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得与失
1. 结合作品谈谈新写实小说的利弊得失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用理性关照一切,传统的叙述者大多采用的是高于生活、高于故事人物的视点。
新写实小说的作家在对待生活和人物方面放弃了理性或理念的关照,他们的小说也就不再显示叙述者居高临下的姿态。方方的《风景》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小说中,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幼婴,他宁静地观察自己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的生活流水般地讲述他所看到、听到的故事。
2.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新写实小说”的利弊得失(不要长篇大论,要精要概括,切中重点)
度着眼于现实生活平庸的琐事,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作品的外延和深度。叙事技巧的陈旧又将小说自身的可能性扼杀了。因此新写实小说纵然继续向前发展,也必然会走向尴尬的处境。但是不可否认它在特定的时期所特有的意义和价值,甚至直至今天,这些作品对于人生存现状的思索和生存
3. 小说改变成电视剧的得与失
我个人的看法,现在根据小说拍的电视剧大多失去了小说中体现的美丽,失去了其本质的体现价值,现在电视剧商业化的性质过强,体现情感的味远超过小说的韵味。
我们看一部小说,就是为了真正了解小说中体现的文化韵味和作者写这部小说时的背景,去体验作者的创造意图,挖掘作者想揭露的事实。
电视机有时往往会将小说中的内容扭曲,失去了小说中体现的真正价值,比如《啼笑姻缘》,《水火转》等等。
4. 以得与失为话题,记叙文,八百字左右
得与失
昨天就已听说西面的食堂今天早餐免费。我这种贪图小利的“势利小人”怎可不去呢?
虽然物不美,但是免费的,勉强凑合着吧。刚坐定便看见一同班同学从那丛多为小人的人群中离去,走向东面的食堂,他也看见了我,我慌忙躲开他的目光,顿时感到无地自容,唉,真丢脸,他到班上还不知怎么大肆宣扬我的这种“精神”呢?
眼见他已走远,吃进嘴里的包子也不知道是何滋味。唉,看见就看见,我干嘛要装得如何高尚呢?他来到这里为什么又走了呢?顿时一抹讥笑萌上心头,在这免费吃早饭的固然是势利小人,但在东面食堂吃的就都是正人君子吗?我看总有些人是为了面子,做给别人看的,正像我刚才吃着别人施舍来的包子躲避同学的目光时的感觉。人哪!就是这么不可捉摸。
正当我用“阿Q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时,不幸适时降临在我头上。第一节课下,同桌吃惊地望着我,告诉我脸上布满了红点,我看她一脸吃惊的样子,顿时吓了一跳,又没镜子,不知我变成什么样子了,这就是报应吗?
中午,更厉害了,妈妈立刻带我去医院,看见医生们那些嘴脸,我就有气,诊断出是“皮肤过敏”,要挂两瓶水。明知他们是小题大做,但自己这个样子,只得任由他们摆布。可气的是,他们扎了四针,还没有处理好,我又气又恨,差点没哭出来。难怪钱钟书先生说:“医生是屠夫的一种。”此时,我不禁想起了韩寒的那篇《看牙医》,眼前的这些仁兄们和那篇文章中的医生相比,虽谈不上略胜一筹,也是各有千秋吧。
挂完水,他们竟狮子大开口,35元钱!!!,此时我已经敢怒不愿言,只得将钱乖乖地双手捧上,心中暗暗地为那35元钱唱葬歌,这真是天意,“有得有失”嘛,得不偿失。
带着一身的“伤痛”回到教室,同桌欣喜地对我说:“明天西边食堂还是免费!”我忙摇头摆手,“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我还是懂的。
5. 茅盾社会分析小说的特点与得失
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社会生活,但同时又是从生活出发,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现实,通过生活本身引出历史的结论。例如:《子夜》的时代背景是一九三○年春末夏初,主人公吴荪甫雄心勃勃地企图发展民族工业,但这理想在半殖民地现实面前迅速地被碰得粉碎,转瞬之间便破了产,把自己的产业出卖给外国了。吴荪甫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他的悲剧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共同悲剧。吴荪甫的形象包含着巨大的社会历史内容,他的命运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子夜》对此描写得肌理稠密,严丝合缝,正是社会剖析小说的重大特色,表现了作家对半殖民地社会了解、剖析的深刻性。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这部写于七十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巴尔札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说部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八十年代现代派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学承传是“积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对上一代“狂轰乱炸”,采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头来你会发现手中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们永远要为获得现代知识的ABC 而缴纳昂贵的“学费”。实际上,后现代派的作品与评论,并没有把现代派的一切都扫荡干净呀!现代派对写实派也不像人们想的是扫地出门。我们今天读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们“寓言”式结构的同时,会觉得故事、环境、人物这些小说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泼泼地存在着,它们只会变形,而不会彻底消失。茅盾小说的意义正在这里。 http://..com/question/18069993.html?fr=qrl3这是我转载的
6. 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得与失
小说是用不真实反映真实的文学作品,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每一部小说中都有现实的影子甚至原形,每一部小说也都会深深地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眼下,“康乾热”已经冷淡,“琼瑶时代”已经逝去,“韩国风情”也风波稍平,导演们的目光开始转到了一些大文学家的作品上来。有了以前将《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四大名著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的经验,现代作家的各类文学作品也就不在话下了。于是《哈里 波特》的系列魔幻电影闪亮登场,蒲松龄的妖狐鬼怪被搬上荧屏,进而家喻户晓。
小说改编成电影或电视的确有不少好处。或许那些名著太长,文字艰涩难懂,而且读过几遍之后或许还是一知半解,而改编之后搬上荧屏,我们在看电影、电视放松的同时也就接受了知识,或许以后回忆起来时,印象还很深刻,对某个细节、某个场面记忆犹新。而且大多数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事务,很难抽出时间来细细研读,除非他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比如说许多的红学专家们、金学专家们。更重要的是,很有可能许多普通人难以读到这些名著,而利用电视等媒体传播中国的文化或是西方的文化,对提高我国的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整天沉溺于充斥荧屏的武打、言情电视剧的青少年来说,看一看这些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也可以陶冶情操。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小说被改编后也弊端甚多,有的人以为看了这些电视剧就等于看了原著,其实不然,对此我有深切的体会,小时候,对电视上《水浒传》和《西游记》中的人物非常钦佩,每次播出,我都是从头看到尾,而且百看不厌,可是,当稍大一点后,我读到这两部小说的文本时,回想起小时候看过的电视,觉得有很多地方大相径庭,有很多删改或是夸大的地方,现在想起来,那恐怕是导演为了增加效果而特意改的。可见,电视剧远没有原著的真实,所以,千万别把电视剧当成原著。而现在,更有许多愚弄名著而给观众添笑料的电视剧出现,例如那些《大话西游》,《水煮三国》等,而这些严重影响了许多人对名著的态度。
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就是“文化快餐”,它适合那些没有太多的时间而又“饿”了的人,但是,它的营养成份经过“油炸”和“煎煮”之后,已所剩无几,还往往因为“食品色素”的添加而对身体有害,所以,如果有机会,我们还是应该细细品尝那“原汁原味的天然绿色食品”——原著。这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更健康。
7. 琼瑶言情小说的得与失
你问琼瑶的得失还是读者的得失,得说清楚点,因为她和读者的得失大相径庭。
8. 那位帮忙修改一下论文。论文《网络小说的得与失》最后一段 ‘对网络小说的建议’ 修改。
文已发送,亲要查收如果没有请到【垃圾箱】中找,欢迎继续提问。
9. 网络文学的得失
实事求是的说,这个问题,并无太大价值。首先,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时代衍生的众多新兴事物之一,其社会影响力和文化渗透力规模与范围都过小,且限制较多,因此还不足以与其他文学形式并称。严谨一些,可以称之为网络文体。其次,对于任何文学来说,并不存在得与失的差别,因为我也是乐于写作的人,自然知道写东西绝不是为了某种文体的优越来写,只是因为心中的向往去创作。若非如此,是没有作家能踏上写作生涯的辉煌的。
言归正传,我关注如你所说的‘网络文学’已有多年,从心底里来说,这种文学形式确实较新奇,独具创意,但是它的局限性亦很明显,那就是适应面窄。往往优秀的作品只集中在某几个题材,如言情玄幻类之流。它们适应了时代赋予的想象力的释放与探索,但相应的,也被附加了盲目、庸俗的思想,具体我就不一一阐述。
得失之分,我想,如果可以的话,我更想用思考角度之分来叙述。得者,必有失。如我上文所述,这种新生的文学具有其他文学形式所不具备的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很多的年轻人为它疯狂,它极大的促进了新一代对于文学的热情,这无可否认,而且,当今文坛上也确实有许多这样优秀的年轻人。然而放在其他的角度,从未成年人接受的教育来看,他们极容易受网络文学的一些不良的方面的影响,这对我中华民族的影响却是更为深远的。如果一个孩子接受了如玄幻文学里“屠得九百万,方为雄中雄”的暴力思想的影响,会对他将来的行为处事又怎样的影响?他会怎样教育他的子女呢?
一切文学,包括网络文学,其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在治国,而在育国。文学,并不能体现在执政和司法上,它体现在每个人的思想品质上,这一点,对于流通性强,易于接受的网络文学而言,更是至关重要!
我无力为你更深入剖析它的得与失,既如此,就让我把自己对于网络文学走向的期望送给你。在当下,信息时代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文学因其特性而备受网络游戏业、网络动漫业等娱乐及艺术行业而器重,但由于事物发展永恒不变的规律,它终将会走向衰落。唯一能避免它的,只有它自身的变革。需要有这么一股力量加入其中,使网络文学能够具有以下的两种特性:1.具备有益的娱乐性和良好的道德导向 2.不失本身的创新意味和创新动力
这应该是所有的网络文学人的目标,愿你和他们一道,因为这才是不朽的事业,要知道,纸张终究会脱离它的现实意义,网络文学取代纸质文学,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最后,向你提供一份资料:
何谓网络文学?何谓纸质文学?
太极有阴阳,文学有虚实。
所谓网络文学,第一要义为供人消遣,所以其语言风格不但追求个性,也较为随意洒脱。择其代表性,建议选轻松流网络小说和个性化的网络名篇总结归纳,其特点,一阅之下便会了然于胸。
至于纸质文学,可以一定程度的将其划分为当代网络文学的升级版本。盖因其不但具有阅读价值,还具有学习和思考价值,换句话说,每一本实体书的存在都代表这本书的内容与社会息息相关,哲学有句话:存在便有道理。不知你是否明白这其中的深意?
平直一些的讲,就是因为纸质文学的实用性及商业性,它的内容往往体现一种社会价值取向。所以,语言风格一般较为严谨。当然也有其他的。
对于这一类,建议拿文学名著和现实意义类的书籍做分析。
最后,关于你所希望的纸质文学发展趋势的看法,我不得不说,其实是落了下乘。我们请循其本,回到开头我的那句话。“何谓网络文学、纸质文学?”其实没有那么的渭泾分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纸张终有一天会有普及变为稀少,这是不可变更的发展潮流。如果我们在网络上,既能有如今纸质文学风格的语言,又能够有轻松的,富有活力的网络文学,又何尝是不可的呢?
最后,希望你能接受我真心的回答。
10. 反思文学的得与失
文革”后文学的最初构成,除了“五四”一代老作家对知识分子传统精神的恢复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力量便是“归来者的反思”。“归来者”是指公刘、王蒙、张贤亮等有如下相似经历的一批作家: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少年即受革命影响或直接参加了革命,作为踌躇满志的一代文学新人,在50年代文艺界的思想斗争中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而是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鼓舞下,以主人翁的热情和身份携着他们积极干预现实的处女作走上文坛。但是在50年代末的反右斗争中又饱受批判和迫害,直至文革结束后70年代末才获得平反。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他们的作品集《重放的鲜花》,便成了他们重返文坛的标志。这一批作家由于其特殊的经历,而形成了一种真诚的、坚定的和理性的对待现实的态度。二十几年的底层生活使他们具有认识现实而反思历史、痛定思痛的机会和积淀。在文革后的文学荒原上,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之初,面对百废待兴,正处于50多岁的创作黄金期的他们复活了五四知识分子的现实战斗精神。他们紧张而忧心忡忡的关注现实,毫无保留的坚决支持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坚决同不正确的思想现象作斗争。以极大的热情和真诚为民请命,揭发社会弊端和腐败现象,充当大众的代言人和执政者的诤友。“跌倒了站起来,打散了聚拢来……生生死死,都要为人民做点事……”。50年代初在他们心中树立的理想和信念,经过风化风雨雨的摧残和打击反而更加清晰和现实。从1979年茹志鹃发表《剪辑错了的故事》开始,到1981年间的几年是“反思文学”思潮的主要形成时期。与“伤痕文学”相比,“反思文学”具有更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更大的思想容量,揭露极左路线、反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的悲剧、刻画悲剧人物是他们共同具有的特点。“反思文学”作品往往写尽几十年的悲欢离合,凸现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的描述,强化批判极左路线和封建思想如何残害知识分子,赞美人性美好和知识分子执著的信仰。由于他们的目的是以此理性地关注现实,因此不像“伤痕文学”那样刻骨铭心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革的灾难性,因此结局往往是平反昭雪苦尽甘来的大团圆。由于描述的内容往往横跨几十年,因此“反思文学”作品倾向于篇幅较长,又没有充裕的时间和心情作长篇小说,因此作家们几乎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中篇小说这一体裁。在叙事立场上“反思文学”作品大多采用个人视角和民族视角相联系的方式,使个人的遭遇具有民族灾难的普遍意义。主人公是受难者也是心怀庙堂而忧天下的为民请命者,往往是知识分子,这样便于对历史等大主题的批判和思考。也有少数作品有意无意地用了民间的立场和视角,来反思历朝历代政治事件中的悖论和荒谬。同时“反思文学”作品对于小说技巧的探索也略有成就,有的作品尝试以人物的意识为线索和表现方式,这些都给以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参考资料:《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