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韩国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
㈠ 想知道韩国人眼里的中国人,朝鲜人,日本人各是什么形象
这个有点不好回答,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因素影响的。我就举个我的一个韩国朋友在中国几年来对他们的印象吧。首先韩国人,不是很喜欢中国人,因为很多的不良习惯,如:吐痰、骂人等等。而对日本人态度比中国好,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素质比较好吧。对于朝鲜人,他还是很自豪的,对我宣扬他们民族的辉煌历史,应该没有恶意。
㈡ 韩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
是吗,那么牛?
韩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是十分复杂的,他们与中国是一脉相承的,但又不肯认为他们的启蒙文化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但又确实是影响着的,他们有条江叫汉江,国旗正是中国道教里的八卦,家庭里的尊老爱幼正是儒家的思想,这些他们都不想承认,却又真实的存在着的。
印象分大概为分56吧,中国强的话,就会变为95了。他们的文化一直是受着中国文化压抑着的,好像日本一样的复杂。
㈢ 最近在中国人心中,韩国是什么形象
有两个方面吧,感觉韩国经济发展很快,有令人羡慕的电子产业,有发达的娱乐业。不好的感觉:感觉韩国人很排外,去韩国旅游也好,上学也好都很难喜欢上韩国人。感觉韩国没什么美食,好像只有泡菜?在中国弱弱的说一声泡菜是咸菜吧。感觉韩国明星都长的好像,有点分不清谁是谁。
㈣ 韩国影视作品中为什么喜欢丑化中国形象
不是丑化我们
是他们没文化
不知道我们中国的现状
他们的媒体也都不报道
我的老师来中国之前本来打算待1个学期就回韩国 因为在她的印象中中国海停留在大革命时代 她以为人们都不能随便说话的 随便说话就会被共产党抓起来
来中国之前 她家里还特别担心 她差点没哭了= =|||
后来到了中国 吓一跳 不仅跟想象的不一样 而且还超乎想象
现在她来中国都7年了 她也很少回韩国
我们问她觉得怎么样 她说比想象中好多了
而且每天都能吃肉 吃水果 = =|||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话
哈哈 我差点没晕了~
韩国发展的早 而且国家小 发展的速度也就快
中国其实是后起来的国家
而且开始的时候已经落后他们不少
所以他们一直不愿意承认中国的发展
也不想去正视这个问题 这些从他们的新闻里就能看出来
本来有很大优势的国家 眼看就要超越他们
你也知道 就是自尊问题呗 别说是国家了 就连人不也一样么
原本优秀的学生却眼看着倒数的追上他 并要超越了 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所以就自欺欺人咯~
不过我还是觉得韩国人挺无知、愚昧的
因为现在这种情况全是他们的政府主导的
他们的媒体直到现在还在做些无聊的报道 很少能正视我们的成就
就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我之前无意中在韩国网站上看到条新闻 那个网站能算的上是韩国最大的新闻社
我们央视的新大楼 就那个大裤衩 不是个很有名的建筑么
克服了地心引力什么的 具体我也说不明白
不说它好看不好看 但是这个建筑确实是在国际上有一点水平的 不是哪都能盖的
但是我看那天那个报社的网站头条写的大概意思“中国人不服定律 不相信定律”什么的 文章的大概意思是说:5.12地震死了那么多的人 中国人还逞强 不相信什么万有引力的定律 不怕死 瞎挑战什么的。。。
总之看了很生气
=========================
还有一条 地震之后 不是大家都流传说什么有预言家语言么
说中国的奥运会不会成功 会有恐怖袭击什么的
因为之前那个预言家语言到了中国会有地震什么的 所以大家不也得人心惶惶的么
那时候韩国更热闹了 感觉就是在等着看我们出糗
结果奥运会空前成功了 他们有出了报道 题目是“怎么预言家的话不准?”
靠 我当时真想灭了他们
全是棒槌!!!!
==============================
其实中国到底怎么样 来了中国的韩国人就很清楚
他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发展的速度
但是心里还是有那种自尊心作祟 气不过我们发展的这么快
所以一有点新闻 就往坏处报道
真的是很没文化的表现
我有时觉得他们听可悲的
明明自诩聪明 其实是自作聪明= =|||
㈤ 韩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
韩国人对中国其实不能说具有好感。那么他们对中国是种什么感情呢?很复杂。憎恨?大概有一点,除了少数极端民族主义者比较强烈之外。害怕?这倒是真的,从历史来看,从领土来看,从经济规模看。。。无论从哪方面看,中国这个邻居是有点威胁,特别是现在韩国总想强出头做"东北亚平衡者,东北亚的中心"(在此引用韩国媒体言论),并且利用"高句丽"历史问题希望引起长白山,吉林延边甚至东北的领土归属问题。不过在我看来,对中国的感情最多的还是轻视。
韩国人对中国的轻视是由来已久的,前面已经提到,"炸酱面"这个侮辱名称是上世纪三十年代韩国人(或许应该叫日本人才对)称呼华侨的,它们当时虽然是日本帝国的二等公民,但却非常歧视那些背井离乡的华侨。对比中国在抗战期间如何善待朝鲜难民,流亡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如何在国民政府的保护下坚持到最后抗战胜利,韩国人的行为实在令人不齿。
后来反共宣传中自然抨击中国的社会制度,70年代末韩国经济腾飞,韩国人终于在"半万年历史"(在此引用韩国历史学家原话)中第一次有了富裕的感觉,而恰巧此时中国的经济状况非常不佳。看着当年的巨人如此萎靡,这给了韩国人一个绝好的增强"民族自信感"的机会。20多年来,韩国新闻媒体总是千方百计揭露中国的贫穷落后野蛮愚昧无知,拿韩国值得骄傲的部分和中国的弱点比较(当然不会拿弱项和中国的强项比较了)。在韩国时常能听到"我们推倒了万里长城"这样煽动性的言语,以至于我在韩国期间为了避免从身边韩国人口中听到这句话,不自觉地总想在任何方面都超越它们,甚至在喝酒上也不愿落后,这样也醉倒过好多次。我曾遇到过这样的事:韩国人如果比较喜欢你,会对你说:"你长得像韩国人",他们认为这是赞扬你,我总是笑着接受了。但我认识的一位朋友为表示友好,对一个韩国人说,"你长得像中国人",结果那个韩国人非常不高兴,认为是污辱它。
㈥ 在韩国人心目中,中国人究竟是什么形象
在大部分韩国人的心目中。中国人就是超级有钱的暴发户形象。
㈦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例子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中的一个分支,它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的法国,80年代后期在法、德两国备受重视,有了较为长远的发展。形象学就是与“形象”相关的学科研究,在一般的理解中,形象就是人或事物的外表特征,或者是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和描写的有形或可见的表现创造形象。但是在形象学中的“形象”与我们常见的定义不同,它是一切文字中透露出来的、对于异国的“描述”,这些都是形象学中的“形象”。“形象”包括异国形象,出自一个民族的形象,由作者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1】。那么形象学则是研究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想象性诠释,其目标在于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神话传说幻想等是如何在个人或群体的意识中形成和运转的原因和机制。形象学是对于“异国”或“异城”形象的塑造和描述。在比较文学中,形象学是经常出现的,因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会从异国层面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时,必然会出现形象,因此两者息息相关。
异国形象是如何产生的,首先是来自某个国家的旅游者,使者,传教士等媒介,通过他们与本国的联系,例如报告书信口头的传播等一系列方式将这个国家的基本情况,他们传递出来的形象传给本国,然后本国的研究者会根据他们留下的资料来将这些形象与现实中的形象做出对比研究,但是这样会产生一定的种族的误读,个人思想的影响。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该国的形象就会受到研究者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或文化作品的形象,产生误读。例如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创作的《傅满洲》系列小说中,中国人傅满洲的邪恶形象就成为了当时中国人的代表形象,在很久的时间内,中国人在西方的作品中以及人们心中的形象都是如此,直到后来才慢慢转变。
西方文学中中国形象的转变
㈧ 中国文学中的外国人形象或者外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
这个应该是能反映出文化冲突的,建议看看《刮痧》
外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嘛,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杜拉斯的《情人》,还有赛珍珠的《大地》,你做比较文学的作业的话,就好好看看赛珍珠的书吧,她对中国人中国有很多的描写,也翻译过《水浒传》,是一个比较好的角度吧。希望可以帮到你,学弟OR学妹O(∩_∩)O
㈨ 日韩历史剧中的“中国人”的形象
老实说,日本历史剧里拍的中国人都很符合当时的形象
比如说他们拍的宋朝历史剧中皇帝的常服是红色的(宋属火德) 和史书上记载一致,而我们自己拍的水浒传(号称很符合历史的)居然没注意到这点;
还有他们历史剧里的古中国建筑很真实,而不像我们拍的那样全部按照满清的样式搞……(我们的悲哀啊……)
至于棒子……这个本人不加评价……毕竟大寒冥国将要在2020年统一全宇宙了……如果你真想了解的话,可以看一看《神鸡贱》里面棒子拍的穿着宋朝官服带着蒙古式帽子留着女真大辫子的明朝官员……
㈩ 《狂人日记》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狂人形象,作者借此人物表现了当时中国人怎样的群体形象
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曾经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疯子”。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疯子;站在革命的立场看去他是先知先觉。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鲁迅塑造这具有狂与不狂两重性的形象,就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这也是狂个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义”。掌握狂人形象的关键,就在于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的理解。如果我们很好地解决了狂人形象是真狂还是假狂的问题,那么,对狂人形象所具有的“狂与不狂”的两重性就容易掌握了。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更重要的一方面却是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并且被历史所证明是正确的,只是他说出了当时的人们不敢说或者是还没有说出的骇人听闻的话。我们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全部创作的“总序言”,除了思想主题方面的因素外,还包含着它在鲁迅小说艺术上的开拓意义。鲁迅小说正是从这里开始,就一直既借鉴外国小说的长处,又继承传统小说的优点,从而创造出一种现代小说的新的民族形式。《狂人日记》的现实主义精神,最重要的是念念不忘对封建道德的批判、对愚昧国民的同性和鞭挞。在作品中,除了现实主义的方法外,象征主义也时常可见。无论是“很好的月光”,还是“赵家的狗”;无论是狼子村的炒吃心肝,还是李时珍写的人肉可以煎吃,都既可以看作是现实主义的刻画,也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结合。狂人的精神病状的描写是逼真的,而他的几乎所有语言又都是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他的形象本身的象征意义则更为突出。《狂人日记》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绩,对其也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作品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作者按照一个迫害狂患者的思维特征来写人物的语言,其逻辑虽然常常很不清晰,但是,其含义却是相当丰富而且深刻的。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和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为此感到不解和愤怒:“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还写道:“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作用!你们也会吃尽。”在作品的最后一日记里,作者深切地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并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