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粉世家对现代小说手法
Ⅰ 金粉世家原著内容介绍
[小说《金粉世家》]
·出版前言·
著名章回小说大师、报人张恨水先生,原名张心远,安徽省潜山县人。一八九五年生于
江西广信,一九六七年病逝于北京。“恨水”这一笔名,取自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自是人生
长恨水长东”词句中。张恨水先生一生共创作一百二十余部中、长篇小说,还有大量的诗
歌、散文和杂文,在国内拥有众多的读者,是位影响深远、功力深厚的大作家。张恨水先生
早期创作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作品,曾经名噪一时,人人传
阅,洛阳纸贵。他擅于用白描的手法,准确入微地刻划社会生活;他又十分熟悉旧中国的市
民生活,对底层社会小人物的举手抬足、情趣追求描写得呼之欲出,创造了很多成功的形
象,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同时,他也是一位涉猎很广的作家,他塑造的大人物、小人
物、三教九流,都是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张恨水先生的作品曾多次出版,有单行本,也有
选集。此次重新出版他的作品,我们挑选了张恨水先生的代表作,冠之以“张恨水作品经
典”,以求准确,反映他的创作思想和思想发展历程,体现他一生的主要创作成就。出版张
恨水先生的作品经典,尚属首次。旨在给广大喜爱他作品的读者提供一个精品阅读选本,给
研究者提供一个更方便的研究版本,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提供一套蓝本。这套经典,
我们遴选了《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和一卷《散文与杂
文》。《散文与杂文》主要收录了〈写作生涯回忆〉(这是张恨水先生解放前夕写的最长的
一部自传体回忆录。)、〈山窗小品〉和(上下古今谈)中的部分散文与杂文。“张恨水作
品经典”的出版,得到了张伍同志的鼎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并根据张伍同志的意
见,采用张友鸾先生撰写的“章回小说大师张恨水”一文作全书的代后记。为保留原作的本
来面貌,我们除订正个别错别字、标点符号、统一简体字外,未作其它改动。由于时间仓
促,水平所限,在编辑过程中难免疏漏,在此敬请读者海涵。
·作品原序·
嗟夫!人生宇宙间,岂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剧乎?吾有家人相与终日饮食团聚,至乐
也。然而今日饮食团聚,明日而仍饮食团聚否?未可卜也。吾有吾身,今日品葱吟诗,微醺
登榻,至逸也。然则今日如此,明日仍如此否?又未可知也。最亲近者莫如家人,最能自主
者莫如吾身,而吾家吾身,吾终莫能操其聚散生死之权。然而茫茫宇宙间,果何物尚能为吾
有耶?吾自有知识以来,而读书,而就职业,而娶妻,而立家庭,劳矣!而劳之结果,仅仅
能顾今日,且仅仅能顾今日之目前。可痛已!何以言之?请以事为证。吾闻某小说家,操笔
为文,不及半页之纸,伏案而卒,其死已速矣。又闻某逸老夫人作雀牌之戏,将成巨和,喜
色溢于面,同座一中风出,为上家拦而和之,某夫人一忿而绝,其死又更速也。某小说家于
其所写最后一页稿之先,安知其不终篇耶?某夫人于中风刚出,上家尚未拦和之一刹那,又
安知其生命即毕于是耶?嗟夫!人生如此,岂非玄妙不可捉摸之一悲剧乎?此事吾早知之,
吾乃不敢少想,少想则吾将片刻不得宁息,惟惴惴然惧死神之傍吾左右而已。何以忘之?作
庄子达观而已矣。此古人所谓不作无益之事,曷遣有涯之生者也。吾之作《金粉世家》也,
初尝作此想,以为吾作小说,何如使人愿看吾书?继而更进一步思之,何如使人读吾之小说
而有益?至今思之,此又何必?读者诸公,于其工作完毕,茶余酒后,或甚感无聊,或偶然
兴至,略取一读,藉消磨其片刻之时光。而吾书所言,或又不至于陷读者于不义,是亦足
矣。主义非吾所敢谈也,文章亦非吾所敢谈也,吾作小说,令人读之而不否认其为小说,便
已毕其使命矣。今有人责吾浅陋,吾即乐认为浅陋,今有人责吾无聊,吾即乐认为无聊。盖
小说为通俗文字,把笔为此,即不免浅陋与无聊;华国文章,深山名著,此别有人在,非吾
所敢知也。明夫此,《金粉世家》之有无其事?《金粉世家》之是何命意?都可不问矣。有
人曰:此颇似取径《红楼梦》,可曰新红楼梦。吾曰:唯唯。又有人曰:此颇似溶合近代无
数朱门状况,而为之缩写一照。吾又曰:唯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孰能必其一律?听之
而已,吾又何必辩哉?
此书凡八十万言,吾每日书五六百言,起端以至于终篇,约可六年。吾初作是书时,大
女慰儿,方呀呀学语,继而能行矣,能无不能语矣,能上学矣,上学且二年矣,而吾书乃
毕。此不但书中人应有其悲欢离合,吾作书毕,且不禁喟然曰:树犹如此也。然而吾书作尾
声之时,吾幼女康儿方夭亡,悲未能自已,不觉随笔插入文中,自以为足纪念吾儿也。乃不
及二十日,而长女慰儿,亦随其妹于地下。吾作尾声之时,自觉悲痛,不料作序文之时,又
更悲痛也。今慰儿亦夭亡十余日矣,料此书出版,儿墓草深当尺许也。当吾日日写《金粉世
家》,慰儿至案前索果饵钱时,常窃视曰:“勿扰父,父方作《金粉世家》也。”今吾作
序,同此明窗,同此书案,掉首而顾,吾儿何在?嗟夫!人生事之不可捉摸,大抵如是也。
忆吾十六七岁时,读名人书,深慕徐霞客之为人,誓游名山大川。至二十五六岁时,酷好词
章,便又欲读书种菜,但得富如袁枚之筑园小仓,或贫如陶潜之门种五柳。至三十岁以来,
则饱受社会人士之教训,但愿一杖一盂,作一游方和尚而已。顾有时儿女情重,辄又忘之。
今吾儿死,吾深感人生不过如是,富贵何为?名利何为?作和尚之念,又滋深也。此以吾思
想而作小说,所以然,《金粉世家》之如此开篇,如此终场者矣。
夫此书亦覆瓿之物而已,然若干年月,或尚有存者,于其时读者取而读之,索吾于深林
古庙间乎?索吾于名山大川间乎?仍索吾于明窗净几间乎?甚至索吾于荒烟蔓草间乎?人生
无常,吾何能知也?书犹如是,序文犹如是,人之将来,不可测矣。此一点感慨,扩而充
之,《金粉世家》之起迄,易于下笔者也。语曰:“读者书,不知其人可乎?”小说虽小
道,例不外此也。求读者知吾,即求读者之知《金粉世家》耳。此又吾为《金粉世家》序,
只述吾之片段感想者矣。凡百君子,匡而进之,吾固乐于拜而受之。或言于小说以外,则不
敢知也。书至此,烈日当空,槐荫满地,永巷中卖蒸糕者方吆唤而过,正吾儿昔日于书案前
索果饵钱下学时也。同此午日,同此槐荫,同此书案,同此卖蒸糕者吆唤声,而为日无多,
吾儿永不现其声音笑貌矣。嗟夫!人生宇宙间,岂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剧乎?
·小说阅读·
http://www.tianyabook.com/jfsj/index.html
Ⅱ 金粉世家的人物关系
原著中金老太太生了4个儿子,排行1,2,3,7,叫金凤举,金鹤荪,金鹏振,金燕西。3个女儿,排行4,5,6,叫金道之,金敏之,金润之。具体是:
燕西的大哥:金凤举,大嫂:吴佩芳。
二哥:金鹤荪,二嫂:程慧厂。三哥:金鹏振,三嫂:王玉芬。
四姐:金道之,四姐夫:刘守华。
五姐:金敏之。
六姐:金润之。老七夫妇:燕西和清秋。
另外:八妹:金梅丽(八妹为二姨太所生,三姨太翠姨未生育。)
(2)金粉世家对现代小说手法扩展阅读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一、悲剧主题
《金粉世家》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及其气氛,这里最集中最内在地同样表现为存在悲剧的主题,其实是厌倦了人世的虚无和绝望感。比如,在第八十三回金太太还说:“人生无论什么都是空的,真无味呀 。”
其实,这是作者借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人生虚无观念,最能体现张恨水人生存在悲剧观者是他在《金粉世家》的《作者原序》里的话。
他写道“至三十岁以来,则饱受社会人士之教训,但愿一杖一盂,作一旅方和尚而已。顾有时儿女情重,辄又忘之。今吾儿死,吾深感人生不过如是,富贵何为?名利何为?作和尚之念,又滋深也。此以吾思想而作小说 ,所以然,《金粉世家》之如此开篇,如此收场者矣 。”
而《金粉世家》的开篇和结尾都充满人生这种绝望和虚无感。
二、时代意识
在这部作品中却处处体现着旧式女子的新式现代意识: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生活。首先,她们敢于冲破传统婚姻的牢笼。作品中的男主角燕西和女主角清秋:一个是世族豪门,一个是出身寒微的贫家女。
两个出身背景差异如此之大的人结合在一起,完全是对传统“门当户对”谈婚论嫁观念的正面挑战。两人虽然还是一见钟情,但不再是偷香窃玉式的私定终身,而是光明正大的自由恋爱。爱情的背叛也没有导致主人公的自杀,爱情并非生命的全部,这种婚姻爱情观念和独立人格的追求,无疑是具有时代精神的。
而丫鬟小怜为了爱情也决然出逃,更是体现下层女仆思想意识的提高。她与柳春江的结合完全排除了门第观念,排除了一切社会因素。她知道在那样的环境下,要靠自己去争取和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大少奶奶佩芳在对凤举无可救药时,大胆地提出离婚。
这是一群旧式女子,生活在新旧矛盾交替的边缘,却有着强烈的现代意识。她们不屈服于被压迫的命运,采取了出走的形式来进行反抗。
艺术特色
《金粉世家》在艺术处理上运用章回小说的形式,选取生活化的情节,生动自然,使人感到亲切。小说语言朴素、圆润,多用活泼的口语,有着鲜明的社会意识和平易的平民意识,写作中充满诗情美和意趣美,艺术上雅俗相宜,适合不同人的口味。
内容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写实性和批判性
张恨水在《金粉世家 》中力图改变和修正以上艺术结构和思想内容上的种种弊端。他取法于《红楼梦》的模式,把笔墨集中在一个世家大族上。小说以男女主人公金燕西和冷清秋的恋爱、结婚、反目、离散为线索贯穿全书,,描绘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务总理金铨一家的兴盛衰败过程。
正因为有这条主线,作品显得构思精致、 选材严谨,克服了 以往漫无边际的毛病。全书近百万字,但作品一气呵成,浑然一 体,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金粉世家 》通过描写京城上层贵族之家的生活,触及了一个当时一般作家 (包括革命作家在内)所忽略了的领域, 给后世人 提供了当时上流社会的真实的形象化材料。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 淋滴尽致地展现 了这个权贵之家骄奢淫逸、 糜烂堕落的寄生虫式的生活和腐朽透顶的灵魂,解剖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家族模式。 在这个冠冕堂皇的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本来美好的、 温柔的关系被扭曲异化,取而代之的是父子之间、 母子之间、 夫妻之间、勾心斗角的利害算计。
金太太与金铨的小妾翠姨明争暗斗,金燕西结婚几天,就又去追逐别的姑娘;老大凤举恰恰被自己的夫人吴佩芳放了高利贷等,金铨的几个儿子,一个个游手好闲,不学无术、 坐享其成,过着醉生梦死、 挥金如土的生活。
他们泡在“ 金粉之香” 中, 逛窑子,娶小妾,捧坤角,跑舞场等,小说就是这样通过对这一豪门的描写,揭开了封建官僚上层豪奢生活的遮羞布,揭露了封建官僚家庭的黑暗腐朽,从而在客观上也一定程度的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上层社会的面貌。
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丰富性、 填实性和典型性
小说中的人物一 般都具有较为复杂的性格内涵,人物的言谈举止思想心态、 性格变化,无不具有很强的内在性格逻辑依据,无不具有明显的客观真实性。比如:冷清秋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提高了作品的现实主义程度。
初遇金燕西时,她美丽的容貌和清雅的气质就像磁石 一样吸引了这个纨绔子弟,并成了他千方百计追求的目标;而涉世未深的经历以及金燕西的甜言蜜语又使冷秋清很快落入情网之中,并以身相许,最终只得与金燕西匆匆结婚。
冷清秋以为自此便可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可婚后不长时间的共同生活,金燕西便称出了他纨绔子弟的真面目,这个以女性为玩物的浪荡公子,把妻子认同陌路,依旧与风流戏子日夜厮混。心高气傲的冷清秋面对这种屈辱的生活陷入深深的烦恼和悔恨之中。
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她没有取断然行动,她对燕西还抱有一份幻想,企 图通过劝说,忍让等待他回心转意。 等到金铨去世,金燕西与白秀珠旧情复燃, 并打算抛妻弃子,跟着白秀珠一 同去德国时,冷清秋方觉自己的人格和自尊受到了致命的伤害。
她下定决心同金燕西决裂。 于是她先是带着孩子 躲进小楼,随后又在一场大火中抱着孩子悄然遁去。冷清秋离家出走的行动,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
冷清秋出身于书香门弟的贫民之家,“ 是一个受旧书束缚的人”,她缺少“ 五四” 先进青年所具有的对封建礼教乃至整个封建制度大胆叛逆的战斗热情和勇敢行动,因而使得她迟迟不能从旧思想的枷锁中挣脱出来。
她想成为一个贤妻良母,但同时她又希望保住自己的独立的人格。她另找出路,想到离婚,重获自由。作者如实地描摹了这位少女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具有民族化和大众化
在《金粉世家 》之中,作者第一次把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引进了章回小说的创作中,开创了章回小说心理描写的先河。冷清秋决定与金燕西决绝前的心理活动、内心感应,被张恨水细腻遏真的刻画描写展现得生动曲折,柔 肠百结,委婉缠绵,感人至深。 这些心理描写使冷清秋与同时代其他章回小说的主人公相 比,具有一定的时代 感。
另外,《金粉世家》在结构形式上、 在整体构思上打破了旧小说大团圆的结局,以金宅一把大火烧出金氏大家庭的分崩离析,作者有意识地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性,同时还给人们以无限的启示,这既是作者在艺术上的超越的表现,更表明了他批判现实的创作意图。
Ⅲ 金粉世家现代小说手法的学习体现在哪些方面
穿插金家20多个人物的生活故事,色彩瑰丽,散而不乱;小说故事轻松热闹,情调伤感,消闲意味浓厚;在艺术处理上运用章回小说的形式,选取生活化的情节,生动自然,使人感到亲切;语言朴素、圆润,多用活泼的口语,有着鲜明的社会意识和平易的平民意识,写作中充满诗情美和意趣美,艺术上雅俗相宜,适合不同人的口味。
《金粉世家》现代小说家张恨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北洋军阀内阁总理金铨封建大家族为背景,以金铨之子金燕西与平民女子冷清秋由恋爱、结婚到反目、离异的婚姻为主线,揭露了封建官僚及其妻妾子女空虚、堕落的精神世界和没落腐朽的生活,为豪门贵族描写了一部活生生的兴衰史。
(3)金粉世家对现代小说手法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当时的北京,虽然表面上,时序更迭,可其文化根底并没因王朝更迭就全然与两方文化接轨,内在的文化命脉很难短期内彻底换血。一般市民的艳羡富贵心理可从当时所谓“京城四公子”之说的流行窥见端倪。而“京城四公子”经演化,几乎成为显贵风流子弟的泛称。
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金粉世家》以北洋军阀时期某国务总理的两位风流“公子”(金燕西与金凤举)为男主角,借助家庭这个舞台,着重暴露豪门荒淫的寄生生活,揭示人生的热与冷。
Ⅳ 谁看过张恨水的《金粉世家》进来谈一下你的感受
我很小就看过了,感觉很像是一部很真实的作品,其中男女主角很人性化.不像有些作品,过于虚假了--人物过于完美.燕西不专一,有少爷脾气,没毅力,清秋不能不说是被金钱诱惑了,但又有责任感和节操.是爱情悲剧,也是世俗的力量.
Ⅳ 关于<金粉世家.
首先,当然是读这部小说了。
论文如果只写《金粉世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张恨水的文学及人生观念、文坛上新派与老派之争。
2.小说的艺术成就。小说的时代意义。小说在当时产生的反响。对章回体小说的改造和突破。对后来言情小说发展的影响。
3.张恨水的其他通俗小说。《金粉世家》在今天的影响。今天如何看待通俗小说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
希望能有所帮助。
Ⅵ 以《金粉世家》为代表的家族小说一般具有什么特点
现代文学中家族小说的三个主要特征,具体分别是:
1、家族小说在空间上具有封闭性与转向性;
2、家族小说在文化上具有保守性和改良性;
3、家族在功能上具有批判性和指示性。
家族小说的第一个特点在于空间的封闭性与转向性。首先,在家族内部来看。我们知道家族小说的描写主要是大家庭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国的大家族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封建的建筑模式兴起与形成的,所有的活动与矛盾都限于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如果从外部环境的
角度来说,由于所处地域不同的关系,内地的大家族往往不如沿海的或者说革命运动及新思想蓬勃发展地区的家族开放。所以,在空间上家族小说具有封闭的特性,这包括了内部生活环境的封闭和外部生存环境的封闭两方面。这些特点在巴金先生的《家》中都有所体现。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家族小说都是诞生在五四新时期之后,在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阶段,即使作为封建残余的大家族也在努力适应新的环境以求繁衍生存,因而一些家族逐步打破了空间的封闭性开始对外接受一些新的思想与观念。比如《金粉世家》中的金家就是一个转向中的家族,首先家中的长辈金铨与太太都是留洋回国的,小姐少爷也大多接受新式教育,作为构成家族的几代人中封建的意识就已经很少了,只是在家庭的组成模式上还保留有旧时大家族的那种同堂齐昌。所以,中国的大家族在五四之后都逐步的由封闭走向开放,家族小说在空间上也开始打破封闭的局面。
而在文化的体现上,传统文化中的家长制在家族中可谓是比比皆是。《家》中高老太爷就是一个典型,这个地处内地的、对时局反映迟钝的家族比起《金粉世家》中的金家更为落后,更为封闭。在这样一个家族中,作为家长的长辈掌有完全的控制权,同时也是这样一些家长制中的上层人物与后辈间的矛盾冲突最为激烈、明显。旧时家族体制的保留就是文化保守的一个体现。但在文化上及由此催生出的社会思想上的保守是不适应新时期革命的潮流的,因而家族在思想文化上又体现出改良的特性。同样以金家为例,婚姻自主就是思想文化改良最好的证明。《家》中之所以几代人之间矛盾重重,最主要的还是在子女的婚姻问题上。由婚姻的不幸导致人生的不幸,从而激发起受难者强烈的反抗意志。而在靠近文化运动与革命前线的北京,像金家这样的家庭,很自然的会受到时代文化的冲击,进而加以吸收转化。虽然旧式的大家族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将走向崩溃,但是对与文化观念方面的暂时妥协使得金家这样的家族得以苟延残喘。可以说《家》的思想性相当浓厚,对于旧家族在文化道德与伦理上的封闭及保守予以猛烈的冲击,在压抑的文笔叙事中凸显出新生的活力。而作为通俗小说的《金粉世家》,展现的则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家族的兴衰演变,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将对此进行讨论。
除去空间和文化的特性外,在功能上家族小说还具有批判性和指示性。这里所指的功能主要是家族小说作为时代反映的一个媒介,通过一个家族来体现时代的各种特性的功能。比如《家》反映的是封建家族的落后愚昧、《四世同堂》反映的是抗战时期,沦陷区平民下层的遭遇、《金华烟云》及后来的《风声鹤唳》则可视为一幅全景图,将清末、民国、抗战依靠一个家族的故事来串联展现。
总之,家族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在文学作品的描写中往往是做为对落后、愚昧时代开展批评的借用目标。在对家族成员及其生活全景展示的同时,也对其骄奢淫逸、腐朽封闭予
以猛烈的批判。因而,家族小说最大的作用体现在对家庭制度与礼教弊端的批判和反抗。其次,家族小说也通过全景式的描写与叙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生活全貌。正是这两点作用使得家族小说能够在现代文学史中获取一席之位。
Ⅶ 求张恨水的《金粉世家》艺术特色
贯通古今融会雅俗———略谈张恨水小说的艺术特色
今年是张恨水先生诞生110周年,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安徽文史研究馆联合举办了一次纪念作品研讨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对张恨水先生的小说所知极少,前两年因为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选,读了他的《小说考微》和《水浒人物论赞》两篇文章,才知道他对古典小说有非常细致独到的研究,对我们研究中国小说史也很有启发。在小说史上,如何贯通古今,融会雅俗,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张恨水先生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他在创作中借鉴中国古典文学的地方很多,又有他独特的创新。这里只谈几点粗浅的理解。
首先,他的小说采用的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回章,回目由实用性的标题发展为装饰性的对仗,也是中国小说文体的特点之一。他叙事用了很流畅的白话,和传统的小说一脉相承,而回目则写的非常工整雅丽,超过了许多古代的章回小说。张恨水小说的回目注重情节的渲染,多用虚写,不是平实地标示人物姓名和情节要点,显的很富有诗意。古代早期的章回小说,回目由单句发展为对仗,一般人名地名标明要点,如《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放曹操”;《水浒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张恨水先生的小说则是用诗的语言来描写场景,如《春明外史》的“月底宵光残梨凉客梦,天涯寒食芳草怨归魂”;“归巷吊英灵不堪回首,寒林埋客魂何处招魂”;《啼笑因缘》的“豪语威风尘倾囊买醉,哀音动弦索满座悲秋”;《金粉世家》的“月夜访情俦重来永巷,绮宴抬腻友双款幽斋”;“消息索哀词人悲秋扇,生涯寄幻影梦老寿婆”。我们注意到,他习惯用九言句的对仗,而且多数用了上五下四的句式,就突破了旧体诗的三字尾的格局,与现代诗人提倡的九言诗相吻合。这是他章回小说的一种新革。
第二,他常在小说中穿插诗词,这是他的一个长处。张恨水先生的诗词写的很好,而他替书中人物拟作的诗又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个性,各有不同。如《春明外史》中杨杏园与李冬青唱和之作,写的情意缠绵,文才斐然,而在《金粉世家》里为金燕西诗社所邀请的一队假文人所作的诗,却拙劣不通,就令人捧腹大笑了。中国古代小说一向有诗文结合的传统,如唐人传奇,前人归结为“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这个传统也一直保留在清明的章回小说里,如《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词》和海棠社的诗课,林黛玉史湘云的联句,都作为小说人物吟咏性情的作品,对刻画人物的性格大有作用,而不是简单的“有诗为证”的俗套。这些诗词增加了小说的文学性,得到了一部分文人学者的赞赏,对一般读者也起了文艺熏陶的作用。
第三,叙事委婉详尽,情节曲折生动,总的说是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技巧。张恨水先生在《啼笑因缘》的后序中讲到小说的三种手法,一是渲染,二是穿插,三是剪裁。他举了《水浒传》里“武松打虎”、“月夜走刘唐”和“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为例,说明了渲染和穿插的艺术特征。关于剪裁,他举了《史记》的《项羽本纪》为例。足见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深刻的修养,因此他的小说引人入胜,风行一时,而且至今还脍炙人口,不是没有原因的。
正如茅盾先生所说的:“三十年来,运用章回体而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首推张恨水先生”。我们注意的是“延续了新生命”这六个字,章回体只是文体上的一个特征,延续与否并不十分重要,而张恨水先生的作品则赋予了新生命,这就和过去章回小说有所不同了。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写出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某些真实内容,并表达了自己的爱憎。另一方面,他的小说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他参照了新体小说的表现方法,在旧文体的基础上逐步地改变自己的笔法。这是一种尊重传统的革新,也就是茅盾先生所说的“善为扬弃”。到后来写《八十一梦》就放弃了章回体的形式了。因此张恨水先生的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Ⅷ 看了文学作品《金粉世家》,你有什么读后感
[金粉世家观后感]周一看完了《金粉世家》,一直找不到个时间来写下看小说整个过程感觉,最近很累很崩溃,金粉世家观后感。相比电视剧,小说更加偏重金家整个大家庭的兴衰变化,对于金家各个角色的偏好也没有电视剧那么明显,所以我总感觉要找到一个角度来写读后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冷清秋除了多读几本书,本质上合凤喜是一致的,都是爱慕虚荣又被虚荣伤害的女子。金燕西是一个喜好无常的纨绔子弟,他爱的只有新鲜感和他自己。冷清秋和金燕西的爱情是一场非同类项合并的过程,结果只能是无解。我看小说很疑惑的一个点是,为什么作者要留一个美满结局给柳春江和小怜?而电视剧,又为什么要用柳春江和小怜的悲剧先发生,来预示金燕西和冷清秋的悲剧?导演究竟想说什么?门当户对才是真理,不同阶级的人终于会分开,不管外力阻隔还是内力摩擦?看电视剧时,我很喜欢前半部分,因为很繁华很美好,奢靡的生活总是令我向往,读后感《金粉世家观后感》。而看小说,我却偏好后半部分,那些人性的纠葛在金钱面前暴露无疑,赤裸裸的不干不净的真是无比的让我羞愧的,同时也让我觉得设身处地我也差不多如此。看破红尘爱红尘。看电视剧和看小说带给我的感受很不一样,看电视剧,我很容易入戏,很容易或喜或悲;而看小说,我更多地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看着一个个悲剧或喜剧,反正不关我事。要我我说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谁,那么答案是金太太。我感觉她是整部小说里活得最成功的人。有钱时,锦衣玉食,尽情享受;没钱时,素菜青灯诵佛,潇洒自在。金铨在世时,她维持整个大家庭,有条不紊,八个子女各个都疼,绝不厚此薄彼;金铨去世时,她替子女们分家,看出他们明争暗斗,内心一凉,却也依旧公平分割财产。整个金家,没有人能像她一样活得这么舒服心安。 〔金粉世家观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Ⅸ 名家如何评论金粉世家
著名章回小说大师、报人张恨水先生,原名张心远,安徽省潜山县人。一八九五年生于江西广信,一九六七年病逝于北京。“恨水”这一笔名,取自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词句中。张恨水先生一生共创作一百二十余部中、长篇小说,还有大量的诗歌、散文和杂文,在国内拥有众多的读者,是位影响深远、功力深厚的大作家。张恨水先生早期创作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作品,曾经名噪一时,人人传阅,洛阳纸贵。他擅于用白描的手法,准确入微地刻划社会生活;他又十分熟悉旧中国的市民生活,对底层社会小人物的举手抬足、情趣追求描写得呼之欲出,创造了很多成功的形象,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同时,他也是一位涉猎很广的作家,他塑造的大人物、小人物、三教九流,都是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张恨水先生的作品曾多次出版,有单行本,也有选集。此次重新出版他的作品,我们挑选了张恨水先生的代表作,冠之以“张恨水作品经典”,以求准确,反映他的创作思想和思想发展历程,体现他一生的主要创作成就。出版张恨水先生的作品经典,尚属首次。旨在给广大喜爱他作品的读者提供一个精品阅读选本,给研究者提供一个更方便的研究版本,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提供一套蓝本。这套经典,我们遴选了《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和一卷《散文与杂文》。《散文与杂文》主要收录了〈写作生涯回忆〉(这是张恨水先生解放前夕写的最长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山窗小品〉和(上下古今谈)中的部分散文与杂文。“张恨水作品经典”的出版,得到了张伍同志的鼎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并根据张伍同志的意见,采用张友鸾先生撰写的“章回小说大师张恨水”一文作全书的代后记。
Ⅹ 如何评价《金粉世家》
依然记得金粉世家里,燕西说,直到冷清秋离开之后,她所有的好处突然就都想起来了。而清秋独居阁楼的原因是,燕西说她身上已经没有一处姓冷的。不必为燕西背弃承诺而心寒,因为世上任何人都可能弄不清楚自己的真心。
白秀珠在燕西向她求婚时,强作镇定,问他敢不敢在那么多人面前用西方礼仪求婚。能想到她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她问冷清秋,无非是弥补曾经败给冷清秋的不甘心,拷问金燕西是否后悔。然而最后她的决定是独自一人前往德国,仿佛原来那个收到燕西喜帖后穿着婚纱服了安眠药的姑娘不是她。或许她曾经情深至此,却已然明白缘浅如斯。过去的就是过去了,无从弥补,无可弥补。
可能你生命里也有这么两个人,一个历经时间而白璧蒙灰,最终分道扬镳的恋人,一个敬你如神,却不得亲近的仰慕者。如何取舍固然难,但做了选择之后就不要再动摇,否则三败俱伤。
大家觉得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