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小说 » 苏然楼景樾的都市小说

苏然楼景樾的都市小说

发布时间: 2021-07-15 00:51:20

⑴ 国民革命军共有几路军

国民革命军路军编制最高到27路军,具体有:
第1路军 陈调元部,原为直系齐燮元旧部,1932年底围剿红军失利撤销。
辖26军军长范熙绩(辖46师师长岳盛宣、55师师长阮肇昌、57师师长李松山)
警备第1旅施忠诚、警备第2旅李时清。

第2路军 刘峙部,中央军嫡系,红军长征后撤销。
辖第1军军长顾祝同(辖第1师师长胡宗南、第2师师长楼景樾、第3师师长陈继承)
80师师长李思愬,独立第1旅旅长陈明仁,独立第2旅旅长唐云山。
第3路军韩复榘部,西北军,抗战初改编为第3集团军。
辖第6军军长韩复渠(辖22师师长谷良民,74师师长乔立志,81师师长展书堂)
第12军军长孙桐萱(辖13师师长万耀煌,20师师长孙桐萱,29师师长曹福林)
第4路军何键部,湘军,抗战时改编为第10集团军。
辖28军军长刘建绪(辖15师师长王东原,16师师长彭位仁,19师师长李觉,62师师长陶广,63师师长陈光中,新34师师长陈渠珍)
第4路军余汉谋部,粤军陈济棠旧部,抗战时改编为第12集团军。
辖第151师师长莫希德、第152师师长叶肇、第153师师长张瑞贵、第154师师长巫剑雄、第155师师长李汉魂、第156师师长邓龙光、第157师师长黄质文、第158师师长曾友仁、第159师师长谭 邃、第160师师长陈汉光。
第5路军王金钰部,直军孙传芳、奉军魏益三旧部,围剿红军失利后撤销。
辖第9军军长王金钰(辖43师师长郭华演,47师师长上官云相,54师师长郝梦麟,28师师长公秉藩,77师师长罗霖)

第5路军李宗仁部,新桂系,1939年撤销。
辖第161师师长徐启明、第162师师长区寿年、第163师师长程树芬、第164师师长莫树杰、第165师师长王赞斌、第166师师长贺维珍。
第6路军朱绍良部,由各路杂牌军组成,围剿红军失利撤销。
辖第4师师长缪培南,第8师师长毛炳文,第24师师长许克祥,第49师师长张贞,第56师师长刘和鼎。

第7路军刘湘部,川军,抗战初改编为第23集团军。
辖21军军长刘湘

第8路军唐生智部,湘军,因反蒋而撤销。
第8路军陈济棠部,粤军,参与两广事变改编为第1集团军,两广事变后改编为第4路军。
辖57师师长岳盛宣,58师师长马清苑,59师师长余汉谋,60师师长蔡廷锴,61师师长蒋光鼐,62师师长香翰屏,63师师长李扬敬。
第8路军朱德部,红军改编,抗战初改编为第18集团军,但一直在使用八路军称号。
辖115师师长林彪,120师师长贺龙,129师师长刘伯承。
第9路军鲁涤平部,湘军谭延闿旧部,围剿红军失利被撤销。
下辖第22军军长鲁涤平(辖18师师长张辉瓒,第50师师长谭道源)
第10路军龙云部,滇军,后撤销。
辖38军军长龙云(辖98师师长卢汉,99师师长朱旭,100师师长张凤春,101师师长张冲)
第11路军刘镇华部,镇嵩军,后改编为第13军团,抗战时改编为第14集团军。
辖15军军长刘镇华(辖64师师长刘镇华,65师师长刘茂恩)
第12路军田颂尧部,川军,围剿红军失利后撤销。
下辖29军军长田颂尧(辖第1师师长董宋珩、第2师师长曾宪栋、第3师师长罗乃琼 、第4师师长王铭章、第5师师长黄正贵)。
第13路军石友三部,西北军,反蒋失败后撤销。

辖第1师师长孙光前,第2师师长米文和,第3师师长沈克,第4师师长朱启明,教导师师长程希贤。

第14路军邓锡侯部,川军,抗战初改编为第22集团军。
辖28军军长邓锡侯(辖第1师师长杨秀春、第2师师长黄隐、第3师师长陈鼎勋、第4师师长陈 离、第5师师长马毓智、独立旅旅长谢无圻)
第15路军马鸿逵部,西部回军,抗战初改编为第17集团军。
辖第11军军长马鸿逵(辖35师师长马鸿逵,新7师师长马鸿斌)
第16路军徐源泉部,原张宗昌旧部,后改编为第2军团,抗战初改编为26集团军。
辖41师师长张振汉,48师师长徐源泉。
第17路军杨虎城部,陕军,西安事变后番号撤销。
辖第7军军长冯钦哉(辖17师师长孙蔚如,42师师长冯钦哉)
第18路军毛光翔部,黔军,1932年撤销。
辖第25军军长毛光翔(辖第1师师长侯之担,第2师师长何知重,第3师师长柏耀章)
第19路军蒋光鼐部,粤军,1933年福建事变后撤销。
辖第19军军长蔡廷锴(辖60师师长沈光汉,61师师长毛维寿,78师师长区寿年)
第20路军张钫部,豫军万选才、樊钟秀残部,后改编为第12军团,抗战初改编为第19集团军。
辖75师师长宋天才,76师师长张钫,新25师师长戴民权,新26师师长张耀汉。
第21路军夏斗寅部,鄂军,后撤销。
辖13师师长万耀煌。
第22路军吉鸿昌部,西北军,后并入26路军。
辖30军军长张印湘(辖第30师师长彭振山,第31师师长张印湘,第33师师长葛云龙)
第23路军(空缺)原计划授予张自忠部,但被张自忠拒绝。

第24路军(空缺)原计划授予宋哲元部,但被宋哲元拒绝。
第25路军梁冠英部,西北军,后撤销。
辖31军军长梁冠英(辖32师师长梁冠英)
第3骑兵师师长张占奎。
第26路军孙连仲部,西北军,抗战时改编为第2集团军。
辖17军军长高树勋(辖25师师长李松昆、27师师长高树勋)
第1骑兵师师长张华堂。
第27路军冯钦哉部,原17路军分化,后改14军团,抗战时改编为14集团军。
辖第7军军长冯钦哉(辖42师师长冯钦哉,169师师长武士敏)

⑵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名单及其结局

黄 鳌 、李奇中 、李鸣珂 、石鸣珂、王锡钧、严沛霖 、陈 劼 、丁炳权 、万全策 、贾韫山、袁涤清 、申茂生 、赵履强 、丘飞龙 、吕昭仁、孙树成、凌技雄 、张作猷、张本清、陈子厚、郑炳庚、李 荣 、陈拔诗 、王克勤、李 青、蔡凤翁、陈 坚、陈志达、陈 沛 、甘丽初、谢瀛滨、吕佐周 等

病逝:李奇中、王锡钧 、严沛霖 、陈 劼 、丁炳权、贾韫山

阵亡:丘飞龙 、吕昭仁 、凌技雄 、陈子厚、万全策

(2)苏然楼景樾的都市小说扩展阅读

1924年3月27日黄埔军校举行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4月28日放榜,录取学生编成4个队。11月30日第一期学生考试完毕。1925年6月25日补行毕业典礼,共645人毕业。

⑶ 黄埔军校学生所有名单

黄 鳌 1902 湖南临澧 钧德 工农革命军4军参谋长 28 09 07 湖南石门 阵亡

李奇中 1906 湖南资兴 第16绥靖区副司令官 83 病逝 少将

李鸣珂 四川

石鸣珂 1901 四川 新兵补充训练处督察 46年退役 上校

王锡钧 1906 湖南宁乡 克廉 “国防部”高参室副主任 66 春 台湾 病逝 少将

严沛霖 1902 陕西乾县 云生 陕西警备1旅旅长 81 09 05 陕西乾县 病逝 上校

陈 劼 1898 湖南长沙 1兵团参议 91 11 12 湖南长沙 病逝 上校

丁炳权 1897 湖北云梦 御伯 197师师长 40 01 25 江西武宁 病逝 少将

万全策 1902 广西苍梧 教导总队1旅参谋长 37 12 11 江苏南京 阵亡 上校

贾韫山 1901 江苏徐州 惠亭 “国防部”高参 80 11 01 台湾台北 病逝 少将

袁涤清 1905 广东南海 新2军副军长 49年逃台,52年退役 少将

申茂生 1896 湖南衡阳 睦耕 1兵团高参 49年参与湖南和平起义 少将

赵履强 1904 浙江嵊县 20师连长 26年于南昌受伤致残,返乡居住

丘飞龙 1902 广东澄迈 结山 教导2团3营8连排长 25 06 11 广东广州 阵亡

吕昭仁 1902 广西陆川 中央教导师副团长 27 江苏龙潭 阵亡

孙树成 1902 江苏铜山 27师72团团长 27年后不详

凌技雄 1896 湖南长沙 孟彪 国民革命军总部警卫团连指导员 27 江西南昌 阵亡


张作猷 1904 福建永定 服务社会

张本清 1904 湖南晃县 宪兵旅长 49 02 14 湖南晃县 为帮会暗杀 上校

陈子厚 1905 湖南湘乡 1军1师1团连长 25 10 广东揭阳 阵亡

郑炳庚 1901 浙江青田 焕平 “国防计划局”副局长 80 03 05 台湾台北 病逝 中将


李 荣 1905 浙江缙云 服务社会

陈拔诗 1901 广西玉林 国防部部附 49年后不详 少将

王克勤 1906 陕西临潼 服务社会

李 青 1904 湖南桂阳 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侍从副官 34 春 病逝 上校

蔡凤翁 1906 广东万宁 凤翕 福建保安1旅旅长 36 春 福建 病逝 上校

陈 坚 1900 安徽宁国 服务社会

陈志达 1899 浙江奉化 交通部第2交警总局副局长 49年秋移居美国 少将

陈 沛 1901 广东茂名 度侯 “国防部”高参 87 12 24 台湾台北 病逝 少将

甘丽初 1901 广西容县 日如 桂林绥靖公署副主任兼桂东军政长官广西追赠二级上将


谢瀛滨 广东从化

吕佐周 1902 江西上饶 服务社会

第2队 共计:126 名 学员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名单及结局(三)

第3队:


肖 乾 1901 福建汀州 坤和 新10师师长 35 03 福建 沉船遇难 少将

韩之万 1901 江苏阜宁 服务社会

黎曙东 1902 陕西泾阳 明甫 补充2旅参谋长 30 09 19 湖南汩罗 阵亡

郭安宇 1902 河南许昌 暂编20师副师长 46年当选立法委员,47年后不详 少将

陈以仁 1899 江西石城 保密局华北办事处处长 47年辞职养病,后不详 少将

杜聿昌 1900 陕西米脂 陕军岳维峻部排长 26 02 河南 阵亡

陈 克 1899 广东琼州 服务社会

孙元良 1904 四川华阳 川鄂绥靖公署代理主任 50年逃台,97年在世 中将

王连庆 1900 江苏涟水 野如 国防部部附 49年8月27日参与香港通电起义,香港 少将


杨文渊 1900 安徽六安 溥泉 新编师副团长 27 09 25 江西潮州 阵亡

曹 渊 1900 安徽寿县 溥泉 4军独立团1营营长 26 09 05 武昌 阵亡

江世麟 1896 浙江义乌 教导2团1营3连政治指导员 25 10 广东河婆 阵亡

李守瀛 1894 山东长清 仙洲 第2绥靖区副司令官 88 10 22 山东济南 病逝 中将


廖运泽 1903 安徽凤台 子宾 第15绥靖区副司令官 87 09 23 北京 病逝 少将

阎揆要 1904 陕西榆林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94 03 26 北京 病逝 中将

杨 耀 1904 陕西靖边 觉天 陕西干训团高级教官 46年退役 上校

邢 钧 1904 广东文昌 1军3师副连长 26 江西南昌 阵亡

官全斌 1899 四川威远 23集团军参谋长 47年2月退役 少将

张运荣 1903 广东文昌 服务社会

潘德立 1899 湖南湘乡 志仁 陆军总司令部高参 49年后定局长沙

成啸松 1903 湖南湘乡 国防部预备师师长 52 病逝 上校

李强之 1904 广西容县 亚夫 军校第3期步兵5队队长 25 广东广州 病逝

杨启春 1904 陕西横山 服务社会

何 基 1904 江西贵溪 服务社会

黄 杰 1902 湖南长沙 达云 “国防部”部长 95 台湾 病逝 一级上将

李梦笔 1902 陕西武功 90军副军长 49年逃台 少将

梁千乔 1903 广东梅县 陕西第2区行政督察专员 46 01 陕西西安 病逝 少将

夏楚中 1904 湖南益阳 贯难 “国防部”高参 88 12 28 台湾台北 病逝 中将

韩绍文 1900 江西赣县 1军20师连长 26 11 20 江西南昌 阵亡

郑 坡 1902 浙江奉化 蓉湖 国防部部附 49年逃台 少将

谢 联 1901 广西来宾 广东石井兵工厂政治部副主任 29 01 16 香港 被英警逮捕杀害


王之宇 1906 河南洛阳 肖琴 重庆卫戍3分区司令 88 江苏苏州 病逝 少将

潘国聪 1900 广西容县 素劲 9军3师9团团长 28 04 13 山东临城 阵亡 追赠中将


杨晋先 1903 四川邑县 1军1师连长 26 08 江西铜鼓 阵亡

容宝辉 1905 广东中山 服务社会

樊菘华 1901 浙江缙云 1军2师排长 25 03 13 广东棉湖 阵亡

赵清廉 1900 陕西商县 服务社会

马师恭 1903 陕西绥德 子敬 “国防部”参议 73 10 18 台湾台北 病逝 少将

王惠生 1900 贵州贵定 服务社会

邢国福 1902 广东文昌 1军2师团军需主任兼运输队长 26 夏 江西 阵亡

楼景越 1899 浙江诸暨 景樾 武汉行营补充兵编练处主任 33 10 湖北武汉 病逝 少将


薛文藻 1901 广东遂溪 广东遂溪县长 49年秋移居香港

孙天放 1903 安徽怀远 江苏保安副司令 51 安徽 镇反处决 少将

蔡光举 1902 贵州遵义 教导团营party代表 25 02 广东惠州 阵亡

刘汉珍 贵州普定

关麟征 1905 陕西雩县 雨东 陆军总司令 80 08 01 香港 病逝 中将

韩 浚 1893 湖北黄冈 青黎 73军军长 89 09 07 湖北武汉 病逝 少将

张耀明 1905 陕西临潼 成都中央军校校长 72 10 11 台湾台北 病逝 中将

陈泰运 1898 贵州旧县 化淳 贵定行政督察专员51 03 06 贵州贵阳 车祸遇难 少将


叶彧龙 1902 湖南醴陵 教导2团连长 25 02 15 广东淡水 阵亡

冯士英 1902 四川渠县 18军新编师副师长 40 秋 病逝 少将

朱祥云 1901 陕西武功 服务社会

李正华 1902 湖南酃县 18军军官教导队大队长 31 07 30 江西东固 车祸遇难 上校


梁文琰 广东茂名

陈 赓 1903 湖南湘乡 传瑾 国防部副部长 61 03 16 上海 病逝 大将

张忠?1899 四川荣县 52师独立旅旅长 31 09 江西富田 阵亡 上校

黄奋锐 1904 广东惠阳 无咎 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第3部副主任 退役 上校

罗 照 1901 广西容县 服务社会

王定一 1904 陕西临潼 服务社会

刘保定 1900 湖南新化 一之 浙江警备师参谋长 27 08 30 浙江龙潭 阵亡

王认曲 1903 湖南临澧 润秋 1兵团卟?66 湖南长沙 病逝 少将

杨 麟 1903 四川成都 国防部后勤司令部参谋长 46年7月退役 上校

贾伯涛 1902 湖北大冶 华中“剿总”政务委员会办公厅秘书长 78 香港 病逝 少将


谭其镜 1904 广东罗定 豁明 军校国民partyparty部监察委员 27 04 26 广东广州 被捕杀害


潘佑强 1900 湖南湘乡 季刚 川湘鄂绥靖公署副主任 49年冬移居美国 少将

周士冕 1903 江西永新 民铎 西南军政长官公署政治部主任 53 江西永新 病逝 少将

梁冠那 1899 广东德庆 植群 湘鄂川黔绥靖公署交通处长 49年移居香港 少将

钟焕群 1904 江西萍乡 南昌公共安全专家局长 30年后不详

梁廷骧 1905 广东云浮 1军14师41团连长 26 03 10 广东兴宁 阵亡

李捷发 1898 山西霍县 军校入伍生队见习副官 25 广东惠州 阵亡

袁守谦 1903 湖南长沙 企止 “国防部”代理部长 92 10 台湾台北 病逝 二级上将


甘清池 1900 广东信宜 广东第7区行政督察专员 51 12 镇反处决 少将

邹 范 1900 湖南新宁 武汉pol.ice局大队长 29 09 19 湖北南湖 阵亡

赵自选 1901 湖南浏阳 C.P驻东江军事特派员 28 05 03 广东海丰 阵亡

何文鼎 1903 陕西鳌尾 靖周 7兵团副司令官 68 05 20 陕西西安 病逝 中将

黎庶望 1904 广东罗定 94军高参 30年代后不详 上校

李 就 广东连县

郭一予 1904 湖南浏阳 徐州“剿总”办公厅主任 82 05 湖南 病逝 少将

胡 素 1900 江西清江 白凡 12兵团副司令官 78 06 19 台湾台北 病逝 少将

蒋 魁 1899 广西桂林 服务社会

张瑞勋 1905 广东番禺 服务社会

吴乃宪 1899 广东琼山 劲夫 “国防部”高参 79 01 15 台湾台北 病逝 少将

罗宝钧 1903 广东兴宁 1军连长 27 08 30 江西龙潭 阵亡

霍揆彰 1901 湖南酃县 嵩山 湘赣鄂边绥靖总司令 53 03 09 台湾台北 病逝 中将


谭宝灿 1899 广东罗定 服务社会

邱安民 1900 湖北黄陂 服务社会

李其实 1903 广西桂林 苏鲁战区苏北游击2纵司令 46年7月退役 上校

李 钧 1901 广东万宁 四川军管区新兵补训处处长 49年移居香港 少将

孙以悰 安徽寿县

杜聿明 1904 陕西米脂 光亭 徐州“剿总”副总司令 81 05 07 北京 病逝 中将

郭礼伯 1905 江西南康 君鸣 第16军官总队总队长 46年7月退役,49年逃台 少将


胡栋臣 1901 广西修仁 黔桂边绥靖区司令官 50 01 阵亡 少将

谭计全 1905 广东台山 江苏保安副司令 49年逃台,后移居美国 上校

王副乾 1904 广东罗莞 南强 52师补充旅旅长 31 09 江西富田 阵亡 上校

谢永平 1905 广东开平 梦闲 闽粤赣边游击指挥部高参 46年退役,后移居香港 上校


杜从戎 1902 湖南临武 步仁 “总统府”参军 79 11 06 台湾 病逝 少将

钟 伟 1902 广东东莞 国防部部附 49年逃台,75年在世 少将

陈 武 1906 广东琼山 “国防部”高参 83 06 29 台湾台北 病逝 少将

谭肇明 1900 陕西临潼 服务社会

徐敦荣 湖南宁湘

尹作荣 1900 湖南茶陵 8兵团政工处处长 48年11月向解放军投诚 上校

王彦佳 1900 广东东莞 服务社会

伍瑾璋 1900 湖南长沙 国防部生产事物局局长 49年逃台 少将

郑燕飞 1899 广东五华 闽粤赣边总指挥高参 46 春 病逝 上校

鲍宗汉 1897 安徽巢县 教导2团排长 25 05 广东 阵亡

郑凯楠 1894 江苏江宁 服务社会

刘云龙 1905 陕西蒲城 第10军法处执行大队大队长 27 河南 阵亡

雷云孚 1905 陕西横山 教导1团见习官 25 05 广东惠州 阵亡

覃学德 1902 广西贵县 服务社会

韩 忠 1899 广西修仁 服务社会

邓经儒 1900 广东电白 纬群 训练总监部委员 72 夏 台湾台北 病逝 少将

叶干武 1900 广东梅县 河西警备司令部监察官 50 秋 镇反处决 上校

王汝任 1904 陕西临潼 服务社会

甘竟生 1904 广西苍梧 雄烈 广西龙州国际pol.ice局局长 51年春被解放军俘虏 上校


林朱梁 1899 广东合浦 国防部部员 47年初退役,后移居澳门 少将

张弥川 1900 湖北黄陂 伯泉 新8军副军长 64 冬 台湾台北 病逝 中将

朱 然 1901 湖南汝城 服务社会

王取欧 1900 湖南祁阳 服务社会

蒋国涛 1900 浙江奉化 孝宗 粤汉铁路湖南段警务处长 49年逃台 少将

侯镜如 1902 河南永城 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 94 10 25 北京 病逝 少将

伍诚仁 1896 福建莆城 克斋 “国防部”参议 79 11 29 台湾台北 病逝 少将

张纪云 1899 浙江奉化 教导1团连长 25 03 广东惠州 作战失利处决

陈 述 1906 浙江浦江 教导1团副连长 25 广东淡水 阵亡

杜聿鑫 1904 陕西米脂 国民革命军连长 27 08 江西龙潭 阵亡

第3队 共计: 126 名 学员

⑷ 古代有哪位叫景越的吗

楼景越(1899~1933)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别号秀挺,别字景樾,又号秀庭,浙江诸暨人。祖辈务农,有地产二十余亩。本县暨牌镇高级小学、省立诸暨中学毕业,浙江陆军第一师第二团学兵连肄业,北京政府内务部高等警官学校毕业。历充福建泉州警察局科员,福建陆军第五旅第九团第二营副官。团本部军需,中央军需署交通局委员等职。1915年由陈英士、蒋镰介绍加入国民党。1924年春由吴皋明、蒋螯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队学习,毕业后黄埔军校第三期教导队排长,黄埔军校教导第二团特务连连长。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连长,营长、团附。1928年起任第二师第四旅少将旅长,第二师副师长、代理师长。1930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1931年任国民政府警卫军第一师师长,兼郑州警备司令。1932年1月任第五军第八十七师师长,参加淞沪抗战。同年5月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兼武汉行营补充兵编练处主任。1933年10月在汉口病逝。

⑸ 楼景樾的个人简介

历充福建泉州警察局科员,福建陆军第五旅第九团第二营副官。团本部军需,中央军需署交通局委员等职。1915年由陈英士、蒋镰介绍加入国民党。

⑹ 黄埔系的派系

黄埔军校在中国现代史上名声显赫,国共许多高级将领都出身于此校 。尤其是在国民党军中,黄埔军校师生出身的将领更是蒋介石的嫡系 。这棵主干分明、枝繁叶茂的国民党军中“大树”,主要由黄埔教官和黄埔毕业生两部分人组成,人称“黄埔系” 。
黄埔系就是国民党中央军与黄埔军校毕业生的结合。但是,黄埔师生不等于“黄埔系”。二者的区别:一、是否为前七期的毕业生,越早资格越老,权力也愈大;二、是否掌握相当的军政权力和是否忠于蒋介石倡导的“黄埔精神”。所谓“黄埔精神”,就是要“服从校长、尽忠党国、精诚团结、成功成仁”。 在中央军中的非黄埔毕业生不能称为黄埔系,在地方杂牌军中的黄埔生也不能称为黄埔系。
蒋介石是以战死于陕北的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战死于孟良崮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等为典范,来看待他的黄埔学生的。若按此标准,尽管黄埔师生中官拜将校的颇不少见,但真正效忠于蒋介石的,毕竟是少数。这是有据可查的。
大部分黄埔毕业生都是由黄埔校军的建立而开始起步 。1924年底先后组建黄埔校军教导第1、第2团,初期组建时只有少数黄埔生担任军官职务,如蒋先云、贺衷寒、楼景樾、桂永清、郑洞国等任连级军官,胡宗南、侯镜如、陈明仁、关麟徵、左权、石祖德等任排级军官 。
第一次东征后,随着革命队伍的扩大,黄埔生所任职务逐步晋升 。
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出身的许多将领纷纷率军上阵与日军作战 。
国民党军中强调辈分,在黄埔生中大一期就压死人的情况下,第3期毕业生王耀武凭借着抗日的赫赫军功,有老长官俞济时提携,1944年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任第4方面军总司令,并打造出国民党军王牌军第74军 。
黄埔六期生、新六军军长廖耀湘这一时期的国民党军统系统,基本上也被黄埔生所掌控,这些人以专横霸道而著称于黄埔同学之间 。戴笠是浙江江山人,黄埔第6期毕业,他最终把小小的特务处破茧成蝶,经营成了国民党的两大特情机构之一的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军统” 。“军统”源于复兴社特务处,戴笠任处长,副处长是郑介民(第2期) 。
在国民党空军系统内,黄埔生更是独占鳌头 。抗战初期,为了培养更多的空军预备飞行人员,决定成立空军军士学校,出任教育长的是黄埔第1期的王叔铭 。1940年接替周志柔,长期担任中央空军学校教育长,国民党的空军人员大多出自其门下 。
国民党军撤往台湾后,蒋介石重整缩编部队,许多黄埔生也与大批杂牌部队的将领一样被强制假退役,同时对台湾部队进行嫡系大接替,少数黄埔生亲信桂永清、王叔铭、袁守谦、石觉、袁朴、罗列、罗友伦、罗奇、陈大庆等得到重用 。

⑺ 楼景樾的介绍

楼景越(1899~1933)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别号秀挺,别字景樾,又号秀庭,浙江诸暨人。祖辈务农,有地产二十余亩。本县暨牌镇高级小学、省立诸暨中学毕业,浙江陆军第一师第二团学兵连肄业,北京政府内务部高等警官学校毕业。

⑻ 国民党有多少派系我只知道陈诚的土木系

中央嫡系。 中原大战时期,严格意义的中央军只有6个师,这是蒋军嫡系的雏形。 第1师:北伐时期的刘峙第2师,后来交到胡宗南手上,扩展了第1军,“西北王”的核心部队。 第2师:北伐时期的第3师第14师等合成,师长先后有顾祝同/楼景樾/黄杰/郑洞国等,后与25师合编为关麟徴的52军。 第3师:北伐时期的第20师,师长先后有钱大均/陈继承/李玉堂,后来发展为第10军,以方先觉守衡阳闻名。 第9师:北伐时期王柏龄的第1师。北伐中在南昌受创,回后方整编,重编序列后为第9师,后来发展为蒋鼎文/李延年的第2军。 第10师:由两部组成,一是黔军王天培部的残余,师长杨胜治/方鼎英,二是国民军方振武投蒋后编成的45师,师长卫立煌。后来第10师与45师合并,仍称第10师,师长卫立煌/李默庵,由于部队渊源不好,以及卫立煌与蒋的关系一般,这一部又称中央军的杂牌。 第11师:原福建周荫人部,投降北伐军,先编成17军,后改11师,师长曹万顺/陈诚。这是陈诚“土木系”的根基。 中原大战后,又按德式编制建成了张治中的教导师,随后教导师一分为三,教1师冯轶裴、教2师张治中、教3师钱大均。教1师发展的36、87、88师即后来的71军;教2师发展为第4、25师,第4师是汤恩伯系的班底,25师编入关麟徴52军;教3师发展为第14、89师,后来14师归陈诚,89师归汤恩伯。 上述这些构成国民党中央军嫡系的最原始根基。 二、中央旁系 1、 北伐时期蒋的同盟军 湖南谭延闿的第2军,北伐后未能在湖南立足,曾先后在浙江、江西等地驻防,由于没有固定地盘,听命于蒋,编成张辉瓒18师(江西被歼)、谭道源50师、李韫珩53师,这支部队后来追击红军到了陕西,被胡宗南兼并。 赵恒惕的部将贺耀组随唐生智一起南投,编为第8师,师长陶峙岳,后来也归并胡宗南系。 云南朱培德的第3军,当时有第7师、12师。第3军的番号一直保留到该部队的最后。 广东第4军之薛岳部、蒋光鼐部。陈济棠取得广东地盘后,这两支无家可归的粤军也在中央均等编制内,但是由于各种因素,蒋光鼐部(60、61、49、78)一般还是被当作粤军看待。薛岳部有时也被称粤军,但是应该说已经中央化了,最初编为90师,后来兼并其他杂牌增加了一个59师。 2、 沿途收编的部队 北伐时,北洋各省的地方部队纷纷投诚,北伐后整编,原则上各省均保留了一个师,由于这些省份没有地方实力派,这类部队均比较听命于蒋,个别部队被改造为中央军嫡系。 江西的第5师,原赖世璜部,历任主官有熊式辉/胡祖玉/周浑元/姚纯,后来扩编了余韶的96师(划入第5军)。 浙江的第6师,原周风歧部,历任主官有陈仪/赵观涛/周喦,汤恩伯也是这支部队出身。第6师后来扩编为75军,属于陈诚系部队。 福建的11师被陈诚吃掉了。 安徽的56师,原马祥斌部,早期亲桂系,后来亲蒋,师长刘和鼎/刘尚志,抗战时编为39军,抗战结束被裁。 江苏的陈调元部编了55和57两个师,师长分别为阮肇昌、李松山。后来55师归了陈诚系(编入94军);57师被改造后,编入王牌的74军。 湖北的13师,原夏斗寅部,历任主官有夏斗寅/万耀煌/朱鼎卿,朱怀冰也出自这支部队。后来归入陈诚系,13师先后曾在25军、75军、86军等序列里。 孙传芳主力:孙传芳放弃了江南五省,率领主力(多为原北洋的正规部队)撤退江北,二期北伐时被击败,其余由郑俊彦率部投降,编为43和47师,后郭华宗的43师被陈诚吞并,47师的历任师长有王金钰/上官云相/刘家麒,抗战时编入第9军,刘家麒与军长郝梦龄一起阵亡。 直鲁联军:直鲁联军原为北洋的河北和山东部队,二次直奉大战后依附奉系,1928年奉军主力败退出关,直鲁联军被蒋收编,编成21、41、48、58等师。刘珍年21师被韩复渠打败,离开山东后被李仙洲接管,成为中央嫡系;陈耀汉58师调到南京担当警卫师,师长喻济时,后来成为王牌74军的主力师;41和48师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合成第10军,徐源泉任军长。 此外,萧之楚的44师也是出自于北洋的部队。

⑼ 当年的中央军第十师第29团123连

中央军(zhōnɡ yānɡ jūn)是国民政府时期对直接听命于南京中央政府的军队的总称,但这支军队实际上是听命于蒋介石并由其直接掌控的。
民国时期,北伐胜利后蒋介石在南京组成国民政府,但全国仍存在一些派系军队割据地方,因些军阀畏于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军事力量,所以表面上均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上统一全国。这支由蒋介石所掌控的军事力量便成为中央军。
1930年代,中德合作期间,国民政府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按照德国的军事训练标目开始整军计划,优先进行整编和装备德式武器的便是蒋介石嫡系部队,即中央军。这些装备德式武器的部队又称德械师,其军事素质和战斗力堪称国军精锐。抗日战争爆发后,关于中央军在抗战中的作用,可用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一句话来最具说服力:“中国抗战意志,不在于四万万民众,亦不在于各派地方势力的几百万军队,在而于重庆蒋政府领导的以黄埔少壮军官为核心的中央军的抗战决心”。
当时与中央军同时存在的还有那些表面服从中央军令,实质由派系首领控制的派系军队。比较大的有桂系、粤系、晋系、滇系、川军、西北军、东北军等。这些武装部队与中央军一起参与了整个抗日战争。在解放战争时期基本被人民解放军歼灭或改编。
新中国成立后,所有国家武装力量统归中央直接管辖,再无派系军队存在,故再无中央军这一说法。所以,中央军是民国时期特殊军事环境下对军队的一种称谓,就是在世界军事史上,这种称谓也是极其罕见的。
中文名
中央军
外文名
The central army
势力范围
华东七省一市
主要领导
蒋介石
前 身
国民党中央军嫡系
著名师部
奉军郭松龄部,郝梦龄的54师
目录
1 关系层次
2 中央嫡系
▪ 雏形
▪ 根基
3 中央旁系
▪ 北伐时蒋的盟军
▪ 沿途收编的部队
4 抗战中的中央军

关系层次
编辑
国民党中央军以与蒋亲疏关系来看,大体分为以下3个层次:
(1) 黄埔嫡系将领统率的部队,称中央军嫡系;
(2) 蒋在北伐及历次的军阀混战中不断收编的部队,在中央序列内,但是仍保持相对独立人事体系的,称中央军旁系,多为被收编的北洋部队。这类部队不少被中央嫡系部队吞并改造,变为嫡系。
(3) 在军阀混战中被蒋(或其他军阀)打败,失去地盘,为自保编入中央序列,但是仍保持相对独立人事体系的。与上一类不同的是,这些部队多出于地方实力派,在失去势力后仍与地方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广东的19路军、广东的薛岳、湖南的谭延闿/鲁涤平等部。
下面对各支部队作粗略的介绍(1931-1936):

中央嫡系
编辑

雏形
中原大战时期,严格意义的中央军只有6个师,这是蒋军嫡系的雏形。
第1师:北伐时期的刘峙第2师,后来交到胡宗南手上,扩展了第1军,“西北王”的核心部队。
第2师:北伐时期的第3师、第14师等合成,师长先后有顾祝同/楼景樾/黄杰/郑洞国等,后与25师合编为关麟徴的52军。
第3师:北伐时期的第20师,师长先后有钱大钧/陈继承/李玉堂,后来发展为第10军,以方先觉守衡阳闻名。
第9师:北伐时期王柏龄的第1师。北伐中在南昌受创,回后方整编,重编序列后为第9师,后来发展为蒋鼎文/李延年的第2军。
第10师:由两部组成,一是黔军王天培部的残余,师长杨胜治/方鼎英,二是国民军方振武投蒋后编成的45师,师长卫立煌。后来第10师与45师合并,仍称第10师,师长卫立煌/李默庵,由于部队渊源不好,以及卫立煌与蒋的关系一般,这一部又称中央军的杂牌。
第11师:原福建周荫人部,投降北伐军,先编成17军,后改11师,师长曹万顺/陈诚。这是陈诚“土木系”的根基。
中原大战后,又按德式编制建成了张治中的教导师,随后教导师一分为三,教1师冯轶裴、教2师张治中、教3师钱大钧。教1师发展的36、87、88师即后来的71军;教2师发展为第4、25师,第4师是汤恩伯系的班底,25师编入关麟徴52军;教3师发展为第14、89师,后来14师归陈诚,89师归汤恩伯。
望采纳

⑽ 诸暨市牌头镇的小砚石村出过哪些名人

杨维桢、陈洪绶、良价,张秋人、宣侠父,赵忠尧、金善宝、毛汉礼总有一个是的吧,呵呵

热点内容
免费的末日游戏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5-12 18:00:10 浏览:698
小说校园言情喜剧 发布:2025-05-12 17:09:21 浏览:964
红岑小说在线阅读 发布:2025-05-12 16:36:55 浏览:614
言情小说脚链 发布:2025-05-12 16:36:52 浏览:902
可以免费下载的小说网站 发布:2025-05-12 16:03:54 浏览:233
推荐长篇穿越空间小说 发布:2025-05-12 15:11:56 浏览:244
抗战军阀的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5-12 15:00:11 浏览:893
言情小说女人有毒 发布:2025-05-12 14:54:35 浏览:673
长篇小说不要言情 发布:2025-05-12 14:44:22 浏览:650
霍辞易江慕橙小说名字 发布:2025-05-12 14:39:17 浏览: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