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小说尤利西斯
『壹』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的作者是谁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意识流文学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德·布卢姆(Leopold Bloom)于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日常经历。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并被誉为20世纪一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首,每年的6月16日已经被纪念为“布卢姆日”。《尤利西斯》是英国现代小说中最有实验性、最有争议的作品。
『贰』 尤利西斯的作品评论
爱尔兰著名作家罗迪·道伊尔(Roddy Doyle)在2004年的时候就曾批判《尤利西斯》乏味、过长,被评价过高,他说“人们总将《尤利西斯》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部小说之一,但我真的怀疑他们是否为这部小说感动过。”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现代主义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之首,并被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人民网
当作家将目光集中于作品的形式而非内容时,他们就踏上了一条错误的路途。“现在的作家总追求特立独行,希望让别的作家印象深刻。”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说,“带来最大负面影响的就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它是纯粹风格化的,空无一物,当你把那些矫饰的东西去掉后,你会发现这本书看起来很愚蠢。”
——新华网
《尤利西斯》之所以能获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不仅因为它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西方人的现代意识,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整整一代人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而且还因为它在创作手法和谋篇布局上标新立异,别具一格。
乔伊斯成功地发掘了人们头脑中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广阔领域,并深刻地揭示了爱尔兰乃至整个西方社会中现代人纷乱复杂的心理结构。
他大胆突破传统小说的时空界限,将人物瞬息万变,流动不已的意识活动和恍惚迷离的精神世界原原本本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尤利西斯》无疑是对传统文学的有力挑战,也是西方小说史上最富有新意和实验性的作品之一。《尤利西斯》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技巧足足统治了西方文坛半个世纪之久,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维屏(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叁』 《尤利西斯》到底讲些什么
该小说讲述的是青年诗人斯蒂芬寻找一个精神上象征性的父亲和布卢姆寻找一个儿子的故事。斯蒂芬已经有了一个生理上的父亲西蒙·迪达勒斯,但是斯蒂芬只把他当成肉体上的父亲。
斯蒂芬所寻找的父亲只能是一个象征性的父亲,这个父亲可以允许斯蒂芬自己也成为一名父亲。布卢姆寻找儿子从很大程度上讲则是因为他需要一个后代来巩固自己的身份和延续香火。斯蒂芬和布卢姆两人都希望通过寻求为父之道来巩固他们各自的身份。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2年。
(3)现代主义小说尤利西斯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904年的一天,乔伊斯在都柏林街上和人发生冲突,一位中年人亨特把受伤的他扶起来送回了家。后来他听说亨特是一个受到歧视的犹太人,而且妻子对他不忠,亨特的精神更是令乔伊斯感动。乔伊斯对弟弟说,他想就此写一个短篇小说,题目就是《尤利西斯》。后来,他又想把它写成中篇,直到1914年,乔伊斯才动手写该题材。
作品赏析
《尤利西斯》的人物体现了现代主义特征:首先,《尤利西斯》的主人公不是故事情节的驱动者,而是作者调控小说艺术形式的有效工具。坚决淡化小说人物的传统角色和职能,将其与故事情节剥离,并充分强调其对小说艺术的宏观调控作用,这无疑是乔伊斯在人物描写艺术上的大胆革新。
『肆』 .《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和 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主要区别在何处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20至3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意识流小说一反传统写法,不靠作者从旁描述,而靠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思想意识;不考虑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而是按照人物意识的流程来构思作品。发挥自由联想的作用,借助于回忆和幻想,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剪裁生活,从而扩展了时间的跨度和空间的幅度,加大了作品的容量。因此小说中时序颠倒交错,情节结构松散多变。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小说的规格没有划一的标准,在实际运动中也各不相同。因此,意识流小说这种手法的表现形式更为纷纭复杂,变幻无穷。公认的意识流的著名作品有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意识流手法是《尤利西斯》这部小说突出的艺术特色。小说结构庞大,叙述的层次错综复杂,但却是一种不失控制的混乱和构思严密的放纵。这种写法继承了《追忆似水年华》的特点,把弗洛伊德学说的柏格森时空理论纯熟地运用于小说。小说采用与人特日常生活特点相应的语言和思维方式真实 地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抓住人物思绪的脉博直接进入人物性格,把混乱的 意识流引进了传统的内心独白,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功力。作者在小说的形式 上进行了广泛的实验,采用倒叙、自由联想、时空混淆,双关反语、蒙太奇 等手法来描写不断流动着的意识状态,直观地观察人物内心状态,是西方意识流小说一部经典性作品。
《追忆似水年华》和一般的回忆录以及一般的自传小说都有所不同,作者对于回忆的概念,对于时间的概念都与众不同。他把今昔两个时间概念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回忆方式,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曾鲁斯特明显地受到了十九世纪末风靡一时的柏格森哲学的影响。
普鲁斯特认为人的真正的生命是回忆中的生活,或者说,人的生活只有在回忆中方形成真实的生活,”回忆中的生活比当时当地的现实生活更为现 实。《追忆似水年华》整部小说就是建筑在回忆是人生的著华这一概念之上的。以回忆和时间为主线,普鲁斯特能过自己的感觉表现客观世界,刻意突出内部世界,增加小说的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追忆似水年华》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自愿活埋在坟墓中的人,在寂静的坟墓中回想生前种种经历与感受的抒情记录。
《追忆似水年华》和传统的小说不同,它虽有一个中心人物“我”,但没有贯彻始终中心情节,并且“我”与“非我”的界限并非绝对不可逾越。 只有回忆,没有情节。这是普鲁斯特对于法国小说的创新。
就其反映的生活内容而言,《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传统小说艺术的最后一颗硕果,最后一朵奇葩,最后一座伟大的里程碑;而就其在艺术结构与表现手法上的大胆创新,是名副其实的现代小说的先驱。
参考《爱问知识网》
『伍』 尤利西斯 跪求尤利西斯的内容介绍,详细一点的,老师让给大家讲故事内容,看了好几遍愣是没看懂啊!
作品简述
乔伊斯
不同版本《尤利西斯》的封面(6张)选择这一天来描写,是因为这一天是他和他的妻子诺拉·巴纳克尔(Nora Barnacle)首次约会的日子。小说的题目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拉丁名为尤利西斯),而《尤利西斯》的章节和内容也经常表现出和荷马史诗《奥德赛》内容的平行对应关系。利奥波德·布卢姆是奥德修斯现代的反英雄的翻版,他的妻子摩莉·布卢姆(Molly Bloom)则对应了奥德修斯的妻子帕涅罗佩(Penelope),青年学生斯蒂芬·迪达勒斯(Stephen Dedalus,也是乔伊斯早期作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主人公,以乔伊斯本人为原型)对应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玛科斯(Telemachus)。乔伊斯将布卢姆在都柏林街头的一日游荡比作奥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同时刻画了他不忠诚的妻子摩莉以及斯蒂芬寻找精神上的父亲的心理。
创作背景
乔伊斯使用了奥德修斯的罗马名“尤利西斯”据说是由于他从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的儿童作品《尤利西斯的历险》最先接触了奥德赛的故事。他曾评论认为奥德修斯是文学史上涵盖意义最广泛的人物形象,并试图以尤利西斯的历险为主题写一篇短篇小说发表在《都柏林人》中,并最终从1914年起开始创作长篇小说。 《尤利西斯》中的人物形象与乔伊斯的其他作品一样,大多有其生活原型。乔伊斯本人出生于一个经济状况良好的天主教家庭,但后来由于爱尔兰民权运动领袖帕内尔的倒台以及父亲酗酒等原因家道中落,乔伊斯也选择放弃天主教信仰。1902年乔伊斯离家前往巴黎学习医学,1903年母亲病危赶回都柏林,临终床前乔伊斯和弟弟斯坦尼洛斯·乔伊斯却出于对天主教的叛逆坚持不肯下跪。后来乔伊斯把这一经历写入《尤利西斯》第一章并加以渲染。1904年起乔伊斯再次离家,并结识了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诗人奥列佛·圣约翰·戈加蒂。尽管并不是很信任他,乔伊斯依然被他的才华所吸引,后来戈加蒂成为《尤利西斯》中“壮鹿”马利根的原型。戈加蒂在都柏林湾租了一幢爱尔兰抵抗拿破仑·波拿巴进攻时建造的圆形石堡,想要用来作为根据地发起将爱尔兰文艺古希腊化的文化运动,乔伊斯在邀请下也住进石堡。但两人时常发生摩擦,其后戈加蒂的一个英国牛津朋友也搬进石堡,他爱好盖尔语,并给自己起了一个盖尔人的名字,他成为乔伊斯书中海因斯的原型。一天夜里他做恶梦梦见被黑豹追赶,半梦半醒之间竟然抓起手枪扣动扳机,险些击中乔伊斯。惊醒的乔伊斯决定立刻离开石堡不再回来,尽管当时是半夜,后来乔伊斯将这段经历也写入《尤利西斯》第一章中。后来乔伊斯在一家妓院喝醉,遇上了蛮不讲理的宪兵(第十五章中的宪兵卡尔和宪兵康普顿)发生争吵并动手,幸好被他父亲的朋友亨特先生遇见解救。乔伊斯于是产生灵感,想要为亨特先生写一篇在都柏林的历险,于是亨特先生成为布卢姆的原型。其他重要的原型包括:西蒙·迪达勒斯(斯蒂芬的父亲,以乔伊斯的父亲为原型),摩莉(以乔伊斯的妻子诺拉为原型)。
《尤利西斯》写于1914年至1921年间,1918年起开始分章节在一家名为《The Little Review》的美国杂志连载,直到1920年连载到第十三章《瑙西卡》时因包含有大量描写主角行手淫的情节被美国有关部门指控为淫秽。1921年《尤利西斯》在美国和英国遭禁,但其后(1922年)在爱好现代主义文学的西尔维亚·毕奇小姐的帮助下,《尤利西斯》得以在法兰西共和国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屋首次完整出版。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尤利西斯》在美国、英国、爱尔兰等国仍然被列为禁书。在W·B·叶芝和T·S·艾略特等多位欧美知名作家的支持下,1933年12月6日纽约南区地方法庭的约翰·乌尔赛法官宣判《尤利西斯》尽管包含性描写但并非色情作品,从而并不淫秽。次年1月《尤利西斯》在美国由兰登书屋出版。
小说结构
《尤利西斯》全书共分为三部分十八章,表面上每章内容晦涩凌乱,实则内部结构与荷马的《奥德赛》有密切联系。每一章节都有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并对应一个《奥德赛》的故事主题,角色和情节也和《奥德赛》有不同层次的对应。《尤利西斯》在The Little Review连载期间,每章都加上了下表中的标题。但据说出于避免使读者过于关注这些对应关系的考虑,乔伊斯并未将标题等提示性内容在其后正式出版的书中写明。
『陆』 《尤利西斯》是属于哪一文学流派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著名的现代派小说家乔伊斯的著作。他是最早使用意识流形式的作家之一。
『柒』 请问从《尤利西斯》看意识流小说的特色,如何议论
意识流小说史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在英法美等国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不注重描写客观世界而着力表现人的内心真实,特别是着力表现人得意识流程,从而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它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在创作技巧上意识流小说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象征暗示的手法。英国作家詹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分别和《奥德赛》中的主要人物相对照。吧布鲁姆在柏林一天18个小时的游荡和奥德修斯回乡途中在海上漂泊10年相对照;放纵情欲的莫莉和对爱情忠贞的奥德修斯的潘奈洛佩对照;把失去父亲精神困惑的斯蒂芬和一直寻找自己父亲的奥德修斯的儿子帖雷马克对照。布鲁姆等现代西方人的心态和行为在古代史诗主人公英雄业绩的对照下,显得平庸和渺小。作者借古代史诗中的象征和隐喻,使他们成为表现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艺术手段,大大加深了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尤利西斯》使用了交错型的意识流,改变了单向型意识流。布鲁姆的意识流则在个人世界里徜徉,莫莉的意识流则始终在婚姻爱情中流淌,斯蒂芬的意识流淌阻碍个人与文化中,而这三段意识流汇合在亲情与家庭。
『捌』 英国文学的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时期(1918-1945)
20世纪初,本涅特、威尔斯、高尔斯华绥坚持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传统进行创作,用写实的方法记载社会转型时期资产阶级社会和家庭发生的变化。但他们很快就受到来自现代主义文学的挑战。按照弗吉妮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的说法,1910年是英国小说从传统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变化的重要年份。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加速了这一变化。战争中,大批无辜青年充当炮灰,白白丧生。一战之后,不少英国人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有关人性、人类前途的基本观念乃至基督教文化传统的信念发生了动摇。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使现代主义文学蓬勃发展,英国小说也面目一新。D.H.劳伦斯(D. H. Lawrence)是煤矿工人的儿子,他将视线投向两性关系,对西方文明的缺陷进行反思。《查特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曾因为大胆的性爱描写而在英美两国被查禁。他的《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虹》(The Rainbow)、《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等小说将社会批评与性心理探索巧妙结合起来,猛烈抨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作为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拨,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心理真实,注重直接观察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体验人物的内心感受,在内心世界这面镜子上折射出丰富多彩的外部现实。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伍尔芙的突出成就是意识流小说。她的《达罗卫夫人》(Mrs. Dalloway)和《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作品突破传统的时空观,将意识流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还体现出女作家对于女性存在的历史及现状的独特反思。来自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被认为是继莎士比亚后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旷世之作《尤利西斯》(Ulysses)给英国传统小说带来一场革命。《尤利西斯》情节简单,主要记载迪达勒斯、布卢姆和布卢姆的妻子莫莉三个人物的日常琐事。小说实际上只写了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一天里的事情。这一天是1904年6月16日,乔伊斯与他未来的妻子娜拉曾在这一天首次幽会,除此以外,它是都柏林历史上最普通不过的一个日子。乔伊斯在小说中力图展现的是生活的本质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尤利西斯》因此被有的评论家誉为表现了西方“现代社会的全部生活和全部历史”。《尤利西斯》的成功在于意识流描写表面上纷纷扬扬,漫无边际,实际上结构齐整,周密严谨。
20世纪20年代是英国文学史上又一个辉煌的黄金时代,文坛群星璀璨,佳作迭出。在诗歌领域,T. S. 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1922年发表《荒原》(The Waste Land),运用大量的神话描绘战后西方世界精神失落的景象,表达人的再生的希望。他的诗作代表了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突出成就。爱尔兰诗人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努力建立自己的神秘主义象征体系,深入探讨人生哲学问题。叶芝的创作道路由传统走向现代,折射出英语诗坛的过渡与变迁,代表了现代诗人摆脱旧时代的影响,创立现代诗风的历程。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力图摆脱传统的束缚,具有前卫色彩。从本质上讲,现代主义文学是精英文学,《尤利西斯》出版后,一般市井百姓很少有人问津。在以危机和战争为时代特征的三四十年代,严峻的社会现实,尖锐的社会矛盾,紧迫的社会问题,为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回归创造了条件,采用写实手法的小说再度受到人们的欢迎。30年代的英国小说在主题上从内倾变为外向,表现社会对个人命运的主导影响,在形式上则从前卫转向保守,采用传统叙述手法。这一时期英国文坛出现了几种走向:一是关注当代政治和社会问题,创作具有左翼倾向的文学。二是抨击资产阶级中上层社会的腐败堕落,创作社会讽刺小说。伊夫林?沃(Evelyn Waugh, 1903-1966)在《罪恶的躯体》(Vile Bodies)、《一捧尘土》(A Handful of Dust)等作品中描绘英国社会婚姻、家庭、学校、宗教、政治生活中的荒唐、邪恶与堕落。三是消遣性文学的流行。J. B. 普里斯特利(J. B. Priestley, 1894-1984)以具有喜剧意味的形式讲述社会各阶层的人生故事,展现英国广大地区的生活百态。“侦探小说女皇”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 1891-1976)在《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尼罗河上的惨案》(Death on the Nile)等侦探小说里精心编织跌宕起伏、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为读者逃避严峻的社会现实提供一个想象世界。
30年代还涌现出两位风格独特的作家: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 1904-1991)和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 1895-1985)。格林作为一名信仰天主教的作家,致力于探究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精神危机,记录个人灵魂在善恶之间的煎熬,并将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与反映当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结合起来。30年代末问世的《布赖顿硬糖》(Brighton Rock)与《权力与光荣》(The Power and the Glory)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英国重要小说家的地位。格雷夫斯是诗人兼小说家,他的古罗马帝国三部曲《我,克劳迪斯》(I, Claudius)、《克劳迪斯神和他的妻子梅萨利纳》(Claudius the God and His Wife Messalina)、《贝利萨里乌斯伯爵》(Count Belisarius)是现代历史小说经典之作,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使生活在古代的人物具有亲近感,同时又保持了历史性。
『玖』 有谁读懂了《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在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利奥波德•布卢姆1904年6月16日在都柏林的经历。乔伊斯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这一天是他和他的妻子首次约会的日子。小说的题目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的拉丁文译名。
布卢姆整天为他妻子莫莉的不检点行为而烦恼,博依兰是莫莉的情人。上午10点,布卢姆收到一个女打字员给他的情书,他看过后把信撕成碎片,然后到教堂去做弥撒。11点,布卢姆乘马车到墓地参加迪格纳穆的葬礼。他回想起自己夭折的儿子和自杀的父亲,他对死亡进行反思,认为人死后最好火葬或海葬。他又想到自己不过是一个广告经纪人,一个漂泊流浪的犹太人。他心中不免一阵凄凉,甚至想到死亡,但马上又回到现实中。
中午,布卢姆到《自由报》去向主编说明自己揽来的广告方案,随后又赶到《电讯晚报》报社,遇到了青年诗人斯蒂芬。回家的路上布卢姆在一座纪念碑旁看见斯蒂芬的妹妹在拍卖行准备卖旧家具,顿时一片感慨。下午1点,布卢姆去了一家廉价的小饭馆,这里的人狼吞虎咽,丑态百出。于是他又去了一家‘高级一点的餐厅,在那里遇到熟人弗林,谈话间弗林问起他的妻子,这使他想起下午4点妻子要与博依兰约会,心里顿感不快。
下午2点,斯蒂芬在图书馆里发表关于莎士比亚的议论。下午5点,布卢姆和一个朋友约好在酒吧见面。布卢姆实在无法忍受一个大肆攻击犹太人的无赖。晚上8点,布卢姆被少女格蒂所吸引,但后来发现她竟然是个瘸子。晚上10点,布卢姆到妇产医院去探望难产的麦娜夫人。在道德衰微、家庭分裂、传统观念沦丧的社会里,布卢姆产生幻觉把斯蒂芬当成自己可怜的儿子。
天蒙蒙亮时,布卢姆回到家中发现室内的摆设有所变动,他幻想着莫莉与博依兰幽会的情景,但又觉得这也不能全怪莫莉,自己也没有满足她的要求,他愿意再做一次努力。莫莉处于半睡半醒之中,梦中出现了丈夫布卢姆、博依兰、初恋情人和斯蒂芬。她朦胧地感到一种母性的满足和对年轻男子的冲动。不过,她想得最多的还是和她一起生活了10年的丈夫,她觉得他还算是个好丈夫,决心再给他一次机会。
拓展知识
《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的时空,语言风格独特。
『拾』 从尤利西斯看意识流小说特色
詹姆斯·乔伊斯是一位著名的英国现代“意识流”小说大师。他于1882年2月2日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市郊区的一个中级资产阶级家庭。父亲约翰·乔伊斯是个税务员,平时爱好杯中之物,且喜欢夸夸其谈,在政治上具有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母亲玛丽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詹姆斯·乔伊斯从小在耶稣教会学校受天主教教育,准备当神父。中学毕业前,开始同宗教信仰以及都柏林庸俗无聊的社会生活决裂,决心献身于文学。1898年乔伊斯进入都柏林大学专攻现代语言,1902年毕业后赴巴黎学医。1903年,由于母亲病危暂时回乡,他开始写短篇小说。1904年乔伊斯结婚后到意大利和瑞士旅行,并宣布“自愿流亡”,与天主教会统治的爱尔兰彻底决裂。詹姆斯·乔伊斯先后在罗马、的里雅斯特、苏黎世等地以教授语言和为报纸撰稿为生。他的晚年苦于眼病,又为女儿的精神失常所困扰。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沦陷后,乔伊斯迁居苏黎世,终因忧惧频袭,心力交瘁,于1941年1月去世。
1.意识流与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的概念是由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最早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和“意识流”的方式进行的。他还认为:人们过去的意识会不断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后来,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发展了詹姆斯所提出的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展了詹姆斯关于非理性、无意识的观点,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们的学说都极大地促进了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在意识流小说创作中,作者不是按照传统小说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进行创作,而是按照人的意识活动和自由联想来描述故事。意识流创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常常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交叉或重叠,其表现形式往往变幻无穷、循环往复。它打破了从理性和逻辑推理解释世界和人的传统观点,以一种恰当的文学形式展现了当代世界和现代人的复杂景象。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文坛中,意识流小说创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涌现出了一批举世公认的意识流小说大师和著名的意识流作品,例如: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及其代表作品《追忆逝水年华》,英国女小说家伍尔夫及其代表作品《达罗威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与《海浪》(1931),美国小说家福克纳及其代表作品《喧哗与骚动》(1929)与《当我弥留之际》(1930),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及其代表作品《尤利西斯》(1922)和《芬内根们的苏醒》(1939)。这些意识流小说的大师摈弃以往传统的小说结构形式,将飘忽不定和流动不已的意识流作为小说故事描写的主流,在广大读者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幅西方社会中人们纷乱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的画面。
1922年,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正式出版,它既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意识流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该书的问世轰动了整个西方文坛,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
2.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
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的题目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小说取名《尤利西斯》,表明该书和《奥德赛》一样,同是一部史诗,一部记载现代人探索人生和命运的史诗。《尤利西斯》向广大读者展示了西方现代意识,反映了整整一代人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
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三位普通的都柏林人在1904年6月16日从早上8点到晚上2点钟一天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经历。故事由居住在都柏林市郊一座古塔里三个主人公展开,一个名叫斯蒂芬·德迪勒斯,他刚刚从巴黎一所院校毕业,是位年轻的历史教师和诗人,他母亲临终时请他跪下祈祷,出于对宗教的反感,他没有听从母亲的要求,母亲死后,他为此事悔恨终身,始终沉浸在懊丧之中。后来,因家道中落,他几乎与领着妹妹们艰难度日的父亲断绝了关系,他离家出走,以教书为生。第二位名叫利厄波尔·布卢姆,他是一位广告推销员,匈牙利犹太人。他常常串街走巷,终日奔忙,却总是劳而无获。他幼子的夭折使他在精神上受到无法弥补的创伤。而他的妻子对他不忠使他羞愧难当。第三个就是布卢姆的妻子莫莉,她是位典型的肉欲主义代表,由于布卢姆性功能衰退,她不甘寂寞,常常招蜂引蝶,这一切均使布卢姆蒙受着难言的羞辱和精神折磨。
1904年6月16日清晨,斯蒂芬·德迪勒斯上完了一节历史课后,从校长那儿得到了三英镑二先令的报酬,来到海边漫步,面对翻滚的海浪,他思绪万千,人世的沧桑、大自然的奥妙、时空的永恒、艺术的魅力在他的意识中开始了漫无边际的涌动。他觉对母亲有过情欲的爱恋,觉得对不起父亲。他抱着负罪的感觉渴望在精神上重新得到一位父亲。
同一日的早上八点钟,在埃克尔德街某所房子里,广告推销员利厄波尔·布卢姆正在为自己和妻子莫莉准备早餐。这时,送信人给莫莉送来一封信,内容大致是一名叫波伊兰的青年约定午后四点来看她。布卢姆怀着黯然的心情借故走出了家门。他到邮局取了一封写给他的情书,在一个僻静的地方读了它。而后,他参加了友人的葬礼,在他去墓地途中,他看到了妻子的情夫波伊兰正在向他家的方向走去,于是他脑海里闪现了一系列念头:死亡、埋葬、以尸体为食物的墓地老鼠……一系列荒诞的想象在他心灵深处流淌。
随后,他到《弗里曼日报》社去送交了一个广告图案设计,又去了一趟医院探望因难产而住院的一位夫人。在这里他遇见了斯蒂芬·德迪勒斯,二人一见如故,斯蒂芬说要用自己新领到的工资请客,他们还去了妓院。在那里斯蒂芬酩酊大醉,布卢姆精心照料他。他们终于在彼此身上找到自己精神上最重要的东西。布卢姆找到了失去的儿子,斯蒂芬找到了精神上的父亲。布卢姆回家后告诉妻子斯蒂芬以后要加入他们的生活。这位背叛丈夫的放荡女人刚刚告别了一个情人,“从斯蒂芬的到来朦胧地得到一种母性的满足,又混合着对一个青年男子的情欲冲动。她在快要睡着的瞬间又回忆起她和布卢姆相互热恋的时光。他们的生活似乎会出现好的转机。”整部小说以斯蒂芬零乱无序、恍惚迷离的意识流开始, 又以莫莉长达40多页的滔滔不绝的意识流结束。
3.乔伊斯《尤利西斯》的创作艺术
《尤利西斯》代表了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无论从形式或内容上都与传统小说背道而驰,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技巧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笔下的人物形象都有其生活原型。利厄波尔·布卢姆是奥德修斯现代的反英雄的翻版,他妻子莫莉对应奥德修斯的妻子帕涅罗佩,青年学生斯蒂芬·德迪勒斯(以乔伊斯本人为原型)对应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玛科斯。在小说中,乔伊斯将布卢姆在都柏林街头的一日游荡比作奥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通过对布卢姆等三人在都柏林街头的一天生活的描述,淋漓尽致地展现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乔伊斯通过简单的情节描述表现出了最丰富的意识流内涵,其内容触及到了都柏林的政治、历史、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
在《尤利西斯》的创作过程中,乔伊斯突破传统小说的时空界限,摆脱传统小说中作者的描写或转叙,借鉴了艺术领域中各种生动的表现手法,巧妙地运用了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和时空跳跃等精彩纷呈的意识流手法来描述人物的精神生活和内心活动。
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采用的艺术手段可谓别出心裁,但他使用最多的是内心独白。“《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所涉及内容包罗万象:各种离奇复杂的情感、想象、欲望、猜测、推理、回忆、印象和幻觉互相混杂,形成一条来无影、去无踪、恍惚迷离、稍纵即逝的主观之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乔伊斯的内心独白技巧在布卢姆的妻子莫莉身上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为了真实地描述了莫莉的内心世界,表现莫莉凌晨两点三刻的心理活动,乔伊斯用了长达40多页的篇幅来记载她在似醒非醒、似睡非睡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不分段落,没有任何标点符号,如实地记述了她那犹如江水般的滔滔不绝的意识流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时空不间断的流动穿梭。这段意识流的文字被人们称为意识流作品中最精彩的典范。
在小说中,乔伊斯的自由联想技巧在布卢姆身上运用得极为成功。“作为一个犹太人,他时刻具有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和异化感。与爱尔兰白领中产阶级为伍使他自惭形秽;想到妻子莫莉水性杨花,与多人勾搭成奸使他觉得无地自容。父亲的自杀,儿子幼年早夭,这都使他感到愁闷与悲哀。他那极其敏感、郁郁寡欢而又胆小怕事的性格以及内心深处严重的失落感,不仅笼罩着他的整个意识领域,而且也随时支配着他的自由联想。”(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儿子的夭折、父亲的自杀和妻子的不忠时刻笼罩着他的精神世界,并不时侵袭他的意识,这些因素成了他头脑中的核心意识,他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随时都会引发他对这些事情的联想。
意识流活动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 一种是时间蒙太奇,主体在空间上保持不动, 而人物意识却在时间上移动;另一种是空间蒙太奇,时间保持不动而让空间因素发生变化。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成功地将时间蒙太奇和空间蒙太奇两种蒙太奇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其共同成为渲染小说主题,生动地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
《尤利西斯》中的人物并没有做出什么令人难忘的惊人之举,但读者却对三位主要人物有着极其深刻的了解,这是因为作者向我们展示的是他们的内心世界。乔伊斯运用“意识流”手法,使读者通过人物的眼睛观察客观世界,通过人物自己各不相同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来了解他们的思想意识、内心隐秘、希望与回忆。作者使用意识流手法将人物的思维过程再现出来,这里有自觉的理智的思考活动,也有下意识的感官印象及思维上跳跃式的联想。
在题材方面,作品突破一般文学作品以英雄美人或异乎常人事迹为主的窠臼,主人翁既无高贵的社会地位,又无超群惊人的业绩,甚至在感情生活中也没有特别动人心魄的大起大落,全部是平常人,平常事,通过符合现代社会实际的现象反映人和社会的本质。而现代西方社会道德和现代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正是乔伊斯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所要表现的内容。在乔伊斯看来,都柏林在精神上和行动上都陷入瘫痪,“布卢姆的庸人主义、斯蒂芬的虚无主义、莫莉的肉欲主义,在道德衰微、家庭分裂、传统观念沦丧的现代世界里,其实他们都是飘零无依,精神上遭受挫折、充满动乱的人。这正是当时西方社会道德与精神文明的深刻写照”。
著名美国批评家艾德门·威尔逊在《新共和》杂志上曾这样评论作品《尤利西斯》:“《尤利西斯》把小说提高到同诗歌与戏剧平起平坐的地步。读了它之后,觉得所有其他小说的结构都太松散。乔伊斯这部书在写作方法上之新奇,对未来小说家的影响将是难以估计的。我简直无法想象他们如何能不受此书的影响。它创造了当代生活的形象,每一章都显示出文字的力量和光荣,是文学在描绘现代生活上的一重大胜利。”《尤利西斯》也得到了著名诗人T.S.艾略特的高度评价,他说:“小说《尤利西斯》是对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反映,是一本人人都能从中得到启示而无从回避的作品。”的确如此,《尤利西斯》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一部登峰造极的小说,它的问世无疑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结语
《尤利西斯》被人们誉为上世纪整个英语世界中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在小说的创作中,乔伊斯运用了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和时序颠倒等意识流手法,跨越了时间的界限,巧妙地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融合在一起成功地记载了人物繁复、杂乱的潜意识活动,真实地记载了人格的异化、心理的变态和性格的扭曲,使意识流成为现代文学创作独特的思维模式和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法,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他通过对都柏林三个居民支离破碎的人格和混乱、猥琐的欲念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都柏林小市民生活的无聊与精神世界的平庸,表现了西方社会人性异化、精神崩溃的现实,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生活的腐烂和不可救药。作为独树一帜的意识流小说经典作家,乔伊斯对钟表时间与心理时间的驾驭能力简直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他那富有创造力的艺术手法和创新精神无疑将会对21世纪小说的发展产生划时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