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古代汉文小说史略
① 【历史题】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是什么朝代
东汉阳嘉元年,即公元132年,孙悟空被压五行山。
第十四回:太保道:这山旧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国,改名两界山。先年间曾闻得老人家说:“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饮食,自有土神监押,教他饥餐铁丸,渴饮铜汁。自昔到今,冻饿不死。”正是五百年前孙大圣,今朝难满脱天罗。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存续时间是公元8年至23年。西游记中唐僧取经是“见第十三回,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即公元639年。两者相减,是631至626年,大约的说也是六百年,而不是五百年。
五百年的记忆对于孙悟空来说,应该更准确,他是神魔。后来西天取经一路上经常说“我乃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其他神仙妖怪也没有提出质疑。相反对于猎户所讲“曾闻得老人家说”的准确度不高,毕竟几十辈人的口口相传。
以此推算,孙猴子被压在五行山下,大致是公元140年前后,即东汉永和五年。
(1)韩国古代汉文小说史略扩展阅读: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部作品也是中国人的回忆,孙悟空的一生也算是充满了无数的趣味,他的性格也是让人们感到佩服,孙悟空为了能够在三界中站住自己的阵脚,他也是翻山越岭去方寸山拜师学艺。
孙悟空在学艺归来的时候,也是开始真正的闯荡了三界,孙悟空除了他自己的名字之外,还有五个,特别厉害的称号,并且这个称号也是让三界的人都知晓了,但最后一个称号也是让如来佛祖都感到后怕,并且孙悟空正认为最后一个称号也是拯救了三界,救活了如来佛祖。
第一个称号就是美猴王,孙悟空在出事之后,他也是依靠自己的本领占山为王,当时很多的小猴子都是非常信仰他的,并且他也是帮助了花果山,那些小伙子们驱赶出了非常多的妖怪,在此期间孙悟空是在花果山当了300年的美猴王。
第二个称号是弼马温,弼马温这个称号,可以说算是一个正编的神仙了,当时玉帝也是让太白金星把孙悟空骗上天庭,封他为一个最低级的官,弼马温其实就是在天庭之中看马的而已,孙悟空在西天取经的时候,也是有很多的妖怪都认出他就是当年那个毛脸雷公嘴的弼马温。
第三个称号是齐天大圣,这个称号是孙悟空和六个结拜兄弟一起取的,并且他的大哥牛魔王叫做平天大圣,只不过孙悟空做事比较绝,他甚至都不把天庭放在眼里,在三界之中也是打出了一个名号,平民中的所有神仙拿孙悟空都是毫无办法。
第四个称号是斗战胜佛,当时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500年,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修成正果才能脱离苦海,所以孙悟空在取经的路上也是尽职尽责,每当遇到妖怪的时候,他都是第一个冲上去,可以说为这支队伍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修成正果的时候,如来佛祖也是封他为斗战胜佛。
第五个称号是万佛之祖,当年孙悟空变成了一颗无骨舍利子,成功的将无天给打败了,并且在之后孙悟空复活的期间,如来佛祖也是将孙悟空封为万佛之祖,这个称号的地位甚至都要比上古燃灯古佛的地位都要大。
② 分析一下中,日,韩三国的文化的关系.
这三个国家,历史上有这么深的一个文化的渊源,大家有一个共同点。我在日本,在韩国,我去看古迹的时候,不需要想到解释,每一个都认得出,意思也能看明白,汉字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化的载体。古代在交通情况,这么落后的情况下,居然有一个共同的文字。到了电脑时代,上了网,搞电脑的人,应该让汉字重新成为数码时代的交流方面。当然文字包括文学,包括艺术品,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CG,这三个国家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是用纸,用毛笔,水墨画,这些东西都是共通的。其实这些还只是一些形式。最主要的是,东方人的情感和他们与自然的这种关系,各种想法和想表达的意镜,有相当多相通的地方。
【大岛景宏】 过去我很有感触的是什么?大概是1874年左右,大清国和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当时,中国派一个大师,文化传载是当时的一个大师,是一些学者们去日本作为外交官,所以日本有很多碑文是他们写的,全部是汉字,文人之间可以互相唱和,所以他们表达的那种情趣,唐诗、宋词,汉文、散文非常一致,当时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共同体,而现在借这个世界,这个网络世界打开。世界是共通的,打开电视,看到的是美国文化。但是亚洲这些有密切关系的文化,为什么不能重新找一找我们的共同点,这就是我们希望大家在一起经常交流。
【主持人】 需要这样一次交流,更多把以前我们共同的地方强调出来,然后再继续发扬这样一些共通的地方,让它创造更大的价值。
【大岛景宏】 我们的协会顾问,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说,我们应该在现在数码时代,把我们过去的传统文化中,东方文化的遗传质要找出来。要重新使它活过来,使得它能够遗传下去,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代代相传,不要在数码时代给断了,太可惜了。
【主持人】 谢谢您。
【网友】 这次在展会上展出的很多作品,他们是如何选择这样一些作品,如果他想参与的话,他的作品怎么能成为展品?
【大岛景宏】 这次我们的作品,大致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偏艺术,因为CG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偏艺术的那些作品,包括我们有不少径直化。这批作品大概有30副这样的作品,是我们日本艺术家做的,他们这些作品,在爱知博览会展出的,这次不少是美中大学数码艺术系学生的作品。另外,还有王玉冠先生的作品,他今年是61、2岁了,他退休之前,他觉得自己的一个理想是什么呢?
【大岛景宏】 就是要用数码的新工具,因为他从小就喜欢画画,所以他再一次拿起这个画笔,当然这个画笔是电子笔做画,因为他有根底,有修养,所以他可以做出很好的中国话。他写了一本书叫做数字中国画,简称为数字丹青。有了它以后,我相信不光是青少年,老年人,他们的艺术生活,文化生活会更丰富,因为现在家庭有电脑的已经很多了,都有工具了,软件也很普及了,数码相机也很多。不会全部从零开始自己画,可以从素材上加工,王玉冠老师有很多作品非常棒,画得非常好。这次我们也为他专门布置了一个讲座。
【大岛景宏】 另外还有一些制作公司,他们是为搞设计这些,他们有作品在这上面展出。另外,这次还有不少科技的作品,他的作品是一个互动的作品。
韩国人喜欢表现、中国人性好含蓄、日本人性格被动,这种差异从何而来?跟三国的历史、地理、文化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日本人的棒球打得好,中国人乒乓球打得好,韩国人足球踢的好,这跟三国人的民族特性有什么关系?
中国是大陆,韩国是半岛,日本是岛国。这种地理上的区别,在民族性格方面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差异?
……
中、日、韩这东亚三国不仅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而且在历史上同属汉文化圈,不论是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都可以从另外两个东亚国家的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可惜的是,三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亲如兄弟,敬如父兄,反而磨擦不断,殊为憾事。都说西方文化已经盛极而衰,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如果三国人不能互相了解,互相体谅,精诚团结,携手并进,又如何能顺应历史机遇,使东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书作者金文学出生于中国,朝鲜族人,留学日本多年,专攻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及文化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经历和学术背景使作者能够深刻地理解中、日、韩三国的不同之处,敏锐地发现常人所不能看到的细节,在书中,作者对东亚三国的文化、历史、传统、习俗、观念、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有趣的对比分析,言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诸多发现,读后给人以很大的触动和启发。
③ 吴承恩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历史上有没有原型
历史上没有孙悟空。孙悟空是《西游记》中虚拟的角色。
孙悟空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人物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游记》。祖籍东胜神州,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尊为 “美猴王”。
后经千山万水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地煞数七十二变、筋斗云、长生不老等高超的法术。
神通初成的孙悟空先大闹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闹地府勾去生死簿,后被天界招安,封为弼马温。得知职位低卑后生气返回花果山,并战胜托塔天王和三太子的讨伐。
迫使玉皇大帝封其为齐天大圣,并在天庭建齐天大圣府,奉旨管理蟠桃园。因醉酒搅乱王母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炼成了金刚不坏之躯。
阴差阳错间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火眼金睛。之后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对其围剿亦不能将其打败。
后来在与如来的打赌斗法中失利,被压在如来舍去一手化作的五行山(唐时更名两界山)下五百余年悔过自新。
后经观音点化,被唐僧救出,法号行者,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3)韩国古代汉文小说史略扩展阅读:
人物故事:
1、孙悟空大闹天宫
孙悟空在花果山过着自由的生活,因拿了龙王的镇海之宝——金箍棒,被龙王告上天庭。太白金星献计说:将孙悟空骗上天庭。明封为弼马温(一个管理喂养天马的小官),暗中则压制他。
孙悟空到天庭,识破诡计,捣毁了御马监,反出南天门,回到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玉帝大怒,命李天王带领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
于是,在花果山的上空,打了起来,结果未能捉住悟空,玉帝接受金星献策,假意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并将蟠桃圆交他掌管,想把他骗来,软禁在天上。
孙悟空听说蟠桃园中的仙桃非常稀罕,自己挑选几个大仙桃,饱餐了一顿。正值王母寿辰,七仙女奉命摘桃,来到桃园,惊动了正在酣睡的孙悟空。
经过盘问仙女,孙悟空得知王母要设蟠桃宴,请了各路神仙,惟独没他。孙悟空这才看透玉帝的欺骗阴谋,火冒三丈,先是大闹蟠桃宴,自个儿开怀痛饮,还将所有仙酒仙菜席卷一空。
装进乾坤袋,准备带回花果山。哪知酒醉迷糊,撞进太上老君的兜率宫,将专供玉帝服用的金丹吃了个干净,这才返回花果山,与众猴孙大开仙酒会。
玉帝和王母气得咬牙切齿,立命李天王带领十万天兵天将,兴事问罪。一场激战开始了,孙悟空与神通广大的二郎神斗了几百回合,不分胜负。
最后,因遭到太上老君的暗算,不幸被擒。天神们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损伤不了孙悟空一根毫毛。玉帝又将孙悟空打入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炼烧。
未想孙悟空并未烧死,还练出火眼金睛,打上灵霄宝殿。一路上的天兵天将,望风披靡,玉帝狼狈奔逃。猴王胜利了,回到花果山,重树齐天大圣旗幡,与猴孙们过着快乐的生活。
2、孙悟空偷吃人参果
唐僧师徒路过万寿山五庄观,借宿观内。观主镇元大仙外出听经,只留得两个童子,并嘱咐他们以人参果款待唐僧。唐僧见果害怕不敢吃,两童子就吃了。
八戒恰巧窥见,就怂恿孙悟空到后园偷果。悟空偷得三枚人参果,与两个师弟分吃,却事情败露,被童子责问。
因不愿连累师傅受骂,悟空就承认了。结果两个童子不依不饶,惹怒悟空,悟空就到后园推倒果树,铲了灵根,并连夜与师傅师弟逃跑。
大仙回到观内,唤醒被催眠的童子,问明原委,就驾云捉拿唐僧师徒。几次鞭打与责罚唐僧,都被孙悟空拦下代刑。镇元大仙就说,若不能医好果树,你师徒定然难去西方取经。
悟空满口应承,并以三日为限,寻得医树的方。东海三星、东华帝君都无妙方,悟空遂往南海向观音求救。三星怕大圣延误期限,自来观内向大仙求情。
菩萨来至观内,医好灵根,果实复旧,大仙十分高兴,设下人参果会款待菩萨和三星,并履行承诺,与孙悟空结为干兄弟。唐僧师徒这才继续向西进发。
3、孙悟空火焰山三借芭蕉扇
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风尘仆仆朝西行去。走着走着,渐渐觉得热气袭人,难以忍受。此进正值秋天,大家感到很奇怪。一打听才知道前方有座火焰山,方圆八百里寸草不生。
又从卖糕少年嘴里听说,要想过山,只有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扇灭火后才能通过。司空把师父安排好,前往芭蕉洞找铁扇公主。铁扇公主是牛魔王的妻子,红孩儿之母。
因上次红孩儿想吃唐僧肉与司空结下了冤仇,铁扇公主哪里肯借。悟空初次借扇,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得无踪无影。灵吉菩萨得知实情,给他 一粒“定风丹”再去借扇。
悟空二次来借扇,公主又用扇扇他,悟空口含定风丹,一动不动。公主急忙回洞,闭门不出。悟空变作一只小虫,乘公主喝茶之际进入铁 扇公主腹中。
公主腹疼难忍,答应借扇,但给的是一把假扇。第三次,悟空变成牛魔王模样,骗得真扇。牛魔王到家得知真相后急忙追赶,悟空与牛魔王大战。
八戒、沙僧上前助战,最后把牛魔王打得现出原形。悟空用芭蕉扇扇灭山火,师徒四人继续西行取经。
④ 历史上真的有孙悟空嘛
没有...
2003年10月29日,在山西稷山县青龙寺内发现的“玄奘取经图”,其绘制时间比《西游记》成书时间早近百年。
一、唐代高僧“释悟空”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安西,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二、“石磐陀”说。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锦池在研究取经故事流变过程后得出结论,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石磐陀。理由是:孙悟空之于唐僧和石磐陀和石磐陀之于玄奘,(1)向导作用相类;(2)解决危难作用相若;(3)行者身份相同;(4)师徒间微妙关系相似;(5)石磐陀乃胡僧,胡僧与“猢狲”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为玄奘取经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
大名鼎鼎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诞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山顶一块仙石之中。关于它的身世原本在《西游记》中“历历可考”。可是近日却有媒体报道,专家通过对甘肃榆林石窟中的壁画《唐僧取经图》进行研究后发现,壁画中一位紧随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正是孙悟空的原型。
此文提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先生曾撰文指出,图中的猴形人即孙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乡在今甘肃省安西县锁阳城一带,所以孙悟空应该是甘肃人。
于是有关孙悟空的身世更显扑朔迷离,孙悟空的形象到底来自何处,难道他真的是由一个甘肃胡人演变而来吗?
鲁迅认为孙悟空源自淮涡水神无支祁,胡适却认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
著名古典小说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胡小伟研究员介绍,《西游记》成书后,虽流传数百年,但普通读者对于其中人物故事的来源演变一直不甚了了,活像它本来就是“石头缝里蹦出来个孙猴子”一样。直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开一代先河,“孙悟空”究竟是何方神圣,才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摆在桌面上。
鲁迅认为,魏晋以来,佛教典籍的翻译渐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间广泛流传,文人们喜欢其新颖奇异,于是有意或无意中使用,于是这些故事慢慢变得中国化。具体到孙悟空的人物形象,鲁迅则认为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他举唐朝人李公佐小说中的怪兽———淮涡水神无支祁为证,认为孙悟空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从而认定孙悟空的原型来自中国本土。
胡适对此看法不同,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认为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
陈寅恪论证孙悟空原型确系哈奴曼,甘肃壁画中的图案却表明《西游记》故事在唐代已有流传。
史学大家陈寅恪由于对佛经极为熟悉,不仅验证孙悟空的原型即《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贤愚经》作为复证,他发现“大闹天宫”的故事,本来源自两个绝不相干的印度民间故事,传入中国后,佛经传播者在讲说时有意无意将二者合一。
上世纪初敦煌学的建立,为《西游记》人物故事的流变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形象史料,主要是壁画,既有单人徒步,身背背架的图像,又有类似“猴行者”的胡人牵马随行的图像,可见人物故事是经过历代增益的。
近年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发表《新发现玄奘取经图探讨》,重点对甘肃现存的六组西夏时期的《玄奘取经图》进行了探讨,并介绍说类似故事在唐代已在民间流传。五代后周时期,扬州寿宁寺藏经院内还保存着一壁画《玄奘取经图》,当时人们叹为“绝笔”。这幅壁画最晚是后周作品,惜寺院已毁,壁画无存。
《西游记》基本人物框架在元代形成,印度神猴经过藏传佛教再创造变成孙悟空。
胡研究员在研究中发现,虽然以上说法都有证据学基础,但是玄奘取经的故事自唐到宋,流行了几百年,变化增添的人物故事相当缓慢,而其故事的丰富性却在元代出现了“井喷式”爆发。他认为,按段文杰等文物专家经常以晚明吴承恩之创作为据,而没有考虑到元代已经出现了《西游记》杂剧和“诗话”的事实。胡研究员指出,从《永乐大典》残本中析出的文献中,已经有数段后世小说《西游记》的故事,尤其是一篇朝鲜汉文文献《朴通事谚解》中“车迟国斗法”中孙行者的故事非常重要。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赵景深认为,《朴通事谚解》一书“约刊于元代”。韩国翰林大学金敏镐教授也提出此书成于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此外,去年山西稷山县还发现元代的“玄奘取经图”壁画。这些都证明后世《西游记》的基本故事人物框架很可能是在元代形成的。
胡研究员认为,虽然孙悟空形象的雏形和印度史诗及民间故事中的神猴形象有些关联,但唐宋时期思想文化背景没能使其发生“质的飞跃”,《西游记》故事中惊世骇俗的内容所以会在元代呈现“井喷式”爆发,应当从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喇嘛教的输入,以及佛道两家论辩的背景中寻求解释。换句话说,虽然孙猴子和印度神猴脱不了干系,但它是曾经经过藏传佛教的“二次输入”,才以生动的形象活跃在读者中间的。
据查证,关于段文杰先生认定孙悟空是甘肃人的报道实属以讹传讹。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钟雯早在2002年4月27日即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关于孙悟空形象来自石磐陀的说法是张锦池先生提出的。