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 聊斋志异与现代小说对比论文

聊斋志异与现代小说对比论文

发布时间: 2021-08-08 16:49:52

『壹』 《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同为清代文言小说,二者在文学上的区别主要是在那些方面

两者都是文言短篇小说集,而且都是志怪一类,本质上当无大的区别,只是《阅微草堂笔记》比起《聊斋志异》缺少描写,可算区别之一。(参见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

《聊斋》(《聊斋志异》以下简称为《聊斋》)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清代产生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都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致《聊斋》青柯亭刊本一出,就风行天下,出现了注释本、评点本,并引起不少作者竞相追随仿作,文言小说出现了再度蔚兴的局面。有仿效《聊斋》手法写作的,如《子不语》和《夜谭随录》等,同时,也有对《聊斋》文体提出异议进行抗衡的,当时最有成就的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为《阅微》)。
纪昀,字晓岚,清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沧县)人。生于清雍正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纪昀知识渊博,文名著世,是清代有名的大学者、大才子。他主持编撰了《四库全书》,并亲自撰写二百卷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传统文化的保存,后世的治学和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阅微》是他晚年创作的笔记小说,笔记分为《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单独成书。在对待《聊斋》文体上纪昀持反对态度,曾经直接做《聊斋》中《狐梦》的反面文章。曾经对《聊斋》叙事提出质疑:“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今燕呢之词,媒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之?又所未解也。”批评《聊斋》“一书而兼二体”,认为作叙事之文,应“不失忠厚之意,稍存劝惩之旨”,“不颠倒是非”,“不摹写才子佳人”,“不绘画横陈”。盛伟在《清代诸家批点<聊斋志异>述评》中提到清代点评家冯镇峦对纪晓岚等对《聊斋》叙事的非议非常不满,写了《读(聊斋>杂记》一文,愤然指出:“柳泉《志异》一书,风行天下,万口传诵,而袁简斋议其繁衍,纪晓岚称为才子之笔,而非著述之体,皆昔言也。”又说“较之《水浒》、《西厢》。体大思精,文奇义正,为当世不易见之笔墨,深足宝贵。”…不但否定了纪昀的观点,反而对《聊斋》高度肯定和赞扬,由此可见,《聊斋》在文言短篇小说中的地位。这两部小说在叙事功能、效果方面存在诸多不同,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表现形式不同。从表现形式上看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主要分笔记、传奇两种艺术形式。《阅微》是典型的笔记小说,采用的是笔记体小说的表现形式。有人曾这样形容笔记小说:笔记体小说出于稗官,以简短的笔记体来记录百姓的“街谈巷语”和“道听途说”,它们“既是些残丛小语,篇幅短小,所讲的又是小道理,是形式和内容两见其小”。所以总结笔记小说的特点是:情节简单,篇幅短小,语言简约,注重说理。作为笔记体的代表,《阅微》充分显示了笔记体小说的鲜明特点:一是叙事简要;二是注重说理。而《聊斋》是“一书而兼二体”的志怪小说,并且成功借鉴了史传文学的许多叙事方法。《聊斋》中的大约三百篇小说,从艺术形式方面看包含了传奇志怪两种题材,并且作为志怪典型得到人们的赞誉,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云:
“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
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聊斋》的成功不单是具有传奇小说的叙述委曲、文辞多彩,而且具有志怪
小说的浪漫色彩,可以避免笔记小说在篇幅方面和语言方面的限制,鲁迅赞扬传奇小说不仅文笔精细、曲折,而且“所叙的事,也大抵具有首尾和波澜,不止一点断片的谈柄;而且作者往往故意显示着这事迹的虚构,以见他想象的才能了”。李宗为在《唐人传奇》中也说:“传奇小说在内容上则扩大到可以耸动听闻而令读者留下较强烈印象的一切奇人奇事,文笔力求优美动人,不避虚饰,尤注意于形容描写以见作者叙事有方、想象之瑰奇”。另外,从两类小说的发展来看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虽已成熟,但传奇小说和笔记体小说相比较,在语言、结构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的优势。《阅微》有明显的笔记特征,叙事简、重说理的特点致使作品丢弃了如《聊斋》作品丰富的文学精神和艺术境界,文字表达得不太尽致,读来感受不如《聊斋》丰富;虽然《阅微》中的说理使它的叙事达到“文字简明”、“说理透彻”,并且《阅微》开创了说理体,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但由于不长于文学的描写,这就使他的《阅微》缺少了生动形象,也即缺少了文学性,在作品预期达到的叙事效果上和《聊斋》是迥然不同的。纪昀等非议风气文人认为清代崇尚“著书者之笔”的笔记小说,而排斥“才子之笔”的传奇小说,所以批评《聊斋志异》虽为笔记小说,却“随意装点”,“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一书而兼二体,所未解也”,即纪昀不理解《聊斋志异》既有笔记小说记述见闻之简洁,又有传奇小说随意渲染和细致描写的跨文体现象。两部作品采用不同的叙事艺术形式,所以作品叙事功能随之不同,作品达到的效果也不同。
其次,思想内容不同。两部作品以不同的叙事方式反映的思想内容有很大差别:《阅微》从思想内容来说,主要是“劝惩”,其次是宣扬“因果报应”。纪昀本人不避讳作品的劝诫主旨,在卷一开篇明确提出作品主题:“有益于劝惩“,在两篇序文中也加以强调,盛时彦序说:“欲使人知所劝惩。”郑开禧序说:“大旨悉归劝惩。”。可见,《阅微》的劝惩功能。蒲松龄之孙蒲立德认为《聊斋》思想内容“其事多涉于神怪;其体仿历代志传;其论赞或触时感事,《聊斋志异》叙事研究而以劝以惩。”虽然《聊斋》叙事也有劝惩之意,但却是以直接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广泛揭露科举考试的弊端,热情歌颂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当时重大的时代主题的思想内容为主。《阅微》为“使人知所劝惩”,因而极力宣扬封建道德与因果报应。如《唐西劳氏女》篇,写劳氏女前生诬一妇私孕而致其死,今生鬼来索命,报应不爽。但在《聊斋》中蒲松龄对待爱情的态度和纪昀是有本质的不同的。如《聂小倩》等作品蒲松龄是热情歌颂青年男女的爱情的。可见,两部作品思想内容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别。
再次,形象创新不同。《聊斋》艺术形象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人物、情节和语言三个方面。盛伟在《蒲松龄全集》中这样分析作者的情感心理:“一方面一生科举磋砣使作者产生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不被人知的孤独,另一方面长期寄人篱下的教书生涯使他抛妻别子,不由不产生“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的慨叹,因此,孤愤与渴望“知己”便成了他的情感主调。”蒲松龄怀着满怀的“孤愤”之情来塑造形象,表现在作品中作者以幻化的浪漫主义狐形象来慰藉自己的情感世界。在狐鬼花妖的世界中作者把狐狸作为生命存在的人来描述,用狐写人,以狐写事,赋予狐以人的思想性格,并完全按照人的生活方式进行故事的描述,给予狐人性化的情感。使其作品中狐的妖气弱化,人情味增加。把人们憎恶的凶残狡猾奸诈的狐狸,描绘成具有人情世故的常人,这种心灵的寄托使狐形象得到根本改变,使《聊斋》中的狐形象突破了传统小说观念的束缚。使狐形象“多具人情,和蔼可亲”。在狐仙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上具有创建性意义,让狐具有人们喜爱的品性和形象。对传统狐仙题材的拓展与超越,为同类题材的小说创作开创了崭新的境界。在语言方面,蒲松龄用的是“才子之笔”,侧重写人,长于描绘,文笔曲折细腻,文学性较强,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人性、人情色彩的狐仙形象,提升了艺术形象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并且《聊斋》的语言特色是能把新鲜活泼的口语溶入深奥的文言中。象《阿纤》中的鼠精,美貌善良,温顺勤劳,钟情而又自尊,除“日建仓凛”,“年余仓盈”的“非常”之外,完全是一个劳动妇女的形象,这是蒲松龄的杰出创造。纪昀是大学问家,阅历丰富,又有文学才华,但思想保守,记神鬼物怪之事往往寓有宣扬纲常名教偏向,又强调“著书者之笔”,所以纪昀《阅微》在这几方面则缺乏艺术创新,鲁迅《三闲集·怎么写》这样评价《阅微》: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揭力只写事状,而避去心思和密语。”
从两部小说在叙事中体现的审美和教化作用看,蒲松龄在写作时是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真切感受和情感融入到了小说里,虽然作品也有劝诫之意,但力争让事实来发挥惩恶劝善的作用,更多的是赞美理想,抨击黑暗,弘扬善良,惩戒丑恶,把强烈的爱憎感情寄寓在叙事之中,有时直接以“异史氏日”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感受,以美的、有灵性的狐意象来实现对形象的审美和对读者的教化,借作品实现自我。而《阅微》因受作者思想的影响,作品主题的思想性和批判性无法和《聊斋》比拟,另外《阅微》不注重语言的灵活运用,只注重事实的劝惩和因果报应作用,用僵硬的古板的叙事完成作品使其强制人们去维护统治阶级的立场。由此可见,两部作品在实现审美和教化作用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

『贰』 我要写聊斋志异的毕业论文,可不知道从哪个方面下手,各位帮帮忙!!!

可以从作者的简介、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对作品的评价、主要内容,等方面。
如:
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20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31~32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7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作品简介:
《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聊斋志异主要内容 :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以写花妖狐魅著名于世。它所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人文、宗教、社会风俗、爱情、科举等等诸多内容。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如果有兴趣,可以读一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全本新注《聊斋志异》。它的前言对你的问题有详细的解答。
聊斋志异的评价 :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叁』 与其他小说相比,聊斋志异具有那些不同特点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鲁迅说:“聊斋志异虽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 前”(《中国小说史略》)。这里明确指出了《聊斋志异》一书而兼志怪、传奇二体的特色。“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不能简单理解为“用传奇的笔法,去表现志怪的题材”,其实,蒲松龄对志怪传统和传奇笔法,既有继承又有超越。

『肆』 如何评价《聊斋志异》在小说史上的地位

后人评价:
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

历史地位: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珍品,这部短篇小说集在他创作之初便有人传抄,成书之后流传更加广泛。十九世纪中叶传播到国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个语种的译本。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尽管《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但它在清代,以至于现在,它的光辉都不曾有所减少,足可见蒲松龄的学识才华,以及他对于社会的洞察和自己心灵流露与整个世人的有着共通之处,从而使得大众产生了共鸣。“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在唐代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此后便进入了一个长期的衰落阶段,历经五六个世纪的艺术滑坡,至清初奇迹般地出现了又一个高峰,这便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它的出现页为后来的各种仿效或是批判的文言小说的出现提供了蓝本,像清代袁枚的《子不语》、和邦额的《夜谈随录》、沈起凤的《谐铎》、长白浩歌子的《萤窗异草》,更重要的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可见如果没有《聊斋志异》在这个清代鼓起一股大浪,那么在后的这些小说的有无都还有待考证了,这正是说《聊斋志异》是“包括白话短篇小说在内的全部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伍』 对比聊斋和荒诞外国派文学

《聊斋志异》的艺术风格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①
《聊斋志异》的艺术风格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1)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
《聊斋志异》中的大部分作品有完整的故事。作者不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而是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发挥非凡的想象力,将狐鬼花妖人格化,把他们拉入到现实生活中来;作者还把人间、幽冥世界和仙界统一起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十分广阔的生活场景。这样,就使故事变幻莫测、曲折跌宕、引人入胜。
例如, 《促织》通过促织的得与失,反映成名一家的欢与悲。成名捉到的巨身修尾的促织被儿子弄死后,一家人陷于绝境。“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这又给成名以希望。但是得到的促织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这又使人为成名一家担心。这头促织的优劣还无法判断,必须经过实战考验。这头促织先与村中少年的“蠏壳青”斗,后又与鸡斗。在县里斗完后,又到宫中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使读者的心忽而提起来,忽而沉下去,关注着促织的胜负和成名一家的命运。
《西湖主》一开头就写燕人陈弼教在洞庭湖救了猪婆龙和一条小鱼,为下文打下伏笔。过了一年多,陈生北归,又经过洞庭,大风覆舟。陈生上岸后,见女郎射猎。驭卒告诉他:“宜即远避,犯驾当死!”陈生害怕,急忙下山,却误入西湖主宅第。公主荡秋千遗落红巾。陈生喜纳袖中,并题诗:“雅戏何人拟半仙?分明琼女散金莲。广寒队里应相妒,莫信凌波上九天。”一女见红巾玷染,大惊说:“汝死无所矣!”她慌慌张张地拿着红巾走了。“生心悸肌栗,恨无翅翎,惟延颈俟死”。过了好长时间,女又来,祝贺说: “子有生望矣!公主看巾三四遍,冁然无怒容”。当陈生饥焰中烧时,公主派人送来酒食。生徊徨终夜,危不自安。公主不言杀,也不言放。到斜日西转之时,女子坌息急奔而入,说:“完了!多言者泄其事于王妃;妃展巾抵地,大骂狂伧,祸不远矣!”生大惊,面如灰土,长跪请教。忽闻人语纷挐,女摇手避去。数人持索,汹汹入户。这时,已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了。然而,一婢忽然认出陈郎,遂止持索者。返身急去。一会儿又回来说:“王妃请陈郎入。”王妃设华筵招待,并让公主与陈生成亲,至此,“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原来王妃和婢女是陈生救过的猪婆龙和小鱼。故事一波一折,扣人心弦。
(2)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聊斋志异》塑造的一系列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或是同一类型,也人各一面,绝不雷同。如同是狐女,《婴宁》中的婴宁天真烂漫,纵情言笑;《小翠》中的小翠则与婴宁不同。“适有妇人率少女登门,自请为妇。视其女,嫣然展笑,真仙品也。”小翠与公子踢布团,误中公公。“夫人往责女,女俛首微笑,以手刓床”。小翠以脂粉涂公子作花面如鬼。“夫人见之,怒甚,呼女诟骂。女倚几弄带,不惧,亦不言。”从中可以看出小翠聪慧顽皮,颇有心计。《胡四姐》中的胡三姐狠毒害人,胡四姐心地善良。
《小谢》中的陶生在姜部郎的废宅中住。“夜将半,烛而寝。始交睫,觉人以细物穿鼻,奇痒,大嚏;但闻暗处隐隐作笑声。生不语,假寐以俟之。俄见少女以纸条捻细股,鹤行鹭伏而至”;“既寝,又穿其耳”。少者潜于脑后,交两手掩生目,瞥然去,远立以哂”。通过这样的描写,一个活泼顽皮的小谢跃然纸上。
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对花妖狐魅加以区别,使他们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绿衣人》中由蜂幻化的绿衣女“绿衣长裙”,“声细如蝇”;《阿英》中的阿英是鹦鹉精,“娇婉善言”。《香玉》中的牡丹花妖“袖裙飘拂,香风洋溢”。《苗生》中的苗生是虎精,“言噱粗豪”。“以肩承马腹而荷之,趋二十余里”,表现他力量大;“遽效作龙吟,山谷响应;又起挽仰作狮子舞”。这些都为“伏地大吼,立化为虎”作了铺垫。
(3)瑰丽多彩的环境烘托
《聊斋志异》描写景色,不只是交代主人公所处的环境,而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性格。例如《婴宁》写婴宁的居住环境。“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肃客入舍,粉壁光明如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裀藉几榻,罔不洁泽。”作者用这种花香鸟语的优美环境来烘托婴宁天真活泼的性格。
《王桂庵》中孟芸娘的住所则是另一番景象。“一家柴扉南向,门内疏竹为篱”。“有夜合一株,红丝满树。”“南有小舍,红蕉蔽窗。”这样描写一方面是反映孟家清贫,另一方面烘托孟芸娘恬淡高洁的性格。当王桂庵戏言家有妻室之时,芸娘毅然投江。这时,“夜色昏蒙,惟有满江星点而已。”则烘托王桂庵“悼痛终夜”的心绪。
(4)画龙点睛的评论
《聊斋志异》是历史传记和传奇的结合。书中近2/3的作品篇未缀有“异史氏”评语,类似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文字简洁,含义深刻。除对本篇故事加以评论外,有时还加以引伸,更加突出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外,《聊斋志异》语言精炼,惜墨如金,既运用古代文学语言,又吸收了当代口语方言。句法多变化,使文章波澜起伏,妙笔生花。但是,由于运用典故过多,给读者阅读增加了困难。从作品的语言风格来看,作者是接受了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的影响。

『陆』 《聊斋志异》和《十日谈》爱情故事的比较 文献综述还有论文主要框架怎么写

先找出不同点 然后从不同点联系到两本书的区域文化不同 时代背景不同 从这两个方面分析所不同点的原因
最后升华 得出不同时代不同区域对人们精神文化的影响 从而影响人们的社会实践 这只是我个人想法 有什么不对请见谅

『柒』 <聊斋志异》2000字读书报告,《聊斋志异》写得好差是一回事,总之复制也不要复制网上的。100分求。

《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据说作者蒲松龄在写这部《聊斋志异》时,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讲过后可不付茶钱.听完之后再作修改写到书里面去。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魔、花、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对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宫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书中的作品情节离奇曲折,但又简洁,幻化形象刻划得独具特色。虽为文言,但凝练之外又极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而且语言利落直观明了。三百年来,《聊斋》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历久不衰,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珍品,这部短篇小说集在他创作之初便有人传抄,成书之后流传更加广泛。十九世纪中叶传播到国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个语种的译本。《聊斋志异》在叙述、描写人和各种灵异之物的交往时,往往按照同类相应、同气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节。同类相应、同气相求是一种古老的观念,指的是同类事物能够彼此趋近,产生感应,实现生命层面的沟通。《聊斋志异》的许多就是以同类相应、同气相求为契机而发生、延展的故事.真爱情的篇章。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捌』 以作品为例,说明聊斋志异与以前的志怪小说有何不同

不可以盗用我的头像

『玖』 有关于《聊斋志异》的论文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用这看聊斋女性,大体不错。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女性能顶半边天的商品经济时代,我们把女性放在爱情和社会的背景上,看看聊斋女性的真善美,这仍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一、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 在爱情、婚姻、家庭中,聊斋女性形象各异,各有千秋。我们先看在爱情生活中的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外貌和心灵皆美的狐女阿绣 《阿绣》里有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其中一个就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美丽的杂货铺少女阿绣,却没有办法娶到她,在他沮丧的同时,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狐女为什么这样做?只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很快揭穿了狐女阿绣的身份。刘子固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非常害怕,还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说她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狐女阿绣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在她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开始,刘子固还能分辨真假,后来,连刘子固都分辨不清哪个阿绣是自己的妻子了。这说明狐女的美已经修练得跟阿绣没有区别。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练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她们转世之后,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 在《阿绣》这个故事里,狐女阿绣是爱情的缔造者、是家庭的保护神。她能够放下怨恨,帮助真阿绣和刘子固建立家庭,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强行占有,而是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要他得到自己的幸福。这是狐女的人生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和修炼形态美同时,获得了内心美。她的人生哲学不管是在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还是我们生活的今天,都是令人叹服的。 2、貌丑而心善的乔女 乔女丑得出奇,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理睬,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生活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要续弦,条件很苛刻,可见了乔女却大为赞赏,还派人说媒,显然是看上了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孟生对她越发欣赏,让媒人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可连母亲亲自动员她都不同意。乔女恪守封建道德,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其家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乔女却敢到孟生坟上临哭尽哀。当无赖又想谋夺孟生的田产时,连孟生的好朋友林生被无赖威胁后都吓得不敢出面,而非亲非故的寡妇乔女挺身而出,到官府告状、到有地位的缙绅门上哭诉,终于替孤儿保住了财产。然后,乔女十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地抚养孤儿成人,请老师,积累钱粮,和名门联姻,她的做法俨然孟生遗孀。 乔女有一定的叛逆色彩,她跟孟生的感情,实际上是精神恋爱,她重情重义,用终生的辛劳来报答孟生的知己之情,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 3、出淤泥而不染的妓女形象:鸦头 鸦头是个误入风尘的少女,因为她不肯接客一再受到老鸨毒打,她认识了诚实的书生王文之后,认识这个人可以托以终身,马上就机智地把握自己的命运,百折不回。 鸦头出身低贱却为人清高,她向往正常的婚姻,可是在封建礼教下,女子处于被压迫、奴役的地位,而做为一个身份低微的妓女,她更不可能有婚恋的自由。她在老鸨的魔掌下,背叛了封建长辈的意图,想从良,想与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并至死不渝,这在封建时代的人们眼中,是叛逆的,但又是很多人所向往的。在婚姻自由、离婚率高的今天,鸦头的形象不能不让人反思我们当代人的行为。 4、思想解放的侠女 身份低微的鸦头想过正常人的婚姻生活而不能,而大家闺秀侠女却天马行空,未婚生子,这在那个讲贞节、讲究婚姻是“终身大事”的封建社会中,就再出格不过了。 侠女不肯接受顾生的求婚,却跟他幽会、生儿子,而且对顾生说自己给他料理家务,同床共枕并生育后代,实际上已是夫妇,何必在意什么名份?像这样只要婚姻实质,不讲表面礼法和名份,可谓极其解放的思想,这在其它古代小说里几乎找不到。侠女冲破了伦理的约束,我行我素,未婚生子而坦然面对,是当时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有的。但在人们的生活经历中,渴望得到某种情感上的安慰,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当今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事实婚姻,当事人不在乎名份、法律约束,往往自吞苦果,从侠女的行为与当代人做法的比较,让我们感到,思想解放要有度,否则情理不容。 5、恶妇形象 在封建宗法制社会中,妇女本来处于最低层,受到夫权压制,但却出现了泼妇。其实妇女的极度泼悍正是其极度虚弱的异端表现。《马介甫》中,狐仙马介甫认识了杨万石,到他家拜访,发现杨万石的妻子尹氏虐待老人,不让招待客人。她还把公爹当成奴隶,自己不给老人穿好衣服,马介甫送给老人好衣服,她竟然在公爹身上一条一条撕开,还动手扇公爹的耳光,揪公爹的胡子,最后逼得公爹出家做了道士。对弟弟、弟媳、侄儿,尹氏更无人性,害得弟死,弟妇再嫁,侄儿几乎丧命。杨万石的妾给尹氏整治得连话都不敢跟杨万石说。当尹氏发现妾怀孕,立即动手打得崩注堕胎;因妾怀孕,尹氏命杨万石跪着戴上女人的首饰,杨万石怕老婆给戴上的女饰脱落,直挺挺地立着,气也不敢喘。尹氏这个泼妇真是写绝了!当代生活中也不乏泼妇,她们不再受人压制,目空一切,想凌驾于任何人之上,看到尹氏的形象,让人反思男女是否真的平等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对待,情与法等诸多问题,根源何在? 在《聊斋志异》中,在生动描述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时,一些平庸之辈往往作为衬托,她们或是封建淑女的代表,或是恪守妇道的贤妻良母,是忠贞烈女,是封建卫道士……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不足为道。 阿绣对美梦寐以求,乔女为知己者死,鸦头誓死捍卫爱情,侠女要婚姻实质而不要名份。聊斋中的女性形象同枝不同叶,同叶不同花,女性的美,可见一斑。 二、社会生活中的女性形象 在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聊斋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社会生活中,她们的聪明才智也大放光芒,她们在跟恶势力斗争时,机智勇敢,谈笑之间却敌兵,她们的处事才能、文才、治国才能也让庸碌的男人望尘莫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她们还成为商品经济中的弄潮儿。 1、在复仇中成长的刚强少女:窦氏 窦氏被恶霸南三复哄骗失身后无情抛弃,她和儿子冻死在南三复家门口。贫穷的窦家告连通官府的南三复,南以重金行贿得免,看来窦女要冤沉海底了。可是窦女的鬼魂出现了,两次陈尸于南三复的床上,最终南三复被判罪。窦氏只有变成鬼,才能清醒地看透南三复,冷静地面对负心人,才能变柔弱为刚强,变幼稚为成熟。窦氏这位苦难少女复仇成功,一个在灾难中成熟,在失败中获得经验的刚强少女形象矗立起来。这个形象警告了世人,女性同样能像男人一样睿智、强大。而当今一些女性在面对异性的骚扰、侵犯时,在受伤中成熟、反抗,而更多的人就像活着的窦氏一样,只有被凌辱、忍气吞声,这是多么的悲哀! 2、足愧须眉的女性 (1)玩政敌于股掌之上的小翠 王太常与王给谏一向不和,在朝庭考察官吏的时候,王给谏想找机会中伤他。王侍御明明知道王给谏的阴谋,就是想不出应付的办法。没想到他的儿媳妇小翠却像奇兵从天而降,接连办了两件看似十分荒唐的事,却帮了王侍御大忙,除掉了政敌。小翠是来替母亲报恩的,她嬉闹之间把公爹的政坛对头整了下去,“报恩”报得八面威风,自私、怯弱、愚蠢的达官贵人在小翠面前显得一无是处。 聪明仁义的小翠在当时生活中有许多影子,她们憨直任性,嬉闹玩耍毫无顾忌,丝毫未曾受到人间文明法则的污染,而在社会形势日益复杂的当代,还有多少这样既富于智慧、手段高超,又能置身于麻烦之上的人? (2)救夫君于水火的方氏和舜华 著名聊斋人物张鸿渐身边有两位女性:美而贤的妻子方氏和美而慧的狐妻舜华。如果不是这两位女性,张鸿渐连命都保不住。方氏,一个平时只知道相夫教子、飞针走线的少妇,临危不惧,沉着果断,是家庭顶梁注、主心骨。而张鸿渐两次逃亡脱难,全赖狐女舜华。舜华在张鸿渐落难时,给他一个温暖的家;在张鸿渐思念妻子时,大度地送他回家;在张鸿渐落入恶官之手、面临死亡时救出他。这两个女性的智谋和大度让人钦佩。 (3)有智谋、敢反抗悲剧命运的云翠仙 贫穷无赖的梁有才登泰山时,几次非礼少女云翠仙,云翠仙的母亲却被其甜言蜜语哄骗,轻率地以女相许。梁有才骗娶云翠仙后,狐狸尾巴立即露了出来。整天赌钱喝酒,偷云翠仙的首饰去卖,他的狐朋狗友见到云翠仙后,让他把云翠仙卖了。翠仙对梁有才的种种丑态产生怀疑,知他必有所图,于是设计引梁有才开口。在试探中,云翠仙明白了梁有才的野心,彻底清醒。事实上,云翠仙娘家很有钱,自己也存有私房钱,可她并不让梁有才知道,也不回娘家。她觉得像梁有才那样无耻的人,一旦知道必然会榨取岳家财富,云翠仙要让梁有才早日露出庐山真面目。一位深闺少女能在不公平命运面前忍辱负重,审时度势,实在难得。利令智昏的梁有才随云翠仙归宁,在华严楼阁的岳家受妻子斥骂,为众人锐簪刺身,然后,云家的琼楼玉阁全部消失,梁有才被吊在削壁之上,面向万丈深渊……一直以民间普通弱女出现的云翠仙,原来是个女仙。蒲松龄让无数受害弱女的不幸,在仙女幻想中得到了补偿。云翠仙的故事警告了当今的女性,要独立,才能在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不公时不颓废,敢于抗争,幸福把握在自己手中。 3、为他人做嫁衣的封三娘 封三娘是个美丽的贫家少女,她跟富家少女范十一娘做了朋友之后,就为朋友的终生幸福操劳操劳起来。她去了解孟安仁的情况,让范十一娘当机立断,许以终身。范十一娘自己还在犹豫时,封三娘竟然拿着十一娘送给她的金钗,用十一娘的名义送给孟安仁。为了好朋友的爱情幸福,二八红颜的封三娘竟然夜闯孟宅,去为女友做媒。在封三娘的帮助下,范十一娘克服了“闺训”和内心矛盾,抛弃了以财富、门第论嫁娶的传统观念,直到以死殉情。最后又是封三娘以异药救活了以死反抗父母乱点鸳鸯谱的范十一娘,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封三娘这个美丽少女,但并不是传统爱情故事的女主角,而是为朋友终生幸福奔波劳碌、殚精竭虑的奇特女性,这个奇特的人物,给人强烈而难忘的印象,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4、敢伸张正义的女性:商三官、庚娘 社会黑暗、恶势力猖狂,即使堂堂五尺男儿有时也会一筹莫展,可柔弱的聊斋女性却能在家庭和个人受难的关键时刻,以冷静的思考、果敢的行动,给恶势力致命一击,像复仇女神,让正义得到伸张。商三官、庚娘就是这样的奇女子。 商三官的父亲被恶人杀害,哥哥向官府告状,一年多都审不出结果,想把父亲的尸骨留在家里做告状根据,可她却看透了官场的黑暗,让父亲入土为安。后来她忍辱负重,女扮男装进入演艺小班子去给仇人庆寿,她无微不至地照顾恶霸,而恶霸也喜欢上了她,想要跟她同床共寝,她临危不惧,等到恶霸把仆人都打发走后,仇人被商三官身首两断,还不知死在谁手里。这样胆识过人的商三官,被蒲松称为“女豫让”。 庚娘跟公婆家人坐船逃难时遇上了坏人王十八,家人都被打下水,她也被王十八带回金陵,在把王十八灌醉杀掉后她也自杀了。当几个恶少来盗墓,发现庚娘还活着时,她让贼人把她送到一个有钱的寡妇家,最后终于和死里逃生的丈夫团圆。她两次面临生死考验,沉着冷静,既保住了自己的清白,又报了仇。像庚娘这样谈笑不惊,亲手杀死仇人,千古轰轰烈烈的大丈夫里边,有几个能比?谁说女子不能跟英武刚烈的男人并驾齐驱呢? 5、近代女性经营者形象:黄英、小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形象也发生变化,商品经济的弄潮儿登上了聊斋舞台,黄英就是一个典型。 《黄英》里陶家姐弟和马子才偶然相识,因为种菊话题谈得投机,马子才邀请陶家姐弟住到家里。马子才是自命清高的文人。他喜欢菊花,也佩服陶氏姐弟种植菊花的才能,但当陶三郎跟他商量卖菊为生时,他立即嗤之以鼻。可陶三郎和姐姐黄英坚持把种花卖花当成事业做,大张旗鼓卖花。他们从靠马子才接济,到自己盖起讲究的楼房,靠的都是种花卖花。马子才在丧妻以后迎娶了黄英,马家所用的东西,都由黄家供应。在封建社会中,女性没有社会生存能力,仰男人鼻息生活,而黄英不仅养活自己,还养活了丈夫。马子才却以妻富为耻,认为黄英破坏了他的清风高名,让他的男子汉自尊受到了伤害,特别不能忍受卖菊亵渎东篱,不乐意过仰仗妻财的华贵生活。黄英觉得劳动致富,堂堂正正,何耻之有?黄英句句在理地批评了马子才以贫为清高的酸腐论调,结果马子才只好认输,认同了她的商业行为。 小二跟黄英一样摒弃了“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传统女性模式,在她的琉璃厂中,小二豪迈地摆出了主管架势,丈夫只是一个工作上的帮手而已。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与地位的提高,使得小二成为真正的独立不依的女人,不再是男人的附庸。小二的故事反映了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女性的能力与地位,展示了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和趋于平等的爱情生活。当今也有许多女性仰仗丈夫过活,她们往往是生活中的弱者,但也有更多的女性像黄英、小二一样,通过生意的成功而开创自己更美好的未来。重读黄英一类人的故事,这在我们的现实当中有着很好的警示意义。 6、被压迫、奴役的才女颜氏 颜氏是名士之女,有才有貌。她父母想给她找个有才能的丈夫,可还没找到父母却死了。颜氏独居,邻家妇人来看她,带来了某生的信,并撮合成了这段姻缘。结婚后,颜氏发现丈夫某生字虽写得好,学问却一塌糊涂。颜氏开头以为考不好是因为丈夫不努力,就像严师一样督促丈夫念书,没想到丈夫愚钝之极,苦读也没效果。有一次参加考试失败,回家便哭,两人争辩之下,颜氏就说下次考试替他去。最后妻子中举,当官后政绩杰出,富比王侯。颜氏女扮男装,把封建重压下妇女被压制的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不光有文才,连吏治也超出男子。颜氏后来把功名让给了丈夫,老老实实守在闺房。因为生平不孕,这个在考场、官场上都才能出众的的女强人,在爱情生活里,却不得不败下阵来,不得不心甘情愿地用自己赚的钱给丈夫纳妾,还受丈夫奚落。在男尊女卑的时代,男女爱情永远不会真正平等。这,就是蒲松龄笔下的历史真实。在颜氏身上,让人们更加坚信谁说女子不如男,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成功。但是她的结局还是令人感到悲哀,这是当时历史的必然。 三、小结 《聊斋志异》塑造了一批精彩、迷人的女性形象,把中国古代妇女特有的处境、遭遇、气质写活了,她们的形象丰富多彩、各有千秋。蒲松龄笔下那些离经背道的女性形象美丽、真挚、纯洁、勇敢、睿智,她们能敏锐地感受到人世间的美丑善恶,果敢自任,仗义于危困之中,她们是真与善的化身,是人性与心灵之美的化身。 当时,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处于低抑的状态,人的自然性情只能从故事中得到满足。当小说以具有现实社会身份和现实社会关系的女性为主人公时,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会对她们提出现实伦理的约束。而只有在写狐鬼一类女性形象时,由于这些人物是超脱于社会固有结构之外而无法以礼教的准则衡量的,作者内心的欲望便会自然而然地活跃起来,在一种“伦理疏隔”的虚幻场景中,人的自然情感便得到了较为自由的抒发。这些女性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诵的同时,向人们揭露了封建礼教的黑暗,社会的不公,让人从中吸取到经验教训。虽然时光变迁,但是故事中所折射出来的文学、哲学光彩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失色,这些女性的故事警示了世人。 在思想解放、男女平等的当代法制社会,我们应该从他人的故事中取得教训,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现在还有很多和聊斋女性境遇相似的人存在,那么她们能不能比作品中的人物做得出色呢?

热点内容
爱与他小说免费 发布:2025-07-31 13:53:12 浏览:673
R先生的猫小说推荐 发布:2025-07-31 13:51:51 浏览:954
男主怀孕小说推荐 发布:2025-07-31 13:38:48 浏览:898
免费小说txt电子书下载 发布:2025-07-31 13:37:55 浏览:206
末日召唤流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7-31 13:36:50 浏览:828
求推荐小三抱错孩子的小说 发布:2025-07-31 13:28:52 浏览:485
总裁带番外小说推荐 发布:2025-07-31 13:24:39 浏览:749
浮生物语小说2全文阅读 发布:2025-07-31 13:22:55 浏览:887
穿越独宠小说排行 发布:2025-07-31 13:21:48 浏览:798
校园勋鹿小说 发布:2025-07-31 13:13:28 浏览: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