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日本武侠小说第一人

日本武侠小说第一人

发布时间: 2023-02-14 18:15:56

『壹』 武侠小说作家的第一排名是谁

武侠小说作家排名第一的是金庸,金庸号称大侠,是武侠四大名家金古梁温之首,他创作的14部武侠小说流传甚广,在全世界都留下了深远影响,金庸的武侠小说改编影视剧次数最大,经典数不胜数。

『贰』 传统的武侠五大家是谁

本名熊耀华,江西人,1938年出身于香港,毕业于台湾淡江英专(即淡江大学前身),1985年9月21日病逝于台湾。 古龙喜欢美酒和美人,靠稿酬为生,不善理财,幼年生活艰辛,走时也一副清贫。 他少年时期便嗜读古今武侠小说及西洋文学作品,1949年发表第一篇纯文学的短篇小说,1960年始尝试写武侠小说《苍穹神剑》。1964年他完成《浣花洗剑录》,标志着他独创风格的开始。1967年,他出版《铁血传奇》(《楚留香传奇》),标志着他的个性和特色全面走向成熟。他的数十部小说,使他完成了“新派”武侠大业,独领台湾武坛十年风骚,并与金庸、梁羽生鼎足而三。 少年时期便嗜读古今武侠小说及西洋文学作品,一般多以为他是受到吉川英治、大小仲马、海明威、杰克伦敦、史坦贝克小说乃至尼采、沙特等西洋哲学的影响启迪。 (古龙自己也说过“我喜欢从近代日本及西洋小说‘偷招’。”) 故能日新又新,后来居上,且别开武侠小说新境界。 1938 出身于香港。 1942 随父母迁居来台。 1949 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属于纯文学创作) 1952 父母离异。 1956 第二次失恋。 1960 始尝试写武侠小说《苍穹神剑》,但技巧甚劣,有如故事大纲。 1961 写《飘香剑雨》、《残金缺月》、《月异星邪》等书,以诡异情节取胜;但基本走的还是传统路子,顶多加上几句文艺腔,并无特别过人之处。这一时期古龙写作态度迹近儿戏,新作随开随抛,不负责任,惟偶为名家 (如卧龙生、诸葛青云) 代笔,却几可乱真,足见本身确具实力,尚未激发;或以为武侠小说业经‘定型’,不过如此而已。 1962 发表《剑气书香》、《失魂引》等早期诸作,文情不俗,乃渐有起色; 1963 受到陆鱼《少年行》之启示,发现「新型武侠」大有可为,遂亦逐渐改变传统笔法,陆续作《孤星传》与《湘妃剑》等书。 1964 完成他第一阶段的压卷之作《浣花洗剑录》,文情跌宕,饶有诗意;令人直觉地感到:古龙不耐烦在半新不旧的武侠传统里兜圈子,讨生活了。他要浣花洗剑,自作主人! 作为一个改革传统武侠小说的“急先锋”,古龙汲取了日本名作家吉川英治《宫本武藏》所彰显的“以剑道参悟人生真谛”、战前气氛及一刀而决;会通了金庸《神雕侠侣》的“无剑胜有剑”之说,而发为“无招破有招”的无上剑道奥旨,析理精微之极。 其次,他引进倭人“迎风一刀斩”的刀法,三招两式,人头落地;从此即不再写冗长的打斗场面----这是他突破武侠传统之处,也是他一切“简单化”的开端。 其三,由此书起,他竭力营造文艺气氛,藉平凡简洁的对话,点出哲理。并且运用许多饶有诗意的语言,刻画人性,并寓于生命哲理。可惜《浣花洗剑录》伏笔太多,无法收束,终贻“虎头蛇尾”之讥,而减损了此书应有的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散见各大报、《文艺月刊》、《(香港)明报月刊》、《春秋杂志》、《中国论坛》、《国文天地》、《上海文论 >及万盛、远流、联经等出版社书籍,其中最早一份来自1973.11.2的《中国时报》。 卧龙生 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在古龙之前被称为“武侠泰斗”。本名牛鹤亭,河南镇庭人,1930年生。幼年从军失学,自幼喜读武侠小说,富才思。1955年他由军中退役后,开始学写武侠小说。 他祖居南阳卧龙岗,故取笔名“卧龙生”。1959年写成《飞燕惊龙》,奠定了他在台湾的“武侠泰斗”地位。他的作品,早期是取法于旧武侠“北派五大家”,以“通俗趣味”大受欢迎。1965年以后,他改走“半传统半新潮”路线。 卧龙生对武侠小说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他成功地运用了还珠楼主的神禽异兽、灵丹妙药、玄功绝艺、奇门阵法,郑证因的帮会组织、风尘怪杰、独门兵器,王度庐的悲剧侠情,朱贞木的奇诡布局、众女倒追男等等,成功地博采众长而融于一体,开创了既具有传统风味又具有新境界的新时期武侠小说风格,成为一代“武林正宗”。第二,由他倡导以武学秘籍引起武林风波以及正邪大会战的情节结构,成为60年代台湾武侠的普遍模式,影响至为深远。第三,他的“武林九大门派”说法和“争霸江湖”及武林排名的主题,虽然稍晚于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却使它在武侠小说中普遍推行开来。 卧龙生小说真品如下: 《风尘侠隐》《惊鸿一剑震江湖》《飞燕惊龙》《铁笛神针》《玉钗盟》《天香飙》《无名箫》《绛雪玄霜》《素手劫》《天涯情侣》《天剑绝刀》《金剑雕翎》《神州豪侠传》《寒梅傲霜》《玉手点将录》《金凤剪》《飞铃》《八荒飞龙传》《无形剑》《金笔点龙记》《烟锁江湖》《摇花放鹰传》《花凤》《春秋笔》《幽灵四绝》《剑无痕》《天龙甲》《黑白剑》《飞花逐月》《剑气洞彻九重天》《金剑丹心》《新仙鹤神针》 司马翎 台湾著名武侠小说家,本名吴思明,1933年生,广东讪头人,将门之后。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艺基础深厚。1947年移居香港,1957年到台湾,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系。 大二时他试作《关洛风云录》一举成名,接着休学一年,同时撰写多部小说在港台报刊连载,一时声誉鹊起。毕业后曾任《民族晚报》记者、《新生报》编辑,仍以武侠着称。他写武侠小说,最初署名“吴楼居士”其后改署“司马翎”,到80年代间或旅居香港,又有一个“天心月”的笔名。他的全盛期从1958年开始,以196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到1971年他改行经商,1989年去世,可叹天妒奇才。 他是台湾武侠“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笔法新、旧交错,尤善于运用推理手法铺陈故事情节,对斗智的描写可谓空前绝后。成功方面首创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他被称为“综艺侠情派”,对古龙、上官鼎、易容,萧逸、萧瑟等都有不小影响,尤其对黄易的影响最深。司马翎小说兼有「北派五大家」之长而以还珠楼主奇幻神妙心法为依归。文笔清新脱俗,间有现代意味;刻画江湖人物各尽其致,尤善于运用推理手法铺陈故事情节。其处女作《关洛风云录》(1958年)及《剑神传》、《八表雄风》三部曲,写大侠石轩中的成长过程,颇能表现出「玄门正宗」恢宏气象;而书中穿插石轩中与爱侣朱玲之间因师门恩怨所交织的悲欢离合故事,亦极曲折动人。卒以一书成名,殊非幸致。据称,其小说「最受大学生及留学生欢迎」;实则老少咸宜,读者层面主广。 比较起来,司马翎的三十多部作品水准都很平均(可能是名家中唯一者),不论是前期的《关洛风云录》、《剑气千幻录》、《剑胆琴魂记》、《帝疆争雄记》、《圣剑飞霜》、《纤手驭龙》等长篇,及《鹤高飞》、《金缕衣》、《断肠镖》、《白骨令》等中篇,或是后期的《饮马黄河》、《剑海鹰扬》、《红粉干戈》、《焚香论剑录》及《丹凤针》、《武道》、《胭脂劫》等书,部部可观,不落俗套,各具创意,殊少雷同;即或偶有失坠,亦瑕不掩瑜。(按:司马翎创作全盛期起自1958年,止于1971年;中以1965年为前、后期之分界) 论者或谓司马翎小说颇有涉及女体的煽情描写,以此诟病;其实七情六欲乃人性之常,只要「风流」莫「下流」,即无所谓「晦淫」。问题症结乃在司马翎笔下的中国女性几乎个个都似「波霸」型的性感尤物,未免乖离事实。但其描写男女在情欲焚身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奇正互变、虚实相生的武打艺术,均独步一时,特别是其后期首创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殆以近乎「道」;与金庸——古龙一脉相承的「无剑胜有剑」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他的《浩荡江湖》及辍笔十年又复出所撰最后一部作品《飞羽天关》二书,均因故未能续完,诚属憾事。 诸葛青云 在台湾早期的武侠小说界,与古龙、司马翎、卧龙生并称台湾武侠四大家。台湾武侠小说“四大天王”及“三剑客”之一。本名张建新,1929年生,山西解县人。台湾省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毕业,国学根底颇为不错。一九五八年,他以诸葛青云为笔名,发表了处女作《墨剑双英》,之后又发表了《紫电青霜》和《天心七剑荡群魔》,从此一举成名,跃身红牌作家之列;《一剑光寒十四州》在「征信新闻报」(就是「中国时报」的前身)连载时,声势更是到达巅峰。前期作品一部分均以“剑”为名,一部分则大发雌威,又女性为名。1961年出版《夺魂旗》,模仿金庸而“东、西、南、北、中”一番,乐此不疲;其尸骨血胆,使销路激增,对以后的“鬼派”起了不好的促进作用。诸葛青云早年与卧龙生齐名,并称“武侠泰斗”,但其实略逊一筹。尤其在创作态度方面,他早年《江湖夜雨十年灯》就先生找古龙、倪匡代笔,由司马紫烟续完;晚年《阴阳谷》为色而淫,就更是等而下之了。他的作品数量极多,直到几年前病故为止,总数在五十余部以上,可说是除卧龙生之外,台湾创作期最长的武侠作家之一。知名作品还包括《江湖夜雨十年灯》、《武林三凤》、《咆哮红颜》、《夺魂旗》等。 他的国学修养颇佳,文字工丽典雅,初期作品很受还珠楼主「蜀山剑侠」的影响,富于奇幻色彩;但是他最大的特色却在于他笔下的主角人物,他的主角永远是满口诗词歌赋,文武兼修的俊男美女,不论琴棋书画,以至诗词歌赋无一不精,乃建立「才子佳人型」之武侠风格,独树一帜。而这点虽然饱受批评,却恰恰造就了台湾武侠小说最为人熟知的侠客形象,包括独孤红笔下的许多武侠小说主角人物,都可以明显的看

『叁』 新派武侠小说四大家的人生传奇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武侠小说开始进入黄金时代,涌现出以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四大小说名家为主体的新派武侠小说,代表作有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古龙的《陆小凤系列》、梁羽生的《天山奇侠系列》以及后起之秀温瑞安的《四大名捕系列》等,他们的作品将我国的武侠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因此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四人被人们称为新派武侠小说四大家。
或许只有在通俗文学研究者和文化史学家的笔下,才会常常提起半个多世纪前的1954年。那一年,香港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与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在澳门擂台比武,轰动港澳。30岁的香港《大公报》编辑梁羽生,心旌摇曳,笔下生风。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开始在《新晚报》连载,一炮打响。这个叫陈文统的年轻人,引风气之先,就此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1924年生于广西蒙山县。战乱年代,少年梁羽生心怀天下,于1945年考入岭南大学,先学化学,后来又转入经济系。“抗战期间,大家都要学理工科,为了救国。我本来是想学数学,可是岭大没有数学系。后来想学文学,结果老师说,以你的水平在大学里已经学不到什么了。”就这样学了一身经世济用的本事。梁羽生没想到,日后自己的一生居然还是与笔墨为伴。
1949年,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介绍刚毕业的梁羽生到香港《大公报》工作,这便是梁羽生供职到退休的唯一一家报馆。开始是在报馆里当翻译,后来做副刊编辑、撰述员,一生不喜功名,不谋高职。他曾经的同事金庸,后来创办《明报》,声震海内外。虽同为武侠小说大家,相比之下,梁羽生要低调许多。
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在另一家报纸《新晚报》开始连载的。1954年,两派香港拳师在澳门比武,媒体大肆渲染。为了另辟蹊径,扩大影响,《新晚报》总编辑罗孚向梁羽生约稿,希望他写一部关于比武的小说。梁羽生起初不允,那时他只是给《新晚报》写写专栏,并没有写小说的打算。不料这位总编辑仗着和梁羽生交情不错,直接在报上登出“梁羽生武侠小说将于明日见报”的消息,甚至干脆连大致情节都规定好了:“写太极名手与各派武师争雄的故事,兼有武林名师寻仇、江湖儿女相恋等情节,最后则在京华大打出手,故事紧张异常,希请读者留意。”逼得梁羽生只好赶紧动笔。于是便有了号称“新派武侠第一部”的《龙虎斗京华》。
这部小说连载了大半年,引得读者热追,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创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萍踪侠影录》、《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等名作陆续问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生巨大影响。这次“赶鸭子上架”,居然“赶”出了一代武侠鼻祖。
从1954年写到1984年,30年间,梁羽生写了35部小说,洋洋洒洒过千万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梁羽生与金庸的武侠小说共同构成了华语文学界的奇观,两人都有大批读者,难分伯仲。这种文坛相争之势虽只是传闻,却也引发出一段公案-1966年,还是《新晚报》的总编辑罗孚,邀请梁羽生写了篇《金庸梁羽生合论》,署名“佟硕之”发表。这篇文章里,梁羽生谈到了自己与金庸的不同: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算是“名士”;金庸则是饱受西方文艺熏陶的“洋才子”,结论是“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按说这个比较是很客观的,可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评论金庸需要勇气,甚至会担相当大的风险。梁羽生这篇文章引发了左右两派的激烈交锋,炒得沸沸扬扬,“梁羽生和金庸有过节”的传闻也由此而来。实际上,两人都公开表示过,他们是很好的朋友。
“金庸比我写得好。”梁羽生说,“只不过我比他写得早,文学总该是后胜于前。”至于文字上的差别,其实讲不清楚。梁羽生认为自己写名士风流比较拿手,而金庸写反派角色则更见功力。“四大恶人,一个比一个精彩。”他自己,则更向往闲云野鹤的生活,宁愿每天读书下棋,静看世事变幻。1986年6月,梁羽生退休,1987年移居悉尼,1994年9月,70岁的梁羽生在悉尼受洗,正式成为一个基督徒。宗教信仰,使他洞彻世事,心灵安宁。
笔下塑造了上百个人物,说到心头最爱,是张丹枫和金世遗:“张丹枫靠近儒家,金世遗则偏向道家。”儒道相生,既出世又人世,这或许就是梁羽生一生秉持的处世之道。
2009年1月22日,一代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病逝。这不禁让人想到他曾在多部小说里提过的一个句子,“旧梦尘封休再启,此心如水只东流”。
梁羽生虽是新武侠的开山鼻祖,但金庸却是中国武侠宗师级的人物,他的小说涉及到了中华文明的各个层次,将一个泱泱大国的传统文化尽显无遗。因此,有人说,天下武侠作者奇多,繁星满天,独有金庸才是侠之大者,众星拱月。
1924年2月,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县袁花镇一个富有的家庭,原名查良镛。海宁原来隶属杭州府,是浙江省的一个海滨小县。1948年,金庸二十四岁,从法学院毕业,看到混乱的时局,他为前途忧虑,找工作也非常困难。就在这时,上海《大公报》刊出广告,要在全国招聘两名电讯翻译。当时报名的人达三千多。结果金庸被录取。
不久,《大公报》要在香港出版,金庸便被派往香港。金庸一来到香港,便开始一鸣惊人。当时,因为大陆的解放,很多遗留在香港的物资被英国趁机抢占,金庸气愤不过,根据学过的国际法知识,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长文《从国际法论中国人民在国外的产权》,分两天发表在《大公报》上,甚为轰动,也引起了著名的大法官的注意,在他的推荐下,满心希望的金庸来到北京,见了乔冠华,希望可以圆自己的外交官之梦。但让金庸深受打击的是,由于自己的家庭成分是地主,外交官是做不成了,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报社对金庸的“跳槽”行为很是不满,将他解聘,妻子也不满他去内地的想法,就和他离婚了,孤家寡人的金庸几经周折,来到刚创办不久的《新晚报》做副刊编辑。他开始写影评,同时 *** 编剧本。
虽然金庸搞编剧是无心为之,但却是成果累累,《绝代佳人》、《兰花花》不仅改编成电影出品,还受到了热烈欢迎。在1949年至1955年优秀影片评选活动中,《绝代佳人》获得了优秀影片荣誉奖,而金庸则得了一枚编剧金质奖章。
除了剧本,当时金庸也喜欢下棋,而他的最佳拍档就是著名的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谈论武侠小说,那时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约稿不断,他就劝金庸写写武侠小说。碰巧《香港商报》急需武侠小说连载,编辑约稿,金庸仓促间上阵,但却从此成就了自己的不朽成就!
那是1955年,在构思自己的处女作的时候,金庸想起家乡海宁,想起在那里最为流行的乾隆出身的故事书,为何不以这个为原型呢?于是,《书剑恩仇录》就这样诞生了,刚开始,它在《香港商报》连载时,并不是特别引人注意。但随着故事的发展,别具一格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语言,扣人心弦的剧情,一扫旧武侠小说的沉闷气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香港商报》一时间变得“洛阳纸贵”。
《书剑恩仇录》每天连载一篇,而金庸基本上也是每天写一篇,从1955年写到1956年。虽然时间长,写得也很晚,但却后来者居上,锋芒直逼梁羽生。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金庸,从此诞生了!
再接下来的《碧血剑》、《雪山飞狐》,更是轰动全城,人手一册。等到《射雕英雄传》一发表,更是惊天动地,在1957年,若是有看小说的人而不看《射雕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射雕英雄传》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的地位,人人公认,风靡了无数读者。
从此欲罢不能,一直到七十年代才退出“江湖”,金庸总共写了十四部三十六册长、短篇武侠小说,依年代顺序,排列如下:《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飞狐外传》《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连城诀》《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
金庸的武侠小说与古龙、温瑞安相比,也许不算多。但须知,金庸在创作这些小说时,正是他创办《明报》之时,繁杂的事务,足以使一般人无法应付。金庸却能在办报之外,一手写小说,一手写社评,近二十年如一日。他下午写小说,晚上写社评,而且,他的小说与社评都属一流。
金庸曾将自己十四部作品的首字连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可见他的书名都曾经过详细周密的思索,不是随便安上去的。他在搁笔后又花了大约十年的时间修改润色,其创作态度之严肃,可与任何伟大的文学家相比。
金庸是用自己的生命创作的,他不重复前人,也不重复自己。
古龙毕生酒、色、文并驾齐驱。他曾坦言过,我毕生之中只爱酒和女人,其他都可以视作粪土。他以酒当餐,以女人为乐,最后真正是卧榻治疗,坐起饮酒,躺下泡妞,还要花相当的精力与心力写作。如此这般,铁打的人也会被摧残垮,何况他一个血肉之躯。
古龙原名熊耀华,祖籍江西,1936年生于香港。古龙在一个破裂的家庭中长大,他的心有着浪子一般的孤寂,同时又是英雄自爱,侠士自重,追求携美酒伴美人醉卧山村的那一种浪漫。他在求学时的同居者为 *** 郑莉莉,他们的儿子是台湾柔道高手郑小龙。三年后两人分手,他迷上 *** 叶雪,又生了一个儿子。不久,一个清雅纯朴的高中生梅宝珠成为他的第一位正式夫人,为他生下第三个儿子。梅宝珠虽然柔情似水,却仍然锁不住古龙人在江湖的那一颗心,两人终因性格不合而分手。他的第二位夫人是于秀玲、她一直伴随到古龙生命的结束。
古龙最初是写纯文学小说的,1956年,他第一次发表小说,是在吴恺玄先生主编的《晨光》杂志上分两次登完的《从北国到南国》。他步人侠坛,始于1960年,由时尚影响、朋友劝告、经济压力的三重因素,他以“古龙”的名字出版了武侠处女作《苍穹神剑》,形式是传统的对仗回目,内容是“胡编乱造”。
1960、1961两年时间他又出版了8部作品,随后他隐居芳镇三年,潜心悟道,求新求变,虽然想象过于奇特,甚至近于荒诞,却很快站上新高峰。1964年,古龙出版《浣花洗剑录》(《江海英雄》),是他武侠小说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他独创风格的开始,他分别从日本的吉川英治、大陆的还珠楼主,香港的金庸那里吸取营养,写了一些走“正路”的作品,为他不久之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1967年,古龙出版《铁血传奇》(《楚留香传奇》),标志着他的个性和特色全面走向成熟,出现非常“好看”的古龙。从那时到70年代末,他的数十部小说,使他完成了“新派”武侠大业,独领台湾武坛十年 *** ,并与金庸、梁羽生鼎足而立。
人们说古龙是美酒造就的古龙。古龙喝酒是出了名的。还是较早的时候,他住在台北郊外芳镇,每次领到稿费,便买几瓶好酒,一大叠新书,返回乡下过他隐士的生活。成名以后,他的酒柜美酒纷陈,市面上没有的酒,他也尽量想法搜罗来。他喝酒,头一仰,酒碗必干,自得其乐,有一次是5个人喝了28瓶白兰地,平时无酒不欢,唯一不喝酒的时候,是坐在地上以黑板当桌子写稿。
古龙因酒而思如泉涌,创造了好酒的大侠楚留香、陆小凤、李寻欢、沈浪,使他登上武侠小说艺术的巅峰。同时,他也因酒消耗掉了他自己。因为酒,被送进医院。出院,再喝,再进医院。然后由酒精中毒而肝硬化,脾脏肿大,胃出血,导致了古龙的英年早逝。1985年9月21日,古龙病逝于台湾,终年48岁。
古龙的武侠小说,一共是68部,但其中《楚留香传奇》又可分为3部,《多情剑客无情剑》又可分为两部,因此也可算为71部。
古龙是辉煌的,又是惆怅的,当年他在台北买下两层华厦,文坛名宿陈定公为他题了一副对联,巧妙地将他和宝珠夫妇的名字嵌 *** 中:古匣龙吟秋说剑,宝帘珠卷晓凝妆;宝靥珠铛春试镜、古韬龙剑夜论文。
那时,何等风光。而在他晚年,病痛让他生不如死,他说:“一个人死了五次再活过来,还有什么事情看不开呢?”也许正因为他看开了,所以他可以悠悠地去,而留给读者的呢,莫过于乔奇那幅悲壮又悲怆的挽联:小李飞刀成绝响,人世不见楚留香。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武侠热”逐渐冷落,金庸封刀,梁羽生搁笔,古龙作古,武侠三大名家退出武林,虽然在台湾和香港有一些武侠小说家在支撑局面,但影响不大。轰轰烈烈的武侠世界似乎进入秋风萧瑟的季节。就在这时,港台出版界突然冒出了一个新人,即马来西亚华裔作家温瑞安。
1954年元旦,温瑞安出生在马来西亚霹雳州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镇上,所以他常笑称自己是“乡下仔”。乡下仔温瑞安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神童,9岁时就写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龙虎风云录》,以身边的同学为原型,把大伙分成正邪两派,斗得不可开交。到了16岁,他又写了个短篇《追杀》,这便是后来《四大名捕》系列小说的雏形。至今30多年过去了,《四大名捕》以及温瑞安的许多小说系列,都还没有写到结局,这让许多读者心焦不已。以至有人说,喜欢金庸要长情,因为他会花10年时间去修订作品,变动颇大,让读者还得前后对照;而喜欢温瑞安则要长寿,天晓得猴年马月才能看到结局。
谈到金庸,温瑞安称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金庸最大的贡献是告诉大家,武侠小说也是文学。”温瑞安快言快语,声若洪钟,毫不掩饰自己对金庸的敬佩。同时他也强调,自己的优势就是年轻:“我比金庸小30岁。”所以,他会更了解年轻人的所思所想,更明白这个快餐阅读的时代,读者喜好什么口味。
自1970年以来,温瑞安发表的小说令人眼花缭乱:《四大名捕》系列、《白衣方振眉》系列、《七大寇》系列、《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神州奇侠》系列、《布衣神相》系列……除去这些貌似“中规中矩”的作品,温瑞安的特立独行之处,还表现在一些只看书名便能让人大跌眼镜的小说:《杀了你好吗》《朋友,你死过未?》《老哥,借头一用》《请・请请・请请请》《请借夫人一用》《爱上她的和尚》《爱上和尚的她》……温瑞安认为自己“尝试过地球上所有文学体的创作”,因而号称“超新派”,大有压倒“新派武侠”之势。
这样的“狂妄豪情”,或许与他青年时代的坎坷经历有关。70年代,温瑞安在台湾主持“神州诗社”,纵论时政文学,经常能召集四五百人,影响力遍及全台。台湾当局感到不安,便在1980年突然逮捕了温瑞安,宣布他犯了“叛乱罪”,一度要判死刑。温瑞安在狱中受尽折磨,所幸后来在海内外文化界的积极营救下获释。大难不死,温瑞安更觉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从此以快乐为本,浪迹江湖。他一面拼命工作,积聚资本,一度每天只睡3个小时;一面快意恩仇,风流倜傥,身边红粉佳人无数。
如今他的公司在两岸三地有12个分社,主要制作杂志和经营餐厅。温瑞安还在港、台、新、马的报刊上开过17个专栏,加上每年四五本武侠小说,创作量惊人。“我希望自己能够燃烧着,轰轰烈烈,很直接地活着。”温瑞安说,“最重要是快快乐乐过日子,尽力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快乐。”
功成名就之时,也已到知天命的年纪,温瑞安看待人生得失,有自己的一套哲学:“我的书房叫‘知不足斋’,卧室叫‘知足斋’。”解释起来,就是在艺术追求上,要永不满足;而在生活享受、物质欲望上,则应该懂得“知足常乐”。“写了那么久的《说英雄,谁是英雄》,而今的我早已不要当烈士、不想做英雄了。”温瑞安说。这不失为一种游刃有余的生活智慧。
人生传奇

『肆』 东野圭吾是一流小说家吗他的作品好在哪里

一流小说家不一定是一流推理小说家,但是一流推理小说家一定是一流小说家。推理小说家,武侠小说家,言情小说家都是小说家。问题集中在他是一流推理小说家吗?毋庸置疑,他是毫无疑问的一流推理小说家。其实无论说他是不是一流,都会有人反对。评价永远不可能一致。那么不如换个问题,那些认为他不是一流小说家的人,你们心中推理届能称上一流的有哪些?黄金三巨头?岛田?京极?乱步?清张?对,他们都是一流的,甚至是乙一,伊坂,连城,西泽,道尾都是一流的。这不是比谁第一,包括东野在内,每个人都有独到的地方,都有佳作和渣作,但是每个人也都是很优秀,完全可以堪称一流。我一直是抱着尊敬和学习的态度去仰视他们的作品,而不是自以为比他们更厉害的角度去俯视并随意定义。大陆的无论是读者还是作家,如果抱着东野水平也就那样的态度,那永远都无法成长。别人的精髓真的不是想忽视就能忽视的。

『伍』 第一个写武侠小说的人是谁

司马迁——《游侠列传》即《史记》中的《游侠列传》
新派武侠小说则是——(香港)梁羽生《龙虎斗京华》

『陆』 推荐几本好看的日韩武侠小说

日韩武侠的比较少,但是日本历史小说比较多,比如田中芳树(代表作银河英雄传说)的海啸(描写南宋覆灭的崖山海战)和红尘(描写南宋初期抗金),国民级作家司马辽太郎的项羽与刘邦,和山冈庄八的德川家康都是很不错的作品 ,纯武侠类的好像没怎么看过

『柒』 日本人写过经典的武侠小说吗

吉川英治的《宫本武藏》,山田风太郎的《忍法帖》系列和《魔界转生》等等,等等。

『捌』 古龙的个人简介

编辑词条 古龙 概述古龙是台湾最著名的武侠小说家,他在1969年最先编写过剧本《萧十一郎》,并由此开发出第一部同名武侠名著,之后他便一发不可收,用自己的神来之笔创作出了深受百万读者追捧的数十部武侠小说,他的武侠小说创作理念是“求新求变”,不受传统拘束,将中外经典镕铸一炉。他为“武侠美学”理念的形成与“武侠文化”的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录[隐藏] 古龙简介 古龙生平 古龙家庭 古龙朋友 文学成就 主要作品 (一)原著作品 (二)影视改编 名家评价 遗产花絮 作品年表 影视资讯 复姓古龙 古龙简介 古龙生平 古龙家庭 古龙朋友 文学成就 主要作品 (一)原著作品 (二)影视改编 名家评价 遗产花絮 作品年表 影视资讯 复姓古龙 古龙[编辑本段]古龙简介 古龙,原名熊耀华,著名武侠小说家。约1937年生,祖籍江西,幼年迁居台湾。父母离异后,古龙以半工半读和朋友资助的方式读完了中小学,后肄业于淡江大学英文专业。他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纯文学作家,但最终却走上了武侠创作的道路。 古龙的武侠小说创作始终秉承“求新求变”的宗旨,在二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他以超凡的想象力、深厚的文学底蕴和锐意变革的创新意识,突破前人窠臼,赋予武侠小说新的生命,使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上。近半个世纪以来,古龙凭借《多情剑客无情剑》、《楚留香》、《陆小凤》、《七种武器》、《绝代双骄》、《欢乐英雄》等多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非但征服了亿万读者,深远地影响到后来者的武侠创作,同时也引发了持续不断的影视改编热潮,长时间风靡中国乃至东南亚各地,历久不衰。而古龙亦由于在这些方面的巨大成就,被誉为与金庸并驾齐驱的两大武侠宗师。时至今日,仍有许多武侠/奇幻小说在重复模仿古龙的路子,更有不少影视作品,借古龙的金字招牌,不断创造收视高潮。 与誉满天下的古龙小说相比,古龙影视同样魅力非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港台电影界就有“楚原+古龙+狄龙=卖座”的说法,古龙作品的改编电影也多次获得亚洲影展及台湾金马大奖,如根据《武林外史》改编的电影《孔雀王朝》就让楚原于1979年获亚洲最佳动作片导演奖,而徐克崛起江湖的处女作电视剧《金刀情侠》亦改编自《九月鹰飞》。更有甚者,上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歌星在东南亚登台,若不演唱《小李飞刀》一曲,观众便会大喝倒采。而郑少秋等主演的《楚留香》系列电视剧当年在各地热播时万人空巷的盛况,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九十年代根据《流星·蝴蝶·剑》改编的《莲花争霸》与《剑啸江湖》,则奏响了中国武侠剧颠峰时期的最强音。 古龙很早就尝试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如将蒙太奇笔法及结构运用到武侠小说,开辟了武侠创作的新天地;又从事编剧,并自创宝龙影业,把武侠文学的独特意韵与曲折故事带入电影,最终成就奇情武侠电影上世纪数十年的辉煌并深远影响几代人。古龙作词、施孝荣演唱的民歌《侠客》,意气风发,豪情万丈,被誉为词曲唱三绝,是台湾八十年代大热名曲。实际上,古龙为“武侠美学”理念的形成与“武侠文化”的推广作出的巨大贡献远不止此,其成就在中国的文学界与影视界都堪称伟大。 古龙为人真诚,不拘小节,慷慨豪迈。美酒、佳人和阅读是他最大的爱好,但古龙最看重的,还是朋友。古龙博览群书,这为他的武侠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内涵;古龙又风流多情,他交往的女性虽多,但无一不是彼此吸引,真心相待;古龙交朋友更是率性而为,肝胆相照,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常常呼朋引伴,纵酒狂歌。古龙是寂寞的,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纷扰矛盾的世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古龙又是幸运的,无数朋友和读者通过酒和书跟他走到了一起。1985年,古龙因再次酗酒,导致食道破裂,使原本就欠佳的身体雪上加霜,最终借酒解脱,于九月二十一日走完了他多姿多彩的传奇人生,享年48岁。 (以上为热血古龙版古龙简介。) [编辑本段]古龙生平 一代武侠宗师-古龙 古龙,本名熊耀华。祖籍江西南昌。 1938年6月7日出生于香港(户口登记1941年出生),幼时曾住过汉口,后经香港赴台,1985年9月21日病逝于台北。 由于内战的缘故,熊耀华随家人移居香港,就读于德声教会小学。1950年漂洋过海,定居台湾。先就读师院附中(今师大附中)初中部,1954年秋考上成功中学(高中)。才华洋溢的熊耀华在这段时间大量写诗,投稿蓝星诗刊、成功青年等。可惜天伦梦碎,就读成功中学时,父亲熊飞(熊鹏声)因外遇抛弃妻儿,不久熊耀华亦离家出走,独居于浦城街,一度加入帮派,刀疤累累。高二时(1955),这个叛逆少年在晨光杂志发表小说《从北国到南国》,笔名古龙,开始了他的职业写作生涯。笔名由来:一说古龙一女友叫古凤,才起名为古龙。 1957年秋,古龙进入淡江英专(即淡江大学前身),就读夜间部英语科。第二年旋即弃学,与舞女郑月霞(莉莉)同居于台北县瑞芳镇郑家。为了谋生,他开始从事武侠小说创作。1960年至1963年是古龙的潜伏阶段或试笔阶段,发表了《孤星传》、《护花铃》等十余部小说。由于大量接触外国文学,作品染有西方文艺色彩。这时,台湾武坛以三剑客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为尊,古龙特意结交他们,还替他们代笔了几部。最重要的朋友牛哥(李费蒙)、牛嫂(冯娜妮)也在这段时间认识(后者也是古龙初中、英专的学姊)。兄长辈如邹郎和胡正群也很照顾古龙。 1963年起,古龙接连发表了《情人箭》、《大旗英雄传》、《浣花洗剑录》、《名剑风流》、《武林外史》和《绝代双骄》等六部长篇,皆接近或超过百万字,质感也明显提升,遂跃登为“四大天王”之一。1964年至1966年发表的《浣花洗剑录》向《宫本武藏》等日本时代小说取经,探索武道(天道),另辟武侠蹊径。《武林外史》奠定古龙武侠小说的“浪子”风味,强化了《名剑风流》的现代感。《绝代双骄》有明显的寓言化倾向,是第一部大红大紫的长篇武侠喜剧。传为美谈的是,香港知名作家倪匡替明报邀稿《绝代双骄》,从此和古龙结为莫逆。往后近二十年,倪匡每到台湾,就会和好哥儿们吃饭、喝酒、玩女人,两人也常跨海打电话,诉说寂寞,聊到天昏地暗。 1967年,《铁血传奇》(即楚留香传奇)破茧而出,集武侠、文艺、侦探、推理、寓言于一身,自立门派,树立“新派掌门人”的标竿,也开启了往后十余年的黄金时代。《多情剑客无情剑》再接再厉,成为武侠史上惊世艳俗的不朽名著。《楚留香传奇》系列、《多情剑客无情剑》、《萧十一郎》、《流星.蝴蝶.剑》、《欢乐英雄》、《大人物》、《陆小凤传奇》系列、《七种武器》系列、《天涯·明月·刀》、《三少爷的剑》、《白玉老虎》、《碧血洗银枪》和《英雄无泪》等作品均广受欢迎。其中《陆小凤传奇》系由金庸封笔后亲自替旗下的明报邀稿,有“盟主”传承的意味。另《天涯·明月·刀》因理念较为前卫,被中国时报腰斩,古龙引为憾事。然1976年香港邵氏竟以《流星·蝴蝶·剑》和本书为底本,开创了武侠电影的又一次高峰,也缔造了古龙的电影时代。中国时报不得不向古龙低头邀稿,于是有了《碧血洗银枪》——这可说是古龙的“王子复仇记”。 古龙的创作理念是“求新求变”,不受传统拘束,将中外经典镕铸一炉。从创作中期直到末期,他不断突破自我,多次说“武侠小说到了要变的时候”。中外镕铸者,如王度庐鹤-铁五部曲和《野性的呼唤》共治于《多情剑客无情剑》,又如《小妇人》融入《欢乐英雄》,《教父》和日本漫画《带子狼》融入《流星·蝴蝶·剑》。直到1979年《英雄无泪》完成后才进入衰退阶段,创作锐减,代笔横行。这和古龙兴趣转向编剧,以及健康不佳有极大关系。 早在1969年,古龙就替导演徐增宏写过剧本《萧十一郎》,这也是第一部先有剧本再有小说的武侠名著。可惜,电影于70年代初上映时不受注目。1976年香港邵氏推出《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轰动港台及东南亚,古龙小说如日中天,几乎每一部都被改编为影视作品。80年代郑少秋主演的港剧《楚留香传奇》在台播映时盛况空前,“满城争说楚留香”,和杨丽花歌仔戏、黄俊雄布袋戏《史艳文》、古装剧《一代女皇》均为台湾电视史上的经典作品。因此,古龙自70年代晚期即投入影剧事业,与好友倪匡、导演楚原经常合作,挂名之作品不下数十部,1980年甚至创办了宝龙电影公司。这虽然有助于小说文本的激发和创新,却也分散了重心。 另一方面,古龙自年轻时就嗜色如食,嗜酒如水。发达后更加忘形得意。1977年染上肝病,健康逐渐走下坡。1980年底在北投吟松阁饮宴时遭人砍伤,失血2000cc,又输入带有肝炎的血液,从此健康更形恶化,原本“大头、胖子”的体型严重缩减,判若两人。婚姻的触礁、电影投资的失利,也造成他心中的苦闷,忘情于酒。1985年9月21日因肝硬化引起食道瘤大出血,下午六时不治,享年四十七岁。出殡时,王羽、倪匡、林清玄等友人在他的棺材里放了48瓶XO酒陪葬。乔吉为他写了一副挽联:“小李飞刀成绝响 人间不见楚留香”,至今犹为津津乐道。 古龙生前情归多处,年轻时与郑月霞同居,生下非婚长子郑小龙。后来又迷上舞女叶雪和日本留学生千代子,叶雪是他明媒正娶的的第一任妻子,未几离婚,育有一子。1976年再婚,对象是年轻、单纯的梅宝珠。宝龙电影公司即取自夫妇之名。可惜古龙重友情而轻妻儿,不善经营婚姻,几年后便以离婚告终。晚期女友不计其数。于秀玲是古龙的最后一个女人,陪伴至古龙病逝。 古龙一生创作的武侠小说高达六十余部,代笔、冒名之伪书更超过百部。古龙去世后,作品出现版权纠纷,亲友和出版商之间存在多起官司,多少影响了小说的传播。今长子郑小龙和婚生子熊正达已握手言和,期待再现古龙小说的繁荣局面。 [编辑本段]古龙家庭 父熊飞(熊鹏声),据闻为北平中国大学土木系毕业,曾以笔名“东方客”写武侠小说。抛弃家庭后与张秀碧同居。若干年后随高玉树跨入政坛。晚年自东吴大学退休。由于熊飞抛弃妻儿,古龙与其断绝关系,曾自称上将熊式辉之子。 母早逝,姓名待考。妹熊小(晓)云、熊小(晓)燕、熊小毛(?)。弟熊国华(熊小华)。 古龙的儿女数目待考,已知者有三男: 长子郑小龙(1967?-),郑月霞所生。警官,数度获得世界警消柔道大赛冠军。 叶怡宽(张怡宽,1973?-),叶雪所生,曾过继给张不池。资讯专家。 熊正达(王仁达,1977-),梅宝珠所生,曾改为继父之姓。职业军人。 知名的“女主人”:郑月霞(同居)、叶雪(结婚)、千代子(日本籍,同居)、梅宝珠(结婚)、于秀玲(同居,或称结婚而未登记)。

希望采纳

『玖』 我看日本武侠电影入了迷,求描写武士修炼的小说。

国内最多的可能还是《宫本武藏》,有吉川英治写的,小山胜清写的,津本阳写的各种版本。个人来说比较喜欢吉川英治写的,毕竟是大家。
至于武士么,其实除了宫本武藏,以及佐佐木小次郎以外,其实还有两位比他们早一个时期的高手,一个是冢原卜传(流派是天真正传香取神道流,新当流的开山祖师),另一个是上泉信纲(新阴流开山祖师),这两位要比宫本武藏早大概80-100年。
2011年的大河剧就是描写冢原卜传的,可以看看这位剑圣的一生,还是很有意思的。
另外关于名号么,看过一些介绍,有人说,战国被尊为剑圣的,只有冢原卜传和上泉信纲,宫本武藏只是一个剑豪。这个各个书籍资料介绍不一样,有待商榷。

『拾』 谁是第一个写武侠小说的人

中国武侠小说第一人:金庸
[ 作者: fyu1314 ]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小说界的霸主不是鲁迅、老舍,也不是郁达夫、沈从文,也不是钱钟书、姚雪垠,更不是赵树理、孙犁、路遥、霍达、王蒙、陈忠实等,而是金庸。我以为,就整个中国的文学来说,金庸也称得上小说界第一人。
也许,你要说我太偏爱金庸了,金庸不过是武侠小说写得好罢了,是的,他的武侠小说写得很好,我要说的正是他的武侠小说。正因为他的武侠小说给他赢来了一片喝采声,给中国文学赢来了一遍喝采声。
纵观中国文学史,能把人物写得丰满真实,能把故事写得曲折丰厚,臧否人物随发随而不露斧凿之痕……等方面,除了司马迁与曹雪芹,就得算金庸了。而金庸,更以他广阔的构思力于文学史上纵横驰骋。其小说字里行间的哲理意味与人生乐趣更令人回味无穷。
下面就试以上所列,归纳为以下几点来具体分析说明。

一、形象,丰富了文学史上的人物画廊
就形象而言,阿Q、孔乙己、骆驼祥子、高加林等人,也还说得上生动,但太单薄,不丰满。说得上丰满的,应该是《史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金瓶梅》、《儒林外史》、《暴风骤雨》、《白鹿原》、《尘埃落定》……而《红楼梦》、《儒林外史》、《金瓶梅》等书更有力于世俗风情的描绘,但在形象塑造上稍逊一筹;《三国演义》有过犹不及的味道;《暴风骤雨》中的形象本还算丰满,但其更集中于仇恨,缺乏开合之力,《水浒传》和《史记》中的人物,又多有继承,所以在构思写作方面见不出多大功力,而金庸笔下的人物,几乎全由金庸一手塑造。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丰满结实。想见其构思是多么的广阔和艰辛。是为胸中有丘壑者,方能有如此丰富的人物山群。
从《书剑恩仇录》开始,武侠形象汩汩而出。有反清义士陈家洛、文泰来等人,也有射雕英雄郭靖、黄蓉,有东邪黄药师,西毒欧阳锋,南帝一灯大师,北丐洪七公,中神通王重阳,有老顽童周伯通,神雕侠杨过,还有乔锋、段誉、虚竹、慕容复、韦小宝、石破天、岳不群、令狐冲……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们说,凡有华人和井水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

二、开辟了武侠小说的新天地,在当代武侠小说中更是独领风骚
我曾浏览过武侠小说的旷野,但在我的印象中,金庸小说一枝独秀,无人能及。司马迁曾有《游侠列传》,后《世说新语》里也有周处等侠,多短小,不能深现人物;到唐代,有剑客名世,多荒诞不经;宋明以来,武侠小说越来越多,《三言》、《二拍》多有记载,无非民间豪客、江湖强人之类,多附有市侩意识与低级趣味;后又有石玉昆等人五公案、十三妹等,不是说教太重,即多形式化的描写;到了民国,又有南向北赵、北五家等人,把古典武侠小说推向高潮。特别是向恺然、王度庐,他们笔下的霍元甲、大刀王武、陈真、李慕白、俞秀莲、玉娇龙、春雪瓶等人,至今也广为人们喜爱。但至金庸一世,顿使他们黯然失色。向恺然为写故事而写侠,意在媚俗——说书人气息太重,王度庐为写情而写侠,悲情有过于《红楼》、但情节张力不够,所展示的生活面不广,只局限于儿女情长。而金庸一出,则所有的传统的武侠小说的写法都被打破了。
他凭着对宋元历史的深彻了解和对人际生活的深厚阅历,展示了一幅宋元社会生活画卷。从政治斗争到街谈巷语,从皇亲贵族到市井小民,从遥元的边疆到繁华的帝都,金庸的笔墨无处不到。让你感觉到你读的不仅是武侠小说,而是比《清明上河图》还要壮观的社会生活史画。它们是一首首壮烈的英雄史诗。从乔峰到郭靖,从郭靖到杨过,一辈辈人都背负着强烈的爱国感情和侠客风骨,相比之下,梁羽生、古龙的就显得单调多了。所以,纵观古今,金庸的武侠小说是杰出的,无与伦比的。

三、高超的讽刺艺术
当年鲁迅曾赞美《儒林外史》“婉而多讽”、李长之也曾狂热的称道《史记》的讽剌是不动声色、自然尖利,在我看来,金庸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天龙八部》中,因为人们把当世高手“北乔峰”叫到了“南慕容”前面,心高气傲的慕容复听着总觉得怪别扭。结果,在与吐番僧鸠摩智的较量中,乔峰成了不争的高手,而他,不过是一介草包而已。他一心想复国,而淡漠了人情,只顾于利用他人,结果,金庸给他安排了这样的结局:在一片宁静的草原上,他和一群孩子在一起生活,还念念不忘的和那些孩子做着参拜皇帝的游戏。不是语言上的讽剌,如《儒林外史》与《史记》,而是情节上的讽剌;而是情节、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作者只不过随意点染一下而已。
另外,金庸对“情”、“命”、“生死”、“侠”、“善恶”的参悟也是很深刻、很形象的。世间多有此类评论,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金庸应当在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他的小说艺术的成就是不可抹灭的。理当成为中国叙事文学的小说第一人。

热点内容
晚香小说免费阅读18小说网 发布:2025-07-17 19:12:49 浏览:32
沈妙向景行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7-17 19:10:54 浏览:748
黑道言情推荐经典小说完本排行榜 发布:2025-07-17 19:06:52 浏览:857
好看搞笑的古风言情小说 发布:2025-07-17 19:01:06 浏览:567
排行榜小说 发布:2025-07-17 19:00:51 浏览:514
血脉流完结小说 发布:2025-07-17 18:59:46 浏览:950
看小说言情网站 发布:2025-07-17 18:59:33 浏览:247
活着就是恶心小说全文 发布:2025-07-17 18:59:28 浏览:201
穿越射雕言情完结小说 发布:2025-07-17 18:57:01 浏览:708
关于出马的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17 18:41:08 浏览: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