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小说有效教学研修总结
Ⅰ 如何提高初中小说教学的有效性2100字
小说以它独特的审美艺术展示生活中的人生百态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示的是作者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的时候要紧紧抓住小说的主题,不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要启发学生展开思维。下面我结合自身的学习和教学,简要地谈谈如何提高现代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一、施教者要通读文本,把握文意,精心准备。
教师课前应该熟悉文本、研透文本,小说教学要设立哪些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文本,可以通过标题引入教学,从题目中就了解到了小说的主要人物、故事的具体环境等。如《变色龙》这个标题比喻新颖、寓意含蓄,《热爱生命》明确地反映了作家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态度。
二、紧贴作品要害,巧妙设置悬疑,提高课堂效率。
小说往往都会有一些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呢?即渲染和烘托的作用。同样,要提高小说的教学效用,我们教师在平时授课时就要注意情境导入,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种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氛围和一种让学生去探求问题的欲望。学生有了探求问题的欲望,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如此导入:“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了解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人,没有不被鲁迅笔下的那个备受社会凉薄的苦人儿所感动。鲁迅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写了那么多的小说却独喜欢《孔乙己》?那么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又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其实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悲剧的牺牲者。悲剧会让人落泪,但是这个悲剧使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会阵阵绞痛……《孔乙己》是性格悲剧、命运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和分析这篇小说之后就会有更深的认识。”这则导语巧设悬疑,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人物、情节、环境均是小说教学的重心。
小说相比较记叙文、叙事类散文来说,有共同点,即都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章。但小说反映的主题更为灵活深刻,因为它是借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人物的价值观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社会问题,往往能达到以小见大的反映作用。
为更好地反映这些,作者会通过故事情节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展现,因此,小说的教学重点就是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小说是通过情节来展示人物的行为特征,因此在小说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情节描写。鲁迅先生根据现实主义创造典型人物的要求,适应短篇小说形式的特点,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和民间文学艺术形神结合、写形服从于写神的表现方法。譬如懒洋洋的瘦伶仃、癞疮疤、黄辫子、厚嘴唇、旧毡帽的阿Q;再如《故乡》中脸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又粗又笨,而且开了裂,皱纹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的成年闰土。至于《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洗。”“青白脸色”是不事劳动又营养不足的结果,“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是被压迫、被侮辱的标记,衣服破脏和花白胡子乱蓬蓬的是孔乙己贫穷而又懒散的证明。特别是那件长衫,鲁迅先生是着重写了的。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这个旧社会穷读书人的精神状态:他的经济地位是低下的,在思想上却仍然把自己看成一个“上等人”,即使穷得“站着喝酒”,也不肯脱掉那标志着“读书人”、“上智者”的长衫。这种矛盾着的外相,正是孔乙己在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下所形成的读书高贵、劳动卑贱、欲上不能欲下则不甘心的病态心理的集中表现。
再看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三起三落”: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搜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作者主要讲述的是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痛斥了压迫人民的无德之人,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所进行的剥削、压迫,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把人“变”成鬼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教学时,尽量让学生讲述讨论梳理出小说的情节,最好让学生演绎展示,教师有意无意加以渲染,那么在对情节的梳理中就会妙趣横生,课堂就会活跃,印象自然也就深刻得多了。在授课中让文中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就能体现出来,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和环境,对主题能起到烘托的作用。例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就是如此,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了事情的真实性。
总之,要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使学生真真实实地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教师要吃透文本,巧妙设置导入情境,找到切入点,抓住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讨论探究,这样教学的有效性自然会大大提高。
Ⅱ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研修总结)
1、备课 任何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课前认真细致的备课,而备课的充分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你上课的自信程度,讲课效果,学生听课的效果,所以备好一堂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1)细致全面。我们上课面对的是学生,而学生是各种程度参差不齐的,你无法预料到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那么我们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细致入微的备好每一堂课,细致到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放过。我们不能打无准备之战,千万不能忘记我们要带好子弹上战场。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准备长流水,所以你一定要把水备好,并把每一堂课的知识备全备细。 (2)重点突出。是不是细致全面的准备上课就一定会很充分,学生就会相当满意了呢?我觉得并非如此,我们必须在全面细致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课进行精细加工:做到哪些知识是自己要储备的,哪些是要讲给学生听的;讲给学生的哪些是需要了解的,哪些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哪些是学困生需要掌握的;哪些是中间生需要掌握的;哪些是优等生需要掌握的;都应该有分门别类的要求。(3)语言精练。在课前准备好精练的上课语言,力求一语中地,切中要害,不说废话,学生们才能心服口服。 2、上课 (1)正视自己。无论何时,站在学生面前,都要充满自信,敢于迎视面对你的几十双眼睛,要让他们从你自信的目光中读出,你有充分的准备和无穷的力量,勇于面对他们所提出的任何问题和给予你的任何挑战。坚实的自信心会让你上课时铿锵有力,毫不畏惧的目光会让你在学生面前信服指数激增,所以无论上任何一堂课,无论面对什么类型的学生,坚定的信心,自信而执着的目光会让你更加具有人格魅力。 (2)真情投入。我们现在经常会见到年轻老师的教学及班级管理,满意率都比老教师高,他们取胜的筹码决不是靠知识和经验,而是依靠对学生的真情投入,年龄上较小的差异使他们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他们课后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们朋友般的接触,把自己的业余时间无偿的给学生答疑,解决问题,这一点大大弥补了他们知识经验的不足,学生们在心底里接受了年轻老师,而这一点是我们用知识和经验无法做到的,因为你高高在上,因为你距学生于千里之外,所以如果我们这些有经验的老师能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你会惊喜的发现你的加入让学生们是那么的开心。 所以只要老师真情投入,无私付出,学生们就会在情感上接受这位老师,即便是课讲的还不是很精彩,但是学生们因为喜欢了老师而喜欢上了他讲的课。 (3)准确明了。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度的,更不用说是初中学生。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根据学生各年龄段的特点,抓住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段,利用诙谐幽默简洁明了的语言,抓住一颗颗年轻跳跃的心。这时在准确的讲授知识,尤其是对一些需要重点讲解的知识,要将语速放慢,语调加重,字斟句酌,上课的时候尽量不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语言:可能是吧,差不多,当然要想做到准确规范,课前备课非常重要,但是一旦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决不能信口开河,拿不准的不讲或绕过去,等到下节课准备充分了再准确到位的讲解给学生,如果总是用含混不清的语言,学生们决不可能信服你“金碑银碑不如学生的口碑”,学生们的评价会影响你以后的教学生涯。 3、课后反思 上完课下来要认真思考得失,哪些地方是成功的,要仔细的进行回味总结。哪些地方学生听得清楚明白,当时采用了什么方法,什么样的语言,以便以后应用。那么在上课过程中的不足,一定要想办法在下一堂课中更充分更准确地讲解出来,决不能使同样的失误再次上演。
Ⅲ 如何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研修总结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如何尽快地使小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对这次研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创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探讨的相互动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教师在教学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来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二、养成提出疑问的习惯
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这样教师才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大胆让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疑惑,敢于提出疑问,阅读中有哪些难点,不明白之处
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寻疑、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做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兴趣。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那兴趣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
五,多接触社会,多实践
社会是个大舞台,社会是个最终的大学。只有把阅读与社会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的了解社会,学会思考。如果阅读脱离了当今社会,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镜中月,水中花一样,徒有美丽的外表,没有多少实际用处。小学生最终是要走入社会的,所以阅读不能脱离社会:其次,小学生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只要才能融入社会,了解社会,更好的增加了阅读能力。说一个人的阅历深也就是这个意思。
六、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断,甚至篇。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手抄报,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七,由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
如果光有课堂阅读,而无课外阅读,那所学知识就太有限了。就象鲁迅所说的那样,读书要博采众长,就象蜜蜂酿蜜一样,如果只采哪一种花,那所得就变得非常有限了。所以小学生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进步,写文章时才会源头活水,有话可讲。课本知识毕竟是有限的,那些文章只是个样板,课外还有很多知识要关注,只有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那才到了最佳境界,才算真正会读书,真正能读好书。
总之,通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勤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教师在这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采用最佳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Ⅳ 如何提高现代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小说的特点,我确定了小说教学的三个环节:即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然后欣赏小说的艺术手法(重点是环境描写)。
一、理清线索,把握情节
人物形象虽然是小说的中心,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的,因此,阅读鉴赏小说必须从故事情书这个环节开始,只有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是有线索贯穿起来的,所以阅读鉴赏小说的第一步应该是理清线索。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以“于勒”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以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组成全文的故事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但有些小说前面还有序幕,或者后面有尾声。如《我的叔叔于勒》开头写我与若瑟夫的对话就属于序幕部分,最后我们改坐别的船回来就是尾声。有些小说故事主体不是完全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如《项链》一文最后发观项链是假的既是高潮又是结局。
还有的小说,情节写得一波三折,故事情节由几个高潮组成。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与众亲戚见面就同属于发展高潮部分。全文有两次高潮,王熙凤出场是第一次高潮,宝黛相会是第二次高潮,也是最高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陆虞候密谋害林冲”和“风雪夜山神庙复仇”就是两个高潮,而在两个高潮之间则有一个过渡(低潮)——林教头接管草料场。因此本文的情节结构为开端→发展→过渡→高潮结局。
由此可知,小说鉴赏首先必须理清线索,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故事情节。而小说的故事情节并非千篇一律地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会有各种不同的结构,这是小说鉴赏必须使学生明确的问题。
二、掌握手法,分析人物
如果说小说教学的第一步是要求学生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话,那么掌握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中心环节,而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有哪几种呢?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多种多样,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首先要求学生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刻画人物的?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着力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主要是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林黛玉的外貌通过众人眼中的林黛玉,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三次描写,既写出了林黛玉的体弱多病,弱不禁风的一面,又揭示了她容貌标志,美丽多情而又多愁善感的一面。而林黛玉的语言、动作描写既表现了她注意礼节,顾全大局,办事小心谨慎的性格,又表观了她心态复杂多疑的一面。
除了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以外,有些小说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活动描写。比较典型的是《项链》,文章开头序幕部分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写,写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一共七次用了“梦想”一词,多次用“痛苦”、“苦恼”、“伤心”来刻画玛蒂尔德的心理,揭示她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小说刻画人物性格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那就是细节描写。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脱大衣穿大衣两个细节形象地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奴才性格。
小说描写人物大多采用正面描写,但有时作者还采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如《第二次考试》中对陈一玲的塑造 ,用苏教授的见闻来表现对陈一玲的优秀品质.
三、鉴赏环境,概括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鉴赏不可缺少的环节。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开头“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一自然环境描写既勾勒故乡破败的特征,同时也渲染了渐近故乡时的肃杀、悲凉的气氛。
小说除自然环境描写之外还有社会环境描写。如《变色龙》中广场冷清的描写, 暗示了时代特征.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作者从不同角度写风雪: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有通过人物动作、感觉写风雪,既写出了大雪的气势,也衬托了林冲这个落难英雄的处境。同时作者也以风雪的变化层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会被摇振、压倒;正因为草厅被压倒,林冲才会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在山神庙安身,林冲才会暗中听到陆谦三人的话,促使林冲杀敌报仇,使林冲走上反抗的道路。
由此可知,小说的环境描写起着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揭示主题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综上所述,小说教学应紧紧围绕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环节展开。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或预习课文时,必须按照这三个环节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Ⅳ 如何提高初中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小说的特点,我确定了小说教学的三个环节:即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然后欣赏小说的艺术手法(重点是环境描写)。
一、理清线索,把握情节
人物形象虽然是小说的中心,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的,因此,阅读鉴赏小说必须从故事情书这个环节开始,只有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是有线索贯穿起来的,所以阅读鉴赏小说的第一步应该是理清线索。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以“于勒”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以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组成全文的故事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但有些小说前面还有序幕,或者后面有尾声。如《我的叔叔于勒》开头写我与若瑟夫的对话就属于序幕部分,最后我们改坐别的船回来就是尾声。有些小说故事主体不是完全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如《项链》一文最后发观项链是假的既是高潮又是结局。
还有的小说,情节写得一波三折,故事情节由几个高潮组成。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与众亲戚见面就同属于发展高潮部分。全文有两次高潮,王熙凤出场是第一次高潮,宝黛相会是第二次高潮,也是最高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陆虞候密谋害林冲”和“风雪夜山神庙复仇”就是两个高潮,而在两个高潮之间则有一个过渡(低潮)——林教头接管草料场。因此本文的情节结构为开端→发展→过渡→高潮结局。
由此可知,小说鉴赏首先必须理清线索,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故事情节。而小说的故事情节并非千篇一律地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会有各种不同的结构,这是小说鉴赏必须使学生明确的问题。
二、掌握手法,分析人物
如果说小说教学的第一步是要求学生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话,那么掌握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中心环节,而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有哪几种呢?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多种多样,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时,首先要求学生明确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刻画人物的?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着力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主要是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林黛玉的外貌通过众人眼中的林黛玉,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三次描写,既写出了林黛玉的体弱多病,弱不禁风的一面,又揭示了她容貌标志,美丽多情而又多愁善感的一面。而林黛玉的语言、动作描写既表现了她注意礼节,顾全大局,办事小心谨慎的性格,又表观了她心态复杂多疑的一面。
除了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以外,有些小说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活动描写。比较典型的是《项链》,文章开头序幕部分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写,写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一共七次用了“梦想”一词,多次用“痛苦”、“苦恼”、“伤心”来刻画玛蒂尔德的心理,揭示她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小说刻画人物性格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那就是细节描写。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脱大衣穿大衣两个细节形象地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奴才性格。
小说描写人物大多采用正面描写,但有时作者还采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如《第二次考试》中对陈一玲的塑造 ,用苏教授的见闻来表现对陈一玲的优秀品质.
三、鉴赏环境,概括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鉴赏不可缺少的环节。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开头“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一自然环境描写既勾勒故乡破败的特征,同时也渲染了渐近故乡时的肃杀、悲凉的气氛。
小说除自然环境描写之外还有社会环境描写。如《变色龙》中广场冷清的描写, 暗示了时代特征.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作者从不同角度写风雪: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有通过人物动作、感觉写风雪,既写出了大雪的气势,也衬托了林冲这个落难英雄的处境。同时作者也以风雪的变化层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会被摇振、压倒;正因为草厅被压倒,林冲才会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在山神庙安身,林冲才会暗中听到陆谦三人的话,促使林冲杀敌报仇,使林冲走上反抗的道路。
由此可知,小说的环境描写起着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揭示主题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综上所述,小说教学应紧紧围绕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环节展开。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或预习课文时,必须按照这三个环节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Ⅵ 如何提高现代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在初中课本中选入了部分文学作品,其中有一类就是小说。那么如何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课标要求,听了姜峰老师的讲座,深受启发,现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提高现代小说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措施。
一是激趣导入,吸引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语文课堂中导课非常重要,小说教学也不例外,如果能在了解课文之前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故乡》一课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几首乡愁诗,诗中忧郁的情调,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我顺势引导,“叶落归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故乡,当有一天终于回到久别的故乡时,我们应当是什么心情呢?”学生们在阅读了乡愁诗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回答到“高兴”、“激动”等。我语调一转,“可有一个人回到阔别了二十多年的故乡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一起阅读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故乡》,分析文中的‘我’回到故乡为什么高兴不起来。”通过这样的激趣,学生也有一些疑惑,为什么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却没有正常人应该有的心情呢,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阅读非常认真,发言非常积极,教学效果自然非常好了。
二是渗透背景知识,拉近时空距离。在教读一些时空跨度较大的文章时,必须要渗透背景知识的介绍。如教读《变色龙》一课时就必须介绍背景知识,因为这一课的主人公太有点见风使舵了,以至于到了不顾廉耻的地步,在正常的社会形态下,怎么会有这种人,或者说有也不会表现的如此张扬,应当是很隐蔽的。所以在教读文章前必须向学生介绍沙皇俄国统治下的变态的、畸形的警察制度及警察本质,如此学生才能理解人物的真实性,才会理解文章的批判性,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三是把握每篇小说教学的侧重点。每一篇小说的教学,都离不开小说的三要素,所以老师们都是根据三要素展开教学,以为这样便能抓住小说教学的本质了,我当然同意同行的这些意见。但我认为:课本所选的每一篇小说虽然都是文学作品,但欣赏价值点却不一样,通俗一点就是教学侧重应当有所不同。
如理清故事情节这一环教学中,《孔乙已》一课必须搞清楚孔乙已在咸亨酒店的待遇,在丁举人家的遭遇,最后一次见孔乙已时的凄惨。这样有利于学生从孔乙已的经历入手分析出冷酷的社会对人的摧残。所以《孔乙已》一课中的故事情节要详细分析。而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情节简单,学生读了之后就能概括,因此无须将教学重点放在理清故事情节上。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不同的文章也应抓住不同的描写来分析。如《故乡》中的杨二嫂应当抓住典型的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来体会其尖酸泼辣。而《热爱生命》中却要分析心理描写,以此感受主人公勇敢坚强的精神。还有分析菲利普夫妇要抓住他们的语言和神态,分析孔乙已则侧重于外貌和语言。总之,文学画廊中,正是因为不同的人物因其典型的动作或语言而使其形象栩栩如生、与众不同,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当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描写,这样的分析必然令同学们印象深。
分析环境描写也应当根据需要进行。如《蒲柳人家》一课的环境描写基本没有突出的作用,无须分析。而《我的叔叔于勒》中一家人去哲尔塞岛旅行时的“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方”与回来时“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分析这两环境描写,有利于学生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分析《热爱生命》中的环境则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小说中典型环境描写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
当然,小说是文学作品,其审美点、知识点、情感点在不同的文章中会有不同的体现,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但若是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中都能在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上再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学,则必能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