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小说形象
1. 金庸先生的小说内容丰富,人物饱满,你知道金庸笔下金典的角色有哪些
知道的有很多,我这里就介绍一些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角色,不一定是主角才会让我记忆犹新。
东方不败”是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一个非常极端和有趣的人物形象。《笑傲江湖》原著中直接描写东方不败的篇幅并不多,且集中在小说最后。从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基本都是借他人之口的侧面描写,可谓“千呼万唤不出来”,但却“山雨欲来风满楼”。
其他还有好多好多人物,性格鲜明,布袋和尚说不得,吸血蝙蝠韦蝠王,等等等,每个人物都描写的很好,你可以自己去看看。
2. 金庸武侠小说里人物的性格特点
不能一概而论。就像郭靖,忠厚憨实,但他的爱人黄蓉却是机智过人;杨过,聪明,而且对爱情忠贞不渝;张无忌,优柔寡断,但他的爱人赵敏却十分聪慧,而且敢爱敢恨。
不过,这几个男主角人物都有共同点:武功高强,狭义心肠。
3. 金庸小说中的侠客形象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4. 金庸武侠小说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其浩瀚奔腾的才气,俊逸潇洒的文笔,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充满真情、柔情、豪情,深沉委婉、细腻动人的人生故事,展示了一幅幅斑斓的社会画卷,塑造出一系列充溢着人性美的人物画廊,挥洒着无与伦比的雄浑力度和憾人心扉的艺术感染力”。
当然,这些人物形象塑造只是选取了他们最主要的特征,每一个形象的特征都是复杂的,他们有着复杂的性格,正是这些复杂的性格才让我们看到活灵活现的武侠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5. 金庸为什么要在封笔之作中创造出韦小宝这样的“反侠”形象
实际上,金庸在他的封笔之作中,是有意识地改变了自己的风格。这一改变是一种根本性的改变,即从一位通俗武侠小说家,转变为一位自觉的按照严肃的纯文学的高标准、高要求来进行创作的艺术大师,因而他不得不打破常规,以反武侠小说的常态,塑造出韦小宝这么个非武非侠的“反侠”形象。
于是,就出现了《鹿鼎记》及其主人公韦小宝。然而,《鹿鼎记》已经不太像传统的武侠小说,我更愿意将它当成是一部历史小说。金庸将各式各样的理想人格提供给我们,而在最后一部小说中,他却要让我们领略韦小宝这么一个在社会现实中生存的真实人格。
6. 浅谈金庸小说中英雄形象的塑造
金庸小说中的两个英雄形象的不同(转贴)
在金庸的小说中,有两位读者敬佩和喜爱的英雄形象,他们就是《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和《天龙八部》里的萧峰。两人的共同点很多,他们都是为天下黎民百姓所想,也都为此付出生命。但两者在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条件下,却有本质的区别。实际上二人是不同概念的英雄:郭靖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英雄,萧峰是与命运抗争中体现自我的英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英雄是要完成社会的价值,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是要完成个人的价值。郭靖对自己的价值观并不恒定,他时常从他的周围学习、吸收。社会对他的成长有帮助,他的价值也就体现在对社会价值的完成上。反过来,萧峰从一开始出场就是已经有自己的价值观,他就时常体现在与社会价值的冲突中,社会对他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他的价值体现在与命运相对立上面。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 郭靖—为国为民的英雄
二、 萧峰—与命运抗争的英雄
读金庸的小说,感人至深的是他在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作为武侠小说,人物的表现离不开描写武功的高低,但这只是一个表层。表层的背后则是透过武功以及武功的运用所显现出来的人性,并且这个人性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其中包含了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思想,对待特定事物的感情,面对大是大非,儿女情长时的抉择,凡此总总,构成了一个虚拟人物的丰满形象,而其中最让人为之怦然心动的,是由这种丰富情感组合而成的英雄气魄和侠义气质,金庸的小说在浓烈的历史氛围和悲壮的江湖舞台上,演绎出了一曲英雄和侠义的慷慨之歌,初读顿感血脉贲张,再品为之潸然泪下,书中人物的悲喜聚散,命运多桀,无不对读者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那么在金庸的笔下谁配的上称为英雄?《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和《天龙八部》里的萧峰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两个英雄形象。这两个英雄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一、郭靖—为国为民的英雄
郭靖是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一个英雄形象。他是个出身农家的朴实少年,是一个平民英雄,但却绝不是个平凡的英雄。他可能是金庸笔下个性最为接近普通人的男主角,不是玉树临风,而是壮壮实实;天资也不聪颖,可能资质比一般人还差一点;更谈不上风流倜傥,有时连话都说不周全;非但不是文武双全,可能也没读过几本书,认识的字也有限。他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基本来自于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村妇女——他的母亲李萍,就是这个普通的农妇,教给了她唯一的儿子中华民族的精髓——仁、义、理、智、信。 可是就是郭靖,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侠”,只有他在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中时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达到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境界。郭靖被称为英雄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的人格,武功犹在其次,他自小人生目标便十分明确:做个好男儿。为父亲报仇。“报仇”这个观念,在现代现实社会当然不容许,但在武侠小说的幻想世界来说,却是基本的道德责任。在看武侠小说时,可以从象征的观点看,把“报仇”理解为世俗社会指定的道德责任及权利。郭靖“报父仇”的目标,根本就是“做个好男儿”,履行社会义务的一部分。
郭靖的道德观念不是从高深理论所得来的,而是基于一些十分平常的信念,例如尊长的吩咐必须遵从,答应了人的事一定要做。对朋友要忠心,不能贪生怕死。不可欺骗人。不可贪人钱财等等。“为国为民”,就是从这些简单平常道德观念而来的理想,没有什么难懂之处。郭靖的不平凡,在于他由始至终毫无犹豫地忠于自己从小培养成的道德信念。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郭靖生性愚钝,但是他在道德抉择上异常清楚。例如:他在华筝公主与黄蓉之间,选择了跟华筝成亲而舍弃黄蓉,黄蓉凄然问他原因,他说:“我是个蠢人,什么事理都不明白,我只知道答允过的话,决不能反悔。可是我也不打诳,不管怎样,我心中只有你。”他的笨拙是他令人信任敬重的根由。
郭靖的成熟有一段发展的过程。他在华筝及黄蓉之间的抉择,就是一个精彩的例子。他开始时是想,尊长为我规定了的事必然是对的,所以我必须娶华筝;但是按照父亲的遗命,我要跟杨康好,而按照杨伯父的遗命,我得娶穆念慈为妻;这些事显然是不能做的,那么尊长为我规定的事便不是一定对的了,但是他随着想到“答应了人的事决不能反悔”,他就毫无疑问了,他答应了娶华筝,他一定要实践诺言,这个例子是个清楚的转折点,郭靖由服从尊长,进展到自己承担自己言行的后果。
这个例子的一个有趣之处是,在“尊长规定”与自己内心感情倾向两个准绳之间,他选择了内心感情倾向,他不肯为“别人的几句话”而跟黄蓉分开;但在自己的感情倾向与道义责任之间,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道义责任。
起初,郭靖最大的责任不过是为父亲报仇,为七位师父争面子,好好打赢杨康;但是随着经历与见识的增长,他渐渐体会到正邪之间的斗争。国家大事及民间疾苦需要有人承担解救。
渐渐,报仇及争天下第一名衔这些私事变为次要,在岳飞的遗书之中,他突然发现到自己的真正抱负和理想。郭靖在意外情形之下领导了蒙古人抗金战事,随后又经过极艰难的考验反省,郭靖不再是“傻小子”,他终于确立了“为国为民”为终生目标。
郭靖的出身本身具有极浓的传奇色彩,他出生在逃难的路上,成长于远离故土的大漠,从小受到母亲和江南七怪对他进行的正统的中原式的教育,而同时又受到大漠风情的熏陶,这使得郭靖有了一种混合性格,这种特征在他的身上有奇妙的体现,但他的血管里流的终究是中原文化的血液,这使得他从一开始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立场定位于汉族一方,他的一生都是为了维护他所属的民族不受伤害,在《射雕英雄传》中,他遇上了一个对他的一生影响非常大的人—洪七公。是他在华山顶上对的裘千仞的一翻话使郭靖明白了一个英雄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为什么做,只要无愧于心,就不失英雄本色。郭靖正是从洪七公这一翻话中悟出了道理,而长出了一口气,搬掉了压在心中的一块大石,他的英雄性格也在此时正式形成。郭靖的英雄概念是:“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未必算是英雄。” 在《神雕侠侣》中,郭靖说出了他对英雄的看法,既“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里侠之大者正是英雄的别称,而其前提是为国为民。可贵的是,郭靖对于“国”,“民”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时代,一个帝王,一个朝庭,在《神雕侠侣》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当忽必烈劝他不要为昏君卖命时,郭靖说出了下面一段话:“郭某纵然不肖,岂可为昏君所用?只是心愤蒙古残暴,侵我疆土,杀我同胞,郭某一腔热血,乃是为我神洲千千万万百姓而洒。”这一番话表明了一个态度,就是英雄是不会狭隘地为某人某个集团所用的,但他也并不在乎别人把他看作某个集团的一员,他做的一切只有四个字:为国为民,这个国是神洲而不是南宋小朝庭。他只是为人民而战,他没有权利欲,否则他也不会拒绝成吉思汗“南朝为王”的承诺,如果战争胜利了,他也不会稀罕腐朽朝廷的封赏,而只会骑上小红马带着他心爱的蓉儿回到桃花岛上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惜他打的是一场必输的战争,其实他可能自己也明白,只不过他知道什么叫“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在《射雕英雄传》的最后一回中,郭靖、黄蓉第一次面对气势汹汹的蒙古大军。他们俩人有过这样一段对话:郭靖叹道:“咱们大宋军民比蒙古人多上数十倍,若能万众一心,又何惧蒙古兵精?恨只恨官家胆小昏庸,虐民误国。”黄蓉道:“蒙古兵不来便罢,若是来了,咱们杀得一个是一个,当真危急之际,咱们还有小红马可赖,天下事原也忧不得这许多。”郭靖正色道:“蓉儿,这话就不是了。咱们既然学了武穆遗书中的兵法.又岂能不受岳武穆'精忠报国'四字之教?咱们虽人微力薄,却也要尽心竭力,为国御侮,纵然捐躯沙场,也不枉了父母师长教养一场。”黄蓉叹道:“我原知难免有此一日,罢罢罢,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便是。”在这一段中,我们足以看出郭靖性格的基本特征。在个人生活小事上,他可以随随便便听黄蓉安排调遣,然而关系到民族危亡以及个人人格的大事上,郭靖则是一板一眼,立场坚定。黄蓉是最了解他的,她"原知难免有此一日"。这就更清楚地表明了郭靖的本性就是如此。黄蓉要与他同生共死,除了爱情的力量,还有郭靖人格的力量。郭靖若是大事小事一律庸碌糊涂,甚而贪生怕死,黄蓉对他的爱意只怕反倒要减少几分。郭靖是一个英雄,他无愧英雄的称号,这种以“义”为本的“非常”之人,无疑是英雄品格的一种写照。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二、萧峰—与命运抗争的英雄
在金庸笔下,只有萧峰才能和郭靖相比。萧峰一出场就是面对一场丐帮叛变大祸,萧峰用他的智慧和精密头脑从容应对。他处变不惊,能够在紧急情势之下冷静分析,一下子就把握了事情的窍要。乔峰扭转形势所靠的是他的头脑、眼光、处事方法。他自己素日在丐帮建立了的威望。乔峰的功夫以稳扎稳打,全无花巧但威力无穷的“降龙十八掌”为基础。他的武功几乎没有痕迹可见,似乎完全是萧峰的威力,什么招数到了他手中也变得厉害无比。 总之这个人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别具威力,能人所不能。萧峰的武功仿佛是与生俱来。这当然增加萧峰的神话英雄色彩。但是这些都是对他的英雄性格的一种烘托,但也仅仅是一种烘托而已,缺了这些,我们同样可以说他是英雄,这里起作用的是他之所以为英雄的行为本身,也就是他的思想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行为。他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这是很不容易的,甚至就是一条必死之路。如果乔峰生在唐朝,他会活得自由自在;如果乔峰生在元朝他可以叱吒风云;如果……可是,他生在宋朝,一个讲究儒家礼法的年代。在他出生时,孔夫子就已诅咒他悲苦的一生,只因乔峰是孔夫子口中的「夷狄」之邦的人士。千百年来的中原人就拿着这只鸡毛当令箭,萧峰不过是这个传统观念下的千万牺牲者之一。萧峰的命运是被一把比屠龙刀还锐利的刀兜头斩成两半的。刀锋过处,萧峰无比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顷刻间大宋人乔峰幻化为契丹人萧峰。萧峰的生命乐章,由昂扬欢快的《步步高》骤然转为凄厉沉痛的《十面埋伏》。那把刀就是乔峰之养父、丐帮前帮主汪剑通的一封亲笔信,信上记载着萧峰的离奇身世。宋人杀胡人,胡人杀宋人,中原群豪狙杀萧远山夫妇,萧远山手刃仇敌,这一切本与萧峰无关。康敏弄情,马大元丧命,男欢女爱,你争我夺,这一切又岂是萧峰之过。可是,这一切的一切最终都要萧峰去承受,命运不经意又似恶作剧般将萧峰投入了炼狱。离开丐帮之后,萧峰私人感情的一面渐渐冒现。萧峰回故居探望义父母(他以为是亲生父母)、上少林寺探访师父,萧峰对他们情感异常亲厚,另一方面,随着故事发展,萧峰越来越深地陷入阴谋之中,他的冤情越来越难洗脱。萧峰处身逆境,也在逆境中充分显示了他的过人之处。他有深厚的感情,但不致被感情控制;他有清楚的做事原则,但不为小节所拘束;他豪迈而不失细心;他仁爱但不致婆妈得纠缠不清、轻重倒置。萧峰用了无比坚定的意志、用他超人的头脑及武功去找寻真相,为自己洗脱冤情,所得的结果却是,原来罪人正是他自己。因因为是他的父亲萧远山杀了汉人。萧峰和郭靖的道德规范是一模一样的,就是所谓“正统”的一套:忠于国家民族、仁爱弱小、为亲人报仇。郭靖是汉人,他实践这一套并无疑问,但萧峰忽然发现自己是契丹人,他一生的价值取向便要硬生生地扭转,感情与理性原则之间发生严重的冲突。萧峰报仇的后果是杀死了最心爱的人,这还可说是命运播弄,但是违背了对大辽国家民族的忠心,他却是明知要违背而违背的,他非死不可,可以说是因为他既不能扼杀自己的感情,也不能冲破他视作当然的正统道德规范,要是能冲破正统规范,萧峰就不是悲剧英雄,而是智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