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小说影响改编作品研究
㈠ 热播影视剧中网络文学改编约占21%,网络文学为电视剧做出怎样的贡献
2021年2月2日,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的指导下,发布了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剧的潜力评估报告。该报告对一百多部文学作品进行调查研究,以及将对其改编的影视剧的四千多万条用户评价为参考对象。数据分析显示,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剧之后,网络文学在作品质量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并且一部网络文学作品成功的关键,就是在于作品中能否塑造出立体感比较强的人物形象,关键人物形象所带来的积极的、正能量的引导作用,这也是影视剧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络文学的产生也降低了文学创作的门槛,创作内容十分的接地气。创作环境也比较自由,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更容易打动人。热播影视剧中网络文学改编约占21%,虽然网络文学为影视剧提供了广阔的剧本市场,对作者和影视行业都带来了很丰富的经济利润。但是必须要承认的是,网络文学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提升,网络文学中所反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待优化,这也引起了专家学者对影视行业未来的思考。
㈡ 有哪些知名度较高的网络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
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既是文学和影视之间的互动,也是文化和市场之间的交流,可以说是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下面介绍一些成功影视化的小说,这些小说在文学和影视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1.《三体》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被誉为中国科幻小说的丛培春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描写了人类和三体人的交流和冲突,以及人类的生存与未来。小说在文学方面获得了众多奖项,包括“雨果奖”等国际知名奖项。在影视方面,《三体》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导演宁浩执导,目前正在制作中。
2.《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充满了思想和情感的小说。小说以宝玉、黛玉、妙玉等人的命运为主线,反映了官僚贵族家庭的生活和思想状态,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视方面,《红楼梦》被多次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其中最著名的版本是1987年的电视剧版,该版本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和影响力。
3.《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富有想象力和幽默感的小说。小说讲述了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取经之旅,以及他们与妖魔鬼怪的斗争。在影视方面,《西游记》也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其中最著名的版本是1986年的电视剧版,该版本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都广受欢迎。
4.《霍乱时期的爱情》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一部描写爱情和命运的小说,以小镇医生费尔明和富家女菲丽米娅之间的爱情为主线,反映了20世纪初叶拉丁美洲渗耐的历史和现实。小说在文学方面获得了诸多奖项,包括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影视方面,《霍乱时期的爱情》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由导演比利·奥古斯特执导,1994年上映。该电影在影评界和观众中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认可。
5.《了不起的盖茨比》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上世纪20年代美国富豪的生活和情感状态。小说在文学方面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成为了美国文学经典之一。在影视方面,《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其中最著名的版本是1974年的电影版,由导演杰克·克莱顿执导,由罗伯特·雷德福和米娅·法罗主演,该版本被认为是最忠于原著的电影版。
6.《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反映19世纪俄罗斯历史和社会的巨著,被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小说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俄国贵族家庭和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以及他中巧们在战争和历史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影视方面,《战争与和平》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其中最著名的版本是1967年的苏联电影版,由导演谢尔盖·邦德尔执导,该版本被认为是最忠于原著的电影版。
这些小说被成功影视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它们在文学和影视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价值。这些小说以独特的情节、精湛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在影视方面也得到了相应的认可和赞誉。同时,这些小说被成功影视化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食粮,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
㈢ 浅析当下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现状(上)
随着互联网产业在中国如日中天、势不可挡的发展,网络和文化的联系也日渐密切,网络文学作为网络和文化交融的绝佳代表,当然不是形单影只的出现。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也开始把目光投到了网络文学的作品上,不管是处于文化价值还是商业价值的考量,近两年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所改编的影视作品出现在我们视野之中。文章试图联系一些改编作品和现象,来探讨当下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的现状。
一、IP改编现象
何为IP(Intellectual Property),其原义为知识产权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文化IP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很多的网络文学就是文化IP,因为许多网络文学作品的粉丝量大,忠实度高,且多是年轻人愿意追随潮流去消费不同形式的网络文学的产品,所以许多的互联网公司看重其自带流量和高变现能力而乐于将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
从几年前的《甄嬛传》、《琅琊榜》都是叫好又叫座的成功改编案例,还有比如“鬼吹灯”系列,“盗墓笔记”系列等等市场反映良好的作品,说明了网络文学IP的大热趋势和未来光明的发展潜力。而除了上述的成功案列之外,也有不少失败的改编以及整个产业之中还有种种乱象也应该值得我们的注意。
二、成功的影视改编
此处准备以去年大热的成功改编案列《庆余年》作为例子,以小见大来解读成功改编的
种种原因以及我们能够获得的启示。
首先是在题材上,我国网络文学的题材大多都是以奇幻以及架空历史题材为主,常常加再以仙侠猎奇等元素,开头常常是以生活在现代的普通男性或女性遭受意外突然穿越到古代或者是架空世界之中,之所以会这样写是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应运而生的消遣读物,读者希望能够快速进入到情境之中,获得沉浸的阅读体验,所以常常是以穿越为开头;而奇幻和幻想题材则是因为我国民族的文化传统,对神话接受常常是仙侠世界,而不受历史的条件限制,可以大胆的虚构,比如科幻题材的创作门槛就相对较高,且受众的接受度不高,所以创作者们倾向于创作穿越奇幻的题材,《庆余年》就是一部穿越题材的奇幻作品,但是国家前几年就出台了政策限制穿越题材的影视作品,所以《庆余年》就巧妙的改编成了现代人创作了《庆余年》这部小说,而影视剧从第一人称的视角来看这部小说,可以说主创人员在改编上真的是独具匠心,也为后来的改编提供了经验,如何在不破坏原有结构的基础之上对穿越题材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
㈣ 急需关于大众文学的调查报告,可以是网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调查报告,或者是电视媒体,等大众文化
今年5月发布的《2011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60.1%的受访者会观看根据自己喜欢的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络文学用户调研数据显示,79.2%的网络文学用户愿观看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43.3%的用户愿购买网络文学实体出版的书籍,37.8%的用户愿意玩网络文学改编的网络游戏。难怪有专家指出,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学将会成为一条高效率的产业链。
㈤ 网络小说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看到你的题目,我想到了我们的考试题有篇文章:
《网络写作与国家文化战略》
马季
目前,中国网民接近4亿人口,在线阅读人群和宽带拥有量均占世界第一位。2004年博客出现之后,网络写作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内容,在网上发表过作品的人数无法确切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国文学网站签约作者的人数已突破百万,约5000万读者通过网络、手机和手持阅读器阅读文学作品。值得重视的是,民众对文学的关注程度不亚于影视及其他艺术门类,其广泛性超越上世纪80年代文学黄金时代。这一现象说明,网络写作的影响力已经由文学而进入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毫无疑问,调整国家文化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正摆在我们面前。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文化格局悄悄发生了变化,各具特色的东亚三国崭露头角,日本动漫产业全球领先,韩国电脑游戏迅速崛起,中国以举世无双的网络文学震惊世人。但我们应该看到,无论日本还是韩国,都及时抓住了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杠杆,尤其是日本,2003年销往美国的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4倍。日本政府抓住这一机遇开展“漫画外交”,不仅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出口产业,而且还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来培养,在政策、资金和组织上都给予极大帮助。这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现象。
当然,网络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的发展尚未进入产业化的高峰时期,也正因此,需要我们对它的未来做一个远景规划。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是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精神,那么,网络写作到底在哪些方面体现出这一全民文化新姿态的呢?
互联网在传统的文学艺术与真实的世界之间构建起一个仿真的世界,它既大大地满足了人们企图通过想象扩展自己现实世界的欲望,又以其比传统传媒艺术更加可感的特性,满足了人们潜意识中“梦想成真”的意愿。这无疑是时代特征的最新体现。而网络小说创作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历史架空类、玄幻科幻类、都市青春类、官场职场类、游戏竞技类、灵异惊悚类、新军事类和新武侠类等。事实上,网络类型小说作为一股新的文学力量,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将有可能以“转换表达方式”推动文学表现形式创新机制的产生,进而丰富当代中国文学谱系。
由于网络写作者的身份千差万别,因而实现了真正的多样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网络写作与以往的体制外写作,在书写方式和人群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依靠网络写作生存的网络职业写作者队伍已经超过了各地作协的专业作家队伍。网络写作的速度和数量是惊人的,写作者依靠文学网站的运作,获得不菲的收入,无论怎么讲,这都是时代进步的结果。百万业余写作者不断耕耘、相互切磋,在传播文化和推进时代精神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能量。
网络写作实现了文学的多元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曾经辉煌的中国诗歌逐渐退出了文学的中心舞台,对于一个诗歌大国来讲,这或多或少让人惋惜和感叹。然而,网络诗歌的发展扭转了这一局面。据调查,相对于其他网络写作,网络诗歌的写作人群分布最广、年龄差距最大,作者数量最多,网络上每年产生大约20万首诗歌作品,诗歌网站、论坛和博客超过1万家,每年的出版物有近百种。在国学热的推动下,网络古体诗词写作也出现全新局面,其发展态势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好时期。
网络作品目前已经成为新兴文化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就目前来看,网络文学在线阅读的收费模式已经初步建成,作品的影视、舞台剧改编和游戏改编方兴未艾。由于网络文学的版权维护未能有效解决,流失比较严重,影响了产业的有序发展,具有百亿规模的行业目前每年只能产生1亿5千万,可见其潜能巨大。
满意请采纳,如有不明可以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