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曼穿越小说
1. 求本男主穿越到二战时期当德军的小说。
铁十字,主角穿越成希特勒,原名叫霍夫曼,这是我看过写德国最好的了。还有第三帝国王者归来,主角叫美因羡,带系统,也挺好看的。
2. 霍夫曼的故事的作品风格
这部作品的音乐风格与奥芬巴赫先前的轻歌剧作品相比,同样是色彩绚丽、妙趣横生。“船歌”出现在剧中朱丽叶塔那场戏中,旋律极为优美,令人牵魂摄魄,绕梁三日;这首歌的素材取自威尼斯贡多拉船歌曲调。乐曲选用了平滑而流动的节奏型,投射出浓浓的人情味,那是体现朱丽叶塔的二重性格。
但全剧更突出的是许多声乐写作都以抒情色彩为主导。因此,也有人将这部歌剧归为大歌剧或抒情歌剧,这也是奥芬巴赫唯一的一部可以称之为Opera的歌剧,尽管这部歌剧中不乏轻歌剧的手法。
3. 弗洛伦泰因·霍夫曼的相关作品
“粉红猫”是著名的“大黄鸭之父”——荷兰设计师弗洛伦泰因·霍夫曼创作的全新城市艺术装置,于2014年5月30日晚在上海首届“艺术设计双周展”上揭开神秘面纱。
“粉红猫”的灵感源于作者在上海公园里偶遇流浪猫“粉红猫”,由巨型竹条编制而成,身高10米。展现在观众面前的粉红猫俏皮可爱,带着盈盈微笑,向世人招手问好。
“粉红猫”营造着快乐愉悦的气氛,传递积极乐观的态度,它的灵感源于作者在上海公园里偶遇流浪猫 。 2014年9月2日,由荷兰“大黄鸭”之父霍夫曼打造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月兔”亮相台湾桃园大园乡海军基地,迎接中国传统中秋佳节。“月兔”外表采用的杜邦防水纸,会随风飘动,内部以木材加保丽龙框架支撑,月兔斜躺在机堡上,意在思考生命、边做白日梦,编织自己的故事 。
4. 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霍夫曼(德)代表作有哪些
霍夫曼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一生共创作了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3部长篇小说,此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写了2部歌剧,1部弥撒曲和1部交响乐。其小说大多结集出版。
一、作品
1、《卡洛式的幻想故事》仿效17世纪法国铜版画家卡洛讽刺、怪诞的艺术风格,将人的世界和动物世界交织在一起,主要探讨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对轻视艺术和艺术家的封建-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的童话中魔幻和鬼怪的东西同人们的日常生活奇妙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德国艺术童话的高峰。
2、长篇小说《魔鬼的万灵药水》描写修道院的一个僧侣因喝了万灵药水而受魔鬼的控制,变成勾引女人的骗子和杀人凶手,最后又回到修道院,痛心忏悔,以表现人的双重天性。
3、小说集《夜间故事》。1814年重返柏林后,常与朋友一起聚会,谈论文学艺术,朗诵自己的作品,称为谢拉皮翁夜会。
4、小说集《谢拉皮翁兄弟》,在欧美各国产生过很大影响。
5、长篇童话小说《跳蚤师傅》歌颂了真挚的爱情。
6、未完成的长篇小说《雄猫穆尔的生活观》描写两个对立的角色:一个是会写作的雄猫穆尔,它是一个“有教养”的德国市侩的典型;另一个是乐队指挥克勒斯勒,他追求一种不可理解的艺术理想,对现实生活不满,为上流社会所排斥。作者运用童话手法,以诙谐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社会敌视艺术的市侩习气。嘲讽了当时的德国社会以及贵族资产阶级的风俗习尚。
7、《小查克斯》短篇小说发表于1819年。主人公是一个农妇生的畸形侏儒,他靠一个仙女的帮助学到了一种特殊本领,能用他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思想装扮自己,以正人君子的面貌出现在众人面前。靠这套骗人的伎俩,他居然得到了最高的荣誉,登上了部长的宝座,成为独裁者。最后,一位大学生果敢的拆穿了他的西洋镜,随之垮台。小说不仅讽刺了德国的分裂状况和专制主义,同时还嘲弄了故弄玄虚、招摇撞骗的社会弊病。构思新奇,语言辛辣。
8、小说《堂兄楼角的小窗》是作家对自己瘫痪在床的生活状况的写照。
9、《胡桃夹子与老鼠国王》更是被改编成芭蕾舞剧、音乐剧、话剧、电影、动画等,在世界上影响巨大,成为了最著名的童话之一。
10、 歌剧《昂丁》(1816年首次演出)是霍夫曼最著名的音乐作品。
二、生平
恩斯特·西奥多·阿玛迪斯·霍夫曼(Ernst Theodor Amadeus Hoffmann,1776–1822年),简称eta霍夫曼。德国作家及作曲家,是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 1776年1月24日生于格尼斯堡一律师家庭。小时父母离婚,寄居在舅父家里。1792年进柯尼斯堡大学攻读法律。1796~1798年在 格洛高当见习陪审员,此后在柏林和波兹南的司法机关任职。1802年因画漫画讽刺普鲁士军官受到处罚,翌年到华沙的政府机关任职。1806年普军在耶拿战役惨败后,因拒绝向占领华沙的拿破仑法国军队宣誓效忠而被革职,从1808年起先后担任乐队指挥、舞台美术、作曲、音乐教师、音乐评论等。在一次他和他一位青春期中的声乐学生Julia Mark所发生的事件中,不仅对他的婚姻造成了一次严重的情感危机,也对他後来决心从事作家的生涯做出了决定性的启发。霍夫曼的奇异故事中包含了许多喜剧与幽默的元素。1814年在柏林普鲁士政府工作。1816年任柏林高等法院参议、法官,1819年被任命为“叛国集团及其他危险活动调查委员会”委员,因主持公道于1820年受到审讯,翌年辞去职务,又被任命为柏林高等法院的上诉判决院委员。不久四肢瘫痪1822年6月25日在柏林去世。
三、影响
霍夫曼是德国后期浪漫派的重要作家。其作品多神秘怪诞,以夸张的手法对现实进行讽刺和揭露,所描写的人际关系的异化以及采用的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夸张荒诞、多层次结构等手法和后来的现代主义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他的小说强调幻想、恐怖和超自然现象,可能影响了爱伦·坡。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改编自霍夫曼的《胡桃夹子与鼠王》。奥芬巴赫的《霍夫曼的故事》是在霍夫曼的三个故事基础上创作的歌剧。
5. 《霍夫曼的故事》的创作题材是什么以及主要情节是什么
轻歌剧《霍夫曼的故事》根据德国浪漫派作家霍夫曼所作的《瞌睡神》《失落了的幻影的故事》和《枢密官克莱斯波尔》等3个故事编剧。情节以霍夫曼生前的3个恋爱故事为主线展开,以法国当时流行的音调为素材,并具有浪漫主义抒情歌剧的色彩,表现了对理想追求和最终理想的幻灭。其中最著名的唱段为《船歌》《木偶之歌》等。
6. 霍夫曼的故事的概述
在奥芬巴赫的一生中,他曾写下大约90部轻歌剧等舞台作品。尽管他在晚年倾注全力谱写这部巨作《霍夫曼的故事》,但终因劳累过度不幸病倒,在世时未能亲睹此剧的成功。
这部歌剧最富趣味的是,各幕的故事内容都很怪诞、荒唐,结构也很特别,前所未见。它的形态是附有序幕、尾幕的三个奇妙恋爱故事。
但是在史坦版的总谱上,却编成四幕五场,而短小的尾奏则当作第四幕第二场。由于此剧在写作当初是以喜歌剧形式作曲的,所以是加入说白的编号歌剧——情况跟比才的《卡门》一样。可是后来吉罗却把这些部分都改成宣叙调,也就是现在大家熟悉的是改写后的样式。
此剧取材自1851年在巴黎奥德翁剧院首演的戏剧《霍夫曼的幻想故事》(五幕),这是由巴尔比叶(l822一1901)和卡雷(1819―1872)根据德国浪漫派作家E.T. A.霍夫曼(1776―1822)的几部小说,寻找自由的题材改写而成。奥芬巴哈为了把这部戏剧写成歌剧,鞭策已经有病的身体埋首于作曲中。在变更若干的原剧情节后,改写成歌剧用剧本
奥芬巴哈的音乐,除保存原作的怪诞,充分流露出作曲家的轻巧作风,而且多少具有幻想的气氛。剧中洋溢着丰富的旋律,尤其是脍炙人口的“船歌”,更经常脱离原歌剧,到处被人演唱,或是以各种编曲演奏。
小说的原作者E.T.A.霍夫曼,自幼即显示音乐与绘画的非凡才能,自己也写过不少音乐,还涉猎过歌剧。霍夫曼由于喜欢写作梦幻的、怪异的文艺作品,生前被看成是魔鬼或妖怪,或是被指为魔鬼化身。
正如这部歌剧被纳入幻想歌剧范畴中的原因所昭示的一样,剧情是三段奇妙的故事串连起来组成的。由于本歌剧的音乐很美,在事实上已经变成相当愉快的通俗歌剧。由此可见奥芬巴赫实在是是一位伟大的音乐人!
7. 寻找以前看过的一篇小说
劳拉与胡里奥
〔西班牙〕胡·何·米利亚斯
我觉得很像,因为有以下片段,但我不知道是不是《外国文学》上刊登的。
节选1:
“如果你想让我睡觉,就得给我讲个故事。”女孩说。
“我不会讲故事。”胡里奥说。
“那我就不睡觉。”
大人小孩沉默片刻,彼此等待着对方更加主动一些。最后,孩子妥协了。
“你说从前,然后就知道怎么讲了。”
“从前。”胡里奥说罢,便又沉默了。
“从前有个国家。”女孩说。
“从前有个国家……”
这时,大街上飘来的一个影子掠过墙壁。
“从前有个国家,”胡里奥重复说,“那里的影子比人少。”
“为什么?”
“因为有一半的人生来就没有影子。”
节选2:
他们在餐桌旁坐了下来,胡里奥便开始讲故事:“从前有一个影子洗染店。”
“什么是影子洗染店?”
“就是人们把影子拿去清洗的地方,就像清洗衣服的洗染店一样。你别老打断我。”
“继续讲吧。”
“但是,有的人把影子拿去洗涤后就再也不去取了。”
“为什么?”
“因为他们忘了,或者他们死了,或者他们付不起钱。每个月都有一些影子被扔着,没有取走。”
至于目录,你在网络网页搜索“《外国文学》杂志”就可以看到一个下载目录的了,很简单的
其实我也不知道你说的故事是不是楼上说的那两个。。嘿嘿。。。
满意请采纳哦。。
8. 主角是德国二战的历史学家意外重生成为希特勒的小说
很多
天空之承的《帝国苍穹》《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帝国雄心》
其他的
《狗运战神》《德意志的荣耀》
《我的第三帝国》纯粹是和希特勒对着干,哪儿来的福将
9. 斯坦利·霍夫曼的主要著作
The State of War: Essay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raeger,1965).
Gulliver's Troubles: or,the Setting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McGraw-Hill,1968).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 24 No. 3 Summer,1970).
Decline or Renewal? France since the 1930s,(Viking Press,1974).
Primacy or World Order: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ince the Cold War,(McGraw-Hill,1978).
Duties beyond Borders: On the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of Ethical International Politics,(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81).
Dead End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 the New Cold War,(Ballinger Publishing,1983).
Janus and Minerva: Essay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Westview Press,1987). The European Sisyphus: Essays on Europe,1964-1994,(Westview Press,1995).
World Disorders: Troubled Peace in the Post-Cold War Era,(Rowman & Littlefield,1998).
World Disorders: Troubled Peace in the Post-Cold War Era,Updated ed.,(Rowman & Littlefield,2000). The Ethics and Politics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with Robert C. Johansen,James P. Sterba,and Raimo Vayrynen,(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96).
Gulliver Unbound: America's Imperial Temptation and the War in Iraq,with Frédéric Bozo,(Rowman & Littlefield),2004). The Relevance of International Law: Essays in honor of Leo Gross,co-edited with Karl W. Deutsch,(Schenkman Publishing,1968).
Culture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Europe: A Casebook, co-edited with Paschalis Kitromilides,(Allen & Unwin,1981).
The Impact of the Fifth Republic on France,co-edited with William G. Andrews,(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1).
The Marshall Plan: A Retrospective,co-edited with Charles Maier,(Westview Press,1984).
The Rise of the Nazi Regime: Historical Reassessments,co-edited with Charles S. Maier and Andrew Gould,(Westview Press,1986).
The Mitterrand Experiment: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Modern France, co-edited with George Ross and Sylvia Malzacher,(Polity,1987).
Rousseau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o-edited with David P. Fidl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The New European Community: Decisionmaking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co-edited with Robert O. Keohane,(Westview Press,1991).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Strategies in Europe,1989-1991,co-edited with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1960)
《战争状态》(1965)
《格利弗麻烦——国际关系与国际体系》(1968)
《国际秩序的条件》(1968)
《衰落,还是复苏》(1974)
《支配地位,还是世界秩序——冷战以来的美国对外政策》(1978)
《跨越国界的责任》(1981)
《此路不通》(1984)
《两面神和智慧神: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文论选》(1987)
《生活在核时代》(与约瑟夫·李等人合著,1983)
《罗索论国际关系》(合编,1991)
《冷战之后:国际制度与欧洲的国家战略》(合编,1993)
《人道干预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编著,1996)
《政治思想和政治思想家》(合编,1998)。 斯坦利·霍夫曼影响较大的有国际政治论文和书评有:
《国际组织和国际体系》(1970)
《评均势》(1973)
《美国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国际关系理论》(1977)
《不幸的选择》(1980)
《八十年代的西欧与美国的关系》(1984)
《雷蒙·阿隆与国际关系理论》(1985)
10. 推荐几部完本的二战小说,主角穿越到德国的那种,谢谢。
铁十字,主角穿越成希特勒,原名叫霍夫曼。第三帝国王者归来,主角叫美因羡,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