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关汉卿著,剧本说明他赴考以前尚未结婚。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常在旅行中,在城中则就宿在歌女家中。
他在词史上的贡献有两个方面:其一,他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二,他用俗语填入词中。宋初词宗《花间》,多唱小令。由柳永大力开拓新局面。试看北宋初年直到徽宗时代,几个大名家的词集几乎全是小令;例如晏殊的〔珠玉洞〕,全部130多首中,除了卷末5首应酬的寿词〔拂霓裳〕、〔连理枝〕是中调外,几乎全部是小令。欧阳修的《六一词》,也绝大部分是小令,而且有些调子用得特别多,如〔渔家傲〕30调,〔玉楼春〕29调,〔蝶恋花〕17调,〔采桑子〕13调。这些情况,都是符合《花间》和南唐的本色传统的。在北宋大家的集子中,保存长调最多的要算柳永的作品,而且以《乐章》名集,又在许多慢词的调名上还注明宫调名称,以指导乐器的演奏员按调奏乐。如"正宫"、"仙吕宫"、"大石调"等。可见他不但提倡写长调,而且着重证明长调也和小令一样,可以入乐演唱;他的作品不仅是诗集而且是唱本,故名《乐章》。
和柳永约略同时的张先也写了一些慢词,但比柳永要少得多。《乐章集》中除少数当时流行的小令如〔玉楼春〕、〔巫山一段云〕、〔少年游〕、〔木兰花〕、〔蝶恋花〕等外,绝大多数是长调,其中有不少是他自创的。其最长者如〔戚氏〕多至 212字,〔抛球乐〕也有 188字,这是以前所没有的。自他开创了写长调的风气,后来苏轼也写〔戚氏〕、〔哨遍〕等长调。柳永的〔忆帝京〕说:"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苏轼的〔雨中花慢〕说:"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从这些材料中,最可以看出,正是苏轼受柳永的影响。世人论苏轼词称他以柳永为舆台(奴仆),不符合事实。
柳永的〔八声甘州〕,"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曾被苏轼评为"不减唐人高处"(《侯鲭录》)。此词上片"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即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所本。下片"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即温庭筠词"过尽千帆皆不是"之意。北宋词家融化前人佳作,大率如此。
柳永在仁宗时相对繁荣安乐的社会环境中,享受汴京的都市生活。除了一部分作品是描写歌女舞伎的闲愁别恨以外,也写了不少他自己不得意的牢骚,以及羁旅行役之苦。在这些作品中描写祖国的如画的江山,真可谓"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如〔满江红〕"暮雨初收",〔望远行〕"长空降瑞",〔雨霖铃〕"寒蝉凄切"都是一幅幅山水画卷,读之如置身大自然中。至于他铺写都市风物之美,也可以使读者眼明神旺。相传金主完颜亮因为读了柳永的〔望海潮〕而动南侵之念,妄想"立马吴山第一峰"。柳词〔望海潮〕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又称:"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关于柳永作品的评价,自宋以来即有分歧。各家评语有一点比较一致的,即认为他引用俗语,不登大雅之堂,作品主题多与妇女有关,不免尘下,但也因此而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从西夏来的使臣说,凡有饮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和他采用民间俗语入词有关。可是就现有柳词之见于《乐章集》者来看,他的词中用俗语者其实不多,还不如黄庭坚,大概编集时已经删削。
宋人中评柳词较公允者,王灼说他"序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碧鸡漫志》)。陈振孙说:"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因为柳永用晚唐律赋的笔调铺陈当时京城的承平气象,富丽风光,如《乐章集》第一首〔黄莺儿〕:"黄鹂翩翩,乍迁芳树。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用流利酣畅的文字,写出春光明媚的形象气氛。因此,比写凄苦之词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更为不易。他尤其擅长用老百姓日常的生活语言溶化入词,所谓"□□从俗",能使"天下咏之"。文人雅士在这方面比赛不过他,只好承认他的词"极工致"。但又说他的词"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
比较有分析眼光的是近人夏敬观的评语,他认为:柳词当分雅俚二类。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俚词袭五代淫□之风气,开金元曲子之先声。比于里巷歌谣,亦复自成一格。
说柳词应分雅俚二类,极有见地,对于后世许多词人的作品,也都应该如此看待。例如向子□的《酒边词》,他自己先分为新词(南宋)和旧词(汴京)二集。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诸人的作品,都应一分为二,分别看待。
柳永《乐章集》有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村丛书》本
Ⅶ 求有关柳永的电视剧,小说,文章,传记等
书剑情侠柳三变(柳永)
导演: 陈浩威
主演:
林志颖 饰 柳三变
李宗翰 饰 太子
何美钿 饰 虫虫
胡可 饰 楚楚
午马 饰 九贤王
两个蒙面人潜入皇宫大内盗走了太阿宝剑密室内南唐遗臣、当朝太子太傅柳宜仔细看过宝剑发现个假但与两个蒙面人依然决定用假宝剑笼络南唐余臣同时决定拥立柳宜儿子柳三变为南唐太子伺机反宋复唐
大佛寺俗家弟子柳三变文武双全风流倜傥恃才使气习武中险些伤及师兄弟被罚三日内砍柴三百担全寺师兄弟助一日方得五十担三变掐指一算不禁大喜原来第二天便七巧日这一天钱塘男女互赠诗词没有才情公子哥愿出重金买佳作三变来到钱塘摆摊售词钱塘公子们趋之若鹜只消一天便完成三百担柴
得意之余三变逛至繁华闹市忽一女子从楼上跳下三变急接入怀中原来江湖小骗子虫虫喝酒使诈骗人钱财被人追打从楼上跳下虫虫并不感谢却还责怪三变三变感到十分奇怪
三变复前行正遇上江南青楼妓馆举行年度花魁大赛楚楚出场全场俱为美貌折服最后楚楚被评为大赛花魁三变与从汴京过来九皇叔义子徐舜钦斗词几首皆输情急之下触景生情赋《望海潮》词一首赢得众人钦佩同时也深深地打动了楚楚
九皇叔与西夏王勾结企图里应外合篡取大宋江山西夏公主野丽旺娜与漠北三雄来到钱塘欲取九皇叔手下贪污三十万两白银为军费途遇虫虫因琐事争斗漠北三雄痛下杀手恰遇三变途经于此施展武功又两次救下虫虫虫虫道出身为孤儿其母临终前曾说三次救男人必夫君并表示一定要嫁给三变野丽旺娜对三变颇有好感留言后会有期
三变与楚楚多次相约论诗解词互诉衷肠虫虫从中作梗却屡受三变冷落虫虫十分气恼
因丢失太阿剑九皇叔进谗言太子被夺去皇城守卫之权太子遂决定微服出访去寻太阿剑下落九皇叔派人跟踪为掩人耳目太子来到钱塘混迹妓院见到楚楚惊叹其美貌潘妈妈套出太子身份于向楚楚亮出了底牌原来潘妈妈南唐旧主妃子让楚楚用美色迷住太子从而完成反宋复唐大业潘妈妈多次向楚楚施压让接近太子楚楚十分痛苦
柳宜感到九皇叔怀疑自己使让柳三变进京赴考以表对朝廷忠心柳三变临行前与楚楚告别发现太子也二人得知爱同一人都十分苦恼九皇叔为了打压南唐势力命主考官将所有南唐举子试卷作废原本被评为头名状元三变也被除名状元为九皇叔义子三变考试非常顺利却没想到落榜极度失望开始放浪形骸开始妓院中找到安慰写出许多名篇三变诗名京城传开
三变赶考之初结识了杜宽九皇为刺探柳三变派女间谍豆豆来到身边杜宽却发现豆豆原来指腹为婚妻子
三变回到钱塘冲破潘妈妈阻挠与楚楚缠绵写下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名句三变带着楚楚私奔来到白云寺不想这里正柳宜叛军据点三变得知道自己就们即将推举复国领袖南唐太子三变彻底混乱了
三变再上京城众多歌女沿江为送行
九皇叔义子娶妾名字与杜宽之妻相同杜宽误以为正其妻打上门去与之拼命但被毒打并关押三变等人前去营救九皇叔故意让柳三变得到真正太阿剑以其借解开其中之迷但一场恶战虫虫被毒箭射中三变也身负重伤被怡红院秀香所求
怡红院座落一片桃花林中柳三变也认为自己来到了桃花源以为虫虫已死楚楚跟了太子万念俱灰便与秀香过着无忧日子但秀香知道成大业人就用太阿剑劈柴烧火以激励一次偶然将剑柄脱开露出一张图上面画着李煜身穿战袍手捂胸口三变看着自己祖父燃起复国希望三变告别秀香走出桃花林为秀香留下一首词
九皇叔义子找到秀香带去白马寺搜剿柳三变等人乱战中秀香死于非命三变悲痛之极奋勇杀死九皇叔义子抱秀香回到桃花林一把火同葬了人面桃花
九皇叔将柳三变《东南形胜图》送给西夏王允诺平分大宋江山诱使西夏攻打宋朝西夏不宣而战宋军一泻千里边疆告急柳宜逼三变领军起义但三变认为大敌当前应先破西夏
虫虫箭伤已好又回到三变身边太阿剑中图已传遍京城众人纷说此藏宝图所藏之宝可买下整个国家九皇叔等人决定暂不追杀柳三变还要利用破解藏宝图之迷柳宜伪造了一封李煜诏又加上二十万两银子藏寺中假充图中宝藏又让楚楚引三变去寻三变见到区区二十万两失望之极三变认为复国无望便来到抗击西夏前线
三变与杜宽、豆豆、虫虫等扮作奸细来到敌营野丽旺娜认出三变燃起爱慕之情三变等人身份暴露杜宽等三人被推上法场三变挺身相救西夏王下令乱箭射死柳三变野丽旺娜飞身挡住西夏王射出致命一箭临死前野丽旺娜求三变为写一首词并求西夏王放过柳三变三变于刀丛枪林中赋词一首铿锵泣血西夏王放过柳三变并发誓有生之年永不犯宋
三变归宋太子大喜欲加之重用三变坚辞再考得中状元九皇叔宣旨赐婚三变新娘竟豆豆为了不被九皇叔永久利用豆豆服毒自杀杜宽杀进九皇叔府最后死刀下太子与三变深谈太子道出与三变不同:太子江山美人三变美人江山三变以为与楚楚之好无人再可阻拦
九皇叔杀死皇上废掉太子欲称帝太子与柳宜、三变等人联手召回边疆守军平息了叛乱太子于此期间与楚楚感情日近
潘妈妈见三变已无复国之心遂告之楚楚乃自己亲生女儿与三变亲生兄妹三变受此巨变精神崩溃每日如行尸走肉一般太子大队人马迎娶楚楚潘妈妈拔刀自尽以死逼楚楚随太子而去
柳宜见三变如此十分痛心向三变说出了真相:三变只一个儿子并不南唐太子三变重又燃起希望与众人起兵反宋伏击太子路上三变冲到前面大声对楚楚说出们不兄妹事实柳三变一剑刺出欲夺太子之命楚楚飞身挡住死了柳三变剑下三变悲痛欲绝抱起楚楚诵出著名词篇《雨霖铃》从此浪迹天涯
本剧亦文亦侠少年才俊个个情深义重;本剧亦歌亦舞剑客风流处处酣畅淋漓
Ⅷ 求一本关于柳永的小说名
听起来好像挺好看的,这本小说。
“一零一藏书阁”网站。
Ⅸ 寻几篇写柳永的文章
要古代的文评还是现代的文文?
现代的柳永吧就有很多嘛-v-+
>>>
广告:柳永吧欢迎你。
http://tieba..com/f?kw=%C1%F8%D3%C0&from=loginbar
>>>
这是柳永吧的文。作者:青枫流霜
地址:http://tieba..com/f?kz=694645703
【随笔】说柳
>>>
序
世上总有这样不如意的人。当他们泚笔,素白的纸张便如沉静的池水点染上朵朵莲花,香馥四溢。当他们吟诗,平淡的空气就似柔软的春风渗入丝丝细雨,清爽洁净。他们的名字会随着传世的诗篇流淌至而今,也飘泊到未来。然而他们与他们的时代却,格格不入。所以潦倒,所以不堪,所以命途多舛,所以每每堪怜。
比如柳永,就该是这样的人了吧。
这几天颇费了些时辰看完薛瑞生教授校注的柳永词集《乐章集》,很难说出滋味如何。或许,该是有如品尝莲子的感觉:外面清爽怡人,莲心却是苦的。
很爱元好问《迈坡塘》的起句:“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一语双关,巧之又巧,轻轻问碎了世间苦楚。虽他的另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更为出名,却少了那份婉转凄恻。柳永自称“奉旨填词”,狂放不羁大半生,游遍花街柳巷,看似风流,又如何呢?仍逃不脱做一颗莲子,将人生凄苦深埋于心间,酒醒杯盘乱,心思沉如山。
以他的才学,放在随便扔一砖头就撂倒一片稀世才子的盛唐那也是个中翘楚。然而他堪堪生在了窝囊至极却又礼教严明的宋。他的父兄皆顺顺当当迈入仕途,唯独他是时代的弃子,零落汴梁,永生不得重用。甚至于身为璀璨如星的一派词家,竟是正史无传,生凭扑朔。至今我们所了解到的他,也只是从时人小说笔记中隐隐约约看出的大概。在历史的这端望去,迷雾朦胧,柳七是一朵白莲独绽于袅袅水烟,看不清,也看不透。
所以想为之写点什么,哪怕文笔稚拙,也不在乎。
毕竟柳永,是那样的令人怜惜……
>>>
说柳(二)伤离别 上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词历来所受褒贬不一,要么被赞为以赋入词、婉转清丽,要么被斥为杂七杂八、香艳露骨。然而,当这个落魄而骄傲的男子将浓墨沾染沉沉思念铺上薄薄宣纸,历史上那些喜欢叽叽喳喳说三道四的家伙便只得闭了嘴,转过脸去,暗叫一声“惭愧”。毕竟,他们写不出《雨霖铃》,更道不透离别苦。
刚翻过手边的《宋词三百首》,里面共收录柳词十三首,首首道离愁。柳永久居东京汴梁,阅尽繁华与繁华背后的凋敝,其词所涉及内容颇广,而《宋词三百首》这本“词类入门手册”堪堪尽选他的羁旅离别之词,这好歹代表了广大文人的共同看法:柳词其他的到底如何不好说,写至别离那却是无可挑剔。
前面说过,柳永生凭不详。在此不妨小小八卦一下,柳词记载的名妓有师师、秀香、瑶卿、安安、虫虫、香香、英英、冬冬、楚楚、宝宝、心娘、佳娘、酥娘等十八位之多(顺便感慨一下,古时候名妓们的艺名和福娃有得一拼),咳……柳永被时人批“薄于操行”……也不算亏呵。
这么多美丽聪颖的女子,必有一位于他如毵毵烟雨那般的与众殊异,她留下的痕迹在漂泊的柳永心间一触即疼。她是清秋的月,将异乡的水面映得冰凉;她是绕指的柳,将思念牵绊至凄怆;她是陇首的飞云;她是远江的烟波;她,是遥隔天际的伊人!
伊人,伊人,为伊,消得人憔悴。
或许受《雨霖铃》影响太深,每每读到柳永的羁旅行役之词,就会想象瘦削单薄的他寂寞立于瑟瑟江边,深锁的眉目看似望着遥遥楚天开阔,却是看着烛摇影红的曾经,放荡不羁的过往,看着那梦中千回来访又悄然离去的女子。他说,“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夜夜难眠,他支枕对寒窗,听着潺潺逝水,数着更漏任暗夜搅动那一腔思念。
或许,柳永便是伤在太过细腻。他是那么聪明,却不知那样的时代不需要他对青楼女子的那份缠绵那种明晰。他思念着思念着不能自己,在思念中将思念付诸纸笔,却因这腔思念换来时代的鄙夷。当他步入暮年,在萧瑟晚秋回首今生,今生唯残空恨恨。
>>>
《戚氏》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倚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名利、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在这样一天,黄昏冷雨,菊疏梧乱,柳七默默望着天边,不自觉想起了宋玉的《九辩》:“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是恰恰切中了心事吧。自十一二岁起柳永便随父亲来到了在当时堪称世界第一繁盛国都的东京(一百年后的伦敦才达到“一个臭气熏天的、易于发生火灾的废物堆”水平,巴黎的臭味一度使法国国王昏迷~囧,日本古时那个完全盗版唐长安的冒牌东京就更不用我说了~~)。只因年少,他在那烟柳繁华地恣情狂荡,沉湎难醒。总说经历了繁华,才会明白凄怆;走过了欢乐,才明白悲凉。而今漂泊在外的他身边再无软玉温香,狂歌宴饮,替之为败叶衰草,薄凉天气。汉乐府《陇头歌》中道是“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此时柳七恰似茫茫旷野流离失所恨无可归的流水,他哀哀叹道“倦听陇水潺湲”,不正是怕水声绵绵宕起那一腔离情别绪,宕破那累累伤痕不可愈?
据推测,柳永自三十余岁即开始年复一年参加科举,被宋仁宗欺负了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而刷下榜后,还不惜将原来的名字“三变”改为“永”,继续考。考啊考啊终于考上了就到处献干谒词,被宰相且还是著名词人的晏殊狠狠鄙视。读到这样的史料我总忍不住替柳永惋惜,是他自己将自己一误如斯。
他最终只做了个屯田员外郎,在民间颇得好评,也就匆匆了却了一生。他追求半世的功名什么也没带给他,在世人眼中,他终究还是那“浅斟低唱”的词人。
当生命行将终了,白发萧条,他蓦然看清了过往,“念名利、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他累了,明了,悔了,又能如何呢?
满怀惆怅寸断愁肠落在秋风中皱褶卷缩如一片枯叶。后人评道,“《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凄凉一曲终。”
柳永一生,恰是凄凉。
>>>
说柳(三)伤别离 下
岂知秦楼,玉箫声断,前事难重偶。空遗恨,望仙乡,一晌消凝,泪沾襟袖。
——《笛家弄》
玉箫是一个小小青衣,寄宿姜家,若无那一次相逢,也不会凄凉一生吧。然而江夏花开正秾,蝶舞莺狂,堪堪注定了这样的时节必然发生这样的故事:姜氏点她侍奉前来投宿的年少才子——韦皋。
日夜相伴、朝夕相处,韦皋再离不开玉箫,玉箫不觉也迷恋上这位出口成章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然而韦皋终究只是客居于此。于是临舟许诺,玉箫,我一定会回来娶你,你等我。玉箫只是一个小女子,纵满腔不舍,也只能化作委屈的轻轻一应。她已下定决心,等,等下去,等到不能再等,等到今生已往奈河阻隔,依旧等!
我是无法评判过往古时艳事的,然而我知道,那些自以为是的才子书生许下重诺,却每每让该当享受承诺的她们负上了所有不幸。许诺的是他们,守诺的是她们,荒唐至极又仿佛天经地义。
韦皋还是回了江夏,然而七年已缓缓逝去。时间可以带走很多,它是否带走了韦皋年少时的情,我不知,我只知它带走了玉箫的生命。那无助的等待中一缕若有若无的希望让她甘心将生命化作灯油来燃烧,燃起的微光在黑暗中勾魂摄魄。七年太长,终有一天,油尽灯枯,香消玉殒。
据书载,“玉箫死后再往生,仍为韦侍妾。”
多少人信这句不归我管,反正我是不信。至多日后,他伏案昏沉,恍惚间将奉茶的侍妾看错,一切又回到从前,于是他不觉唤她,“玉箫”,聪明的侍妾随口答应,他更以为还是当日,年少眉眼,言笑晏晏。家常的小事传出,便被唐代无聊文人附会成玉箫转世一说。玉箫早无,无人可代。不知那首讹为青莲所作的词,是否成了她的谶,一谶成真。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柳永自是不屑玉箫转世之说,纵他也被那些爱用传奇涂抹过去疤痕的文人墨客不屑着。他说,“前事难重偶”,过去的已是过去,如何能妄加更改一二?留给韦皋的,怎会是来生往世的香艳,只会是泪痕满袖,遗恨满心。说的韦皋,然而柳七还是想着是自己的吧。他是那般多情,怎堪离别之恨,更不消说是,死别。
柳永的一生经历了太多女子,每一段都真心实意,可从无善始善终。此人偏偏又没个正史记载,我现在想八卦一下也无从下笔。然而他确实,别离了无数次,和她们,早已是前事难重偶,空遗恨。
说来他的别离词倒是大多以乐写哀。比如这首《笛家弄》,是从“花发西园,草薰南陌,韶光明媚,乍晴轻暖清明后”那般美景中生出的。堪堪阅尽佳境,难掩伤情,下阕一转,竟是触目伤怀的疼。
还有一首《小镇西》,纵然难登大雅,过于****,然而前后对比甚为明显,在此不妨一观:
“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天然俏、自来奸黠。最奇绝,是笑时、媚靥深深,百态千娇,再三偎着,再三香滑。 久离缺。夜来魂梦里,尤花殢雪。分明是旧家时节。正欢悦。被邻鸡唤起,一场寂寥,无眠向晓,空有半窗残月。”
一宿缠绵,却是南柯一梦,更添凄凉(当然,从此词也看出了柳七的放荡生涯与描述某些方面笔力的老到,所以请好孩子不要仔细研究此词,最好自动忽略)。
巅峰之作,当然还属《戚氏》与《雨霖铃》。不过将《戚氏》归为离别是我一厢情愿,《雨霖铃》却是毫无争议。这首人人耳熟能详的慢词,慢慢唱出的,又岂是词呢?
那疏狂男子,寂寞独饮清秋。一宵酒醒,晓风残月,千里烟波,都在心头,却是无人说。 “长相思,长相思, 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 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他亦是怕,浅情人不知。 所幸,千秋之后的我们,都懂了。懂他不是那个名流如晏殊亦不愿接见的落魄狂生。他是柳七,穿梭烟柳巷陌,留得繁花满襟,不掩萧瑟的柳七。愿得柳七心,不要千黄金。古时女子这般说。那些淡漠人事如尘的女子们,纷纷为他一词一句而欢欣。
柳永到底不该来人世的,这里的社会不肯留他。他来了,那便无了去处,终身只能在无奈中,一次次离别,一次次伤心。人生尽时,他或许会有丝解脱的愉悦。终于可以真正别离,再不用回头。今世已足。
柳七乘舟远去,身后暮霭沉沉,楚天辽阔。掩卷之时,只怕他的小舟,仍未泊岸吧,我们再不能知。
>>>
THE END
Ⅹ 介绍一些好听的玄幻小说的人物,城市名字
李商隐《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萧忆情
范仲淹《苏幕遮》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高梦非
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碧落黄泉
柳永《引驾行》红尘紫陌,斜阳暮草长安道--紫陌 红尘
李白《长相思》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青冥
张孝祥《念奴娇》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明河 孤光
李白《把酒问月》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清辉
沧月的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