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白话小说1917年
⑴ 1918年5月 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姿闹。
创作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在中国“五四运动”结束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 [3]
1917年8月9日,鲁迅应钱玄同之邀,答应其为《新青年》写文章,并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记》的创作。在创作《狂人日记》之前,鲁迅曾经看过大约百多篇外国文学作品。《狂人日记》是鲁迅在经迹搭罩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枝猛满、焦虑,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⑵ 鲁迅写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什么
鲁迅写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2)现代白话小说1917年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这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6年,《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已产生以文艺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并付出了许多实际的行动。
1917年8月9日,鲁迅应钱玄同之邀,答应其为《新青年》写文章,并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记》的创作。在创作《狂人日记》之前,鲁迅曾经看过大约百多篇外国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狂人日记
⑶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什么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讽刺了中国传统礼教和中国人的陋俗。它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按1917年5月陈衡哲白话小说《一日》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上)
主题
鲁迅透过一个“狂人”的日记,揭露中国传统社会里的家族制度和礼教的毒害,指出中国历史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但字缝里却都写着“吃人”两个字。最后,日记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因而喊出“救救孩子”的口号。
鲁迅自己说:“《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我自己知道实在不是作家;现在的乱嚷,是想闹出几个新的创作家来——我想,中国总该有天才,被社会挤倒在底下——破破中国的寂寞。”
(3)现代白话小说1917年扩展阅读:
作品影响
《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狂人日记》在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开拓现代小说的道路特别是在批判封建礼教的流毒方面,其影响仍然是巨大而深远的。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
由于毛泽东对于鲁迅的极高评价,鲁迅作品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负载新体制意识形态的投枪和匕首。《狂人日记》和其他一部分鲁迅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⑷ <<狂人日记>>不是长篇小说吗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讽刺了中国传统礼教和中国人的陋俗。它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按1917年5月陈衡哲白话小说《一日》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上)
小说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日记前言以文言文书写,为日记作者的一位友人所写。罩辩明日记作者之前患了“迫害狂”的病,他已痊愈。
(4)现代白话小说1917年扩展阅读:物告
创作背景:
1917年8月9日,鲁迅应钱玄同之邀,答应其为《新青年》写文章,并在1918年4月完成《狂人日记》的创作。在创作《狂人日记》之前,鲁迅曾经看过大约百多篇外国文学作品。
《狂灶悔人日记》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作品中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⑸ 我国现代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它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狂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八年四月,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
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抨击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确,《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鲁迅在发表《狂人日记》之前,不但写了《文化偏至论》、《魔罗诗力说》等文学论文,翻译了许多“域外”的进步小说,还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其主要思想都在于唤起人们的觉醒。然而,作为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声音虽然激进,但毕竟缺少呼应,不能造成一个运动。而《新青年》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首先发难后,虽然也一时有些寂寞,但大家一起鼓动,终于形成了一股势力,其影响就震撼人心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秉臣。笔名除鲁迅外,还有邓江、唐俟、邓当世、晓角等。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称“文教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小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但是因为一部影片,深知仅仅医生是不能拯救中国人,从此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鲁迅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年38岁。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医学院学生,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鲁迅生平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1923年因家庭琐事和弟弟周作人决裂,搬出了八道湾。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⑹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鲁迅 《狂人日记》
⑺ 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和白话诗集是什么
第一部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是《尝试集》。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尝试集》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开新文学运动之风气,是胡适先生里程碑式的著作。问世以来引起文学界、理论界的广泛争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作品影响:
《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狂人日记》在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开拓现代小说的道路特别是在批判封建礼教的流毒方面,其影响仍然是巨大而深远的。
《尝试集》主要是表现了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和民主自由的诗,具有当时的反封建的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如赞扬反抗沙皇专制统治,为自由而斗争的俄国囚徒《沁园春·新俄国万岁》 ;歌颂那用炸弹作武器,“一弹使奸雄破胆”的《威权》一诗,歌颂铁索锁着的奴隶,大叫“我们要造反了!”等等。
⑻ 新文学的历史事件
新文学指“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体系。新文学是以白话文写作,具备“五四”精神,并依赖于新媒介传播的文学样式。新文学在思想上强调人本意识,在体裁上以新诗、小说、散文为主,既积极吸收西方的文学资源,亦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
以一九一五年《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创刊为开端、作为新文化运动一部分的新文学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姿态;其主要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周树人(鲁迅)、周作人 新文学包括现代文学(1917—1949)与当代文学(1949—今)。
文学革命正式发生于1917年,根据其发展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917年1月以前,为文学革命的酝酿阶段。《新青年》同人在宣传新思潮,开展启蒙运动的同时,已经注意到了文
陈独秀学革命的必要性。《新青年》创刊后不久,针对国内文坛状况,陈独秀就发表了《现代欧洲文艺史谭》等文,介绍西方近代文艺思潮从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演进过程,并在与张永言的通讯中明确表示了文学改革的愿望:“吾国文艺,犹在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时代,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文章以纪事为重,绘改胡画以写生为重,庶足挽今日浮华颓败之恶风。”(陈独秀:《答张永言信》,《青年杂志》1915年12月第1卷第4号。)这一主张曾得到一些人士的赞同。1916年10月,在美国留学的胡适给陈独秀写信,在批评旧文学腐败的同时,从“言文一致”的要求出发,首先提出“文学革命”的概念和核正拦改革旧文学的“八事”主张,即: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陈套语。三曰,不讲对仗(文当废骈,诗当废律)。四曰,不避俗字俗语(不嫌以白话作诗词)。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六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七曰,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八曰,须言之有物。(胡适:《寄陈独秀》,《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32页,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对胡适文学改革的“八事”,陈清银独秀“以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除对“五八二项”提出不同见解,其余六事他都“十分赞同”。以上这些讨论虽然在当时没有引起大的反响,但可视为文学革命的酝酿阶段。? 胡适1917年初到1918年初,是文学革命的倡导时期。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这是文学革命公开发难的第一个信号。此文是胡适1916年文学革命“八事”思想的系统阐述,尽管文章语气比起《寄陈独秀》的信已变得委婉,“革命”已变成“改良”,但是胡适以历史进化的眼光,反对旧文学言文分离的现象,主张文学语言同口语的接近,提出白话文学应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思想还是得到了新文学倡导者的积极响应和较高评价。陈独秀宣称:“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年2月第2卷第6号。)蔡元培也曾说:“民元前十年左右,白话文也颇流行,……主张以白话代文言,而高揭文学革命的旗帜,这是从《新青年》时代开始的。”(蔡元培:《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版。)可见胡适当时的影响。但是真正高张文学革命大旗的是陈独秀,他在1917年2月《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革命论》,可以说是文学革命的纲领和宣言。他说:“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把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主义文学,他不仅反对旧文学形式上的“雕琢”等毛病,而且着重地反对了“黑幕层张、垢污浑积”的封建思想内容。他把文学革命当作“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他反对“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要求作家“代表时代”,以真诚的态度,“赤裸裸的抒情写世。”后来他还表示:“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陈独秀:《答胡适之》,《新青年》1917年5月第3卷第3号。)这种坚决的态度,扩大了文学革命的影响,很快得到一些同道和青年的响应。钱玄同写信最早表示“绝对赞同”的态度,并对封建旧文学的种种弊端进行了猛烈的抨击。1917年3月他在致陈独秀的信中第一次把专事拟古而风行一时的骈文和散文大家们指斥为“选学妖孽”和“桐城谬种”。他还从语言文字演化的历史事实为“言文一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刘半农也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等文,探讨了应用之文与文学之文的界说,对于破坏古文的迷信,建立美的白话散文,破坏诗歌旧韵,重造新韵,以及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等,都进行建设性的探讨。这些文章和意见,猛烈地冲击着封建文学的堡垒,促进了文学革命的发展。 1918年夏到1921年春,为文学革命的发展阶段,其发展的标志为:首先是文学革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1918年以前的文学革命,就其指导思想来看,还是属于激进的小资产阶级发动的旧民主义思想启蒙运动的范畴。到了1918年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之后,文学革命的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批先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受到十月革命曙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逐渐转变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同一些激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一起,成为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领导和骨干。文学革命的主张带有更为鲜明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色彩。1919年初,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更高地举起科学和民主这一既是思想革命也是文学革命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作了坚决的斗争。鲁迅在斗争中看见了新世纪的曙光,以他最勇猛热忱的战斗,成为文学革命的伟大旗手。1919年夏秋李大钊发表了《新纪元》 、《什么是新文学》等文章,
李大钊
不仅批判了封建主义旧文学的僵尸,也批评了刚刚萌蘖的资产阶级文学的“新毒”,深刻地论述了新文学的实质。他指出:“刚是用白话作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刚是介绍点新学说,新事实,叙述点新人物,罗列点新名词,也算不得新文学,”“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它必须具备“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联系到半年前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这里所谓“坚信的主义”是隐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的。因此五四运动前后,文学革命的性质是属于新民主义性质的。?其次是文学思想理论的发展。如果说文学革命倡导时期主要注重对旧文学特别是对形式方面破坏的话,那么这时主要注重新文学的建设。1918年4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把新文学建设的目标概括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虽然胡适的这种主张只是从形式方面考虑,并且“国语的文学”也有其模糊性,但是却引起了大家对新文学建设的思考。鲁迅显然注意到了文学革命中思想革命的重要性。1918年11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渡河与引路》一文中说:“倘若思想照旧,便仍然换版不换货;……所以我的意见,以为灌输正当的学术文艺,改良思想,是第一事”。周作人则注重新的文学价值观的阐述,1918年12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人的文学》一文,首次提出了“人的文学”主张,即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同时坚决反对宣扬“儒教道教”以及鸳鸯蝴蝶派、黑幕派等“非人的文学”。1919年初周作人又发表了《平民文学》一文,把“人的文学”具体化,即以普通的文体,真挚的思想,反映“世间普通男女的悲观成败”。接着李大钊、沈雁冰等人对文学革命的理论都有新的要求。1920年沈雁冰发表了《现 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文,提出了为人生的新文学主张。他认为“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决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现在文学家“积极的责任是欲把德莫克拉西充满在文学界,使文学成为社会化,扫除贵族文学面目,放出平民文学的精神。下一个字是为人类呼吁的,不是供贵族阶级赏玩的;是‘血’和‘泪’写成的,不是‘浓情’和‘艳意’做成的,是人类中少不得的文章,不是茶余酒后消遣的东西”,表现了文学为人生理论的成熟。 鲁迅第三,新文学创作的初步开展。随着文学革命的倡导和深入发展,新文学的创作也逐步开展起来。从1917年2月《新青年》首次发表胡适1916年试作的《蝴蝶》等8首白话新诗以后,经过刘半农、刘大白、沈尹默、鲁迅、周作人等人的努力,特别是郭沫若后来收集在《女神》里的新诗等,以其强烈的叛逆精神和不拘一格的新形式,奠定了现代文学白话新诗的基础。1918年5月《新青年》上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宣告了现代白话小说的诞生,后来鲁迅又陆续发表了《孔乙己》、《药》等小说,不仅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也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础。 第四,白话文终于成为“国语”。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初衷的文学革命,在这一时期内语言形式上获得了大的解放。1918年4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随后又有新白话刊物如《新潮》、《每周评论》等出现,特别是在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下,白话文已越出纯文学的范围,几乎席卷了整个文化领域,从1919年下半年起,全国白话文刊物风起云涌,据统计有400多种,包括当时有名的三家著名的副刊即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觉悟》、《时事新报·学灯》等都是白话文的重要阵地,甚至连《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旧派文人掌握的期刊,也都改用了白话。到1920年,在白话取代文言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北洋政府教育部终于承认了白话,通令国民学校采用,实现了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正宗地位的历史性变革。 本世纪之初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文学从思想内容、语言、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全面革新,形成了各种流派百舸争流的新局面,从此,建立起了现代意义上的新文学。新文学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绩,涌现了大批杰出的作家。三十年代左翼文艺的兴起,推动着新文学的深入发展,文学与人民、与时代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在民族危难的时期,作家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许多受到人民欢迎、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优秀之作。四十年代,以表现新的思想、新的人物和新的生活为特点的解放区文学,同国民党统治区的揭露黑暗、向往民主自由的文学创作交相辉映;这二者的汇合,为新中国文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适应了现代社会变革的需要,它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也创造了自身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