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小说九
1.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高
· 2009年现代文阅读鉴赏命题角度解析及答题技巧指导
· 2007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
· 2006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
· 2005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
· 2004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
· 1992-2003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汇编
· 现代文小阅读解题思路管窥
· 高考现代文小阅读
· 高考科技文阅读十大“雷区”
· 高考科技文阅读题出题陷阱详细批露
· 高考科技文知识梳理及解答示例
· 2009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
· 全国各地高中2009届模拟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3)
· 全国各地高中2009届模拟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2)
· 全国各地高中2009届模拟试题分类精编·论述类文本阅读(1)
· 江苏省2009语文高三一轮复习选做题分考点详解
·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 实用类文本——新闻
·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新闻传记教学案
· 高考小说阅读题应试策略
· 高三论述类文本复习课堂教学方法指导
2. 怎样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
语文阅读套路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3.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
这种题目一般都开放题,但如果文章就明确指向的话都要注意了。你可以从人物塑造,表达效果,文章结构完整方面来作答。比如XX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增强文章表现力。XXX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好奇心。XXX开宗明义,点名主旨等等
4. 语文阅读题
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与解题技巧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从1998年高考开始,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连续六年考的都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试图结合近几年的高考散文阅读题,谈谈此类试题的测试要求与解题技巧。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并提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属文学作品阅读,它在高考测试中究竟有哪些具体要求呢请看最近三年高考散文阅读有关试题。 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题略):A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其他四项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题略):既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归纳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4题(题略):不仅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语言和表示技巧的初步鉴赏能力,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仅仅观察这些散文阅读赏析题,就可以发现,高考测试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理解”和“分析综合”包括七条具体要求,是阅读方面基本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分别属于B级和C级。而“鉴赏评价”包括两条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能对所给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能力层次属于E级。学生明确了以上这些要求,在平时的复习训练中就应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拓展散文阅读,有意识地提高“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能力。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言的。一、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例如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话说知音》这篇散文是以作者对知音的独特感悟为主旨的。作者崇敬伯牙子期的高尚友谊,但对伯牙因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弹琴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伯牙依旧应该演奏出那“震撼人们灵魂的”“美丽动人的乐曲”,并“熏陶”出更多的“知音”。再说,伯牙高超的演技来之不易,怎能因子期的不在而轻易放弃呢因此,本题的答案为:(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知音。(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二、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例如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必须结合上下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为什么看到玉簪花“探出头来”就吃惊呢该句后面用“先是”作标志,对其作了回答,那就是“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至于“怅然”的原因,第五段末的“让人心里警惕着”和第六段中“总是在不安的焦虑中”提示了作者的思路,稍加归纳整理,可得答案“收获季节还两手空空”。三、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例如2001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门》这篇散文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要解答“开门”和“关门”的含义,就必须通观全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找出相关的信息。文中说“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据此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义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义,相关的句子很多,如“它包含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但归纳起来,“开门”的最主要的含义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展”。四、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例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这道题就是考查学生对散文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的。《长城》这篇散文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在于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作者直接与长城对话,便于作者抒发感情。至于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是因为“它”之前说的是“由是人们发现:边墙是屏障,紫塞不再嵚奇”,这里变换了视角,是通过人的眼光来看长城,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所以这种变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五、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例如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此题重点考查学生散文阅读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首先要能从原文第一段中找出“乡土情结”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第二步要能提炼出海外游子与乡土情结关系的几点交叉:一个是离开故乡的“时间因素”,一个是海外的“空间阻隔”,一个是对故乡思恋感情的“久而弥笃”。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不过,要写出答案中的另外两点,还必须考虑结构、主题等方面的情况。
5. 高考现代文阅读真题快递的高考现代文命题特点
在试题形式上出现了选考内容和客观题进入大阅读中这两种变化。在新课标试题中有选考内容,选考试题要求考生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大题中任选其一。文学类文本以散文和小说为主,实用类文本以传记和新闻为主。两大题文本长度、试题数量、难度及分数都大体一致。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山东卷、广东卷、福建卷、辽宁卷和江苏卷共6套都是二选一的选做形式。其他的12套试题在现代文阅读方面都是只出一大题,给定一个文本和固定试题,按要求完成即可。这种两大文本阅读任选其一的选考形式,是新课标试题在形式方面的特点之一。
五选二的多选客观试题进人大阅读中,同时主观简答题的形式也出现在小阅读中。在2009年的新试题中,必考部分中的现代文阅读(小阅读)除了信息筛选(对应客观试题)外,还有其他方面的理解分析及综合能力内容(对应主观试题),在选考部分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仍有信息筛选(对应客观试题)。主客观试题在同一文本阅读中同时出现,交替考核。如2009年广东卷的小阅读《自由和科学》中的12和13题为客观题,14和15题为主观简答题,2009年福建卷的三、四大题共有三篇文章,每类文本阅读都有主客观试题出现。这种情况也是2009年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命题变化之一。在传统试题中,尤其是全国卷,连续四五年都将全部试题分为两卷,第一卷是四选一的单选式客观题,而小阅读就在其中;第二卷全是简答的主观题,大阅读在其中。分卷将主客观试题分开,泾渭分明。虽然有些省份试题也有在大阅读中保留五选二的多选客观题,如北京卷和上海卷,但毕竟不是主流,更多省份的传统试题,还是与全国卷保持一致。
新课标试题之所以出现这些命题形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考试大纲的要求。新课标卷的考试大纲在考试内容部分明确提出“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大纲改变了,试题形式也就随之改变,或者说命题形式的变化正是体现了大纲的要求。 在传统试题中,小阅读文本较为集中在新知识类文章上,有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这些文本大都是新近出现的科研成果,并常常以新闻时事的方式出现;大阅读文本较为集中在散文和小说方面。新课标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分为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两大块。必考部分的阅读文本为论述类文章,在2009年的6套新试题中,必考部分的阅读文本全为社会科学类文章,如《“断桥”考》(山东卷)、《自由与科学》(广东卷)、《文质论》(辽宁卷)等。选考部分的文本有二,其一是文学类的散文和小说,有必要提及的是小说出现的数量在增多;其二是实用类的传记和新闻。传记多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评传,也包括少量的外国传记,传记有叙有评、叙评结合,具有较强的论说性,篇幅虽不长,但条理极清。新闻类文本出现过的有电视节目的人物访谈录,论题明确,答语中逻辑严密、结构严谨。2009年新试题中出现过的这些人物传记和新闻访谈,逻辑思辨性很强,所论述的内容,都较高远深刻,具有纵深的理论色彩。如山东卷中的访谈录文本,杨澜对余光中提了四个话题:家乡概念、创作原因、诗歌评价和语言发展。其中的家乡和创作话题中暗含爱国的政治因素,创作和语言谈话中包含着大学中文专业的写作理论和语言学概论等知识。
命题在文本上的这些特点,表面上看是受到新课标考试大纲的影响,其根本则是由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决定的。 传统的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部分中,把阅读能力分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层级,下设了9条具体的能力要求。这三个层级和9条要求,近四五年来几乎没有变化,所以传统试题在现代文阅读这一块也相对稳定。但在新课标试题中,现代文阅读的试题与传统试卷相比较,变化较大且很明显,较突出地体现着新课标卷考试大纲的精神。
6. 关于山东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山东高考阅读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包括小说和散文),,主观题;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社科类阅读,客观题。你买的这本书不好。
7. 高考小说阅读有哪些题型
1、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包括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种文体类型。
2、 阅读题解题时对于自然科学类的一般能从上下文中找到答案,往往剩最后一个需要推敲。有的就是明显错误的。社科类的要读个两三遍,读完一遍应该就能解决几个问题,剩下几个有两个选项不能决定的,实在推不出来就按第一印象,别在上面浪费太多时间。
8. 高考现代文课外阅读试题精选的介绍
本套丛书中包含高考阅读两本,即:《高考现代文课外阅读试题精选》《高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试题精选》。《高考现代文课外阅读试题精选》,按《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要求,按文体分为两个部分:社会科学类和文学作品为一部分,自然科学类为一部分。精选100余篇文章及相应的试题,并附参考答案。
9. 语文 阅读题
阅读题当时老师告诉我们找出每一段 的 中心句,然后整体穿起来就可以用来回答中心思想的题,如果问的是某句话在问中的作用,就找出那句所在的前后文,再把老师归纳的那些神马承上启下,总结下文之类的套词写上...
10. 语文的现代文阅读问题
纵观全篇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000年的高考题《长城》是一篇散文,富于情感,追求哲理,也不乏含蓄。它以长城为象征,谈的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与举措问题。它的主旨在于:反对封闭,提倡开放;反对愚钝,鼓励自信。它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第23题第(2)问:“联系全文看,这段文章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回答的就是本文主旨: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
2001年高考题《门》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把握了这一主旨,解答第23题第(2)问,要求说明“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就准确无误了。
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长城》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笔法,一至七自然段,以历史的反思和评价,观点非常明确,感情十分凝重;第八自然段对现实的评说,观点也比较明朗;九至十一自然段对未来的召唤,则比较含蓄。
《门》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观点,有引起下文统领全篇的作用;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说明即使是人们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门后隐藏着何等的奥秘;第三段介绍各种各样的门,初步提出门的象征意义;第四段介绍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第五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第六段集中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七段进一步阐释人生就是不断的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八段是全文的收尾,进一步阐释关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工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
检索范围准确摘取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是能够“抠”出来的。如《长城》第21题第一问:“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只要能根据第2—7自然段的内容,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就能抓住第3、5、7段“所以我说”后面揭示文章段落主旨、观点、情感的中心句,得出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①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当然,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不合答题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长城》第21题第二问:“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现实的长城?”作者对长城现实的看法,与四面八方亿万游人的描写结合在一起,没有独立成段,回答较难一些。但是只要认真阅读,你就能从“现在你敞开胸襟了”、“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等语句中,归纳出现实长城的开放,从“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呀,长城!”的语意中,体会出作者在看待现实长城时的自豪与自信。
综合分析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门》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要回答“开门”和“关门”的含意是什么,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须通观全文,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再加以分析概括。文中与“开门”和“关门”相关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阐述“开门”和“关门”含意的段落在文章的六、七、八段,特别是文章的第六段。问题出自文章的第一段,答案却主要出自文章的第六段,这就增加了答题的难度,要求考生通过快速阅读,迅速清理文章的脉络,迅速找出相关信息。相比较而言,“关门”的含意好归纳一些,因为文中说“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意,相关的句子很多,不易抽取,但是可以参照归纳“关门”的含意,平行比较,得出答案:“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