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 通俗小说现代化的影响

通俗小说现代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2-03-01 03:10:43

㈠ 现代化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那些影响

正如实现现代化会产生问题一样,现代化的加速实现也会产生问题。首要的是通货膨胀,这在以前时期几乎是完全不存在的,那时政府有意识地推行一种低工资,低物价的政策。当民众购买能力很小的时候,对货物的需求保持在较低水平,物价也比较稳定。随着工资的提高和政府购买农产品的价格上涨(1977-1979年间上涨了20-50%),国家相应地提高了各种商品的销售价格,从而引发了通货膨胀。1979年官方统计的通货膨胀率为5.8%,但实际可能达到了15%。物价毫无节制地一路飘升,1980年的年膨胀率达到了15-30%,而轻工业的增长仅为9.7%。当物价上涨快于生产力增长时,便产生了一种涨价心理,引发了黑市和投机倒把。政府预算也反映出赤字的不断增加:1979年为113亿美元,1980年为100到120亿美元,1980年可能为60亿美元。为了减少赤字,财政部在1981年春计划发行33亿年息为4%的十年期国库券。政府企业、行政机关、人民公社和军队被责令根据能力购买这些债券,但个人似乎可以自愿决定购买。 国库券的发行表明了中国正面临财政困难。

通货膨胀和过度超支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1981年决定削减40%的大型基建项目。许多有外国公司参与的大项目被突然终止了。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遭遇最惨:日本损失的总额估计达15亿美元,其中包括宝山钢铁基地和三个石油化工项目。德国的损失要小一些,而较晚步人中国市场的美国则损失最小。中国人坦率地解释说,他们目前没有钱继续搞这些昂贵的工程,他们同意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但他们不提确切的数额。 外国人理解中国的财政困境,但当中国单方面取消谈妥的协议时,他们必然对这个国家的国际信誉提出了怀疑。毫无疑问,中国作为一个可靠交易者的声誉受到了损害。

基建工程的下马导致了无数工人被解雇,加剧了已经很严重的失业问题。中国曾经夸耀,它的社会主义制度保证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自豪地宣称中国没有失业——只有待业!

现代化的另一个异常现象是,在一个所谓的无阶级社会中涌现出了一些新的阶级。现代化使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工厂经理、作家、艺术家和其它知识分子获得了新的威望,他们将带领中国『腾飞』。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新的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科技高』。科学工作者、知识分子和高干现在形成了一个特权的高级阶层;城市企业工人和基层干部构成了第二阶层,而农民和生活在农村的人则构成最低等级。一些学者和学生被选派出国进修,他们中许多人是高干的直系亲属,这进一步加强了精英主义倾向,扩大了社会分层。

另一个不断加深的问题产生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和各种工矿企业本身之间日益扩大的差别。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种『飞地』策略,把一些重要的工业落户到经过选择的城市地区,这些地区于是就较便利地享受了现代化的果实——更高的工资、更大的向上流动性和更高的生活水平。城市中一个普通产业工人每月大约挣40美元,外加奖金,而一个农民每月平均的现金收入只有5-7美元。一个城市工人收入超过一个农民六到八倍是很平常的事,而科技人员则比农民多收入十几倍。在工业部门内部,效益也大不均匀:1978年,石油行业享受40%的利润幅度;电力行业是31%;冶金行业13%;煤矿行业则只有1%。效益不仅决定投资水平,也决定奖金和福利的额度,因此,深刻地影响了工人的生活方式。奖励的差异导致了工作热情的程度差异。

在所有这些快速现代化的不利后果背后,隐藏着称得上是中国最严重的难题——信任危机。经过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仍然贫穷落后。以往的成就报道经常被揭露出是纯粹的宣传,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丧失了信心。人们的思想中还存在对实现真正现代化的明显不信任。年轻人对党员干部的特权地位和他们的官僚主义作风尤其反感,根据这些人以往的表现,人们怀疑他们是否有执行现代化计划的能力和诚意。确实,许多担任中下层职务的党员干部缺乏一技之长,他们受到了现代化新要求的挑战,私下反对、抵制或延缓与他们的利益相抵触的新举措。 现在流行这样一句话:『两头热,中间冷』——意思是国家领导人和人民都想要现代化,但中层官僚却反对变革。中国的报刊公开讨论中国的三重危机:对党和政府缺乏信念、信心和信任。

㈡ 辩论赛:我方认为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 求提问词、如何说等所有,全的就给分

各位辩友大家好!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在今后几天里就通俗文学与文学名著对我们的影响和各位做一番探讨。

什么是文学?《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定义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其内容可以涵盖国家、社会、人文、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表现形式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反映时代生活,记述了时代最核心的动态。

什么是通俗文学?通俗文学就是产生并存在于老百姓身边,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民间有着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学。自古以来,通俗文学被许多正统学者看作是不登大雅的“下里巴人”,受到所谓正统文人和精英文化的歧视。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下里巴人”就是要比“阳春白雪”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因为它产生于“草根阶层”,有着社会最大比例人群的拥护与支持。《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类现在已经成为文学名著的作品,问世之初就是“下里巴人”,就是通俗文学。

什么是文学名著?“名著”有两层含义:1.作者是名人。普通人写的作品,是不可以被称为名著的;2.作品历经很长时间,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考验。历久弥新,多年之后仍然能够散发出其独特魅力的文学作品,才能称的上名著。这两层含义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通俗文学就在我们的周围,最贴近我们的生活,最能迎合大众的口味,最能反映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最能展现人民的审美观,也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虽然所有的通俗文学,不一定都能成为名著,但绝大多数的名著,在其诞生之初,都是通俗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名著是通俗文学这座金字塔的塔尖,高高在上,令读者敬畏多于亲切。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能读懂文学名著的人也是少数。文学名著有其特定的阅读群体和专家群体,而通俗文学就没有,它适合各个阶层。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读过一本文学名著,却可能看了不少通俗文学的作品。

我们常常看到有人在闲暇时沏一杯茶,捧一卷书,悠闲惬意的阅读。读的什么书呢?武侠、言情、侦探、科幻,甚至是连环画。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阅读。

还有一种现象非常有趣。文学名著的影响力往往不是来自作品本身,而是得益于其他艺术形式对名著的通俗化演绎。譬如,正是评书、曲艺、戏剧等通俗化的艺术形式让《三国》、《水浒》、《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古典文学名著走入千家万户,贴近寻常百姓。而大部分评书、曲艺、戏剧也是通俗文学的一部分。

通俗是文学的生命力,是文学必然的发展方向。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这不仅是二者定位不同的必然,更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是通俗文学!

整个文学范畴就像是一座金字塔,通俗文学是下面厚重的基石,占据着这座金字塔的主体,是这座金字塔的支撑,而名著则是这座金字塔的塔尖。没有众多的通俗文学的积累,哪来的文学名著?通俗文学的影响,才可以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量变到质变,这是客观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就连那些名著的作者,那些大文豪,不也是经过了“读书破万卷”之后,才“下笔如有神”吗?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来说,接触更多的,是这座金字塔的主体,而不是塔尖,毕竟塔尖太高了,那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企及的。看名著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读懂的能有几个?拿过来一部《莎士比亚大全集》,请问对方辩友,你能领悟其中的精髓吗?你能说出它对你的影响有多大吗?

综上所述,世界上先有通俗文学,后有文学名著,通俗文学是浩瀚无际的宇宙,名著是宇宙中的点点星辰,通俗文学对我们的影响是普遍的,广泛的,而名著对我们的影响是局限的、提高的,所以,我方认为:通俗文学的影响要大于文学名著!
各位辩友大家好!

就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的观点,我谈几点看法。

一、通俗文学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通俗化是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俗文学源自寻常百姓的生活,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刘恒著《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为例,作品通过俗人、俗事儿、俗语展现出草根阶层真实的生存状态,深受各阶层广大读者的喜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有共鸣,这就是好的文学作品,影响力就大。通俗文学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普希金说过:“俗语曾经是必须和文语分开的,但后来两者接近起来,而这就给了我们表达我们思想的巨大力量。”语言文字是文学的表现工具,它的通俗化昭示着文学要走一条不断通俗化的道路。通俗是文学的生命。通俗文学是文学的根!其影响力也必然大于名著。

二、大多数名著诞生之初就是通俗文学。通俗文学具有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的优势。

今日文学最主要的形式是小说。小说产生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通俗”的烙印。《汉书"艺文志》“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至于宋之平话,元明之演义,自来盛行于民间,其书故当甚夥,而史志皆不录。”小说自上古神话,志怪笔记发展至初具模样时,为正统所不屑。大多数文学名著诞生时就是通俗文学。

一提到名著,我们大都会想到小说、诗词、还有一些政论和散文,数量也屈指可数。而通俗文学几乎涉及了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诗词、戏剧、曲艺、童话寓言、歌谣、民谚等等。数量上更是占有绝对优势,影响力当然比名著大。

三、关于对方观点的探讨。

1.“文学名著无一不是文化的精粹”这话我还是有些“异议”的。有“名”不见得就是“精粹”。《我的奋斗》够有名,可那是纳粹的精神统治工具,是不折不扣的文化垃圾!

2.很高兴对方提到《诗经》中的“风”部,民歌不正是通俗文学的代表吗?

3.“ 众所周知,通俗文学难以登大雅之堂”难道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是以“雅”和“俗”的标准来界定吗?

4.对方提到的《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先师言行的一部作品。圣人虽有“信而好古”的自供,但也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诲。圣人无常师,不耻下问。学习时从来都是眼睛向下的。通俗文学对“圣人”同样有着巨大影响力!

5.“通俗文学因其“俗”之特点,生命力大都不强,有的传播时间如秋蝉般短暂。”文学名著也多有散失呢!以《战国策》为例,成书时有三十三篇,到北宋时已经散佚十一篇,由曾巩补足。且该书多是后人伪作!更有些名著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书了。谁见过《三坟》、《五典》?

素材

正方 : 1 对于现代通俗文学,我们从文学的历史演变中把握是根重要的。西方有学者说:“晚清时期对于小说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不应在西化过程中去寻觅。相反应将这个时期视为文言与白话长期而复杂的相互影响所达到的极盛时期。”①这一点对于现代通俗文学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新文学的先锋们是打着反传统的旗号,“拿十九二十世纪的西洋文学的眼光去评判”②。而通俗文学的作家们,则默默无闻地在明清传统小说的影响下,写出言情、武侠、帮会等一系列题材的小说。他们既不提口号,也不谈主义。只是在学习借鉴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认同中华民族的通俗文学传统,…

通俗文学指除了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以外,还包括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又称大众文学﹑俗文学。与严肃文学﹑雅文学相对而言。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人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形成了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的,也必然会反映他们的社会郭沫若的这个看法一个核心的意思在于,通俗文学的确是在和“市场”的相互关系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历史位置的。没有这个文学的、文化的市场在“现代都市”的兴起,没有以“市民”阶层为主的读者群的出现,那近现代的“通俗”的文学也就无从谈起。很显然,如果从这个概念出发,那赵树理当然就不该进入我们对“通俗文学”的考察范围——因为他的小说和“市民”和“现代都市”都没有任何关系啊。
正如对赵树理作品的评价在历史上众说纷纭一样,对“通俗文学”这一概念的厘定现在看来也是充满了内在的矛盾。因为首先,如果说“通俗文学”和市场——如果大家同意,可以包括经济的市场和观念的市场——是有巨大关系的,那么,我们在谈论市场的时候,必须注意到市场的多样性,在现代都市的市民阶层之中存在市场,那么在中国更广袤的农村社会难道不存在市场吗?我想当然是有的,赵树理的存在本身就已经很有力的印证了这个农村文化市场的存在。其次,如果说“通俗文学”是接续了某种中国传统的,或者承继了某种传统的文化趣味的,那么我想,和程小青等人相比,赵树理反而是更传统,更乡土,更有中国趣味的——他本来就是在毛泽东“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理论指导下写作的嘛。因此,我理解范先生何以在上述引文中使用“通俗文学”这个概念的时候还冠以“市民”二字。在“通俗文学”和“市民文学”的概念之间容忍某种混淆,把“市民文学”的趣味和标准潜在的化入对“通俗文学”的考察和描述,是我们今天更加难以进入历史语境了解通俗作品和时代之间关系的一种障碍。相比而言,“市民文学”或者“市民的文学”是更清晰的表明了文学和特定时代特定社会阶层的联系的。

然而,就是从这样的矛盾的概念出发,中国的“通俗文学”在今天是获得了巨大的合法性和确定性。上接唐传奇、宋话本、明清的章回小说,中承晚清之谴责与黑幕,到张恨水、程小青、李寿民等等,再到是金庸、古龙和琼瑶,如果算到如今这个“网络时代”,可能就有安妮宝贝之类的作者吧。“通俗文学”成了一个一脉相传的伟大的传统,在这个传统中,形成了自己的古典,自己的过渡和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个通俗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当中,赵树理,包括后来的山药蛋派,包括后来的黄子平意义上的“革命历史小说”,我想还应该包括今天像张平这样的很大众化的作家,当然就是些异类,更不要说文革时候的东西。对于“八大样板戏”,范伯群先生的看法是:“总算是用行政手段推行而达到了极致,可以说达到了全民‘大普及’,但这些作品的创作既不符合创作的内在规律,也无法进入民众的心灵”。

2什么叫通俗?鲁迅在谈到《京本通俗小说》时说:“其取材多在近时,或采之他种说部,主在娱心,而杂以惩劝。”

3 汉代以前,贵族还好歹在享受着名义特权的同时,有着政治经济方面的特权。但自汉代以后,尤其是魏晋六朝,最晚在隋唐,贵族就被逐渐地边缘化。就算在血统上还是贵族,但在政治已不再有特权。出现的是”君权面前人人平等“(虽然不是绝对平等,但社会地位并非固定不变),虽然皇帝更偏爱亲戚,皇位是传给儿子孙子的,总算有科举这个让平民入仕改变平民命运的路子与造反这个实现“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野心的路子。不似日本,无论朝代如何改变,天皇陛下是永世一系的!

但是,在文学艺术上却是个绝对的让人莫名惊诧的例外。长期以来,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严肃作品与娱乐作品,竟然存在着不严于封建门阀士族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还森严的鸿沟!与政治社会意识上无甚血统论的情况截然相反。

在这里,我要讲一个极好笑的事:邓友梅到法国访问,有人部他:”你们中国人最喜爱的法国作家是哪一位?“邓友梅于是回答:”巴尔扎克!“因为他觉得只要抬出这个连恩格斯都夸奖的”伟人“来,就极牛了。结果,当人家回答了一声:”巴尔扎克是我们的通俗小说家。“时,马上又脸红了,因为他觉得人家可能是看不起他。后来得知别人并没有看不起他,其实别人是将绝对大多数人喜欢的作品列为”通俗小说“时,马上又脸上有光了。可见,通俗与高雅之分,在某些中国学者中是如何地在意。

在古人,你研究谈论四书五经,唐诗政论是高雅的事,研究谈论宋词元曲小说话本是低俗的事;载道之文科举之策,乃正统正道,娱乐消遣之作只配给粗识文字的贩夫走卒看,无法登堂入室也!

就这样一直到了五四运动,一场急风暴雨似地革命洗礼。打破了这些偏见。从此,包括《红楼梦》等小说在内的诸多俗物,终于被经典化精致化。通俗文学与纯文学不再是判断文章高下的标准。

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也。正如几千年来的封建余俗不可能在几十年内一扫而尽一样。在文学中的这些偏见也无法一朝而尽归尘土。虽然,对于古代的一些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既低俗文学平了反,却无法正视现当代的通俗文学与纯文学无高下之事实。所以新文学中一些左派圈子,斥武侠小说为宣扬消极颓废思想的幻想文学,责言情小说为不思上进谈情说爱的鸳鸯蝴蝶派……

建国后虽然有所好转,大力发展文艺事业,通俗文学据说曾列入了计划生产的轨道,许多革命文学红色经典其实就是通俗小说。但是,对于武侠言情小说竟然是让人不解的憎恶,竟然以文化部的命令禁止之。导至战后长期以来大陆的武侠文学在大陆绝迹甚至绝种。不过还好香港台湾不在这个极左文艺政策的管辖范围内,更幸好大陆的一些传统文化积淀极深厚且极爱武侠的人迁到了港台,让武侠这一最具备咱们中国民族特征的文学得以保存火种,并以燎原之势兴盛。

文革结束后政策松动,文化市场开放,对港台对武侠文学理所当然也解了禁。于是金庸等人,借影视这一东风,趁文革时期娱乐文学荒芜与大众需求旺盛这一矛盾之机,迅速占领了市场占据了读者的心。读者的的大量增加广泛喜爱,又吸引了专家学者的关注。于是乎,以北大教授严家炎陈平原钱理群为首的现代文学研究者,受自己学生影响,也加入到武侠迷的群体中来,并给于其极高的评价,甚至专门花心血时间来研究。甚至还称其为文学革命,说其达到了不亚于纯文学的高度。

然而,通俗既低俗武侠既坏书的观念已根深蒂固。在金庸热不断升华的同时,倒金热也升温。分别在1994年由鄢烈山,1999年由王朔,2005年由《天龙八部》入选高中课本为导火索,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金庸与武侠小说价值地位的争论,至今了无结果。在大众读者中,当然是支持的多,但在学院派与绝对大多数自命高雅的作家群中,却是反对者居多,甚至形成了“围剿”之势(孔庆东语)。

这是一个让人既感到不解,思之又觉得正常不过的事。说不解,就拿入选课本的《天龙八部》来说,那些内容,别的不说,光拿人人都诟病武侠小说中“打打杀杀”、“血腥惨烈”的内容来说,至少,它是比《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干净得多,后者不仅流了血,还死了人,而前者既不见多大的血更没死人,乔峰打胜了还是道义的胜利,甚至在矛盾冲突人物言语性格的刻画上,不比后者差。可偏偏为什么在入选时,其过程是特别地慎重,光研讨会就开了数次;其结果,却是网迷大混战,争议无数??其实呢,联系到关于金庸武侠之争,反对者的偏见与成见强烈到了什么程度,就觉得不足为怪了。

在专家学者等学院派中,当然不足为怪。然而,在大众读者中,尤其是武侠读者中,竟然也有执通俗就是低俗观点者,就是怪事一桩了。固然,大家是怀着消遣娱乐的心情去读武侠的,然而,在得到娱乐后,按理来说应该更能投入,更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认识作品本身。

在清楚地认识武侠的优点后,当然也能认识到其缺陷,提出了批评意见甚至武侠不如其他纯文学的观点也是正常的,但也应该是从学理上,从文学的规律上来找依据吧!然而,让我失望的是,所谓武侠境界不高的理由竟然是“它只是通俗文学而已”,更让我失望的是,这样的理论的理据,还有很大的市场。

对此,我想问一声执这样论据的人:难倒你们不知道,诞生了咱们中国20世纪最深入人心的形象的《阿Q正传》其实就是鲁迅先生应一个轻松休闲栏目约稿而写的么?这个栏目其实是通俗的!难倒你们不知道,法国的雨果、巴尔扎克、大仲巴,英国的狄更斯、柯南道尔等在”世界文学名著“中榜上有名的作品,其实就是通俗文学么?难倒你们忘记了,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以及宋词元曲京戏等被列为”国粹“的东西其实在它刚诞生时,就是通俗的东西么?

再回头来看一看,我们现代当代一些所谓严肃的正统的文学期刊如《十月》〈收获〉等杂志上发表的作品,难倒它们真的就一定胜过了在〈故事会〉、〈今古传奇〉上发表的作品么?那些杂志办了这么多年,其实经过淘汰后,剩下的精品照样少。有时,我在〈收获〉上看到一篇关于波茨坦公告诞生经过的报告文学,其实这样的报告文学,在〈今古传奇〉这样的杂志上是极多见的。

4 通俗文学与经典文学至今仍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我较赞同郑振铎对通俗文学的看法:所谓通俗文学就是一种大众文学,一种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一种文学。佛克马认为经典文学是精选出来的具有我们可以从中进行选择文学精神宝藏,而且起到为文学批评提供参照系作用的一些文学作品。

作者创作出一部作品必须经过读者的接受才算实现其价值,读者在通俗文学转变为经典文学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读者对通俗文学进行有选择性的阅读,他们要么对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再创作既由读者转变为作者;要么推荐给志同道合者或其本身的阅读行为也会影响的周围的人,从而形成了一种对某些通俗作品的阅读潮流,这就有利于这些作品的经典化。其次,作家、出版商等也会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创作或出版,这有利于形成某种文学主流,而这些主流文学在将来也许会被奉为经典。

5 其实通俗文学和文学名著在各个时期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通俗文学是文学名著的根源,而文学名著是通俗文学的升华.要在影响前面加上一个时间范畴,比如说现代.
要是按照现代这个时期来说,本人认为通俗文学要比文学名著的影响大,必定通俗文学是基础,文学名著是由它发展而来的,而且人们对通俗文学比较乐于接受和吸收,因为它通俗易懂,而文学名著则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思想底蕴来分析名著中所阐述的道理或哲理.

6、通俗文学是名著的基础和土壤,我们今天看的宋词是名著,但在唐代宋词是通俗文学,我们今天看《红楼梦》是名著,但在清代,小说是通俗文学,是不入流的。因此所谓的名著实际上就是经过时间淘洗的通俗文学。既然名著是由通俗文学发展而来的,因此通俗文学的影响更大。

㈢ 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的例子

通俗文学比名著影响大的例子太多了,道德经,庄子都可以说是名著但是很明显知道金庸十四部小说的更多

㈣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现代化的标志是什么

《海上花列传》是中国文学古今转型的一个鲜明的标志。从题材选择、人物设置、语言运用、艺术技巧乃至发行渠道,都显示了它的原创性才能,也说明了中国文学即使没有外国文学思潮的助力,也会走上现代化之路,我们民族文学自身就有这种内在的动力。《海上花列传》作为通俗小说的优秀代表作比精英文学早四分之一世纪就悄悄地为中国文学开拓着现代新垦地。《海上花列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说是光芒四射的。至少有四位大师级的文学家——鲁迅、胡适、张爱玲以及刘半农,他们都给予它高度的评价,是公推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开山之作。不过要说言情长篇小说中的开山之作,还是张资平的那部《冲积期化石》。这两部一个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开山之作,一个是中国言情小说的开山之作。

㈤ 通俗文学和文学名著,哪一个对人们的影响更大呢

通俗文学和文学名著,哪一个对人们的影响更大,也取决于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所以从某些意义上来讲通俗文学更通俗易懂,大多数时候也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或者是完全虚构的小说,所以对于受众来说更容易接受,而对于文学名著来说,往往更能够给人以灵魂的冲击,所以从某些意义上来讲,通俗文学在塑造人,而文学名著在塑造人的灵魂,所以文学名著的影响更大,但并不是绝对的,也要因人而异,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出来来思考问题。

3,通俗文学和文学名著一个,侧重于塑造有血有肉的人,而另一个侧重于塑造一个人的灵魂,所以对于二者的见解,要因人而异,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不可否认的是读完书之后也确实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

其实不得不说,是通俗文学更侧重于对人的塑造,让人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对于文学名著来说更侧重于人的灵魂的塑造力,而从某些意义上来讲,会告诉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所以大多数人会认为文学名著对人们的影响更大,也更富有价值,但是二者本身是没有区别的,一本书就是一个人的人生,如果真能够认真的读完一本书,听完一个故事,那么无异于体验了他人的人生。

其实不得不说是,每个人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也正是因为如此,通俗文学和文学名著本身是没有比较性的,也要因人而异,但从某些方面来讲,文学名著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通俗文学,而建立在人类灵魂上的塑造力,也更能够彰显文学名著的魅力,当然通俗文学也能够让人更加的深刻的感受到生活。

㈥ 文学名著和通俗小说那个的影响大

前者!名著倾注了太多的文化精华,对人的启迪和影响是比较深刻的。
后者那,简单易懂。
两者的关系犹如主粮和点心的区别。

㈦ 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

通俗文学就在我们的周围,最贴近我们的生活,最能迎合大众的口味,最能反映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最能展现人民的审美观,也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虽然所有的通俗文学,不一定都能成为名著,但绝大多数的名著,在其诞生之初,都是通俗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名著是通俗文学这座金字塔的塔尖,高高在上,令读者敬畏多于亲切。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能读懂文学名著的人也是少数。文学名著有其特定的阅读群体和专家群体,而通俗文学就没有,它适合各个阶层。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读过一本文学名著,却可能看了不少通俗文学的作品。

我们常常看到有人在闲暇时沏一杯茶,捧一卷书,悠闲惬意的阅读。读的什么书呢?武侠、言情、侦探、科幻,甚至是连环画。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阅读。

还有一种现象非常有趣。文学名著的影响力往往不是来自作品本身,而是得益于其他艺术形式对名著的通俗化演绎。譬如,正是评书、曲艺、戏剧等通俗化的艺术形式让《三国》、《水浒》、《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古典文学名著走入千家万户,贴近寻常百姓。而大部分评书、曲艺、戏剧也是通俗文学的一部分。

通俗是文学的生命力,是文学必然的发展方向。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这不仅是二者定位不同的必然,更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是不争的事实。

㈧ 鲁迅的小说创作对中国小说现代化有什么贡献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及现代小说理论的开创者。鲁迅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在小说。他以《呐喊》、《彷徨》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现代小说在他手里开创,也在他手里成熟。他的小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他不仅是现代小说的开创者,而且也是现代小说的理论开创者。他的小说理论,来源于他丰厚的文学理论观念,更得源于他的创作经验,比那些纯粹的小说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和指导性。首先,鲁迅先生创作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小说”,为中国小说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普通民众,写出了"人的觉醒";他用白话创作,用截取生活片断的方法来显示生活的全貌;他用种种方法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他吸收和借鉴了现代西方小说的经验,使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多样化;他是中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优秀旗手。从中国小说发展史来看,鲁迅确是现代小说的开山鼻祖。1918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发表于《新青年》,以“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其次,鲁迅的小说作品既使人感受到一种沁人心脾、回味无穷的感性美,又揭示着催人奋进、闪烁着时代光辉的理性美。鲁迅是第一个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深刻的反映农民问题的伟大作家。当述及1922年至1925年北京文坛成了“寂寞荒凉的古战场”之后,鲁迅又发现其间从四处乡间跑来北京“侨寓”的一代年轻作者,所写小说往往“隐现着乡愁”,鲁迅称之为“乡土文学”。这一命名也成为经典之论,被后起的研究者所广为采纳。鲁迅“命名”不同于生硬地照搬某些洋概念,更不同于简单的拿文坛的事例去“证实”某种概念的存在,而是把构成文学史现象的最有特征的表现,上升为一种理论的概述与定位。类似的“命名”在鲁迅的其它论述中都有表现,如论述莽原社为“聊以快意”的一群,狂飙社对恶浊社会的讥刺搏击以及“虚无的反抗”,“未名社”在将“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等等。鲁迅寻找这种种不同创作倾向之间的转换或对立的关系,实际上这几个社团又都环环紧扣,此起彼伏地装点了20年代中期的文坛。
他站在人民本位的立场上,把中国人的主题—— 连同他们的破衣衫、悲哀的命运和痛苦灵魂带领了长期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盘踞的文学殿堂。在以往的作品中看到了太多的虚幻的民生,人民还是在水深火热之中煎熬,鲁迅以作品将人民从精神上解脱,这是一种从理论上的改观。在鲁迅的笔下,我们既看到了被兵匪官僚折磨得成为木偶人一般的中年闰土,也看到了像双喜、阿发一样机智能干、纯朴无私的农村少年。鲁迅这些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奠定了雄厚的基石。在鲁迅反映下层人物的作品中,他的着意描写并非是那些惺惺相惜般的无病呻吟,总是把活生生的现实同残酷的封建制度以及国人所具有的劣根性紧密相连,以现实中的小事刻画出重大的社会问题。比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既是被科举制度愚弄乃至毁灭的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又是一个不能清醒遭人耻笑的的可怜人物,给人留下一个可悲、可叹的鲜活人物形象,令读者无不深深思索。同样《一件小事》中,启示知识分子正视自己的阴暗面,向满身尘垢却正值无私的“卑贱者”学习,从他们身上寻求希望和力量。第三,鲁迅在新文学所采取的不同思路让我们看清了新知识者在资源建构上的不足。鲁迅在师承上,他支持钱玄同,肯定文学革命的白话文文言,“白话在生长,总当笃信进化论,相信“文学救国”的思想伦理意义,而且在白话文问题上以《新青年》主张以后为大关键”。在他的文学思想上,他承章太炎而来追慕魏晋文学的事实也早为论家所注意了。鲁迅通过发掘提炼特定的文学现象来把握文学进程,并在解释这些现象时,充分注意其与社会思潮的联系,注意形成典型文学现象的创作心态与情感表达方式。这样,所谓“历史的联系”就是很具体可感。鲁迅通过文学现象的提炼去展示文学发展过程的方法,能做到抓住要点总揽全局,抓环节体现过程,这是文学史研究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至今仍不失其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他的作品是现实与理想紧密相连的完美整体,他秉承了诸家的众才之长,既深刻鞭挞黑暗封建社会的残酷,又把人类美好理想深情寄托出来,但绝不是虚幻的乌托邦式的超现实理想。譬如,他在《灯下漫笔》中写道“……这人肉的宴席现在还排着,有很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使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人如其人,文为心声。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通过自己的作品把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起来。鲁迅宛如滚滚长江之上的一颗熠熠闪光的指路航标,鲁迅的作品永远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珍贵瑰宝。

㈨ 稗官野史和通俗小说,怎样影响了中国人的游民意识

在中国古代社会,恰恰是稗官野史和通俗小说、戏曲、评书等等深刻影响了中国底层社会的广大民众

㈩ 为什么说张根水是现代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

张恨水(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1] ,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三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

热点内容
小说阅读网关于狐狸的 发布:2025-08-22 23:39:45 浏览:19
米瑞斯X米波校园小说 发布:2025-08-22 23:30:11 浏览:199
校园学习的小说 发布:2025-08-22 23:23:46 浏览:508
写盗墓贼的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8-22 23:23:38 浏览:392
无敌剑修系统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8-22 23:22:09 浏览:836
校园邪恶小说林邪下载 发布:2025-08-22 23:11:23 浏览:274
架空权谋小说推荐 发布:2025-08-22 23:10:14 浏览:885
关于给龙生子的言情小说 发布:2025-08-22 23:08:13 浏览:609
穿越报复小说完结 发布:2025-08-22 23:07:50 浏览:658
柯南之无上王座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8-22 22:58:00 浏览: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