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 现代派小说形式和创作手法

现代派小说形式和创作手法

发布时间: 2021-07-17 15:56:23

『壹』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区别:
“冰起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现代主义是起源于现代主义内部的一种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反叛,终日面对冷漠呆板的设计人们已感到厌倦,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具有人性化,人情味产品需求的心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风格上更是两个极端,但在诸多方面互有异同。例如哈桑在《后现代主义转向》中对二者的部分进行了如下
哲学上:现代主义是以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哲学基础,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
思想上:现代主义强调对技术的崇拜,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后现代主义则推崇高技术,高情感,强调以人为本。
方法上:现代主义遵循物性的绝对作用,标准化,一体化,产业化和高效率、高技术。后现代主义则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
设计语言上: 现代主义遵循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无用的装饰就是犯罪” (洛斯语);后现代主义遵循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双重译码,强调历史文脉、意象及隐喻主义和“少令人生厌”(less is bore)。

现代主义
十九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震碎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现代工业的兴起,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社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二十世纪初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开始用人类发明的枪支弹药大规模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的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应运而生。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贰』 “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和“新写实小说”的区别

现代派小说(现代派文学)
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
现代派文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变化,流派纷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倾向也很不一致,但就其共性来说,有如下几点:①各流派都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其中心就是危机感和荒谬感。因此,现代派文学的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②现代派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尖锐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现了异化这一主题。③现代派文学是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它深受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个人主义的色彩。

先锋小说:
现代派小说标示出了一种当代小说在探索中的精神气质的变化。稍后出现的先锋小说则有着更鲜明的"文体"实验的指向。马原、残雪共同作为先锋小说的先声出现。马原对于叙述的自觉探索,和残雪的以非现实的意象冷静的展示"恶"、"暴力"的能力,都作为了先锋小说的资源。
重视叙述,是先锋小说开始最引人注目的共通之处。他们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这一故事。这开始在马原那里就有充足的体现。马原发表于1984年的《拉萨河的女神》是大陆当代第一部将叙述放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之后的洪峰被认为是马原的成功的追随者。1987年间,这种写作成为一种潮流。代表作家作品迭起。这里我们就不例举。
将叙事本身作为审美对象,运用虚构、想象等手段,进行叙事方法的实验。背离传统小说竭力营造和现实世界对应的"真实"幻象的实现途径,明确承认小说的虚构性。这无疑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极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凸现小说的独特存在。在这种形式革新的基础上,先锋小说也挖掘包含了特定的意义,这也是与传统背离的,表现在对于性、死亡、暴力等主题的关注。表达了作家们对于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的个性化的体验。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最基本的特质是客观冷静地写生存状态,即追求所谓“原生态”的真实和世俗化的情调。原生态作为新写实小说的核心特质,成为作家逼近生活的有利途径,使作品获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同;然而也恰恰是这种在真正意义上并不存在的“绝对还原”,这种对知性的有意消解,制约着新写实小说美学品位的提高。

『叁』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有哪些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流派》
一、概述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主题、文艺观、表现方法。非理性主义: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主张。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二、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歌
象征主义的先驱。前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主张。后期象征主义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和文艺观。象征主义的文艺观和创作方法。《荒原》的思想内容。
意象派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的作家作品。什么是意象?
三、未来主义
意大利、俄国、法国未来主义主要作家。意大利正统未来主义的基本主张。
四、表现主义
发展概况。主要作家作品。思想特征、文艺观、主要艺术手法。
卡夫卡主要作品,卡夫卡创作的思想艺术特征。
五、意识流小说
何谓意识流?意识流小说的理论基础。空间时间与心理时间。意识流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作家作品。约克纳帕塌法世系。
六、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的主要主张和创作方法。下意识写作。主要作家作品。
七、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存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主要作家作品、思想艺术特征。
八、新小说派
主要作家作品。文艺观与创作方法。
九、荒诞派戏剧
怎样理解荒诞?发展概况。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代表作家作品。《等待戈多》的思想内容。
十、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的幽默。主要作家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思想内容。
十一、魔幻现实主义
西班牙传统文学、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印第安民间文化和东西方古代神话传说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形成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形成过程、主要作家作品、艺术特点。《百年孤独》的思想艺术特点。



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一)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

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

2、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它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

3、代表作家:法国瓦雷里、德国里尔克、美国庞德、爱尔兰叶芝和英国T•S•艾略特。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英国T•S•艾略特:《荒原》(1922)

2、法国诗人瓦雷里:《海滨墓园》(1926),思索人生的意义,礼赞永不停息的宇宙运动,抒发超越死亡意识后的欢欣。哲理的沉思与新奇、富有象征性的意象水乳交融,音韵和谐优美,意境深远。

3、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驶向拜占庭》,叶芝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得了19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4、梅特林克: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青鸟》(1908,蒂蒂尔、弥蒂尔、白丽伦),青鸟象征着幸福,主题是歌颂人们对幸福和光明的追求。

5、勃洛克:俄国“极端真诚的诗人”,《十二个》(长诗)



意象派(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

1、意象派诗歌的特点: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2、代表人:美国的庞德,《地铁车站》(典型的意象诗)



隐逸派(象征主义派生出来的另一个诗歌流派):

1、创始人:翁加雷蒂

2、代表作家(翁加雷蒂的两位弟子):夸西莫多和蒙塔莱



(二)表现主义:

1、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20世纪初至30年代流行于欧美文学地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起源于德国,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

2、最早出现于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

3、表现主义的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其诗歌情绪炽烈、雄辩,追求力度,抒情方式夸张,常采用浓缩的诗句。戏剧和小说常采用抽象的象征手法表现深刻的哲理和主题。

4、表现主义的先驱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鸣曲》等剧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让死尸、幻影、亡魂、活人同时登场。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在诗歌上:

奥地利的特拉克尔和韦尔弗(《世界之友》、《彼此》),德国的海姆、贝恩

2、在戏剧上:

美国的奥尼尔:《琼斯皇》(1920),作者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毛猿》(1921),副标题是“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八场喜剧”。主人公:扬克

瑞典的斯特林堡:《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

3、在小说上:

奥地利的卡夫卡: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城堡》(1915)、《变形记》(1915)



(三)意识流小说:

1、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20年代)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认为文学应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尤其是表现潜意识的活动,人的意识流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

2、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3、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替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

4、代表作家是爱尔兰的乔伊斯和英国的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钠。

详细解说:

1、内心独白:意识流小说直接展示所思所感,展示心理的原生态,不加以条理化、逻辑化,作家退出小说,主观干预较少,注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本身。

2、采用自由联想的方式,在某对象上稍许停留,任何外在的刺激都可以打断从前的思维过程而展开新的思绪。

3、主观性、随意性强,常打破时空限制,跳跃性较大,从心理结构组织流程,而传统小说多在时空的推移中展开情节。

4、内容和题材上,传统小说往往全知全能,而在意识流小说中作家地位下降,读者的参与性加强,不注意刻画典型人物,凭借人物的意识来写人,情节淡化。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1、爱尔兰的乔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2、英国的沃尔夫:《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

3、法国的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4、美国的福克纳:“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喧哗与骚动》(1929),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没落。小说创造了复合意识流方法,使运用意识流手法去发掘人物的内心生活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着重表现昆丁的变态心理和班吉神经错乱的潜意识活动。人物(长子昆丁、二子杰生、小儿子班吉、女儿凯蒂)



(四)超现实主义:

1、20年代兴起于法国,它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1919达达派诗人:布勒东(创始人)、阿拉贡(《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反法西斯)、艾吕雅,发表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

2、他们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现实,而是要表现“超现实”,即由“梦幻与现实转化成的绝对现实”,是现实与非现实两种要素的统一物。在内容上为了描绘超现实,他们反对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推崇潜意识和梦,甚至让文学成为梦幻、潜意识乃至精神错乱的产物。强调梦幻、贬斥理性,成为其美学的重要标志。他们主张写人的潜意识、梦境,写事物的巧合,并提出“自动写作法”来作为表现上述内容的创作方法。

2、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布勒东《娜佳》、阿拉贡《巴黎的乡下人》、艾吕雅诗歌《和平咏》、《溺水者》、苏波



(五) 存在主义文学:

1、存在主义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发展的顶峰。它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

2、存在主义文学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产生,它是以文学的形式宣传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其特征是理性多于形象;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只有通过自由选择寻找生存之路。

3、“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描写资本主义世界的荒诞性,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与毁灭,以及孤独、失望、恐惧的思想情绪。

4、艺术上,第一: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第二: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

5、存在主义作家主要有法国萨特、法国加缪、波伏瓦、梅勒。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法国加缪:《局外人》(1942)、《鼠疫》(1947,里厄医生)

2、法国萨特:《恶心》(小说)、《自由之路》(小说)、《墙》(短篇小说集)、《死无葬生之地》(戏剧)、《苍蝇》(戏剧)、《禁闭》(戏剧,表明“他人就是地狱”)、《必恭必敬的妓女》(戏剧)、《存在与虚无》(哲学著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哲学著作)

3、法国波伏瓦:《女客》、《第二性》

4、梅勒:《一场美国梦》



(六)荒诞派戏剧:

1、荒诞派戏剧是本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

2、荒诞派于1962年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

3、荒诞派戏剧的特征:荒诞、抽象的主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使戏剧的直观艺术特点发挥到极限。在内容上表现世界的不可理喻,人生的荒诞不经;在艺术手法上则打破了传统的戏剧结构,用不合逻辑的情节、性格破碎的人物、机械重复的戏剧运动和前言不达后语的枯燥语言来从总体上突现世界荒诞的根本主题。它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4、法国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其独幕话剧《秃头歌女》的上演,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诞生。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英国品特

2、美国阿尔比

3、法国贝克特:《等待戈多》

4、法国阿达莫夫

5、法国热奈

6、法国尤奈斯库:《秃头歌女》(1949,史密斯夫妇、马丁夫妇)、《椅子》(1959)、《犀牛》(1958)
(七)新小说派:
1、形成于本世纪50年代的法国,后成为二战后法国和西方最重要的小说流派之一。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
2、他们认为世界是荒诞、虚无地和不真实的,传统小说是对读者的愚弄和欺骗,小说以描写人物性格和情感为主的时代以及过去。反对传统小说的倾向性,主张作家原封不动地照搬荒诞世界的存在,不赋予它任何意义和感情色彩。新小说屏弃情节和人物,拼贴散乱的片断。以物代人,创立纯粹写物的风格。倡导读者参与创作,重建小说的人物与情节。
3、代表人物有罗布—格里耶、萨洛特、布托、西蒙、杜拉斯。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法国萨洛特:第一个写新小说
2、法国西蒙:“新小说派之父”,《风》(198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佛兰德公路》
3、法国罗布—格里耶:《窥视者》:获法国1995年的“评论家奖”,《橡皮》(1953,杜邦、格里纳达端、瓦拉斯,写政治谋杀案)

(八)黑色幽默:
1、“黑色幽默”是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由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个《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
2、“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得嘲讽态度。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为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
3、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是其中心内容。面对这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即所谓的“黑色幽默”。
“反英雄”式的人物:人物精神世界常常趋于分裂,成为带有悲喜剧双重色彩的“反英雄”,借他们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通过暗示、烘托、对比、象征形式表现扑朔迷离的情节。打破理性化的时间顺序,加速节奏的跳跃,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笔法富有反讽意味,语言经常打破一般语法规则和固有的词语搭配习惯。
具有寓意性。
4、美国海勒,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还有冯纳古特、品钦、巴思、巴塞尔姆、法国维昂。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美国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2、冯纳古特:代表作《第五号屠场》、《猫的摇篮》(1963,博克侬、麦克凯布)
3、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九)魔幻现实主义:
1、魔幻现实主义指的是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60年代后成为拉美小说创作的主流。它的兴起被称为“拉美文学的爆炸”。代表人物有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古巴的卡彭铁尔、墨西哥的鲁尔弗和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
2、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魔幻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用魔幻的东西将现实隐去,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相混合、主客观事物的空间失去界限的世界。艺术上则在现实描绘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出现于小说情节中,时序关系常被打乱,叙述富于跳跃性,有时场面带有象征色彩,显示出鲜明的地狱和民族特点。它堪称是“移植”和“寻根”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它既是对现实的深刻开掘,又是对历史的严肃反思;既有对本大陆传统文化的寻本探源,又有对欧美现代主义的广泛吸收。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人是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
3、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墨西哥作家鲁尔福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
4、本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形成热潮,以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墨西哥鲁尔福:《佩德罗•帕拉莫》(1955)

(十)未来主义:
1、是现代西方的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20世纪初兴起于意大利,创始人意大利的马利奈蒂1909在法国《费加罗报》上发表的《未来主义宣言》宣告诞生,次年又发表《未来主义文学宣言进一步宣布其主张。认为20世纪的飞速发展,使世界根本改观,机器与技术、速度与竞争成为时代主要特征,未来主义应具有现代感觉,歌颂进取性的运动和机器文明,赞美速度的美和力量。认为既往的文化都已腐朽,无法适应当今的时代,提出摒弃全部文化遗产,不满现存秩序。
2、文学艺术的主题上:调动一切艺术手段,集中表现运动中的物和人,通过动态来赞美运动感、力感和立体风格。
3、艺术形式上:未来主义者主张彻底摒弃传统手法。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俄国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穿裤子的云》
2、法国阿波里奈尔:首创“楼梯式”的诗歌形式。

(十一)达达主义:
1、现代西方文艺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于瑞士,1915年来自罗马尼亚的法国诗人斯当•查拉为首的艺术小集体,在苏黎世的咖啡馆里以随手翻到的词语“达达”命名,即是指纯粹出于偶然,没有任何意义,什么也不是。
2、对文化传统、现实生活、艺术规律采取极端反叛的态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青年一代中的一部分人的苦闷心理和寻找出路的状态。
2、代表作家:布雷东、苏波等。

(十二)“垮掉的一代”:
是二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作家多为男女青年,他们以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著称。用同性恋、爵士乐、吸毒酗酒等来逃避现实并向体面的社会和美国传统价值观念挑战,提出“沉沦就是解放”和纵欲享乐合法的结论,他们用怪僻的内向自我探索和向下沉沦的所谓“脱俗”态度来表示对体面社会的不满,来对社会进行病态的反抗。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杰克•凯鲁阿克:《小城镇与大都会》
2、金斯堡:《嚎叫》

『肆』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现代主义是和后现代主义不止是文学概念

具体到写作手法

现代主义主要有意识流(心理独白)情节荒诞化 象征性隐喻等

后现代主要有反讽(升降格)、戏仿、拼贴、解构等

一楼说的现代主义是中学教科书里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是滞后的 其中的新小说、黑色幽默等流派 其实应归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一楼说的后现代主义,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后现代,是哲学上的后现代概念

听我的,不会错的

『伍』 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基本特征

我选C,因为D明显不对,排除。如果是多选题,那么AB就对,我选ABC,理由如下
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特点
1.矛盾
后一句话推翻前一句,全书的叙述者摇摆于不可调和的欲望之间。贝克特的小说《无法命名者》里的结束语是个绝妙好例:“你必须讲下去。我不能讲下去,我愿意讲下去。”美国作家勒那德·米凯尔在一篇短篇小说中讲过,“靠虚构或不靠虚构,人都没法生活。”库特·冯尼格的《猫的摇篮》里的宗教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令人伤心的是必须粉饰现实,同样令人伤心的是实在无法粉饰现实。”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在性别上往往是模棱两可的,例如布力吉德·勃罗菲的作品《在运输中》的一个叙述者记不清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在约翰·巴思的小说《牧羊郎加尔斯》中的主人公及其所爱者在口答“你是男人还是女人?”时一律说:“又是,又不是。”
2.排列
后现代主义作家有时把几种可能性组合排列起来,以显示生活和故事的荒谬。例如贝克特的《华特》里有整整一页半如下的叙述: “至于他那两只脚,有时每只脚都穿一只短袜,或者一只脚穿短袜,另一只脚穿长袜,或一只靴子,或一只鞋,或一只拖鞋,或一只短袜和靴子,或一只短袜和鞋子,或一只短袜和拖鞋,或一只长袜和靴子。或一只长袜和鞋,或一只长袜和拖鞋。”贝克特的人物力图把数学的次序强加于经验上面,因为他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哲学的次序。
3.不连贯性
上述的排列法打断了行文的连贯性。现代主义作品,如《荒原》是连贯的,只要我们能辨认出它的哲理基础;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怀疑任何一种连贯性。这方面的一个常见的情况是一篇小说以极简短的互不衔接的章节、片断来组成,并从编排形式上来强调各个片断的独立性。
4.随意性
后现代主义作品的创作和阅读成了一种随随便便的行为,如约翰逊的活页小说,任读者去拼凑阅读的次序,从哪一页读起都可以。
5.比喻的极度引伸
有些后现代主义作家有意识地把比喻引伸成独立的故事,再也不回到原来的上下文中去了。 作者的意图是向读者提供形形色色的繁复材料,使他无从得到综合的认识,借以表示现代世界之不可解释。
6.虚构与事实的结合
洛奇并没有谈及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关系问题。他所列举的六种写作方法上的特点在现代主义作品中也有表现,也许在程度上没有后现代主义那么严重。他的见解可以看作哈桑的补充。另外,英国诺丁汉大学讲师阿兰·洛德曼在《后现代主义展望》(1981)一文中也认为后现代主义只是现代主义的余波(中译文见《外国文艺》 1981年第 6期)。

『陆』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今天派2、古典加民歌3、现代派小说4、新历史小说

今天派:(格非先生的定义)直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而产生的中国现代派小说。在新时期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伪现代派”时期(1979-1981)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意识流、象征主义)的影响,中国文学曾出现过以“新感觉派小说”和“现代派诗歌”为代表的、在文学形式和写作技巧方面进行探索的实验作品。
80年代前期的探索性作品,虽然在形式上开始打破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方式,以主观的心理意识流程来安排叙事时空,但是,从总体上看,它们并没有触及到中国作家深层的审美观念、创作观念和创作模式。所谓“现代主义”只是运用了象征、变形、意识流等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和技巧,其作品整体上仍是充满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的“社会写实文学”,其目的是为了表达作家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认知与意见,即对主观意识的描写是为反映客观现实服务的,作品的主题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忧虑,而不是西方现代派所表现的对“个体生命”的忧虑,因此他们的创作事实上仍旧是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延续。正因为此,他们的创作被人们称为 “东方意识流”或“心理现实主义”,也有人称其为“伪现代派”。

二、先锋小说的繁荣期:(1985-1988)
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越来越多地被翻译和介绍进中国,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如心理分析小说,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新小说,以及理论界的形式主义、叙述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等等在80年代中期成为人们所关注与争论的热点,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刺激下,中国的先锋小说创作在1985年后呈现出一种“井喷”的态势

三、沉寂期(1989至今)
90年代初,由于先锋作家们的作品过于强调形式而忽视内容,在读者中逐渐失去市场,先锋作家们因此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作品的叙述风格采取了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受的方式,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作品转型到小说的其他领域。

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在文学创作上,新历史主义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不能将一个时代的文学与其政治、经济、历史截然分开,而应将文学与非文学加以“综合研究”,力图达到“文化政治历史诗学”的“重写文学史”目的。相应的,新历史小说摈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二元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同时,挖掘传统历史文化对现时的影响,整合积极精神因素,塑造民族意识,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比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 “革命历史小说” 和九十年代的正 “历史小说” , 新历史小说在写作手法上 表现出了与前二者迥然不同的特点, 它的抒写是反传统的, 表现在: 民间视角、个人体验的强调; 边缘人物、非史资料的撰写; 叙述空缺和再现原则的瓦解。 同时, 它渗透文中的历史表现出了虚无、 非理性的特点。

西方现代文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种反传统的文学流派统称。在思想和内容上有强烈的主观性,倾向于悲观、虚无的思想,喜欢变现异化的主题。哲理意味浓重,通常以象征、暗示、寓言式的手段表现。有意追求陌生化或间离化的效果,人物形象普遍为非英雄化、反英雄化,以意识流手段及梦幻的色彩用似是而非的手法来表现其主题。
中国式现代派小说是指1985年前后中国文坛出现的以夸张变形等西方现代派小说手法来关注现代个体人的生活状况,展示现代人失落、惶惑和生存荒诞感的小说。

古典加民歌……对不起,我不知道

『柒』 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现代派小说

现代派文学
一、有关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知识
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课文《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节选)《百年孤独》(节选)分别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现代派文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变化,流派纷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倾向也很不一致,但就其共性来说,有如下几点:①各流派都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其中心就是危机感和荒谬感。因此,现代派文学的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②现代派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尖锐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现了异化这一主题。③现代派文学是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它深受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个人主义的色彩。
现代派文学的艺术特征是:①象征性。现代派作品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着重表现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②荒诞性。现代派作家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以战后的计算机工业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把社会结构改组成一个庞大精密的机器,人成了由机器控制的动物。科学对世界和人的统治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残酷无情,人再也没有主体性可言。科学对人的压抑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分裂,而“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当代人由于科学的异化而产生对世界和人的荒诞体验。荒诞形象具有一种特殊的概括力。③意识流。现代派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状态,力求开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扩大心理描写的范围,意识流技巧的目的是要深入人的精神活动,表现那种纷乱飘忽的思绪和感触,这种思绪和感触还没有经过严密的整理和组织,常常显得松散零乱,缺乏条理,不合逻辑。④意义的不确定性。由于该时期文学关注的社会准则问题长期陷入混乱,他们感到世界的意识只是部分的、暂时的、甚至是矛盾的,而且总会有争议,这样的社会已不适宜于明确的定义,因而该时期文学更侧重于探究那种混乱的多重复合意义。在艺术表现上他们常采用事实与虚构交织的拼凑、自相矛盾、不连续性、模糊性等方法来表现这个复杂多变、难于捉摸的世界。
以上为现代派文学的总体特点。具体到每一个流派,又有其自己的特点。(一)表现主义重在表现内在世界,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其特征为:①抽象化;②变形;③时空的真幻错位;④象征和荒诞的手法;⑤面具的运用;⑥注重声光效果。其中①~④指小说,⑤⑥指戏剧。表现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是奥地利的卡夫卡。(二)意识流小说是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因人而异,各有侧重,但有些艺术特征是共同的:①“作家退出小说”;②情节淡化;③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④时空交错和心理时间;⑤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⑥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超出语法常规。代表性作家是爱尔兰的乔伊斯、英国的伍尔夫等。(三)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它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其明显特征是:①荒诞、抽象的主题。“从广泛的意义上讲,荒诞派剧作家的作品与主题,都是人类荒诞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苦闷心理”。②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荒诞派戏剧家认为“荒诞”是世界的本质,“非理性”是戏剧表现的核心内容。因此他们的作品刻意打破传统的戏剧常规,既无时空观念,又无戏剧结构的基本格局;既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无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一群被世界压扁了的可怜虫。这些人举止荒诞怪异,语言颠三倒四,思维混乱不堪,毫无理智可言。③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荒诞派戏剧作家提倡“纯粹戏剧性”,认为“艺术家通过直喻把握世界”,通过物体把戏剧人物的“局促不安加以外化,让舞台道具说话,把行动变成视觉形象”,道具使戏剧的“直观艺术”特点发挥到极限。荒诞戏剧的代表作家是萨缪尔·贝克特。(四)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现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用魔幻是工具,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用魔幻的东西将现实隐去,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相混合、主观客观事物的空间失去界限的世界。作为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流派,魔幻主义继承发展了本大陆古印第安各族文化(传统意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习俗)的传统,极富民族特色。代表作品为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二、几篇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补遗
配合教材的教学参考书对外国现代派文学有关内容进行了分析,但我们认为这些课文多为节选,所以难以集中鲜明地体现这种文学流派的特色和理论观点;而作为几种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应联系整部作品来全面地了解其思想艺术特点,使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
(一)卡夫卡这位西方现代主义各文学流派的鼻祖和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在思想上接受了存在主义学说,反映了世纪末情绪,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表现了荒诞世界和异化主题:权威的不可抗拒,障碍的不可克服,孤独的不可忍受。其代表性作品《变形记》讲述了一个荒诞而辛酸的故事,人变甲虫固然荒诞,但人在社会中像甲虫一样生活,有着类似甲虫一样的遭遇,这却是可能的。作品通过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以及变形后的遭遇及悲惨结局,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表现了人的“异化”。在作品中,“甲虫”这一形象被赋予了双重的意蕴:①表明着人自身价值的丧失,显示了人在这个迷误的世界上的无能为力,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②“甲虫”只不过作为一个道具出现,作者用它使主人公与其他同类群体相隔离,从而揭示出人在社会中的孤立、悲哀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无法沟通。
化奇异为平凡,把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无法解释的事件安置在最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环境之中,让荒谬悖理与合情合理、虚幻与现实这两类对立的因素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展现出一幅神秘、梦魇般的非现实却又好像是现实中处处可以见到的超现实图画,这是卡夫卡小说最根本的艺术特色。善于通过奇妙的构思和多种艺术手法把现实与非现实、合理与悖理、常人与非人并列在一起,把虚妄的荒诞离奇现象与现实的本质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上他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纯客观的叙述方式,构成了别人不能或难以重复、甚至无法模仿的独特的“卡夫卡式”的艺术风格。
(二)作为荒诞剧的经典,《等待戈多》非常突出地体现了荒诞派戏剧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等待戈多》揭示了“人类在一个荒诞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人与外部的客观世界是处在一种无法感知的隔绝状态。在第二幕里,那棵枯树一夜之间长出了四五片绿叶,以至两个流浪汉无法辨清是否仍在昨天的地点等待戈多。外部环境不但对人呈现出一副冷漠、陌生的面孔,而且也给人带来了一种压迫感。因为人对外在客观世界毫无所知,而客观世界是荒诞不经的,所以,人常为荒谬的现实所吓倒。此外,剧中人与人之间那种既无法分开又相互隔膜的关系也体现了一种人生的荒诞;作为全剧中心线索的戈多,也并非是一个什么具体的人,而也只是一种象征。再从全剧给人的意象来看,《等待戈多》中的“等待”也并不是一种什么具体的等待;“等待”在剧中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的意义,它事实上仍是贝克特对人类生存境况的一种寓意性说明,即:①“等待”是一种缘于痛苦的痛苦。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全面异化之后,人的生存境况是相当尴尬和痛苦的。身陷如此境地而又难以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当然便只能是无可奈何地等待,伴随着这等待的是无尽的孤独和无聊。②“等待”也就是希望。两个流浪汉因意识到自身处境的痛苦与不幸而愤愤不平,因此渴望“戈多”尽快到来。“等待”包含着希望,坚持着“等待”,即是说人类对未来总是抱有希望。③“等待”也是抗争。等待是痛苦,因痛苦而产生希望,希望便能促使人去行动。剧中两个流浪汉因希望而激起的行动就是等待。在这种等待的坚韧不拔中,无疑汇聚、融涵着一种对痛苦与荒诞现实的反抗,对痛苦与荒诞命运的抗争。因此,该剧能够“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1969年作者获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授奖辞)。
作为一部“反传统”的戏剧,《等待戈多》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①该剧完全抛开了传统戏剧中必不可少的完整的情节和结构。剧中没有什么情节,主人公只是重复一些对话和极少的动作;开头是怎样,结尾还是怎样。全剧采用了独特的循环式的结构方式,幕与幕的内容有大量重复,每一幕的场景和生活片断也都基本类似。②摒弃正常的语言形式。传统戏剧一般都非常讲究语言要个性化,富有表现力。而在该剧中,人物的语言却是语无伦次,支离破碎;剧中人与人之间构不成对话,在大段的语言转换之间,充满了非逻辑性;剧中人与人的对话中间往往有“长时间的沉默”。③大量运用“怪诞”手法,具有浓重的寓意象征意味。无论从总体框架还是具体细节来看,该剧都堪称是一部地道的哲理寓意剧。戈戈和狄狄是人类的象征,“等待”揭示着人类的生存境况和生存状态;戈多是希望的象征;戈戈穿靴子脚疼,象征着哲学意义上的“生之痛苦”;幸运儿背负着沉甸甸的沙袋前行,象征着人类旅程的沉重和毫无意义等。
(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问世就惊动了整个西语文坛,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在拉丁美洲引起了一场文学地震”。作品写了西班牙移民的后代布恩蒂亚家族的兴衰与马孔多由开拓到繁荣到再次毁灭的历史。作者在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仪式上指出这部小说主要是表现“拉丁美洲的孤独”。作者力图通过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经历以及马孔多由开荒、发展到毁灭,写出了哥伦比亚及整个拉丁美洲愚昧落后、与世隔绝和被殖民入侵的屈辱历史,揭露和批判了哥伦比亚国内外反动独裁政权的残暴和美国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预示了拉美人民将告别愚昧、孤独,走向觉醒与文明。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作者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创作原则,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使读者从这种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画面中,获得一种“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艺术感受。其突出艺术特色是:①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作家把现实与神话、传说、梦幻杂糅在奇谲多变的情节发展之中,打破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人间与鬼域的界限,置人物于更广阔的天地中,使人物、事物具有跨时空的更大容量。这些神话传说与荒诞不经的描写是印第安古老文明的真实反映,愚昧落后的马孔多人是深信不疑的。小说以此写出了拉丁美洲与世隔绝、愚昧落后的历史真实。②大量运用象征、暗示手法。如全村得了健忘症,为了生活,人们不得不在各种物品上贴上标签。这样写的目的是暗示大家要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象征的例子也很多,如带猎尾巴的孩子象征着新老殖民主义和独裁者奴役下的畸形社会;卷走马孔多的那场大风暴象征着不可战胜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力量。
三、关于教学的一点建议
面对20世纪外国现代派文学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应该让学生通过这几篇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点,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和欣赏变形、夸张、象征、怪诞、人物意识流和魔幻现实主义等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需说明的是,教学本单元对学生的要求不应过高,没必要让学生记住一些现代派文学的概念、理论、术语,而是应该指导他们在反复研读课本所选作品的同时,认真阅读《语文读本》中所选的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以增强感性认识。当然,限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知识面,对于作品的写作背景、情节和主题、艺术特色等,教师还应作适当的讲解。

还可以参考http://www.living8.net/luwen/61/66/200604012533.html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简述

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上有以下特点: 1现代派各流派都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它的中心就是危机感和荒诞感。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 2现代派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 3现代派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 艺术特征的特点: 1象征性。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外化。 2荒诞性。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揉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荒诞形象具有特殊的概括力。 3意识流。现代派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

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一 象征主义: 术语解释 象征主义 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 2 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 3 代表作家:瓦莱里、里尔克、宠德、叶芝和艾略特。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法国诗人瓦莱里:《海滨墓园》 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驶向拜占庭》 叶芝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得了19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俄国“极端真诚的诗人”勃洛克:《十二个》(长诗) 意象派的代表(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 美国的宠德:《地铁车站》(典型的意象诗) 意象派诗歌的特点: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隐逸派(象征主义派生出来的另一个诗歌流派): 创始人:翁加雷蒂 代表作家(翁加雷蒂的两位弟子):夸西莫多和蒙塔莱(分别于1939年和197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表现主义 术语解释 表现主义 1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 2 表现主义一词最早于当时巴黎举办的一个画展上的一组油画的总题名,用以表明同自然派、印象派作品的区别。 3 表现主义的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 4 表现主义的先驱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鸣曲》等剧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让死尸、幻影、亡魂、活人同时登场。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奥地利的卡夫卡 戏剧的代表:美国的奥尼尔 奥尼尔的主要作品: 《琼斯皇》:作者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 《毛猿》:副标题是“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八场喜剧”。主人公:扬克

三 意识流小说 术语解释 意识流小说: 1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 2 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3 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替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 4 代表作家是英国的乔伊斯和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钠。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伍尔芙:《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 普鲁斯特: 《追忆逝水年华》:以“我”对往事的追忆为主线,展示了“我”出生于富裕家庭却精神空虚的庸俗生活。

福克纳: “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喧哗与骚动》: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没落。小说创造了复合意识流方法,使运用意识流手法去发掘人物的内心生活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四 未来主义:兴起于意大利,创始人意大利的马里内蒂。 文学艺术的主题上:未来主义调动一切艺术手段,集中表现运动中等物和人,通过动态来赞美运动感、力感和立体风格。 艺术形式上:未来主义者主张彻底摒弃传统手法。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俄国: 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穿裤子的云》 法国: 阿波里奈尔:首创“楼梯式”的诗歌形式。

五 超现实主义兴起于法国,它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达达派诗人:布勒东(创始人)、阿拉贡、艾吕雅

六 达达主义:来自罗马尼亚的法国诗人斯当。查拉为首的艺术小集体。

艾略特 第一个创作阶段(第一首诗歌到1922年发表《荒原》前): 《一位女士的画像》、《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第二创作阶段(1922年《荒原》发表至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教前,即“荒原”阶段): 《荒原》、《空心人》 第三创作阶段(即荒原后阶段):《四个四重奏》 《荒原》(共五章):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诗篇一开始便写西方人虽死犹生的荒芜景象。 第二章《弈棋》:诗人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以女性及其情欲为主体去展示西方文化堕落的景象。 第三章《火的布道》(又译《火诫》):写男性及其情欲。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以象征情欲泛滥与死亡的“水”为主题意象。 第五章《雷霆的话》

简述《荒原》的思想内容。 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是诗人把他对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经过意识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戏剧色彩又富于启示录式的内心独白。 1它以深刻的危机与超越意识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与出路,展示出一个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状态。在没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堕落为干涸碎片,世界之夜已进入夜半,世界之夜弥漫着黑暗。 2 作者把他对现实的思索扩展为对历史的透视,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诗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诗来震撼荒原人这个上帝缺席的现实,诗人之诗为我们传来了上帝回返的讯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那种虽死犹生的绝望。荒原意识也就是危机意识,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即用皈依宗教来拯救荒原。

简述《荒原》的艺术特征: 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作为现代派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其艺术形式与表现特征有其独到之处。 1内心独白的运用。 2广泛地运用自由联想。 3把诗中的人物放到戏剧化的场景中。 4诗人通过感人的形象去暗示那些无法或者无需表达的思想。 5情感的场面化和具体化,这便是他那著名的“客观对应物”效果。 6大量运用文学的与历史的典故。《荒原》中的题辞和各章标题,或者取自古希腊神话和宗教仪式,或者指向文学作品的故事,抱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卡夫卡 (奥地利) 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创作的小说主要有3部分: 一:生前发表过的短篇小说:《判决》、《饥饿艺术家》、《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作品通过格里高尔的变形及变形后的遭遇及悲惨结局,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表现了人的“异化”。 二:生前没有发表过的短篇小说:《地洞》整篇小说都是写一只人化了的动物的内心感受,它表现了小动物的恐惧心理和生存环境的非理性。 三:生前未发表过的3部长篇小说:(被称为“孤独三部曲”) 《美国》:(原名《生死不明的人》)小说在形式上受流浪汉小说的影响,用狄更斯的传统叙述手法,揭示了西方社会的生存状态。主人公卡尔。 《诉讼》:主人公银行襄理K 《城堡》:表现了“卡夫卡式”小说的典型特征。 术语解释 卡夫卡式: 1 20世纪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创造的艺术世界,人们称为“卡夫卡式”。“卡夫卡式”如同“莎士比亚化”、“席勒式”,涵盖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2在思想上,卡夫卡接受了存在主义学说,反映了世纪情绪,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表现了荒诞世界和异化主题。3“卡夫卡式”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有: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怪诞;象征;自传色彩。

举例说明“卡夫卡式”的艺术特色。 简述《城堡》的寓意。 《城堡》是20世纪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卡夫卡创作的。

1《城堡》从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人在荒诞世界中的生存状态。主人公K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的象征,也现代人的命运的象征,同时也是卡夫卡的精神写照。2“城堡”是权力的象征,是国家统治机构的缩影,是神秘的异己力量的象征。老百姓与国家之间,关系疏远而对立,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庞大的官僚机构与大小官吏的阻挠下,小人物的起码要求也无法满足。

乔伊斯 爱尔兰作家,20世纪现代派文学巨匠和意识流小说大师。 《都柏林人》: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一部带有自传体性质的中篇小说,是乔伊斯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是他正式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第一部小说,被认为是《尤利西斯》的前奏曲。首次采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手法。主人公斯蒂芬 《为芬尼根守灵》: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代表长篇:《尤利西斯》书名是从荷马史诗《奥德赛》的主人公俄底修斯的拉丁文名幻化而来的。被认为是一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精神崩溃的史诗”,是“关于一个社会无可挽回的分崩离拆”。主人公广告承揽员布鲁姆是个平庸的资产阶级市侩、斯蒂芬、莫莉三人的巧遇,构成了庸人主义、虚无主义和肉欲主义的三结合,而这种结合正是都柏林社会也是现代西方社会中人格破碎、庸俗猥琐和精神崩溃的深刻写照。

简述《尤利西斯》的艺术特色。 20世纪意识流小说大师乔伊斯创作的《尤利西斯》,被称为是“意识流”的网络全书,它的发表标志着作者意识流技巧的成熟和完善。它有如下特征: 1作者采用荷马史诗《奥德赛》情节平行的结构,反衬现代西方人的卑微、苍白、渺小。 2作者抛弃了单向型意识流手法而将其发展为交错型意识流。作品中三股意识流互相交织,在亲情和家庭的焦点上汇合,构成一幅多彩的画面,折射出都柏林社会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 3内心独白的系统运用。 4作品还运用平行类比和象征的手法 他以荷马史诗《奥德赛》作为本小说总体结构的框架,并且把两部史诗融为一体;天空中阴云密布,象征着人类的种种罪恶。 5乔伊斯还运用了多种语言,还打破传统的语法和句法的束缚,独创了一些词汇。

『捌』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出现的各种文化潮流的总称,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美学评论,语言学等领域。后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是指二战以来对现代主义文学继承和发展的同时又背离超越的文学现象,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
荒诞派戏剧由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的著作《荒诞派戏剧》而得名,基本特征是:反映当代西方人存在的荒诞性,将深邃的哲理寓于荒诞的形式中。在创作方法上摒弃传统的戏剧程式,没有完整的故事和集中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支离破碎,缺乏鲜明的个性,对话也语无伦次,但很重视道具的作用。杰出代表是法国的尤奈斯库和贝克特。
新小说一是以揭示人的内心奥秘为主的“内心小说”,侧重表现人的下意识活动,以萨洛特(《怀疑的时代》)为代表;二是侧重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描写的“客观小说”,以物为主要描写对象,以罗格-格里叶(《橡皮》、《窥视者》)为代表。
黑色幽默因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本小说集《黑色幽默》而得名。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美国小说中的变种。杰出的代表作家是美国的海勒和冯尼格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共同特点
后现代主义文学虽然各具特色,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特点的。很多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主题、形象、情节和语言都呈现出不确定性)、创作方法的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从20世纪文学发展的轨迹看,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背离和超越。它们继承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批判和创新精神,并进一步将其推向极端。从艺术形式上看,如果说现代主义对文学表现形式的探索还停留在打破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传统手法并力图有所创新的阶段,那么后现代主义文学则倾向于放弃艺术形式,甚至从根本上反对艺术形式本身。从思想倾向上看,如果说现代主义文学对西方文化还抱有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对人生的无意义和世界的荒谬性还表现出痛苦和焦虑,,那么后现代主义作家则换了一幅嘲讽和调侃的面孔,他们相信,与其毫无结果地思考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如对它们投以轻蔑的一笑。

『玖』 现代小说的写作手法和以前的小说写作方法有何不同

以前的小说,注重线性描写,因为他杀了人所以他跑了他被杀了.这是传统的小说的写法.现代小说的写法是:他自己发现自己死了,他竭力回忆,自己是怎么死的,他发现了个线索然后去寻找,终于找到了自己死去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杀了人,这个时候他被一声枪响惊醒,发现他在床上.

热点内容
虐文小说现代言情涉及黑道 发布:2025-07-13 18:11:41 浏览:176
小说余罪手机版阅读 发布:2025-07-13 18:11:37 浏览:113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小说阅读 发布:2025-07-13 18:10:59 浏览:925
杀房小说好看吗 发布:2025-07-13 18:10:06 浏览:905
民国小说攻略军阀言情 发布:2025-07-13 17:56:27 浏览:380
古代甜宠言情完结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13 17:46:36 浏览:614
小说闪婚蜜恋免费 发布:2025-07-13 17:39:13 浏览:621
青春言情虐心催泪小说 发布:2025-07-13 17:33:38 浏览:501
言情小说人气排行榜前50名 发布:2025-07-13 17:22:44 浏览:882
好看的历史娘化小说 发布:2025-07-13 17:19:42 浏览: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