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小说
❶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个十年中小说的异同
可以总体简要概括如下:
“三个十年”中,小说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有很多题材或内容(如乡土文学、问题小说等)贯穿了30年。
“第一个十年(1919—1929)”小说主要以短篇创作为主,风格迥异,创作小说的社团众多,不过语言较直露,作品内涵挖掘不深。
“第二个十年(1929—1939)”小说主要以反映社会(尤其是农村)矛盾与抗日救亡为主,“左联”、“东北作家群”等创作的小说很有特色,篇幅以中长篇居多。
“第三个十年(1939—1949)”小说可根据创作地点明显分为“解放区小说”与“国统区小说”,前者以歌颂为主,后者以讽刺揭露为主,另外有些异域风情的小说作品有相当参考借鉴意义。
这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三个十年中小说的异同。
❷ 中国现代文学史
1.南国社:时间:1927年 文学艺术团体 主要人物:田汉创办。社内分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五部,但以戏剧活动为主。1930年因参加左翼戏剧活动被国民党查封。
2.身边小说:时间:“五四”时期。代表人物及作品:郁达夫的《沉沦》《茫茫夜》《秋柳》《烟影》等身边小说,郭沫若的未央》《残春》《阳春别》《落叶》《漂流三部曲》和它的续篇《行路难》等等,陶晶孙的,《木犀》《音乐会小曲》王以仁《孤雁》…身边小说不注重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是“随笔式的”。
3.美文 :“文学、修辞、诗歌艺术的总体。”时间:1921年周作人发表《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代表人物: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
4.新格律诗:诗体的一种。时间:“五四”时期 代表人物: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 新格律诗讲究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其体结构自由,段数、行数、字数没有一定规格;语言有自然节奏而不用韵。
❸ 现代文学史上堪称“最早”、“第一”的作品,写出作者、书名即可!
给你说没了
回答者:OBELISKE - 举人 四级 4-14 12:26
我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郭沫若《女神》
我国第一首信天游形式民歌体叙事长诗———————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我国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夏衍《包身工》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社会分析小说--------------茅盾《子夜》
回答者:过客而歌 - 试用期 一级 4-14 12:36
乖乖,个个都是学文的啊
回答者:萧雯静 - 初入江湖 二级 4-14 13:22
以上的我就不说了,其他的还有
1、《终身大事》胡适 中国第一部刊载在正式刊物的话剧创作
2、《尝试集》 胡适 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1920年3月) [《女神》(1921年)
3、《朋友》 胡适 中国现代第一首新诗
4、《卖萝卜的人》 刘半农 中国现代第一首无韵诗
5、《窗纸》 刘半农 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
6、《鸟》 陈衡哲 中国现代最早的女性作家的新诗
7、《冲积期化石》 张资吾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部长篇小说
8、《稻草人》 叶圣陶 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集
9、《沉沦》 郁达夫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1921年) [《呐喊》(1923年)]
10、《漂流三部曲》 郭沫若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三部曲。
11、《子夜》 茅盾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12、《倪焕之》 叶圣陶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❹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倪焕之》是作者叶圣陶192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倪焕之》是叶圣陶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1928年连载于《教育杂志》。它的问世是新文学的重大收获,也是大革命失败后,进步文艺界的星星之火。
内容简介:
倪焕之是一个向往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他在辛亥革命时期就热情奋发,富有理想。经过“五四”的洗礼,走上了改良主义的道路,他想用教育改造社会,拯救民族,但他的雄心只能以幻灭告终。与此同时,新的爱情生活和家庭生活也是他追求的一方面。
他的恋爱是幸福和美好的,但他的婚姻却令人捻。虽然在革命者王乐山影响下,他参加过一些实际斗争,但终于在大革命失败后,悲观失望,愁闷病死。
(4)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小说扩展阅读:
《倪焕之》这部作品应该归为悲剧。作品讲述了倪焕之为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其间穿插着他的爱情故事,但不管开始得多么美好,最终都以悲剧结尾。尤其是小说最后,倪焕之经受不住好友王乐山被捅死丢入河中的打击而患病身亡,将这个悲剧推向顶峰。
《倪焕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关于教育的小说,它比较完整地写出了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这一历史特殊时期的知识分子满怀热情上下求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却不断遭遇失败的命运。
《倪焕之》写于1927年北伐军胜利攻占南京以前,成章在1928年以后,全篇后来得以发表在当时的《教育杂志》第二十二卷第一至第十二号刊上。
❺ 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书籍
建国前的文学史教材主要有:
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亚东图书馆,1924年1月)
周作人的《新文学的源流》(人文书店,1932年9月)
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中华书局,1929年4月)
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杰成印书局,1933年9月)
王丰园的《中国新文学运动述评》(1935年)
吴文祺的《新文学概要》(1936年)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年)等
建国后的文学史: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开明书店,上卷1951年9月,下卷1958年8月)
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作家出版社,1955年7月)
蔡仪的《中国新文学史讲话》(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11月)
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1955)
刘绥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1956)
唐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许志英、曾华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孙中田等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
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组学生集体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吉林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组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59)
复旦大学中文系1957级文学组学生的《中国现代文艺思想斗争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
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文史教研室现代文学组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1年)
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钱理群等编撰的《现代文学三十年》
孔范今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朱栋霖等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胡国强、苏光文等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
十四院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等。
❻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什么
郁达夫的《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而《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
《沉沦》作为郁达夫的代表作,其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沉沦精神体现了作为五四青年后的一代知识分子,对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的深深的忧虑及以大胆暴露的方式表达对残酷现实的控诉。
可以说,在《沉沦》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沉沦精神,不只是一个个体青年的表现,而是在当时国内危机重重之下的整个民族所表现的一种精神状态。得出这一看法,是通过对文本中郁达夫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分析得出的。
作者本人也曾说 :我的消沉,也是对国家,对社会的。因此,把文中的沉沦精神看做是对当时整个民族精神状态的一种描写是有合理意义的。
(6)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小说扩展阅读:
对于主人公身上的沉沦精神的含义,我们可以多角度分析 :
1、从主人公的形象、性格角度分析 :《沉沦》中 20 岁上下的主人公无疑正处于人格塑定阶段, 主人公在中国传统文化格局中的小小的书斋里度过了十几年春秋,这决定了他人格塑造的基础,儒家传统文化的修齐治平观念与伦理道德的约束, 使其个体意识有弱化倾向,
这使他不敢在自己爱慕的异性面前公开自己情感的社会习惯心理和采用用放情山水来回避消解性本能的传统意义上的移情模式。
主人公所受到的文化也是我们民族一直以来接受的,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让我们对打开国门后突如其来的变化应接不暇,我们一方面用自己几千年来的正统文化看似执着的抵挡着外部世界的腐朽思想的诱惑,但另一方面身体及心理的本能却想去接受、去学习,这种种冲突,
在我们从近代以来对待外国来的一切包括器物、思想都可以看出,这也是我们民族所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所表现的出的,曾经不断地反抗,在失败后变为了无奈的挣扎。
2、其次是在塑造主人公的过程中,郁达夫有意的要突出主人公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产生了对生命意识的危机感。
《沉沦》引起人们对觉醒了的自我的关注,而对其赖以存在的生命本体予以重新审视的同时,主人公在试图塑造与完善自己人格过程所深受的痛苦与悲剧性结局,也促使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在肯定与张扬自我意识的努力中产生一种巨大的生命意识的危机感。
当面对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和错综复杂的政治动乱时,青年知识分子一时找不到出路,看不清方向,在前进中陷入迷惘,在反抗中沦入消沉,思想上处于苦闷、感伤、忧郁、颓废之中。事实上,这是当时的社会通病,是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的思想情绪。
这种苦闷,是一种时代的苦闷,这种颓废同时也打印着深沉的时代烙印。最后作者的对主人公的描写中,表达了作者本人及主人公的双重悲哀与失望。通过对比主人公与郁达夫本人,我们会发现两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❼ 现代文学史的相关书籍
基本信息
作者:刘勇 编著
ISBN:10位[730307919X] 13位[9787303079193]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1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吸收最新研究成果、采用崭新教学理念编写而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它清晰而详细地叙述了中国现代文学从1917年前后到1949年间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其间各种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及其主要成就,深入阐发了现代文学的思想文化含蕴。本书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广大学生阅读、鉴赏、分析和评价现代文学作家作品及文艺现象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优秀传统,服务于当代的文化事业。
本书的撰写者都长期从事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既有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专长,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因此,本书显示了以下的突出特点:
首先,全面系统地覆盖了现代文学所有的重要领域,无论是对作家作品,还是社团流派,以及文学论争,都进行了应有的评价。尤其是以往一般现代文学教材忽略的通俗文学创作部分,本书亦给予了客观详细的描述和评价,强调了通俗文学与新文学的并存及其实际影响,这也与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保持了应有的沟通和衔接。
其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既突出重点内容,又具有广泛的知识覆盖面,点、线、面结合,追求叙述历史的深度和力度,立体化地展现了现代文学的直实形态。这体现了我们体例编排上的一些新的想法和追求.我们力图在相对简约的篇幅中,尽可能展示中国现代文学丰富而完整的面貌,其中包括对现代文学发生过程的描述以及上述提及的对通俗文学存在价值的关注等等;同时又尽可能地对相关内容按照历史时段或文体的分类加以相对集中的介绍和论析。以我们的体会,作为教材,这样可能更有利于教学层面的实际操作。
目录
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征
第一章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第一节晚清启蒙运动与文学的变革
第二节报刊与新小说的繁荣
第三节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第四节《新青年》与五四文学革命
第五节外国文艺思潮的引进
第二章五四新文学的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
第一节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
第二节白话新诗的最初尝试
第三节现代小说的全面创新
第四节新式散文的应运而生
第五节话剧品种的逐步引人
第六节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第三章鲁迅
第一节生平与思想发展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
第三节 《阿Q正传》
第四节 《野草》与《朝花夕拾》
第五节 《故事新编》
第六节杂文创作
第四章茅盾及文学研究会
第一节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
第二节 《蚀》与《虹》:茅盾写实风格的初成
第三节 《子夜》:现代长篇小说成熟的标志
第四节 《腐蚀》:茅盾小说风格的深化
第五节茅盾短篇小说及散文等创作
第六节叶圣陶与王统照的创作
第七节冰心与许地山的创作
第八节朱自清与文学研究会其他作家的创作
第五章 郭沫若及创造社
第一节创造社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
第二节郭沫若的生平及创作道路
第三节 《女神》:新诗是可以这样写的
第四节 《屈原》:对历史的再创造
第五节 《沉沦》:郁达夫自叙传的抒情小说
第六节创造社其他作家的创作
第六章 “新月”与“语丝”等社团流派的创作
第一节新诗格律化及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诗作
第二节 “语丝文体”及周作人等的散文
第三节冯至与浅草一沉钟社
第四节李金发与初期象征诗派
第五节早期乡土田园小说的兴起
第七章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翼文学的创作
第一节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联”的成立
第二节蒋光慈等人的早期革命文学创作
第三节萧军、萧红及“东北作家群”
第四节各具特色的左翼小说家
第五节左翼诗歌的蓬勃兴起
第八章巴金
第一节生平与创作历程
第二节无政府主义文化思潮与巴金的创作
第三节 《家》:悲愤的控诉与青春的赞歌
第四节 《寒夜》:多重内蕴的人生悲剧
第九章老舍
第一节生平与创作历程
第二节 《骆驼祥子》:庶民文学的典范
第三节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
第十章沈从文与“京派
第一节 “乡下”与“湘西”:沈从文的文化选择
第二节牧歌:沈从文小说的美学至境
第三节散文创作:情绕湘西
第四节其他“京派”作家
第十一章新感觉派及其他小说作家的倒作
第一节刘呐鸥与新感觉派小说的出现
第二节施蛰存、穆时英对“新感觉”的深化
第三节李动人及中国的“大河小说”
第四节张天翼、沙汀和艾芜的小说
第十二章曹禺与现代话剧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曹禺的生平与创作历程
第二节惊天动地的《雷雨》
第三节不同凡响的《日出》《原野》
第四节意蕴深藏的《北京人》
第五节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及意义
第六节欧阳予倩与洪深的创作
第七节田汉与夏衍的创作
第八节丁西林与李健吾的创作
第十三章诗歌与散文的新发展
第一节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第二节杂文的再度兴盛
第三节小品散文的丰收与危机
第四节报告文学的全面兴起
第十四章抗战文艺运动与解放区文艺运动.
第一节抗战文艺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第二节延安文艺座谈会及解放区文艺的新天地
第三节国统区、上海“孤岛”及沦陷区文学
第十五章艾青及现代新诗的又一次高潮
第一节艾青:眼中常含泪水的诗人
第二节田问、臧克家等人的探索
第三节胡风及“七月派”的追求
第四节穆旦及“中国新诗派”的崛起
第十六章解放区的刨作
第一节赵树理:真诚的农民作家.
第二节孙犁:开掘生活的诗意
第三节 《太阳照在桑千河上》和《暴风骤雨》
第四节长篇叙事诗和民族新歌剧
第十七章沦陷区与国统区的创作
第一节张爱玲及其《传奇》《流言》
第二节钱钟书及其《围城》
第三节路翎及其《财主底儿女们》
第四节陈白尘及其讽刺喜剧
第五节 《马凡陀的山歌》等政治讽刺诗
第六节张恨水与通俗小说的发展
结语 从文学史到学术史
附录 中国现代文学大事年表(1915―1949)
后记
--------------------------------------------------- 基本信息
作者: 程光炜 等著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
版次: 2
页数: 428
I S B N : 9787300078342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文学 >> 文学理论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二年来本学科“重写文学史”的成果之一。在此期间,曾有《现代文学三十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等多种文学史著作出版,另有一些文学史著作也在计划出版之中。这些情况,都说明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本身的活力和文学史观方面的变化。社会变迁和历史意识的调整,促使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资源、社团杂志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变得更为丰富和复杂,对它的“重评”,不光在一般平面上展开,而且也在多种侧面上立体地展开,以至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外部研究”,越来越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本教材坚持一贯的叙述风格,即不是居高临下的叙述姿态,那种带有“教训”意味的为文风格,而是以一种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方式来展开对各种文学现象、创作和作品的细致叙述,以一种力图逼近文学史真实的态度,跟阅读者一起“重回”文学史“现场”,在掌握必要的知识的同时,获得文学的美的享受。为体现上述效果,本书还对一些插图作了调整。
目录
绪论
上篇(1917——1937.6)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第二章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鲁迅
第四章 多种小说形式的探索
第五章 现代散文的建立和发展
第六章 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寻
第七章 现代话剧的孕育与进展
第八章 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
第九章 时代激流中的左翼文学
第十章 现代派文学思潮
第十一章 茅盾、巴金及现代长篇小说
第十二章 老舍与现代市民小说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第十四章 礼拜六派的通俗小说
下编(1937.7——1949)
第十五章 战争时代文学的书写和选择
第十六章 东北作家群及流亡文学
第十七章 张爱玲、钱钟书及沦陷区作家
第十八章 艾青与七月诗派
第十九章 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
第二十章 国统区的历史剧和讽剌喜剧
第二十一章 国统区的长篇小说
第二十二章 都市通俗文学的新局面
第二十三章 赵树理:文学转型的一个标志
第二十四章 戏剧、诗歌的新天地
第二十五章 小说和散文的创作
❽ 哪三大名家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一批长篇小说
茅盾,长篇小说代表作:《子夜》,《子夜》是茅盾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社会分析小说。
巴金,长篇小说代表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
老舍,长篇小说代表作:《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
❾ 中国现代文学代表作有哪些
这个问题比较大,得细分:一、散文类的作家主要是以下几位在文学上比较有造诣:
1、席慕容:主要散文作品
《有一首歌》(散文)、《同心集》(散文)、《写给幸福》(散文)、《江山有待》(散文) 、《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摄影+文字),《贝壳》选入初中课本.《蚌与珠》(与小思的《蝉》收入中学生课本人版短文两篇)、《乡愁》(诗歌)。《外婆和鞋》被选入小学课本短文.
2、林清玄:代表作有:《心灵上的百合花》、《心的菩提》、《情的菩提》
3、刘白羽:《红玛瑙集》 《海天集》 《秋阳集》 《腊叶集》
4、杨朔:他的作品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樱花雨》、《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铁骑兵》等。杨朔是当今文坛一再精辟阐述散文诗化理论,并认真实践,卓有成效的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散文作家。
5、秦牧:我国著名文学大师,散文家,作品集有《秦牧散文选》,散文集《花城》《潮汐和船》《长河浪花集》二、小说类作家作品1、巴金《爱情三部曲》(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寒夜》2、老舍《四世同堂》,《骆驼祥子》3、矛盾《子夜》4、钱钟书《围城》5、孙犁《白洋淀纪事》…………………………太多太多……………………
❿ 中国现代有那些经典的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指在1919到建国之前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很多,最为著名的就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这其中以小说闻名的是鲁迅代表小说《呐喊》《彷徨》。茅盾《子夜》《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巴金《家》《春》《秋》《雾》《雨》《电》。老舍《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离婚》等。其余的作家和作品还有很多,沈从文《边城》等,张恨水《春明外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