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小说现代性表现
㈠ 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特征赵树理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的贡献与意义
一,作家自身丰厚的民俗积淀 作为鲁迅所开创的二十年代乡土文学流派的后继者、高晓声乡土文学创作模式的前驱者,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农村生活得功臣,赵树理自身经历赋予了他的文学创作以极大地民俗性表现潜能。赵树理的家乡在山西东南的沁水县的尉迟村,由于经济文化的相对独立落后,该地“三圣教”盛行,其祖父赵东丰能将三圣教教文倒背如流,且能写会算。父亲赵和清深得其父熏陶,且擅长音律,是乡里八音会成员。祖母敬惜字纸,对灶神、喜神、财神等与民间生活相关的诸神恭敬备至。这些传承多年的民俗生活,民俗观念一直到赵树理降生还在延续着。家庭启蒙与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使他获得了以乡土词汇妙语连珠的能力,家乡所在又是至今仍视为全国方言最集中、最复杂、种类繁多之地;与生活相关的知识、能力他几乎无所不通。所有这些,都是晋东南大地对他的厚赐。 同时,他从小喜爱民间曲艺、戏曲和民间乐器,深受民间文艺熏陶。这些熟悉与爱好民间艺术的热情、丰富的农村生活知识,以及对农民深受阶级压迫的义慨对他后来的文艺创作有了很大影响,可以说这是他后来小说创作的艺术基础的形成基础。正因为赵树理爱好民间艺术,具有民间艺人的素质。所以,他能了解农民的文化知识,深知农民群众的艺术爱好和艺术要求。抗战期间直至解放后,他始终生活在民众中,追求文艺的大众化、通俗化、民族化成了他传播新思想,倡导新文艺的基本准则和自觉追求。他“在描写人物,叙述事件的时候,都是以农民直觉的感受,印象和判断为基础。他没有写超出农民生活或想象之外的事物,没有写他们所不感兴趣的问题。”[1] 作为一个活生生、浑身具有晋东南泥土气息的赵树理,他的语言标志,就是他那土里土气的幽默风趣。民俗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因素溶化到他的个性和艺术思维中,在他的小说创作从内到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作家赵树理作品的民俗性之所由来。 二.赵树理小说叙述中的民俗色彩 由于作家深深扎根于农村,饱尝大地的乳汁,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一言一行,一思一念,无不表现出乡村民俗对他的影响,所以在他文学创作中也时时闪现出民俗的光彩。 在布局谋篇和组织情节方面,一些作品几乎全部以当地民俗为依托。民俗成了情节的骨干,比如《小二黑结婚》,《登记》等等。《小二黑结婚》开头即推出二诸葛,三仙姑这两个落后于新时代的迷信、落后的小人物个体,更是蕴含着几千年的保守、愚昧因素的古老民俗的情节内容。小说还会不会具有赵树理特色,还是不是“小二黑结婚”?就“小二黑结婚”而言,故事围绕旧的民俗展开,新旧思想交锋,作家辛辣的讽刺,诙谐的笑骂,幽默的文采借相关民俗得以发生。 民俗对于另一篇小说《登记》同样重要。作品开头由民俗意味着=很浓的一枚标志着私定终身的“罗汉钱”引发,然后从简单的人物介绍,事件说明,中间穿插了包办婚姻,婆媳关系。小飞蛾挨打的民俗性情节和细节,终结以破除迷信,移风易素,有力配合了当时新中国第一步婚姻法的颁布实施。小说中的民俗即是旧事物本身的组成部分,又是作者用以抨击旧事物的有力工具。
㈡ 关于赵树理,大家有怎么样的评价呢
赵树理的作品关注变革时代农村的新旧矛盾,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他将现代小说的艺术形式与民间话本说唱文学的长处结合起来,注重故事,注重地方色彩,注重乡土气息,文字通俗易懂,欢快幽默,独具特色。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理,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玉池村。他是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人民艺术家。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开始创作新诗和小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解放后,先后在银旁宴《工人日报》、《谈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到山西省晋城市工作。
㈢ 《三里湾》
《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代表作。它围绕三里湾农业社秋收,扩社,整社,开渠等工作,精心描写了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王宝全四户人家复杂的矛盾纠葛,借此揭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这场变革在农村所引起的巨大反响。
赵树理的创作特色表现于这部小说中主要有:1)他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把现代小说的艺术形式同传统文学,特别是说唱文学的长处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所革新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新写法,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大众化,群众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三里湾》中以大众化的语言和形象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矛盾纠葛相互交织,错综复杂。2)讲究作品的故事性和连贯性是我国民间文学的固有传统。《三里湾》的整体结构在大故事中套有小故事,相互呼应,首尾连贯,曲折起伏。3)在叙述和描写的关系上,他有意吸收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特点,“把描写情景融化在叙述故事中”。在《三里湾》中,赵树理以人物各自的行为来表明马家院各色人等的性格特色。4)民族风格是依靠具有民族特点的语言来表现的。赵树理注重博采农民的口语,生动形象,为作品中人物取的绰号也极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5)地方色彩,乡土风味是构成作家创作个性,创作格调的一个重要因素。《三里湾》不仅在自然环境描写上突出了山西农村的特有风光,且对山西农民的吃住穿戴,起居往来,婚丧嫁娶等民俗人情都有着精致描绘。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㈣ 赵树理的小说写作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新贡献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赵树理小说叙述中的民俗色彩
由于作家深深扎根于农村,饱尝大地的乳汁,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一言一行,一思一念,无不表现出乡村民俗对他的影响,所以在他文学创作中也时时闪现出民俗的光彩。
小说中人物形象上的民俗性体现
作为一个具有整体统一性的特征的民俗性,同样充分地表现出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上。他的小说中旧派人物往往比新派人物塑造的更为生动、形象,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对旧派人物的熟悉和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在这些旧派人物的刻画上渗入了浓浓的乡情风俗。他们世代生活在封闭、落后的山区农村,太行山限制了他们的视野,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纹变化,而他们的性格也由之生成。
小说中丰富的民间语言特色
马良春在《试论赵树理创作的民族风格》中以为,赵树理从内容到形式继承并发扬了我国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格,依据内容对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从“时代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分析赵树理小说中的“民俗内容”。而在探讨赵树理作品的“新的民族”形式时,他主要谈了几个方面。一,语言:1.朴实;2.幽默活泼,刚健峭拔。
总之,赵树理运用民俗使他创作的小说鲜明而又有独特的地方色彩。而他的创作,在根本风格上,并不反对当时延安文艺政策的紧跟,而是他原来的审美情趣,艺术理想、个人的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与当时的主流政治提倡的不谋而合。多方面的民俗性导致了赵树理作品的“土里土气”,而“民俗性”是其集中地体现。
希望有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