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现代的发展历程
『壹』 现代文学是如何发展的
现代时期的西方文学,现代主义逐步取代批判现实主义,成为西方文学的主流。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变化以及各国具体情况的不同,现代主义文学呈现出流派林立的局面。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反映了西方精神生活的危机,并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但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时,散布了虚无、悲观等消极思想。
十月革命前后,苏联社会主义文学诞生,创造了许多反映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现实的优秀作品。随着苏联政治局势的变化,苏联文学创作的思想倾向也发生了变化,使苏联文坛出现了活跃而又混乱的局面。
现代时期,亚非拉的文学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而兴起,以表现民族历史为主要题材的亚、非、拉美文学蓬勃发展。
西方文学现代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虽然受到现代主义的挑战,但仍有一大批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在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英国剧作家萧伯纳(1856—1950年)在其代表作《苹果车》中,以英国议会制度为攻击对象,以内阁会议为主要情节,揭露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年)的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描写了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作曲家为美好理想与消极势力不懈斗争的一生,是一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作品,被称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其后期作品则以呼吁和平,反对战争为主要内容。美国作家德莱塞(187l—1945年)的代表作《美国的悲剧》,通过描写一位牧师的儿子腐化堕落成杀人犯而被处死的过程。揭露了悲剧的根源在于美国的制度。
由于现代主义的流行,有些现实主义作家在创作方法上较多地采用了现代主义的手法。这方面的杰出代表是美国作家海明威(1899—1961年)。
海明威的作品以表现暴力世界中的孤独个人摆脱战争给心灵带来的创伤为主要内容,以“精擅现代化的叙述艺术”,在世界文坛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的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是战后美国“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品。代表作《老人与海》,寓含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即人生就是斗争,要敢于面对失败而奋斗。
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场文学运动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繁盛时期,取代批判现实主义成为西方文学的主流。
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一方面,商品化社会高度发展,人们感受到畸型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压迫。一方面,两次世界大战,经济恐慌,冷战及核恐怖,给人们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使人们对传统的价值、理想、道德无不产生怀疑,这是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在这个过程中,悲观主义浪潮席卷欧洲,非理性主义思潮有广阔的市场,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成为西方社会的精神支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占据了社会心理学的主流,这是现代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
现代主义既不同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又不同于现实主义忠于客观世界的描绘,它的主要特征是主观地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通过想象表现心理的真实。在艺术手法上,它一反传统的手法,致力于探索新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和表现手法。
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西方非理性主义文学的总称,包括许多流派。在20世纪上半期影响较大的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意识流小说等。
象征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它最先流行于19世纪后期的法国,后波及欧美各国,在20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盛极一时,被称为后期象征主义。后期象征主义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方面,主张以象征、暗示、自由联想等手法表达人生隐蔽的思想感情和抽象的人生哲理,反对直抒胸臆。英国诗人艾略特(1888—1965年)是后期象征主义诗人中最杰出的一位,他的代表作《荒原》,至今仍被认为是20世纪欧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表现主义文学盛行于对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以德国、奥地利和美国为中心,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一些作家在个人和社会、和平与暴力、现实与未来等矛盾交织的苦闷中,希图通过文学上的标新立异,以求得解脱的产物。他们主张文学应表现人的主观感受和复杂的精神世界。其杰出代表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1883—1924年),他在小说《变形记》中,通过荒诞、形象变幻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资本主义人性的异化。
意识流小说是在现代心理学,特别是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基础上形成的,20世纪二十年代,它首先发端于爱尔兰、英国和法国,随后风行于欧美。该流派主张在小说创作上要深入到人的意识之中,探寻潜意识的奥秘,并以内心独自、自由联想等手段显示意识流动的轨迹。这种致力于表现人的意识流程的写作方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爱尔兰作家乔伊斯(1882—1941年)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被称为意识流小说的典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政治生活动荡不安,它与战争的创伤一起猛烈地冲击着文学家。在存在主义“人应该自己创造自己的存在”哲学魁力的影响下,现代主义文学中又出现了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文学、和“黑色幽默”等新流派。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20世纪三十年代末首先在法国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盛行于欧洲各国,影响遍及全世界。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在于把文学作为哲学的展示和思想的号召,主张文学干预或介入生活;从艺术特征上看,存在主义力图处处阐述存在主义哲学,打破传统手法,不突出设计人物性格,将人物性格在哲理辩论中展开,并有许多隐喻、寓意等自然主义笔法。存在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是具有哲学家和文学家双重身份的萨特,主将有法国加缪(1913—1960年)等作家,其代表作分别是《恶心》和《局外人》。
荒诞派文学是二战后兴起于法国的一个文学流派,主要作品是舞台剧。该流派的思想特征与存在主义有直接的关系,认为人生是荒诞的,现实世界是令人恶心的;其艺术特征是情节荒诞或支离破碎,人物形象荒诞,语言语无伦次。荒诞派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剧作家尤奈斯库和贝克特,尤奈斯库的成名作《秃头歌女》是荒诞派戏剧的第一部作品,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文学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等待戈多》是一出含义深刻的哲学剧,它从不同的层面上突出了西方人的幻灭感,突出了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生活的无休止的循环。两个孤独的流浪汉日复一日地等待戈多,但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剧中均未作交代。这出戏的寓意可以说是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发生。但由于戏剧的中心是等待,以此人们可以领悟出其背后的深刻而又积极的思想,即在绝望中也应当怀有希望。
“黑色幽默”是20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黑色幽默”就是把严肃的哲理与病态的玩笑混为一谈,以达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一文学流派起源于美国,有它历史的、民族的和社会的原因。美国最初的移民在争取生存斗争时,常以一种幽默感面对严酷的现实,以取得心理平衡;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历了经济复苏,也遭到了可怕的经济危机,人们感觉到个人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显得那么无奈,最终形成了这种病态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在艺术手法上多采用寓言式的夸张和哈哈镜式的描述,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小说家约瑟夫·海勒,其代表作是《第二十二条军规》。
《第二十二条军规》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驻地中海某岛的一支空军中队的黑暗内幕。主人公尤索林由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缘故,由一个正直勇敢的军人变成了厌战者和逃兵。这条军规实际上是驱使士兵为长官的升迁而卖命的绝妙圈套,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西方,“第二十二条军规”已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或“无法摆脱的困难”的代名词。
苏联文学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主流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高尔基(1868——1936年)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在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中,塑造出了一位英雄母亲的形象,描写了她的儿子怎样从无知走向觉醒成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的历程,指出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走向解放的必由之路。
十月革命胜利后,一大批优秀作家深人生活,创造了许多反映苏联社会巨大变化的优秀作品。阿·托尔斯泰(1882—1945年)创作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以十月革命前夕、革命时期和国内战争时期的历史演变为背景,叙述了一批知识分子历经曲折、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年)根据自身经历所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一个普通工人子弟保尔·柯察金成长为英雄的过程。著名作家肖洛霍夫(1905—1984年)的代表作《静静的顿河》,描写了1912—1922年间顿河哥萨克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从一个方面描绘了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变化。这部小说被誉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上述这些作品在忠于现实的基础上,力求对现实事件作出历史的、全面的描写,对新生事物满腔热忱,运用“在不使人脱离现实的条件下,把他提到现实以上”的手法塑造正面的英雄形象,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文学的风采,在世界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块新的丰碑。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政治生活的巨大变化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时期,苏联文学界提出了“写真实”、“积极干预生活”等口号,1954年作家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在《旗》杂志上发表,首先突破了描写工农业成就,歌颂英雄人物的固有模式,把爱情和个人幸福问题作为主题,引起很大反响,引出一批文学作品,形成一股文学思潮。西方把这一时期苏联的文学称为“解冻文学”。
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文坛既活跃,又相当混乱。一方面,出现了一些真实反映现实和历史,展示普通人日常生活和命运而获得好评的作品,如奥维奇特金的农村工作特写集《区里的日常生活》、肖洛霍夫的卫国战争题材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等。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片面反映、甚至丑化历史和现实而引起争论或遭到批评的作品,如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开头是个“憧憬革命”的“高尚青年”,但十月革命后他又哀叹“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遭到了破坏和毁灭”。该书在国内未能出版,1957年在意大利出版,西方国家竞相印行,利用它来攻击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作者还被授予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苏联对此反应强烈,作家协会将帕斯捷尔纳克开除,只是在他作了检讨并拒绝前去领奖后才恢复他的会籍。
1964年秋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在文艺界加强了对写作方向的控制,提出了“反对两个极端”和“写正面人物”的方针,在文艺理论方面,提倡所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开放体系”,其影响是使文学创作在内容上较前严肃深刻,在形式和风格上更为丰富多彩。
从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在苏联的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批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同时还出现了以探讨道德理想为题材的作品,也有揭露讽刺现实生活中的弊端、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作品。但是,对于全盘否定斯大林和揭露这一时期停滞生活的作品是不准发表的。
从八十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戈尔巴乔夫“民主化”、“公开化”和“新思维”的推行,文艺作品审查制度被打破,一些过去被禁止出版的作品大量发表,揭露和批判性的文学成为时髦,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对苏联社会动荡和联盟解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亚、非、拉美文学现代时期,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亚非拉美的文学也随之崛起。许多民族主义作家以爱国主义和反对殖民压迫为主题,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创造出许多颇具影响的作品。
20世纪初以来,随着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亚洲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民族主义文学家和作品。印度作家泰戈尔(1861一1941年),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丰富创作。他的作品谴责殖民统治的专横,抨击封建主的残暴,充满爱国主义精神,为印度现代民族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戈拉》和诗集《吉檀迦利》。普列姆昌德是印度现代民族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戈丹》被誉为印度农村的一部史诗。
朝鲜著名作家李箕永的长篇小说《图们江》,勾画了朝鲜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图景,反映了从爱国义兵运动到抗日胜利的朝鲜近现代历史。著名诗人越基天创作了以揭露美国侵略为内容《我的高地》、《朝鲜在战斗》等诗篇。
非洲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有埃及的马哈福兹和南非的女作家戈迪默。马哈福兹的长篇小说三部曲《两宫之间》,以开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家三代在1917—1944年间的变化为主线,反映了埃及社会的变迁。小说寓意深刻,结构精巧,是现代阿拉伯文学的名著。戈迪默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陌生人的世界》,描写了南非种族隔离社会中人们变得相互陌生的社会现实。
拉美文学的主流是“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出现于20世纪六十年代,它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流派。该流派的作者大都以神奇和魔幻的手法反映现实,把神奇古怪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是哥伦比亚当代最著名的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他在代表作《百年孤独》中,遵循了“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创作原则,吸收了前人表现人的本能、潜意识的特点,独创性地运用了象征、夸张、魔幻、影射等技巧,形成了虚实结合、真假混杂的创作手法,在拉美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拉美出现绝非偶然。它既和欧洲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有关,又与拉美地区独特的社会政治背景有密切联系。拉美许多国家严重缺乏言论自由,作家不得不借用虚构、比喻和象征性的寓意来表现和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从而形成了“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
『贰』 谁能说一下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概况
中国现代文学各类文体的发展概况
(一)现代小说:坚实而辉煌的足迹
中国现代小说的正式起步以1918年5月《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发表的鲁迅的《狂人日记》为标志,它是与中国现代文学同步发展的。整个中国现代文学30年的历史进程,伴随着中国现代小说兴起、发展、深化的艰辛、坚实而辉煌的脚步。
中国现代小说是在与传统旧文学的深深“断裂”和外国文学的猛烈“碰撞”中诞生的。因此,中国现代小说的出现不仅仅体现出它在文学或文体等方面的价值,更显示出一种文化的意义。就是说,中国现代小说的首要价值定位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文化品格中。中国小说的渊源悠深,明清以来更是出现了众多的白话小说,以全新的思想内涵和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掀开了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中国现代小说自觉担负了展示中国社会历史进程、反映现代国人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的重任。中国现代小说虽然是全新的、独创的,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孤立的,恰恰相反,它的发展得益于纵横多向的继承与吸取。中国传统小说的思想精华与多种艺术技法在现代小说中有一种无形而深刻的承传;本世纪初开始大量涌入中国的各种外国文学的理论观点、创作思潮和艺术流派,都充分地被中国现代小说所吸取、融解和消化。最具民族个性的文化伟人鲁迅在谈及自己“怎样做起小说来”时说过:“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这决不是自谦,而是真实地反映一代文化巨子广博敏锐的胸襟与现代性的知识结构。的确,在鲁迅的《狂人日记》里,既有俄国作家果戈理同名作品的启示和影响,又有自不同侧面的生活原型,还有作者早年学医的专业知识,当然其中有作者所背负的沉重历史重压以及力图超越这种重压的现代人的炽热理想。最终又经过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高度典型化过程,不朽的“狂人”站在中国现代文学及现代小说的起跑线上。这种广为接纳多种素养进而构成自己的独特价值,正是中国现代小说意识的深刻体现,
(二)现代新诗:高扬生命激情的风帆
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学虽然以文为本,以文为正宗,但却掩隐不住诗歌创作的奇光异彩。诗的格式,诗的韵律,诗的意境,在我们这个举世公认的诗歌王国里几乎已完美无加,登峰造极。面对这历史的诗碑和诗碑的历史,人们只能叹为观止矣!
然而,历史毕竟又发展到了一个根本性转折的关头。20世纪初,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向解体,社会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开始启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变动要求诗歌也有新的根本性变动,并为这种变动提供了一切新的条件。
数千年灿烂辉煌的传统诗歌与诗歌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抉择。
“五四”文学革命实绩的一个特征,即新文学作品产生了普遍强烈的轰动效应,而这一点在现代新诗方面的体现尤为突出。虽然有白话小说、白话美文及现代话剧先后问世,甚至有鲁迅的《狂人日记》为现代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文学作了开天辟地之举,但毕竟新诗的出现与传统诗歌的比照太鲜明,反差太悬殊了。当那些诸如“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之类的白话新诗崭露头角的时候,人们普遍感到疑惑:这就是新诗吗?一个有着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度以后就按这种样式来写诗吗?
“五四”终究是一个创造的时代,而创造的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一种更为宽容的文化心态。除旧更新的时代特质,容纳百川的社会氛围,终使稚嫩的现代新诗江河千里,蔚为大观。从“五四”时期的蹒跚学步到现代文学史阶段的结束,中国现代新诗已经是名家辈出,流派众多,形成了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多样化的繁荣格局。
从风格流派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新诗可大体归为:早期写实派、早期浪漫派、湖畔诗派、小诗派、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现代诗派、中国诗歌会派、“七月”诗歌派、“九叶”即新现代诗派、晋察冀诗派等。
(三)品种繁多的散文
相对中国现代小说与诗歌波澜起伏的发展势头而言,现代散文的发展较为平和沉静,尽管也有杂文的愤激之声,但总体来说现代散文以一种更为厚实的步伐平稳地前行,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繁荣新的品种,从“五四”初期的随感录到蔚为大观的杂文运动,从小品文年到报告文学的兴起,现代散文在多种形式的发展变换中迎来了勃勃生机。
现代散文是与五四文学革命同步兴起的,在五四时期即取得了累累硕果。以《新青年》为核心,出现了一大批“杂感”作家,《新青年》特辟“随感录”专栏,使最初一批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利用杂文的艺术形式表达思想,阐明主张,抒写个人情怀,而在这过程中,杂文即已悄然生长。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俞平伯等人的杂文创作,为杂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到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动荡的朝代和黑暗的社会,更加强烈地引发了广大进步作家的愤激之声,更有鲁迅杂文创作的实际带动和深刻影响,于是在30年代出现了一个凡进步的、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甚至不同阵营、不同审美追求的作家,几乎无人不写杂文的壮观景象。鲁迅之外,茅盾、瞿秋白、郁达夫、老舍、叶圣陶、郑振铎、朱自清、许地山、丰子恺、胡风、阿英、柯灵、陶行知、周建人、林语堂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杂文作家群,作家之从,作品之多,实为新文学史所罕见。特别是鲁迅后期杂文以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和憾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显示了杂文创作所达到的新的高峰。第三个十年的杂文创作更加密切地配合时代政治斗争,把杂文的战斗性推向深入。可以说,现代杂文的生长与发展是伴随整个新文学的战斗步伐艰难前行的。
(四)迅猛崛起的话剧文学
相对中国现代小说、诗歌和散文而言,话剧又更显得独特。在中国的传统文学样式中本没有话剧这种形式,它是20世纪初叶才从国外传入我国的“舶来品”。尽管话剧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但它发展的势头却很迅猛,在短短的数十年内出现了一大批风格独特、闻名于中外文坛的优秀话剧作家作品。话剧这种外来的文学品种,在中国的艺术舞台上扎下了根。
五四时期,话剧作为“舶来品”只是处在探索阶段。1907年成立的春柳社是最早的现代话剧团体。欧阳予倩、洪深、田汉、胡适等人开始了最初的话剧尝试。最早公开发表的话剧剧本是胡适1919年3月刊在《新青年》上的《终身大事》。随后出现了田汉早期剧作《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洪深早期剧作《赵阎王》,丁西林早期剧作《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等等。这些早期的尝试对外国话剧形式吸取较多,虽然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生活,但艺术上还较生硬,未能真正使中国的读者和观众全面接受。
第二个十年,话剧文学创作开始走向成熟。这尤其得力于曹遇禺的剧作。他在30年代先后创作《雷雨》、《日出》、《原野》(被合称为“生命三部曲”),在40年代初创作了《北京人》,并把巴金的小说《家》成功地改编成话剧,他的这些剧作真正奠定了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基础,使话剧这一新的文学样式在中国扎下了根。这一时期,洪深、田汉等人剧作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洪深的《农村三部曲》、田汉的《名优之死》都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剧作。中国现代剧作家也开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叁』 中国的现代文学经历了哪三大时期
中国现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一般习称“五四”时期的文学。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随后,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呼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顷扰亩进文学革命的发展。以鲁迅、郭沫若等人为代表所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记》和后来结集在《呐喊》、《彷徨》中的诸篇小说,还有叶绍钧、汪敬熙、冰心、郁达夫等一李野大批新文学作家创作了内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说;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等大批白话新诗人,以白话新诗冲破了千百年来旧体格律诗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女神》,以其内容和艺术的特有气势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散文方面的成就体现在鲁迅、李大钊等人创作的大量文艺短论(即随感录和杂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创作的抒情叙事散文(即“美文”),还有瞿秋白创作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出现了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雀森……所有这些创作呈现出开创一代文风的崭新气象,充满了破旧立新的“五四”时代精神。1921年以后,还出现了“问题小说”、“身边小说”、“乡土文学”、“语丝文体”、“象征派”诗歌等丰富多姿的风格流派。这些社团流派的出现,表明了新文学的成熟和壮大。
第二个十年(1927~1937),通常也叫“左联”时期的文学。
表明文学创作达到了新的思想深度。茅盾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等,还有蒋光赤、洪深、田汉、臧克家、丁玲、张天翼、叶紫、洪灵菲以及
“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中国诗歌会等等作家、群体的创作,都显示了左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
第三个十年(1937—1949),包括了抗**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前一阶段是抗战初期的文学。围绕抗**救亡运动,出现了大量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文艺作品,如街头诗、独幕剧等,也出现了一些大型的集体创作。后一阶段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解决了文艺大众化等一系列“五四”以来重要的文艺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阶段。国统区很多作品在艺术风
格上也努力向民族形式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肆』 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演变
新时期小说现代主义等浪潮冲击文坛,文学呈扇面展开(1985——1989年)
1、最初的探索——意识流小说
从反思小说探索中派生出来的一种小说现象,主要借鉴的是西方现代小说的技巧,以人物心理活动为体,打破时空限制,以“心理一感觉”模式进行小说叙述。其代表作家作品有王蒙的《布礼》、《蝴蝶》,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谌容的《人到中年》以及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等。
现代派小说:1985,当代城市青年……观念意识到形式技巧全面借鉴西方现代派小说代表作: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2、喧嚣与骚动——新潮小说(现代派小说)
主要指1985年开始出现的以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和徐星《无主题变奏》为代表的小说现象,还包括陈村的《少男少女,一共七个》、陈建功的《筹毛》、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王朔的《橡皮人》等一批表现当代城市青年精神生活的作品。新潮小说更多受到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
新潮小说多以青年为主人公,写出了当代青年青春心理的骚动不安、个人意识的萌动以及因当时社会现实而产生的荒诞意识和反叛情绪。在叙事形式上,新潮小说注重内心体验,采用反讽语调,部分作品还表现出口语化倾向。
3、形式的追求——先锋小说
指的是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马原、洪峰、格非、余华、苏童等人的作品(271—290页)。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洪峰的《极地之侧》,格非的《迷舟》、《褐色鸟群》,余华的《现实一种》,苏童的《罂粟之家》等。
先锋小说总体上以形式和叙事技巧为主要目的,致力于颠覆故事、解构意义的游戏,通过叙述和语言的操作彻底地表达带有神秘、悲观和虚无色彩的某种情绪。
寻根文学:1985,反思文学的延续和深化,政治反思后走向文化反思,民族性、国民性反思。
4、“根”的追寻——寻根小说寻根小说,至少有两重追寻。一重是追寻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表现手法,一重是追寻中国传统文化之根。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是代表作。
新写实小说:抽掉了启蒙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写实手法,对1949年后国人生存进行客观叙述的小说,主张还原现实生活的原生态。
5、原汁的生态——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指的是以抽掉了启蒙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写实手法,对1949年以后中国人生存状态进行客观叙述的小说。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塔铺》、 《新兵连》 、《单位》、《一地鸡毛》等是代表作。
开篇之作:池莉《烦恼人生》
代表作:方方《风景》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
『伍』 现代小说发展史起源
现代小说的兴起于民国时期,繁荣于新世纪,尤其2003年网络小说的涌现,颠覆了传统的书写和传播模式。
随着网络普及。网络作家成为小说创作的生力军,产生了安妮宝贝、宁财神、邢育森等一批著名网络小说家,2000年以来,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书写和传播模式,出现了《悟空传》(作者今何在)、《五行山下》(作者狂狷)、《第一次亲密接触》(作者痞子蔡)等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网络小说使小说的发展更加多元化。2003年“四小天后”、“六小公主”和“八小玲珑”以及以起点为代表的武侠玄幻小说作者群的出现和形成,标志着网络小说已经成为主流文学之外的又一创作主体。
『陆』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1、第一个十年(1917~1927),开拓期,一般习称“五四”时期的文学。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随后,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呼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以鲁迅、郭沫若等人为代表所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和后来结集在《呐喊》、《彷徨》中的诸篇小说,还有叶绍钧、汪敬熙、冰心、郁达夫等一大批新文学作家创作了内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说。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等大批白话新诗人,以白话新诗冲破了千百年来旧体格律诗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女神》,以其内容和艺术的特有气势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散文方面的成就体现在鲁迅、李大钊等人创作的大量文艺短论(即随感录和杂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创作的抒情叙事散文(即“美文”),还有瞿秋白创作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出现了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
所有这些创作呈现出开创一代文风的崭新气象,充满了破旧立新的“五四”时代精神。1921年以后,还出现了“问题小说”、“身边小说”、“乡土文学”、“语丝文体”、“象征派”诗歌等丰富多姿的风格流派。这些社团流派的出现,表明了新文学的成熟和壮大。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并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与文学语言、文体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部分新文学倡导者存在偏激情绪,对某些传统事物缺少具体分析,以致简单否定。
2、第二个十年(1927~1937),丰收期,通常也叫“左联”时期的文学。
表明文学创作达到了新的思想深度。
茅盾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等,还有蒋光赤、洪深、田汉、臧克家、丁玲、张天翼、叶紫、洪灵菲以及“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中国诗歌会等等作家、群体的创作,都显示了左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
3、第三个十年(1937—1949),转折期,包括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前一阶段是抗战初期的文学。围绕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大量通俗明快、短小精悍的文艺作品,如街头诗、独幕剧等,也出现了一些大型的集体创作。
后一阶段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解决了文艺大众化等一系列“五四”以来重要的文艺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阶段。国统区很多作品在艺术风格上也努力向民族形式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6)小说现代的发展历程扩展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内容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为主潮。
代表作家
鲁迅、沈从文、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张爱玲、徐志摩、闻一多、丁玲、赵树理、戴望舒、萧红、艾芜、钱钟书、艾青、路翎、穆旦等。
主要作品
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野草》。
郭沫若的《女神》、《屈原》;茅盾的《子夜》、《林家铺子》。
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沈从文的《边城》、《柏子》;巴金的《家、春、秋》、《寒夜》;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曹禺的《原野》、《雷雨》;赵树理的小说;艾青、穆旦的诗歌;张爱玲的小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