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侠义观
① 金庸武侠小说有哪几种侠义观
侠义观的萌芽:力图塑造的都是事业感很强,力图建功立业的侠客形象,如《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和《碧血剑》中的袁崇焕。
侠义观的明确:郭靖是金庸精心打造的一个完美的“为国为民”的大侠形象,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侠义观的彷徨失落:比如《连城诀》中人性的贪婪。作品中的人物已经不是武侠人物那么简单了
侠义观的圆熟:《笑傲江湖》标志着金庸寓言式武侠的成熟。,《笑傲江湖》的主题是人的贪欲,比如象征权力的葵花宝典神功,必须自宫才能练就,隐喻那些为权力不惜一切的人已经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了。
综上所述,金庸在进行武侠小说创作时,自觉地将自己在不同时期的思考融注到人物塑造中。随着在不同的时代环境和不同时期作者的思考,金庸武侠小说观经历了一个萌芽、明确、彷徨失落和圆熟的演变过程。
② 我的毕业论文是写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谁能给我些建议谢谢了
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
内容提要:金庸小说风靡一时,近几年更是作为影视作品的题材被反复使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庸小说已经不是单纯模式上的武侠小说。但是读者们更为津津乐道的、更为着迷的还是金庸笔下的侠义故事、英雄侠士。本文拟对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和侠义人物作出分析,希望能从另外的角度解读金庸小说。
关键词:小说分析 金庸 侠义精神 文化研究
现在对金庸小说的定性似乎很难用简单的“武侠小说”来说明问题了。从地摊读物到文学研究的经典文本,金庸小说从俗到雅的转变除了人们或大众的阅读尺度的放松,很大一部分也与金庸小说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有关系。陈墨先生的《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一书,从“文化知识论”和“文化精神论”两个部分,很详细地论述了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天然关系。1其实,金庸小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不单单仅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西方文化的传统,比如情节的构思、西化语言的运用、电影手法的运用等等,还包括人物形象的的塑造和刻画,都与西方文化有着扯不断的关系。
当然,作为华人作家的金庸,其作品的根柢还是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金庸的十五部小说,时代背景都是在古代的中国,人物大多是江湖的侠客,表现的主题也都是在此基础上铺衍开来的侠义故事。所以说,侠义精神是金庸小说中的精神母题。
“侠义”二字,按我个人的理解,应该分成“侠”和“义”两个部分。侠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的一部分,也是较能体现只能中国文化本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对于“侠”的理解可谓是大相径庭,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司马迁则不以为然,他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并做《游侠列传》为侠客高唱赞歌;李白的《侠客行》也对侠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而“义”则是儒家的基本论点之一,“仁义礼智信,忠良孝悌行”。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若是大忠大善,那他必定是个极重信义之人,一个若是大奸大恶,那肯定也是个没有义气的人。韦小宝说的更加明白:“一个人若不讲义气,那还不如死了算了。”
金庸的小说,可以说很成功,很精彩地发挥和阐释了中国人精神深处的侠义观念,当然他的小说流传之广,读者之众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传统的小说很早就渗透着侠义的精神,宋代的话本小说就有专门讲述侠义故事的,四大名著中《水浒传》可以说就是这个侠义传统的成就。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可以追溯到唐人传奇《聂隐娘》,清代的公案小说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有武侠小说的影子。近代是武侠小说鼎盛发展的时期,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等作者层出不穷,一直到现代的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小说可谓兴盛不衰、蔚为大观。当然,对武侠小说的看法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正统学者的批评不胜枚举,但是老百姓们可不管那么多,他们喜欢侠义故事,他们喜欢侠义英雄。在古代,人民的生活极端痛苦,贪官巫吏为所欲为,老百姓无奈之余,就希望有伸张正义、扶危济困的英雄侠士来拯救他们。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情结”,或称“在上情结”,西方文学的源头就是“英雄史诗”,许多读者在阅读武侠小说的时候,都会有代入的现象存在,把自己幻想成为书中的英雄,以得到“英雄情结”的自我满足。
在金庸的小说中,侠义精神得到了重新的阐释,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形象。“侠”可以说是其中着力塑造的重点,根据金庸先生自己的观点:“侠与英雄的区别在于侠士可以不顾于自己的利益,可以为正义、为社会、为国家牺牲自己。侠士有一点,就是为了别人利益可以不顾自己的利益。”(按:根据笔者采访金庸先生录音整理)《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就是在各类的研究文章中被人津津乐道的“真正的侠”,“对国家忠,对朋友义,对爱情贞”,这是郭靖一生贯穿不便的原则。在《神雕侠侣》中,他助守襄阳,抵抗蒙古的入侵,可以说正是在实践他自己所说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时的郭靖其实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江湖恩仇框架,完全是把国家兴亡,百姓疾苦与自身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江湖上人人都称郭靖“郭大侠”,这并不是因为他武功高,而是因为他为国为民的情怀;《神雕侠侣》中的鲁有脚,武功并不算一流,但就是因为他领导丐帮抗击蒙古,所以人人也称他“鲁老侠”。在金庸的观念里,一个人若要成为侠,不在于他的武功或地位有多高,而在于他是否为国家,为百姓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或是他为正义,为他人作出了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与传统文化的“侠”相比,金庸赋予“侠”更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李白的《侠客行》有云:“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古代的侠士可以为报知遇之恩舍生忘死,像荆轲,像专诸,像聂政,与其说他们是侠客,倒不如说他们是政治力量的工具,是为了报答知遇对方来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比如荆轲,他去刺秦决不是想到刺杀秦王能拯救天下百姓,天下太平,而是想到去刺杀秦王能报答燕丹的一番知遇之恩。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纵观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从《书剑恩仇录》的陈家洛到《鹿鼎记》的陈近南,每可称之为侠的人都曾经为国家、为他人、为正义而奋不顾身:陈家洛是反清组织的头目,为了反清复明不惜抛弃自己心爱的女人;袁承志是抗清大将袁崇焕的儿子,名为承志,所作所为当然也是子承父业;胡斐只因恶霸凤天南逼死人命,千里追凶,不畏生死;乔峰更是为了宋辽两国息战,百姓免于战火而自尽而亡;陈近南一生鞠躬尽瘁,为的是光复大明的江山。以上所举的例子,金庸在小说中都作了可歌可泣的描述,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飞狐外传》中的赵半山说的好“咱们学武的,功夫自然有高有,但只要心地光明磊落,行事无愧于天地,那么武功高点的固然好,武功低也是一般的受人敬重。”这句话说的通俗一点,似乎可以理解为“练武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也可以说是金庸小说对于“侠”的最基本要求。
第二、与“侠”相应的是“义”。如果说“侠”是金庸小说的血肉的话,那么“义”则是“侠”的灵魂,是金庸小说中最富有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2围绕着“义”,金庸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豪气干云的故事。《雪山飞狐》中胡一刀、苗人凤英雄惺惺相惜的义气;《射雕英雄传》中丘处机和郭啸天、杨铁心的义气;《笑傲江湖》中正教高手刘正风和魔教长老曲洋的琴萧结义;直至《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在康熙和天地会之间来回,从头到尾,他也没有作过对不起任何一方的事。武侠小说中常描写到帮会、社团。他们集结的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要讲义气,是喝过血酒,拜过关公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背叛朋友是要三刀六洞,为人不齿的。在金庸看来,“义”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英雄人物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一诺千金,不负于人。3在《韦小宝这个小家伙》一文中,金庸写道:“中国人讲义气,是中华民族能够保存下来而且发扬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情义当然是好事。。。。。。一个人群和谐团结、互相爱护,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尽量采取合理的方式与之适应,这样一个人群,在与别的人群斗争时自然无往而不利,历久而常胜。” ④
当然,金庸小说的“义”和一般的哥们义气自然是不一样的,旧派小说一味强调无原则的江湖义气,快意恩仇,这在金庸小说里是看不到的。因为所有的义气必须有一个前提------“正义”,与正义相联系,或以正义为基础,有时为了维护正义,当然“大义灭亲”也是难免、义不容辞了。《神雕侠侣》中杨过在不明杀父真相的情况下,屡次欲杀郭靖,但是当了解到父亲杨康的可恶行径之后,马上就放弃了报仇的念头;《倚天屠龙记》中宋青书杀害师叔莫声谷,父亲宋远桥最终也是大义灭亲,成就师兄弟的恩义。
正是从“正义”二字出发,金庸小说中的“侠”与“义”便有机地、完全地联系到一起了。正义是侠义的交集,是共通的地方。金庸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说:“我以为侠的定义可以说是奋不顾身、拔刀相助这八个字,侠士主持正义,打抱不平。” ⑤前文说过“侠”的基本要求就是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而“义”也正是以着一切为前提的。所以在金庸小说中,赋予了传统的侠义观念以全新的内涵,使其升华到人性精神光辉的高度,也使这样的侠义精神拥有更多的道德、正面的光彩。加上金庸的妙笔生花,读来不觉枯燥,反觉真挚感人。
以上,我们从精神内涵的角度分析了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下面,我们就从具体的人物形象来看看,侠义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在《飞狐外传》的后记中,金庸写道:“在我所写的许多男性的人物中,胡斐、乔峰、杨过、郭靖、令狐冲这几个是我比较喜欢的。”⑥其实,这也是金庸着力塑造的几个侠义形象。在下文中,拟分析一下郭靖和胡斐两个人物。
先说郭靖。这是金庸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三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人物。有人称他是“完美的近乎于假”的英雄。郭靖的一生始终贯穿着家国仇恨,在《倚天屠龙记》后记中,金庸说“郭靖在大关节上把持的很稳。”只要是关乎民族大义、国家存亡的大原则,他是从来不含糊的。他自小在蒙古长大,对蒙古人有着极深厚的感情,包括与拖雷结拜,与华筝订婚,替成吉思汗西征等等。但是当蒙古覆灭金国之后,又欲吞并大宋的时候,他是毅然襄助宋朝的将领抵抗蒙古南侵。在《神雕侠侣》中,他与黄蓉共守襄阳,鞠躬尽瘁;在《倚天屠龙记》中,襄阳城破,他夫妇二人双双自尽殉国。直到这里,郭靖“大侠”的形象终于是塑造完成了。他的一句话:“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被引为经典,他本身也是在实践着这句话。他对杨过说过:“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助守襄阳。。。。。。”⑦以郭靖的武功,在城破之日自保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是最终他选择自尽,正是在履行自己的那句座右铭。为国家、为百姓、不惜牺牲自己,这是我们在前面论述“侠”的内涵时提出的观点。郭靖赴难,就是如此,,所以无愧于江湖上人称“郭大侠”。金庸在《笑傲江湖》后记中评介道:“对于郭靖那样舍身赴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侠,在道德上应该有更大的肯定。”⑧
“侠”还应具有的品格是仁和义,在郭靖身上,这点体现的更为明显。在《射雕英雄传》中有这么一个细节,郭靖和黄蓉在牛家村密室中疗伤,为不让人知晓,黄蓉欲杀傻姑灭口,书中写道-------“黄蓉向外走了两步,回过头来,之间郭靖眼光中露出怀疑的神色,料想是自己脸上的杀气被他瞧了出来,心想:我杀傻姑不打紧,靖哥哥好了之后,定要跟我吵闹一场,又想:跟我吵闹倒也罢了,说不定他终身不提这回事,心中却老是记恨,那可无味的很了。罢罢罢,咱们冒上这个大险就是。。。。”⑨
这里从黄蓉的心理活动展示了郭靖平时的做人准则“坏人可以饶恕,好人决不能错杀。”侠只能损己利人,而不能损人利己。傻姑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女,为了自己的安危杀之灭口,这等事郭靖杀了头也作不出来的,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俯仰皆是。
还有对于欧阳锋,郭靖三番几次的相救,他却反生相害之心,但最终到了危机的关头,他还是相救了。洪七公说的好:“乘人之危,岂是我辈侠义道所为。”郭靖一生秉承的正式洪七公的这句话。最后在小说尾声,他还是三擒三纵了欧阳锋。“忠恕之道,以爱己之心爱人,以责人之心责己”这是儒家的观点,无怪有些研究文章把郭靖称为“儒侠”。
可以这么说,郭靖身上体现的是金庸对于“侠义”的理想,是侠义精神的化身。在往后的小说中,金庸对于“侠义”形象的塑造渐渐走入了“无为”的境界。除了《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可以和郭靖相比之外,对于侠义的阐释就无法超越郭靖这个形象了。杨过邪气十足;张无忌缺乏大侠气概;令狐冲注重个性;胡斐侠气有余而在为国为民的觉悟上有所不足。仔细观察一下,金庸小%C
③ 如何评价武侠小说中侠义的元素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提高,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只为了饱腹而活着,人们也开始逐渐追求物质以及精神上的享受。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武侠小说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其中武侠小说中狭义的元素更是让人们十分喜爱。那么对于武侠小说中狭义的元素正确的解读是怎样呢?我觉得应该是“侠、义、情”相结合。
无论是一个非常平凡的老百姓,还是高高在上的令世人所瞩目的一名大侠,他一定是要有情的。一个人一旦失去了情也就会失去了判断的能力,那么他是不能够成为一名大侠的。因为失去了情感,那就和机器人没有什么区别了,还怎样对是非进行判断,还怎样去帮助弱者、匡扶正义的。
④ 武侠小说要有怎样的核心思想和侠义精神
武侠小说的核心思想,或者换个说法:小说的主题思想。
这个思想,他不叫金庸,不叫古龙,也不叫其他,他是一种,你自己的思想。
什么叫要有怎样的核心思想?关键是,你想表达什么?你要表达一种【自己的思想】,我说了这种思想,他不姓金,不姓古,他不是任何人的,否则,千篇一律的,毫无意义。
当然,这也不是现在垃圾网络小说里表现的各种丑恶以及极端,这种东西根本不配叫思想!
思想之所以叫思想,就是因为是有【思】有【想】的,什么部位可以有思想?就是脑子啊!
我举一个例子:
孙晓写《英雄志》,他是以一种历史小说的方式去诠释武侠小说,并且设定了四个不同性格的主角,这四个主角在他设定的大环境下,因为性格、环境、遭遇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产生了不同的选择,这个小说,主要是反应在这种抉择的碰撞与矛盾之上,当然,他的思想是三大辩,他要从中反应出、不可避免地反应出,人在时代下的境遇。
但这篇小说叫《英雄志》,就是【英雄的志气】,所以,如果将四大主角都视为英雄,那么就是说,四个主角的【志气】——志气是比较通俗的说法,换一种说法,就是梦想,梦想的建立,哪怕同一个梦想,不同思想的人其过程也不同,再加上剧情当中种种矛盾等。
我们以大化小,不说武侠小说,就说一个人,我们同一个人,就算家庭状况差不多,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也会因为内在、外在等一系列原因导致境况、遭遇以及思想的各种不同等。
所以我建议,武侠小说的核心思想,必须是你自己认为真正的武侠——你要记住!武侠不姓金或查!也不姓古或熊!
然后是侠义精神,这个东西,怎么说呢?就是哲学上的伦理道德问题,我还是这样表示:尽量用你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
⑤ 我的毕业论文是写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谁能给我篇范文
武侠小说应该予以现代化
不过,现代化,并不是指遣辞用字的“现代化”,或夹杂俚语、粗话、“现代”或“无厘头” 的句式,而是泛指对“侠”精神推陈出新的概念里,以及内容与形式的糅合上,文学经典与通俗读物层面的对流下,更重要的是其内容不妨对“今之侠者”加以考察、实验、试炼。“武侠”如果仅止于对古人的思慕之情,而在现代和现实全无兑现、应合、提倡、立足和寓言、警世的能力,那是“武侠”小说仅沦于“成人童话”的失败,真正武侠精神的沦亡。我们可以在传统中吸收养分,再回馈滋润这块沃土,也不妨颠覆、transgress(侵越)、重建,把这武侠文学的领域拓宽、深化和解构,铸镌它的多维性、歧义性,好像把一把好剑炼铸成自己就是一把好剑。
一向以为除了“侠之大者”,应该“为国为民”之外,今之侠者也不妨“侠之小者,为友为邻”。
没错,安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人未必人人能掌天下大权,没有必要人人好高骛远为万世太平、为万民福祉,要人人动辄行止都要为国为民,恐怕不符实际,而且流于说就天下第一,做就无能为力。但只要能尽其本分,为自己的朋友、亲人、邻居、同事,乃至同胞、同志、同是人类,以及亲情、友情、爱情、同情做一些对得起良知的好事,那已是一个“侠者”的新定义。
⑥ 金庸“侠”和“义”的内涵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像郭靖这样的就是。他和黄蓉放弃了在桃花岛的安逸逍遥的生活,到襄阳守城,最后双双战死。而杨过,他一路成长,最后还是没能成为一个大侠。
而金庸小说里的人物形象,从一开始的“大侠”到杨过这样的“侠”,到张无忌那里成了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到韦小宝那里彻底成了完全不会武功、极度颠覆“大侠”形象的人。
“义”字在多部小说里有体现。《倚天》就是专门讲兄弟之间的“义”。武当七侠之间的兄弟情义。还有《天龙》里的乔峰三兄弟。
“义”的解释其实很广。还有正义公道之意。lz可以慢慢找。另外,可以参考一些人评金庸的书,这些在金庸全集的电子书里都有~~~
⑦ 我读金庸,从“射雕三部曲”里看“金庸”的“侠情义”
老清 金庸热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但是先生语言的睿智和知识的博学、令人耳目一新的情节和发人深省的哲理,依旧深深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就此我以“神雕三部曲”为基础,结合其他几部经典金庸武侠小说来分享我对金庸小说中的侠、情、义的理解和感触。
在《射雕英雄传》中,先生不但写出了“靖哥哥”和“蓉儿”完美的爱情,更突出的是郭靖被称之为“大侠”的原因,也借郭靖之口说出作者对于“英雄”的理解。
在《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完成了对于完颜洪烈的国仇家恨,却想到了花刺子模屠城的惨烈。对于自己的复仇,害死无辜百姓,良心不安。郭靖也从与成吉思汗对答,说过这样的话:“ 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风凛凛,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泪。 ”金庸赞扬的大英雄是像郭靖这样有为国为民之心的侠士,而非如同成吉思汗毁城灭国的帝王。在这里联系《神雕侠侣》,在第二十回中,郭靖对杨过说道:“ 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助守襄阳…… 只盼你心头牢记着‘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同时又通过郭靖协助襄阳守城御敌的正面描写,写出了郭靖被称之为大侠的原因。
在《天龙八部》这部荡气回肠,情节曲折的小说中,透露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气魄。而小说的末了,尝尽民族仇恨的萧峰却选择了凭借自己的一死来换回辽宋的休战。这是当与郭靖助守襄阳类似的侠义气节。在《侠客行》中,石破天内心质朴,心地善良,在第一十五回中,真正的长乐帮帮主石中玉被赏善罚恶使找到,而贝海石等人扶持石破天当帮主的目的也真相大白时,石破天依旧愿意替众人去喝“腊八粥”,以保全长乐帮一帮人。令狐冲在魔教任我行的胁迫下不为动容,宁可自己和衡山派覆灭也不屈服,依旧不卑不亢。石破天和令狐冲的作为,是当之无愧的侠义之行,但较之于郭靖、萧峰因民族大义而展现出的侠气却又小巫见大巫了。所以令狐冲、石破天之流是“侠之小者”,而郭靖、萧峰则是“侠之大者”。在《射雕英雄传》中,“”正是突出表现了郭靖的大侠侠风。而在《神雕》中郭靖对杨过的教导进一步展示了郭靖的大侠风范,也就在侧面说出“什么是侠道”。梁羽生曾说:“宁可无武,不可无侠。”此言或许有偏颇,但是其充分体现了梁先生对于武侠小说的见解,侠对于武侠小说极为重要。金庸小说中,关于侠的提现有很多经典人物,除却郭靖,六指神丐洪七公、萧峰(乔峰)等人皆是人人称道的大侠。
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了儒道释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而芹如侠客尤其突出了墨家的兼爱尚侠的观点。侠客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他们大都是行侠仗义,爱憎分明的角色,而金庸笔下的侠也是如此。
在第二部《神雕侠侣》中则重点展示了“情”以及反对教条传统,寻求突破迂腐的规矩。先生写情真是一绝!而他笔下的杨过和小龙女这一对则是经典中的经典。无论是郭靖和黄蓉的你侬我侬,还是张无忌和赵敏以及周芷若、蛛儿和小昭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漩涡,亦或是“”的令狐冲对小师妹岳灵珊和任盈盈的钟情,都是金庸笔下爱情的代表。
在此借其与“神雕侠侣”比较,来看金庸的爱情观。绝情谷里的情花就是一种有象征性的花。美丽的果子多是难吃的,但也有甜的;丑陋的果实有不少甘甜可口,但也有嫌含启苦涩的。情花美丽,却有刺,有毒,唯有服用断肠草才有疗治的可能。小说中更是以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与陆展元舍弃了残忍的李莫愁相对比,说出了贯穿全文的元好问的名句“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金庸小说中常常有类似电影特定镜头的场景,例如在杨过断臂后终于在重阳宫找到了思念已久的小龙女,两个人含情脉脉对视,丝毫不在意旁边众人的镜头式处理,便是突出了杨过小龙女两人感情至深至诚,眼里再无第二个人。
而在《笑傲江湖》里,林平之与岳灵珊的结合充满了阴谋和利用,林平之是以岳灵珊为挡箭牌,同时也是掩人耳目。而岳灵珊最终死于林平之之手,死前依旧希望令狐冲饶其夫一命。而与之对比的令狐冲和任盈盈的爱恋,则充满的是浓浓爱意,是相互为对方着想。在第三十七章中,哑婆婆欲迫使令狐冲迎娶仪琳,令狐冲坚决不从。恒山派的仪琳小师妹钟情于令狐冲,情深却更不忍心破坏令狐冲与任盈盈。感情从来不是自私的,虽是仪琳的一厢情愿,但其深情也令人感动,与其母亲的行径截然不同。
金庸笔下的情,是痴情如杨过、令狐冲、段誉;无私如仪琳、公孙绿萼、阿朱。就拿杨过来说,在知道小龙女确实再无救法,毅然舍弃了最后的半枚绝情丹;在绝情谷再次失去小龙女后,十六年日日夜夜思念着小龙女,其自创的“黯然销魂掌”中什么行尸走肉、拖泥带水,也都是杨过离开小龙女后心境的真实写照,以至于最后以为龙女已死决定跳崖殉情。此等痴情,世间罕有。也只有金庸能写出此等深情。而公孙绿萼喜欢杨过,明知杨过情系小龙女,依旧一如既往的爱恋。最后为杨过献出了生命以谋求半枚解药以救杨过性命。
情为何物,使人看不穿。诗人眼里的爱情是“蜡炬成灰泪始干”,词曲家则是“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是人性的最后屏障,为了深爱的人,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爱是真,爱是诚,爱是雪山上的雪莲花。
在第三部的《倚天屠龙记》中,则通过张无忌的奇特经历表了“义”的内涵。小说既说了杨昆对于谢逊的不义,也说了张无忌对于明教众人的高义之行;既有宋青书的忘恩负义,也有武当七侠之间的兄弟义气。张翠山夫妇认为亏对俞岱岩而自杀,是为了义气;张无忌为搭救义父几次三番闯少林尝尽苦头,是为了义气。义气就像是武侠小说的精神,英雄豪杰凭借这义气二字立于江湖。
《天龙八部》中,萧峰、段誉、虚竹结义,成为异性兄弟。无论谁有困难,都未曾舍弃,这是兄弟义气。再举个例子,在《神雕侠侣》里,杨过后来被尊为神雕侠,为的是他惩恶扬善,有江湖义气,故而像些在江湖亦正亦邪之士也听从杨过的吩咐;令狐冲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冒死从田有光手里救下仪琳,而自己竟险些身死。这是江湖道义。而金庸认为最重要的义气却如同“侠”一样,是上升到了为一个群体,为民族着想的大。《倚天屠龙记》中,当赵敏问张无忌:“你到底有什么本事,能使手下个个对你这般死心塌地?”张无忌回答说:“我们是为国为民、为仁侠、为义气,范右使和我素不相识,可是 一见如故,肝胆相照,只是不枉了兄弟间这个‘义’字。 ”张无忌武功高强,在当时已是无人能敌,但大家尊敬他并非是为他武功高强,为他教主身份显贵,而是因为他一颗为国为民的心。为的是他不做作,对兄弟们的真情实意;为的是他的“义”。而赵敏之所以会舍弃自己的郡主身份,也许也是因为张无忌那一份义,为了他内心的质朴真实吧。
如果说侠为武侠小说之骨,那么义就是武侠小说之魂。一个有情有义的侠士,才能获得他人是认可,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那么小说中的“侠义”又是否有现实意义?从金庸小说里我们能得到什么?武侠小说宣扬的是行侠仗义,歌颂的是义薄云天和真性情。满口的仁义道德,比不上用行动和付出来的真实。
在一部好的武侠小说中,我们能够窥探到很多的人情世故,看到很多的世间冷暖。而金庸武侠小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新文学和传统小说的结合。从金庸小说里,我们能学会的还有很多,我们拜服的也不只是他的文采,还有那文中处处流淌的侠义和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