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 简论残雪小说的现代主义元素

简论残雪小说的现代主义元素

发布时间: 2021-08-06 05:11:44

㈠ 《残雪》《山上的小屋》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有何借鉴

第一是意识流
第二是揭示人的存在的荒谬感和恐惧感
第三是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和无法沟通

㈡ 简述现代主义新潮小说的探索

意识流小说。改革开放以来,作家的放眼世界,
对西方文艺大胆借鉴。在小说界,首先是意识流手法
的借用。“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艺中的一种创作手 法,多表现人性中非理性、下意识的东西,有助于心灵
世界的刻画。率先尝试这一艺术手法的是王蒙和茹
志鹃,他们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中的艺术形式和技
巧,舍其哲学意蕴,代之以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的
意识流中没有绝望的病态的心理,而表现积极向上的
人生情绪,故又称为‘东方意识流”、“中国意识流。”如
王蒙的《春之声》r,1,描写了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刚从
西德考察归来,在探亲途中挤在闷罐车里的一段经历
和感受、作者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按时间顺序去描
述乘车回家的过程及见闻,而是突破时间限制,着重
表现人物坐在闷罐车中的意识流动。由“恍”的一声
车门关上写起,他的大脑开始自由联想。这种联想没
有任何内在逻辑性,完全是一种对故乡,对童年,对亲
人,对工作,对政治的原发型自由联想,再现了一位饱
经沧桑却满怀憧憬的知识分子心灵面貌。《春之声》
改变了传统小说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外貌来塑造人
物形象的手法,直接深人到心灵深处,运用大脑的自
由联想和内心独白,使客观事物与主观表现相统一,
体现了王蒙的创作思想。
荒诞小说。如果说王蒙等对西方现代文艺思潮
的引进和借鉴,多停留在技巧和方法的层面,其艺术
观和世界观并非真正具有现代意识,那么刘索拉、徐
星、残雪、莫言、马原、洪峰、余华、苏童等作家作品的
出现,则标志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始:
他们的小说中多有对生存荒诞感的表现,具有文化批
判、社会批判的积极意义。1 985年,刘索拉的(你别无
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问世,表现了一个新颖而
又为当时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人生追求—寻找白
我。在《你别无选择》中,一群艺术学院的大学生,玩
世不恭,放荡不羁,但在怪诞言行的外衣下,可以发现
他们的迷惘、愤感、沉沦,也有抗议、挣扎和拼搏,带有
积极的挑.钱和反叛意味。作者超越了社会政治道德
主题,而去探索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并以持有的
方式表达了生存荒诞感。残雪的作品把对荒诞感的
表现推向极致。《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等充满
病狂梦魔的作品,在荒诞怪异的幻想中显示绝望,表
现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一种无法消除的恐惧和焦
虑。在她笔下,毛毯会飞,耳朵能长出桂花树,作者以
一种变形的虚构来描写精神真实
寻根小说、1985年韩少功提出文学“寻根”的口
号。他主张:“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
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如果割断传统,
失落气脉,老是从内地文学中移植一些主题和手法,
势必是无源之水,很难有新的生机和生气、’.al他发表
的小说《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都体现了文化
寻根精神,并对此后形成的寻根文学思潮产生了重大
影响。寻根小说家们不是正而地描写现实人生,而是
写古旧的文化遗存,通过主观化的处理,以现代意识
反思传统文化。《爸爸爸》展示了生活于“夷蛮之地”
的鸡头寨中,一个族类的历史及其赖以生存的原始文
化形态。主人公丙息,始终只有原始性的智力和语言
系统,是这个封闭、蒙昧、野蛮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的产
物,是封闭、僵死的文化生态的一种象征、在创作上
明显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同时还吸收了魔幻现实主
义手法描写原始的自然景观和迷信风俗,神秘莫测,
亦真亦幻。
新写实小说。1989年《钟山》第3期推出“新写实
小说大联展。”它们在创作方法上仍以写实为主,但特
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状态的描绘,直而惨淡的人
生。虽属现实主义范畴,但决非现实主义小说的简单
回归,而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借鉴并吸收现代主义
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刘恒、刘震云、池莉、方方等
作家的作品,大多表现普通人、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
生命形式,试图揭示出一种文化心态的积淀,具有深
刻的哲理思考和文化探寻、如池莉的《烦恼人生》fsJ
展示了当代中国一普通工人的一天生活、吃饭、赶车、
上班、带孩子、做家事、睡觉、做梦等,无疑是无数中国
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所
]5
难以超越和摆脱的困境。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
够超越个人自我情感来审视人类普遍生存状态,烦恼
中不乏追求。这也是池莉作品的独特之处,她能于沉
重灰暗的人生画而中透出活力和亮色,在烦恼中隐含
着对生活、对生命的追求和挚爱。
都市市民小说。王朔的小说是随着商品经济的
发展而兴起的城市平民文化的产物,市民趣味很厚。
他的创作及其在社会上的巨大反响,构成八十年代中
后期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日趋多
元化的趋势r。其主要作品有《顽主》、《我是你爸爸》、
《千万别把我当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
王朔擅于描写那些没有固定职业的都市青年形象,既
不愿循规蹈矩,又不愿付出艰辛去开创事业,却惯于
在自嘲中阴险地嘲讽整个社会。王塑小说代表了都
市民间文化中虚无、颓废的一面,具有极强的文化颠
覆性。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以其独有的先锋性向
正统文学观念提出挑战,加快了文学观念的更新,促
进了文体审美形式的变革。同时,拓展文艺表现范
围,与人类生活相关的一叨内容,大到国际风云变幻,
小至日常琐事,都被纳人作家笔端,极大地扩展了文
学思维。尤其是后现代主义以一种“宽容”的姿态肯
定了生活中的黑暗乃至罪恶,于是,假丑恶亦普遍渗
人文学作品之中,不再处于陪衬地位,而越居主导的
地位,打破了和谐的审美观念,有其创新意义。

但同时,我们应警觉到,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极端地抒写个性,张扬自我,只关注身边琐事,对事件进程,对人物命运不作动态描写,而只作现有状态的描绘,看不见一点亮色,缺乏对未来的远景透视,忽视时代、社会赋予作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我们以新写实小说家为例,他们中不少人在生活的挤压下,缺乏高远的眼光,很难感受到时代伟大灵魂的跳动。池莉说:“我上下班得挤三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车老坏,路老堵塞,可我又拼命想早点到,一天三餐饭,柴米油盐永远是轮番着缺乏,肉鱼蛋不是买不着就是买不起,我却又想Iff饭、菜都做得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我得买菜做饭洗衣,打扫房间;太阳出来了得赶紧晒被褥....一这种真实的生活感受体现了作家的敏感多思,但在感受这种悲哀时,却对时
代大潮中涌动着变革生活的激情无动于衷,对时代新人为开创美好生活的奋力拼搏,疏忽在外。他们的眼
光只触及庸常人生,而缺乏对时代建立更为科学积极的思维。
对于王塑们的玩世不恭,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对于肩负有追求伟大文化目标的作家们来说,更应选择使命感和殉道精神。虽然世俗化是当今文化的强大潮流,但精英文化也应洁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使命。在这方而,张承志们则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㈢ 论述残雪作品的艺术特色,举例说明

残雪在中国文坛以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和叙述手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残雪模式。由于残雪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拉美的魔幻主义写作手法,在小说中大量运用象征的手法,使其小说大大开拓了人类的精神领域。另外残雪小说制造的神秘和恐惧又成了人们不断探讨的话题。残雪小说作为传达人性话语的代表,其象征手法的运用,为读者展现了怪诞离奇的世界,牢牢的把人围困夹击起来,传达出来自心灵深处的生存感受。 残雪是近年来中国文坛的热点人物,她的小说以独特个性和另类的叙事手法震惊了文学界,给文学界带来了一阵“残雪旋风”,形成了文学界的“残雪现象”。残雪小说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西方的荒诞派以及意识流写作的影响,加之残雪特立独行的性格,使她的小说呈现了另类的美。残雪的文本在某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下,先验地绘制了一个荒诞的非理性的世界。这样的文本对中国的阅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残雪的小说透露出来的是对时代的恐惧、对人间的无奈、对亲情的悲哀。 象征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利用象征与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经验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是后者得到具体直观的表现。残雪在青少年时期,幼小的心灵就蒙上了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父亲挨整,母亲被放逐劳改,全家被下放,祖母在大饥荒的年月挨饿死于水肿病。严酷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残雪精神上的抑郁与心理上某种程度的“自我分裂”,而这种“自我分裂”在创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渗透于小说的人物心灵。文革后,残雪开始文学创作,她说:“对于这十年和未来,我有太多的话要说,我想用文学和想象的方式说出来,因为它们超乎传统意识和大众话题。”
【3】至于她为什么要写作,残雪声称“我写这种小说完全是人类本性不相容的结果,我永远不会忘记报仇——感情上的报仇,尤其是刚开始创作时。”
【4】对残雪的小说世界,戴锦华曾将之喻为“梦魇萦绕的小屋”
【5】。之所以有“梦魇”,是因为它“令人联想起拒绝和批判视野中的‘中国的岁月’,尤其是‘文革’时代的梦魇年代”
【6】台湾籍作家叶洪生在阅读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后,认为该小说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从1957年‘反右’运动到文化大革命中的人和事”
【7】。而在谈及残雪小说影响力扩大的原因时,吴亮也曾指出:“她的小说常常泄露出对‘文革’时期社会黑暗的深刻记忆,这种记忆的高度变形和梦呓式的偏执处理,使小说经常处于一种精彩变态的氛围中。”
【8】从众多的有关残雪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小说中读出的“文革”信息。要真正理解残雪,了解她小说中的象征,我们必须联系“文革”时的状况,残雪似乎一直在不厌其烦的描绘“文革”,描绘那段在她记忆深处的蹉跎岁月。 残雪在小说中构架了象征体系,其象征由三个层面组成:一是具体意象的象征,二是环境描写的象征,三是物件象征

㈣ 关于残雪的书谁还有更深入的了解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53.05.30
民 族: 汉族
原名邓小华。湖南耒阳人,生于长沙。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1970年后历任街道工厂工人,个体裁缝,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突围表演》(有香港、日文版本),小说集《黄泥街》(有日本、台湾版本)、《思想汇报》、《辉煌的日子》、《天堂里的对话》(译有美国版本)、《苍老的浮云》(译有日本、美国版本)、《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译有台湾、日本版本)、《残雪小说集》(译有法、意大利、德国版本)、《布谷鸟叫的那瞬间》(译有日本版本)、《绣花鞋的故事》(译有加拿大、美国版本)等。
北京·上苑艺术馆——艺术委员会委员。
2、面对残雪,中国评论界为什么失语。
我是很喜欢残雪的小说,她的小说总是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都能从她的小说里找到一些踪影,让人琢磨不透。
残雪的小说,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大奇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语言上说,她所使用的语言是最明白晓畅的,最简洁朴素的,上过小学的人都能读,通观她的每一篇作品,连一个生僻字也没有,甚至连一个比较难懂的形容词也没有。就是用这样的文字,她构勒的作品的意象却是奇异、诡谲、神秘、怪诞;所凸显的画面却十分的逼真、鲜明、立体、另人毛骨悚然。这在中国当前的文坛,怕是独她一个
二:从文本上来说:她的小说大都是一个扇面结构。总是有一个起点,然后慢慢舒卷开来,并慢慢弯曲,从而构成她独特的叙述方式。这很符合中国读者的习惯。这与小说大师博尔赫斯相比,有些差异,博尔赫斯的作品是一个无头无尾的平面,向四方拓展,于是小说总是显得无始无终。而残雪的则有头无尾,这正如一个人的思絮,一个人的心理过程,从是从一个点开始,然后漫无边际地展开。
三:从内容上来看,残雪的小说好像并没有一篇是写现实的,但只要读下来,你总是能感到她就是写的现实。无论是早期的《黄泥街》,还是最近才发于《大家》杂志的《犬叔》,看起来写得是人世间没有的故事,可仔细想来,我们现在的城市哪一个没有一条有着黄泥街那样历史的街道?我们现在的农村,哪一个不是这样生活在神神鬼鬼的历史里?我们的民族的哪一天不是被历史的梦魇所压抑?
四:从思想上来看,残雪的小说达到中国小说从来没有过的高度。如果说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描写了中国人的劣根性,那么残雪的小说则是从文化学的层面对中国文化进行了犀利、准确地解剖。把我们这个民族的心底最为敏感最为丑陋也最为顽固的心理全部刻划出来。
可以说,残雪小说已走上世界,并且以她独特的视角与叙述方式赢得了国外一些批评家的关注。我一直认为,残雪的小说正在与博尔赫斯、卡夫卡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然而,面对中国这么优秀的一个小说家,这么优秀的小说,中国的评论界却没有表现应有的热情,而是表现为失语。这真是让人大为不解。
我想,中国的评论界有如此的表现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中国的评论界的一些职业读者并没有真正读懂残雪的小说,怕阐释不清。但作为受过专门训练的评论家,要是这样说未免有些刻薄。
二,可能是中国的评论家没有找到一种任何现成的理论来界定残雪的小说,不论是中国的文论,还西方的各种主义,怕都不能直接套在残雪的头上,所以中国评论界不愿意自己找出一种模式来界定残雪的小说。
总之,面对残雪,面对残雪的小说,中国评论界表现为整体失语。
用一句武侠小说里的话说:面对残雪的鬼魅摄魂枪,评论大侠们无人敢接招。这真是中国文坛的悲哀。

㈤ 冲击诺奖的残雪作品为何墙内开花墙外香,她的文字离我们有多远

残雪在2019年有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的潜质,但是她可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因为她的创作风格的确不是传统中国文人的风格,而更贴近西方人的欣赏风格。

然而,这并不代表残雪就不是一个好作家了,而是说,残雪的作品的受众在西方,而不是中国本土。中国大众喜爱的文学不是残雪这样的,而是偏向现实主义的。


所以,冲击诺奖的残雪作品会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她的写作风格本身就偏向西方的审美,而与中国的审美有很大不同。

㈥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考题及答案

考题:
题号:1
内容:
第一次文代会后来被当作是“当代文学”的起点,它召开于何时?
选项: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题号:2
内容:
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他们出身的地域、生活经验、作品取材等出现了怎样的转移?
选项:
a、从东北向西北、中原
b、从东南沿海向西北、中原地带
c、从中原地带向东北
d、 从西北地带向东南沿海

题号:3
内容:
50年代初,对“国际革命文艺”,尤其是对哪国文学的翻译、评介,被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选项:
a、朝鲜
b、 印度
c、 苏联
d、 英国

题号:4
内容:
下列左翼文学的资深人物中,谁在1954年以后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冲击?
选项:
a、冯雪峰
b、 丁玲
c、 胡风
d、 周扬

题号:5
内容:
关于50年代文学界的冲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项?
选项:
a、是为现实政治、文学问题所引发
b、是文学界历史矛盾的延续
c、各条不同矛盾线索是对等的关系
d、左翼文艺界内部的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题号:6
内容:
“如果我的杯子里不是慢慢地/盛着纯粹的酒,我怎么能够/用它的名字来献给你呵”,写作该诗句的是哪位诗人?
选项:
a、田间
b、 冯至
c、臧克家
d、何其芳

题号:7
内容:
艾青1950年到1957年出版的诗集中,哪部诗集最值得重视?
选项:
a、《芒市见闻》
b、《赶车传》
c、《海岬上》
d、《青春颂》

题号:8
内容:
哪位外国诗人的诗被中国当代诗人称为“插在路上的箭头和旗帜”?
选项:
a、拜伦
b、马雅可夫斯基
c、 裴多菲
d、 雪莱

题号:9
内容:
曾在部队服役而走上诗歌创作道路,并说“因为我是士兵,我才写诗;因为我写诗,我才被称为士兵”的诗人是谁?
选项:
a、公刘
b、李瑛
c、白桦
d、流沙河

题号:10
内容:
闻捷以少数民族生活写成的《吐鲁番情歌》、《博斯腾湖畔》等组诗,后来同他的其他诗作一起结集为哪部诗歌集?
选项:
a、《玉门诗抄》
b、 《新塞外行》
c、《西行剪影》
d、《天山牧歌》
答案目前没有…… sorry!!

㈦ 我国早期的“先锋”小说作家残雪的小说有什么特点

残雪的小说的特点是将现实与梦幻加以“混淆”,以精神变异者的冷峻感觉和眼光,创造了一个怪异的世界。乖戾心理的描述,将读者带入精神欲望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人性的卑陋、丑恶。残雪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内容:他们之间的对立、冷漠、敌意。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广泛的生活环境里,也存在于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家庭成员之间。残雪创造这个世界时,更多的是诉诸个人的感觉、潜在经验以及记忆。

㈧ 为什么说残雪现象是现代派最高峰

残雪的小说是真正的现代派作品,与以前的作家不同,她不是停留在意识的层次上,更多的是写人的潜意识,她的小说没有笨拙的模仿,没有矫情作态的浅薄卖弄,一切都是从心底喷涌出来的真性和真情,她是靠先天的气质投向超现实主义。

㈨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及其特征

新时期现代主义 朱敏

摘要艺术总是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二新时期义学,结束了前三十
年文学发展的一元封闭状态,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发展阶段,并以震撼人心的力度和迅猛发展之势,造就
了一派生机。新时期的二十年,几乎是中国文坛对西方两百年文学历史的浓缩性摹仿,尤其是东方大陆
在后工业文明还未到来的前提下,却超前进入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孕育期,“过电影”式的又学m潮使人眼
花缭乱,应接不暇。
新时期文学,结束了前三十年文学一元发展的封
闭状态,步人开放的多元发展阶段。不仅在题材的开
拓,主题的深化,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所进步,而且在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其文学观念、表现
技巧、艺术形式也大大改观。新时期,西方现代主义
在中国的滥疡,是由“文革”这一社会事件为之提供了
产生的土壤。’‘文革”给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人们陷
人苦闷、仿徨、反思、困惑乃至绝望的思想境地。巨大
精神'J .f求必然会通过文学来表现,于是西方现代主义
文学思潮乘虚而人。下列拟从诗歌和小说两个领域
来谈的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
朦胧诗。新时期现实主义诗歌主潮,吸收并融汇
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因素,出现了以朦胧诗为标志
的新诗潮。‘已冲击着传统的诗歌观念和审美意识,从
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坛的基本格局和风貌。诗的现
代意识增强了,高扬自我,凸现个性,具有大胆的怀疑
精神和强烈的变革意识。新潮诗人更多地关注人们
的内b世界,从外在象征上选择对应物,来凝聚苦难
的意象,并且)‘一泛运用象征、隐喻、暗示等表现手法,
1Z至达到“非象征不淡诗歌”的境地,意象化和象征化
成为新诗潮的共同特征。诗的跳跃性强,没有完整的
情节和连贯的情绪,有力地克服了传统诗歌“直、白、
浅、露”的缺点,以潜隐的方式、组合成的意象抒写人
生迷茫、苦闷、忧虑的情绪,抒写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
义的思考。
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梁
小斌等。他们的创作代表了朦胧诗的总体艺术风貌〔〕
如舒婷的诗(祖国呵,亲爱的祖国》,第一节中,作者用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冰”、“干瘪的稻穗”、“失
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新鲜奇特的意象士’,来
传达对充满灾难的祖国和在灾难中挣扎奋进的民族
的总体感受。作者没有铺写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
久,而是从贫困落后的现实出发,从人民痛苦的追求
写起,表达了深深的民族忧患意识〔她的诗大多通过
自我情感的抒发,折射出十年浩劫在一代青年心灵上
留下的深刻烙印,及其对终极价值的追求。
后朦胧诗。随着改l'li开放的深人进行,现代主义
很快步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后工业社
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后现代诗派也是在西方后现代主
义文学思潮影响下产生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解除了
绝对信仰和终极价值,从对终极目的的寻求转人对过
程的展示,从地确定意义的追求转入对过程的展示,
从对确定意义的追求转入对意义的消解‘。在诗坛,继
朦胧诗潮后又出现了朦胧诗后新生代,为新时期诗歌
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后现代主义朦胧
诗歌强调预言是生命的感觉语言,是诗人生命存在形
式,应该返朴归真,在题材上趋向于平民化、世俗化,
展示小人物的日常生存状态和感受,淡化英雄意识,
反对崇高观念。
韩东,李亚伟是这方而的突出代表。如韩东的诗
14
(山民》,就是一种纯粹客观的叙述。“小时候,他问父
亲/‘山那边是什么’/父亲说‘是山’/‘那边的那边
呢’/‘山,还是山’/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
使他这样疲倦”,语言平易朴实,单纯简洁,口语化。
“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
到大海的该是他了”Cz1有力地批判了传统文化中落
后保守的一而,揭示了不甘于命运束缚,却又无力摆
脱的一种无奈。又如韩东的《有关大雁塔》这首诗,积
淀深厚历史内涵的大雁塔已失去意义,大雁塔没能激
发出“思古之幽情”,也没能唤起对历史的厚重感,相
反,却能在纯粹客观的叙述中,表现出一种对人生无
可奈何的懒散感觉。
意识流小说。改革开放以来,作家的放眼世界,
对西方文艺大胆借鉴。在小说界,首先是意识流手法
的借用。“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艺中的一种创作手
法,多表现人性中非理性、下意识的东西,有助于心灵
世界的刻画。率先尝试这一艺术手法的是王蒙和茹
志鹃,他们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中的艺术形式和技
巧,舍其哲学意蕴,代之以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的
意识流中没有绝望的病态的心理,而表现积极向上的
人生情绪,故又称为‘东方意识流”、“中国意识流。”如
王蒙的《春之声》r,1,描写了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刚从
西德考察归来,在探亲途中挤在闷罐车里的一段经历
和感受、作者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按时间顺序去描
述乘车回家的过程及见闻,而是突破时间限制,着重
表现人物坐在闷罐车中的意识流动。由“恍”的一声
车门关上写起,他的大脑开始自由联想。这种联想没
有任何内在逻辑性,完全是一种对故乡,对童年,对亲
人,对工作,对政治的原发型自由联想,再现了一位饱
经沧桑却满怀憧憬的知识分子心灵面貌。《春之声》
改变了传统小说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外貌来塑造人
物形象的手法,直接深人到心灵深处,运用大脑的自
由联想和内心独白,使客观事物与主观表现相统一,
体现了王蒙的创作思想。
荒诞小说。如果说王蒙等对西方现代文艺思潮
的引进和借鉴,多停留在技巧和方法的层面,其艺术
观和世界观并非真正具有现代意识,那么刘索拉、徐
星、残雪、莫言、马原、洪峰、余华、苏童等作家作品的
出现,则标志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始:
他们的小说中多有对生存荒诞感的表现,具有文化批
判、社会批判的积极意义。1 985年,刘索拉的(你别无
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问世,表现了一个新颖而
又为当时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人生追求—寻找白
我。在《你别无选择》中,一群艺术学院的大学生,玩
世不恭,放荡不羁,但在怪诞言行的外衣下,可以发现
他们的迷惘、愤感、沉沦,也有抗议、挣扎和拼搏,带有
积极的挑.钱和反叛意味。作者超越了社会政治道德
主题,而去探索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并以持有的
方式表达了生存荒诞感。残雪的作品把对荒诞感的
表现推向极致。《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等充满
病狂梦魔的作品,在荒诞怪异的幻想中显示绝望,表
现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一种无法消除的恐惧和焦
虑。在她笔下,毛毯会飞,耳朵能长出桂花树,作者以
一种变形的虚构来描写精神真实
寻根小说、1985年韩少功提出文学“寻根”的口
号。他主张:“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
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如果割断传统,
失落气脉,老是从内地文学中移植一些主题和手法,
势必是无源之水,很难有新的生机和生气、’.al他发表
的小说《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都体现了文化
寻根精神,并对此后形成的寻根文学思潮产生了重大
影响。寻根小说家们不是正而地描写现实人生,而是
写古旧的文化遗存,通过主观化的处理,以现代意识
反思传统文化。《爸爸爸》展示了生活于“夷蛮之地”
的鸡头寨中,一个族类的历史及其赖以生存的原始文
化形态。主人公丙息,始终只有原始性的智力和语言
系统,是这个封闭、蒙昧、野蛮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的产
物,是封闭、僵死的文化生态的一种象征、在创作上
明显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同时还吸收了魔幻现实主
义手法描写原始的自然景观和迷信风俗,神秘莫测,
亦真亦幻。
新写实小说。1989年《钟山》第3期推出“新写实
小说大联展。”它们在创作方法上仍以写实为主,但特
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状态的描绘,直而惨淡的人
生。虽属现实主义范畴,但决非现实主义小说的简单
回归,而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借鉴并吸收现代主义
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刘恒、刘震云、池莉、方方等
作家的作品,大多表现普通人、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
生命形式,试图揭示出一种文化心态的积淀,具有深
刻的哲理思考和文化探寻、如池莉的《烦恼人生》fsJ
展示了当代中国一普通工人的一天生活、吃饭、赶车、
上班、带孩子、做家事、睡觉、做梦等,无疑是无数中国
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所
]5
难以超越和摆脱的困境。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
够超越个人自我情感来审视人类普遍生存状态,烦恼
中不乏追求。这也是池莉作品的独特之处,她能于沉
重灰暗的人生画而中透出活力和亮色,在烦恼中隐含
着对生活、对生命的追求和挚爱。
都市市民小说。王朔的小说是随着商品经济的
发展而兴起的城市平民文化的产物,市民趣味很厚。
他的创作及其在社会上的巨大反响,构成八十年代中
后期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日趋多
元化的趋势r。其主要作品有《顽主》、《我是你爸爸》、
《千万别把我当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
王朔擅于描写那些没有固定职业的都市青年形象,既
不愿循规蹈矩,又不愿付出艰辛去开创事业,却惯于
在自嘲中阴险地嘲讽整个社会。王塑小说代表了都
市民间文化中虚无、颓废的一面,具有极强的文化颠
覆性。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以其独有的先锋性向
正统文学观念提出挑战,加快了文学观念的更新,促
进了文体审美形式的变革。同时,拓展文艺表现范
围,与人类生活相关的一叨内容,大到国际风云变幻,
小至日常琐事,都被纳人作家笔端,极大地扩展了文
学思维。尤其是后现代主义以一种“宽容”的姿态肯
定了生活中的黑暗乃至罪恶,于是,假丑恶亦普遍渗
人文学作品之中,不再处于陪衬地位,而越居主导的
地位,打破了和谐的审美观念,有其创新意义。
但同时,我们应警觉到,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
潮极端地抒写个性,张扬自我,只关注身边琐事,对事
件进程,对人物命运不作动态描写,而只作现有状态
的描绘,看不见一点亮色,缺乏对未来的远景透视,忽
视时代、社会赋予作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以新写实小说家为例,他们中不少人在生活
的挤压下,缺乏高远的眼光,很难感受到时代伟大灵
魂的跳动。池莉说:“我上下班得挤三个多小时的公
共汽车,车老坏,路老堵塞,可我又拼命想早点到,一
天三餐饭,柴米油盐永远是轮番着缺乏,肉鱼蛋不是
买不着就是买不起,我却又想Iff饭、菜都做得营养丰
富,色香味俱全。我得买菜做饭洗衣,打扫房间;太阳
出来了得赶紧晒被褥....一这种真实的生活感受体
现了作家的敏感多思,但在感受这种悲哀时,却对时
代大潮中涌动着变革生活的激情无动于衷,对时代新
人为开创美好生活的奋力拼搏,疏忽在外。他们的眼
光只触及庸常人生,而缺乏对时代建立更为科学积极
的思维。
对于王塑们的玩世不恭,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对于肩负有追求伟大文化目标的作家们来说,更应
选择使命感和殉道精神。虽然世俗化是当今文化的
强大潮流,但精英文化也应洁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可替
代的使命。在这方而,张承志们则较好地做到了这一
点,
参考文献
[1〕诗fj1,1979,(7)
[2〕青春,1982,(8)
[3〕人民文学,1980,(5)
[4」韩少功.文学的“根叮Jl.作家,1985,(4)
[5〕上海文学,1987,(8)
[6]池莉.我写《烦恼人生》[il.小说选于J,1988(2)

㈩ 论述题:简要概括 新时期小说流派

新时期小说流派繁多,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手法,融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的思想观念,文学价值观多样化,创作方法多元化。使得现实主义得到升华。
一.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这一时期是现实主义的复归与深化。 由于“五四”现实主义传统和俄苏现实主义的长期影响,现实主义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始终是主导性潮流 。从70S后期到80S初期,相继出现的伤痕,反思,改革文学的热潮,重新恢复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基石和主轴地位。但这种“复归”并不简单地复归到“十七年”的革命现实主义,而是通过真实的描写和大胆的批判来重振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因此这种复归也是一种深化。《班主任》、《伤痕》都通过现实主义对真实生活做了真实的再现。尽管作为过渡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尽完善,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但它们以过去的“十年浩劫”作为批判对象,揭露伤害,反思社会,追求现实性,这些都标明现实主义的复归。《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的改革文学,并不是被动地阐释政策图解口号,一味地讴歌赞颂,而是能动的介入现实,批判现实,改造现实。作家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现实生活做出自己的描绘和评价。新时期小说创作在向生活真实的挺进中,也促进现实主义创作的不断深化。
二、寻根小说: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更具多元化,融入了现代主义等创作手法。 寻根文学突破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文学创作朝多元化发展,“寻根文学”及吸收了传统艺术表现方法,又包含现代艺术表现方法,更注重艺术探索,是文学自觉的体现。这一时期的作品如《爸爸爸》、《棋王》、《小鲍庄》、《人生》在艺术表现上都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在表现技巧上也采用象征、寓言等。韩少功的《爸爸爸》以寓言、象征的现代主义叙述方式,塑造了主人公“丙崽”这一形象来代表文化畸形、丑陋、愚顽的一面。对于原始部落鸡头寨的构建,也是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寄托了作者对人自身缺陷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这又为文学表现开辟了文化的新视野—文化性的反思,而不再是单一的政治视野,政治性的反思。
三、先锋小说:具有强烈的颠覆反叛性,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倾向。 先锋小说广义上包括:新潮小说和后新潮小说。它们突破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超越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的限制,小说主题也越来越多样化。 1.新潮小说是相对的反叛,更多的具有现代主义倾向。残雪《山上的小屋》打破现实主义小说对于现实如实直白的反映,而是将现实与梦幻混淆,以精神变异者的冷峻感觉和眼光,创造了一个荒诞的非人化的生存环境。而这个荒诞、异想的世界却是基于现实世界中个体孤独体验而衍生的。2.后新潮小说是绝对的反叛,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其创作核心理念是:虚无。他们对既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进行各种颠覆和解构,怀疑终极的价值与意义。现实主义被认为是最具有真实性的,但是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却对故事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独特的“元小说”,交错的故事情节,跳跃的叙述方式,打破了现实主义的叙事常规。
四、新写实主义小说:多视角、多层面、零度情感介入,借鉴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 新写实小说在创作方法上虽然仍以写实为主,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直面现实人生,但它不像传统的现实主义那样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是更具有当代意识,历史的意识。叙述方式,语言等方面汲取了现代和后现代主义中的艺四、新写实主义小说:多视角、多层面、零度情感介入,借鉴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 新写实小说在创作方法上虽然仍以写实为主,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直面现实人生,但它不像传统的现实主义那样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是更具有当代意识,历史的意识。叙述方式,语言等方面汲取了现代和后现代主义中的艺。
五、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颠覆王者视野,具有反史诗性。
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同根异枝”,也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超越。作家以自己的历史观念和话语方式来对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叙事进行重新陈说或再度书写。颠覆了被既往的话语赋予了特定价值和意义的历史叙事。新历史小说以非主流的事件改写元话语(苏童《红粉》叙写的是妓女在历史变迁中的经历以及感受);以个人视野看待历史事件(刘恒《苍河白日梦》以曹宅仆人“耳朵”作为叙述人来讲述故事);具有反史诗性(李晓《相会在K市》中的刘冬要加入革命党却因为一连串的意外之后被荒诞地杀害)。
六、城市、乡土小说:吸收了各种外来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化的审美追求。
城市、乡土小说打破了“十七年”小说较为单一的表现手法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且吸纳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实现了多样化的审美追求。 女性主义小说:独特的性别境遇,女性的话语视角。 以往的现实主义作品主要是站在男性的立场看待社会的发展,男性话语占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社会改革开放,女性意识逐渐觉醒,一些女性作家坚持自己的性别立场大胆地书写个人的女性经验。(徐坤《狗日的足球》以主人公柳莺对足球态度的变化,表现了作家对男权文化秩序的怀疑,对女性主义的张扬。林白《回廊之椅》通过朱凉和七叶两位女性之间的温情与爱,对女性的隐秘世界进行了大胆的挖掘和表现),女性主义小说给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丰富。

热点内容
纯爱的系统流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8-22 10:02:52 浏览:402
言情小说的危害ppt 发布:2025-08-22 10:01:14 浏览:262
台湾言情江湖系列小说 发布:2025-08-22 09:59:50 浏览:354
小说1984在线阅读 发布:2025-08-22 09:59:42 浏览:711
古风推荐小说 发布:2025-08-22 09:42:36 浏览:876
免费全城阅读小说下载 发布:2025-08-22 09:41:00 浏览:952
穿越成小说男配的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8-22 09:39:24 浏览:861
腹黑甜文古言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8-22 09:37:14 浏览:978
小说梨花言情 发布:2025-08-22 09:26:15 浏览:808
养成类小说言情排行 发布:2025-08-22 09:10:39 浏览: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