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小说的叙事手法
㈠ 现代小说有哪些有趣的叙事结构
现代派作家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着重表现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往往借助意象,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现代派作家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其荒诞形象具有一种特殊的概括力。现代派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表现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状态,力求开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扩大了心理描写的范围。
㈡ 低俗小说开辟了一个什么新的叙事手法
94年诞生了很多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皮特和阿汤哥唯一一次合作的《夜访吸血鬼》,吕克贝松的《杀手莱昂》,当然少不了这部鬼才昆汀的《低俗小说》。IMDB排名第五说明影坛对这部影片的高度认可。
一部由几个小的短篇构成的故事,短篇本身充其量也就是一般的“低俗小说”,一对情人抢劫餐馆,瘾君子吸毒过量,拳击手被黑帮老大追杀,黑帮小混混“办事”……就是这样一些美国黑帮惯用的老段子,在昆汀手上,却成就了一部精彩的《低俗小说》。
至于原因,想必只有一个,就是那富有想象力的多段换装结构。把一系列在时间轴上连续排列的故事打乱,构成一个时间环,然后随意取一个起点,事件就以这个时间环上的顺序开始叙述。一件事情,一个场景,往往被多角度的描述。而这个事件中的主角,往往在另外一个事件中成为配角。虽然听起来很复杂,事情被打乱了,没有逻辑性,但昆汀高超的叙事技巧让整个故事清晰明了,完全没有晦涩感。看似随意的安排,其实是必然的发展。而这个蓄意的换装结构,也揭示了故事中一系列暴力的、黑暗的事件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暗示暴力的时间就像一个环一样,没有终点。
影片没有主角,各个时间通过一些人物串联起来。故事分开始的序幕以及四个正文“朱尔斯和文森特”、“文森特和马沙的妻子”、“金表”、“邦妮的处境”构成。“文森特和马沙的妻子”中的主角文森特在“金表”中成了出场就被打死的龙套角色,“金表”中的主角布奇在其他篇中也只出场一面,但是,故事中每一个形象都很鲜明,也都很有趣。比如,在“朱尔斯和文森特”中朱尔斯念圣经后是杀人,在“邦尼的处境”中念完圣经后却把人放了“文森特”去杀布奇,却在他家厕所里面被打死;黑帮老大在“金表”里面被同性恋强奸,都是很巧妙的安排。
从几个角度讲事情很早就有了。黑泽明的《罗生门》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极致,但是昆汀用另一种方式叙述,同样成功了。这种环状的叙事应该是开创性的。最近看的《罪恶之城》也是这种叙事方式,但是,从纯叙事的方面说,《低俗小说》仍然更盛一筹。不过,如果要我说喜欢哪个,我会选《罪恶之城》,原因?因为《低俗小说》的对白是它的一个亮点,但是我英语有限,没法完全挖掘出影片的巧妙,另外,对影片展示的美国“风情”并不是很感兴趣。从纯叙事上说,确实很佩服昆汀,不愧是电影界的“鬼才”导演。
评分:9
㈢ 小说的叙事风格有哪些形式我想要具体的
叙事风格与作者风格有关,比如说是幽默、严肃什么的。。。历史小说、言情小说这种分类是指小说题材。。。多看看别人写的小说,梳理自己的叙事风格。加油
㈣ 长篇小说《喧嚣与骚动》的叙事手法是怎样的
长篇小说《喧嚣与骚动》的作者是威廉·福克纳,作者构思巧妙,同一事件从四个不同视角展开叙述,却丝毫没有重复啰嗦之感。相反,更显得中心事件有层次有纵深,表现了生活的立体感;人物意识的涌流也变得更加充分而自然。
㈤ 小说的写作手法有那些
写作方法属于艺术表现方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1]
编辑本段常用的写作方法及其特点
1、第一人称叙事法
【特点】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要具体分析。
2、第三人称叙事法
【特点】
使用第三人称叙事法,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3、顺叙法
【特点】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LL,字太多了,说的可能有点不全面。
如果,还想要更多的,找这个网站
http://ke..com/view/1097766.htm
㈥ 小说叙述方式
1、小说的叙述方式很灵活,有正叙,倒叙,穿插,意识流等。
2、叙述的角度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1)即以第一人称方式记叙,有身临其境之感,令人感到亲切,感情真挚。
(2)他叙方式。即以第三人称方式记叙,令人感觉客观,夹叙夹议体裁不受拘束。特别是穿插历史过往的故事。
(3)交互方式。即客观叙述为主,其间某一段故事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整体运用更灵活。
(6)西方现代小说的叙事手法扩展阅读
小说叙述视角浅探
讲到视角我们会想到热拉尔·热奈特的说法:“叙事投影(即视角)在所有关系到叙事技巧的问题中,是十九世纪以来人们经常研究的问题。”也会想起雷班的说法:“我认为,在整个复杂的小说写作技巧中,视角起着决定作用———所谓视角即叙述者与他讲的故事间的关系。”
“视角”原出于绘画透视学中一术语。画家写生要善于选择“最佳视角”。所谓“最佳视角”就是指画家观察生活、描写人物、揭示人物的精神特征,掌握人物与景物的准确对比度和调整光线明暗关系的一个最恰当的角度。
视角选择不当,便会影响画稿的艺术质量。作家创作小说一样要选择最佳叙述视角,否则也会影响小说的创作质量。小说的叙述视角与人称有密切关系,本文试从这个问题入手,对小说的叙述视角作简略的探讨。
㈦ 小说的叙事特点是什么(写作)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特点】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 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小说与作文一样,也注重描写和选材。一部好的小说就总能让人身临其境,而不像科学报告那样枯燥。作者总是能以优美的文笔、生动的描写和不可思议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读者的脑海里。以上说的是传统小说的一些特点。
㈧ 现代西方小说的“冷叙述”和古典叙述的区别何在
冷叙述:局外人的视点
热抒情:“我 ”的心态
中国式的冷叙述大概起源于后文革时期,历史原因,“后文革征象”对当代社会的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作家把自己放在社会,政治之外。有一种明哲保身的意思。冷热叙述在诗歌以及小说表现上面清参照杨光老师的分析
冷叙述的诗人逃离直接赞美、讽刺、愤怒或欢乐的抒情方式。在他们的诗作中热烈、明朗、单纯的情调不见了,诗人蓬勃生发的激情在极为平淡极为平静的口气中缓缓“流出”。他们力避抒情诗那种常见的、极富气势的句子,叙述成份大大加强了。诗人在诗中隐匿了爱憎,抒情以局外人的视点、以不动声色的冷抒情格调,把诗人的个人心态隐遁于诗中,让读者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如:“有一个默许总展示不了/于是一个病了/又一个病了/然而窗子总是不见亮光/四季没有病 /……没有目的笑最纯真/而默许是阴谋/于是病毒开始流行了//(贝贝《默许》)。全诗除了“没有目的的笑最纯真”,“默许就是阴谋”尚有一些哲理点题,有一点爱憎之外,全部用平淡的叙事性句式表达。冷叙述(冷抒情)的手法在这里用得纯熟自然干净。“默许”作为诗人的内心渴望、期待与呼唤的寄寓,本来理应充满热情与焦灼才是。但由于以这样一种冷抒情的方式写出来,反而使诗获得了更深邃的情感空间。又如“请把手放下盲人俯身/推拿腰部也象推拿石头/生活的腰多么空虚/引起疼痛/盲人一天又一天推拿按摩/推拿比石头更硬的腰部//(翟永明《盲人按摩师的几种方式》)诗人那么平心静气地叙述盲人的生活,盲人离诗人很远,又似乎很近。意境情感飘忽而又深邃。
冷叙述在叙事性得到加强的同时,还强调意象的淡化和口语化。先锋诗人们从北岛、舒婷意象纷呈的“花筒”中走出,以一种纯口语、纯世俗化的语言方式渗入诗中,让读者从中洞见诗人隐约而现的强烈情感。于是,口语成了反意象的锐利武器。诗人们以口语的纯净自然,简洁朴实为审美标尺。他们这样写人生:“我想做一个好丈夫/可是红肠总是卖完/这个世界不知为什么/老和我过不去//(王小妮《纪念》)。这样的语言,粗疏、信手拈来,而背后却是对普通人生命的深刻挖掘。在诗人漫不经心的平静叙述抒情中,蕴含着内心深处的躁动和悲哀。他们这样写人:“埋他那天/他老婆没有来/几个工人把他到山上/他们说他个头小/抬着不重//(于坚《罗家生》),情感游离于平淡的口语和冷叙静的叙述之中,又从中透析出来,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慨叹。
由于叙事性而易失去音韵、平仄、节奏等语言外在特征,诗人们便特别注意语感语调语势和语态。他们总是在耐心地寻找语言感觉,有了“感觉”,语言便气韵通畅,心情便潸然生发出来。如:“他踩着那些灰尘/不回头他在预计雨的到来/便望了天空 遇见云朵和风/他昨天才生病/今天却能走路并兴奋//(陈家桥《人的惯性》),语态平淡舒缓,好象在叙述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一样。读者从中不仅能观照出“他”的心态,也可以观照出自己的心态。从上面所引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表现语言的语感、语调、语势,以一种特异的语态,体现特定语境下的心态,诗中开始浸入了散文化笔法。
热抒情:“我 ”的心态
热抒情是同语言表达欲望分不开的。诗歌语言从国家、民族语言空间转向“个人的话语空间”,诗歌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本体意义,诗人也更加注意人的本体起来,于是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反映个人对社会及宇宙的关系等就更为直接便当起来。这里的热抒情不同于以往的直抒胸臆,它很少有直接的赞美、讽刺、愤怒。象冷抒情一样,诗人们很少直接介入文字,而是尽量让读者同文字进行交流。语言的狂欢在热抒情的表达方式中得到了发挥,“成群结队的语言”又促成了散文化长句式的运用。这种散文化句式是同“我”的视点的插入、描写性语言的组织和补充情调的修辞分不开的。随着诗歌本体意义的回归,最适于展现个人心态、个人话语的视点“我”,“我们”,开始大大量拥入诗歌。能写多类人的情感、能沟通世界万物的“我”被诗情所怂恿,在强烈的语言表达欲望的鞭策下,把每一个抒情句式和叙述语句建构为语言自由堆砌的场所。随便翻翻韩东,车前子,西川、伊蕾等的诗集,便会发现,“我,”“我们”视点的插入,给诗歌语言的狂欢带来了前所未有壮观的场面。
由于强调“我”的视点,世界以“我”为中心任意构造、描写,或抒发这个世界存在的状况。定语、补语、状语的大量堆砌,又无须遵循习以为常的逻辑规则,便组成了长向式的多元复合的语言情态。如:“每一件事物都可以在另一种事物中找到虚构/一支香烟最终将被另一个火从头上点然/我无对话于是我们成为对话//(杨黎《对话》);“可是我不知道谁拿着箱子的钥匙/我不知道是谁在黑暗中构思一只鸟鸦藏在黑暗中的密码/在第二次形容中它为一位裹着绑腿的牧师出现//(于坚《对一只鸟鸦的命名》);“在这个世界做什么都很难/我们努力做人如同石头努力做石头松柏努力做松柏/我们怕诗人做不了连人也做不了//(拙作《流浪的谬斯》)。世界的表达在一气呼成的汹涌语言中流出来或是挤出来。在诗人营建的情感气势下,充沛的或者是过多的近义、同义或反义词的随意叠加,使抒情叙事得以更好的伸延,并且在这个瞬间获得了具体情态。悠长的叙述抒情句式跨越错综的语言空间向前延展,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顺畅的语态。在强烈的自我表白的句式中,诗人纷繁的心态也同时得到了展现。
热抒情为了能更形象、更具体、更充分地表达情感,往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尤其表现在:“像”、“犹如”、“如同”等比喻结构的大量运用上。虽然它曾会使叙述抒情有沉迷语言游戏之嫌,但它不仅给予人物、事件或细节行动以特殊的情状,而且使内心世界具有一种补充情调。正象那些意象纷呈叠加的长句式一样,这个补充的句式在叙述抒情中生成附加的节奏冲力,它那伸展的力度和突然开启的空间,让情感的渲泄有了一个广阔的场地。如:“这时的牧歌不会在街道上飘零”,“提三桶月光净身子”,“一只蝈蝈在梦中喊我”等,以一种修辞的叙述抒情烘托建构某种心境。“象”,“犹如”等所组成的抒情叙述的比喻句式之多,稍有不慎,便有泛滥和过剩之感。在李郁葱的《那器皿成为我们》(组诗八首)中,“仿佛”、“犹如”“像”等就出现了23次之多,在汪峰的《大钟》一诗上中,“象”、“仿佛”就用了9次。如此之多的比喻句式使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在意象的形象流淌中更具有张力。诗人一面将心敞开、一面又将铺开的情绪半含半露于诗中,留诗味于诗歌和读者。
冷叙述和热抒情尽管造成的抒情格调会因袭相传,泛滥无度或井然有序地为诗人们所运用,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诗歌的撞击与混乱。但它作为写作实践的凸现,作为情感渲泄的表达方式,依然给诗歌创作带来了一些活力,并给诗歌的探索作了一个方向性的尝试,他将构成某段时期诗歌特征的要素。这段时期的诗人能否游刃有余地运用这种抒情格调,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诗歌创作本身成就的高下。
古典叙述你问的是中国古典叙述还是外国古典叙述?
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中的时间结构,说话情景的贡献在于以连续的现场感(continuous present)来控制叙事时所延续的时间。这是说作家企图浓缩并定位时间的流动,不论故事有多长,至少在表面上必须让读者有种在一定时间内嘎然而止的完整感。事实上,中国古典小说叙事文体的结构被认为是‘间隙’的(interstitial),与西方18及19世纪小说具有‘连贯结构’(architectonic)的特质对照。虽然在最基本的层面而言,中西方的叙事
文体均是以前后连续的时序出现,中国古典小说却经常避免将各事件顺序发展,而喜好将各事件重叠,或将事件与非事件(non-event)并叙,以强调它们之间平等的重要性,也因此反映了人生同时存在的经验。
中国古典的叙事文体与中国哲学一般,将存在(existence)以不断流动、变化、往复的方式构思。------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有点夸大。但是强电连续流动的‘整体性’(totalization),使得中国古典叙事文体去除了明显的方向感而产生了一种‘静止’的印象(motionlessness)。
简单在结构上来说,冷叙述很不拘泥,因为有事不关己的意思,但是古典叙述强调故事完整。
在感情上说,冷叙述就是他人的感情,古典叙述自己,他人,都有
㈨ 小说叙事的特点是什么
小说是一种散文体的叙事文学样式。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是小说样式的基本特点。
小说能够充分表现出丰富多彩色的旨趣、情况、人物性格、生活状况乃至整个世界的广大背景。
以下分而论之。
{一}丰富而细致的人物刻画
小说偏重于客观生活的描述。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作家能对丰富而统一的人物作多方面的细致描写。
小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文学作品中,惟独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
{二}完整而多变的情节铺叙。
小说更具复杂性、更有连贯性,尤其长篇小说,往往头绪纷繁,线索众多,错综复杂。
近现代小说,情节不但完整,而且多变,突出表现在打破故事情节的顺序结构,摒弃作品叙述人 完整描述故事的单一方法,而通过不同角度,运用各种技巧描写,体现情节的完整。
甚或当代一些借鉴“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表面上时空颠颠倒倒,过去、现在、未来,交杂无序,时代氛围、人物场所、具体环境,穿插叠映,但根据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向和事件的因果关系,可以发现,情节在变化中仍然是完整一体的。
(三}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
小说通常通过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可以显示人物的身份、情致和品格,小说常常通过展示人物的独特环境,表现人物的个性和精神面貌。
小说的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不是各自孤立,而是密切联系的。
丰富而细致地刻画人物,必须借助与情节的充分展开
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则给人物活动、情节铺叙创造了特定的氛围。
三者互为作用,构成了小说世界。因此欣赏小说也就应该根据小说的基本特点,去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首先把握环境和人物的关系。
2其次把握情节和人物的关系
欣赏小说,读者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牵引,以致忘了人物。其实除了部分推理小说、科幻小说着重于表现情节和事件外,近现代绝大多数小说都以塑造人物为主。
3再次把握人物和人物的关系。
认识各人不同的思想感情立场,从而理解事件具有的思想意义和对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作品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此外,欣赏小说还可以从各种角度品位小说刻画人物、铺叙情节和布局结构的各种艺术技巧,诸如肖像勾勒、心理摹绘、细节点睛、对话妙语、伏笔技巧和构思匠心等等,都可以程度不同的收到审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