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金庸与梁羽生订有武侠小说之约

金庸与梁羽生订有武侠小说之约

发布时间: 2021-07-16 13:12:03

1. 古龙与金庸的“武侠小说之约”是什么

应该是金庸与梁羽生订下武侠小说之约吧。就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金庸与梁羽生约定:看谁写的武侠小说更好(在几十年以后回顾的时候)。

2. 金庸,古龙,梁羽生,黄易四位武侠名家的风格,以及大成之作

金庸

有一则评论这么说:如果说梁羽生是新武侠小说的开创者,那么金庸就是新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许多武侠迷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浸淫多年后断言,金庸之后无武侠。我当然也这么认为。无论是在文笔抑或是人物塑造方面,金庸的成就都是后来者无法望其项背的。当我看到其他小说家的作品时始证明了我的看法是正确的。现在回忆起来,当初偶尔拾得两本粗糙不堪的《侠客行》,当时才5年级,字还认不全,就囫囵吞枣地把整部书通读了下来。那时候小学生之间流行小台灯,由两个五号电池供电,偷偷从家里取了钱,买下小台灯,晚上钻在被窝里挑灯夜读,兴之所至,不知其倦。感觉最温馨的章节是《笑傲江湖》之《学琴》,盈盈扮作年高德劭的老婆婆教病入膏肓的令狐冲学弹《清心普善咒》,一个愿教,一个愿学,最绝妙的是盈盈脸薄,“偶然说了一句关切的话,立即杂以他语,显是不想让他知道心意”,而令狐冲则是完全不知其所以然,认定隐于竹帘后面的盈盈是个关心自己的老婆婆,对盈盈一点点透漏出来的爱意理解成为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抚,而后竟然说出了对小师妹的苦恋而不果。每每看到这一节,心中恍有所悟,离身而起,不复能言。而最童真的一段则是《倚天屠龙记》之《穷发十载泛归航》。

——殷素素突然指着南方,叫道:“那是甚么?”只见远处水天相接处隐隐有两个黑点。张翠山吃了一惊,道:“莫非是鲸鱼?要是来撞木排,那可糟了。”殷素素看了一会,道:“不是鲸鱼,没见喷水啊。”三人目不转瞬的望着那两个黑点。直到一个多时辰之后,张翠山欢声叫道:“是船,是船!”猛地纵起身来,翻了个筋斗。他自生了无忌之后,终日忙忙碌碌,从未有过这般孩子气的行动。无忌哈哈大笑,学着父亲,也翻了两个筋斗。——

我初读时,以为一个10岁的小孩如何能够“哈哈大笑”,于金庸无意中的笔误殊不以为然。再接着往后面读时,却越发觉得这四个字把一个童真有趣涉世未深的小孩子的活泼可爱写得跃然纸上,真可谓神来之笔。通过孩子的角度,与残酷现实世界作对比,间接得体现出了未来路途的不可预期,为张翠山夫妇的惨死、张无忌九死一生的江湖闯荡稍稍隐了一点伏笔。

古龙

金庸之后,我再读的是古龙。因为人人都将古龙与金庸放在一起作比较,大家都觉得,有资格跟金庸一较短长的只有一个古龙。最先看的是楚留香系列。看第一眼的时候,便强烈地感觉到古龙与金庸的差别在哪里了。从形式上看,古龙后期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代表古龙写作水平最高的那些作品,都是由短句“拼凑”起来的。在小说情节的推进期间,常常穿插一些警世之言。这些短句,大多说写男女间的关系,涉及到肉欲以及爱情。从男人的角度体会所谓的爱情是什么东西,女人又是怎样的的动物。看多了这些无聊的句子之后,便不再想看他的作品了。偶尔翻了翻他前期和中期的作品,我倒是觉得这些作品还值得一读,于是便去看了他的《武林外史》、《圆月弯刀》之类。如果说金庸的作品是国画,那么古龙的作品就是漫画了。对古龙的不喜爱全是个人的阅读习惯使然,我没有有一点想诋毁古龙。他比那些模仿金庸文笔以及后来那些模仿他的作家比起来,有自己独特的高明。有人这么评价古龙:“古龙则追求武侠小说的语言欧化,他擅长写短句与分行式,对话中多警句,交代事情来龙去脉多段落,多层次,他力求把句子写得很美,很可玩味,很有哲理,给人一种面目一新的格局。古龙在语言上的创新,当然不能说绝对成功,但古龙的新文体毕竟突破了武侠小说的原有文体,并形成了一种自己的新的语言艺术风格。”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他的那些忽略招式,只讲意境的武侠风格,让我强烈地想起了日本的动作类漫画,譬如《灌篮高手》、《浪客剑心》等。让读者充分地感受到格斗所带来的的感官刺激。楚留香、陆小风之流,基于一张好看的脸之上,潇洒仁义,武功卓绝,朋友多多,红颜多多。他们的内心是中国化的,武功则是日本化的,中日合璧才创造出了这些卓绝的武侠形象。我不喜欢古龙,主要原因还是他的文笔以及对人物的全方位塑造。他没有金庸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之深,没有金庸儒雅的文风,这还是次要的;他笔下的主人公,先天的成分占了很多,后天的努力对后来的成功好像根本体现不出来。像楚留香,根本是一个横空出世的人物,完全没有过去。在他的行进的路途上,宝马、香车、美女、好酒从来都不缺,这样子行走江湖谁不奢望,但又有谁相信这是真的。偶尔一两次失误也是人之常情,这样更体现了香帅对美女的爱护。李寻欢还好点,起码还有那么一点过去,一点辉煌的过去,中探花,做官吏,做武者也是因为个人喜好。总之,我觉得古龙笔下的人物是舞台上的明星,无论做什么、怎么做,举手投足一派珠光宝气,浑没有人间的气象。古龙以及他的作品,更像是娱乐社会催生出来的产物。或许本来就是吧。

梁羽生

带着对古龙强烈的失望,我把目光投向了梁羽生。这是个很早就听说过的名字,只是不曾光顾过他的作品。看过他的作品简表,才知道《七剑下天山》、《云海玉弓缘》是他的大作——太失敬啦。据说他的文笔可以和金庸有一拼。这才是最吸引我的,于是我翻开了他的大作。跟金庸相比,梁羽生的作品简直太多了。金庸好不容易才写了十四五部。而梁羽生,我简略算了一下,竟然超过了34部,比金庸的一倍还多。太多产了。我以为这可是难得的饕餮盛宴,如果每一部都和金庸的作品不相上下的话。现在想想,我能够记起来的人物有段克邪、金世遗、江海天,其他的差不多都忘光了。记忆中,段克邪的武功永远超不过他的师兄,虽然他是《龙凤宝钗缘》的男主角;金世遗的武功最厉害,行为最放荡,“遗世而独立”;江海天则吃了几颗扣子功力大进。看过梁羽生的几部作品,才体会到,为什么他只是新武侠的开创者。比之于金庸,他欠缺的太多了,虽然作品比金庸写得多。我最大的体会是,他只是在堆砌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塑造太差劲。拿段克邪来说,这是我看过梁羽生这么多作品之后感觉写得比较好的一个角色。他是贯穿《大唐游侠传》、《龙凤宝钗缘》、《慧剑心魔》的一个线索人物,在第一部和第三部里是配角,只在第二部里才做了一回主角。在第一部《大唐游侠传》开始,段克邪生于安史之乱,乃大侠之后,根骨奇佳,不幸的是刚生下来便被后来的师兄掳走,段克邪之父辗转寻子,于是故事便因此而展开。我原本以为段克邪会因缘际会学下一身本事,在平叛安史之乱的过程中立下绝世气功,没想到从此这个人便没了音讯,另一个人物适时登场,占了主角位置,叫做铁摩勒,是段克邪之母的侄子。故事情节忘记了,只知道到故事最后,段克邪才重又出来,期间已过去了10年。没有人知道这10年对这个孩子发生了什么。只知道他一出山门,便显现出了绝世的武功,虽然书里注定永远也不会超过他的大师兄;在万马军中,斩敌杀将如若儿戏。刚刚表现了一下,第一部的故事便结束了。如果读者不知道此书还有续集的话,我想象不到读者该是怎样愤慨自己买了一本不值一哂的武侠小说。无论是铁摩勒,还是段克邪,年幼时期的学习经历都被忽略了,最奇怪的是,铁摩勒仅仅学了一些别人的招式,这些人的武功在武林中只是二三流,他最后却成了天下第二高手,太不可思议。如果书里有一些离奇的情节还或可解释,可是书中一直是平平的叙述,我们就奇怪了,这么高的功夫是怎么练出来的?是不是唐朝的时候,武功整体上太低微了?显然这个解释是不通的,唯一的解释是梁羽生的写作手法太平淡,没有安排合理的情节推进主人公武功级数的提升。接着看《龙凤宝钗缘》,段克邪终于如愿以偿地做了第一男主角,武功卓绝,经验丰富,虽然有点不合理的小心眼,虽然武功永远超不过大师兄。由于在第一部里,胃口整整被吊了一本书之久,所以对这个人物的出场期望值特别大。他也对得起读者,有惊无险地抱得玉人归。然后是第三部。我以为段克邪还年轻,在结婚之后,应该还算有一番作为,不过这次又失望了。出乎意料的是,这次的主角特别多,在第一部、第二部里所有正义的大侠都有了后人,这些后人们集体构成了第三部书的一群男主角。都是主角,等于没有主角。故事重新平淡地继续下去,没有一点波澜,直到结束。我觉得大家都被梁羽生骗了。是不是他想凭名气赚稿费,编了些粗糙的情节,一下子就写了3大本书,该是上百万字了吧,太厉害了。相比之下,我体会到了金庸品格的可贵之处。他不仅在适当的时机封笔,而且每一部书都创造了一些熠熠闪光的人物。不像梁羽生,堆砌了这么多小说,能够让人记住的,只是“这个人写的小说不少”,仅此而已。我还知道了一件事,文笔好是一方面,能够写出紧凑夺人的故事情节更是小说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梁羽生不会写故事,所以,即使他开创了新武侠,在武侠史上,仍然落后于金庸、古龙,甚至于后来居上的司马翎、黄易。

温瑞安

在谈到温瑞安的时候,武侠迷们习惯上把他和金庸提到一块儿,我听人说,金庸曾把他看作是知己。我不知道金庸是否曾经这么说过,在我看来,温瑞安的确与金庸的距离太远了。如果金庸是一座山的话,温瑞安顶多就是一座小土包。我想他是想融合金庸与古龙二者的特色于一家。他与古龙“一样”,喜欢用短句,一句话,几个字就组成了一段话,也像古龙一般,时不时编排一些惑人的警句,以期收到情节突兀、摹状深刻的写作效果。可是画虎不成,我强烈得不喜欢这种照抄的格式。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写作也一样。温瑞安不但照搬古龙的短句格式,也像古龙一般写“名言警句”。果然,我在网上找到了一篇题为《温瑞安妙语》的帖子,荼毒之广,令人心惊。可能是温瑞安正在学习阶段,所以模仿别人也可被原谅。可是他毕竟已经有了这么多作品了,甚至还可分为“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侠系列”、“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等十多个系列。我想如果是模仿,也该够了。我看的是《神州奇侠系列》,大侠萧秋水的故事。看了几本,实在看不下去了。此刻,我方才想起了古龙的好处。现在重新再读古龙的时候,看法已不再像从前那么偏颇。呵呵,看来,读温瑞安也让我懂得了看待一个作家一定要全面。在《神州奇侠系列》里,有两个活宝喜爱斗嘴,也能让人笑一笑。可是,我又想起了了可爱的桃谷六仙还有少年石破天。比起这些笑话大家来,那两个活宝便小巫见到大巫了。

如果用一个字形容金古,金庸可形容为“大”,古龙可形容为“奇”;温瑞安兼采两家之长,却显得一无“大”,二不“奇”,令人惋惜。看温瑞安的样子还年轻,希望他可以做出突破。

司马翎

我读黄易的小说在温瑞安和司马翎之前。黄易曾说过,“金庸对人物的描写栩栩如生,活现纸上;司马翎则对人性的刻画入木三分、大胆直接、卓见哲理、俯拾即是……他们都各自创造出一个能够自圆其说、有血有肉的武侠天地!”可见黄易对司马翎的推崇程度。因此我下载了之前并不曾听说过的司马翎的作品。与古龙相类似,司马翎的作品也可根据创作时期分为前期和后期,而后期的作品尤其体现了所谓司马翎对人性的刻画之“神”。这是一个我看过一篇后就不想再读其他作品的作者。并不是我厌烦他的作品,而是太累。看他的作品,有点像以前看外国翻译过来的书。不同的是,看国外的翻译作品,是语法习惯上拗口;看司马翎的作品,则是大段成篇的对人性的描摹,不晓得是太冗长还是太艰深,脑袋是在承受不了。于是,我在看他的作品的时候,学会了“一目十行”的功夫。这应该就是普通读者与作家的关注点的不同罢。读者关心的是故事情节如何夺人耳目;作家如黄易者关心的则是如何从中学习。如果黄易所说不差,司马翎的刻画功夫的确是高人一筹。我从来没有见过有哪一位作家,无论是写武侠的,写正史的,还是写其他方面的,有如此高明的描摹人性的功夫。小说里的重要人物,能够纯粹通过说话进行精神方面的较量。以至于我认为司马翎笔下的人物肯定都是天才。写武侠至于如此大费周章吗?金庸古龙写过从来没有过如此“费脑力”的人物,但是他们的作品远比司马翎要受读者欢迎。看来,司马翎的作品或可以做作家们的心理学教材,却成不了读者群众受欢迎的作品。不过这正是司马翎独特的高明之处。起码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在人性刻画方面如此出众,冗长也好,绝妙也罢,没有人可以轻易地胜过司马翎。如果有一天我要写武侠,司马翎一定是一个不得不选的心理学老师。突然有个疑问:温瑞安学金庸、学古龙,怎么没有学司马翎呢?我的答案是,司马翎太难学了。我不清楚司马翎的人生经历,可能是他经历了一般人没有过的痛苦经历,养成了小心翼翼的作人习惯,从不轻易地相信别人,久而久之,练就了一双看透世事沧桑的火眼金睛,于是他的作品也带入了他无奈的人生经验;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是心理学的大师,运用心理学来描摹人性,在他来说是驾轻就熟,于是开辟了武侠小说的新境界。司马翎可以“大师”来称呼。

黄易

黄易是在金庸之后第二个让我爱不释卷的作者。我最喜看的是他的《大唐双龙传》和《寻秦记》。《寻秦记》引人入胜的是他的写作手法,以今入古,实在是太意外了,而且这意外不仅仅是一时一事,在整部书里,几乎时时处处都体现了出来。而《大唐双龙传》,两个打不死的主角,屡败屡战,以战养战,卓异的先天资质加上后天离奇的坎坷经历以及不息的努力奋斗,终于成功。黄易能算得上是经典的也就这两部了,其他的大多涉及科幻以及现代题材,没什么意思。《大唐双龙传》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武功,最不可思议的是徐子陵的结印功夫。这部书完成于上世纪90年代末吧,那时候日本的《火影忍者》还没有出现,所以结印功夫应该算是黄易的首创。我对佛家文化甚不了解,手印文化可能属于佛教文化的一支吧。但不论怎么说,能把这种手形变幻化在武功里面运用,的确是前无古人的创举。我觉得,如果《大唐双龙传》不涉及政治会更好一些。我认为,武侠小说不应该把正史上的人物随便拉进来。小说里,李世民摇身变为武林高手,可以和神功初成的寇仲徐子陵相提并论,属于一级高手的行列;而李元吉、李建成、李渊犹胜,乃是特级高手的级别。这无疑贬低了小说的“可信度”。虽然武侠小说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但他毕竟有自己生存发展的原则,读者对武侠世界的憧憬也基于这些原则之上,如果作家们随意破坏这些原则,很容易会导致读者对作家所营造的武侠世界的不信任。寇仲的心跳得快了一下,李世民竟然能够听出来,说出来谁能相信?黄易的新作《边荒传说》里,刘裕竟然是如此高明的武学大家,更加没有人肯相信了,除非不知道刘裕后来是皇帝。而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成吉思汗只精于骑射,朱元璋常遇春仅仅会武而已。这与正史差别不大,所以读者都相信。因为这个缘故,对《边荒传说》,我始终提不起兴趣看下去。《边荒传说》编得比《大唐双龙传》差远了。《大唐双龙传》第二个缺点是卷帙浩繁,冗溺不堪。整部书竟然六十三卷,每卷十三章。太可怕了。有一千万字吗?应该有吧。真是不可想象。可能比金庸所有武侠小说的字数加起来还要长吧。黄易简直就是个怪物。这样的写法,有好有坏。好处是,读者可能尽情地徜徉在作家为读者所创造的武侠世界里,不必担心这个世界很快走到尽头,但必须以作品的质量作为前提。如果是粗制滥造的作品,有谁会愿意糟蹋自己的时间呢?坏处是,作品累赘不堪,结构不紧凑。写小说,一方面是为了塑造作家心目中理想的人物,另一方面是揭露一定社会一定制度下人类的生存状态。作品的内容长度能够恰如其分得表达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就足够了,何必硬要编排无谓的故事来“哄骗”读者呢?如果时间太多,不如创作其他类型的作品来丰富自己的写作生涯,一棵树叶子再多,也仅仅只是一棵树,它终究变不成森林。看看金庸的作品以及他笔下的那些性格迥异且神态丰富的人物们,以射雕三部曲为例:郭靖、杨过、张无忌,大仁大义有之,桀骜不驯有之,温厚端方亦有之。反观黄易的作品,这些能够数得着的人物,太局限了。寇仲霸气,徐子陵淡泊,仅仅如此;而燕飞则沦于楚留香之流,刘裕更加没有什么性格,乏善可陈。唯一能称赞的仅仅是故事编得好又长,能够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只有娱乐性,没有深刻得可打动人心。难道黄易也想学倪匡,挣点稿费作富翁?

3. 谁有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推荐

在金庸和梁羽生之间,肯定选择金庸。二人虽同为新派武侠的大师,但还是有高下之分的。梁羽生开篇精彩绝伦,但后面渐趋平淡,估计是才力不逮的缘故。而金庸则相反,往往是开局平平无奇,但随着故事的深入,精彩情节层出不穷,往往令人拍案叫绝。其布局之宏伟,结构之精严,文字之优美,实在让人爱不释手。
我是金迷,可以说说我看金庸小说的感受,《碧血剑》是金庸早期作品,不是很成功,袁承志形象并不鲜明,温青青也非可爱,结局略显仓促。个人推荐《笑傲江湖》,《天龙八部》,以及“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另外看看篇幅相对较小的《侠客行》也是不错的选择。而且我要强调的是,金庸的小说拍出来往往不是你文本阅读时的味道,就像《红楼梦》。
古龙的武侠给我一种,“武侠侦探小说”的感觉。个人不是很喜欢他的叙述风格,有点日本文学的味道。《楚留香系列》、《多情剑客无情剑》(就是小李飞刀)、《七种武器系列》可算是其代表作品吧,看个人喜好了。
总的来说,多阅读是好事,人和人感受不一样,会各有偏好。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最喜欢什么,这是我阅读时的一些感受,加油,,

4. 梁羽生比金庸少什么

梁写得也很好,只是陈腐之气犹在。标题多为章回,语言烦琐。
金将渊博的知识融会与小说中。书中有史,史中有书。
古是新派/语言精练,不流于辞藻。切具幽默。
三家各有千秋!

5. 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和金庸的相比有什么优点

梁羽生的小说历史性更强,每个朝代都交代的很清楚,而且每篇的开首都是以一首诗作为起点。还有就是在梁羽生的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比较明显,正就是正,邪就是邪,没有像金庸的小说中那些亦正亦邪的。望能帮助到你

6. 梁羽生和金庸在写小说上有什么区别

一)金庸 成名比梁羽生晚,而盛名却远远的超出了其余的三位,其之大成。 1、小说中吸收了大量的古典文化的精髓也兼容吸纳了西方小说的一些思想与流派;其对武侠小说最大的贡献是将中国的古典文化完全融入了武侠小说中,其中最出色的是金庸先生所创造的武功招数,在金庸之前武功的名称单调而重复,但是在金庸的手下却一改旧风,将琴(笑傲江湖),棋(天龙八部的逍遥子)、书(神雕侠侣的朱子柳)、画(笑傲江湖的丹青子),甚至创造了例如百花错拳,黯然销魂掌这些心情武功套路,而且对于过招的描述更是让我等看的如痴如醉。 2、故事情节盘枝错节,神来之笔层出不穷,往往金庸的小说起首皆看似普通,平平无奇,越是到后面越是纷繁复杂,情节变幻莫测,峰回路转,看得不忍释卷。代表作木莫过于射雕三部曲以及天龙八部。 3、对于情感的描写与心理的描写登峰造极,金庸的小说中有不少的古文诗词,其中也有一些是金庸个人自己填词之类的,这些辅助的运用对于情感的描写与烘托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神雕中的“问世间情为何物”这句词也恰恰是因为金庸的小说而广为流传。如果留心的话,应该读读天龙八部的四十回目,金庸的写情之老到与毒辣,无人能比。 4、不断的求新求变,许多人对古龙,温瑞安的求新求变颇为肯定与赞赏并视为对武侠的最大贡献,而实际上我对此观点不以为然,真正对武侠小说的求新求变功劳最大者乃金庸,须知道,古龙与温瑞安对于武侠的求新求变只是流于文字的写法上,而对武侠这个主题并无多少实质性的贡献,这点从两位的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大量雷同可以看出,而今用对于武侠的求新求变确实从武侠这个词语本身来入手并经入佳境的,如果把金庸的作品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的话,应该有这样的印象,从早期的《书剑恩仇录》的正邪对立并以汉族的代表人物陈家洛作为主线的情节,到中期的《天龙八部》的契丹族的萧峰作为歌颂并赞扬的对象,到后期的封笔之作《鹿鼎记》中的杂种韦小宝这个绝世大英雄作为主角,金庸不断的在摒弃狭隘的民族观,从《飞狐外传》中的江湖恩仇到《射雕》中的民族抵抗,今庸在不断的诠释与修正“何为武侠”这个词语的概念与范围,而这两点正是金庸书最大的魅力所在。而早期的一些武侠小说对于武侠的定义就是江湖恩仇与厮杀,而金庸向我们展示了武侠世界不仅仅是血腥的厮杀,更多的是一些让我们为之振奋,为之心动的元素。 5、对于武侠故事的定位,早期的武侠小说对于主人公的武功总是这么几个套路,要么误服千年灵芝,要么被退隐江湖的武林怪杰输入一身内力而猛然傲视武林,更有多个美女投怀送抱,最终大仇得报,美女得抱,爽哉爽哉,此类小说看得最多的是“几甲子功力”“俊朗”这类的单词,而在金庸梁羽生时代对这个情况一扫而空,尤以金庸作品中对于爱情坚贞的这个定义最为催人泪下,唯一例外的是韦小宝这个家伙,得到了七个美女老婆。 (二)古龙: 对于古龙的喜爱虽然远远比不上对金庸的喜爱,但是按照武侠四大家来说,古龙还是一直在我的心目中排名第二的,古龙作品对于武侠的贡献应该莫过于他出色的借鉴了西方侦探小说的理念以及***一些武侠小说的意识流(如果有心的话可以看看***有一本武侠小说《宫本武藏》,这本小说中可以发现与古龙好多的写法类似的地方),对于武功的描写独辟蹊径,古龙对于过招过程的描写并不擅长,但是他巧妙地利用了一种古龙式的过招场面来获得新的高峰,古龙笔下的武侠场面几乎没有多少过招的写法,而是把过招前的环境渲染得淋漓尽致,双方心理的描写,双方外部的描写,风雨欲来,乌云压城一样的紧张,而真正过招的时候,古龙创造了武侠的一个名言:“真正的高手之间的过招往往只需要一照就足够了,任何一点点地错误都可以造成致命的失败。”这种手法把武侠推向了另外一座巅峰,其中代表的莫过于小李的飞刀,西门吹雪的剑,陆小凤的灵犀指,楚留香的轻功..... 古龙对于武侠的另一个贡献是古龙体,这种题材被后来大量的仿制抄袭以至于泛滥成灾,但是古龙创造了这个,并在他的手中将这个手法发挥的极致,古龙的早期作品大多平凡无奇,唯有《护花铃》初显风范,可惜被代笔者把结局写的一塌糊涂(所以现在的护花铃甚至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无结局的,一个是有结局的),到了《铁血大旗》《綩花洗剑录》《情人箭〉开始为一个代表期,这段时期的主角大多丰满,故事情节复杂,而到《楚留香》看是,古龙体开始显露出王者风范并在楚留香这部作品中发挥的酣畅淋漓,(后期的陆小凤与楚留香比起来,似乎抄袭了不少),这个古龙体正是古龙对于武侠小说的贡献,也是古龙真正成为武侠大家的一个标志。 不过古龙与金庸比起来差距是:古龙的英雄人物中大多雷同,机智与运气是几乎他作品中所有英雄都具备的两个元素,而且古龙的小说中对于女性的不尊重,古龙的笔下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女性,正是这些的大量被运用复制,使得古龙的小说影响力的长久性比不上金庸。但是对于武侠小说的贡献,古龙当仁不让的走在了金庸的后面而俯视群雄。 不过古龙却有一点是金庸所没有尝试过的,那就是现代武侠小说,提到古龙,不能忘记《枪手·手枪》这部现代感的小说,也许有人说这部小说更像一部侦探现代小说,而实际上古龙是运用武侠的元素将现代故事采用武侠的手法来写,这部小说如果是古龙的爱好者的话一定都会看过。 许多人说古龙的小说千篇一律,到了后期越看越没劲,确实古龙的作品从楚留香开始慢慢的陷入了一种模式,这是古龙的悲哀,也是读者的悲哀,对于市场的妥协以及古龙的性格所致,后来的武侠小说雷同的很多,但是这点并不是说明古龙就放弃了蜕变,又必须提到古龙的最后一部小说《猎鹰赌局》,这部小说在古龙的小说中是为数极少的短篇武侠,而两个短篇所组成的小说开始采用的大量的新鲜的语言,古龙开始在修改自己的风格,并努力创造新的一种武侠小说的写法,实际上这部小说也确实慢慢的显露出了一种新的写法。这部小说中古龙很少采用了以前那种叙述的风格,而变得冲淡平实了(可能与古龙那个时期刚刚出院有关),可惜就在这个转折点上,古龙死了......... 也许是失去了一位大家,但我心痛失去了一种对武侠的新的贡献。 (三)梁羽生 梁羽生可以用一个“四平八稳”来形容他在武侠中的地位,不可否认,梁羽生对于新派武侠的贡献功不可没,他的龙虎斗京华的问世开始改写了武侠小说从环珠楼主,平江不肖生时代所缔造的武侠神化,把武侠小说的人物平民化,真实华,这点影响了后来的金庸以及所有的武侠小说作家,这点上梁羽生功劳是很大的。 梁羽生的作品在早期的人们读来赏心悦目,但是对于我这样年龄的人读来却不是很吸引,我认为的主要缺陷有: 1、梁羽生作品中的人物正邪十分明显,不管是名字,擅长的武功都一眼可以看出这个人物的正邪。 2、故事情节的拖沓性,梁羽生的故事往往大量的延续并展开,从爷爷写到父亲写到儿子写道孙子写到重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初看还觉得新鲜,看到儿子辈的时候就有点忍不住了,看到重孙子都出来的话更是怒火攻心了,梁羽生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其父辈或者师傅大多在上一个故事都是作为主角来写的,这点上早就了梁羽生小说的永远无法大气的一个缺陷。 3、叙述的历史化,同样的借鉴历史作为武侠的辅助,金庸对于历史的借鉴总是采用一分实,九分虚,却让人读来颇为相信,但是梁羽生对于历史的借鉴却采用的是五分实五分虚甚至更多的实更少的虚,让人读得时间长了觉得像在看历史小说一样,这点正是梁羽生小说致命的缺陷。 4、写外过多,写内过少,在梁羽生的小说中,很少能看到大段大段的内心描写,而对主人公的行为以及语言却倾注了大量的笔墨,要知道,缺乏内心描写的文字远远没有内心丰富的来得更能感染读者,这点上与金庸对比起来,差距十分的远。这也是梁羽生虽然成名早于金庸但是盛名远远不及金庸的原因。 梁羽生像一个武夫,而金庸如同一位儒者,两者区别可见一斑 追问: 能用你的话来告诉我么?

7. 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各自都出于那个年代

[编辑本段]笔名缘起
当年金庸与梁羽生订下武侠小说之约时,曾想过笔名的问题。后来决定把自己名字的“镛”字一分为二,成为“金庸”。这就成为了他的笔名。
金庸先生也用过其他的笔名,例如用姚馥兰(英文“Your Friend【你的朋友】”音译)写影话,如用林欢这笔名写影话也写电影剧本,在读者中间也曾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编辑本段]作品及相关作品与衍生品列表
《金庸全集》:
金庸作品集
简单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经历三个版本:旧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称为旧版,主要刊在报刊上,也有不少没有版权的单行本,现在恐已散佚。1970年起,金庸著手修订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订完毕,是为新版,冠以《金庸作品集》之名。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开始修订工作,正名为新修版(或世纪新修版),至今所有新修版本均已完成,并结集出版。
每一次修订,情节都有所改动。新修版的故事细节和结局也略有改变,引来不少回响。目前两岸三地的出版分别授权于广州的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于2002年11月开始出版,代替原来的三联书店)、台湾的远流出版社、香港的明河出版社。
书目:
飞狐外传 笑傲江湖
雪山飞狐 书剑恩仇录
连城诀 神雕侠侣
天龙八部 侠客行
射雕英雄传 倚天屠龙记
白马啸西风 碧血剑
鹿鼎记 鸳鸯刀
第1-2册:
《书剑恩仇录》——金庸第一部武侠小说。锋芒之作。
创作年代:1955年
历史背景: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
公元1753年—1759年
首发连载杂志:新晚报
第3-4册:
《碧血剑》(附录:袁崇焕评传)
创作年代:1956年
历史背景:崇祯六年—崇祯十七年或顺治元年
公元1633年—1644年
首发连载杂志:香港商报
第5-8册:
《射雕英雄传》(附录:成吉思汗家族、关于“全真教”)——《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并称“射雕三步曲”,有前后联系但不是系列,思想各异(分别是儒侠、道侠、佛侠),是“侠之大者”的诠释作。此为“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创作年代:1957年—1959年
历史背景: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嘉定十四年
公元1199年—1221年
首发连载杂志:香港商报
第9-12册:
《神雕侠侣》——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创作年代:1959年—1961年
历史背景:南宋理宗绍定五年或六年—开庆元年
公元1232年或1233年—1259年
首发连载杂志:明报
第13册:
《雪山飞狐》——《雪山飞狐》《飞狐外传》是金庸现实主义最强的小说
创作年代:1959年
历史背景: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
首发连载杂志:新晚报
《鸳鸯刀》——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创作年代:1961年
历史背景:清中前期
约公元1644年—1796年
首发连载杂志:明报
《白马啸西风》——附在《雪山飞狐》之后的中篇小说。
创作年代:1961年
历史背景:清初顺治年间
首发连载杂志:明报
第14-15册:
《飞狐外传》——《雪山飞狐》前传
创作年代:1960年—1961年
历史背景: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
首发连载杂志:武侠与历史
第16-19册:
《倚天屠龙记》——金庸“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创作年代:1961年
历史背景:南宋末—元末明初
公元1262年—1263年
首发连载杂志:明报
第20册:
《连城诀》——强烈批判社会私欲、贪婪、无情的一面,同时也从屈指可数的几位善良人物身上表现友谊、爱情、济人、宽容。
创作年代:1963年
历史背景:明前中期根据当时府县设置,还有宝藏年代推算
首发连载杂志:东南亚周刊
第21-25册:
《天龙八部》——倪匡曾代写其中约五万字,后修订了大部分。该篇是金庸哲学、内涵、人性、情节等的巅峰之作,亦是对“人”、“谐”、“侠”的统一性巨著。
创作年代:1963年—1966年
历史背景:北宋哲宗元佑五年—元佑九年或绍圣元年
公元1090年—1094年
首发连载杂志:明报
第26-27册:
《侠客行》——小说主人公无明确名字,以“石破天”代称。该篇对人生寓言性与舐犊之情描写最甚,亲情性最强。
创作年代:1965年
历史背景:清初
首发连载杂志:明报
《越女剑》(附录:三十三剑客图)——《越女剑》写于《鹿鼎记》连载中途短篇小说,因此金庸最后一部小说是《鹿鼎记》而非《越女剑》。出版时附在《侠客行》之后。金庸本意为“三十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是金庸历史感最强的小说。
创作年代:1970年
历史背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时期
约公元前473年—前463年
首发连载杂志:明报
第28-31册:
《笑傲江湖》——折射政治斗争,同时也表露对斗争的哀叹。
创作年代:1967年
历史背景:明朝
首发连载杂志:明报
第32-36册:
《鹿鼎记》(附录:康熙朝的机密奏折)——封笔之作金庸巅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创立“反武侠”情节,武侠史首次以诙谐、反讽、批判观写作的巨著,代表了金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
创作年代:1969年—1972年
历史背景: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
公元1669年—1687年
首发连载杂志:明报
附:其中《白马啸西风》《鸳鸯刀》《连城诀》《侠客行》《笑傲江湖》在小说中没有指出明确年代(表示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这几部小说年代是从一些细节推断的。

8. ‘当年金庸与梁羽生订下武侠小说之约’是什么

一、事件;
1950年,《大公报》的子报《新晚报》创刊后,金庸去做副刊编辑,与梁羽生一个办公室。据传,金庸与梁羽生订有武侠小说之约:几十年后回顾,看谁写得好。
二、武侠小说之约:
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金庸与梁羽生约定:看谁写的武侠小说更好(在几十年以后回顾的时候)。
三、背景;
在《大公报》下属的《新晚报》工作时,罗孚有两位后来名满天下的同事,查良镛(金庸)和陈文统(梁羽生),两人共同的爱好是围棋和武侠小说。
四、人物简介:
1、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 ,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
1996年至1997年,担任全国人大常委香港筹委会委员。1998年,获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 2000年,获得大紫荆勋章。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同年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梁羽生(1924年3月22日~2009年1月22日),原名陈文统,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梁羽生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提出"以侠胜武"的理念。梁羽生为人正派,创作了三十余部武侠佳作,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岁。
代表作品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在评价自己的武侠创作地位时,梁羽生曾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另有笔名陈鲁、冯瑜宁、梁慧如、李夫人、冯显华、幻萍、佟硕之、凤雏生。

9. 金庸与梁羽生的关系 在评价自己的武侠创作地位时,梁羽生曾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

背景;
在《大公报》下属的《新晚报》工作时,罗孚有两位后来名满天下的同事,查良镛(金庸)和陈文统(梁羽生),两人共同的爱好是围棋和武侠小说。
事件;
1950年,《大公报》的子报《新晚报》创刊后,金庸去做副刊编辑,与梁羽生一个办公室。据传,金庸与梁羽生订有武侠小说之约:几十年后回顾,看谁写得好。

10. 请教武侠迷朋友,除了古龙金庸梁羽生之外的武侠小说,还有其他值得一看的武侠小说吗请说说看,谢谢

凤歌的《昆仑》《沧海》《铁血天骄》《灵飞经》
树下野狐《搜神记》、《仙楚》、《蛮荒记》、《光年》、《不周记》、《云海仙踪》

热点内容
校园打怪的经验爆装备升级小说 发布:2025-08-15 23:21:47 浏览:432
阅读言情短篇小说 发布:2025-08-15 23:16:36 浏览:650
小说权力之巅全本免费阅读 发布:2025-08-15 23:07:09 浏览:733
女主有异性恐惧症的校园小说 发布:2025-08-15 23:05:02 浏览:672
阅读小说祼野 发布:2025-08-15 22:57:30 浏览:891
宝宝文小说完结篇 发布:2025-08-15 22:57:24 浏览:675
txt电子书全本免费阅读小说 发布:2025-08-15 22:55:37 浏览:109
修真明末小说排行 发布:2025-08-15 21:54:59 浏览:554
校园类小说背景图片 发布:2025-08-15 21:42:35 浏览:991
推荐的黄文小说 发布:2025-08-15 21:39:39 浏览: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