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武侠小说首要不在武而在侠
1. 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想传达怎样的侠义精神
一、责任精神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不仅仅关注于“武”与“侠”,同样在其中融入了自身对于社会的探讨,让整个武侠世界的意蕴更为丰富,《连城诀》对人性的刻画深入人心;《笑傲江湖》又表现出对于政治的关注;而最后的《鹿鼎记》又将社会百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侠义精神的流露之中,金庸先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体为:责任精神、宽恕精神以及自由精神。
侠客在文化的演变之中逐渐被赋予了关怀天下的责任精神,脱离了单纯为了儿女情仇的“小侠”,而贯彻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
最后的一种侠客精神与其本身极为契合,这种对于自由的向往正是侠客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侠客的终极追求。它是一种与封建礼教的对抗,是一种对思想禁锢的反叛,是一种个性人格的高扬,杨过、令狐冲......都蕴含着这样一种理念。
2. 为什么普遍都认为鹿鼎记是金庸的巅峰之作
说《鹿鼎记》是金庸武侠小说的最高峰,这是有切实根据的。
1.封笔之作
刚才已经提及,封笔之作的地位不言而喻。
为何不是在《笑傲江湖》封笔?《笑傲江湖》写于《鹿鼎记》之前,从“笑傲江湖”的书名及书中的主题来看,金庸已经有独孤求败的感觉(独孤九剑自神雕之后再未出现,直到笑傲。东方不败人物也有深意。)。开篇的刘正风金盆洗手就有此隐喻。
文章图片2
然而金庸还是继续写下《鹿鼎记》,让韦爵爷携美归隐江南之后,他才正式封笔。
原因无他,圆满了。
记得《神雕侠侣》中独孤求败留下的话:
纵横江湖三十余载,杀尽仇寇,败尽英雄,天下更无抗手,无可柰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呜呼,生平求一败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
青光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至无剑胜有剑之境。
金庸借独孤求败之言,所说不止武功之境,小说创作亦是如此。
他之前的作品,是利剑,是软剑,是重剑,是草木竹石皆可为剑,虽然足以横行天下,但还不够。
文章图片3
直到《鹿鼎记》,才真正达到"无剑胜有剑"的境界。
只要用剑就有招式,有招式就有破绽。倘若无剑呢?
很多人说《鹿鼎记》并不是武侠小说,更像是一部历史小说。其实它是武侠,正如武学境界的递增,它正是金庸迈入无剑之境后创作的不是武侠胜过武侠的巅峰之作。
2.人物
众所周知,金庸笔下的英雄人物众多,书中的主角个个身怀绝世武功,行侠仗义,然而到了《鹿鼎记》似乎一切反着来。
正是这个反着来,才是最高明之处。
文章图片4
因为金庸把韦小宝写“活”了。
韦小宝是一个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人。他有人的大部分缺点:贪财好色,胆小怕死,奸猾无赖,偷抢拐骗什么都干,只要能生存就行。但就是这样一个出生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他遭受了大部分人不曾遭受的苦,他一路艰难挣扎起来,到最后取得成功,大家也不觉得可恨。因为合情合理,贴合现实。
文章图片5
他也有优点,他极其看重感情,绝不会出卖朋友,甚至因此抛弃得来不易的富贵。
正是这样一个“反”人,却与那些脸上戴着面具,或者心里套着枷锁满口仁义道德的人不同。他不虚伪,敢爱敢恨,将一个人的真性情展露无遗。
文章图片6
3. 如何评价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与“侠”
武与侠是技与道的表象,侠是民族大义与江湖道义的精神,是贯穿小说的灵魂所在,是道之所存。武侠小说传播的是民族大义、江湖正义,其一是关乎国家民族的至高无上的大义,其二是关乎社会秩序、行业自律、家族教化、民间道德的江湖道义,这些都与家族、个人的荣辱、利益和生死息息相关。
要维护民族大义与江湖正义,武艺是最好的手段,是工具,从属于人的道德。武艺如果从技术层面达到一定高度,能够上升到道的境界;换言之,如果为大义和正义所用,其境界则会迅速提升。
侠上至高无上的道,武是道的体现;没有武技,侠只能是空谈;没有侠义精神的武技,则会为恶人所用,沦为恶人的帮凶。武技是基础的修养,是技术水平的修炼和提升;侠是主导灵魂的精神,是精神层面的修养。在金庸小说中,侠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与佛、道、儒诸家的修养是相通的,济弱扶倾、济世救民的宗旨是一致的。由于小说常常处于历史架空的格局中,没有了朝代特定的政治影响,侠义这种与个体相宜的精神,更易于操作。
4. 是什么让金庸的武侠小说那么经典
说起武侠小说,估计金庸敢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是什么原因让金庸的武侠小说那么经典、耐看?下面小编就来尝试分析一下。
一、虚实结合
既然是小说,就免不了虚构。无巧不成书,小说故事的构建必然要虚写的精彩纷呈,然而完全的虚构就会使得文章根基不稳,因此必须结合一些实际的东西。金庸的作品很多地方做到贴合历史史料,如倚天中的朱元璋,神雕中的丘处机、成吉思汗、鹿鼎记中的康熙、鳌拜等人在历史上都实有其人,很多情节与历史上也较为接近。可以说金庸作品中除了武功、门派是虚构以外,很多情节都贴近史实,有很强的真实性与历史感。而其他一些小说往往只有开头一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年间,一句话敷衍了事,后面就完全自己发挥,天马行空了!
二、注重细节
金庸小说往往故事线很长,时间跨度基本都在百年以上,涉及人物众多,情节又经常有改朝换代,在这样庞杂的背景中阐述故事,金庸能做到基本没有纰漏与破绽。情节生发和流动自然合理,且对每一个配角都比较认真对待,用心塑造人物性格与命运特点。如鸠摩智、全冠清、江南七怪,而其他武侠小说中,对配角往往是敷衍的态度,随口一编,造个人物,把情节带过即可,细节不够完善,配角往往是配而无角。
三、立意高远
往往很多武侠小说只能做到武,而很难看到侠的光辉,金庸独辟蹊径,开创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境界,一下子让英雄形象脱离低级趣味,更符合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正面形象,同时也引起了读者对作品的深深共鸣。
四、武侠江湖观
很多武侠作品中,故事发展往往靠爱情带动,人物不是好勇斗狠,就是纠缠不清,而金庸作品注重武侠世界营造,让江湖人物的生活更加丰富,比如杨过在活死人墓的生活、江南七怪在漠北培养郭靖等,将武侠世界的与众不同写的真实可见。
五、知识渊博
金庸在国学上的造诣可谓集大成者,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宗教文化等,金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如《天龙八部》的开篇中,段誉随普洱茶商马五德来到无量山,误入无量剑湖宫,进入石洞看到神仙姐姐塑像,练成“凌波微步”。无量一词就是释教用语。再有钟灵名字取自“钟灵毓秀”,射雕中的五绝按照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对应五行,东邪黄药师,西毒欧阳锋,南帝一灯大师,北丐洪七公,中神通王重阳,分别带有金木水火土的偏旁。而很多小说中人物姓名往往什么威风叫什么,什么霸气叫什么。
老铁们,分析不对之处,敬请指正,你们又有哪些想法呢?
5. 我读金庸(2)金庸世界里的“侠”
武侠小说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有“武”也有“侠”,“武”和“侠”是武侠小说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武侠世界的精髓所在。而金庸成功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侠”,有的侠肝义胆,有的侠骨柔情,有的义薄云天,有的舍生取义,有的刚正不阿,有的亦正亦邪,有的做事刚果,有的优柔寡断……我想选出几位金庸小说里的人物来说说金庸世界里的“侠”。
金庸的武侠世界有一个重要“侠”的思想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一个比较超越的侠的思想,而传统的“侠”一般是除暴安良、救助弱小、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金庸把“侠”提到了一个高度。郭靖是当之无愧的侠之大者,在《射雕英雄传》郭靖刚一出场就充满侠义精神,等到了《神雕侠侣》郭靖就越岁团发成熟,为国为民驻帆卖守襄阳,当襄阳被蒙古攻破时与黄蓉双双以身殉国。
郭靖是儒家的侠,儒家的精神是入世的,强调的是社会与群体中的责任,正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郭靖不会选择避世的,而是选择勇敢面对与承担责任,虽然他痛恨宋朝统治的黑暗,但当国家遭遇为难之时,义无反顾的去驻守襄阳抵抗蒙古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虽死而无憾,这也是那么多人喜欢郭靖这个人物的重要原因。
在《神雕侠侣》中郭靖对杨过谈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侠”,这些话后来改变了杨过,让杨过也成为了一代大侠。
杨过是金庸小说中另一种不同的“侠”,杨过为人狂傲不羁、性格叛逆、行事不拘一格、敢于向传统向权威发出挑战,而杨过又心地善良、感情专一、忠贞不渝、亦正亦邪,在第三次“华山论剑”中被称为“西狂”。
杨过是完全不同于郭靖的侠,郭靖代表的是传统的侠,儒家的侠,而杨过代表的是道家的侠,敢于反传统的侠。儒家在社会的责任和价值观上基本是正确的,但儒家对于自我价值的完成、和自身性格的解放上却是一道枷锁与束缚。道家追求的是自然与洒脱,正如老子的“道法自然”与庄子的“逍遥游”,杨过敢反抗与反叛,敢爱敢恨,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幸福,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简直就是惊世骇俗,态雀逗而杨过对小龙女的痴情也让人为之感动,一等就是十六年,就算到了今天,有多少人敢做杨过?
杨过性格中也是具有侠义之心的,但他的侠义不是受传统的熏陶,而是个性使然,他也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他这“侠”是不成熟的,常常根据自己的爱憎行事。所以在大侠郭靖的感染熏陶下,杨过的“侠”才变得成熟,最终成为被人敬仰的神雕大侠。但杨过不是郭靖终究是做不了侠之大者的,逍遥、洒脱、自由才是他所追求的,他还是喜欢做任侠,所以金庸安排杨过、小龙女退隐古墓,从此“神雕侠侣、绝迹江湖”。
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萧峰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之一,他侠肝义胆、义薄云天,心系天下苍生、胸怀悲天悯人之心,他是释家之侠。
《天龙八部》是金庸非常独特的一部作品,“天龙八部”本是佛经里记载的八种神道精怪,代表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被命运作弄在轮回中受苦,“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郭靖在“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的思想中死得其所,杨过在自我任侠的世界里逍遥畅游,而萧峰注定是一个如希腊神话中悲剧般的人物。他背负着太多的负担与包袱,更要面对冥冥之中命运的作弄与折磨,转眼之间从被人敬仰的一代大侠、大英雄变成狼子野心、性情残忍的契丹外族,被人诬为弑父、弑母、弑师、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大恶人。在如此命运突变中的唯一一点慰籍就是遇见了阿朱,但命运的作弄仍不肯放过他,在萧峰苦苦追求事情的真相时亲手打死了阿朱。英雄在哭泣!他心中在滴血!这就是宿命!
这世间最悲惨的事莫过于亲手害死自己最心爱的人,但萧峰也在阿朱死时获得了新生。儒家强调社会的责任,终极目标是“圣”,道家强调逍遥自得,终极目标是“仙”,释家强调的是参透与放下,终极目标是“佛”。在阿朱死时萧峰完全的顿悟与放下,放下了恩怨、仇恨、富贵、荣辱、生死、种族,但他没有放下的是对阿朱的眷恋以及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之心。
金庸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把萧峰设定为契丹人,杨过关心的是自己以及和自己有关的事物,郭靖关心的是国家与民族,而萧峰关心的是天下苍生,对每一个生命都存有悲悯之心。最后萧峰用自己的牺牲换来国与国的和平以及千千万万条生命,在死时完成了渡己与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