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小说与现代悬疑小说的异同点
㈠ 跪求公案小说与推理小说的异同谢谢!!!
【公案小说】它是中国旧小说的一种,由宋话本公案类演义而成,盛行于明末。先秦两汉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吏的传记,是公案小说的先导,或者说是它的酝酿期。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神鬼与狱讼相结合的作品,不妨说是公案小说的萌芽。
中唐至五代的笔记(传奇)小说与法医学著作中出现的公案故事,说明此时公案小说已经成型。
到宋代,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阶级斗争的激化,刑民事案件的日益增多以及市民在审美趣味方面的新需求(喜欢听离奇曲折、触目惊心的狱讼故事),公案作品便大量产生,品种增多,色彩斑斓,艺术上也日趋完美。可以说,这是公案小说的成熟期,或者说是它的早期。
“公案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反映冤狱为其主要情节。在史书中可以频繁地看到百姓对于“清廉”、“清介”、“清尚”、“清高”、“清白”、“清淳”、“清明”等政治品格和理想人格的赞颂,小说中公案常有对“清官”的颂扬和美誉,历史上著名的两大清官包拯、海瑞,成为公案小说主人公的主要创作原型,进而被“神话化”,在民众中流传开来,产生了广泛的积极的影响。明清小说创作受到理学思想影响深刻,公案小说中的清官不仅清廉不苟,而且能持法平慎、秉公执法,崇“法”是清官文化的代表,清官一定意义上成为了“理”的代表,替天行道。公案小说的创作素材,许多袭自前代的法律文书、案例汇编,而这些小说很多成为封建官吏案头阅读之物,许多还明确表明是为官员审案理刑而编写的,供他们参考,并且有许多官员能够从中受到启示,为疑狱的决断获益匪浅。这一类小说主要有《包公案》、《施公案》、《狄公案》、《海公案》等,小说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丰满,艺术技巧圆熟,代表了明清公案小说的最高成就。
【侦探小说】是通俗文学中最受欢迎的体裁之一,是以案件发生和推理侦破过程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类型,又称侦探推理小说。
侦探推理小说是西方通俗文学的一体体裁,与哥特式小说、犯罪小说以及由它们衍生出来的间谍小说、警察小说、悬疑小说同属惊险神秘小说的范畴。侦探小说主要写具有惊人推理、判断智力的人物,根据一系列的线索,解破犯罪(多是凶杀)的疑案。它的结构、情节、人物、甚至环境都有—定的格局和程式,因此它也是—种程式文学。由于传统侦探小说中的破案大多采取推理方式,所以也有人称它为推理小说。
㈡ 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的区别
倒死。
首先,如果没有一定阅历的人,古典小说是无法看懂的,中国的古典小说起步较晚,一般到明清时期才成熟,由于中国文人普遍认为小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所以中国的小说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压抑。
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逐渐普及,梁启超,胡适等人大力提倡小说救国论,再加上经济利益的推动,(小说可以卖钱)小说创作突飞猛进,这时候的小说基本上大家都能看懂了,比如茅盾,巴金,沈从文,老舍。
古代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古代小说有现实主义的传统,立足现实,反映现实,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说重情节,通过情节表现人物,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心理;古代小说继承了史传文学的传统,描写人物,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点,坏人身上也有长处;古代小说由“话本”发展为章回小说,结构上形成一种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对子;古代小说的语言有文言白话之分,就是古代白话,与现当代小说语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现代小说只是冲破传统“现实主义”的规范,使人物形象除简单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典型化”人物外,又有“原生态”典型形象、心理型“内向化”典型形象与抽象化“象征性”典型形象等。因此,无论是池莉的《烦恼人生》,王安忆的《小鲍庄》,方方的《风景》等,抑或是王蒙的《海的梦》《杂色》,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等,或者是宗璞的《泥沼中的头颅》,王凤麟的《野狼出没的山谷》,周立武的《巨兽》等都绝不能因没有传统的“典型人物”而否认其中各具风格的人物形象的存在。在情节安排上,许多现代小说也与传统故事型小说不同:或淡化情节,如铁凝的《哦,香雪》,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刘震云的《塔铺》,以及残雪、阿城、汪曾棋的一些作品;或追求情节的诗化,以意境取胜,如何立伟的《白色鸟》,何士党的《喜悦》,彭见明的《那人那山那狗》等;或使情节抽象化,如张承志的《大坂》,黄灿的《孤岛》,韩少功的《飞过蓝天》等,所有这些小说,虽没有了传统小说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动人心弦的冲突、悬念,但以此证明小说可以不要情节,无疑是浅薄无知的。这里有一个对故事、情节的理性认识问题。英国小说家伊丽莎白·鲍温论述这个问题时说:“凡是小说就一定包含有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可能是在一个你所不熟的或是没有料到的平面上:它们写的可能是心理的,情绪的或内在的事物。……而我们应该知道,故事的检验标准,正在于它是否是向前发展的。”如果我们摆脱传统观念对情节与故事的束缚,而承认只要是动态过程就含情节与故事这一新理解,就自然会对现代小说的情节要素的体现有正确的把握与认识了。
同时,对现代小说中环境背景的抽象化、虚化或怪诞化;对现代小说主题改变过去内涵的单一性(即只将主题理解为思想观念)而呈多样品格(即信息、情感、意境、思想观念等均可成为主题);一反过去图解说教式、单向指定式,而呈模糊性、多义性与含蓄性体现,也应有科学理解。不能以此为据,认为小说可以不要背景环境,可以不要主题意旨。
简言之,小说是以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有机融合的生动、具体。逼真、自然的艺术画图来反映社会人生的散文体叙述文学样式。
㈢ 悬疑小说和推理小说的区别是什么
推理小说都是有逻辑的,有条有理的将故事推进下去,而悬疑小说都是给观众留下疑问和未知的答案,从而刺激观众的心理。
㈣ 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主要区别
形式上的区别
一、文学发展的世界性规律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间的文学发展的不同规律,
二、文学艺术的形式美的总规律与不同门类的形式美的特殊规律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任何政治信仰和美学趣味的作家来说,他都无妨懂得更多的现代技巧,从而在储藏最丰的武器库中从容选择最新的优良武器,去丰富和发展他征服读者的魅力。
㈤ 从世情小说、公案小说方面都有哪些进步特点
世情小说,以署名兰陵笑笑生所作的《金瓶梅》为代表,小说展示了城镇为中心的广阔社会画面,真实细致地揭露了明代社会黑暗的方方面面。公案小说,如歌颂历史上清官包拯、海瑞等的“公案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黑暗和阶级矛盾。
㈥ 心理剧和悬疑小说一样吗,心理剧和悬疑小说两者的概念一不一样或者有什么相同点
心理剧跟悬疑小说的话,还是有一些概念是可能不一样,但是情节有些是相同的。
㈦ 悬疑小说与推理小说有什么不同
推理小说注重的当然是推理的过程以及侦探推理方面的有关事物了。
也许案子本身看起来是不可思议,像不可能犯罪、密室之类的,看似完全不可能,不明白凶手是怎样做到的,不懂的人往往会以为是鬼怪或者非自然现象造成的。但当案子的真相被揭开后,人们就会明白,其实这没什么神秘的,只不过是凶手的小把戏,破案只是需要时间、耐心、细心、谨慎,找出线索、证据以及侦探们过人的头脑。没有完美的犯罪,无论是怎样的神秘、不可思议,甚至看似不可能的事件,最后一定都会被揭开真相的。在侦探推理的世界中,没有鬼神之类的超自然力量,只有人们出于某些原因的装神弄鬼或者比鬼还要可怕的人心邪恶的一面。推理小说要的是证据,让罪犯不可否认罪行的铁证。绝对没有无法解释的行为或现象。
但悬疑惊悚小说不同。在那个世界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也许现在给你回贴的我就是早已死去几千年的鬼魂,借助别人的身体又重返这个人世...
在那个世界中,一切超自然现象或力量都有可能发生。作者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要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制造一种让人窒息的恐怖、紧张的氛围,着重刻画的是人物的心理,通过书中人物来影响读者的心理。结局可以说太出人意料了,因为怎样解释都可以,在那个世界中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不合理的成分当然非常多,但读者一般不会去计较。鬼怪、外星人、妖魔...这几种是这类小说的主要组成部分。
㈧ 悬疑小说的小说特点
基本概述
总体而言,悬疑小说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内容方面,悬疑小说一般与犯罪有关,其中所叙述的故事会牵涉到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作者们在故事中穿插着对社会的种种丑陋、险恶以及不公正的揭露与控诉,然后会努力在故事结尾回归到一个快乐的结局,说白了就是“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当然悬疑小说的这种内涵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这和图书的商业性和市场化趋势及需求有关,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社会和文化因素使然,这在下文中会有详述。
第二,悬疑小说也有其基本模式。这个模式就是罪犯犯罪——侦探出现——侦查——破案。一般而言,故事往往发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神秘的环境中,接下来的情节便开始展开严密的叙述,其中穿插着人物的简介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经常是受害者受到罪犯的侵犯甚至杀害,然后便会有一个维持正义、挺身而出的侦探介入,并展开一系列的调查,最后侦破案件。
第三,悬疑小说具有严密的科学逻辑推理。悬疑小说之所以能受读者欢迎,很大的一部分是由于它的悬念使人欲罢不能。而步步设悬就要求作者具有高超的逻辑推理能力。这种逻辑推理是牢固建立在严格的科学结论的基础上,层层逻辑、步步推理使案件显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
第四,悬疑小说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一部悬疑小说,往往涵盖了数、理、化、医、解剖学及法医学、犯罪心理学、刑事侦查逻辑学等学科知识,它甚至可以称为是一部集自然与社会学科为一体的网络全书。这从《达·芬奇密码》可见一斑。
悬疑特征
悬疑小说凭什么这么火?要回答这个“悬疑”,得从分析悬疑小说的特点和内在魅力开始。 出色的故事是悬疑小说的核心和生命。每一部悬疑小说都是凭借一个疑窦丛生、悬念迭起、情节曲折、惊险刺激的故事来取胜。因此,“好看”是悬疑小说最大的特征,为达到这样的阅读效果,悬疑小说通常被植入惊悚、恐怖、科幻、侦探、推理等元素,使小说的“疑”情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效果。
通过不断设置悬念,用丝丝入扣的推理和演绎来一层层剥开“疑”的内核,这是悬疑小说招牌式的架构模式。悬疑的设置和解密都需要超常的智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悬疑小说是聪明人的游戏。悬疑小说的阅读体验不是阅读一般读物的消遣和休闲,而需要智力的参与,需要缜密的逻辑推理和灵光一现的想象力,很多时候读者要紧跟书中人物一起去探秘、求解,这是悬疑小说特有的智性魅力,它也因此吸引了知识层次较高的稳定的读者群。
在写作技巧上,悬疑小说也体现了新的特点,结构更加复杂,情节更加曲折,与传统小说更注重人物刻画、情节大多采用线性的叙述不同,悬疑小说更多地运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闪回、“最后一分钟营救”等,使故事情节更像一幅幅叠加的画面,抽去了大量的论述性文字,使叙事节奏更为明快,可以说是“结构战胜细节”。这就让小说更加通俗好看,可以吸引更多读者。
此外,悬疑小说常常将虚构的情节嵌入宏大的历史背景,将历史真实与虚构的情节无缝衔接,水乳交融,令人真假难辨。将一个情节离奇曲折的故事安排在历史的废墟上上演,将故事的逻辑性建构在真实的基础上推演,着力营造起一个真真假假的想象王国,这令读者沉迷其中,难以自拔。比如《达·芬奇密码》中有达·芬奇、牛顿、卢浮宫、骑士团、隐修会等等,这些都是在现实中存在的东西。丹·布朗也直接宣称:“书中所有关于艺术品、建筑、文献和秘密仪式的描述都确有其事。”以这些真实的人和物为阅读想象的原点和支撑点,小说一方面消解虚构,着力营造真实感,一方面又在情节中增加离奇性和神秘感,达·芬奇摇身一变成了隐修会组织的头目,牛顿则变为被他册封的一个骑士,这样着意营造的一种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张力带给读者很多的新奇感和阅读期待。以至于很多读者追逐书中所描述地点来探究历史上是否确有此事,形成了新兴的“密码”旅游热。
求索未知,探究答案是人的本性之一,也是文学艺术作品创作重要的心理“引擎”,悬疑小说正是安在这台引擎上的一架出色的“梦幻飞行器”。
与恐怖小说的区别
像希区柯克说的。悬疑小说是给读者留下悬念,然后引领读者一步一步的揭开悬念。常常是以推理的形式进行。
而与许多恐怖小说的最大的区别是,恐怖小说的悬念揭开往往是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也就是灵异。悬疑小说往往把种种无法解释的悬念用科学的方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