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小说是现代派吗
㈠ 毛姆为何被称为“风靡全球的二流作家”
毛姆之所以被称为“风靡全球的二流作家”,是因为他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销量极高,但同时,在当时的文学评论家眼里,毛姆的作品直白简单,因此毛姆被冠以此称呼。其实,毛姆本人都曾对此进行过调侃,承认自己被贴上的这一标签,但他也坦言到对文学的排位并不在意。
毛姆曾在自己的作品《刀锋》里引用过这样一句话:“被召唤的人多,被选中的人少。”在文学创造这方面同样符合这一真理。无数拥有作家梦的人拿起笔来,以我手写我心,但是能位列“一流作家”,并且被所有人承认的依旧是少数。不管是被评定为一流作家还是二流作家,只要能创作出好作品,都是一位好作家。
㈡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小说(作品)的写作风格
他的文字,初看非常平淡,但是越读越有味道,流畅、聪明,毫不乏味。去CNKI上面搜吧,有研究他创作风格的论文。
============================
毛尖老师写的毛姆:必须是个情人
关于毛姆,有许多真真假假的传说,有些是他自己在有生之年制造的,比如,19世纪末年轻女子求偶的唯一条件是,对方喜欢毛姆的作品;有些是书商、剧场和好莱坞炮制的,比如,1908年,看到他的戏同时在伦敦四家剧院上演,萧伯纳身心抓狂;有些呢,是他的狂热读者投票的,1956年,BBC调查谁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渴望见到的人,毛姆!
不过,真也好,假也好,发生在毛姆身上的事情够他再活十个世纪,尽管皇家宴会上,连女王都想躲着他吃饭,知道他写不出好话来,除非你是小男童。哎呀,毛姆真是欢喜小男童,他老婆因为他身边的小混蛋杰拉尔德丢了夫人席位,而小杰的后任艾伦则忌妒从仰光一路到海防的那些小混蛋,说毛姆把他的心撒在远东了。
且慢,艾伦的醋言倒是恰到好处地说出了《客厅里的绅士》的好。说此书是毛姆的游记,那绝对不会错,而且他自己也证实,“它是一册穿越缅甸、掸邦、暹罗与印度支那的旅行记。”不过呢,如果把毛姆视为“在路上”的先驱作家进行阅读,把他那既精神又物质、既灵魂又肉身的路线纳入英美文学地图看,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在当代依然引起我们强烈八卦兴趣的作家,掩藏在游记中的这些个毛姆分身,随着时间流逝,似乎开启出了越来越广阔的传记空间和文本价值。呵呵,让我们数一数《客厅里的绅士》中,出现了多少个男童,而在《西班牙主题变奏》中,他又是如此罕见正面切入了同性恋问题,就能感觉得到,这个老男人情不自禁的时候实在有看头啊!
当然,如果只在同性恋问题上纠缠毛姆,那是王八看绿豆,虽然我也不特别愿意用“想象的异邦”这样的后现代理论来理解他笔下的远东和西班牙,但当艾伦凄凉地说出,毛姆把他的心撒在远东了,我们完全可以把欧洲客厅看成远东卧室的一个镜像。
十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作家,很多出入两个世界,也描写两个世界,比如亨利·詹姆斯,但毛姆明确表示看不上大作家詹姆斯,认为他是“连土语和客厅用语都分不清的拙劣写字匠”。对詹姆斯的评价我们不能完全同意,但毛姆对“土语 ”和“客厅用语”的区分显然出自他的意识形态,而从这种区分出发,他对景栋对暹罗的感情,的确是由衷的表白:“令我有兴趣形诸文字的,不是事物的外表,而是它们予我的感情。”这种感情,在《西班牙主题变奏》的尾声,几乎就是激情的最高级表达:在西班牙,人就是诗歌,是绘画,是建筑。人就是这个国家的哲学。
《西班牙主题变奏》像是一部艺术史和文学史的示范之作,毛姆悠游小说林,出入大剧院,上得厅堂,入得厨房,阳春白雪到九个高音C,然后笔锋一转回到肉菜饭、烤乳猪,完全是眼下时髦的文化研究写法,但又完全没有文化研究的习气,因为毛姆笔底有人。而当他用人的笔墨描述欧洲男和远东女的故事时,我简直想掩住这些章节不让李银河看到,因为故事主人公会赤裸地撞在现代枪口上。
故事很简单,驻缅甸的一个英国男人爱上了一个缅甸女子,男人非常爱女人,女人爱不爱男人,我们不是很清楚,反正女人要求和男人结婚,但是男人不愿意,因为娶她的话,他就得在缅甸呆一辈子。他还是想回英国,回老家,想埋在英国的教堂墓地。书中有这样一段:“我想脚下踩着英国乡镇的灰色人行道,我想可以走去跟屠户吵一架,我想逛逛旧书店。我想小时候就认识我的人在街上跟我打招呼。”
看到这里,真是有保护毛姆的冲动,如此政治不正确的感情太经不起女权经不起殖民理论的体检,但我保证,如果我们光顾着当批评家,那小说最深处的精神意义就会和我们擦肩而过。
1941年,衣修午德遇到毛姆,后来在给福斯特的信中,他说,毛姆让他想到贴满标签的旅行箱,只有上帝知道里面究竟是什么。很显然,虽然衣修午德搞不清他的旅行箱里是什么,但作为上帝的读者很清楚:要理解爱情必须是个情人。
于是,毛姆毫不犹豫地上路,他的风格既是极简派,又很巴洛克,而两者又彼此说明互相拆解。反正,对于聪明绝顶的毛姆而言,关于写作,根本没有灵感这回事,你必须上路,必须是个情人,这个,也可算他对读者的要求。-
㈢ 现代英国文学是什么
十月革命后,工人阶级占领政治舞台,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蓬勃发展。除了写《穿破裤子的慈善家》的特莱塞尔,还有工人阶级作家奥凯西(1884~1964),他早年与著名的诗人叶芝(1865~1939)和著名的剧作家沁孤约翰·辛格(1871~1909),发动了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20世纪30年代加入共产党,他的戏剧《星星变红了》(1940)反映了爱尔兰无产阶级的斗争。此外吉本(米契尔,1901~1935)的三部曲《苏格兰人的书》的第三部《灰色的花岗石》(1934)。考得威尔(1908~1937)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矿工作家刘易斯·琼斯(1897~1937)写威尔斯工人阶级斗争的自传体小说《我们的生活》(1939)、索麦菲尔德(1908~)的《西班牙志愿军》(1937)、苏格兰诗人麦克迪尔米德(1892~)献给列宁的诗,都是无产阶级文学的硕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产阶级现代派文学在诗歌与小说中发展。托马斯·艾略特(1888~1965)是现代英美著名诗人,他的《荒原》(1922)用象征和多种文化因素表现战后空幻的危机感。20、30年代英国出现“意识流”小说。詹姆斯·乔伊斯(1882~1841)的《尤利西斯》(1922)和吴尔芙(1882~1941)的《达罗卫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等揭示人物潜在的心理状态,表现了绝望与混乱的情绪。劳伦斯(1885~1930)虽也用现实主义写法,但在《儿子和情人》(1913)、《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年)中用精神分析法描写了性心理。《天演论》作者的孙子阿尔多斯·赫胥黎(1894~1963)写科幻的“概念小说”,表现科学将毁灭人类的悲观思想,表达“迷惘的一代”的情绪。
20世纪前40年最有成就的还是传统现实主义文学。除了萧伯纳和高尔斯华绥两位大师,卓有成就的作家与文学名著非常之多。本涅特(1867~1931)用巴尔扎克手法描写了小市民的生活,他的《老妇人的故事》(1908)、《克莱汉格》(1910~1915)三部曲等如实展示了英国社会现实。毛姆(1874~l965)的小说以东方为背景,写海外英国人与当地人的生活。他的《月亮和六便士》(1919)及上百的短篇,既有异国情调,又表现了殖民主义者的卑劣。福斯特(1870~1970)的名著《印度之行》(1924)也以东方为背景,但侧重揭示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意识的不同。著名女作家曼斯菲尔德(l888~l923)是“英国的契诃夫”,小说集《鸽巢》(1923)、《幼稚》(1924)等写黑暗社会妇女不幸。克罗宁(1896~)被称为“20世纪的狄更斯”,他的《群星俯视》(1935)、《城堡》(1937)表现了矿工的悲苦与斗争。奥尔丁顿(1892~1962)的长篇《英雄之死》(1920)写了知识分子对帝国主义战争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绝望。此外著名的还有批评家普里斯特利(1894~1984)批判社会、同情群众的小说《天使人行道》(1930)、衣修午德(1904~)反法西斯的《再见吧,柏林》(1939)等等。
工人阶级的文学,除了奥凯西后期的创作,主要成就在杰克·林赛(1900~)的《被出卖了的春天》(1953)等4部小说中。“具有杰出才能的无产阶级一位小说家”格温·托马斯(1913~)写了反映威尔斯工人运动的《众叛亲离》(1949)。工人出身的兰伯特(1922~)的小说《他应当如此生活》(1956)、《没有时间休息》(1957)写了共产党员领导的工人斗争。西利托(1928~)的《火上的一棵树》(1967)写毛泽东思想信仰者参加阿尔及利亚的反法解放革命斗争的故事。
进步的现实主义作家在揭露批判现实方面继续作出贡献。女作家多丽斯·莱辛(1919~)的《青草在歌唱》(1950)和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1952~1969)抨击了南非殖民主义者。奥尔德里奇(1918~)的《外交家》(1949)、《荒漠英雄》(1954)写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格莱姆·格林(1904~)的《沉静的美国人》(1955)写了越南战争中帝国主义的重重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戈尔丁(1911~)在《蝇王》中,女作家艾丽斯·默多克(1919~)在《一个砍掉的头》(1961)、《黑王子》(1973)中用寓言探讨人生的存在,女诗人西特韦尔(1887~1964)在战后的《诗集》中表现了对核战争的恐惧。英国现代派文学,突出表现在“愤怒的青年”的创作中,韦思的《每况愈下》(1954)、艾米斯的《幸运儿吉姆》(1954)、布莱思的《向上爬》(1957)、西利托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1958)、伯吉斯的《带发条的桔子》(1962)反映了一代青年对社会的不满与颓废精神,其中奥斯本(1929~)的《愤怒的回顾》(1956)影响了戏剧的新浪潮。自法籍爱尔兰人贝克特(1906~)的《等待戈多》(英文版,1954)在伦敦上演轰动,1962年英国评论家出一版《荒诞派戏剧》一书,“荒诞派戏剧”在英国也风行开来。其代表作家是品特(1930~),他的《生日晚会》(1958)、《看房者》(1960)等写下层人失去“自我”的迷惘与恐惧。故他的荒诞戏又名“威胁戏剧”。
70年代以后,现代派文学衰落,特雷弗的《代思茅斯的孩子们》、安东尼·鲍威尔的《听见了秘密的声音》等又塑造起典型人物和描绘中产阶级的现实主义生活画面来。
㈣ 毛姆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长篇小说《刀锋》是其代表作,试图通过一个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另外,他的短篇小说风格接近莫泊桑,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叙述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㈤ 请问毛姆属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吗是的话属于哪一个“谢谢
不算,他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
㈥ 毛姆的主要作品有些什么,它们反映了什么现象
毛姆的主要作品有戏剧《周而复始》、《比我们高贵的人们》和《坚贞的妻子》等,揭露了上流社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堕落生活。小说主要有反映现代文明扼杀艺术家个性和创作的《月亮和六便士》,讽刺文坛不良现象的《寻欢作乐》等,长篇小说《刀锋》是其代表作,试图通过一个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另外,他的短篇小说风格接近莫泊桑,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叙述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㈦ 毛姆是什么人,代表作有哪些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
毛姆作品:
1、长篇小说
中文名——英文名——出版时间
《兰姆贝思的丽莎》——Liza of Lambeth——1897年
《一个圣徒发迹的奥秘》——The making of a saint——1898年
《英雄》——The hero——1901年
《克雷杜克夫人》——Mrs. Craddock——1902年
《旋转木马》——The merry-go-round——1904年
《主教的围巾:一个大家庭的来龙去脉》——the bishop's apron——1906年
《探索者》——The explorer——1908年
《魔术师》——The magician——1908年
《人生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1915年
《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1919年
《彩巾》——The painted veil——1925年
《寻欢作乐》——(Cakes and ale)or (Th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1930年
《偏僻的角落》——The narrow cormer——1932年
《戏院》——Theatre——1937年
《圣诞节》——Christmas holiday——1939年
《别墅里红运高照之人》——Up at the villa——1941年
《黎明前的时分》——The hour before the dawn——1942年
《刀锋》——The razor’s edge——1944年
《时常》——Then and now——1946年
《卡塔琳娜—— 一段罗曼史》——Catalina.A Romance——1948年
2、短篇小说集
中文名——英文名——出版时间
《东向礼拜》——Orientations——1899年
《一片树叶的颤动》——The trembling of a leaf——1921年
《阿申登故事集》或《一个英国间谍》——Ashenden——1928年
《象从前那样的杂拌》——The mixture as before——1940年
《环境的产物》——Creatures of circumstance——1947年
《这里和那里》——1948年
3、戏剧
中文名——英文名——首演时间
《一个体面的男人》——a man of honour——1898年
《拓荒者》——The explorer——1899年
《弗雷德里克夫人》——Lady Frederick——1903年
《杰克·斯特洛》——Jack straw——1907年
《朵特夫人》——Mrs.Dot——1904年
《珀涅罗珀》——Penelope——1908年
《第十个人》——The tenth man——1909年
《史密斯》——Smith——1909年
《可指望的土地》——The land of promise——1913年
《比我们高贵的人们》——Our betters——1915年
《不可企求的人》——The unattainable——1915年
《陌生人》——The unknown——1920年
《周而复始》——1919年
《家庭和美人》——Home and beauty——1919年
《凯撒之妻》——Caesar's wife——1918年
《苏伊士之东》——East of suez——1922年
《忠实的妻子》——The constant wife——1926年
《信》——The letter——1927年
《圣火》——The sacred flame——1928年
《养家活口的人》——The bread-winner——1930年
《因为效了劳》——For services rendered——1932年
《谢佩》——Sheppey——1933年
(7)毛姆小说是现代派吗扩展阅读:
毛姆名言名句
1、爱情中需要有一种软弱无力的感觉,要有体贴爱护的要求,有帮助别人、取悦别人的热情——如果不是无私,起码是巧妙地遮掩起来的自私;爱情包含着某种程度的腼腆怯懦。——毛姆
2、人生是个艰辛的历程,让我自己的一生过得完美一点儿已经很不容易了,怎么能指望去教导别人如何过好他的一生呢?——毛姆
3、两个恋人当中总是一方爱另一方,而另一方只是听任接受对方的爱而已。这一点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条必须服从的痛苦的真理。可是偶尔也会有两个彼此热恋而同时又彼此被热恋的情况。——毛姆
4、改变好习惯比改掉坏习惯容易的多,这是人生的一大悲衰。——毛姆
5、一窍不通的人以为无窍可通,因而也就可以以为他已无所不通,于是心满意足;要叫他相信并非无所不知,还不如他相信月亮是用未熟的干酪做成的来得容易。——毛姆
6、良心是守护个人为自我保存所启发的社会秩序的保护神。——毛姆
7、一个人因为看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更有重大的意义,只经过半小时的考虑就甘愿抛弃一生一事业前途,这才需要很强的个性呢,冒然走出这一步,以后永不后悔,那需要的个性就更多了。——毛姆
8、为乐趣而读书。——毛姆
9、由于时光转瞬即逝,无法挽回,所以说它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滥用时光无疑是人们最没有意义的一种消磨方式。——毛姆
10、女人们不断为了爱情而自寻短见,但是一般说来她们总是做得很小心,不让自杀成为事实。通常这只是为了引起她们情人的怜悯或者恐怖而作的一个姿态。——毛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㈧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人物思想
对毛姆而言,面对复杂的人性和不可知的人生,他更愿意做一个。无所偏袒的观察者”。在创作小说时,了解人性,暴露人性的弱点,成为毛姆关注的焦点。生理上的缺陷带来的自卑感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冲突,让他更加客观、包容地看待人性.从而也使他得出人性是复杂的、不可知的.而且善恶兼容的结论。因此在创作时,毛姆其所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作品内容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既不扬善,也不隐恶,让读者自己去观察、去体会揣摩,来判断人物的好与坏、善与恶,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各具风采、各具特色。
作为一名跨世纪的作家,毛姆带着19世纪传统作家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批判意识进入20世纪,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探索,追问人性的价值。他独特的创作个性在语境中呈现,并在语境中生成意义,反过来又构成语境中的一道风景。在他的小说中,既有对19世纪传统价值现的反叛与否定,又无可奈何的眷恋与缅怀;既有对风园一时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反驳与批判,又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共鸣。
这些互为矛盾的因索充分体现了文化语境与作家创作个性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构成毛姆小说的二重性特征。表面上,毛姆继承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对社会的丑恶与人性的堕落进行揭露;在更深层面上,毛姆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孤独、荒诞与幻灭感。毛姆这种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现代主义主题的方式是其区别于其他作家的一个显著特征。
针对各种各样的小说。“教化论”与“宣传论”。毛姆明确提出了反对观点。他认定艺术的目的是娱乐。教育只是其次要功能。而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小说,一定要为读者提供愉悦的享受。他极力反对将小说当成讲坛的陋习,认为“让读者以读小说可以轻松获取知识“是一种误导,因为知识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获得。而读小说就是为了寻开心,“假如读一本小说很辛苦的话,那还不如干脆别读了。”为此,他甚至提倡大篇幅的跳读或者对原若进行大胆删减,因为这样能够在不毁损原著大致精神的基础上,有效增添阅读的快感。
毛姆本人常因写作非经世致用的文字而被评论家们贬入二三流,他对受到“全然罔顾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诟病的契诃夫自是惺惺相惜,“作家的职责就是叙述事实然后全部交给读者,让他们去定夺该如何处置”,而不应鼓动艺术家去解决问题。毛姆在此厘定了作家与社会改革家或公共知识分子的界限,反对将小说当作“布道的讲坛”,因为好的小说自己就能说话,不需要别人添油加醋或者标举意义,就如契诃夫“超脱个人悲喜”地描写生活,却让人“强烈感觉到人们的残忍和无知,穷人的赤贫及堕落还有富人的冷漠和自私,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指向一场暴力革命”。
而对于那些想要了解当下最迫切现实问题的读者,毛姆建议他们不要读小说而是读专业著作,他也提醒想要理解客观世界的读者,最好别去看那些独树一帜的作家,而去读那些平庸的作家,因为才气越大个性越强的作家,他的人生图画就越是光怪陆离,而平庸作家正因其平庸反而能把周围环境描写得更忠实。而龚古尔兄弟、儒勒·勒纳尔、保罗·莱奥托受到毛姆这般推崇(《三位日记体作家》),未必好受。但毛姆把他们定位为“日记体作家”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无论写什么,都无可救药地“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有限视角和自鸣得意反而成就了他们编年史作家的地位。
㈨ 极具大众号召力的作家毛姆,为什么会被称作“二流作家”
对于自称是二流作家的毛姆来说,自嘲的部分原因是小说的结构及其精神使命。我们会发现,最好的小说家都是满腹经纶,充满了哲学和宏观的思考,充满了人类的同情心和洞察力。就像诺贝尔文学奖在评判作品时也是如此。
不可否认的是,毛姆在叙事风格、写作技巧和写作水平上确实有很深的造诣。毛姆经常以第一人称讲故事,有强烈的共鸣感。他的故事总是很吸引人,因为他是一个成熟的人,对世界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而且他很幽默,富有讽刺意味。因此,结合以上种种,说毛姆是二流作家中的佼佼者,这是一个公平的评价。这个评价不仅是我们的看法,也是毛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分享就到这里了,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评论中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