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现代小说诗歌
Ⅰ 关于台湾的诗歌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送颂臣之台湾
王气中原在,英雄识所归。 为言乡父老,须记汉官仪。
往事
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李陪还。 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离台诗》六首
其一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其二 虎韬豹略且收藏,休说承明执戟郎。 至竟虬髯成底事,宫中一炬类咸阳? 其三 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 成名竖子知多少,海上谁来建义旗? 其四 从此中原恐陆沉,东周积弱又于今。 入山冷眼观时局,荆棘铜驼感慨深。 其五 英雄退步即神仙,火气消除道德编。 我不神仙聊剑侠,仇头斩尽再升天。 其六 乱世团圆骨肉难,弟兄离别正心酸。 奉亲且作渔樵隐,到处名山可挂单。
《追忆旧事.次韵遥答》
英雄愧说郑延平,目断残山一角青。 何日天戈竟东指?海上誓师更留铭。
《有感.书赠义军旧书记》
谁能赤手斩长鲸?不愧英雄传里名。 撑起东南天半壁,人间还有郑延平。
七子之歌.台湾 (闻一多)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明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乡愁 (余光中 )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感于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56年来第哪旁蠢一次造访大陆
是我同胞皆属龙, 国事堪重党事轻。 半世音绝霜染鬓, 一行雁落老泪盈。启仔 兄弟同心金可断, 手足相残家不宁。 逆子纵然做总统, 不入中华祖坟茔! 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家乡,家乡不可见兮,不能相望。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伤,国之伤。
如何?差不多了吧
Ⅱ 台港文学代表作者及其作品
纪弦、余光中、痖弦、郑愁予、白先勇、於梨华等。
1、纪弦:《纪弦诗论》《夜记》《一封信》《纪弦论现代诗》等。
2、余光中:《余光中经典》《乡愁》《石器时代》《歌》《五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等。
3、白先勇:《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君》《夜曲》《孽子》《秋思》《国葬》《花桥荣记》《冬夜》《孤恋花》等。
4、痖弦:《痖弦诗抄》、《深渊》、《盐》等诗集。
5、於拿前梨华:《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雨说》等。
台湾当代文学的起源: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现代台湾文学,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影响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始终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日本占据时期的台湾文学日本侵占台湾以后,台湾同胞进行了连绵不断的英勇的武装反抗,但都失败了。台湾同胞在痛苦中思索和寻找前进的道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给正在寻找前进道路的台湾知识分子以新的启示和鼓舞,使他们认识到,“必须从新文化型敏没运动着手,以提高民族意识,改革社会风气,做为争取自由,反对日阀专制统治的凭借”(钟肇政语)。
1919年,留学日本东京的台湾青年组织了“声应会”,1920年“声应会”改组为“启蒙会”;接着又成立了“台湾新民会”,创刊<台湾青年>杂志,提倡民主自由。
1921年,台湾的进步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在本岛成立了“台湾文化协会”,标志着当卜纳地的民族解放斗争进入了以政治运动和文化启蒙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他们举办文化讲演会、讲习会,设立读报所,传播科学民主思想,启发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工农运动也开始蓬勃兴起。
1925年,继台湾“蔗农组合”成立之后,各地纷纷成立“农民组合”,并进一步联合组成台湾农民联合会,与殖民主义者的剥削和掠夺进行抗争。
1926年,台北机器工会成立后,各地相继成立了几十个工会,并在1927年掀起了全岛性的罢工风潮。作为民族解放运动一翼的台湾新文学运动,也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和滋养下,应运而生。
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几个阶段。即20年代初到20年代末的奠基时期;30年代初到30年代中期的繁荣发展时期;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的沉寂时期。
Ⅲ 什么是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
台湾现代文学是在大陆的新文学运动直接影响与推动下发展的。由于台湾文学在现代有着与大陆不尽相同的历史际遇和文化机缘,所形成的一些基本的文学命题与发展形态有其特殊性。从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框架中考察台湾文学在现代的发展,会发现它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省区文学,而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有特色的支脉。
一 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台湾的新文学运动发端于1920年7月,当时一些留日的台湾学生仿效大陆的《新青年》,在东京创办了《台湾青年》,旨在“研究台湾革新,谋求文化向上”,并由此引发台湾的新文化运动。
从1925到1931年,是台湾文学的草创期,虽有一些创作出现,但仍多处在模仿阶段。这期间除了上述关于新旧文学的论争,还有1930年前后关于“台湾白话文”与“乡土文学”的探讨与提倡,旨在强化台湾文学的本土意识,也暗含有对日本同化政策的抵制,这一口号对后来台湾文学的发展基滑影响极大,并陆续发生过多次论争。1932年黄邨成、赖和等成立“南音”社,创办《南音》杂志,《台湾新民报》创办“学艺栏”,另有《福尔摩沙》(东京创刊)等文学期刊问世。1934年由富于民族意识的台湾文化人发起组成全岛性的文艺组织台湾文艺阳盟,并创办《台湾文艺》和《先发部队》两期刊,宣称要充当“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创造派,显然吸纳了大陆的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文学主张,网罗各种倾向的作家,发表了一批较有艺术水准的作品。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随后不久,在台湾强制实行“皇民化运动”,企图以日本的大和文化取替和泯灭台湾的华夏文化。为了推行种族同化政策,规定以日本语作为台湾唯一合法的语文,甚至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上也强行日本化。在严密的法西斯文化专制罗网中,台湾新文学运动受到致命的挫伤,多数新文学期刊被查禁,许多倾向进步的作家或者被逮捕入狱,或者不得不蛰伏封笔。由此直到1945年,是台湾现代文学的凋零期。其间有一些作家受殖民意识左右,充当御用文人,出产一些苍白枯萎的带“皇民”气味搏腊腊的作品。只有少数有民族骨气的作家在被压迫的夹缝中隐忍为文,写出一些佳作,使台湾文学得以一脉息存。如短篇小说《先生妈》(吴浊流)、《鹅妈妈出嫁》(杨逵)、《风水》(吕赫若),长篇《亚细亚的孤儿》(吴浊流)等等,都有较完整的艺术构思和深挚的乡国情怀,在当时出现显得尤为可贵。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到1949年12月国民党政权迁台,为台湾光复初期。这期间废止了日文报刊,许多原来习惯用日文写作的作家转为用汉语创作,文字生涩不能不影响到作品的艺术质量。但整个文坛都重又检讨过去,展望未来,“乡土文学”的命题再次引起热烈的讨论,并在1947年之后,创作逐步复苏。
台湾的现代文学的发生略晚于大陆的文学革命,但大致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取同一步调。所不同的是台湾的现代文学发展阻力更大,条件更艰难。日据时代的种族同化政策,强令作家用日语写作,尤其是1939年之后,禁用中文,大部分作者只能用日文写作,极力限制台湾文学中的反殖民意识,这对于台湾新文学的阻碍和挫伤是极为严重的。台湾的现代文学总的来说发育不健全,艺术水准不高,即与此有关。而台湾文学中存在某些日本文化的色彩,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尽管如此,台湾文学在现代的发展仍取得可贵的实绩。台湾的现代文学大都以现实主义为归依,乡土气息一般较浓重,其中最频繁呈现的是思恋家国,反抗压迫的文学母题,以及作为弱国子民的漂泊意识。读台湾文学,总有一种拂之不去的悲凉压抑的气氛。台湾现代文学收获最丰的是小说,其次是诗,散文和戏剧相对弱一些。台湾的现代文学作为一脉支流,无疑还是以其特色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景观。
二 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首先应当提到的是被称为“台湾新文学之父”的赖和(1894-1943年)。他最早最有力地激发了台湾新文学的精神,即以现实社会的批判和乡土文化的寻根为本,替本省乡土文学树起了第一面旗帜,并且决定了本省籍作家应走的方向。
赖和又是台湾新诗的奠基者之一。他试图以诗歌来纪实和抒情,取材往往都是现实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如《觉悟下的牺牲》(1925年)是以叙事诗形式记载“二村蔗农组合”的反日事件的。《流离曲》(1930年)是以30年代日本殖民者掠夺耕地,迫使原耕地农民破产的事件为题材的。《南国哀局知歌》是以“雾社事件”为背景的。《低气压的山顶》(1931年)是叙写彰化抗日保卫战的。在后一首诗中,赖和渴求社会变革的风暴,冲刷人间的污垢:“这冷酷的世界,/留它还有何用?/这毁灭一切的狂飙,/是何等伟大的凄壮!/我独立在狂飙中,/张开喉咙竭尽力量,/大着呼声为这毁灭颂扬,/并且为那未来不可知的人类世界祝福。”这种风暴型的情感宣泄,气势磅礴,可一抒感时忧国之块垒。
如果说赖和揭示民间疾苦时多出于人道主义的同情,杨逵(1905-1985年)则更注意从历史变革的层面谛视无产者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
台湾日据时期特殊的历史情状在许多现实主义作家笔下得到真实地展现,吴浊流(1900-1976年)是其中最出色的历史记录者之一,他的小说是具有社会性质的审美的概括。
日据时代台湾作家中比较执著地追寻乡土精神,在艺术上有出色表现的,还有吕赫若(1914-1947年)。吕赫若常常描写农村日常家庭生活的矛盾或困厄,以此展现社会的变迁如何引起道德的心理的变化。他的作品都是用日文写的,其中多数作品到90年代才有中译。
另一位很有艺术个性却少为人知的作家是龙瑛宗(1911- )。作品的描写纤细、敏锐,风采华丽而忧伤,有世纪末的意味,从中可以看到欧美现代小说手法的大量运用。他还有一些以“媳妇仔”命运为题材的小说,多表现女性顽强的、健全的生命力,不同于他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的彷徨、恍惚,这类作品给人一种承担苦难的强力感。从小说艺术的开放性探索而言,龙瑛宗是值得注意的一位。
日据时期比较有成就的作家还有:注意小说技巧探索的杨云萍(代表作《光临》)、擅长写心理小说的朱点人(代表作《纪念树》)以及充当日据时代文学传统与60年代乡土文学之间桥梁的钟理和(代表作《夹竹桃》、《故乡》系列小说和《原乡人》),等等。在诗歌方面则有杨华(代表诗集《黑潮集》和《晨光集》)、王诗琅(代表诗作《沙漠上之旅人们》)、邱淳洸(《化石之恋》),以及吴新荣为代表的“盐份地带”诗人群和杨炽昌代表的“风车诗社”的现代派诗作,等等。其中杨华诗作成就较突出。他的《黑潮集》是身系囹圄时凄苦心灵的写照,虽彷徨却不甘沉沦:“我要从悲哀里逃出我的灵魂/去哭醒那人们的甜蜜的噩梦/我要从忧伤里挤出我的心儿/去填补失了心的青年的胸膛!”收在《晨光集》里的作品则清新优美,讲求意象的经营,如:“雨后的暗空,/寂然幽静,/像给泪泉洗过的良心!”(《晨光集》十一)又如“幽默园中,/撒了满地的落红,/这是零碎的诗句啊!”(《晨光集》六)这些诗类似“五四”时期冰心体的小诗,比较注重个人的内心感受,注重印象的捕捉,又带哲理性,显然也受到日本俳句的影响。
台湾的现代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支,有其显著的独异性。它主要是日本殖民统治之下艰难生成的文学,尽管也有不同的创作风格与路数,但总的特色表现为对乡土家国的思恋。反殖民统治——追寻乡土——认同祖国,始终是多数台湾现代作家的创作情结,失根的乡愁往往成为台湾现代文学创作的一种动力。执著现实,面向民众,是众多台湾现代作家的文学理念,现实主义成为普遍的创作趋向,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未曾得到充分发展。从文体上看,则小说创作成为强项。由于日本殖民者在台湾实行语文上的殖民政策,甚至一度禁止用中文写作,台湾现代文学存在“双语现象”,有相当一部分作家只能用日语写作,然后再陆续译成中文。语言的困扰显然也戕伤了台湾文学。进入当代以后,台湾文学又有新的发展,并且由于与大陆的长期隔离,而形成了迥异于大陆的某些新的文学特质。无论如何,中国现代文学都不应该忽视台湾独特的经验与成就。
Ⅳ 关于台湾现代的诗句
1.关于台湾的现代爱国诗歌~
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这是诗人1942年在日寇阴暗潮湿的土牢里写下的一首情真意切的诗篇,抒发了诗人对灾难祖国由衷的关切和真挚的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向往。
诗的前半部分写“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情地抚摸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下的祖国广大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接着,诗人无形的手掌触到家乡一片湛蓝的湖水,现时“微凉”的湖水与昔日“堤上繁华如锦障”的美丽春光形成强烈反差,表现出诗人对敌人践踏故土的无比忧愤。
为了使诗歌表达的主题不流于肤浅狭隘,诗人想象的世界由近拉远,由北到南,从长百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到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的海水。诗人选择每一地域中最典型的风景加以点染,它轿晌困们既是人民的苦难与不幸的象征,又是侵略者罪恶的见证。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两句既是对上半段的总结,又与开头三、四行遥相呼应。诗的后半部分仍在想象的世界中展开,描绘的是与前面灾难景象形成极大反差的心中渴慕的图景:那虽是“辽远的一角”,但山河完整闭念无损,没有阴暗和血污。
而是充满了温暖、光明和生机,“那里是太阳,是春”。与前半部分的哀怨、忧伤的基调相比,这一部分跳动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快乐与激动;与前半部分意象快速流动的抒情相比,后半部分则显得安静谨笑而舒缓,使这首诗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抒情风格显得变幻多姿。
在那个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艺术的凝想的年代里,这首诗像一朵美丽而永不凋落的奇葩:意象高度凝炼而不晦涩,感受细腻而不暗淡,深刻的现实内容与现代抒情方式完美地交融起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在地面的花朵;——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此诗借鉴了前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中的圆周句式“我是戈雅,……我是……”,但又有创造性的发展。圆周句式大多出现在抒发强烈情绪的作品中,悲伤痛苦的情调最宜用它来渲染。
舒婷写的是“我”与祖国的关系,用这种句式,增加了痛苦和挚爱的深度。第一节是对祖国历史的反思,精心选取五组意象,象征祖国千百年来落后、贫穷、灾难深重的面貌:前四行平稳深长,富有音响和色彩,给人以深思沉重之感;五、六行则短促,不事描绘;后三行又伸长,行短意紧,显示出情感的起伏,出现主词。
第二节承上启下,揭示出蕴藏在中华民族灵魂中的希望之花从未消亡过,灾难虽重,理想永存,只是暂未实现。此节先短句后长句,然后主词复现,似意犹未尽,一种深深的遗憾之情便泻于笔端。
第三节倾吐希望,激情昂扬,连用五组意象描绘出处于历史转折期的祖国百废待举的面貌。每一个意象有自己独特的意义,五组连用形成博喻排比,强化了亢奋热烈的情绪,表达出诗人欢欣鼓舞的情怀。
第四节头两行用“十亿分之一”与“九百六十万平方”构成小与大的对比,寓意“我”是祖国的一分子,但“我”的胸中又包容着整个祖国。接着以乳房养“我”与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又成一对照,突出“我”同祖国的血乳关系;甚至迷惘、深思、沸腾,与富饶、荣光、自由,也是性质相反的对衬,以见出痛苦和欢欣的无限。
如果前三节是写“我”与祖国的关系,第四节则是反过来写祖国和“我”的关系。句法参差正是心情激动至极的表现,在对主词的双重呼唤中结束全篇,达到最高潮。
全诗无一字议论,皆以意象描绘,以情贯穿。所选意象既质朴又鲜明,既独特又贴切,每一个词也都与被描绘的景象紧密契合。
抒情又非一览无余的倾泻,而很注意其波动的节奏,由悲哀、低沉到欣喜、高。
2.关于呼唤台湾的现代诗
《七子之歌(台湾)》作者/闻一多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我只有一颗心》作者/旅美台湾学者?我的家在大陆,也在台湾。
我的心在台北,也在北京。纵便是几十年的隔离,又怎能割开骨肉相连的眷情?我们有着同样的黄皮肤,我们长着同样的黑眼睛,我们用着同样的方块字,我们从头到脚流的是同样的炎黄子孙的血液海峡两边的姐妹兄弟们,让我们心贴着心,手拉着手,肩并着肩。
为着全民族多年的心愿,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力,在海峡的上空搭起彩色的长虹,在海峡两岸筑起永不分离的万里长城。——————————————————————————————————————————《望大陆》作者/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余光中的《十年看山》、《乡愁》,罗门《遥指大陆》等……。
3.关于呼唤台湾的现代诗
《七子之歌(台湾)》
作者/闻一多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
《我只有一颗心》
作者/旅美台湾学者?
我的家在大陆,也在台湾。
我的心在台北,也在北京。
纵便是几十年的隔离,
又怎能割开骨肉相连的眷情?
我们有着同样的黄皮肤,
我们长着同样的黑眼睛,
我们用着同样的方块字,
我们从头到脚流的是
同样的炎黄子孙的血液
海峡两边的姐妹兄弟们,
让我们心贴着心,手拉着手,肩并着肩。
为着全民族多年的心愿,
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力,
在海峡的上空搭起彩色的长虹,
在海峡两岸筑起永不分离的万里长城。
——————————————————————————————————————————
《望大陆》
作者/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
余光中的《十年看山》、《乡愁》,罗门《遥指大陆》等……
4.急求能够表现台湾人文风情的现代诗
这些诗歌其实也是很老的调子
说是现代的诗歌
却也过去多年
那些诗人们啊
他们是彼岸的歌声
---台湾的诗歌在一种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
演化出了独特的味道
血是浓于水的
我们现在来看那时候的他们:
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纪弦、覃子豪与钟鼎文
纪弦说:
----<;诗的复活>
被工厂以及火车、轮船的煤烟熏黑了的月亮
不是属于李白的;
而在我的小型望远镜里:
上弦、下弦,
时盈、时亏,
或是被地球的庞大的阴影偶然而短暂地掩蔽了
的月亮也不是属于李白的。
李白死了,月亮也死了,所以我们来了。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我的头发变成树叶;两腿变成树根;
两臂和十指成为枝条;十个足趾成为根须,
在泥土中伸延,吸收养料和水份。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我也许会开一些特别香的,白白的,小小的花,
结几个红红的果子,那是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的。
但是我是不繁殖的,不繁殖的,我是一种例外。
我也许徐徐地长高,比现在高些,和一般树差不多,
不是一般侏儒般矮小的树,也不是一棵参天的古木。
我将永远不被移植到伊甸园里去,
因为我是一棵上帝所不喜欢的树。
覃子豪说:
-------<;诗的播种者>
意志囚自己在一间小屋里
屋里有一个苍茫的天地
耳边飘响著一只世纪的歌
胸中燃著一把熊熊的烈火
把理想投影於白色的纸上
在方块的格子里播著火的种子
火的种子是满天的星斗
全部殒落在黑暗的大地
当火的种子燃亮人类的心头
他将微笑而去,与世长辞
钟鼎文说:
----<;三峡>
大江东去,
一万里尽是滔滔。。
伸出百川的猿臂,
张开五湖的龙爪;
那浑身雄伟的气力,
全凭这一段蜂腰。
天寒,更觉得两岸的山高,
夜半,才看到中天的月小;
波涛里有千古的鱼龙跳跃,
往日的哀猿不再啼了,
但过滩时汽笛的呼啸,
一样地令人魂销。
在这里,我几次去来,
每次总想到古代的"出塞";
澎湃的波涛,由瞿塘峡东下,
正像汉家的兵马,从玉门关西调,
听起来,总想到-
车辚辚,马萧萧。。
他们的诗歌属于那个时代的美,正如杨唤的告白:
梵蒂冈的地窖里囚不死我的信仰
赝币制造者才永远怕晒太阳
审批日浪子匍匐回家
如果麦子不死,我们到哪里去收获地粮
诗歌不死 正如麦子不死
只有一些我们所说的死去的诗歌
才会漫山遍野的开放出绚丽的花朵
因而我又想起了一条春江 想起江上的明月
流过高山 流过森林 流过草原的风景
一直流过从这里种子的播种到另一粒种子的收获
5.关于中国与台湾的诗有哪些
1、《复台》明代 郑成功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全文翻译:
赶走荷兰鬼子,披荆斩棘,来把宝岛开发;
要付出十年辛勤,才能恢复祖宗基业。
我们有三千袍泽,象一家人样亲爱团结;
任何艰难跋涉,都不能使我们忍心离别。
2、《乡愁》现代诗人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3、《台湾,我们等你回家》现代诗人 赵嘉音
荡漾的最终
只为从终点到起点
在我必将经过的波影里
倒映着我的爱人
我那爱人长望的故土啊
那原是你硕果累累
暗香游动的思念
4、《望大陆》近代诗人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不得大陆,不能回乡,大陆乎,何日光复?
5、《七子之歌·台湾》现代音乐人 袁忠宜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
参考资料:网络-复台
参考资料:网络-乡愁 (余光中诗歌《乡愁》)
参考资料:网络-台湾,我们等你回家
参考资料:网络-望故乡 (于右任诗作)
参考资料:网络-七子之歌·台湾
6.急求能够表现台湾人文风情的现代诗
----<这些诗歌其实也是很老的调子 说是现代的诗歌 却也过去多年 那些诗人们啊 他们是彼岸的歌声 ---台湾的诗歌在一种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 演化出了独特的味道 血是浓于水的 我们现在来看那时候的他们;两腿变成树根; 两臂和十指成为枝条, 每次总想到古代的": ---- 大江东去, 时盈..,我是一种例外。
我也许徐徐地长高: 我的头发变成树叶;出塞", 全凭这一段蜂腰。 天寒,更觉得两岸的山高,我几次去来,白白的..;十个足趾成为根须, 在泥土中伸延,吸收养料和水份。
总有一天, 往日的哀猿不再啼了。 覃子豪说: ------- 一样地令人魂销。
在这里. 他们的诗歌属于那个时代的美,正如杨唤的告白: 梵蒂冈的地窖里囚不死我的信仰 赝币制造者才永远怕晒太阳 审批日浪子匍匐回家 如果麦子不死、覃子豪与钟鼎文 纪弦说, 正像汉家的兵马,我变成一棵树。 我也许会开一些特别香的, 不是一般侏儒般矮小的树,也不是一棵参天的古木: 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纪弦; 意志囚自己在一间小屋里 屋里有一个苍茫的天地 耳边飘响著一只世纪的歌 胸中燃著一把熊熊的烈火 把理想投影於白色的纸上 在方块的格子里播著火的种子 火的种子是满天的星斗 全部殒落在黑暗的大地 当火的种子燃亮人类的心头 他将微笑而去,与世长辞 钟鼎文说.. 伸出百川的猿臂, 张开五湖的龙爪; 那浑身雄伟的气力,比现在高些;诗的复活>、时亏, 或是被地球的庞大的阴影偶然而短暂地掩蔽了 的月亮也不是属于李白的。
李白死了,小小的花, 结几个红红的果子,那是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的。 但是我是不繁殖的,不繁殖的..;; 澎湃的波涛,由瞿塘峡东下; 波涛里有千古的鱼龙跳跃, 一万里尽是滔滔,和一般树差不多, 夜半,才看到中天的月小,月亮也死了,从玉门关西调, 听起来,总想到- 车辚辚,马萧萧., 因为我是一棵上帝所不喜欢的树..,所以我们来了。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被工厂以及火车、轮船的煤烟熏黑了的月亮 不是属于李白的; 而在我的小型望远镜里: 上弦、下弦。 我将永远不被移植到伊甸园里去, 但过滩时汽笛的呼啸。
7.台湾 现代诗
从前对着收音机学唱旧的歌我问妈妈为什么伤心像快乐妈妈笑着说她也不懂得我想出去走一走妈妈点点头天冷你就回来别在风中徘徊妈妈眼里有明白还有一丝无奈天冷我想回家童年已经不再昨天的雨点洒下来那滋味叫做爱wu。
别在风中徘徊wu。天冷就回来渐渐对着收音机学唱新的歌我问朋友为什么做梦也快乐朋友笑说他从不相信梦我想出去走一走朋友点点头天冷你就回来别在风中徘徊朋友的眼里有明白还有一份期待天冷我想回家年少已经不再今天的雨点洒下来那滋味就是爱现在对着收音机听自己唱的歌我的他问为什么幸福不快乐我微笑着说我也不懂得他想出去走一走我对他点点头天冷你就回来别在风中徘徊我猜我眼里有明白还有一丝无奈天冷他没回家我仍然在等待明天的雨点洒下来那滋味就是爱wu。
别在风中徘徊wu。天冷就回来。
Ⅳ 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开创台湾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是谁代表作有哪些
赖和,原名赖河,字懒云。台湾彰化人。赖和除行医外,并从事抗日活动与文学创作,是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先后发表一系列散文新诗和白话小说,如《斗闹热》、《一杆“秤仔”》、《惹事》等,均收在《赖和先生全集》之中。他的作品对台湾“五四”以后的一代乡土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赖和则成为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被誉为台湾文学的“奶母”。他曾担任台湾民报文艺栏,积极推展台湾新文学运动,为日本殖民政权所不容,入狱两次,仍不屈服,奋斗不懈,1943年因病去世,享年50岁。
赖和已整理重要作品出版目录
赖和,1979,赖和先生全集,李南衡主编。台北:明谭。
赖和,1994,赖和小说集,施淑编。台北:洪范书店。
赖和,1994,赖和集,精装版,张恒豪编。台北:前卫。
赖和原著,1996a,富户人e历史,蔡承维台译;李自敬编辑。台北:台笠。携森
赖和,1996b,一杆称仔。台北:洪范书店。
赖和,2000a,赖和全集一:小说卷,林瑞明编。台北:前卫。
赖和,2000b,赖和全集二:新诗散文卷,林瑞明编。台北:前卫。
赖和,2000c,赖和全集三:杂卷,林兆隐庆瑞明编。台北:前卫。
赖和,2000d,赖和全集四:汉诗卷(上),林瑞明编。台北:前卫。
赖和,2000e,赖和全集五:汉诗卷(下),林瑞明编。台北:前卫。
赖和,2000f,赖和全集:附卷,林瑞明编。台北:前卫。
赖和,2000g,赖和手稿集:新文学卷,林瑞明编。彰化市:赖和文教基金会。
赖和,2000h,赖和手稿集:汉诗卷(2册),林瑞明编。彰化市:赖和文教基金会。
赖和,2000i,赖和手稿集:笔记卷,林瑞明编。彰化市:赖和文教基金会。
赖和,2000j,赖和影像集,林瑞明族握编。彰化市:赖和文教基金会。
Ⅵ 什么叫香港文学。什么是台湾文学急需!
香港文学可参阅:香港文学资料库,该网站提供有关香港文学的研究书刊的检索。
hklitpub.lib.cuhk.e.hk/
台湾文学
20世纪50年代,为了更好地宣传“反共复国”政治路线,稳定混乱的社会心理,在国民党当局的直接领导与组织下,台湾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战斗文艺”运动;作为该运动核心内容的“反共文学”随之兴起,并在此后十余年中,居于台湾文坛的统治地位。从事“反共文学”创作的,大多为政界作家和军中作家。小说方面,主要的作家作品有:姜贵的《旋风》、陈纪滢的《荻村传》、潘人木的《莲漪表妹》等。诗歌方面,主要的作家作品有:孙陵的《保卫大台湾歌》、葛贤宁的《常住峰的青春》等。这些作品以歪曲现实生活、颠倒历史是非的虚妄性,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反共八股”,违背了文学创作的规律,抑制了台湾文学的正常发展。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随着“反共复国”政治神话的破灭、“战斗文艺”运动的不断跌落,“反共文学”走向全面没落。
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60年代,在全盘西化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现代主义文学成长壮大,成为台湾文坛的主流。诗歌方面,以纪弦为代表的“现代诗社”、以覃子豪为代表的“蓝星诗社”和以痖弦为代表的“创世纪诗社”,成为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主力军。小说方面,1960年“现代文学社”的成立和《现代文学》杂志的创刊,标志着现代派小说的崛起。主要作家作品有:白先勇的《台北人》、聂华苓的《桑青与桃红》、于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等。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是对“反共文学”的一种彻底否定。在创作上,它精雕细刻,十分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对台湾文学的整体提升,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现代主义文学又有其弊端,尤其是诗歌,提倡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极端形式主义和晦涩难懂的文字,也引起了人们的强烈批判。
乡土文学
20世纪70年代初,以回归乡土、面向现实为旗帜的乡土文学,逐渐成为主流;它是在反现代主义、反全盘西化中成长起来的现实主义文学。1977年秋爆发的乡土文学论战,不仅确立了乡土文学的理论体系;其所激扬的回归民族、回归乡土的精神,也成为70年代时代精神的总标志,推动着台湾文化艺术乃至世态人心全面发展。诗歌方面,主要作家渣卖作品有:吴晟的《阶》、蒋勋的《少年中国》、林焕章的《童年的梦》等;报告文学方面,主要作大袜家作品有:马以工的《几番踏出阡陌路》、古蒙仁的《鸡鸣早看天》、王孝廉的《无烟囱工业的社会污染》等;小说方面,主要作家作品有:陈映真的《夜行货车》、黄春明的《我爱玛莉》、王拓的《金水婶》等。乡土文学张扬台湾新文学的民族性、社会性、写实性和民众性,自始自终贯穿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强调文学反映社会,服务于社会,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把关怀民间、表现民众疾苦的人生态度与文学观,当作自己的题中要义;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直到今天都有很大的影响。
言情、武侠小说
曾一度流行。琼瑶是言情流派的代表人物,金庸和古龙在武侠小说家中最有影响。琼瑶的作品,以台湾现代化生活为背景,专事抒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波折,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艺术上趋向唯美主义。对琼瑶的作品,台湾文学界长期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的作品都是脱离现实社会的,犹如麻醉品,粉饰台湾现实;有的则认为她的作品揭示了若干青年的苦闷,爱情的烦恼与波折,有一定价值。武侠小说,总的来说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可读性强,是广受欢迎的消遣性读物。
怀乡文学
即台湾地区的回忆文学。40年代末,由于政治的原因,许多大陆人背井离乡,流落到台湾。这些人,虽身在台湾,却心怀故土,因此50年代初,当台湾文学强力推行“反共文学”的同时,怀乡文学也风行起来。怀乡文学就其内容来说,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纯粹的思乡文学。这类作品往往是通过对大陆风土人情和昔日生活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怀乡思亲念旧之情,如林海音如仿逗的《城南旧事》。二是回忆过去与批判现实相结合的作品。三是怀旧文学。怀念过去的“灯红酒绿,纸罪金迷”的“良辰美景”,幻想“反共大陆”的成功与旧生活的重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