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说中的优秀文化传承
⑴ 结合你所了解的现代文学作家或作品,谈你对五四时代精神的理解以及新时代的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
引导广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励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需要爱国奋斗的青年大学生勇当先锋。
广大青年学生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五四精神内涵的扩展、丰富和发展。
五四精神所彰显的“爱国、科学、民主、进步”的主旋律,给予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以指引。高校用五四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培养教育当代大学生,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不但是对五四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更是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运用五四精神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向教育,将会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认知偏差进行修正,也将更加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
⑵ 为什么文学发展具有历史承传性它表现在哪些方面
后一阶段的文学总是踩在前一阶段文学的脑袋上的。比如,如果没有诗经和楚辞,小说发展史,这个是最有代表性的文学的历史继承性的东西。
从乐府诗讲述故事开始,到汉晋的志人志怪小说,再到隋唐演义,再到宋朝的话本,再到元朝剧本讲述故事,再到明朝四大小说,接着是清朝,最后是现当代文学中的小说。
表现在方面体裁,题材,审美观。
(2)现代小说中的优秀文化传承扩展阅读
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学的发展,具有体地表现为文学的内容、形式的演变。
首先,是文学内容的演变。文学作品是作家对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每当社会生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就给文学提供了新的社会内容和新的表现对象,同时,作家的审美意识也是随时代而变化的。
因此,文学的内容总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演变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既有大量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文学,又存在着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主性的文学。
各个时代的优秀作家,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描写了在封建制度下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他们的反抗和斗争,显示出他们的理想。在封建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这类具有民主性的文学作品的内容,还表现出各自的时代特色。
⑶ 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得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然后才能传承它。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传统文化。并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一些国粹越了解越喜欢,越热爱!
⑷ 现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承前启后的独特一段,体现出怎样的总体性根本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传承
一方面反叛传统旧文学,在艺术形式上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反叛往往是创造与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则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规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新文学、新文化与旧文学、旧文化是在联系中更新发展的。
2、五四时期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毫无疑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充分吸收外来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3、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时代历史所赋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大批世纪性的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这就是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不懈追寻。
⑸ 谈一谈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学在当代文化发展中的影响呢
关于如何看待传统文学在当代文化发展中的影响,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学和当代文学? 我认为传统文学对现代文化影响越来越弱化,首先要定义出题者提出的是传统文学,而不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学在中国指的是楚辞、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传统文化是孔夫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几千年封建制度下,形成的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
传统文学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对传统文化影响也仅限于对封建社会的反映,文化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信仰,生活习惯,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等。
传统文学对传统文化都没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对现代文化影响只能越来越弱化。
⑹ 中国文化在文学上的体现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01
⑺ 金庸武侠小说关于传统文化如何现代转化的思考
我觉得关于这个课题的范围就要先找到他俩的共同点。那么只有在小说中去挖掘其中的中国文化了。比如一些诗词、歌赋、乐曲、戏剧、经书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演变出所谓小说的合理推想。
形势就是你自己对于其中的理解和切入的角度,可褒可贬。比如读金庸小说可以对中国的传统有不同的看法或是读金庸的小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偏视和误导的作用啊,等等。
⑻ 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
弘扬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中华民族历经万千年的对“幸福”的不懈追求,逐渐形成了“福禄寿喜财吉”的民俗传统文化和儒、释、道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进而进化为今天的治世哲学。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历程,就是中华民族追求幸福的发展过程。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一脉相承,文化和历史是鉴证文明进步的轨迹,我们无法挽留逝去的历史,但我们可以留住历史给予我们的文化,历史是路,社会是车,文化是车的动力。。。。。
鉴于此,传统文化——我们祖先留给子孙的活宝,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
历史是死去的无法改变的昨天,传统文化是生于人类之始并可进化永生的。传统文化有永恒的的生命力和诱惑力,不用刻意去弘扬,只要不去专注的破坏她,她就会很好的传承下去。比如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极大破坏,给历史造成了无法愈合的创伤。这么大浩劫,也只是损坏了文化的躯壳,增添了世人的几声惋惜而已,没能把文化抹杀,同时“破四旧”本身又形成了一种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文化的一场流行感冒。而后那些抗体(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流感病毒做了殊死搏斗,最终传统文化迎来的依旧是生机勃勃的春天。。。。。。
传承就是弘扬。文化是以人的思想意识的变化而变化的,除了永恒的“福”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它的阶段性,失去潮流价值的文化逐渐走向历史的暗角。唐诗、宋词应该说经久不衰的文化,但还是衰退了许多,原因是时代变迁,使其逐渐失去社会潮流性:唐、宋时期,文化娱乐比较匮乏,几千年的文字成了当时文化推崇的主题,唐代作诗,到宋已发展到作辞,吟唱诗词几百年,把汉字研究到了极致,以至后世子孙都无法逾越,那是的诗、辞,相当于今天的流行音乐,李白、李清照相当于今天的周杰伦,随便找个学生都能唱几首周杰伦的歌,唐诗宋词就要老师家长逼着背了。继承发扬和遗弃是文化发展的正常规律。。。。。。
传承即为弘扬。祖宗留下的东西,绝不能遗弃,也不可能都摆在明面上。事实周杰伦的流行歌曲和李白的诗是血脉相连的祖孙关系,只不过是几经继承与发扬的唐诗罢了,为了能让后人知道这是怎么来的,就要把这几经发扬的过程原原本本的传承下来,这就是把传统文化的各个阶段性文化传承下来,再让子孙传承下去,以至世界上唯一最完整的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永远的传承下去,留给全人类一个最辉煌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
如今已经不仅中国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那神奇的诱惑力使全世界都在关注她,国内的国学热,国际的孔子学堂,汉语热,都是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了保护机制,文化遗产正在得到抢救性保护。。。。。。
奥运福娃,百家讲坛,创意文化产业的兴起等等都为传承传统文化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由以上内容得出结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过程,只要保护好失去流行意义的文化遗存,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完整的,永远的以中华文明的身份高高屹立于世界巅峰
。。。。。。
不要担心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以独特的魅力,受到全人类的推崇,已经成为世界共有的精神财富,她将一统天下思维,以原始共产主义,追求共有“幸福”而始,以世界大同(世界共产主义),拥有“幸福”而终。。。。。。
传统文化该如何弘扬?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无论辉煌,还是衰落,无论是强悍,还是软弱,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然而,何谓文化?中国古人在《周易》中就有所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明教化之义。而西方人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为如今的文化之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我们的影响根深蒂固。无论我们现在和国际如何接轨,无论我们的生活里有多少外来文化的影子,但只要是中国人,就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传统文化该如何弘扬?弘扬哪些方面?正如只有正确认识我们自己,才能扬长避短一样,只有认识剖析传统文化,才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广大。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远性和独创性。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是一环扣一环的连续发展的唯一的独立文明。埃及文化因入侵者的变化一度希腊化,后罗马化,再又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巴比伦文化更是被赫梯灭亡,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从未产生过断档和空白。仅就文学而言,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魏诗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脉相承。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就曾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高度赞扬,他说:“世界上有古无今的文化很多,有今无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则很少,像中国这样波澜壮阔的文化传统简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和统一性。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的情况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统一,延续至今而能基本保持原貌。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再生性。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兼收并蓄,体现在诸子百家在争鸣中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融汇;汉民族文化能够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对外来文化也能够敞开它博大的胸怀,有扬有弃的吸收、整合。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和统一造就了它的悠远和独创,兼容和再生造就了它的多样。历史上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驱,领先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对世界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时值今日,中国的传统文化虽已衰落,但仍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使其重放光芒?这就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入手,探寻其对人类世界的新的意义。
君不见,当今之世界,纷争不断,战祸频起。特别是伊斯兰世界与基督世界的对抗,更是给世界各地带来无穷灾难。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样讲求分别与对抗,而是主张“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
君不见,当今之世界,“民主”“自由”漫天飞舞,政治动乱此起彼伏。同一国之民分立对抗,互殴不止,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经济每况愈下。这都是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之功。而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流传至今从未中断过,甚至在外族入侵时仍能保持自己的原貌,反而还给周边族群以深刻的影响,不仅在于它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具有自己的特殊的政治观和社会观,还在于它存在一种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意识形态,体现人类追求富足和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那就是“仁”。它包括了对内的克己和对外的爱人,反映了人类宽以待人、相互谅解、相互忍让、相互敬重、相互期许的仁爱精神,期望“泛爱众”,人人和平相处,慈悲为怀,这才是人类应追求的幸福、安宁与和谐的普世主义精神。
君不见,当今之世界,环境恶化,天灾不断,资源近乎枯竭,全球危机已经显现。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但却造成人与自然的异化,人类与自然的搏斗终于遭到自然的报复。西方的一些科学家把目光转向中国,包括《老子》《论语》在内的中国经典受到重视。这种情况的出现,完全是由于处在科学发展困境的科学家们寻找世界观启发的努力,而不是由于什么一时的感情冲动。198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他们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想要在21世纪活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然而作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们来说,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果运用到当今社会的建设当中,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之间寻找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要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绝不能长期跟在西方国家的后面循规蹈矩,而应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模式。只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新的营养,创造一条有别于西方,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才能真正强大,传统文化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弘扬。
⑼ 悦读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作文500字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弃疾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 !
《论语》,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住内心的宁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成就事业获得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彻、更完整。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搬运货物,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找不到。后来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儿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没费多少力气和时间,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 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见手表的滴答声了。”偌大的一个仓库,要找一只小小的手表确实不大容易。但是那么多人办不到的事情一个人办到了,大人办不到的事小孩子却办到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气、勇气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点静气,整天慌慌张张,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的这种态度同时也影响着他的学生,他最喜欢的一个学生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的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存在复杂的心灵困惑。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那份恬静和安宁的心境。
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何为国学?不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它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
国学经典,华夏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⑽ 当代作家的艺术想象和文学创作如何受中国文化传统和创作成规的影响
第一,什么样的文化传统影响和制约了当代作家的艺术想象和文学创作?
答:影响和制约当代作家的艺术想象和文学创作的文化传统有以下几个特征:1.现代文化与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出现断层,不能衔接;2.分不清糟粕与精华;3.中西两种文化取向的共存。其中,第一项的影响尤其大,它衍生了后面两项,而后面两项又加强了第一项。因为文化的传承发生断裂,使得国民失去了立足地,对文化的判断失去了标准,以致在晚清乃至新文化运动中一味强调西化,提倡白话文而摈弃古汉语。现代文学就是孕育于白话文之上的,所以说,文学传统在传承上出现断裂。这是深刻影响和制约了当代作家的艺术想象和文学创作的原因:文化传统存在着与传统分离,向多元化发展,乃至文化传统底子薄,根基不深,这样的大环境下,作家缺乏独立的人格,没有牢固的立脚点,容易受多元化及其他诸多元素的影响,因故在文学创作中不能保持自己的连贯性。反观新文化时期的作家,如鲁迅、周作人等,虽然是反对旧文化的主将,但都与传统的文化紧紧联系,有着很深厚的古文功底,因而能够保持着对不同文化的清醒认识,他们的文化信念和坚守的人格使其能有自己的独立思维。
第二,创作成规的影响?
答:其实,创作成规的影响是基于文化传统的影响之上的。文学创作受传统、惯例等成规影响是一个普遍现象。影响文学创作的成规,既有来自本土文化和文学历史的因素,也有外来的文学和文化因素。文学传统给当下创作赋予“历史的意识”,当下创作只有在传统的映照下才能获得意义,文学成规则为当下创作提供了范例。所以创作成规归根究底还是文化传统的问题。只有在文化传统上突破了局限性,才能根本的改正创作成规的影响。
第三.如何做?
答:由上面的简单分析可知,文化传统是从环境上影响了作家本身,从而影响到作家的艺术想象和文学创作的;同时文化传统也通过对创作成规的影响作用于作家的创作过程。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对文化传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且能够改善。这包括三点:1、现代与传统的连结,即重塑传统文化的认识,加以吸收改进,使之成为我们可以立足的文化精神本位;2、注意吸收西方(外来)文化,这是在前文的基础上确立的,因为只有这样方可对西方文化有良好的认识,不至于迷失自己;3、要能创新,唯有创新才能进步,光吸收传统和外来文化而不创新只会使自己陷入作茧自缚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