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是现代小说吗
①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是现代著名作家谁的作品
《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
老舍,北京满族人原名舒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的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②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是现代著名作家什么人的作品
老舍的《四世同堂》,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所创作的长篇中文小说。作品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北平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与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及生活画卷。该小说曾两次被翻拍为同名电视剧。
③ <四世同堂》是现代著名作家 的作品
《四世同堂》是现代著名作家
老舍
的作品
④ 老舍《四世同堂》简介
《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是老舍先生正面描写抗日战争,揭露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讴歌弘扬中国人民伟大爱国精神的不朽之作。
《四世同堂》主要讲述了北平小羊圈胡同四世同堂的祁老太爷一家和他的街坊们,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和侵略者占领时期表现出来的双重性格,即不甘屈服的民族气节和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封闭、愚昧、妥协、敷衍、无聊、自私等社会心理中的陈腐部分引人深思。
(4)四世同堂是现代小说吗扩展阅读
《四世同堂》叙写了我们民族深重的灾难,处处流露出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和"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来"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对苦难年代中的社会动向的表现是真实的,偷生就是自取灭亡的思想主题由于小说的标准色彩和抒情气氛而更为突出。
小说在抗战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而且这种理性的反思又与作者情感上对家族伦理的眷恋之情相伴随。
这部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表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在于其经济的发达、武器的先进,而且还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为什么却遭受日本人的侵略,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深刻反省。
作品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中国人这种多子多福的文化心态,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中国人不论怎样人口众多,也不管体格如何健壮,最终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与看客。
⑤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是现代著名作家谁的作品
《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⑥ 《四世同堂》的内容简介
《四世同堂》内容简介:
《四世同堂》以抗战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以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屈辱、悲惨的经历来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再现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表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在于其经济的发达、武器的先进,而且还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
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为什么却遭受日本人的侵略,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深刻反省。
老舍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灵魂的五四传统,他把造成国人性格懦弱、敷衍、苟且偷安的思想根源指向传统的北平文化,而整个北平文化又是以家族文化为基础的。
因此老舍在作品中便集中地审视了中国的家族文化,对其消极性因素进行了理性的审视与批判。众所周知,"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而这个堡垒却容纳了包括等级观念、宗法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在内的家族文化的诸多内容。
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的家族理想,是历来为人们所崇尚的家庭模式,也是祁老人惟一可以向他人夸耀的资本。
他尽一切可能去保持这个家庭的圆满,享受别人所没有的天伦之乐,因此,他对祁瑞宣未经他的允许而放走老三感到不满,对瑞宣在中秋节日驱逐瑞丰不以为然,对儿子因受日本人的侮辱而含恨自杀深表愤怒,对孙女被饥饿夺去幼小的生命义愤填膺.
他在忍无可忍之际终于站起来向日本人发出愤怒的呐喊,然而一旦抗战结束,他又很快忘掉了自己所遭遇过的苦难,对他的重孙小顺子说,"只要咱俩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紧!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这把年纪,当你那个四世同堂的老宗。"
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作品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中国人这种多子多福的文化心态,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中国人不论怎样人口众多,也不管体格如何健壮,最终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与看客。
(6)四世同堂是现代小说吗扩展阅读:
《四世同堂》的作品影响:
《四世同堂》虽然是描写北平的一个小胡同里发生的故事,但它的历史时代背景和地理背景却是史诗性的和全国性的。
细细读来,往大里说,《四世同堂》有着抗战史和战争网络全书的味道;往小里说,《四世同堂》有着北京指南的意思,包括北京气候、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民族特色、饮食特点、节日讲究、土特产品、水果蔬菜、婚丧嫁娶、动物植物、戏剧艺术等等等等,无所不包,头头是道,无一不精。
《四世同堂》涉及抗日战争的每一个大的战役和每一座我方大城市的丧失,也涉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背景里的重大的国际事件。
《四世同堂》还多次提到北平西郊的游击战斗对日寇的骚扰和打击。往纵里说,《四世同堂》谈古说今,波及中国的古代哲学、论理道德和传统的思维定势,把中国的固有文化兜着底的加以剖析,由古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将中国的各种类型的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行为都一一找到根源。
网络-《四世同堂》
⑦ 老舍的《四世同堂》创作于什么年代
《四世同堂》写于上世纪40年代,是老舍著作中篇幅最长的一部,长达80多万字。这是作者经历了血与火的抗战现实,激起他的爱国热忱,决心“为正义而写,为抗战而写。”于是在1944年初,他便抱病开始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写作,小说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直至1946年5月才完成。这是作者耗费了大量心血创作的巨著,但是解放后直至80年代之前都未公开出版过。现代文学史也不提这部作品。原因是在一些文学史家心目中,《四世同堂》不是革命的作品,认为他没有写共产党的领导,没有正面写阶级斗争,没有写英雄人物,所以也就登不了新文学的“殿堂”。这显然是左的文艺思想影响下对作品的误读。实际上,不难感受到作者是以现实主义的态度,饱含爱国主义激情而创作这部作品的。
这部小说以祁家祖孙四代人为中心,连接着小羊圈胡同里的各类人物,表现抗战时期,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经历和他们在苟安的幻想破灭之后逐渐觉醒、反抗,最后迎来胜利的艰苦过程。
在文学史上以抗战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少见,但《四世同堂》中写抗战,却不是像有些作品那样去写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或国民党军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也没有去写地下工作者与敌人的斗争,或者国统区人民的艰难斗争,“他只是解剖了一个小细胞,一个不上经传的沦陷了的小胡同,透过这小胡同看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胡絜青、舒乙语)
《四世同堂》描写的人物多达130多个,有名有姓的就有60多个,三教九流,无所不有,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都市底层社会。他写的是沦陷之后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是一部中华民族蒙受耻辱饱含悲愤的悲痛史。作者所描绘的抗日时代风云,而又结构宏大,人物众多,这样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是老舍独创性的作品。
在众多的人物描写中,写得最鲜明、思想内涵最丰富的是主要人物祁老人及其长孙瑞宣。
祁老人是祁家的老太爷,一个善良忠厚的长者,在那乱世之年,仍然保持着中国的古老传统和风俗习惯,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安度晚年和全家太平,虽然也同情帮助受难的邻居,但又害怕受牵连,奉行着“明哲保身”的哲学。然而当凶残的侵略者打破了他的“四世同堂”的宁静和平生活后,他终于萌发了仇恨和反抗,他惩罚当汉奸的孙子瑞丰,当面斥责特务,特别是当他的重孙女死于敌人制造的饥荒时,他怀着怒火敢于抱着夭折的孙女去和日本人算账。他的性格发展变化,有很强的时代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
祁老人的三个孙子在激烈的民族矛盾中走了三条不同的道路。小孙子瑞全在爱国浪潮中走上了抗日道路,老二瑞丰贪图安逸,受蛊惑当了汉奸,而处于长子孙位置上的瑞宣,却走的是不平坦的道路。
瑞宣知书识理,温文尔雅,有一颗善良的爱国心。在抗日烽火中他也渴望救国救民,但作为长子长孙又要对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尽孝,只得守在家中,满怀义愤,却不能付诸行动。他妥协、忍让、思想上一直在“尽忠”和“尽孝”二者之间充满矛盾和痛苦。但他终于还是从矛盾苦闷中解脱觉醒起来,走上反侵略之路。这一形象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深刻揭示了被征服者的亡国之痛及其新的觉醒和崛起。
作者以现实主义的笔触,从文化心理层面揭示这两个人物身上的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给民族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写得十分深刻而发人深省。
作品中所写的一系列汉奸形象,如冠晓荷、大赤包、兰东阳、祁瑞丰之流,作者则大量运用夸张、变形、对比等漫画式手法,揭露其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无耻、反动、腐朽的本质。描写了他们可耻的下场,作者怀着无比痛恨之情,有力地鞭打了汉奸卖国贼的丑恶灵魂。
老舍是写市民生活题材最有成就的作家。书中所写的小羊圈胡同就是他出生成长之地,他对那里各种市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在作品中,但凡涉及的生活用品,风俗人情,语言行动,以及人物心态都是地道的“北平味儿”,展现了一幅独具北平地方特色的都市风俗画。
《四世同堂》早在80年代就编成了电视剧播出之后,出现了万人空巷的观看热潮。这次热播的新版《四世同堂》编导者并非重复老版,而是力求出新,在更加忠实原著上下了很大功夫。就我的观感,从剧中所写的人物性格、气质,(只是语言是带北京味的普通话,可能考虑的观众的接受能力),以及所展现的小胡同,房舍、内景、风土人情,乃至服饰和不少生活细节,都再现了原著中所描绘的老北京人文风貌,我以为改编是成功的,使老舍的名著再次焕发了光彩。
⑧ 四世同堂什么年代的背景
《四世同堂》以抗日战争时期沦陷的北平(按即北京,下同)为背景,以一个叫小羊圈胡同中的各家各户为描写对象,又以这一胡同中四世同堂的祁家为中心,以祁家长孙祁瑞宣的心路历程为主线,表现北平民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生活和抗争。
1949年曾在美国出版节译本,书名为《黄色风暴》,被誉为“好评最多的小说之一,也是美国同一时期所出版的最优秀的小说之一”。2017年秋,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完整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和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增添了由英译本回译的十六章内容。
(8)四世同堂是现代小说吗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四世同堂》的创作开始于1944年。老舍对于小说的创作准备则开始于1941年,此时正是北平沦陷的第五个年头,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文学在全民抗敌、同仇敌忾的情势下,表现出统一的步调和普遍高昂的爱国情绪,老舍在这样的环境下萌发了创作一篇关于抗战题材的小说的想法,但是苦于缺乏合适的题材故而一度搁置。
直到1944年,抗战进入反攻阶段,老舍从夫人的经历中想到了一个完整的小说框架,于是开始在陪都重庆书写这部小说。
作品赏析
《四世同堂》叙写了我们民族深重的灾难,处处流露出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和"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来"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对苦难年代中的社会动向的表现是真实的,偷生就是自取灭亡的思想主题由于小说的标准色彩和抒情气氛而更为突出。
小说在抗战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而且这种理性的反思又与作者情感上对家族伦理的眷恋之情相伴随。
⑨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是现代的作品。
作品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小学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与与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及生活画卷,可歌可泣,气度恢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是一部感人的现实主主杰作。
⑩ 《四世同堂》作者是谁
《四世同堂》作者是老舍。老舍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署名舍予,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四世同堂》简介。
《四世同堂》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
该书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