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武侠小说岳中岳

武侠小说岳中岳

发布时间: 2023-06-17 12:01:20

Ⅰ 有谁看过《一掌震天下》这本武侠小说

你是不是看的书啊,不是每本书都会出现在网上的。朋友。
假如它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我劝你留住这份美好的回忆,它是你的向往的宝藏。
有了它,你能更好的感到世界还有许多让人勇于探索的地方。
会改变你对待世界的态度。
把精力留在去发现更多更好的武侠小说方面吧呵呵。
我向你推荐一部
温瑞安的 神州奇侠
有时间看看。很不一般的。

Ⅱ 金庸小说里的地名有那些

华山,嵩山,扬州等
金庸武侠巨著《射雕英雄传》之中第一次华山论剑,黄药师(东邪)、欧阳锋(西毒)、段智兴(南帝)、洪七公(北丐)、王重阳(中神通)五人在华山顶上斗了七天七夜,争夺《九阴真经》。最终王重阳击败四人获胜。
第二次华山论剑,王重阳已逝,郭靖少年英杰刚过二十岁,接黄药师、洪七公三百招不败。黄药师、洪七公便默认郭靖天下第一。欧阳锋虽然武功卓绝,黄药师、洪七公都难以胜他。可他因为练了假的九阴真经,全身筋脉逆转。黄蓉伶牙俐齿,最后将欧阳锋给说疯了。至于南帝段智兴因为出家,法号一灯,早已看破名利,故没有参与这次论剑。
在小说《神雕侠侣》中,"华山论剑"又一次被提及。当年五绝中仅存二人感叹世间人才凋零。重订"五绝",为:"东邪(黄药师)西狂(杨过)南僧(一灯)北侠(郭靖)中顽童(周伯通)。"
嵩山,古名为外方、嵩高、崇高,位于河南省西部,属伏牛山系,地处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最高峰连天峰1512米;东西绵延60多公里;东依省会郑州,西临古都洛阳,南依颍水,北邻黄河。嵩山地处中原,东西横卧,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嵩高"、"崇山",西周时称岳山。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阳后,以"嵩为中央、左岱、右华",为"天地之中",称中岳嵩山。嵩山又分为少室山和太室山两部分,共72峰。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接五代京都汴梁,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素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称。于奇异的峻峰,宫观林立,故为中原地区第一名山。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亲临,更是神仙相聚对话的洞天福地。《诗经》有"嵩高惟岳,峻极于天"的名句。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商业昌盛,人杰地灵。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也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在中国历史上,扬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自汉至清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具体而言,扬州在经济上有曾有过三次鼎盛,第一次是在西汉中叶;第二次是在隋唐到赵宋时期;第三次是在明清时期。总体上,扬州城市的繁荣总是和整个国家的盛世重合。隋唐、明清时期的扬州财富、资本的高度集中,是整个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资本最为集中的地区,规模最大的金融中心,其繁荣程度如同当今世界之伦敦、香港。
扬州被誉为“扬一益二”有“月亮城”的美誉。扬州市境内的重大体育赛事有中国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环高邮湖国际自行车赛、高邮大运河半程马拉松赛、高邮市运动会、横渡高邮湖游泳赛、仪征自行车公开赛。2018年,扬州市将举办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
韦小宝是新派武侠小说家金庸《鹿鼎记》中的主人公。韦小宝本是扬州人,其母韦春芳是位妓女。因为一次偶然事件,韦小宝被江洋大盗茅十八带到北京,偶入皇宫,结识康熙帝,擒鳌拜,入天地会,拜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为师,解救沐王府刘一舟、吴立身等人。赴五台山探望顺治帝,出家少林寺,任清凉寺方丈。后来身为赐婚使出使云南。平神龙岛,帮助索菲亚公主夺权。因为其天地会香主的身份被康熙帝发现出逃。在通吃岛度过了几年。后来取得雅克萨之战大捷,签订尼布楚条约。最后归隐。

Ⅲ 金庸武侠小说描写的各大门派,位于今天哪些地方呢

香港武侠小说家金庸,用15部小说,构建了一个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在这个武侠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门派。正是这些门派的存在,让金庸小说的武侠世界更加精彩。

那么,这各大门派位于今天哪个地方呢?

天地会也是真实存在的,它是清朝一个秘密帮会组织。不过,《鹿鼎记》没有交代天地会的总坛位置。根据后人的研究,结合《鹿鼎记》的描述,天地会总坛很可能位于福建云霄县高溪庙。

【参考资料:《金庸全集》等】

Ⅳ 武侠小说里,”中原”指现在的哪些地方

中原地区的概念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原”一词由过去没有特殊意义的原野之意,转向了专指黄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区。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中原一词专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根据现存的史料分析,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到六朝时期中原一词已经成为一个专有的地区名词。因为从相关的史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原一词在这一时间开始,有时指原野,有时指中原地区,而到后期已经是专指中原地区了。
我们先来看先秦古籍中非地域概念的“中原”词语。《诗经·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这里的“中原”是指“原中”,作者在这里描述原野之中野兽的数量之多。《诗经·小雅·小宛》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是描写民众在原野中采摘豆子。春秋时期,中原一词仍有原野之意,越王句践在会稽之围解除后,向百姓谢罪时说:“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国语·越语上》)这里是说因战争使百姓死后尸骨暴露在原野。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以后,越国逐渐强大起来,在与吴国作战时,面对吴军一日五次挑战,越王准备答应时,范蠡进谏曰:“夫谋之廊庙,失之中原,其可乎?王姑勿许也。”这里的中原仍然有野外之意。战国末年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况在《荀子·王制》中有“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於府库”之语。这里虽然是教统治者如何治国,但观作者之意“中原”在这里显然是原野之意。《孙子兵法·作战篇》云:“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这里的中原也不是指中原地区,中是中心之意,原是原野之意,泛指国内农业发达的中心地区。《吕氏春秋·孟冬纪·安死》云:“以宝玉收,譬之犹暴骸中原也。”意即人死后用宝玉殓死者,就像是把尸体暴露在原野上一样。《楚辞·九思·悼乱》中有“便旋兮中原,仰天兮增叹”之句,所指也是在原野中盘桓。
也就是在春秋时期,中原一词开始有中原地区的意思出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楚国,受到楚成王的厚待,当问及如何报答楚国时,重耳回答:“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这里的中原就有地区的含义在内。《国语·晋语三》记载,在是否纳晋君问题上,有人主张杀之,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雠。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这里的中原有中原诸侯国之意。公元482年,吴王夫差与晋、鲁、周在黄池盟会后,吴王取得了诸侯国的霸主地位,吴王令“王孙苟告劳于周”,其中有一句话说“昔者楚人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吾先君阖庐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搢铎,以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天舍其衷,楚师败绩,王去其国,遂至于郢”。追述先人事迹中所提到的中原,是地理意义上的概念。
大约到汉代,中原一词较多指中原地区。汉景帝时期所发生的七国之乱,主父偃评价说:“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是因为“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史记》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这里的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徐乐在上书汉武帝时曾经对“瓦解”作解释时提到中原,“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竟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汉书》卷六十四上《徐乐传》)这里是说吴楚诸王在中原被擒。
当然汉代及其以后,中原一词指原野者史书中也仍然存在,如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时曾说:为了传土于子孙,名扬后世,“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汉武帝在进攻南越之前,严助劝解说:“今方内无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渍山谷,边境之民为之早闭晏开,晁不及夕,臣安窃为陛下重之。”(《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新莽末年,王莽命令廉丹进攻山东的赤眉军,廉丹征求冯衍的意见时,冯衍要他静观时变,并劝说:“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后汉书》卷二十八《冯衍传》)在《后汉书》卷六十上《马融传》、《后汉书》卷六十五《皇甫规传》等卷中所提到的中原还保留着原始的意义。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里中原就是指中原地区。当孙权将称尊号告知蜀汉时,有人认为应当与其绝交,诸葛亮认为“今若加显绝,雠我必深,便当移兵东伐,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汉晋春秋》)陈寿评价诸葛亮说:“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宝鼎二年夏,孙皓建造宫室,“农守并废”,华核上疏劝谏云:“今当角力中原,以定强弱,正于际会,彼益我损,加以劳困,此乃雄夫智士所以深忧。”(《三国志》卷六十五《吴书·华核传》)到了晋朝特别是东晋时期,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开始为人们广泛接受。据不完全统计,《晋书》中涉及“中原”一词就有55卷,出现了92次,其中《纪》出现2次,《志》出现了12次,《载记》出现30次,《传》48次,而以东晋时期出现的频率最高,且大多与晋朝君臣光复中原的志向有关,兹略举数例,在《晋书》志中的词语“中原沦没”、“中原乱离”、“中原覆没”、“死亡漫于中原”、“中原丧乱”、“中原大乱”、“克复中原”、“中原向化”、“中原无所请命”等等,这些词语既透露出东晋人的中原情结,也反映了东晋时期中原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单元。是后,偏居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等王朝都沿用了东晋以来关于中原的地理概念,其中自然包括着浓厚的中原情结。
即使当时从北方大漠地区兴起的北魏王朝,也仍然继承了关于中原地区的理念,将黄河中游地区称为中原,这在《魏书》中频频见诸记载,《魏书》卷一《序纪·平文帝纪》记载,当平文帝闻听刘曜杀晋愍帝,对属下说:“今中原无主,天其资我乎?”道武帝广泛吸纳汉人进入统治群体,史称“帝初拓中原,留心慰纳,诸士大夫诣军门者,无少长,皆引入赐见,存问周悉,人得自尽,苟有微能,咸蒙叙用”。(《魏书》卷二《太祖纪》)孝文帝太和七年十二月下诏禁止同姓为婚,他在总结以前诸帝之所以没有禁止这一现象时说:“皇运初基,中原未混,拨乱经纶,日不暇给,古风遗朴,未遑厘改,后遂因循,迄兹莫变。”太和八年六月在班行俸禄制时,他总结当时北魏社会的状况是“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魏书》卷七上《高祖纪上》)孝明帝在孝昌二年十一月闰月下诏云:“顷旧京沦覆,中原丧乱,宗室子女,属籍在七庙之内,为杂户滥门所拘辱者,悉听离绝。”(《魏书》卷八《肃宗纪》)这几条材料说明北魏统治者对中原作为一个地区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在《魏书》的传中多次出现“中原崩否”、“中原丧乱”、“仍乱中原”、“中原荡然”、“中原作战斗之场”、“中原无主”和“平中原”、“定中原”、“征中原”、“中原既平”、“中原稍定”、“光宅中原”、“移宅中原”、“光化中原”、“经营中原”、“中原始平”、“跨据中原”、“中原兆建”以及“中原冠带”等说法,均已证明北魏人的心目中,中原已经是一个地区。在《周书》、《北齐书》中也都把中原作为一个地区看待。
上述论证表明从东晋南北朝以来,中原地区已经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后来的每一个朝代都沿用了中原地区的地理范畴。如宋代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作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就蕴含了南宋人对中原念念不忘的情结,可以与六朝人相比。中华书局影印1936年版的《辞海》释“中原”一词云:“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P84)可能就是根据上述历史事实而得出的。《辞源》解释“中原”云:“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综合上文所论,我们认为,中原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它的提出和最终被人们认可和接受,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大约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中原地区作为地理意义上的概念,但是并没有被人们所接受。经过两汉时期的发展,中原一词仍然是原野和地理概念相互出现,这就是两汉时期的史书中,中原一词不能完全指中原地区的原因。到了六朝时期,由于西晋王朝覆亡,黄河流域被少数民族占领,大批居民南迁,这些离乡背井的人虽然漂泊在异乡,但仍然时时刻刻不忘故土,因而过去不被人们提起或看重的“中原”开始作为一个地区频频出现在人们的口头上来。

热点内容
2013年红袖言情小说 发布:2025-05-25 00:29:02 浏览:191
官场权谋小说排行 发布:2025-05-25 00:14:58 浏览:525
鬼怪恐怖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5-25 00:14:53 浏览:656
超火言情甜文小说推荐 发布:2025-05-25 00:13:17 浏览:878
重生官场的经典小说完本推荐 发布:2025-05-24 23:53:21 浏览:209
现代言情完结小说搞笑 发布:2025-05-24 23:53:12 浏览:347
记叙文小说阅读题答题技巧 发布:2025-05-24 23:53:08 浏览:344
小说免费看下载 发布:2025-05-24 23:41:08 浏览:893
我和我教师母亲小说阅读 发布:2025-05-24 23:25:23 浏览:354
逆风而行蓝淋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5-24 23:22:57 浏览: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