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史第一部现代小说
A. 西方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文学作品是哪一部呢这部作品讲述了哪些内容
西方文学史上最古老的经典作品是古希腊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统称荷马史诗。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具有历程碑意义的作家。有许多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供参考。 1.荷马的《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指公元前9至8世纪产生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据说它是由盲诗人荷马制作的。
在这部1.4万多行的史诗中,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无知,表达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欧洲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3.塞万提斯的大厅·吉诃德。这本书的创作为世界现代小说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现代小说的一些写作技巧,如真实和想象力、严肃和幽默、准确和夸张、故事,甚至作者进入小说指出小说,在唐·吉诃德都出现了。塞万提斯在17世纪文学启蒙复兴时期写了《堂堂》·吉诃德对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革命性的影响。因此,他是现代小说的第一人,因为他是第一人,他的唐·吉诃德对西班牙文学、欧洲文学甚至世界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B. 简述西方文学在发展历程上具有历程碑意义的作家及代表作品.
在西方文学发展历程上具有历程碑意义的作家很多,不胜枚举,现举出几个作家及其代表作,供参考。 1、荷马的《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指《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产生于公元前九至八世纪,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做。《荷马史诗》集古希腊文化之大成,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重要作品,标志着西方文学史的第一座里程碑。 2、但丁的《神曲》。但丁·阿利基埃里(1265-1321) 意大利诗人,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一生著作甚丰,其中最有价值的无疑是《神曲》。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国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网络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十日谈》 3、薄伽丘的《十日谈》。《十日谈》采用了阿拉伯名著《天方夜谭》的所谓“框架式结构”,即开端有个类似序曲故事统领全书,其它各篇均镶嵌于这个总框架之中:1348年鼠疫流行,佛城十个少男少女避居乡间别墅,为祛寂寞,每人每日讲个故事,十天过去,共讲一百个故事。这些故事,或取自历史,或取自传说,或取自现实生活,内容或揭露封建残暴、或鞭挞教会虚伪、或讽刺僧侣荒淫,写得风趣生动、神采飞扬。本书在欧洲文学史上划出了一个时代即“小说”的时代,因为它打破了从来都是韵文独领风骚的局面,把散文的文学提高到一个突出地位。 4、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这本书的创作奠定了世界现代小说的基础,就是说,现代小说的一些写作手法,如真实与想象、严肃与幽默、准确与夸张、故事中套故事,甚至作者走进小说对小说指指点点,在《堂·吉诃德》中都出现了。在17世纪——文学刚刚启蒙复兴的时代,塞万提斯就写出了《堂·吉诃德》,它给予近现代小说的发展就是深刻的、革命性的影响。所以说他是现代小说第一人,正因为他是第一人,他的《堂·吉诃德》对西班牙文学、欧洲文学,乃至整个世界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5、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 Beth)。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正剧、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本·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6、维克多·雨果 (1802~1885)。法国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在法国和世界文学史上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雨果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合计达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1830年,28岁的维克多·雨果开始奋笔疾书他的“命运三部曲”之一《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小说的杰作”和“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为他跻身法国以至欧洲最重要的作家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歌德《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揉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8、巴尔扎克 (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是一位具有浓厚浪漫情调的伟大作家,一边因奢华的生活而负债累累,一边以崇高深刻的思想创作出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他的生活趣事层出不穷,而作品更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在他逝世时,文学大师雨果曾站在法国巴黎的蒙蒙细雨中,面对成千上万哀悼者慷慨激昂地评价道:“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多卷本巨著,是他以毕生精力完成的光辉创作群,堪称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迹。在这里,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被恩格斯誉为“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它再现了1816-1848年,也就是“王政复辟”到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图景。
C. 外国文学史的论述题:堂吉柯德的思想意义是什么
《唐·吉诃德》的思想意义如下:
从精神层面看,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矛盾。这是第一点。《堂吉诃德》用文学的形式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这一矛盾,可以说是淋漓尽致,让每一代人都能感受到并认同它。第二,塞万提斯早在17世纪就写了《堂吉诃德》。
但他是第一部现代小说,因为他是第一部,所以他的《堂吉诃德》关于西班牙文学,欧洲文学,以及世界文学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它不仅被翻译成许多语言。《堂吉诃德》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的时候,他是在反对小说,骑士精神的浪漫故事以及它们对人们的不良影响。在《堂吉诃德》中,塞万提斯一方面批判了社会的罪恶,另一方面,他赞扬了消除暴力和善良,惩罚邪恶促进善良,帮助弱者等美德,赞扬了黄金世纪社会的理想目标。
作为典型的殖民主义文本,《堂吉诃德》产生于西班牙的黄金时代,当时正值西班牙的鼎盛时期和衰落时期。在堂吉诃德第一次失败的旅行之后,正是这个神话吸引了边远地区的农民参与到作者的殖民冒险中来:“堂吉诃德充满了虚张声势,充满了说服,充满了承诺。
而这个可怜的家伙决定和他一起出去,成为他的随从。堂吉诃德还告诉他,他可以自己出去,他可以通过一次冒险,在一眨眼的功夫征服了一个岛屿,并让他成为它的统治者。
历史的改写使丹吉河充满了浓郁的殖民色彩。在小说中,美国或印度的镜像几乎无处不在。主人和仆人二人都在误入歧途的过程中,不时遇到丈夫和妻子或父亲的女儿偶然去美国服兵役,听说同胞们曾多次在西方发家致富。
这些描述显示了塞万提斯作为当时最大的殖民帝国公民的占有欲。他们忽视了他们的金银是疯狂掠夺和流血的结果这一事实,想当然地认为殖民地的财富属于帝国的资产。另一方面,西班牙人有权随心所欲地指挥和使用这些武器。
(3)西方文学史第一部现代小说扩展阅读:
《唐·吉诃德》内容简介:
拉曼查是一个叫朱萨诺的乡下小绅士的领地,他将近五十岁,又高又瘦,有一匹瘦马和一支长矛。老盾牌,40多岁的女管家,一个侄女在她二十多岁,和一个助手,一般能够支持自己,但不是很好。
他的一个爱好是阅读骑士文学,他变得如此专注于他们,他不打猎或照顾他的家人,然后他卖掉了他的土地购买这些书,与人们交谈,关于正义。他就这样说了一天又一天,一天又一天,直到他的脑子累了,失去了理智。
他的脑子里充满了魔法、战车、决斗、挑战、伤痛、漫游、爱情、骚动和书中的荒诞,他相信这些都是真的。然后产生幻想,为了提升自己的名望和财富,为公众谋福利。
他想做一名游侠骑士,把书中看到的一切付诸实施,去拯救苦难,去体验危险,去树立成就。他把这匹马命名为罗齐南托,意思是一匹曾经努力工作的马。他找到一把长矛和一把盾牌,想象着一个乡下女人是他的妻子,一个骑士。
堡酒店,他把业主为主要,他自己努力,然后第一个遇到的是一个富农折磨一个小男孩,因为牧童放羊时丢了羊,堂吉诃德看着,他不仅把牧童叫富农,也称为富农欠下9个月要根据孩子们的羊。那个叫豪图多尔的富人答应来,但是当堂吉诃德走后,他把小牧羊人安德烈斯绑了起来,打了他。
然后他回到家,和他的邻居桑丘·博萨约好了,一个诚实的农民,做他的仆人,并答应让他做岛上的总督。于是桑丘带着梦想,骑着驴,作为仆人带着他“立功”去了。在两次冒险中,闹了很多笑话,傻风车当巨人,旅馆当城堡,苦役犯当受迫害的骑士,巨人当人头的皮等等。
他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变得越来越强。最后,同村的加拉斯科学士假扮成骑士,把他打倒在地,送他回家隐居一年。后来,他去了冒险护林员,怀着很好的愿望做了很多荒唐的事情。最后,我在一种致命的危险中醒来,发现我过去的荒谬。
死前立了三份遗嘱。一个是过去付给桑丘一笔钱。另一方面,所有的财产都给了外甥女;但是,如果一个人结婚时受过骑士文学的教育,他就不应该和这样的人结婚;三是以他为题材的作者的道歉,使其写这本荒诞的书,为自己为此承担了良心的负担。最后骑士平静地死去了。
D. 谁能给我列一个外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啊就是各个时期的思想潮流和代表作家作品之类的
第一章古代文学
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中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色彩和神圣与超越色彩共同构成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两个源头。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第一节 古代文学概述
一古代希腊文学。(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
(一)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二)主要特征:
★★理解后简答题
【希腊神话的主要特征】
1、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
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多愤怒,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
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
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等 (三)古希腊文学的发展状况。
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英雄时代):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
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等二时期(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
主要成就:戏剧成就最大,另外还有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文艺理论。
抒情诗中琴歌成就重大:
萨福: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独唱琴歌代表诗人
阿那克瑞翁:创造“阿那克瑞翁体”。
合唱琴歌代表诗人:品达:代表作《胜利颂》
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
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 v@hIT'#d_
全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9.)
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 几次著名的战役后,出现了正式的历史著作。
“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
雄辩家:苏克拉底和狄摩西尼。
文艺理论家: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反对民主制,创立“理念论”。代表作《对话录》。
亚里斯多德:代表作《诗学》
第三时期(奴隶制衰亡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
主要成就: 新喜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米南德(雅典人) `
田园诗(牧歌):主要作家:忒俄克里托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5b98ab010004yn.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
这里很全,你可以自己下来看看!!希望能对你有用。
E. 外国文学作品有哪些, 要那些著名的
1.《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2.《童年》《人间》《我的大学》[苏联]高尔基 3.《羊脂球》《项链》[法]莫泊桑 4.《变色龙》 [俄]契柯夫
5.《战争与和平》、《复活》[俄]托尔斯泰
6.《双城记》[英]狄更斯
7.《莎士比亚全集》[英]莎士比亚
8.《对话录》[希]柏拉图
9.《荷马史诗》[希]荷马
10.《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美]马克.吐温
11.《红与黑》[法]司汤达
12.《草叶集》[美]惠特曼
13.《神曲》[意]但丁
14.《堂吉诃德》[西]塞万提斯
15.《浮士德》[德]歌德
16.《社会契约论》[法]卢梭
17.《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
18.《高老头》[法]巴尔扎克
19.《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
20.《安娜.卡列尼娜》[俄]托尔斯泰
21.《呼啸山庄》 艾米莉·勃朗特
22.《荆棘鸟》[美] 考琳 ·麦卡洛
23.《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24.《绞刑架下的报告》 伏契克,
25.《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作《黑奴吁天录》和《汤姆大伯的小屋》[美]比彻·斯托夫人
26.《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和《笑面人》 [法]雨果
27.《三剑客》 [法]大仲马
28.《简·爱》 [英]夏洛蒂·勃朗特
29.《茶花女》[法]小仲马
30.《基督山恩仇记》[法] 大仲马
3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32.《老人与海》[美] 海明威
33.《泰戈尔短篇小说选》[印度]泰戈尔
34.《死魂灵》[俄]果戈理
35.《罪与罚》(上下)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36.《双城记》 [英] 狄更斯
37.《田里的守望者》[美]塞林格
38.《在路上》[美]杰克·凯鲁亚克
39.《热爱生命》[美]杰克·伦敦
40.《了不起的盖茨比》[美]菲茨杰拉德
41.《肖申克的救赎》[美]史蒂芬·金
42.《雾都孤儿》[英]迪更斯
43.《天使,望故乡》[美]托马斯·沃尔夫
44.《第22条军规》[美]约瑟夫·海勒
45.《裸体的午餐》[美]威廉·巴勒斯
46.《名人传》[法]罗曼·罗兰
47.《追忆似水年华》[法]普鲁斯特 48.《少年维特之烦恼》[德]歌德49.《牛虻》[英]艾捷尔·丽莲·伏尼契50.《傲慢与偏见》[英]简·奥斯汀
F. 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越多越好!
1 红与黑 [法] 司汤达
2 苔丝 [英] 哈 代
3 雾都孤儿 [英] 狄更斯
4 老人与海 [美] 海明威
5 父与子 [俄] 屠格涅夫
6 少年维特的烦恼 [德] 歌 德
7 简·爱 [英] 夏绿蒂·勃朗特
8 欧也妮·葛朗台 [法] 巴尔扎克
9 高老头 [法] 巴尔扎克
10 巴黎圣母院 [法] 雨 果
11 茶花女 [法] 小仲马
12 呼啸山庄 [英] 艾米莉·勃朗特
13 牛虻 [爱尔兰] 艾丽·伏尼契
14 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
15 傲慢与偏见 [英] 奥斯汀
16 罪与罚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17 安娜· 卡列尼娜 [俄] 列夫·托尔斯泰
18 莎士比亚选集 [英] 莎士比亚
19 美丽与悲哀 [日] 川端康成
20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 [法] 莫泊桑
21 母亲 [前苏联] 高尔基
22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前苏联] 奥斯特洛夫斯基
23 雪莱诗选 [英] 雪 莱
24 拜伦诗选 [英] 拜 伦
25 安徒生童话 [丹麦] 安徒生
26 伊索寓言
27 猎人笔记 [俄] 屠格涅夫
28 愤怒的葡萄 [美] 斯坦贝克
29 三个火枪手 [法] 大仲马
30 布登勃洛克一家 [德] 托马斯·曼
31 了不起的盖茨比 [美] 菲茨杰拉德
32 吉檀伽利 [印度] 泰戈尔
33 唐·吉诃德 [西班牙] 塞万提斯
34 鲁滨逊飘流记 [英] 笛 福
35 园丁集 [印度] 泰戈尔
36 新月集 [印度] 泰戈尔
37 采果集 [印度] 泰戈尔
38 包法利夫人 [法] 福楼拜
39 带发条的桔子 [英] 安东尼·伯吉斯
40 恶心 [法] 让·保尔·萨特
41 大师与玛格丽特 [俄]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42 癌症楼 [前苏联] 索尔仁尼琴
43 玩笑 [捷克] 米兰·昆德位
44 日瓦戈医生 [前苏联] 帕斯捷尔纳克
45 十日谈 [意大利] 卜伽丘
46 尤利西斯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47 恋爱中的女人 [英] D·H·劳伦斯
48 五号屠场 [美] 小库尔特·冯尼格
49 麦田里的守望者 [美] 杰罗姆·塞林格
50 嘉莉妹妹 [美] 西奥多·行莱塞
51 一千零一夜
52 希腊神话故事 [古希腊]
53 复活 [俄] 列夫·托尔斯泰
54 基度山伯爵 [法] 大仲马
55 战争与和平 [俄] 列夫·托尔斯泰
56 浮士德 [德] 歌 德
57 上尉的女儿 [俄] 普希金
58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 [美] 马克·吐温
59 汤姆·索耶历险记 [美] 马克·吐温
60 悲惨世界 [法] 雨 果
61 铁皮鼓 [德] 君特·格拉斯
62 古都 [日本] 川端康成
63 城堡 [奥地利] 卡夫卡
64 娜娜 [法] 爱弥尔·左拉
65 儿子与情人 [英] D·H·劳伦斯
66 马丁·伊登 [美] 杰克·伦敦
67 白牙 [美] 杰克·伦敦
68 爱弥儿 [法] 卢 梭
69 洛丽塔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70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捷克] 米兰·昆德拉
71 第二十二条军规 [美] 约瑟夫·海勒
72 罗生门 [日] 芥川龙之介
73 不朽 [捷克] 米兰·昆德拉
74 生活在别处 [捷克] 米兰·昆德拉
75 为了告别的聚会 [捷克] 米兰·昆德拉
76 蝇王 [英] 戈尔丁
77 本性 [捷克] 米兰·昆德拉
78 野性的呼唤 [美] 杰克·伦敦
79 红字 [美] 纳撒尼尔·霍桑
80 我是猫 [日] 夏日漱石
81 在路上 [美] 杰克·凯鲁亚克
82 模糊情缘 [美] 西奥多·德莱塞
83 美妙的新世界 [英] 奥尔都斯·赫胥黎
84 觉醒 [美] 凯特·肖班
85 在人间 [前苏联] 高尔基
86 童年 [前苏联] 高尔基
87 我的大学 [前苏联] 高尔基
88 死魂灵 [俄] 果戈里
89 雪国 [日本] 川端康成
90 高龙巴 [法] 梅里美
91 草叶集 [美] 惠特曼
92 巨人传 [法] 拉伯雷
93 毛猿 [美] 奥尼尔
94 斯巴达克思 [意大利] 乔万尼奥里
95 恶之花 [法] 波德莱尔
96 失乐园 [英] 弥尔顿
97 大街 [美] 刘易斯
98 双城记 [英] 狄更斯
99 夜色温柔 [美] 菲茨杰拉德
100 好兵帅克 [捷克] 哈谢克
G. 推荐外国文学作品,并说说内容简介和推荐理由
《唐·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岀版的反骑士小说。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唐·吉诃德原名)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恰”(德·拉曼恰地区的守护者),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回到家乡后死去。文学评论家都称《唐·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H. 简述西方文学的发展及其阶段
简谈西方文学史——理性与原欲
人于生俱来的是理智、道德还是欲望、罪恶?我们应该崇尚制约还是解放本性?这种对人类灵魂的拷问之声,对人类自身的思考琢磨,自始至终回荡于西方文学之中,也推动着它的发展和变化。
一、
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其中蕴涵的关于“人”的观念,经由古罗马文学的传承对后来的欧洲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古希腊重视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人智)。在这种文化中产生的古希腊文学,就呈现出张扬个性、放纵原欲、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生命价值的特征,具有根深蒂固的世俗人本意识。这种意识是原欲型的,虽然其中也不乏理性精神,但这种精神主要是对人的肯定而并非是与原欲相对的理性意识和道德规范。
古罗马文学是对古希腊文学的直接继承,但同时也带有自身的独特性。古罗马人有种对集权国家和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因此其文学也较古希腊文学更具理性意识和责任观念,在审美品格上更趋于庄严和崇高的风格。但是,古罗马文学人文意识观念的主体仍然是古希腊文学的人本意识,仍属于古希腊原欲型文化的范畴。
希伯来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又一源头,其中所蕴涵的“人”的观念,经由中世纪基督教文学对后来的欧洲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希伯来民族信仰一神的上帝,强调人对上帝的绝对服从;尊重灵魂,主张人的理智抑制肉体的欲望;轻视人的现世生命价值和意义,看重来世和天国的幸福。显然,希伯来文化是种重灵魂、重群体、重来世的理性型文化。原欲与理性是人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因此古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是既统一又对立,它们被称为“异质文化”。在公元1世纪中叶到2世纪末叶,希伯来文化与古希腊文化出现了第一次碰撞。希伯来文化吸收了古希腊文化的某些成分后演变成一种新的文化——基督教文化。但古希腊文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希伯来文化,因此基督教文化仍属于古希腊的异质文化。
基督教文学是基督教文化的产物,蕴涵的是种理性化的人本意识,或者说是种宗教人本意识。基督教文学中的英雄不像古希腊文学中是人化的神,而是神化的人。他们并不是因为人类的智慧而显得神通广大,是神的附着才赋予其无穷威力。基督教文学中人让位于神、“灵”取代“肉”的现象体现的是人对上帝的崇拜,也体现了人对人性本质的追寻趋于理性和精神的境界。但另一方面,这又表现了一种人们对人原始生命力和生命价值的压制,是对欧洲古典文学世俗人本意识的排斥。总之,重视人的精神、对理性的追求、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是早期希伯来文学和中世纪基督教文学文化价值观念的主要特征。
然而,世俗的教会把基督教精神推向了极端。尤其在中世纪后期,上帝的权利畸形膨胀,人的主体性显得微不足道。生命的本能冲动、人的合理要求都被基督教教义视为罪恶或无意的,人的本性遭到了严重的压抑。这时,原始基督教对人类的理性追求最终走向了对人类思想的扼杀。
二、
之后,欧洲文化的古希腊罗马源流与希伯来基督教源流形成了比“希腊化”时期更大规模的碰撞,带来了欧洲文学中人文观念的重大变化。这就是“文艺复兴”,欧洲文化的大转型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文化走向极端,压抑着人们,一些人文主义者就借用古典文化向其发起了攻击。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权反神权、以人性反神性、以个性自由反禁欲主义等,要从上帝那里找到人类自己。这是与基督教文化相冲突的,而这种冲突实质上也就是原欲与理性、肉体与灵魂的冲突。古希腊罗马文化吸收了希伯来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汇集成了人文主义。而文艺复兴便是历史给予欧洲社会重新选择文化模式的契机。
人文主义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流。在此时期,莎士比亚是欧洲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他对人理解的深刻要远远超出前辈人文主义作家。其深刻之处在于通过悲剧告诉了人们:人的自由是有限的,仅仅满足人的欲望和解放并不能把人引向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人的价值更应该体现在理性力量上,因此,人必须在自然欲望与社会道德、原欲与理性、出世与入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正确把握。犹如哈姆雷特,在他身上世俗人本意识和宗教人本意识的融合就十分明显,这也正是近代欧洲文化模式的典型。
17世纪的欧洲讲究理性,讲究秩序,这一精神也集中体现在了这一时期文学主流——古典主义文学中,带来了文学中人文主义观念的演变。文艺复兴虽然带来了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它对于个性自由的追求又过于偏激,造成了人们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秩序混乱。这种社会现实使人意识到了理性、秩序的重要性,再加上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成果告诉了人们宇宙是井然有序的,因而社会也应该有自己的规范与秩序,个人也应该服从社会规范。在这种精神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古典主义文学,便以理性作为自己的生命,注重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同时又否定了神性。相对于人文主义,古典主义更注重人的理智对情感欲望的制约,强调对自由的规范,这是对文艺复兴时期极端追求个性自由的反拨。在古典主义文学中,人通常都处于理智与情感、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的纠葛中,而服从王权则是最高的理性。古典主义文学中蕴涵的是种理性化的人本意识,既肯定了个体,又强调约束。
18世纪启蒙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精神,但它又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由,肯定人的情感的合理性。这既是对神性更彻底的否定,又是对否定情感自由的古典主义的调节和反拨。启蒙文学家大多把个性与情感自由提高到了理性与秩序之上。卢梭是其中的典型,他否定原罪说,认为人的本性是美和善的,一切发自人的欲望和要求都是合理的,而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才是人性的污染物和罪恶的滋生地。但卢梭对人的理解过于理想、超时代,歌德则显得更现实、更理智。歌德的思考与莎士比亚有相似之处,笔下的浮士德苦苦追寻情感与理性的统一,寻找既张扬个性又不与外在冲突,既满足欲望又不违背社会道德律令两全其美的道路。然而,人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浮士德一生执着地探索追求,但最终陷于进退两难的困境,这也正是歌德关于“人”的理解的困惑。歌德通过《浮士德》,把“人”的探索推向了更渺远的天地。启蒙文学对个性情感自由的理性追求,为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三、
浪漫主义流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那是个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的新旧交替的时代。浪漫主义文学在反古典主义精神中发展起来,强调自我、追求自由,竭力倡导自由思想,可以说是人文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中的再现。
浪漫主义的自由思想是和法国大革命精神相吻合的,可以说它是法国大革命精神的产物,是法国大革命精神在文学上的表现。但这种自由精神的倡导者是卢梭,卢梭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精神之父”。法国大革命过去了,原先人们认为能带来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然而,现实却让人们感到,在新的社会中自由仅仅是种形式,资本主义文明使人的生命力受到压抑,使自由得而复失。但此时卢梭的自由思想早已在大革命浪潮中深入人心,因此,在新的社会中,人们追求自由的热情依然十分强烈,“自由”是18世纪末19世纪欧洲时代精神的最强音。浪漫主义者认为现代文明带给人们压抑,因此崇尚自然,倡导“归返自然”。他们有的留恋湖光山色,有的向往原始森林,有的追怀宗法式的田园生活,就是不接纳现代文明,坚持认为只有自然才能给予人们真正的自由。浪漫主义文学的自由观念和生命意识在“自然”的境界中找到了最终的归宿。
浪漫主义文学的自由观念和生命意识,实际上是欧洲文学人文观念的新发展,是19世纪人道主义的一种表现,具体地讲,它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中人本意识在新的历史中的再现。浪漫主义所讲的“人性”,其侧重点不是人文主义所讲的“人智”,而是“原欲”;不是古典主义的王权意志、公民责任和理性思维,而是个人情感及欲望;也不是启蒙主义的“自然法则”、“社会道德律令”,而是人的自然欲求和生命意识。浪漫主义的理性与原欲、理智与情感的天平明显是倾向于后者的,它的人文观念已经表现出对欧洲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叛精神。尽管还不至于完全脱离理性主义文化传统,但这种反叛与后来“重估一切价值”的现代反传统思想在本质上有着一衣带水的关系。所以,浪漫主义文学中蕴涵了20世纪现代主义的文化基因,这也正是现代主义又被称为“新浪漫主义”的重要原因。
现实主义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确立和发展的时期。这时,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金钱的追求和崇拜更为狂热,大多数人忙于争夺财富。人的“个性自由”表现为对金钱的极力追逐,人的欲望使许多人丧失理智、丧失道德责任、丧失了人与人间的温情。现实主义比浪漫主义作家要理性得多,他们力图通过文学细致地展现现实,深入解剖在利益驱动下的人的心灵,从而警告世人:不要在物质面前失去人的自尊,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社会做出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所呼唤的“人性”,主要是指人的理智、道德意识和人格尊严。因此,现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
浪漫主义作家所倡导的个性自由,在现实主义文学中被视为追求物质和满足私欲的自由,现实主义作家将这认为这是人本性中的“恶”,是人类自身的破坏力,是一种与人的高贵理性相对立的动物本能。他们隐隐感觉到,人在获得“自由”后,并不像浪漫主义者所想象的人因自由生长而显得尽善尽美,也不像人文主义者所讲的人因有高贵的理性而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因为人还有种于生俱来难以抑制的私欲。他们呼唤理性,却又觉得理性在本能面前实在势单力薄,根本无力阻止人们的堕落,因而“人”的形象也就不再显得理性和高贵。现实主义作家把这种“恶”看成是人身上所固有的,并对它的自由泛滥感到深深地忧虑和恐惧,希冀人们能用理性来抑制。可见,现实主义作家总体上来说是传统理性主义的倡导者,遵循的是近代理性主义价值观念。但是,他们对人类自身“恶”所表现的忧虑、恐惧甚至悲观,泄露了对欧洲传统理性主义文化的怀疑与反思。这正是20世纪文学中弥漫的悲观情绪和危机意识的精神源头之一。所以,现实主义人文观念的发展,其中也孕育着20世纪现代文化的基因。
现实主义作家对人是否存在动物性感到迷惑不解,而后起的自然主义则非常肯定地回答了人动物属性的问题。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后期,1859年问世的《物种起源》对它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在达尔文之前,人因拥有灵魂而不被列入动物的范畴,而进化论却把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作为动物的一部分。这一振聋发聩的观点一被人们所认可,就启发人们沿着自然主义的思想来研究人”。自然主义就是在这样一个进化论影响下的社会中产生的。在创作中,自然主义作家往往把生理研究和社会分析结合在一起。此时,为现实主义作家所疑虑的人的“动物性”已被看成既定的科学事实,“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被用来解释人类“恶”的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从前文学中高贵的“人”的形象已从神圣的理性殿堂跌入到动物王国。因此,自然主义文学在文化观念上对传统理性主义已有所超越,从而跨入了非理性主义文化的门槛。
四、
20世纪西方文学是在现代非理性主义文化中生长起来的,欧美文学表现出了对与传统文学的重大差异。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倾向的文学,都更注重对人的内心做哲学的思考,并往往以荒诞不经的形式加以表现。特别是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把理智与情感、理性与原欲、灵与肉、善与恶等主题推向深入。有些现代作家还认为人的非理性元素是人生命的本体,蕴涵的是一种非理性人本意识,显示了欧美文学在人文观念上的新发展。
浪漫主义文学在“返回自然”的追求中,虽已露出了非理性的端倪,但还十分朦胧,其本质仍与理性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实主义文学对人本性中破坏力深感忧虑,并对理性的制约力感到怀疑,但最终又在理性主义信念中找到生存的勇气和力量。20世纪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把浪漫主义的“返回自然”进一步推到返回原始的荒蛮时代,以非理性的自由去反抗现代文明,反抗宗教理性、科学理性、政治理性和经济理性。这时的“理性”也已拥有了更广泛的内涵,指的是抑制人生命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力量,是罪大恶极的刽子手,是荒诞的、不讲理的、总是与人作对的力量。许多作家都站在反理性的立场上描写神秘的非理性和潜意识冲动给人们所带来的自由感,这就是20世纪文学频频描写病态、畸形、死亡、梦境、幻觉、白日梦、痴人梦、性冲动、歇斯底里、长篇独白、内心回忆等等的重要原因。因此,在20世纪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中,已很难听到以往文学中对人性美的赞歌,这正是欧美文学人文观念转型的表现。
在对待物质文明的态度上,20世纪文学也表现出了更强烈的反抗。这时的“物”已被泛化为金钱、物质、科技、社会等整个物质世界,人与物的对立也被泛化为人和除了精神世界外整个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对立。以往的文学在描写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依然相信人自身的理性力量,保留着几分乐观与浪漫。即使是浪漫主义作家,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时也并不抹杀人与物之间的差别,也不认为人丧失了对物质世界的支配权而沦为“物”的奴隶。现实主义作家也一方面表现人被物质改变的同时,又一方面表现其对这种改变的抗拒。而20世纪欧美文学则着重表现人在物前的无能为力,物质世界抛弃了人类,人处于一个难以理喻、无法解释的陌生世界。人自己蜕变成了物,世界是荒诞的,人类的生存失去了意义。20世纪表现的这种人与物的矛盾人对物质和科学理性的反对,实质上是对人类本性的一种维护,表现了一种新的人道原则。
非理性倾向是20世纪欧美社会的时代特征。作家们对人类非理性的本质常常表现出忧虑、恐惧甚至否定。他们真切观察到了人的非理性内容并视其为人的生命本体,但对于回归原始状态,完全释放本性的人,又是充满忧虑的,这正是20世纪欧美文学中危机意识和被悲观情绪产生的原因。在20世纪文学非理性倾向的背后,隐藏着作家们对人的处境和命运的理性思考。即使是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家,在创作中依然包含着对更高意义上的理性的追求。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种追求理性的倾向更为明显。这种“更高意义上的理性”虽然较之传统的理性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其实质已露出了人道主义信仰精华与近代个性、科学思维相结合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后的欧美文学中,这种趋向已十分明显。可见,经过漫长的历史起伏,文学中又出现了恢复对“上帝”与“理性”的崇拜和追寻。当然,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上帝与理性了。由此可见,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文学的人文观念,又开始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附简表:
古希腊罗马文学:荷马史诗 古希腊戏剧
中世纪文学:但丁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塞万提斯 莎士比亚
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莫里哀
18世纪启蒙文学:歌德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拜伦 雨果 普希金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司汤达 巴尔扎克 狄更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 列夫·托尔斯泰 契诃夫
易卜生 马克·吐温
19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流派(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左拉 莫泊桑 波德莱尔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高尔基 肖洛霍夫 艾特玛托夫 罗曼·罗兰 德莱塞 海明威 劳伦斯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艾略特 卡夫卡 乔伊特 萨特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贝克特 品钦 海勒 马尔克斯
I. 行测常考的外国文学典故有哪些
1、乌托邦
源出希腊文,意即“乌有之乡”。1516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在其《乌托邦》一书中,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即乌托邦。那里一切生产资料均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则按需分配;人人都从事生产劳动,并有充足的时间供科学研究和娱乐;那里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故此词喻指根本无法实现的理想或空想的美好社会。
2、犹大的亲吻
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3、海妖之歌
出自希腊神话。传说在一个岛上住着一些以美妙歌声迷人害人的海妖,名叫塞王。后奥德赛路经该岛,事先得到瑟西女仙的警告,用蜡封住同伴们的耳朵,又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同伴们奋力划桨,终于战胜了迷人的歌声。比喻那种骗人的甜言蜜语。
4、阿基里斯之踵
希腊神话英雄阿基里斯唯一能被刺伤的地方。他出生后,母亲海洋女神西蒂斯握着他的脚跟在冥河里浸泡,因此他全身除脚踵外其他地方刀枪不入。比喻易受伤害的地方或致命弱点。
5、蒙娜丽莎的微笑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达•芬奇的作品。完成于1506年,画中的蒙娜丽莎相传原是佛罗伦萨有名的美女,她性情矜持,郁郁寡欢。为了使蒙娜丽莎发自心扉的微笑,达•芬奇请乐队演奏美人家乡的作品,才使他嫣然一笑。而这一微笑的含义就成为几百年艺术史上的不解之迷。常比喻青年女子迷人的微笑,或转义为神秘的微笑。
6、骑士精神
骑士原是中世纪时欧洲封建贵族中等级最低、人数最多的一个阶层。他们通过服骑兵兵役获得国王或大领主的采邑。因当时欧洲各国封建割据,领主们为保存并扩张势力,就得依靠骑射搏击的武功。因此无论国君还是爵爷,实际上都是骑士,这使得骑士的地位大大提高了。由于当时社会崇尚武艺,因而骑士很受人仰慕。骑士周身披着钢甲,头上戴着有蒙面罩的兜帽,腰间插着十字柄的直剑,手执长矛和盾牌,骑膘悍的高头大马,威风凛凛。他们经常比武打斗,与上流社会的妇女谈情说爱。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出现了历久不衰的“骑士传奇文学”。后来,欧洲人常把崇尚武艺、扶弱抑强、尊重女性、忠贞爱情、捍卫荣誉的品质称为“骑士精神”。18世纪意大利有些贵族青年效仿中世纪骑士的做法,甘愿为一些名门贵妇服役,人们嘲讽的称这些贵族青年为“侍从骑士”。由此,此语成了为贵妇人效劳并向她们献殷勤的青年男子同义语。
7、禁果
《旧约•创世纪》: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上帝允许他们食用园中的果子,惟有一棵“知善恶树”上的果子禁止吃。但狡猾的蛇引诱他们吃了禁果。结果心明眼亮,知善恶,辨真假,羞耻之情油然而生,被上帝逐出伊甸园。蛇也受到惩罚,终生用肉躯爬行。比喻因被禁止而更想得到的东西。
8、圆桌会议
出自英国古代英雄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传说。圆桌无首席末席之分,象征围桌而坐的骑士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圆桌旁举行的会议称为“圆桌会议”。表示参加谈判的各方一律平等。
9、骨中之骨,肉中之肉
出自《圣经》。上帝在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了女人夏娃,并让两人结为夫妻。亚当说:“这是我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可以称她为妻,因为她是从夫身上取下来的。因此男人要和妻结合,夫妻成为一体。”后喻指骨肉相连的关系,也比喻耗费了自己很多心血和精力所获得的成果和最心爱的东西。
10、俄底浦斯
希腊神话中英雄忒拜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斯特的儿子。神谕说:“国王的儿子将要杀父娶母。”所以孩子一出生就被扔到山上,但被救活,并长大了。一次,他失手打死一个老人,这正是他的生父。后来,他来到忒拜,为当地人除去人面狮身怪兽,被拥戴为忒拜王,并娶了前王的妻子——正是他的生母。注定的命运还是实现了。母亲悲愤自杀,他也弄瞎了双眼,最后死在雅典附近复仇女神的圣林里。
J. 麻烦推荐几部18世纪以前的外国文学名著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beth)。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乔万尼·薄伽丘——《十日谈》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以上三个人都是中世纪的,当然是18世纪前的了,然后他们分别涉及戏剧、短篇小说集还有记传小说。其中莎士比亚是全世界最有才华的戏剧大师,你看过他的书就会明白;十日谈很讽刺很欢乐也有悲伤,也是那句话,看过就明白;堂吉诃德不用俺说了吧,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意义重大哦。
推荐这三个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都够经典,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很有话题谈,读书笔记啊论文啊之类的都很容易找到想要表达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