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小说盲人摸象
1. 35个经典成语故事+100个必背文学常识,孩子更聪
【《盲人摸象》】
大街上有人牵过一头大象。四个瞎子听见了,都想知道这奇怪的野兽是个什么样儿。可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
有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长牙齿。他说:“我知道了,原来大象就跟又粗又长的萝卜一个样儿。”另一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大耳朵。他说:“不,大象就跟大簸箕一个样儿。”第三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腿。他说:“不像簸箕,也不像萝卜,大象就跟舂[chōng]米的木棒一个样儿,不过粗一点儿罢了。”第四个瞎子摸到了大象的尾巴。他说:“你们都错了,大象就像一根绳儿。”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儿的呢?四个瞎子争了半天,结果还没弄清楚。
“盲人摸象”和“瞎子摸象”都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有人观察事物,只看到了事物的一小部分,就自以为看到了整个事物,可以说他是“盲人摸象”或“瞎子摸象”。
2. 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这是一个老成语了。也可能有的人不知道,那么,其实跟它相关联的表达方式还有: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一叶障目……当然,说“刻板印象”或许会更易于接受。
这个词是个贬义词,代表了一种观念上的不良习惯。人类,很容易有这种不良思维惯性,只是未必能自己意识到,或者勇于承认。这就好比,我们曾经学习《东郭先生和狼》、《拔苗助长》、《掩耳盗铃》这些寓言故事的时候,会不屑地嘲讽主角是真傻子,呵呵!而事实上,后来,很多人又何尝不是感慨到自己或多或少地成为了故事中的人。
先辈们很睿智,我们活几十年才看穿的道理,他们也不是在只会玩过家家的年代就总结出来的,指不定是历经了几辈人,这些“道理”方演变成简单、诙谐、有趣,甚至是“荒诞不经”的故事,为的是便于流传。而个中道理,自然是靠听者自己领会了。不过,也不能排除历史上确有其人,毕竟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噢,对了,那个寓言故事,还可以再列举一个《自相矛盾》
现实中容易出现盲人摸象的情况很多,
举例1:内地的学校,要是有一个是新疆来的,初次见面大家就一拥而上,热情关切到,“喂,新疆来的嘛,跳舞很厉害吧,快跳个舞让我们开开眼啊”。同样,有的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也有过被一些外国同学邀请表演中国武术或者轻功,却只能痛苦解释的尴尬场面。当然,再过分一点,就可涉及到地域黑的那一类了,极不和谐。
例2:认为古代夏天比现在凉爽,现在动不动夏天就飚40°那都是近代工业进步、汽车尾气等造成“温室效应”后气候变暖了。而且理由是,古人没有空调,不也过的上好吗?
那么怎么来改变这样一种现状,或者说风气呢。想要避免,只能说,首先要多读书(不是指读小说),多看电视节目(不是追连续剧),多上网(不是浏览八卦),多聊天(不是瞎吹牛),多游历(不限于景区)……专业问题多请教行业内人士。这样的目的是拓宽视野和扩充知识储备,不至于犯一些常识
3. 都市小说,主角叫陈长生,有一双天眼会风水之类的
民间风水怪谈,前面写陈长生的一千年后,后面写陈长生一千年前
4. 盲人摸象这个寓言故事很有趣,我要讲给爸爸妈妈听
盲人摸象 ( máng rén mō xiàng )
解 释 比喻看问题总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出 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洪进禅师》:“有僧问:'众盲摸象,各说异端,忽遇明眼人又作幺生?'”
用 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示 例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四卷:“广收杂物,金矢一囊,四呼如~,仅得一肢,以为全体。”
近义词 管中窥豹、坐井观天
反义词 洞察一切、仰视观察
灯 谜 舜父抚爱幼子
原文:
《大般涅盘经》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 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译文:
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真正大象的样子。而实际上呢?他们一个也没说对。后以“盲人摸象”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
寓言讽刺的对象是目光短浅的人。
“盲人摸象”的寓意是不能 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应看全局才能了解事物的全面和真实情况 。
5. 求纪实类小说
议论文 由盲人摸象想到的
古代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讲的是盲人摸到象的不同部位,就以为整个象就是他摸的那个样子.这种例子在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中经常发生.关于岩石的成因,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大学派,一派是火成说,他们抓住岩浆岩有气孔,呈流动状态的性质,认为岩石来自地球内部,是火山喷发造成的;一派是水成说,他们看到沙岩、石灰岩的层理就认为岩石都来自水的沉积作用.两派地质学家不仅在会上争吵,甚至动手打了起来.在电的发明史上,伽伐尼把青蛙腿挂在铜钩子上,再用一根铁丝接触蛙腿,发现了蛙腿的抖动,于是伽伐尼宣告他发现了生物电,得到科学界的一片喝彩.但几年之后,伏打指出蛙腿抖动的真正原因是伽伐尼的铁丝同时接触了铜钩子,是两种金属相接触产生的接触电,并由此发明了伏打电池.火成说和水成说,生物电和接触电,还有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生物中的进化论和突变论在一定上程度都和盲人摸象有些相似,都只是事物的一个侧面.历史上是如此,现实也是这样.每个人所观察、感觉的对象都是真实的,每个人对自己实验所得的局部结论也正确,但是上面的例子除伏打外,其他人在把自己从某一角度观察实验所得的结论进行推理时都比较片面.这就告诉我们,只从一个角度去认识是不行的,事物越复杂,越需要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对于一个三条棱不相等的长方体,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看到的形状都不一样.人们选用了沿长方体的长、宽、高三个方向来观察,用这三个方向上的投影来描述长方体的通用照系.参照系是我们研究一个事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立足点不同,看到事物的性质就会不一样.用通俗的话来讲,参照系就是研究角度.我们在物理课中学习过运动和参照系的关系.汽车上的一个人手持一个重物,当他松开手,重物下落时,汽车上的人和道路旁边静止的人观察重物运动,由于参照系不同,会得到不同结论.在化学学科发展的初期,人们曾对金属在燃烧后重量增加的现象进行研究.那时氧气还没有被发现,波义尔(曾经发现气体所受压强与体积规律的科学家)认为火也是一种元素,叫着“燃素”具有重量,燃烧过程是燃素和金属的结合过程,因此金属燃烧后重量增加,而俄国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则指出波义尔的实验做错了.他重新做波义尔的实验,在瓶里装上金属加热.不同的是波义尔是打开瓶口,用火焰加热然后称重的;而罗蒙诺索夫是封闭瓶口,用火焰加热的,燃烧后称量时也不打开瓶子,两个人瓶子里的金属虽然都变成了渣滓,但两个人的结论却完全不相同,波义尔提出了错误的燃素学说,而罗蒙诺索夫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罗蒙诺索夫的成功在于他选择了对外界空气封闭的体系研究燃烧.波义尔的失败在于它选择了开放的体系,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干扰.对于社会问题,人们的立场不同,看问题产生的结论也会不一样.在法庭上,原告和被告的看法是对立的;在企业里,管理者和职工也经常发生矛盾;在生产能力被限定的情况下,数量增加与质量降低,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是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矛盾,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之间有矛盾,往往都是由于立场不同,各自站在矛盾的一个方面.对于自然科学的某个问题,人们一般选择规定的一个或几个最适宜的参照系.只有参照系一致了,对问题的研究才可能一致.对待社会问题,立场不可能统一,一般用协商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但也可能通过暴力、战争的手段解决问题.无论如何,在研究一个问题之前,先选好自己的立足点十分重要.不同的人对一个问题看法不同,也应当先检查各自的立足点的否相同.
6. 有没有学心理学的朋友帮忙推荐些资料(书电影)
我是学心理学的,如果你是感兴趣,以前没有接触太多过的话,推荐你看一本叫做《心理学与生活》的书作者是Richard Gerrig 和Philip Zimbardo,这本书不像中国的很多心理学教材那样枯燥,比较有趣,而且也比较权威全面,够你享受好一阵了
电影方面推荐你看沉默的羔羊系列、爱德华医生,这都是很经典的片子
还有一部叫做致命ID,我想应该符合你的口味,是“有关变态的电影”
这些电影在迅雷上或者veryCD上都很容易找到。
如果有多余时间的话,你可以看一点心理学名家的著作,比如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或者马斯洛等等,对你以后的学习会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