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对社会的影响
『壹』 中国古典文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的古代文学蕴藏着无限的哲理,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影响,教育人们要有骨气、重节操。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强调的就是一个人早晚都有一死,但一定要对得起自己,死得轰轰烈烈,有价值。
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驱之”。在国家利益面前,哪怕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有一种敢于奉献的人生态度。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人们担忧之前就担忧,在别人都享乐之后才想到自己,这样牺牲自我幸福的忧乐观一直被后世所铭记敬仰。
«爱莲说»中最为著名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高洁不受污染的样子着实让人着迷在,这又在警告世人,做人一定要洁身自爱,清贫自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极具号召力,好像在召唤人们拿起手中的武器保卫我们的国家。
说了这么多优美的诗句,无非想告诉我们,中国古代文学并未消失,而是一直牢记在我们心口。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早早就埋藏在我们心中,大到国家价值观,小到人际交往,还有对人文价值的影响。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古代文学赋予对我们当代社会的深远的意义!
『贰』 中国古典文学对现代生活的意义何在
古典文学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很多,但有一点不得不提的就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现在的社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状况下,人们越来越忽视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有人说文化大革命从政治上否定了传统的意义,但人们的生活意识没有改变,而现代社会从却意识上根本否定了国人应有的素质,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很严重的现象。古典文学,或者可以更广泛一点国学,有助于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现代社会,缺少一位像胡适先生那样的伟人为古典文学重新注入魅力,我们要做的还是靠自己发掘。
可以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判定其积极意义。
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国几千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政体发展的载体,让后人透过文学作品了解社会更替,对传承中国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2.中国文学作品按照时代发展,显现出文学体裁多样性。先秦诸子百家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体现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时代的潮流。也是白话文和当代文学发展的根基。
3.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是我们对待文化遗产应该持有的态度。
望采纳,谢谢。
『叁』 中国古代神话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翻开中国上古神话,一个圣贤的世界扑面而来。尽管神话没有十分完整的情节,神话人物也没有系统的神系家谱,但它们却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其中尤为显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这种尚德精神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的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这种尚德精神,一方面源自于原始神话的内在特质,另一方面则是后代神话改造者们着墨最多的得意之笔。在西方神话尤其是希腊神话中,对神的褒贬标准多以智慧、力量为准则,而中国上古神话对神的褒贬则多以道德为准绳。这种思维方式深深地注入中国的文化心理之中。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神话的这种尚德精神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品评与现实人物的期望,决定着社会对人们进行教育的内容与目的,甚至也影响着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走向。
一
“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平凡人的情欲”,这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主要大神们神格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的很多经史典籍中,中国上古的主要大神们,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等,都是崇高和圣洁的。他们不苟言笑,从不戏谑人类,更不会嫉妒和残害人类。在个人的私生活上,他们从来都是十分规矩和检点的,十分注重小节、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养,并且尊贤重能。几乎每一位神王都没有“红杏出墙”或“乱播爱情种子”的现象。在他们的身上,只有神圣的光环、纯洁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当人类向他们看过去的时候,只会仰面向上,顶礼膜拜,而不会有丝毫的不恭不敬。
在我国的神话天地中,姑且不说被后世改造过的神话,就是古老的原始神话,我们也看不到对大神们爱情生活的描写,见不到他们这方面的生活细节。由于中国上古神话中有关爱情的内容极少,因而嫦娥奔月神话和后起的巫山神女传说在中国神话天地里就显得秀丽旖旎,风景这边独好了。
相反,在古希腊神话中,我们所看到的大大小小的天神都是世俗的,是满身人间烟火味的形象:众神之王宙斯狂放不羁,拈花惹草,在神界与人间留下了一大串风流债,更严重的是他任意行事,不讲原则,充满嫉妒和个人爱好;神后赫拉,本是众神的表率和人间的神母,但她却经常为嫉妒和仇恨而迷失了本性,做出一些残酷和无神格的蠢事来,没有丝毫让人类敬重的地方。主神如此,他们手下的众神也都有着极为相似的品性。在希腊军队与特洛伊的战争中,阿喀琉斯让阿伽门农把抢来的女俘克里塞斯送还到他的父亲阿波罗的祭司的身边,因此时阿波罗神正为他的祭司的女儿被劫而用瘟疫来消灭希腊军队,阿伽门农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硬是将女俘克里塞斯留在了自己的身边,阿喀琉斯愤而带领他的军队撤出了战斗,使特洛伊大将赫克托很快地杀掉了还没有死于瘟疫的希腊士兵。希腊人的这次惨败只是因为一个女人,这种结果是中国人无法理解和原谅的,也是中国神话中的尚德精神所不允许的。又如,阿波罗因同玛耳绪比赛吹笛子而失败,便残酷地剥了玛耳绪的皮,并把它挂在树上;再如月神与阿波罗兄妹,因尼俄泊嘲笑了他们的母亲提坦巨人勒托只生下一子一女,并禁止忒拜妇女向勒托献祭,他们便射杀了尼俄泊众多的儿女。如此等等。可见,在希腊神话中,神与人除了力量上的差别外,在情感上却是相同的。当神们脱掉神的外衣之后,个个就都成了世俗的凡人。
二
“ 对神的献身精神的崇尚和礼赞”,是中国上古神话尚德精神的另一重要体现。这种牺牲精神首先表现在古老的创世神话当中。中国的创世神话,是以牺牲创世神的肉体来完成天地开辟和万物创造的。所以,中国古代的开辟大神盘古在完成了天地开辟任务之后,就将自己的双眼化成了日月,将四肢与头颅化成了五岳,将血脉化成了长江与黄河,将毛发化成了山林与草木,将肌肉化成了泥土,将筋骨化成了金石,而他身体上的寄生物则变成了人类。另一位开辟大神女娲,她在完成了补天、造人的大功之后,也将自己的身体化成了万物。所以《山海经》中云有神十人,乃女娲之肠所化。今天我们虽然不能全部了解女娲化物的细节,但这则神话多多少少为我们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
后来的始祖神继承了创世神的这一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燧人氏发明火历经千辛万苦种种磨难;炎帝为发明农业种植和草药而尝尽百草,几经生死,所以《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先秦史书则言大禹为治水十年奔走,三过家门而不入,以至于“胫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过”(《荀子·非相》注引《尸子》)。
不仅创世神和始祖神如此,在对我国远古神话英雄的故事传说及对英雄的讴歌中,同样也反映出一种崇尚奉献与牺牲的精神。在这些神话中,大凡是为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的英雄备受人们的赞颂;反之,凡是那些不利于社会前进、有碍于人类幸福的神性人物则要遭到唾弃与批判。所以为逐日而死的夸父、射日除害的后羿、救民于水患的大禹等均在人民的心目当中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被大水淹死之后变成鸟不停地以木石勇填苍海的精卫,也生生世世为人们所敬重。而那些残害人类的神蛇、怪兽一般的反面人物,如果不被英雄诛灭,也会被历史文化所诛灭。
中国上古诸神所普遍体现的献身精神,是世界其他民族的神话英雄所不具备的。在希腊神话中,其开辟神话充满了血腥:宇宙最先生下了开俄斯(即混沌)、胸怀宽广的地母该亚、地狱之神塔尔塔罗斯、爱神埃罗斯。开俄斯又生了黑夜之神尼克斯和黑暗之神埃瑞波埂D峥怂购桶H鸩ㄋ菇岷虾笊铝颂蘸桶字纭8醚窃蛏宋诶邓梗ㄌ炜眨⒋蠛!⒏呱健U馐蔽诶邓钩闪酥髟祝肽盖赘醚墙岷希肆辛彩惶焐瘛:罄矗谝淮魃裎诶邓贡欢涌寺迮邓寡烁盍恕?寺迮邓褂朊妹萌鹧墙岷弦采铝肆辛嫠故亲钚〉囊桓觥?寺迮邓购ε滤亩窍袼品盖滓谎赐品憬约旱乃卸纪探硕亲又小T谥嫠钩錾埃鹧窃诘啬父醚堑陌镏绿拥搅丝死锾氐海系褐 蟛派铝酥嫠梗嫠拐獠判颐庥谀选:罄粗嫠沽现钌裢品烁盖卓寺迮邓梗扑鲁隽烁绺缃憬忝恰V嫠褂谑潜阍诎铝制ニ股缴辖⒘松裥酝豕约鹤隽酥辽仙瘛U庠蛳@吧窕氨砻鳎嫠沟纳窠缰刃蚴窃诖焐衩堑难庵辖⑵鹄吹模现氐氖钦庵稚甭净苟际枪侨庵蕖?
不独希腊神话如此,巴比伦神话和北欧神话同样也都带有浓浓的血腥味。记载着巴比伦神话的《埃努玛·埃立什》说,开初,神族有两大派:一派象征着无规律的“混沌”,是从汪洋中生出的神怪;另一派象征着有规律的“秩序”,是从汪洋中分化出来的天神。创世的过程被理解为混沌与秩序的战斗过程,最后秩序战胜了混沌,且以混沌族神怪们的尸体创造了万物和人类。北欧神话则说,天神奥定杀死了强有力的冰巨人,以他的尸体创造了世界上的万物。
三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尚德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大神们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尚以及伟大的献身精神,同时也体现在他们“保民佑民的责任感”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既是被人们所礼拜的神,就应该尽到保民佑民的职责。远古时代,中国的许多著名的大神均具有始祖神的身份。这些始祖神均是自己部族中功劳卓越的人物,他们在为本民族的发展与壮大的过程中或在民族的重大变故中,起到过巨大的作用。他们成为本民族始祖神的先决条件也决定了他们作为大神的责任与义务。特别是自西周以来,由于历史和政治的需要,诸子百家有意识改造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将人类理想的英雄美德都加在了他们身上。这种现象所造成的结果,使得存留在上古神话人物身上的野性消失得干干净净,有的只是道貌岸然、冠冕堂皇。于是这些上古的神话英雄或始祖神们以一种崭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由神祗摇身一变成了品德完美的人间帝王。首先,他们均以天下苍生为重,平治天下、造福人类是他们的根本职责。其中大禹就是一个典范。大禹大公无私,为天下苍生的幸福鞠躬尽瘁。其他如炎帝、黄帝、尧、舜等也莫不如此。同时,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大神们并不以天下为己有,而是举贤授能,并且素有“禅让”的美德。所以,尧年老后便把帝位传给了舜,而舜同样也将帝位传给了大禹。这种境界如此之高之美,以至于后人甚至搞不清这究竟是史实还是神话了。
古希腊的神话与传说表现出了与中国神话大不相同的文化特色。在古希腊神话中,天神与人类一样,也表现出爱、恨、怒、欲望、嫉妒等凡俗的情感。“潘多拉的盒子”便是一个例子:当人类被创造出来以后,英雄普罗米修斯帮助人类观察星辰,发现矿石,掌握生产技术。作为天父的宙斯竟出于对人类的嫉妒,拒绝将“火”送给人类。普罗米修斯从太阳车的火焰中取出火种赠送给人类。宙斯发现之后就将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上,让凶狠的饿鹰啄食他的肝脏。与此同时,宙斯加紧了报复人类的步伐,他命令火神造出美丽的潘多拉——“有着一切天赋的女人”,诸神赐给她柔媚、心机、美貌,让她带着盒子送给普罗米修斯的兄弟——厄庇墨透斯。厄庇墨透斯留下潘多拉,打开了那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盒子,于是从盒子里飞出了痛苦、疾病、嫉妒等等,从此人间便陷入了黑暗的深渊。对此,宙斯并不满足,他又发动洪水来灭绝人类。
西方神话中的这种种行径和中国神话的补天、填海、追日、奔月、射日、治水等神话相比,真是判若天壤,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宙斯不幸成为中国上古的神王,那么他早就被打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了。
中国上古神话中体现出的这种尚德精神,有一些是先天神话的内在特质,而另一些则是后天人为改造的。它是文明社会中文化的重塑与选择的结果。经过这种文化的重塑与选择,在古老的大神们身上还遗存的一点点“人性”也消失了,剩下的只是远远脱离社会、脱离人类、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的理念化形象,于是他们原有的神性也随之削弱,他们成了人间崇拜的偶像,变成人间帝王们的典范。于是神话中的大神们最终演变成了人间的始祖,敬神变成了祖宗崇拜,神话变成了宗教崇拜。
正是这种尚德精神,使中国文化中处处体现出了对“德”的要求。在我们传统的“修齐治平”的人生境界中,将“修身”摆在第一位也说明了这一点。只有“从头做起 ”,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再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在后天漫长的文明社会里,无论臣废君取而代之,还是君贬臣、诛臣,往往都有从“德”方面找借口的。似乎只有这样,一个又一个杀机横生的“政变”或“贬诛”才显得名正言顺,顺理成章。这种文化的选择,甚至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在我们民族的思维和习惯中,依然处处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肆』 中国古代文学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现今文学是从古代文学中发展而来的,可以想象古代文学对现今文学的影响是非常之巨大的!而语言是文学的载体。现如今的语言是文言文的简化及平民化,是语言文化发展的必然。在古代文学中,现今文化有很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简而言之,古代的文学载体是现代文学的基石。
『伍』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首先,你要知道传统文化四个字的概念。传统文化,上古先秦前就有商周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有百家争鸣。其中《周礼》在祭祀,朝会,婚丧等各方便都形成了一个严格的制度甚或礼仪。而在汉武之时,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了天人感应一说。自此,董仲舒释义之儒学,影响了中国两千余年。
关于小说,本意是指琐碎的言论。直至班固所著《汉书》,乃将小说列于史书之上,定义为:小说家者流,盖出於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之所造也。自此,小说一词流传至今,含义更与现代思想相近,是以笔者取之作答。
小说,本就是表现了百姓生活百态及思想意识,从最早的人物随写的笔记,到明清时期以至巅峰。展转至今,小说分为传统小说,网络小说,已经是形成了一股庞大的思想文化。
至于说到传统文化对古代小说的影响,是要区分历史时期的。如宋元时期的《西厢记》,因宋朝受朱熹理学影响,对女子进行了从身体、行为到思想,再到社会地位的束缚,是以《西厢记》这种描写在理学规范之下的团圆爱情故事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中叶,明政府黑暗到腐朽不堪,有明之士既无可奈何?又和不以书寄情呢?是以,有了《金瓶梅》。
其实说来说去,小说,有人写,有人看,皆不过是众人对现实生活的诉求。或因不满现实社会,以披露、泄愤为诉求;或为追求理想;又或为不可实现之梦所诉求……
总的来说,我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乃一脉相承,是以,中国的小说,总是脱离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如道家的阴阳学说,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墨家的非攻(反对战争),兼爱(平等相爱),明鬼(重视文化传承),天志(掌握自然规律)等,而又如法家等学说,这里还需要再提吗?君不见如今我国乃是以法治国?若有疑问提起西方国家,可我却觉得君主立宪算不得法制。
凡此种种,形成了如今的社会人文。文化的影响,催生社会的演变,社会在演变的过程中人心思乱,人心乱则山河不稳,不稳则有动荡现。动荡之时,社会礼仪崩坏,百姓遭受残酷,命运面前,既实现不得,难道还不允其诉求?
—————————————
就说到这里吧,你的命题实在太大,纵是数十万字也说之不清。更何况,我自身才学浅薄,勉强答得,亦是不全,乃非正解。哎,早上起来口渴,看到这个,忍不住胡说八道了一通,对与不对,望自斟酌。
『陆』 三国演义小说对后世的影响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字: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为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实历史上的刘备和演义中的差别很多。但是历史上的刘备确实也是仁德为怀,感人至深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柒』 社会政治对古代小说有哪些影响
古代的社会政治对小说内的精忠报国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其次,古代社会政治的压迫,导致人们对英雄式人物的幻想,造就了小说中的主角模式。
『捌』 中国古代文学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文学在最初也是我们记忆的一部分,甚至是记忆本身。但从某一刻开始,诗跟史的文本分开了。诗更杂乱无章地生长着,变成了完全不一样的文本,因为史其能指的目标是让人回顾到它所希望的东西,诗其文本的多路径创造了一个通道。史的迷雾永远不会散去,但经过这个通道,人以另一个方式跟过去建立了联系。
『玖』 中国古代文学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研究古代文学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
中国传承几千年的文明,历经淘洗而不衰,现在看来,仍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然而,在现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非功利的古代文学少有人问津,那么研究古代文学对于当今社会有什么价值与意义呢?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原始社会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中代代相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了一鳞半爪。尽管零星破碎,但却是最早为人知的历史,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比较可信的夏代歌谣,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虽语言简陋,却记载了原始生民真实的生活。
至文字产生之前,文明就已经存在,文字的产生是文明产生的标志之一,从结绳记事,到甲骨卜辞,再到钟鼎铭文,文化借助文字延伸,如果说原始社会,诗乐舞一体,那么到春秋时期,诗歌从乐舞中独立分化出来,产生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写实主义风格,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格,便是文明的一种进步,而先秦文学文史哲不分的状况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互有侧重,经学之于两汉文学、禅学之于唐宋文学、理学之于宋明文学;包括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等都标志文学的发展与成熟,在漫漫文明长河中流光溢彩。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我们不难了解,古国的成长与曾有过的辉煌。我国一直以来就缺乏古籍整理方面的人才,老一辈的古文献研究学者,他们旧学根底好,博学多识,且有丰富经验,然这笔宝贝财富,被时间无情地渐渐失去,中青年一代又跟不上,青黄不接,一方面,这一阶段的人旧学根底不好,两一方面,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阶段,只有极少人能够沉淀下来一心一意做学问。尽管国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各学校设置了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的硕士、博士点,但想要超越前人的成就,还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古代文学在古代的价值与意义自不待言,倘若百无一用,就不会有产生的土壤,纵而观之,研究古代文学对于当今社会也不无价值,主要体现在
第一、传承真、善、美。就古代文学本身而言,它最本质的特征在于艺术的感染力和审美价值,求真、向善、尚美。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向善体现为“人文关怀”,尚美体现为“文体升华”,三位一体,相互交融,是人类三个最根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与美学,给人以感染,引起情感共鸣。古代文学的研究因此显得更加有必要,它对于培养以“真、善、美”为内在核心的人群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