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文学与武侠小说
A. 中国人骨子里是如何有武侠因子的呢
人们常说,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其实它并非回归童年那种简单的梦想,我们中国人心中的武侠情结来自古老的文化传统,来自超越现实生活的渴望,在武侠小说中中国文学的想象力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美国好莱坞英雄片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个人英雄主义,在蜘蛛侠、超人面前,一切正派力量都是可有可无,警车只有被掀翻的份儿、警察只有迟到后清理现场的份儿、民众只有哀嚎仰望欢呼的份儿,一切交由英雄去做,成功后背对镜头默默离去,深藏功与名,然后记者采访民众与警察。香港百多年来西化影响深刻,也带有主角英雄主义的色彩,为了突出主角,配角被无限弱化,这也是我接受不了港剧的原因之一。受影响最深的就是我郭靖在95、98神雕中的待遇。本来三联版、连载版神雕小说中连续被削弱,到了95神雕中又因为突出主角形象,郭靖的影响力再一次被主角光芒遮盖。侠之大者的形象没有演出来,只有了解整个襄阳守城故事后才恍然大悟:哦,原来郭靖是为国为民的守城英雄。
金庸创作的百万字小说了,对公平、正义、自由、幸福的渴望,对理想人格、理想爱情、理想社会永不停止的追求,体现在各个血肉丰满形象鲜活的角色身上。慕容复、游坦之、、老顽童、黄药师、杨康、林平之、岳不群、任我行····这些文字不是白白浪费的,也不是为专主角而设定的。他们没有主角光环,只有身上体现着的众生百态利益追求。一部具备各色形象的小说、影视,才有资格踏入成功的门槛。真正的粉丝,是充分了解他的命运、走进他的生活、了解他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在理解的同时认识到并坦率承认角色所具有的致命缺点。成熟的读者不该去急着洗白他喜欢的配角的缺点,不该对用正反派这个标准来明显地划分作者辛辛苦苦创作出来的角色,也不该对某些没有主角光环的配角一味否定。试着让自己去体验小说。
近现代武侠小说的繁荣盛行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渊源的。在以金庸、古龙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诞生之前,武侠这一概念便已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了千年有余,并以小说、评书、戏剧等众多形式予以表现。
武侠到底什么时候起源的?学术界有很多争论探讨。其中一种认为,武侠的精神最早来自于墨家的“兼爱非攻”,止戈为武,舍己为人即为侠,墨子所倡导的牺牲自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精神即为最早的侠义精神体现。最早的侠客多是独立的,如《史记》中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他们大多以侠义著称,或为国,或为报主人之恩,充当刺客,甚至不惜舍生取义。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日本的武士相近,这样的侠士,历朝历代都有,他们大义凛然,扶危济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人们所敬仰,这些侠客的故事为武侠小说的产生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土壤。
武侠文学的源头当有二:“一是汉初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二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 火药没有发明之前,刀枪剑戟都被称为冷兵器,在冷兵器时代,个人的武术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它既可保家卫国,又可以用它求取功名富贵,尤其是统治者,更是十分看重。
魏晋六朝在文学史上被看作是文学的“自觉性”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志怪、神异小说为主,艺术上带有传奇色彩和超现实的表现,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鬼神观念是古代先民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实是人们对自身思考的结果,现实的苦难使得他们向往着一些超出自然的东西,一种特别的能力和一些特别的工具。比如:武艺、神剑、宝物、等等,这些东西却只能在想象中得到,在后来的武侠小说中此类物品屡见不鲜,已成为武侠小说之所以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为武侠小说的产生构筑了坚实的基础。而后唐传奇的流行,内容涉及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安邦定国等方面,突出了豪侠人格的贤韧刚毅,武功的出神入化,功业的惊世骇俗,武侠小说由此开始真正萌芽。经五代至宋元,而后的创作在题材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但话本开始在民间流行,在语言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宋元话本多为爱情故事,突出女性对爱情的大胆追求,这样的主题思想固然提高了小说的思想水平,但也由唐传奇的“雅文学”转向了“俗消费”。至明清,《水浒》中将大规模的侠士聚集于绿林,并自称绿林好汉,这大概就是后来武林的出处了。不仅取其山野之间自由自在,大概也有“在野”的意思,而且似乎“民主”程度也很高,他们以“会盟”的形式推选盟主,而推选的标准则只有两个,那就是武功和武德,否则,一律免谈。它们既显示出一种民间社团的性质,又是一种松散的联合。
? ?? ? 辛亥革命后,人们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各种思想流派涌入中国,报业、出版业得到空前繁荣,文学艺术得到大力发展,各种风格流派的文艺作品异彩纷呈,武侠小说也异军突起,它以独特的武侠们的侠义精神传统深得人们喜爱。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首先有被称为“南向北赵”的等一批开风气的武侠小说作家,平江不肖生更是被誉为“民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其代表作有《江湖奇侠传》、《侠义英雄传》等;赵焕亭则有《奇侠精忠传》留世。在三十年代后,最有名的武侠小说家便有北派四大家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和王度庐。这主要分为还珠楼主的神怪武侠小说,白羽的社会武侠小说,郑证因的技击武侠小说和王度庐的言情武侠小说等四大派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与骑士文学
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分别作为中西方世界所特有的文化产物,二者在极其相似的外貌下却蕴涵着分别代表中西方世界不同文化形态和民族心理的精神实质。通过将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分别放置到各自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将文学的比较置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加以比较考察,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方世界的文化异同。
骑士文学产生于中世纪,是骑士制度与基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骑士作为封建领主豢养的武力阶层,主要用于自卫与掠夺战争,鼎盛于12、13世纪,与教会相辅相成,成为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两大文化传统和精神支柱。与欧洲中世纪骑士相当的乃是中国战国时代的“士”,产生时间则要前推至公元前3世纪。由此对比,欧洲的骑士与中国的“士”在产生时间上相差至少8个世纪。
骑士的精神是被基督教义所武装的,骑士的忠君、护教、行侠乃是以政治和宗教利益为准则的,实际上他们不但是封建领主所豢养的武力阶层,而且其自身也属于封建统治者。他们忠君、护教、行侠是建立在一整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基督精神之下的,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基督精神为最终归宿。而侠客则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反叛者,人们对之感兴趣的是为了借助这些具有超人格魅力的侠客来向那些道貌岸然、不可一世的权威进行挑战,以“侠义道”来解构大一统的专制文化传统。侠客所信奉的是超越现实人生的一种观念实体,摆脱了特定社会政治与历史形态。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武侠文学与骑士文学在产生之处便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
骑士文学可以说是欧洲基督君主专制社会的主流文学形态和文化形态,历来便被上层统治者所倡导。武侠文学以其自身的精神内涵构成了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冲击,因而历来被视为洪水猛兽。武侠文学是一种纯粹的民间文化形态,是一种民间心理投射到文学领域的产物,并且伴随着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后期商品经济的发达而走向兴盛。
西方的骑士文学占据着社会主流地位,英雄的最高荣誉就是被授予骑士头衔,象征着英勇和忠诚,乃至对于贵妇爱情的追求也像对骑士头衔的追逐一样,带有浓重的征服意识,而中国的武侠则更着重于“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爱情也往往刻骨铭心,荡气回肠,通常有着浓郁的自我牺牲情绪。
如同侠客逍遥自在云淡风清的生活一般。武侠精神所反映的是种“不求轩,不求冕,不为红尘所囚”的自由情怀,仗剑天涯,笑傲江湖。但这并不是武侠精神的全部,忠义的背后它所表达的是一个民族顽强的信念,也正是“中国文化深处的东西”。正如金庸所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B. 中国有什么文学能够媲美西方的骑士文学
西方有骑士文学,其实直到现在西方还是有人在创作一些具有骑士精神的非常优秀的文艺作品。那相对的,在我看来在我们中国也是有和西方骑士文学媲美的文学,那就是武侠文学。他们是东西方的文学里,可以来比较的两种。
当然,除了这些不同,骑士文学和武侠文学还是有很多的不同。它们都对阅读它们的人产生了许多的影响。读骑士文学的人会对骑士的生活产生向往,会将自己的行为准则往骑士精神上靠拢,在骑士文学被越来越多人阅读后,就变成了对社会的影响。而武侠文学也是如此,它教会了很多人坚定自己的信念,去做一个正直勇敢的人,同时也是嫉恶如仇的人。所以说东方的武侠文学是可以和西方的骑士文学媲美的。
C. 论中古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异同
这个论的有点多,要写论文的话帮不了你。因为我也在写相关方面的论文。。。。不过要明白骑士是有地位的,是被上流社会所接纳的。而中国的侠客,就大概等同是浪人,布衣出身的多,不依附于官府,“侠以武犯禁”很明显道出与正统阶层的矛盾,虽然有战国四公子为代表的“卿相之侠”,但那不是后世小说主要的描写对象。
骑士生活的世界相对于侠客来说更真实,侠客所谓的江湖,有很多虚幻的成分。
所谓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也是到后期才达到这个高度。在近代以前的侠文学中,小说主题大概分三类”平不平,立功名,报恩仇”各有利弊。立功名是回归官府,但是失去人身自由。典型如展昭。而郭靖在守襄阳城时,至始至终也没有提到他担任什么职位,也是为了方便。(如果固定一个职位授予,岂容他来去潇洒自如)
另有一段摘文:侠客遵循的不是儒学思想中的“忠”,而是“仁”,这种差别单是从三者所用的武器上便可略窥一二。骑士用长矛,攻击半径大,将自己包围在一个大圆中,以自我为中心;武士用太刀,刃锋利无比,刀身刚硬不可摧,一刀杀一人,刀一出鞘不是你死便是我亡;侠客用剑,刚中带柔,舞时游刃有余,往往点到即止,处处留三分余地。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侠客不可能在中华的正史上大放异彩,只在人们目光不可及的地方轻轻拔剑,悄悄改变着历史的走向。
还有,有些人会提到侠士这个词。事实上不应该叫“士”,只能是侠客,士是有地位的,如果能叫士那已经是某一个阶层了,而侠客更偏向于一个团体。跟武士和骑士相对应的阶层 在中国你得往春秋以前找 中国传统的士 到秦以后就已经消亡了
冯谖 毛遂 唐雎 朱亥诸人怕是这个阶层最后的辉煌。
D. 浅谈欧洲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
浅谈欧洲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
我曾经在翻译“武侠小说”这个非常富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到英文时遇到了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在西方文化中很难找到一个相对应的词语,可以表达出“武侠”二字的含义。有些人说,应该把“武侠小说”翻译成“Chinese KongFu Novel”,我不敢苟同,因为如果把这段英文翻译回来,意思将是“中国功夫小说”。作为一个武侠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十分反对把武侠和功夫划等号。这也是我长时间以来坚持认为港台也好,大陆的也好,很多影视作品不能冠以“武侠”之名,顶多也就是个“功夫”之名的原因。读过武侠小说的人知道,武侠不当只一个武(诚然武也相当重要),还得有侠(其实还不止侠),如何把武之外的东西翻译过去呢?迷惑中的我发现了另一种翻译——“Chinese Chivalrous Novel”,也就是“中国骑士小说”。这种巧妙的翻译不禁让我拍案叫绝,诚然,骑士文学和武侠小说还是有许多地方差异很大,但确实在某些方面和武侠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翻译至少把词整个的意境译了过去。而究竟哪些地方相通,哪些地方又不同呢?今天我就想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http://wenku..com/link?url=7jMhMGn7YBRxOERAJ0Dctusy0GsBE_eTKvmskzc1_Cg_
E. 中西文学比较之武侠小说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是中国侠义小说的主流。
而西方武侠小说多属于骑士文化,重名誉讲身份,效忠于皇室于教廷,立足于个人荣辱,以得到统治阶层的赏赐为荣誉。为个人的“誉”往往不惜生死,对辱及自己名誉的对象常常以决斗方式解决。
而中国的侠士却不在庙堂还在草莽,讲究一个“义”字,义之所趋,百死不悔。大概“义”就是东方“侠”的最早诠释。
中国武侠小说源远流长,谈武侠小说不得不先谈“侠客”,侠客起源于春秋战国的“士”,当中有刺客,有门客,如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等,讲究“士为知己者死”,最早也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中国历史的发展向来是一治一乱,因此后来的侠客常常和统治阶层对立,往往借助于宗教形式,或在民间,或聚啸山林。如黄巾军、白莲教等,受到统治者的镇压。另外,中国的侠士还担负着抵御外侮的重任。
因此,中国的武侠小说侠客的形象由最初单纯的“除暴安良”发展成为“劫富济贫”,参与到财富的再分配,深深体现着广大民众的愿望。
中国武侠小说分儒墨道三侠,和神话传说有密切关系。最早于《史记》中《刺客列传》的记载,由唐宋的传奇小说加以发展,如《聂隐娘》《虬髯客》等,至明清发展到第一个高峰,代表作是《水浒传》和《三侠五义》。再到民国时期,武侠小说繁荣昌盛,如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刘白羽的《十二金钱镖》,现代的金古梁温应该都知道,就不多说了。这一时期是新派武侠小说,赋予了它新的精神内涵。
西方的骑士小说最出名的当是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后来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皇室和教廷逐步没落,附庸于这一阶级的骑士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于是一部反骑士的小说《唐吉可德》应运而生。可以说西方的武侠小说辉煌于中世纪的封建时期,失去了土壤很难发展。
F. 西方的骑士文学和中国的武侠小说有何异同
被你这么一问,仔细想来,还真是区别不大。哈哈。主要区别在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作者所变现出来的文化底蕴截然不同。
武侠小说有世界观宏大的作品,也有世界观很小的作品,具体不举例了,怕人抨击我。骑士小说,有像火枪手们那种世界观宏大的,也有唐吉可德那种小世界观的。所以不能说一个写的是人物,一个说的是社会。
主人公方面,武侠小说也不是完全是一个主角无敌的局面,也有小人物的跌打滚爬。而骑士小说也有个别人的奇遇,也有大英雄大场面。比如达尔达尼央,现在想想,怎么有种西方韦小宝的感觉呢。两者都有个人英雄主义的作品,也有团队合作的作品。
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武侠通常候超越了物理常识,而骑士小说只是有时才有部分魔幻色彩。
G. 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从来没有日本角色出现在金庸的小说里
作为新武侠小说的代表者,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并称新武侠小说的三剑客。不过与另外二位相比,金庸的小说却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那便是在其中没有一个日本角色登场。金庸的15本小说中,外籍人士不少,亚洲的有蒙古、朝鲜(高丽)、波斯、文莱,欧洲的有英国、俄罗斯、葡萄牙,但唯独没有一个日本人,甚至,日本这个词都没出现过。
金庸对日本文化如此抗拒,最大的可能还是和他年轻时的经历有关:“我家庭本来是相当富裕的,但住宅给日军烧光。母亲和我最亲爱的弟弟都在战争中死亡。”这样亲身经历的家仇国恨,难怪笔下会是郭靖这样的大侠,自然对日本文化难有亲近意。
H. 为什么骑士文学在西方饱受欢迎,到了中国却惨遭冷遇
西方的骑士文化到现在都没有消失,不仅是在他们的文学上,在很多的其他方面也有诸多的体现。这说明骑士文化在西方是真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骑士文学在西方也是非常的受欢迎。但是骑士文学在中国却没有那么受欢迎,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受冷落。
还有一点就是,骑士文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而中西在很多东西上感兴趣的点并不相同,还有双方文化的差异也让很多中国人不理解骑士文学。就这样,骑士文学在中国这个地方不受欢迎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